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岩松》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岩松》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7-07 04: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岩松》读后感精选10篇

  《白岩松》是一本由白岩松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岩松》读后感(一):爱恨交织的情感

  这是一本全程没有困点的书籍

  提到日本,作为中国必然会想起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史,这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中国人对日本的抵制体现在了很多方面,例如抵制日货,烧日系车。

  国耻故不能忘,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借鉴也是不可少的。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日本的印象就是物价贵,科技发达人们穿着时尚,日本的樱花很美。

  这本书让我看到的首先是日本思想的多元化,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美化那段侵华历史,有些人是尊重历史本来的面貌的,只是右翼的声音尖锐。然后我看到的是日本各界人士对于中日关系见解,有政界的要员,有经济的掌控者,有演艺界的相关人士也有日本界的泰斗级人物他们对中日关系都是抱有积极态度的,并致力于中日关系的发展,这让我们对中日关系充满信心。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日本人的态度,执着认真的态度。日本的环保,日本的防震防灾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章节。日本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动漫

  看到这种种,也不由得从心底觉得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还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用辩证的角度问题,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好。(PS:想去日本看樱花呢! ^ - ^ )

  《白岩松》读后感(二):看日本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读了一半便撂到一旁 再次捧起这本书是在收拾办公桌的时候发现了它 抱着善始善终心态将它读完 看第一遍的时候 更多的注重于文字 看第二遍的时候更多的在于思考 本书以白岩松的所见所闻所思 从各个视角向我们揭露我们的好邻居日本 我们很熟悉它 却不了解它 我们一味的否定它 缺从未肯定它的优点 日本居民的环保理念深入到每个家庭 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本职工作 华丽大厦居然是垃圾处理厂 而且垃圾回收率达到百分之百 这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 数万人到公园看樱花 却看不到地上有任何的垃圾 不做危害公共环境的事可能在日本人心中已经上升到道德层次的问题 日本的动漫 日本的温泉 日本的美食 日本的樱花 日本的时尚这些是我们喜爱的 却都是我们达不到的 但日本政党无耻 对于历史的不尊重 是永远受人唾弃的 一个民族居然教育用充满谎言教科书去教自己子孙学习历史 这叫学习吗? 这大概是唯心(违心)主义教学

  《白岩松》读后感(三):中国与日本

  中日关系,一个复杂多变的外交关系。大国与小国,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一直微妙的关系之中。从中日建交到正常邦交30年,至今的外交低估。一直以来不同的声音影响或甚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从一个记者的角度,走到日本讲述日本。日本,是一个奇特的名族。敬畏强者同时又欺负弱者。从解放,中国弱后与日本,当时的日本从同情忏悔的角度来帮助中国发展,提供低息贷款等,但是当现在中国GDP超过日本一倍多,当日本人不能接受强大的中国时,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来阻碍发展。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大和民族,一个强迫血统的民族,一直以来敬畏强者,改变弱者。从日本的传统文化思想,到现在科技的发展,日本让人无不惊叹其发展。

  在日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日本的环保理念值得我们国内推广,在日本,由于资源匮乏,人们很注重资源的回收利用。从单一的焚烧发电到垃圾分类,从简单的少使用包装用品超市包装盒回收,一个小小的举动,改变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在日本,我们能看到超前流行服饰,也能在重要节日看到传统和服。在樱花树下,一件件和服,或许会让我们感受到日本文化,银座的个性着装,也能看到年轻的日本。

  一个快节奏的日本,一个在前进路上迷失方向的日本,一个现代化的日本。日本,让我们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白岩松》读后感(四):真实的一次了解

  这本书是作者白岩松透过记者参访角度看待日本,只能对日本进一步的了解,纪实 。

  靖国神社--本为对战争英雄的供奉之地。1978年秘密的将二战中包括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在内的14名甲级战犯供奉于内,政府要员的公开参拜造成了国民对于此情的愤怒,日本右翼对于这段历史的扭曲,将侵略中国的战争定义为“支那事变”的事实看起来更是可笑的。每年约600万人的参拜,对于日本年轻人来说不能正确的接受历史看起来是没有办法能接受的实情

  和平博物馆--立命馆大学影响力仅次于早稻田大学)的和平博物馆更多的展现的是理性的声音。与靖国神社截然不同,这里陈述了二战期间日本犯下的罪行赤裸裸的展示了侵华、罪证的事实。但此管之小,无法对比靖国神社庞大并不断增加的拜访数字,日本右翼也一直在街道不断的宣传扭曲的“街头政治”。

  神风特攻队--自杀式攻击巨大牺牲品,其实多数的飞机并未到达目的地便已失去动力掉入海中,日本对于这场战争中国破家亡希望带来无战争的和平,但并未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场惨烈的战争,这是目前日本绝大多数需要反思的问题。

  渡边恒雄--《读卖新闻》日本第一、世界第一大报。作为老总的渡边发自内心的要讲述理性的声音,反对首相对晋国神社的参拜。

  防灾--作为地震的高发国家,从小学生开始灾难意识建立。政府对于避难所、避难所中物品准备无疑是非常到位的,实物、水、应急灯、便携厕所等,食物还有1年到期前,全部作为食用,随之换新。防灾物品的商店几乎随处可见家家户户定期都会购买,有一种可以保质长达5年的饮用水。中国人对于灾难通常都是避讳的,缺乏面对的勇气

  涩谷--亚洲流行的发源地,引领东京至日本至亚洲的时尚。

  相扑--在日本国民心中,相扑手拥有崇高神圣位置,相扑选手的学习需自食其力,低级别选手需要给高级别选手洗衣做饭(只吃火锅,需要更大的体重按摩。横纲选手为最高级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日本的相扑,不免让日本人有些不满,尤其是近年来自蒙古国的横纲级-朝青龙。

  垃圾处理--环保意识从娃娃抓起,垃圾细分到了17种,比如瓶子细分了颜色,瓶子和瓶盖的分开。超市的包装盒、白色塑料盒都是在逐步的提高回收率。每家每户的这种执行和对环保的意识,是比较值得让人尊重的。

  道顿崛--天下厨房好吃的都在这。日本人离不开你刺身与寿司。日本的乌冬面来源于中国的乌龙面,现在却成为了很多大阪人的一日三餐

  银色一族--日本的老人退休后往往都会寻找一份职业,比如日本的出租车行业几乎见不到年轻人。日本充分发挥老年人作用社会服务,也给老年人保障老有所养。老年人发挥兴趣对社会服务,充分的尊重。

  动漫--动漫产业可谓是日本的象征。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藤本弘、藤子不二雄的《机器猫》可谓是中国观众接触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也是日本漫画史的代表。

  中曾根宏康--中日邦交的历史活化石,与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的关系都很好,他执政时间奠定了中日友好基础

  东京地铁--东京地铁很方便,几乎能到达你所想去的任何地方,不仅普通人高官企业总裁教授也很少开车日常出行都是地铁。地铁内的环境十分安静,大家各自读书、睡觉,生怕打扰别人,红色区域禁止打开手机。另外设有女性车厢,小学生以下的孩子或者老弱也可以使用,设计考虑还是非常之人性化的。

  樱花--花期只有7天,从南(九州岛)到北(北海道)依次盛开。在公园赏花一早提前到达公园占位 ,人们出来赏樱更像是全家人聚会朋友们的聚餐等等,但绝对维护环境,不会产生垃圾的随意丢弃。

  书后观点:日本的文字、文化几乎都是起源于中国,但是为什么当今的中国软实力却在落后日本。不能以中国人口基数大作为理由,还是在于思想中根本的意识就是薄弱的。虽不能完全改变我们的国家,但应当还是洁身自律的去适当影响他人。

  《白岩松》读后感(五):以开放和理性的心态去了解日本

  正如书名所写,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感受是徘徊于爱与恨之间的,恨自不必多说(侵华以及极端的二战史观),爱的方面,我们可以从许多从日本旅行回来的朋友口中得知,他们经常会提到日本的环保理念,日本人的教养以及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等等。我很有幸在几年前到日本进行了探访,日本也的的确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我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日本:去旅行,也是去验证》,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这些年来,日本虽然在经济方面放缓了脚步,和中国的蓬勃的发展态势对比起来略显萧瑟,但日本在其他方面可谓是非常成功的。习主席最近经常提到一个词——匠人精神,这点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的向日本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之极致一生只做一件事),日本有太多的老字号,而且有一些是有着一千多年的传承的,这和中国的百年老字号对比,差距不言而喻,他们在文化的传承方面的成功是令中国人汗颜的。

  我觉得,对于现代的中国人,要保持一种开放和理性的心态去看我们的近邻,我们要看到并且承认差距,并认真的向他们学习,把他们先进东西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变得更加的包容,更加的厚重,最终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白岩松》读后感(六):理性爱国(?)

  初中地理课看过白岩松日本纪录片,着实对日本这个不大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到把传统和时尚融合在一起,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呢?

  高中语文课前演讲上,记得有同学讲过书中的“落语”,也是从这本书中得来的…

  再加之曾读过他的《白说》,里面一些有思想的语句让我认为这本书也不会让我失望

  然而,通读下来,似乎只是那个纪录片的文字版,作者的文字也更像是采访过程中的每日日记,有些与主题无关的话语实在是有些不太规范

  书从开头就让读者理性地看待中日的历史、现在、未来,但似乎也只是说说而已,正文部分关于这方面的理性阐述并不多,只是在重复这一观点罢了。

  但是,相较于市面上的鸡汤文,也算是不错的文字了,需要语文考试孩子们读一读还是会有帮助的

  综上,算是可以一阅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白岩松》读后感(七):从“知日”到“制日”

  白岩松对于很多人来说,都非常熟悉。但我却没有更深入的了解过。无意间看到这本《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带回家中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我才真正透过文字,看到了这位中央台一哥的内涵,也从心里由衷的佩服这位新闻界前辈

  书中,他客观有理性的看待日本,从方方面面作出了自己观点的阐述,让我们从另一面了解到了日本的多元化。我也在文章的最后,感受到了他的那种谦逊态度。我也曾是新闻人,常常会自以为是无冕之王的新闻人,曾经觉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新闻人。

  但当我慢慢离开这个行业,在读到最后白岩松其中一段内容时,我受到了感动,同时觉得这段话,真的非常适合每位现代社会的新闻人细细品读,从中找到自己更好的定位

  “10多年前《东方时空》开播,老百姓兴奋的给予表扬,其实并不是《东方时空》做的多好,而只是做了电视该做却一直没做的事情。此次同样如此,不是做的有多好,而只是承担了媒体原本就该承担的责任,出去歌舞升平,媒体的空间其实还有很多,出去现实利益,媒体还有好多责任需要承担,而面对一些掌声,我们都该惭愧:走了很久,其实也还刚刚出发。”

  ——————白岩松

  其实对于日本,我们骨子里总是多少带着仇恨心情去看待,虽然我们平时也接受着日本文化熏陶,感受着日本时尚的洗礼,一直在感叹日本电子产品实用性,也曾经沉迷于日系动漫的幻想泥潭无法自拔。但骨子里带着的历史仇恨却总还是零零总总的影响着我们。

  “知日”才能“制日”,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唯有真正了解对方,才能够在日后的“斗争”中取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承认自己的不足,做好修正的态度,在充分了解对手的基础上,超越对方,才算是真正对胜利

  “报仇”不仅仅是口号,不是让你盲目的跟风做一些无聊,且伤害无辜群众的事,砸车,破坏国人开的日系餐厅只会让外人笑话。唯有真正的强大,才能够让别人看的起,才能够让他人真正的感到害怕

  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想要战胜自己,需要每一个人的进步与努力,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白岩松》读后感(八):中国人行走在日本的一点点体验

  这是对此书的一点点感悟与亲身体验……(白岩松著)

  三月的日本,一段“暖春之旅”的切肤体会。岩松说:爱是一种快乐,恨是一种痛苦,每一刻都痛并快乐着。

  对于日本,我想说,老人们对于这个国家的负面情绪大一点,原因自然不言而喻,日本近百年来对于华夏的侵略与战争,以二战至上。年轻的一代对于它则多为崇尚与推崇,这也赖于日本精湛的现代文化输出引领亚洲的时尚潮流,加之动漫对于全球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我对它,现在想来,可能仍是又爱又恨,爱它的国民素质,环保环境,艺术风貌…恨它的狭隘的民族性格,死不认错的历史,野蛮的掠夺…当然,这也要一分为二看,前者是日本国民的行为方式的体现,而后者是当权者政客的虚伪与利益。

  东瀛之国,给我留下的很多都是好印象,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都说日本把术做到了极致,而恰恰忽略了道(尽管日本很多东西都贴上了道的标签,而中国则谦虚的把它们称其术,比如剑道,武术)其集大成而深远者,还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日本只是学起皮毛罢了。以前可以这么说,现在,还不得不承认日本把术上升到了世界认可的文化输出了,以至于很多西方国家都接受和认可日本文明的优越性而忽略了文明的奠基者和老师:中国。

  东渡扶桑,感受最深的是日本人的谦卑和他们骨子里的双重性格。日本人的快节奏和高效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而不想影响到他人,不给别人制造不便同样如此执着而坚韧的履行着。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现代城市生活,比如流行音乐和普通话。

  都说中国人实用,可去了日本,发现他们不仅实用,而且美观。那种几近苛刻的精致和实用主义,在日本的街上是随处可见的。小是小,但不乱,错落而有致。

  反思历史,一个又一个巧合,接连而发现。课本上说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的时候十分接近。1894甲午大海战,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蒸汽铁甲舰海战。还有明治与光绪,第一个字都是光明之光的意思,都是太阳。只是一个民族蒸蒸日上,另一个沉睡的巨狮,则日薄西山。

  很难站在很客观的角度去评价日本,去看待今日的中国。我知道,我还可以写很多,关于日本人的优缺点…硬件我们已经不输给他们,但是软件的提升,仍是任重而道远。放下思考已久的心吧,听一听菊次郎的夏天,欣赏一下宫崎骏的漫画,深呼吸的回忆电影紫日里唯美的镜头,这些,都可以在一个慵懒的下午,或明媚的清晨,坐着日本的火车,一路回味,或是在暴走关西的路上……

  《白岩松》读后感(九):因了解而生兴趣 —— 读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公司之前有组织过去日本的团体旅游,身边也有同事对日本有极大热情,一去再去。而我自身,虽有对宫崎骏的极端喜爱,却一直对这个国家没有萌生过特别大的好奇与向往。但读完了这一本媒体人眼中的日本之后,突然升腾起该去这个国家看看的愿望。

  整本书是以了解为动机,把日本作为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作者以最敏感的历史问题切入,介绍日本的三个历史代表建筑——全部与中国有关—— 靖国神社,立命国大学和平博物馆,神风特攻队和平会馆,从中探究日本人对历史的反观态度。以下的话虽然说起来有点羞耻,但我作为一个小知识分子,其实对于那段本该被铭记的历史却是并不熟知的,或者说当别人谈论到参拜靖国神社时,那种所谓的愤怒也多是流于口头的。这或许跟中国的历史教育有关,战争史民族难的讲授并不是从提升民族意识出发的,而是从升学角度出发的,这或多或少打压了大家的了解欲望。其次,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文字上而缺乏更实地更直观的教学资源,效果肯定是打了折扣的。

  书中另外一大块是对日本公共设施的参观了解,如地震演习,环保工厂,老年工作,地铁交通,而这一块也是让我震动最大的,当然也是国内最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些事情的落实一方面是政府与企业为了保障社会与经济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渗透到了全民的意识中,才得以贯彻持久。当然了,会有人说中国是big country big problems,但不开始做永远没有做成的时候。取之于民且用之于民的事终归是好的,普及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当然中间是需要多方努力的。

  除了这些相对偏社会政治的内容之外,作者一行也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调查体验,如涩谷的时尚,大阪的相扑,道顿掘的美食,东京的动漫节,鹿儿岛的沙浴及最后的樱花雨。作为一个游客的角度,这些可能是更吸引人的,也是更容易被体验到的东西。希望有机会去亲身感受。

  书中还有很多篇章是对日本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时尚等各界要人的采访,但包括滨崎步在内,这些人物都在我的了解之外,因此也不能产生太多的共鸣。但正如作者所说,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还是很多元的,同时,日本对中国的了解也是比较充分的,能够清楚中国所隐含的机遇与挑战。至于中国现在对于日本的研究状态,毕竟书中记录的是07年的采访,时隔近十年,不知道是否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

  《白岩松》读后感(十):平淡的叙事

  印象中知道白哥做过关于日本的节目,应该是比较早的事情了,当时也是粗略的看看,并未深入了解。

  这本书是在亚马逊买书时满99的赠品区获得的,原因就是他是白哥写的书,并未实质性的关注内容去。今日终于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将其看完。

  时隔这么些年,再把当时岩松看日本的文书整理下,重新发表,我的理解是可能现下中日之间关系冷淡,低迷及各种冲突,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去审视那个我们不了解的国度。书中最后提到我们了解他们吗?不!他们了解我们吗?是!我就在想是怎样一种意识形态让我们在认识对方的时候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别。可能更多的是我们带有无比愤怒的情绪以及对方始终放低姿态学习(当然右翼势力除外)的缘故。我并不是在美化这个国度,而是真的对于普通百姓的我们也许能做的少之又少,但是增加对更多的了解,以及通过这六七年来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介绍日本到现在,我们做了些什么,又学习到了什么,那些我们曾经学习的他们的软实力又做到了吗?我们国度任何事情永远让人感觉雷声大雨点小,任何一个政策刚开始都是轰轰烈烈,可最终过不了多久就会淡泊,淡然。就如前段时间的红绿灯管控,真正起到效用的又有那些。以至于我偶尔会装逼的思考我们到底缺少了些什么。

  我愿意把他归结到叙事性文学的类别下。对靖国神社的解读,对二战中各方面的反思,国民素质的教育,各领域有影响力人物的专访,饮食,娱乐,财经,生活的描写,像叙家常似得给我们娓娓道来,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其垃圾分类的成功和从小对防灾意识的教育,又让想起来我们不争气的国足,说了多久的从小抓起,究竟抓到了什么。

  除了日本动漫,多多少少了解日本还是通过我大学同学,现在的好朋友XXX。最近了解是通过知日,才知道了秋叶原,涩谷,武士道精神,日本天皇等等。以至于向来对日本电影比较反感的我还静下心来看了部叫做丈夫得了抑郁症的电影。

  书中内容也不用过多的探讨,权当是了解日本的一本读物。其实很多时候静下心来做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