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九三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九三年》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9 01:01: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九三年》的读后感大全

  《九三年》是一本由(法)雨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三年》精选点评:

  ●“在一个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雨果把人性放在至高的地位,却绝想不到《局外人》《蝇王》更懂人性。相比于《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本书更明显的暴露了雨果叙事技巧的一个缺点:闲笔过多。

  ●文笔给五星,主题塑造扣两星。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对生活的认识高于生活本身,这是显然错误的。 难道西穆尔登看不出来,共和国的德性也并不比朗特纳克高多少吗? 他最后的自杀不过是为自己的惶然谢罪而已。 本书只有一个正常人:拉杜曹长

  ●中学时读的,好像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

  ●在我读过的小说之中,没有一部小说能让我如此震撼。

  ●好啰嗦

  ●无怪乎那么多人推崇《九三年》,雨果把大革命写出了一股侠气,并让一切回到人性。人人皆为忠义之士,为各自的真理而战。然而真理却是矛盾的一种,正如矛盾也是真理的一种一样。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虽然没读完《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但我仍认为这是雨果最好的一部作品。

  ●一个人一直干坏事,有一天干了件天大的好事,是否就可以将他所应得的惩罚一笔勾销?一个人一直是名英雄,有一次当了回叛徒,是否就该不计其功勋,直接以叛国罪论处?罪与罚,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对等?家规、军纪、国法以及道义,哪一个更应当作审判的最高标准?

  ●雨果不愧是浪漫主义作家。他用郭文之口描绘出的理想之国,即便是放到今天来看也是无法完全达到的。

  《九三年》读后感(一):《笑面人》和《九三年》中间那本是什么

  看上海译文出版的《笑面人》,前言有一段雨果的文字,记得里面的一句话,《笑面人》写的是英国,《九三年》写的是法国,都是关于历史的小说,两本中间还有一本,因为一直没有看到过,所以名字记不得了,不知道那本书到底写了没有?

  《九三年》读后感(二):从带一本书去巴黎到九三年

  因为<带一本书去巴黎>勾起我兴趣的书.

  才刚刚开了头.早些年看得悲惨世界早就丢在脑后.对巴黎圣母院的记忆只剩下美丽纯洁的esmeralda.也许这就是浪漫随性的法国人心中的天使.

  不习惯先看简介和评价再读书的习惯,对九三年所有的了解仅仅关乎法国大革命.不过无论如何,和林达随身同行且令他不吝笔墨的九三年,此刻在我的案头,静静的陪我.

  《九三年》读后感(三):它让人活得光明

  毕业论文选择了九三年为文本,分析雨果人道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接受,我选择它是因为我爱这个故事,但论文折磨了我很久。现在回想这本书和我的毕业论文,觉得大学时很幼稚,有些观点已发生改变。可当我重读原著和我的论文时,我发现当年没有走入社会的我和原著所产生的强大共鸣让今天的自己感动。我认为自己没有变,只是锋芒不再那么直白,我喜欢这书里的每一个人物,他们活的光明,死的磊落。这是雨果,大仲马等等作家至今仍感动读者的地方。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有善良的心,他无法看见婴儿死于大火,也无法看到善良之举受到囚禁。他让我相信美好无处不在,让我相信爱是化解战争和仇恨的强大武器,让我对世界充满信任和期待。

  《九三年》读后感(四):禁不禁得住良心的拷问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323页)这个“人道主义”就是良心,这个关于良心的选择,一次是短暂地出现在朗德纳克侯爵回身救出小孩的时候,一次是郭文子爵放走朗德纳克的时候。前者是贵族的,后者是公民的,前者是本能般的,后者是激烈思辨的,前者虽然代表封建的力量,但是也是人道主义的。郭文疑惑了,是他变了吗?对于这个变了的人,我还要绞死他吗?郭文疑惑的不是封建势力,而是朗德纳克这个人。

  朗德纳克对封建贵族的辩护是打动人的,他不是没有道理的。而郭文也是正义的,他要给人民带来公平,但是西穆尔登是真正残酷的,而他又是郭文的导师。最终西穆尔登也自杀了,这也是禁不住良心的拷问,就像沙威警长的自杀一样,不敌郭文被杀带来的震动。

  雨果的对语言的运用真是好。就是宏大的东西好多,仿佛隔着一层,触动我心的,通过歌剧才传达过来,遗憾。我什么时候,长到几岁,读多少书,才能被雨果感动呢?

  《九三年》读后感(五):人道主义的胜利

  雨果最后一部作品,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风格差距确实很大,雨果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排比描写,有关于自然景物建筑的,有关于社会历史人文的,比如在写国民大会时,把左派右派中间派运用排比都介绍了一遍,有些处于风暴中心的人还能活多久。很多人觉得雨果小说里无关的议论描写叙述太多,而正是这些无关的描写,一句一句把整个舞台背景搭建起来。

  雨果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搭建旺代这个充满战火的舞台,国王与共和国之间的对立,站在保王党的农民与站在共和党的市民之间的对立,同样是贵族的侯爵与子爵之间的对立,人道主义战胜了一切,战胜了国王(侯爵的行为),战胜了共和国(子爵的行为),最后以浪漫主义的悲剧结尾(神父和子爵的行为)。

  或许正是因为浪漫主义,所以小说的情节里充满了各种戏剧性的变化,前后的铺垫做的很好,前面的伏笔在后面的情节都有体现。

  雨果通过郭文子爵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共和国,“永远朝着黎明、青春和生命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