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的读后感大全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是一本由练性乾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精选点评:
●高中作文全靠它了
●忧思难忘,如何乐在其中得智慧也?
●不致力于古典文化研究的到这个级别也就够了,了解了解传统文化的运作方式
●相当的耐看的一本书,是那种看了一遍还可以看很多遍,文字非常的通俗易懂而且很幽默,可见是相当可爱的一枚老头,最适宜做我枕边书,两三篇之后便睡意袭来。
●果然是国学大师,可我并不能将之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多读书啊多读书。。。
●读不下去。
●从部分作品中剪辑成书
●这本书是我接触南师著作的第一本书,里面基本上是南师单行本的文章选编。很适合入门,适合不了解南师的人快速了解南师。这本书我推荐给了无数人,还把这本书借给大猩猩了,可惜他始终没再还给我,也算是半借半送了。
●骗钱书。
●读南师书,如沐春风。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读后感(一):书摘
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拿给纪晓岚,他看完后,批了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杜甫的两句名诗,这个学生莫名其妙,去问老师。纪晓岚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讲些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愈飞愈远离题万里。
还有一次,纪晓岚在一个学生的文章上批上“放狗屁”三个字,这个学生觉得挺委屈,老师怎么我放狗屁,就去找纪晓岚。纪晓岚回答:说你的文章是“放狗屁”还算是好的,次一等的叫“狗放屁”,再次一等的叫“放屁狗”。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读后感(二):有中国特色的谈论人生
南师的这本书写得流畅自然,小故事信手拈来,娓娓而谈。比较喜欢第一部分《诗话与人生》和第三部分《知命与立世》,经常从一些不常见的典故、诗句说起,颇感新鲜(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如:“天下由来轻两臂”、“宿将还山不论兵”、“莫到琼楼最上层”等等。这样的写作方式显得更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传统味儿,跟翻译国外的那些论人生或励志类的书相比明显技高一筹。
不过第二部分《文化与文学》写得比较一般,没有多少新意。估计因为南师主要研究的是宗教和哲学吧。所谓献丑不如藏拙,这部分篇幅也最少。
至于第六部分所谓《人生精言》,不过是从南的著作中摘抄一些片言只语,真是本书的一大败笔!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读后感(三):醍醐灌顶
lt;<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一书,算是南老系列书籍的摘录本,主要也是对人生和历史的看法和经验,比较适合想提高个人素质的朋友,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总结,我想每个人都会上一个境界的.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书中的历史小品,印象深了,也许今后你可以靠讲故事来生活.
我08下半年读《论语注释》,整个人静下了,生活工作有新的开始,感觉对个人帮助很大.
于是去书店翻论语相关书籍,发现南老的《论语别裁》最适合进一步学习论语.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看《历史的经验》、《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等。
南师和我同为乐清人,想想乐清还能出这么一位大师级人物,为家乡自豪啊!
南老知识渊博、境界高深,我想他对于个人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人生认识,南师的思想对我有“醍醐灌顶”这层意义。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读后感(四):拾人牙慧非有奇 附会释道误众听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能认同南怀瑾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师级人物。在我看来,南怀瑾谈历史也好谈人生也罢,都没能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过是在解说历史典故、诗词基础上拾人牙慧而已。“千古腐儒骑瘦马”、“莫到琼楼最上层”、“人间随处有乘除”、“宿将还山不论兵”....,不错,都是很好的古代诗词佳句但并非出于南怀瑾之手。当然,南怀瑾能信手拈来以此为题写成了一篇篇白话文章,让大众既能欣赏诗词又能感悟些许人生道理,这种讲解诗词的手法还是值得借鉴赞赏的。
然而除却书中古诗词外,我对南怀瑾的很多观点不能认同。究其原因在我看来,南怀瑾在书中提到的很多古代故事根本即不符合事实也没有出处,像是在写玄幻小说般构造情节。最典型的就是那篇《半个芋头十年宰相》,说是唐朝李泌吃完癞和尚剩下的半个芋头后,和尚许他当上十年宰相,后来果然如此!这情节在我看来完全是无稽之谈!此外,南怀瑾跟很多古时庸俗文人一样喜欢厚古非今,杞人忧天地担心现代青年,尤其是美国青年的思想。我不知道自由民主的美国青年们思想哪里有问题了,就因为他们不曾读过孔孟老庄?
总的来说,本书的优点在于可以让人在茶余饭后随手抄起一篇不动脑筋地轻松阅读,书中大量的古诗词也确实能了解到不少古代文化知识,这点是值得肯定的。本书的缺陷就是很多内容都是荒诞离奇没有根据的,在一本名为“谈历史与人生”的书籍中偏要要牵扯到虚无缥缈的佛老让我感觉南怀瑾没有学者治学的严谨态度。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读后感(五):我看南怀瑾——贻害无穷
写文章的人要注意,一句话错了,文字流传的祸害往往比你去杀一个人还严重。
——南怀瑾
2012年买了十多本“南师”的书,一本正经的越读越枯燥,越读越不知所云,不由黯然心惊了。
在网上看了一些批评南怀瑾的文章,或是谩骂,或是纠正字词错误,都没有击中要害,故而能被“解经角度、方式不同”等谬论轻易反转了。
汉字源远流长。从有文字起,每个字词就代表了一定的含义。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不断丰富着字词的含义,变化着字词的含义。如“叟”古时表示对老者的尊称,现在指老头;“下流”古时表示地位或处境地下,现在已无此意。
南怀瑾的问题就在于按照现在字词的意思解释阐发古书,基本不考虑古时字词的意思,因而同古人想要表述的谬以千里。
这不是新解,而是胡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字面意思和理解对经典解释一通,但正确与否另当别论。
总要有个标准的。解读经典最起码也应该在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批判性的继承发挥。如果连古人的真意都不理解,随意歪曲就是新解,原作者该何等痛心,我们的文化该如何传承?
南怀瑾说:“写文章的人要注意,一句话错了,文字流传的祸害往往比你去杀一个人还严重。”依这种说法,他的书真是贻害无穷了。
依我看,南怀瑾的书还是不读微妙,以免自己变得无知;我们应该鄙视出版社,不过利益至上;对南怀瑾的追随者还是一笑置之,无非借国学之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