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经济的悖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日本经济的悖论》读后感1000字

2021-01-30 02:2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经济的悖论》读后感1000字

  《日本经济的悖论》是一本由高柏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经济的悖论》精选点评:

  ●好书,读过两遍。

  ●不错 就是条理太差 反反复复啰嗦 估计翻译问题也不小

  ●我记得我读过这本书啊!

  ●论据很多,逻辑是怎么过来的?

  ●目的社会稳定,手段全民就业,执行了,与经济增长发生了撕裂,最后只能停滞。

  ●看。。看不懂

  ●给5星更多的是因为作者那种从最宏大的层面到最微观的层面的贯通能力.恩,努力的方向....

  ●辣鸡翻译!

  ●这是读过的描述日本经济最好的书。

  ●绝对值得一读的日本经济研究,可以说总结了战后至2000年日本所经历的制度性变迁,并由此形成的日本社会的一些典型特征。也可以看出,中国在很多方面在走日本的老路,又同时在制度方向有着截然不同的锐意进取。 不过这翻译质量还真是有些扎心。。建议配合原著理解。

  《日本经济的悖论》读后感(一):最近一直在想弄清一些日本近代经济发展的事情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视野。。。

  日本这23十看的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经济优势在下降,速度在放慢,但我们永远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经济质量是很高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在世界上是顶尖的。。。

  市场在变化,别的国家经济优势在提升,特别是人力物力技术方面的提升,使日本经济优势慢慢在改变

  我们中国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迅速冲击世界的经济,同时也面临许多的挑战,我们不可沾沾自喜!同时面临问题也不可盲目悲观,要审时度势。。。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切合实际的战术处理事情。。。

  加油吧,世界,

  加油吧,中国

  《日本经济的悖论》读后感(二):一流的学术,二流的表达,不入流的翻译

  先说二流的表达,作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想到哪说到哪,刚讲着70年代,又跳到50年代,又接着讲70年代,有点乱。结构上,作者并没有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而是一开头就高屋建瓴直奔主题,比如第一章这句话:

  ”制度在解决新问题上的弱势会产生一种结构条件,这种结构条件会进一步加大制度的优势与其所面对的任务之间的不匹配。当制度在解决其他问题上的弱势使制度的存在出现危机时,制度可能会崩溃,而其崩溃又会引发环境出现进一步的结构变化。“

  这到底什么JB意思?结构条件是啥?制度的崩溃为啥会引发环境出现结构变化?

  然后到了第二章,读到:"为了让日本经济从出口拉动型转向内需拉动型,不可交易要素价格上升的速度必须高于可交易要素价格上升的速度",这是为啥捏?不懂。

  第一第二章基本就是在云里雾里读完的,到了第三章好一些,后来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逻辑。第三方面就是啰嗦,前后重复反复很多,有的是相同的意思,有的还是不同的意思,有时候真让人很烦。

  再说一流的学术,看完全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宏大视角,从资本主义的长程运动来阐述经济的规律,(不过“长程”运动是什么?大概意思应该就是长期运动,但是经济学中根本没有这个术语)而且之后的文献就整整引用了几十页,可见其严谨与认真。这本书对于日本经济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有深刻的讨论,对于了解日本的制度与文化有很好的启发。作者提到了很多不足之处,可惜的是并没有提出一套可行的办法。作者对于日本战后及六七十年代的制度及演变更为了解,但是对于日本八十年代泡沫的产生与九十年代泡沫的破裂提及甚少。

  最后再说不入流的翻译,本书的翻译需要为本书的晦涩负相当的责任。比如资产负债表,本书翻译成结算表,如果不看下文的展开,你不会知道其实说的是资产负债表。又如书中反复出现的“金融政策”一词,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意思,看到第五章才反应过来,估计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对,宽松的金融政策,谁知道到底是啥政策呢?再如,作者将“liquidity”翻译成资产折现力,让我费解了很久,其实就是流动性的意思,大家都懂,从来就没有资产折现力这种说法。诸如此类实在太多,不再赘述,有些实再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翻译提醒我们,尽量看原版。不过我估计这本书看原版会相当累,因为非常学术化,诸如“发展取向经济”,“裙带资本主义”之类的词会令人很费解。

  我是从图书馆借的这本书,书里用铅笔画了各种笔记,其中一页上面还粘着一条发黄的纸巾是什么情况?难道有人看着这么高深的文字高潮了?

  书中反复提到了Arrighi和Polanyi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长程运动的讨论,这两位均是大家,鉴于读本书已经让我有难以把握之困惑,资本主义的长程运动这种更为宏大的命题我暂时也不准备涉猎了,此生恐怕也不必了。

  《日本经济的悖论》读后感(三):制度角度切入解释日本经济腾飞与衰落之谜

  此书是从制度的角度去完整系统的解释日本经济在50-70年代经济腾飞、80年代开始的资产泡沫以及随后拉开的长达20年衰退这一整套的经济现象。

  以经济发展阶段来划分几个区间:分别为日本经济腾飞期(1955-1973)日本经济增速换挡期并发资产繁荣期(1974-1992)以及最终的大衰退期(1992-至今)。在这三个时期无论是外部经济环境,还是日本内部政治环境都面临完全不同的境况,下面依次分析。

  一、经济腾飞期

  1.外部环境:冷战格局形成以后美国为了拉拢日本形成太平洋第一道防线所以给予了日本诸多经济优惠条件。单方面开放美国市场给日本(当时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强国存在双边政策,美国对日本开放了也等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对日本单边开放),同时允许日本对本国产业进行保护,另外引入了大量投资支持。当时世界货币体系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该体系下极大的贸易顺差也是百利而微害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单边换黄金,各国货币换美元,固定汇率制,在该体系下高贸易顺差导致的大量的外汇储备并不会有贬值的风险)。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出口优势企业面临了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而日本的弱势产业则又可以在日本政府的庇护下生存,给予了日本极佳的外部发展环境。

  2.内部环境:日本也是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的国家,也有着类同于中国的核心思想---稳定高于一切。但是日本也并不像北欧国家那样建立福利国家,最终日本选择了一条自己独特的道路来维持社会的平衡,也正是这一点在腾飞期成就了日本,在衰退期最终清算了日本----全员就业制。全员就业制对日本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力市场分析,这个制度背后代表了日本政府对社会稳定性的考量、社会财富分配问题的考量、经济发展制度的根基、日本文化的体现并最终成为了日本后期政治改革的焦点。日本政府从一开始就打算将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交给私人部门承担,而政府只需要扮演好经济航母运行的总舵手就好。所以全民就业制度的设计思路就出来了,这与凯恩斯主义的充分就业不同,日本的全民就业是切切实实的无人失业(除非就是自愿失业)。日本政府对企业发展思路是重资本大企业走主银行制度+护卫舰式的管理,属于垄断竞争型经济。而轻资产小企业则允许他们组成卡塔尔来适度的进行价格控制。并且给予零售业极大的优惠政策,让零售业去满足大量的底层人士就业。这样就满足了全员就业的基本纲领。虽然如此,大公司即便人均收入远高于小企业与零售业,但那个时期的日本基尼系数并不高。原因就在于日本女性这一隐形劳动力,当老公在大公司就职时,日本女性多为家庭主妇;老公在中小企业工作时,女性多为兼职劳动力有一份自己的收入;而零售业的则多为夫妻店。这样日本社会中各阶层的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基尼系数也相对较低(日本还有专门的家庭税收政策,也是导致这种社会现象的推动力,丈夫收入高的话,妻子外出工作会交更多的税)

  3.微观环境:大企业的主银行制度下,大企业和银行交叉持股,重协调轻监管,股东也难以对企业有约束。在背后银行的支持下,大企业多发展为横跨各行各业的集团。市场经济的竞争演变成几大财阀之间的竞争。小企业往往被兼并,或者组成卡塔尔。日本企业文化也使得公司管理人员多喜欢追求规模,最终日本规模不经济现象很严重。这一系列的条件最终就指向了一个结果:内部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带来的后果:研发投入高、产能扩张多。可以理解为经济加杠杆,在外需广大的情况下内部竞争能带来技术研发的优势,以及经济飞速增长。

  二、增速换挡&资产繁荣

  1.外部环境:这个时期外部环境发生了三大变化,这三大变化直接影响了日本的外需,使得日本经济一下子增速换挡。三大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倒塌、美国结束对日本的单边市场开放、石油危机。石油危机对于日本这种资源消耗完全靠进口的来说一下子提高了各行各业的成本,日本也从此展开了清洁能源以及节能之路,并在此领域有着不错的结果,但这都是后话。美国在极大的贸易逆差之后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结合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倒塌,固定汇率转换到浮动汇率。日元升值压力非常大,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的签订使得日元在短时间内汇率翻倍,极大的影响了出口。日本在此阶段面临着优势产业出口被汇率打压,弱势产业面临国际竞争的挤兑。

  2.内部环境:日本的全员就业制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终身雇佣制已经成为了西方学习的典范,工会力量的强大足以影响到政治层面。所以在日本经济加杠杆之后面临需求的萎缩之后,裁员依然难以推行。这让日本经济负担沉重,而此时内部环境另一个危机到来-----劳动力拐点来临。为了满足全员就业,日本不仅需要保护夕阳产业,还需要保护低生产效率的那部分员工,而高生产效率以及具备职业技能的人才又不足,使得这个阶段日本经济已经开始浮现内外交困的局面。研发投入虽然依然高企,但是由于过剩浪费产能让日本那些具备技术优势的产业日子也依然不好过。

  3.微观环境:这个阶段日本的企业不在追求经营效率与产品输出。转而开始进行金融资本向外输出,并且随着劳动力越来越贵连产业资本也开始放在国外。过剩的产能+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对冲日元升值预期)加上风气转向企业金融资本炼金术。使得大量的资本进入不动产和股票上。造就了资产繁荣,巅峰时日本国土的价值等于美国国土价值的两倍。也正是于此,日本迅速的拉开了贫富差距,从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一类国家变为了贫富差距最大的一类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91(过0.4就是贫富差距过大)。

  此时此刻,新上任的田中首相想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家福利以及推动落后经济地区发展来起到调节经济结构已经刺激经济的结果。可政府逐步加大的政府赤字已经债务再加上旧式政治势力的不肯妥协、大环境也的确太糟,赶上泡沫破灭。田中美好的经济振兴计划就此破产。本书中倒没有说明为什么是在这么一个时候,日本资产的泡沫破灭了,而不是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一样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破灭。

  简而言之:日本前期经济加杠杆所以腾飞,后期外需不再导致产能浪费严重,在政治弹性不足的情况下,去杠杆的过程非常缓慢。当日本国内产业投资呈现饱和之势之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不动产和股票成为了资金的驻留地,带来了资产的疯狂繁荣。在日元不断的升值后,日本作为最大债权国的多年劳动果实被蒸发。资产泡沫破灭后,迎来了漫长的经济萧条与资产价格不振。

  《日本经济的悖论》读后感(四):1945-1999,复盘日本的内在制度特点,如何影响兴衰

  

这本书好在还是从比较学的角度,相对客观的评判日本的特点。而不是很多此类书那样,把日本体制过褒过贬,过份的处理,往往都是带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这东西在分析宏观的时候,最好不要带。

日本战后的体制,享受了当时的机遇,快速发展,但是在70-80这个新时期,康波下行期,并没有很好的应对。当时日美博弈,两边都是即坏且蠢。

宏观zhengzhi经济,涉及亿万生灵的东西,有时候就跟游戏一样,官僚笔下的几个数字,因为没人懂这意味着什么。

在IT新周期也没有很好的追赶,90年破灭之后,进入缓慢的三十年。

不过日本整体停在一个很高的阶段。

太阳底下无新事,可吸取的经验教训很多。

今天有点累,不具体展开了。

——————————————————————

以下为书摘

一、微观层面

50-70年代,通产省、大藏省、产业政策、银行体系,主银行争相放贷,监督力度不够。

二、70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对日本、德国不对称贸易。美元贬值压力。马克不断升值,但日本人对通胀刺激经济发展有执念,拒不升值日元。71年尼克松冲击。日本ZhengFu的蒙代尔悖论。尼克松冲击吓坏了日本人,害怕萧条,扩张型货币政策、扩张型财政政策,田中计划。股市、房市的泡沫经济。第一次泡沫经济,遇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很快破灭。

企业开始降低间接融资比例,企业债、金融市场融资提高,自有资本率不断提高。经理层影响力继续提升,银行的监督力度更加减弱。

佐藤内阁扩张型财政,后来田中的工业地理分布调整计划进一步强化扩张型财政。

三、80年代。

1.金融自由化。美国压力(认为美国可以通过金融进入日本),日本精英的雄心(世界最大债权国,对国际收支担心消失了,渴望在国际更重要角色)。里根要求日元自由化。,85年利息自由化。

2.企业玩炼金术。企业金融,利用信托SMT买股票、债券。提高收益率,长远变短期。对管理层控制很弱,面对两次石油危机和金融自由化的不确定性,企业喜欢高风险高回报。美国也玩企业金融,但保守很多。美国企业的董事会控制更强。日本经济增长期,长线行为,其实也是因为股东和银行对管理层控制弱。

四、广场协议。

美元贬值解决逆差(债务问题,担心美元急剧贬值硬着陆)。里根ZhengFu减税+扩张型财政,提高了赤字(本应该缩减),导致利率上升,美元流入,升值。日本储蓄过度,但总是缩减ZhengFu开支(本应该增加开支调节顺差)。日本参加85广场协议主要是日本精英想打造金融强国。自民党、大藏省。

但日本过高估计自己控制汇率能力。预期美元贬值10%,1:243变为1:220,结果86年底1:200,后来1:180.

86.5生产设备投资3年内第一次负增长,中小企业恶化,国民收入降0.5%。85年总利润增5.7%,出口部门利润-4.8%,电机-15.9%,钢铁-24.9%日立第一次亏损。86年全产业利润-3.1%,制造业-22.2%,出口-42.9%,电机-48.5%,钢铁行业亏损。日本衰退。

恐慌,扩张型金融。86.1起,不断降息.87.2 5次降息,5%降到2.5%,企业更积极贷款,银行也更积极往外贷款。86.3-88.1日本银行卖日元买入美元,维护汇率,结果增加了货币供应

日本本应该扩张型财政刺激经济,紧缩型金融防止通缩。但大藏省过于关注重振财政,依靠扩张型金融,日本人当时认为通胀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日元升值情况下,改革经济结构,提高效率。要求不得裁员,则企业要求ZhengFu干预。

/*苏霍壹:德、日这两个美国战后收拢用来控制两个旧大陆的新小弟,享受战后红利反而较多。德国吃过恶性通胀的亏(中国也是),所以zhan后玩货币和金融相对谨慎。日本人有点浪,官liao主义玩经济,认为什么都是游戏,容易犯奥地利学派所诊断的各种病。这也是在70-80年代这个重要转折点,日、德不大相同的地方。(奥地利学派主要专治 官liao、福利主义、印钱、理想主义等)*/

86年日本贸易顺差/GNP之比到达历史最高,4.5%,各国战后最高。按日元计算,未来三年顺差自86.7下降;按美元计算,继续增长。

87.5七国集团会议,前川报告。认为日本要调整顺差局面,调整强烈的出口倾向,转向内需型经济,住房、城市发展、增加人们收入、减少工作时间、促进国内消费。建议鼓励外国投资、农业改革、帮助夕阳产业转产。主张稳定汇率和金融自由化。

前川报告引发争议,顺差真正原因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否是良策。部分日本经济学家认为顺差是美国经济政策造成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扩大内需的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按85年日本经常账户黑字水平,需要维持每年内需增长35%才能消除,但经济增长率7%时,扩大内需就会造成通胀。

然而各利益集团并不想忍受前川报告设计的结构性调整可能带来的痛苦。(?没看懂这句)

五、扩张型财政+扩张型货币

87年日元继续升值,日本人共识,国家必须政策刺激经济。86年ZhengFu预计87年增长3.5%。5月份失业率3.1%,最高值。英国人标准认为3%正常,但日本对这个数字敏感。

自民党内,扩张型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与减少赤字派一直斗争,广场协议前,主流派主张控制赤字,到1987年,限制zhegnfu开支已经6年,自民dang内大量不满。代表建筑业的非主流派支持扩张。

87.5 6兆日元财政扩张计划(GNP1.8%),大东京地区地方ZhengFu3个大规模城市发展计划,刺激地价、房地产业股票。

但是扩张型财政发生在已经搞了扩张型金融之后。几次降息之后,87年,全部产业的利润平均增加31.7%,制造业利润平均增加34.5%,广场协议后,私有企业金融资产迅速增加。这种情况下,利率历史最低本身就已经是问题。同时还搞扩张型财政。

日本重复了在尼克松冲击下的错误。面对升值时,扩张型财政、扩展型金融。每次都是日行先降息,加上对外汇干预供应货币。

相比之下, 1978-1979日元快速升值,扩张型财政,但是提高利率,紧缩货币,就没有出现泡沫。

政策批评者认为:不能仅靠一项宏观政策解决升值问题。日本企业转海外,国内不一定享受日元升值好处。低利率加重货币过量和土地、股票投机。认为应改革经济结构,而不是简单扩张型财政,否则空洞化,国内需求下降,收支不平衡继续。日本与欧洲本来干预外汇市场为了稳定汇率,但却增加货币供应造成通胀。货币供应增速两倍于GNP增速,高于10%,不能只顾汇率了。

六、微观,股本融资

萨森所谓金融世俗化

企业发行可转债。86年股份融资4兆,87年12兆,88年18兆,下一年26兆。

大公司越来与依赖自有资金,中小企业越来越依赖银行,从85年30.7%,提高到39.8%。1990年,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占比65.1%

在增加发股情况下,企业集团相互持股的机制可以防止恶意并购。企业集团的协调优势用来搞金融。

金融自由化后,银行利润下降,企业其他渠道如债券也多了。银行大胆放贷。

1980-19⑧⑨贷款总额增长120%(到最高点),给房地产贷款超过300%,非银行产业贷款增700%,大多用于房产投机。

在高速增长阶段,企业大胆投资和银行大胆贷款的情况,并没有变。80年代,贷款倾向于地产、股票质押,地产质押87年增加到20%以上,股票质押增长到2.5%

86-⑧⑨,股、债融资年增长超20%。不同行业不一样,销售、服务、建筑、地产、金融、保险、租赁业都贷款庞大,跟后来泡沫崩溃时最先崩溃部门直接联系。

股票增值、企业的地产增资、抵押增值、银行增资,更大放贷能力,进一步提高银行股票。

七、技术创新的扭曲

石油危机改变了日本侧重重化工业的想法,能源替代、节能技术,高科技,石油依赖率从73年77%降低到85年56%。汽车、家电80年代统治国际市场。73年,通产省四大重点产业,汽车、工业机械、电子与材料。促进研发,扶持企业

过去日本企业很少自己技术,是进口技术或产品。70年代后期开始,自主研发,日本汽车70-80年,美国销售44万、247万。消费电子领域大量的发明创新。70年代,出口额一直增长,汽车增长很快,取代邮轮成为主要,北美,西欧,东南亚,这三个地区比重从75年59%到80年66%。

琳达·威斯,对比西欧瑞士与日本,日本更重视生产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力,不重视分配。瑞士更重视复杂的鼓励就业和分配,没有相应的刺激工业增长。

日元升值以后,日本没有确定新的战略产业,重大结构性改革。反而企业试图金融投机增加利润率。88-90年,大幅增加生产设备投资,但主要是产能,而非创新、研发。新技术很多是泡沫技术(锦上添花),而非技术创新。

日本企业重视信息管理,但在IT革命中,严重落后,85-93年,美国企业在IT投资占资本投资比例从20%增长到35%,日本仅从13%增长到18%,90年代中期,只有9.9%办公室有PC机器,美国41.7%。96年,数据库销量2200亿,美国6倍。97年1月,共注册了16146个网址,美国10113个,日本734个,占美国7.3%

中谷岩的研究,日美差别在企业优势差异。日本优势是横向协调,这类产业,汽车、电子、机床灯。美国明确的责任制,每个职员发挥自己创造力,决策者对资源战略性分配,在医疗、石化、航空、计算机软件等领域。90年代,IT帮助美国克服了横向协调之间的传统弱势,提高生产效率。打破个人、部门、企业、国家之间界限。而日本原本在这方面有很强协调能力,封闭系统中共享信息,所以IT革命不像美国。

卡茨认为,日本产业进入成熟期,60-79年,生产率提高只有1/3生产效率提高,其余是资本、劳动力转移。70年代,还能找到汽车和家电,但这两个产业只解决12%就业。没有在新技术革命中占据领先,泡沫经济中又转向服务业。

日元的升值,排除批发价格后实际利率很高,生产设备投资是亏本的。(?没看懂)

转向商业、服务业。

80年代,第二次休闲产业投资热,72-73年第一次泡沫经济。高尔夫,宾馆,保龄球。东京迪士尼。高尔夫球会员证的涨价和炒作。豪华公寓。养老保险、钻石、名画等

产能也加大投入,过度投资,也是90年代恢复缓慢的原因。

地方ZhengFu金融投机,公有土地信托

八、逆工业化

逆工业化的开端,生产成本上升,银行与企业去海外寻找投资机会,日本金融机构海外投资80年3.8亿美元提高到85年38.1亿,86年72.4亿,日本海外投资中,金融机构占比从80年8.1%增加到86年32.4%

86年海外投资,集中在金融、保险、地产,而不是汽车或制造业。在美国投资,只有17%制造业,大多数是汽车制造商海外零配件投资。32.4%金融与保险,17.9%房地产,8.3%商业,8.6%运输业,8.7%其他服务业。地产公司也大量海外投资。

85-87日本城市地价急剧上升,地产业大量利润,日本低息,纷纷借贷海外投资。1985年日本在美地产投资累计20-30亿美元,86年当年投资50-60亿。纽约、洛杉矶、夏威夷。美国修改税法,1987增加资本收益税,个税,企业税,因此很多地产出售。纽约买房主要是盈利,日本房产投资中,30-40%为了做企业的度假区。纽约很多案例,没有去现场看。个体投资者海外买房也流行起来。

日元升值,大量科技企业转移海外。85年内,松下42%生产到海外,1:180时候,很多企业生产转海外,研发日本。面对东南亚新兴工业国,认为还不如抢先建立自己生产基地。大公司生产外移,中小企业失去合同,中小企业急剧压低成本,这些企业开始全球竞争。而新兴工业国的生产能力也快速提高

布雷顿森林体系曾经的一些好处,可以防止萧条,固定汇率,各国对资本流动限制,这两条可以让各国在保持汇率稳定同时,追求国内经济增长。70年代,全球资本主义新阶段,金融自由化、解除规制、私有化。

布雷顿森林解体后,汇率稳定政策与国内政策目标直接冲突,日本银行为了对付日元迅速升值,对外汇市场干预,但导致货币过剩,供需失衡,通胀、泡沫。

美国终止了跟日本的不对称合作。日本不愿采取措施解决对美贸易顺差,部分的促成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引发一系列问题,对美国压力没有正确反映,尽管对美巨大顺差,但不愿开放国内市场。日本Zheng治家采用的替代方法是金融自由化,参与货币政策多边整合,扩张型财政政策来制造国内需求。跟大国雄心和建筑业等利益集团相关。削弱股东对企业控制,企业无节制的自由,加大投资。

80年代后期,一些日本观察家提示金融全球化对日本宏观的挑战。与美国大萧条前类似。充足的剩余资本,但无人愿意对生产能力投资,国际贸易严重不平衡。一战后,美国成出口大国。很多人认为日美关系与20年代英美关系相似。国际债务大量增加,80年代后,日本企业平均PE60,日本股市340兆与美国持平。经济学家提示日本股票高估,提示中美洲债务问题和美国赤字问题。

对美国贸易顺差,也跟里根第一任ZhengFu,采取美元坚挺政策有关。

九、福利社会的挣扎

70年代,国际经济两大结构性变化,资本主义体系从社会保障放松。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了所有发达工业国快速增长期,各国社保体系压力。ZhengFu开支大幅增加,70年代严峻压力。2)私企和银行回避外汇风险,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浮动汇率提供的机会赚取利润,这两个因素从Zheng治上支持了金融自由化。

新自由主义Geming,广泛的解除规制、自由化、私有化。大萧条与二战以来,各国建立的社保制度能否生存?

70年代, 社保、ZhengFu开支占GNP比例不断增大,ZhengFu开支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不过社民党的合作主义在经历市场一体化后,仍然保留。英美两国对社保体系的攻击,也成功有限。

日本经济体制以来2个条件,1关贸协定与美国的不对称合作。2.经济的高速增长。但70年代这两个条件都消失了。

面对70年代挑战,田中角荣领导下尝试了两个新方法。一、调整工业地理分布,将发展机会分散到农村地区为弱者成长,解决收入分配。时机不利(石油危机,通胀,75年后持续赤字)和缺乏一个土地政策(田中认为地价上升不可避免,银行从土地获益,更愿意放贷),最后刺激了通胀和股市房地产。田中计划失败,福田政策开始,控制了通胀。二、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考虑过建立福利国家。1971-1974福利开支年增长26.2%,75年自民党发表《终身福利计划》,提出自力更生,批评扩大公共福利。75-78增长率21.4%,79年12.5%,80年降低到10%以下。保守知识分子认为不应学北欧。有个1984小组,认为罗马福利社会腐化,并认为经济降速不是暂时而是永久的,但日本人自律,还是能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出现了市民社会,传统家庭社区解体,个人主义和极端平均主义兴起,公共开支增加,迫坏日本社会活力,日本人丧失自律。

分配问题斗争更激烈,要求ZhengFu保护的需求增加,社会运动,进步党派,左派工会。

自民党危机。

田中的两办法失败后,继续回到老办法,民间制度为基础的社保体系,支持全面就业。工会与大企业斗争,减缓工资增长,但保留终身就业。ZhengFu对弱势部门和夕阳产业的保护增加,大店法、稳定萧条产业法。

70-80年代,日本体制两个矛盾趋势。表面上全面就业策略维持Zheng治稳定,效果不错,被认为发达国楷模,但同时,房地产和股票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对新自由主义的参与和80年代泡沫经济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经济上的平等性。但是继续全体就业的代价,超过了收益。而且由于没有有效的失业计划,任何开放国内市场的政策提议,都会在Zheng治上引起反对,因为可能引起大面积破产和失业,则日本不得不向其他国际压力让步,包括金融自由化,扩张型财政政策,多边货币政策协调。

不对称合作的终结。

7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电视机出口限制,农产品进口,日本汽车限制。1981欧共体,戴维森提出,增加工业制成品进口,过少。结构上结局问题。但美国部分官员认同,主力官员更愿意针对特定贸易壁垒找解决办法。福岛认为,日美的谈判与双边协议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企业、国会压力-美国ZhengFu提交-日本解释-进一步谈判-让步-双边协议-美国宣传-日本淡化-企业、国会再次抱怨

19⑧⑨.1,布什ZhengFu 结构性障碍计划,后列为超级301。一些议员要求把物流系统、企业集团、反垄断法列入,但布什只列超级计算机、卫星、木制品

美国强调日本问题:过度储蓄,投资不足,土地政策,收入分配,日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消费者价格差距,企业集团,日本企业排他性贸易。

日本强调美国问题:ZhengFu赤字、企业投资于提高生产效率引起的储蓄不足与开支过度的不平衡,反垄断法改革,企业行为(管理层缺乏长远),解除对进出口规制,研发,促进进口,对劳动力教育与培训。

高速增长的技术和利润率下降的开始。

卡特尔与ZhengFu主导的非市场治理机制面临的挑战

卡特尔的合法性降低,也影响了全体就业策略的制度基础。70年代行业垄断涨价。而且破坏了日本的“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共识。通产省的行政指导控制物价,也受争议。私企提前涨价。

ZhengFu扩大保护低效部门和夕阳产业的范围。零售业解决就业,经济和消费降速,保护小型商店,《大店法》,限制大零售商

通产省在《稳定衰退产业法》前后关于指导性卡特尔的争议,后续的负担。(*这块)

就业与工资之间的平衡

没有失业保障、通胀、工会、工资增长。终身雇佣制,利润率下降、工资增长的受限

福利社会的竞争策略

不平等的出现

80年代继续扩大 日本消费者物价、工资、GDP、地价,55-95年变动图。

十、向停滞开战

日本90年股灾

宫崎义一,泡沫破裂从企业、银行、家庭三渠道影响日本经济。

企业可转债发行困难,持有者不再转股,付息压力增加。90-98年,为此筹资20兆。只能卖掉短期证券(进一步打击股价),或者发行更高息债券(降低投资能力)。

股票抵押贬值,银行放贷能力下降。

90年底,泡沫经济崩溃导致270兆损失,降低了消费者信贷、奢侈品消费量,大商场销售额也下降。

多重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资产流动性的陷阱

90年代,依然蒙代尔悖论,稳定汇率与国内政策目标矛盾。

92-95,ZhengFu开支达GPD10%以上,92年以来12个OECD国家扩张型财政计划,21个比日本多。90年代日本失业救助计划还不如美国,更不用说欧洲,福利占GDP比例最低。消费者减少开销,削弱了ZhengFu财政对经济周期的平衡。

日元升值让日本扩张型财政政策效力降低。

90年代中,汇率居高不下 1::8,国际需求弱

另一个矛盾是走出经济停滞期,维护“稳定”的努力与经济结构改革之间的矛盾.

96年桥内内阁紧缩性财政政策,对金融业急剧改革,经济紧缩,日本银行利息0.25%,在97-98年资产流动性陷阱。没有人愿意持有风险资产,银行惜贷,破产数增加。

90年代困境跟大萧条局面相似,一跃成为超级大国,泡沫经济,破裂。社会与经济结构重大转型,经济紧缩,痛苦调整。紧缩财政都让经济进一步恶化。1937年,GPD恢复到1929水平,罗斯福削减,结果复苏流产。一年内GDP下降1/3,股票跌一半,大萧条中的新萧条。尽管GDP1940恢复到1929,利息在此低水平上持续了11年。

98年底重新开始扩张型政策,赤字猛涨,90年代末,日本ZhengFu还没有复式记账法,只记录收入与开支。入不敷出就发债,ZhengFu不关心成本。

储蓄在消失,人口老龄化。

加强银行的监督功能

加强股东对管理层控制的努力

全体就业基础的丧失

寻求稳定的国际环境

三个常见的误解

1.认为发展取向的国家在日本发展起了作用,是主导,与私企派他。实际上,日本发展去向的ZhengFu不是高高在上统治者,独裁者,而是私有制度的组织者、赞助者和担保者。大藏省的护送舰队式管理,日本银行的信贷保证,通产省的寡占政策

2.认为日本ZhengFu会从产业战略角度,确定赢家输家。实际上提供稳定的工业资本和降低投资风险方面也提供了重要作用。市场经济,并没有滥用其指导性。

3.认为发展取向,会对逆境企业清楚。实际上保护,防止失业率,社会开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