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桥词典》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马桥词典》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30 03:1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桥词典》的读后感大全

  《马桥词典》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桥词典》精选点评:

  ●关于方言的小小魅力

  ●《哈扎尔辞典》的中国版

  ●知青视角,乡土题材,去中心化写作。

  ●有一些很难得的哲学思考

  ●写得真好,论语言

  ●精彩 精美 精妙

  ●韩少功对语言有种天生的敏感。

  ●刚开始那几章觉得不错,后面就感觉洋洋洒洒的了

  ●语言也是一种小说 在黏黏糊糊含混不清的阴影里 就给人想象的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

  ●很有独创性的一部书。

  《马桥词典》读后感(一):《小村庄的人物群像图》

  在这方土地上,他们被时代洪流推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某种程度程度上,工农阶级是被时代发展所抛下的一群人,他们在过去的每一个历史决策中很多人成了牺牲品,但至少过去还能在土地上找到归属感,现在城镇化之后,大量的涌入城市,又找不到新的归属感。原本一脉相承的文化在语言被同化的同时,也在渐渐消逝。被遗忘的小镇村落,被遗忘的工农阶级,被遗忘的语言,还有,被遗忘的时间。

  《马桥词典》读后感(二):新思路下的写实笔触

  普通的农村,改革前的落后,改革后仍然面临的贫穷——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落后中的追求、鄙陋中的坚守、贫穷中的朴实、残酷背后的人情味、遗憾中的一点点满足、辛酸中的甜蜜、藏不住的小秘密、不能说破的公开的秘密、真实中难以避免的虚伪、虚伪中可怜的瑟缩……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村……

  血泪和欢笑、平静与波澜,不仅仅是一个小到不为人所知的村子,而是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最真实的缩影。作为一部小说,它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正是因为在国家和时代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主角、也都是配角。

  《马桥词典》读后感(三):词语应该怎样被定义。

  语言成为语言的桎梏,语言不再是语言。 文字不再追求真理成为真理时,文字必须是真理。 画一个圈,在圈里随意创造,马桥诞生,别计较它的漏洞: 觉觉佬万玉。马疤子马文杰(光复爹)。九袋戴世清(本义岳丈、铁香父亲)。汉奸盐早(*)。滴水佬本义(前村长)。宝气志煌(杀三毛)。三耳朵马兴礼(私奔铁香)。呀哇嘴巴马仲琪(写同意)。红花爹爹罗伯(同)。三秒牟继生。津巴佬兆青(三耳朵父亲、抠搜)。神仙马鸣。 马桥的女人不存在,在我眼里是不存在的。其中印象深刻的也是些说不清的遗憾。韩说他对马桥男女之间同字同语言不同的定义感到诧异和不解。他也在区别对待。因为我记下的都是男人。 心疼是盐早。佩服是马鸣。讨厌是兆青。 《马桥词典》完。 并深觉是现代作家的被低估被小众化。

  《马桥词典》读后感(四):悦读|叙事艺术的危机

  在看《马桥词典》前二十页的时候,心里一直暗暗怀疑它到底是不是一部小说。所有的内容按《马桥词典》条目首字笔画索引组合,词汇作为整个书的线索,从三毛到模范,依次排开。这是韩少功“突然冒出的一个想法”,以词目贯串小说和统领小说。他力图体现的,是语言与文学之间水乳交融的联系,在语言和词汇积淀过程中的文化和历史,孕育着人与股市的传承。因而为这种超因果链式的线型结构的叙事,提供了可能。

  韩少功在一次采访中说:“如果说以前那种推进是横坐标的话,那么我现在想找到一个纵坐标,这个坐标与从前的那种横坐标,有不同的维度。可以说,为了认识马桥的一个人物,我需要动用我对世界的很多知识来认识它;反过来也是这样,为了认识这个世界,我需要从马桥的一个人物出发,这就不像以前的那种方法,需要写这个人物,然后是在人物的命运、事件、细节里面打转转。我希望找到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与整个大世界的同构关系,一种微观与宏观打通的抽象关系。”

  这大概包含了整个《马桥词典》的世界,一个用词汇来消解叙事和人物的世界,读到后面,你才慢慢可以领会到本义,马疤子这些人,看到他们在那个时代里似乎并不很紧要的生平,在这种类似一种辐射性、发散性的娓娓道来之中,马桥人的思想,马桥人的性格,马桥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作为一种整体融入到你的认识当中,作为一种权威的知识,逼迫你认识,认同,目的是把马桥和世界打通,让读者进入一片比较自由的天地。“书名是《马桥词典》,实际上是一种借口,是表明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韩少功试图做到文史哲全部打通,不仅仅散文、随笔,各种文体皆可为我所用,合而为一。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回归。

  文学毕竟是文学,即便是“马桥词典”,也还是一本叙事的词典。叙事之于文学,是无法逃避的,因而形成一种张力。在这词汇之中的每一个马桥人,也不仅仅是作为马桥人这一代表性的存在出现的,他们作为生灵,韩少功试探着他们的灵气与神性。人的神性是指一种无限性与永恒性。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总是在瞬间与永恒、有限与无限之间做一种看似无谓沟通。本义他们,包括少功这个人物本身,他们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抽象出来的,是他们身上,具有词汇意义的特征,他们与那些词汇融为一体。

  《马桥词典》读后感(五):不是小说的小说

  昨天上午念完了《马桥词典》。前面的百来页是几个月前和杨步伟《杂记赵家》一块儿读的。那几天读书的兴致特别好,全出于趣味的。这一年来,常常看书都“由不得自己”。谁都知道,乐趣是一回事儿,要学有所成,便不能没有点计划。谁能说保全哪一个才是好呢?或者各退一步。

  后面的一阵子又忙得不行,手上的书也不断,所以先把小说停了下来。但读过的那些人那些事,始终印象很深。好像《活着》里的种种死亡,《长恨歌》中光阴的流动;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托马斯说,特雷莎像是放在篮子中顺流漂向他的弃婴,都一直一直不能忘记。可读着后一半,却不免觉得太没有“小说味儿”了。也可能是续读这部小说的中间,还又看过《情人》一类的小说,以及王小波《黄金时代》(前两日在网上念的这个故事),故而回过头去接触另一种叙事风格的小说,多少有些不适应。

  作家太喜欢发议论、作人和语言的研究,以至于叫人恍然以为,正读的是一部田野考察分析报告。我并非全不认同长篇大论介入小说叙事的,譬如米兰·昆德拉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卓越的理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一点儿没让人觉着他“以辞害意”。那么其中的差别在哪里呢?个人的感觉是,其一,思维的深度。韩少功显然稍欠,想撒的点也过多了,企望在一部作品里,把自己全部的忧虑和思想都表达出来,而昆德拉较他则犀利尖锐得多;其二,语言的乐趣。韩少功的语言是有历史的苍茫感的,可是缺少“乐趣”。这种乐趣,很难完全形容出来,并不单指读着“好玩儿”。可以体会一下纳博科夫这一类作家的描绘和表达;其三,还是“小说味”。韩少功是很好的小说理论家,在久久没有小说作品产出之后,还是有许多作家认为,他是很懂小说、懂小说批评的。在小说创作的实践上,我始终觉得《马桥词典》是十分好的突破,有它的重要意义。不过从小说的艺术来讲,大概有点顾此失彼了吧,心力更多花在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上了,如果多些意象或隐喻,多些“更小说”的因素,或许会产生不同的阅读经验。还有些地方,譬如写集体化十年后马桥人还是对从前的“私产”深有感情,公有化只是体制的存在,这种“政治机器的暴力强压”并不能浸润成为人民的情感。其实之前故事的叙述十分成功了,小说本就应当用情节说话的啊,偏要加上一段来解说。。。这种议论可以说就失去意义了,而且让读者非常扫兴,好像深层含义自己读不懂似的,要你来说上一说。。。

  最后要总结(也算“平反”)一下,嗬嗬,其实我仍旧蛮喜欢《马桥词典》的,至少是种非凡的体验。像开头讲到的,一些人和事,那么有味道,也启发人思考,只是“不够小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