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读后感100字
《徽州》是一本由王振忠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徽州》精选点评:
●图片与封面不同
●不算特別好 有點散亂 尤其是對不熟悉徽州地形的 但是典故和史料挖掘得不錯 拿來當指南是不行了但是臨走可以再看看
●草草的,不够深入也不够生动。有次在屯溪碰到位老爷爷,比较有学问也是,讲得比书里精彩,深刻,饱含感情。
●令人向往
●高墙大院~比乔家大院强出不少啊,当然是单看照片的话,开始想走徽州-婺源-黄山线,奇怪的是我一直以为是安徽地界的婺源其实也不是没道理的。牌坊诚然很好看,但灭人欲的做法让同是女人的我很是愤恨,恩。
●补标
●徽州
●真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这些地方的美好,更可贵的是作者对牌坊非常忠于历史的解说
●以简入深出的方式介绍徽州的人文地理。其实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自己更偏爱人文地理。在看书之前,我只知道徽州是胡适之的故乡,徽派建筑颇具江南水乡的神韵,徽商名气不小。而这本书则是还原了一个历史悠久厚重,自然山清水秀的徽州。我心里燃起了对徽州无限的想往。
●心向往之
《徽州》读后感(一):读后的一点别扭感
作者的文笔不可谓不好,学识不可谓不深,更重要的,确实有情怀有热爱。
但是,凑在一起,总体上有些别扭。从前面的介绍来看,本书的定位应是地方乡土文化概论,对地方文化历史进行适度的挖掘,情感的适当表达虽然未尝不可,但如果控制不住,对于地区介绍概况的定位而言,反而是有损的。
即便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本想系统深入地了解徽州本身的现状,面对过多的引用,还是有点失望的,感觉行文更像深度游记散文,文史情怀并非不好,徽州本就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不可分割,而本系列的定位和读者的期待,只是偏重现实的乡土情况的介绍。
关于图片,虽然大部分是黑白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仍给了我震撼,只是不知道,现状究竟怎样了。
《徽州》读后感(二):文学书,不是旅游书
作者同是福建人,增添许多亲切感。不知道这书的读者都是些什么人,但对我这种不是乡土历史研究者的旅行者来说,看着有点累。
作者的确对徽州研究很细节而且深入,引经据典,挖掘出很深度的可能当地人都不太了解的史实来,使我了解到徽州人少小离家的经商传统,以及有些物质基础后许多家族官商联手的家庭发展模式。也提供了一些关于徽州建筑、民风摆设的知识。
书中的图片大部分黑白,搭配徽州粉墙黛瓦的建筑简直相得益彰。很直观。不过相信配图不是根据文字来拍摄的,所以有时候参考阅读起来有点费劲。
作者的文字,读起来好累,很长时间没遇到一页书里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字了。偏僻的成语、古字出现太多,让普通人少了很多阅读乐趣。对一些当地的专有名词缺乏专门的解释,如果从书的中间翻开一个章节,没有前面的铺垫,就有点不知所云。
所以,这本书当专业书籍来看吧。找旅游书请改道。
《徽州》读后感(三):专业的好书
写徽州的书很多,要么晦涩难读,要么浅显单薄,真正能让人看的好书不多,不过王教授写的这本,算的上我看的关于徽州书籍中的上品之作。首先是文笔本身非常好,读来很有美感。第二,王振忠肚子里面确实有货,这么多年的累积,对于徽州的典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我最近正打算写关于槐塘和岑山渡的文章,这本《乡土中国•徽州》中就有提及,而已都是我目前暂时查找不到的资料。第三,王振忠不仅是关于徽州的典籍存货多,其本人绝对是到过徽州的,而且应该不止一次,书中对于徽州的整个乡村路线,异常的清晰,令人不由得拍手称赞!第四,李宇祥先生的摄影作品,令整部书又增色不少,大多数的照片,应该都是拍摄在旅游开发之前,这才是真正难得,目前我们徽州的整个旅游业,其实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已经毁了很多东西,非常有幸,能够在这本书当中重新看到当年的情形。只是稍微有点遗憾的是,王教授写的文,与李先生配的图之间有时候是有脱节的,双方并不在一个频道上,或许这是单独的文字,和独立的照片吧,两者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融合在一起的。再有就是,王教授的脚步在我大歙县的较多,其他县的还是稍微少了一些。
《徽州》读后感(四):书中提到的点
这本书篇幅短而精、史料详实,写出了徽州的特色,是乡土中国系列中是比较优秀的一册。
我综合整理了一下书中提到的“景点”,给大家做个寻访的参考:
绩溪县
上庄(胡适故居、胡开文故居)
华阳镇(周氏宗祠)
歙县
许国石坊
雄村(竹山书院、文昌阁、曹氏宗祠、曹氏功德石坊、桃花坝)
堂樾(明清牌坊群、清懿堂、)
唐模(水口亭、水街、同胞翰林坊、檀干园)
岑山渡(小南海、程氏宗祠)
南溪南(进士牌坊)
岩寺(岩寺塔、)
槐塘(丞相状元坊)
渔梁(渔梁坝、渔梁老街)
郑村(郑氏宗祠,元末贞百里石坊、忠烈祠石坊)
大阜(潘家祠堂)
北岸(吴家祠堂、西湖十景石雕、廊桥)
稠墅(牌坊群)
潭渡(黄宾虹故居)
许村(高阳桥)
丰口(四面坊)
渔亭
太平桥
徽州区
簧墩(程朱阙里牌坊)
呈坎(长春社屋、宝纶阁)
西溪南(绿绕亭与老屋阁)
屯溪(黄山市)
隆阜(戴震故居)
程氏三宅
程大位故居
屯溪老街
休宁县
松罗山下环翠堂
秀阳乡溪头村(三槐堂)
万安(万安镇街)
兰渡
黟县
宏村(碧园、月塘、南湖、书院、承志堂)
西递(大夫第绣楼、西园、桃李园、履福堂、东园)
卢村(木雕楼)
屏山
南坪(叶氏支祠、祠堂群)
碧山(耕读园)
关麓(汪姓八大家)
塔川
紫阳桥
如果坐船沿新安江浏览的话,可以走歙县——雄村——屯溪——万安——齐云山。
《徽州》读后感(五):梦回徽州
徽州是我一直很向往的一个地方,为这里的粉墙黛瓦,为这里的小桥流水,为这里一切让人沉醉的美。遗憾到现在也没能踏足这片土地,感受这里的魅力。
《徽州》一书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吧,既可以看好看的照片,想象徽州的美,又可以读一读这里的历史文化,认识这让万千人魂牵梦萦的宝地。
很能理解徽州能留下千百座明清古居,这里会是一片富庶之地,却何曾想过,这样的富庶竟是因为先天不足的"生理缺陷".
quot;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田园加道路",这是位于徽州的地理写照,山区地狭人稠,狭小的土地养不活不断壮大繁殖的各氏家族,所以徽州人必须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谋生,“无徽不商”不是因为徽州人精于算计,精于生意之道,而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生在徽州的男子注定要在十二三岁时就承袭父辈就业,踏上离家经商的艰苦路途。所以徽州的男人大概都是在十二三岁就必须完婚,先成家,而后外出立业。
男子外出谋生,女子就只能深藏闺中,每日凭栏思念未归的夫君。无眠之夜,只能靠一遍又一遍撒铜钱拾铜钱来打发难熬的光阴。夫君离家时,她们只能亲手做出“香枣”,撒上茴香粉,遥寄远方未归的夫君,告诉他“早早回乡”。
离乡经商坎坷多,太多离开的夫君只有去程,没有归途,留下深闺之中的少妇独自怅然。“程朱阙里”的徽州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坚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合力追求“慈孝天下无双里 锦绣江南第一乡”。夫君意外离去的深闺少妇要么随夫同去,要么守寡至死,乡人们都为这些至死守护贞洁的少妇们较好,极尽所能称赞她们;而少数选择改嫁的女子则被所有人歧视看轻。所以徽州乡里,随处可见被岁月侵蚀了的贞节牌坊,这些孤独立于漠漠原野上的贞节牌坊,似乎在嘤嘤哭泣,诉说着她们过去的孤寂和那些哀婉凄切的故事。
离乡之人只愿落叶归根,无论如何也要找到自己的故园。大抵是因为这个原因,徽州人格外地重视维系自己的宗族,形成了一个考血缘维系的宗族社会。宗祠、支祠、家祠……祠堂之间一层层复杂却又有序的统属关系形成了一个个严密的血缘组织,维系着一个个家族系统,每一个姓氏的家族族谱也是卷帙繁多。徽州也因此有几千座祠堂,甚至一个姓氏也有多座祠堂。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即便是靠着离乡背井,小本起家,最终成为富甲一方的徽州人也还是重视仕途,一家里的几兄弟通常是分工合作,有人负责经商养家,有人负责读书入仕。徽州人多是以商养文,以文传家。即便从商,徽商也还保持着儒士之风,徽商“虽为商贾,咸近士风”,文化水准较高者,以宋明理学约束自己,文化水准较低者也恪守儒家之道。他们眼中的天理是童叟无欺,而人欲是短斤缺两,所以她们坚持“存天理,灭人欲”,坚持做到买卖上的绝对公平,“服贾而仁义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