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夏娃浮沉录》读后感精选
《亚当夏娃浮沉录》是一本由[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著作,甲骨文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4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当夏娃浮沉录》读后感(一):女人是原罪的罪魁祸首?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好像是个天才一样,对于人类的历史好像如数家珍,读过他的《大转向》,对历史细节的把控简直让人惊呼过瘾。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如同人类整体的影子,在宗教、文学、艺术、哲学中生生不息。
写这段比较出名的,流行比较广的,当属《亚当夏娃日记》,这是马克吐温的作品,通过对夏娃从出生到死后整个过程的描述,展现了人类原初状态的爱情。在亚当夏娃的爱情生活中,马克吐温寄寓了对人生基本问题——爱情与生存的思索。
而本书在人类起源与现代文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展现了其中丰富的寓言、性与道德的冲突、恶毒的厌女症,以及道德洞察。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是处于中心的人物,他创造世间万物,包括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他预见原罪,惩罚亚当夏娃。
整个圣经故事告诉人们,上帝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的,人类必须遵从上帝的意志才能获得救赎。否则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亚当夏娃浮沉录》中,上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亚当夏娃的爱情故事。
作者肯定了人类,尤其女人的重要性;其次他也挑战了上帝的权威,影射了他对宗教的怀疑态度。透过这本书,透过某些章节,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整个历史长河中的那些深切的恐惧和欲望。《圣经·创世纪》告诉人们,女人是原罪的罪魁祸首,这种谬论伴随着女人走过几个世纪。
这本书通过讲述人类历史中最伟大的故事之一,探索了人文的价值。这本书不是为了重塑了女人的形象,提高女人的社会地位。而是把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的历史资料,表达出来。作者研究起源故事的样本,研究了埃及、希腊、罗马、北美、美拉尼西亚等历史,通过原始资料,将它们拼接在一起。
从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并让人吃惊的是,上帝不仅知道亚当和夏娃会违反他的禁令,他还积极且故意地促使他们这样做。这本书没有批判,没有对女人的地位以及基督教权威的批判,在历史的碎片中,力争寻找到最佳答案。几个世纪以来,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流传很久,并且版本五花八门,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穿过历史,为大家带来了饕餮大餐。
《亚当夏娃浮沉录》读后感(二):一段人类关于自我认知的旅程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可能是整个西方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故事了吧——直接关乎人类起源。本书以时间线为轴,向读者展示了在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中收到亚当夏娃故事的影响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与诉求。
《吉尔伽美什》中记载的人类起源和《创世纪》中亚当夏娃的故事完全不一样,并且在后世普及的过程中美索不达米亚上的故事远没有《创世纪》里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希波的奥古斯丁,他在选择信仰基督教以后凭借着超凡的学识与智慧,将《创世纪》中的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引向了自己所体认到的方向,并对整个西方基督教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管是艺术作品还是宗教观念之中,都将人类的堕落归咎于夏娃。认为夏娃收到了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并且引诱亚当也吃下了禁果。书中展示了精美绝伦的壁画、雕刻、绘画等艺术作品,作品中的夏娃无一例外都是狡黠、魅惑的形象,而亚当则是痛苦、后会的神情。弥尔顿创作的《失乐园》将奥古斯丁强制从文字上解释的《创世纪》变成了现实。他将自己理解的《创世纪》故事过成了自己的生活,并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靠口述完成了鸿篇巨著——《失乐园》。但是随着世界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出现在人们面前。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和水手们第一次登上加勒比地区的土地,发现了当地土著的时候,不安就开始萌芽:亚当以前的人类是什么?或者亚当之前有没有人类?如果亚当之前没有人类,那眼前的衣不遮体毫无羞耻感的土著人从何而来?如果亚当之前已经有人类存在了,那为什么《创世纪》中没有记载?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刻意回避了人类进化的观点,在还是给《创世纪》中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描述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促使人类重新思考那些最根本的问题:人类从哪里来?本书正文的最后一章也是最值得回味的一章,通过观察黑猩猩(虽然黑猩猩不是人类的祖先,只是近亲)可以发现很多令人无限联想的线索,黑猩猩的社居形式,种群的权利体系等等。种群头领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所有成员都要向首领称臣,违背首领的成员只能落得个遍体鳞伤的下场。但是也有胆大的黑猩猩,趁着首领疏忽的时候,带着一只发情期的雌猩猩逃离了族群,享受了一段难得的“蜜月”之旅。看到这段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如此设想:也许《创世纪》的故事就源于久远之前的某段相似的故事吧!
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永远不要赞同权威的观点。这或许是人类能够一直不断的展开自我认知之旅的关键因素吧。
《亚当夏娃浮沉录》读后感(三):恐惧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到亚当和夏娃,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构成它的元素包括:四条大河流过的伊甸园;给动植物取名的亚当;亚当肋骨幻成的夏娃;恶魔撒旦化身的毒蛇;让人知晓善恶廉耻的禁果;以及上帝的惩罚。它在人类文明中传续了两千多年。许多学者曾经尝试去证明它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这也是本书的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之一。但随着人们越是深入考察它的真实性,越发现故事本身有很多不真实的矛盾之处。可无论是真是假,我们不能否定的是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对后世的艺术,文化,政治,经济,社交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我们简单梳理介绍一下本书的内容(不涉及具体内容):这本书体量不大,整体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一、亚当和夏娃故事的起源(1-4章)。二、圣·奥古斯丁对亚当和夏娃故事的诠释(5-7章)。三、以约翰·弥尔顿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家对亚当和夏娃的具象化(8-11章)。四、伊萨克·拉·佩雷尔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亚当夏娃的猜疑(12-14章)。该书以时间为轴,用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一生为坐标,将亚当和夏娃“跌宕起伏”的故事详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亚当和夏娃对后世的我们产生的影响。该书的内容并非是那种干巴巴的论证,而是通过讲述历史中几位重要人物鲜活的故事。让亚当和夏娃的“沉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但这样的方式让我读起来也比较头疼。因为读着读着我的思维就跟着作者的文字偏离了本来讨论的内容,需要不断地找回自己的思路,很难一口气读下来。
读罢此书,心中不免有一丝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会想去证明亚当和夏娃的真实性?探寻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到底有什么目的?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我们就在不断地重复着两件事:向内对自我的认知和向外对世界的探索。人类在认知和探索过程里会不断地提降道德的下限和科技的上限。在“提升上限”、“降低下限”的过程里,始终有一种情绪会伴随着我们,那就是对未知的恐惧。这种恐惧既让人类踟蹰不前,又催生了人类前进的动力。使“向下并向上”,“向前并向后”成为可能。而促成这种可能的还有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那就是一位“搞科学的艺术家”或者说“玩艺术的科学家”(达芬奇应该算一个)。艺术用来降低道德的下限,科学用来提升科技的上限。达芬奇这一类人就是这个曲面空间的连接者。
如果你要是理解并认同我上一段的想法,那刚开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于人类无法理解生来就会伴随我们一生的痛苦和结束痛苦的唯一途径——死亡;而且早期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发现细胞分裂次数的限制和化学元素对情绪的影响,并伴随着对痛苦和死亡的莫大恐惧;这就需要“搞科学的艺术家”来解答这个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玩艺术的科学家”最终会给与我们最终答案——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奥古斯丁、弥尔顿、佩雷尔、达尔文等人倾其一生的事业。恐惧或许就是这些艺术家、科学家突破极限追求真理的最大动力。
最后的最后还想安利一部老电影。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神秘代码》,这部2009年的电影虽然豆瓣评分不高,但影片的结尾或许也算是导演对亚当和夏娃故事的一种解读和致敬。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亚当夏娃浮沉录》读后感(四):亚当与夏娃的千年
古斯塔夫·多雷为失乐园所作插图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记得高中读《苏菲的世界》最先被引入的就是这两个问题,对于对人类和世界本源的追问同时引起的苏菲对哲学的思考,即“爱智慧之学”。在本书中,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沿着亚当与夏娃的足迹,从公元前6世纪的摩西五经追溯到了现代科学,逐渐解构了亚当与夏娃的千年。
《创世纪》在成典过程汲取了各方文明:神创天地、大洪水等在不同文明中的相似之处,通过教会和各类学者信徒的阐述,创世纪的故事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作者斯蒂芬追溯亚当夏娃的足迹,依次对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这点同样也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得到体现,再次让人感叹文明的殊途同归)、创世纪这种古代奥义是否应该做符号化或寓言化理解、流传千年的厌女情绪从何而来和现代科学发展导致的亚当夏娃故事体系的崩溃进行了阐释,亚当夏娃故事宗教活跃性使得其经典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无论信徒或是无神论者都能从亚当夏娃的故事中得到启示,这正是其他一些被永久遗忘的宗教文明所缺失的。
个人观点,本书值得8分以上的高分,许多亚当夏娃的解读仅仅停在对“罪与罚”讨论的层面上,斯蒂芬在本书中将范围扩大到整个人类道德体系,生动的再现了亚当夏娃故事的诞生、发展与最终信仰的崩塌。
最后用康德的墓志铭作为本篇书评的结尾: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
延伸阅读:约翰·弥尔顿《失乐园》
蒂姆·惠特马什《与神作战》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罗伯特·R·嘉吉《创造圣经的城市》
房龙《圣经故事》
《亚当夏娃浮沉录》读后感(五):亚当夏娃——一种审视我们自身的故事样本
儿时,若你求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是谁?”的问题时,除了得到科学的繁衍答案外,还可能收获这些个带着神秘色彩的传说故事:我们是女娲之手捏出的新生命;我们是炎黄的后裔......还有更瑰丽的少数民族传说,傣族神话里的创世神英叭,用泥团捏成了两个神(男神布桑该,女神雅桑该),命他们结为夫妻,到大地上创造人类与万物;彝族传说中创世英雄支格阿鲁(即后羿),改造了万物。
我们的祖先传说,人物丰富且阐释多样;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欧洲古老的文明历史中,在基督教的圣经故事里,世界中的第一对人类,很明确的,是亚当与夏娃。上帝从无中生有,创造了第一个人(男人)Adam,后又为了消解Adam的寂寞无聊,取出他的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Eve。因夏娃被蛇诱惑,他们纷纷偷吃了树上的智慧果,获得了羞耻感,因此被上帝逐出伊甸园,需要承受尘世的种种苦难。
阅读格林布拉特的《亚当夏娃浮沉录》,我最深的体会有两点——
一是格林布拉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溯源范本。他罗列和阐释的亚当夏娃故事,涉及了故事最初可能的版本以及多种变体;并探讨了这对人类始祖的故事在多大和多深的程度上影响了欧洲文明的发展,包括了宗教、文学、艺术、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不妨尝试着搜集曾接触和阅读过的文本资料,试着串联起华夏造物传说的故事,看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被起源故事塑造着。
了解伊甸园的故事,重要是通过亚当、夏娃审视我们自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傲慢、渎神、通奸、偷盗、贪婪、自取灭亡等罪行,“原罪”成为了世世代代捆绑欧洲人的绳索,如果生而有罪,我们在痛苦中何以信仰,救赎?
二是通过理解后世对伊甸园故事的阐释,去更深的理解这种近乎骨子里的“厌女”情结。亚当是第一个男人,是神吹出的气息而造出的;而夏娃,是为了缓解亚当孤单,从亚当的肋骨里造出的。
这个关于人类性别起源的传说,从“创造男人与女人的顺序”(先创造男人,后有女人);“夏娃(身为女人)被蛇引诱,又引诱了亚当,导致他们被逐出伊甸园”的角度,被一次次的解读/误读,它是仲裁丈夫与妻子间权力失衡的借口,是谴责那些精明但没有自知之明的女人的“法条”。男人可以傲慢而义正辞严地责备女人——十三世纪,一位西班牙修士讽刺道:“女人曾教过一次,然后整个世界就被颠覆了”。所以生育成为上帝惩罚女人的手段——我必多多增加你怀胎的苦楚,你必恋慕你的丈夫,你的丈夫必定管辖你。
所以即使是被奉为先贤的那些人,也不乏口口声声言出厌女的情景。哲学家阿奎那说:女人是有缺陷或残废的男人。黑格尔:女性不适于普适性思维。
在中国封建社会以来,也是如此。《韩非子 六反》里曾血淋淋地写道: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文学角度:
格林布拉特还解读了大量受伊甸园故事启发而诞生的文学文本和艺术作品,比如弥尔顿与《失乐园》。可以说圣经对欧洲文学的影响,远比我们华夏传说对近现代文学作品的影响要深广。这里我想谈谈霍桑的The Scarlet Letter ,在《红字》之前,美国文学里不乏“亚当”象征的男性形象,但却没出现一个“夏娃”。而《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一个诞下女婴而不愿供出父亲身份的女子,即使在审判日当天,也身着华服坚定地走出监狱。因为违背了清教主义,她被罚必须身着镶有红A字的衣服才能外出。这个A字,意象极为复杂,最初,A指的是Adultery(通奸)、原罪A,有人还将其解读为Apple(禁果)、Adam,随着时间渐长,白兰凭借其精湛的手艺和坚韧的性格,扭转了居民们的印象,这个A字的意义变成Admirable ,Ambition,Able,以及她的小女人珠儿(PeArl)的中间字母。
这个关乎罪与罚的经典故事,也是圣经文化衍生出的良好范本。 最初对女性的性别偏见,以及女性通过努力争取而改变了的境况,与红A的流变何曾相似?
无论我们是相信亚当和夏娃的故事,还是仅把它视作一个荒诞的小说,我们一直以来都被它塑造着。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个故事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有关罪与罚、道德与责任,有关死亡、痛苦、工作、休闲、陪伴、婚姻、性别、好奇心、性,还有我们共有的人性。阅读故事吧,即使我们并不信仰它,但仍然可以借此得到一次审视自身和文化,引以为鉴,并引以为戒。
《亚当夏娃浮沉录》读后感(六):《创世记》经典故事的源起与发展
这是我第二次读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的作品,此前曾读过也属于甲骨文丛书的《大转向》。这两本书的风格非常接近。除此之外,格林布拉特引进中国的作品还有《莎士比亚的自由》和《暴君:莎士比亚论政治》等,当然也有人为他作传,见马克·罗伯逊写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中文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引进。
《亚当夏娃浮沉录》也有对应的台版,名为《 亞當與夏娃的興衰》,是梁永安翻译的,由立绪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格林布拉特在这本书中用他清晰的思路向我们讲述了亚当和夏娃的故事的来历,以及无数后人对这个故事所作的解释。
他将故事的文本追溯到犹太人在巴比伦被囚禁的时代以及从流放返回的故事。在此过程中,他生动地告诉了我们犹太人巴比伦的创作故事,尽管这些故事与希伯来语无关。但是,更古老的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的故事与亚当是用黏土创造的方式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事实上,女神确实是用黏土塑造了人类。这两个故事中也都有一条蛇,但是创世纪的故事与苏美尔人的故事有根本的不同。
在介绍了《创世纪》故事可能是从更早的来源中引用并改编之后,格林布拉特开始展示了后世对《创世纪》故事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看法。他从“拿戈玛第经集”(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开始,这些文本是更早的文本的副本。其中之一,《亚当启示录》,让亚当告诉儿子塞特他关于被伊甸园驱逐之前发生的事情的说法:这表明驱逐是上帝嫉妒亚当和夏娃获得的知识。另一个是《真理的见证》,从蛇的角度讲了这个故事。蛇不是撒旦的诱惑者,而是亚当和夏娃的帮助者,他帮助他们从耶和华那里夺取了知识。公元1世纪有一篇名为《亚当和夏娃的生活》的文字,记载了他们被驱逐后的生活以及如何死亡的虚假记载。最重要的是,许多解释者都为这个嫉妒和惩罚的上帝而苦恼:基督教主教马吉安(公元1世纪)提出,犹太人的上帝耶和华是一个邪恶的创造者,与慈爱的基督教上帝不同。这个想法被教会宣告异端,新柏拉图主义者斐罗(公元1世纪)和奥利金(公元2世纪)的尝试也被宣告为异端,他们声称圣经故事不应该从字面上而是寓意地接受,正如柏拉图意在比喻。
圣奥古斯丁对亚当和夏娃这个故事的看法是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故事。他一直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在小事和大事上的罪恶,最终他将这些罪恶所带来的苦难视为上帝对人类罪恶的公正惩罚。但是人类的这种罪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继承自亚当和夏娃。以及我们如何继承它?
奥古斯丁并没有将堕落归咎于夏娃。但是其他人,从2世纪的德尔图良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她成为最粗暴,最不节制的女性厌恶症的焦点,这也被用来证明男人的统治地位是正当的。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影响亚当和夏娃故事的最有力代表之一。弥尔顿没有发明撒旦,但他的写照非常生动。同样,亚当和夏娃是完全真实的人,他们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相爱,夏娃本能地接受亚当作为主人。弥尔顿解释了夏娃怎样摘下智慧果及她如何与亚当分享,为什么亚当接受它,尽管他知道夏娃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他如何责怪她,还有他们的婚姻和谐如何破灭,如何恢复。其中一些反映了弥尔顿与第一任妻子的亲身经历。
格林布拉特还提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拉佩雷尔与伏尔泰的相关观点,还有达尔文的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在结尾处,他以一种人文主义视角重新审视了亚当夏娃的故事并进行了总结。
此外,亚当夏娃的故事还有许多其他的样本,在附录1中,格林布拉特引用了十六个阐释样本。在附录2中,他引用了其他文化的关于男人和女人起源的十二种说法。
从风格上来讲,还是格林布拉特一贯的风格,重点线是起源故事文本、奥古斯丁和弥尔顿,辅助线是丢勒、拉佩雷尔、伏尔泰和达尔文,以一条线索,牵起多个故事。
在本书的彩页中详尽地展现了有关亚当和夏娃的许多雕塑,绘画和版画。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提供了支撑。
当然,封面的设计也是极富有技巧的,正图见插图16。
扩展阅读的话,推荐看看以下几本:
《圣经》和合本,也可以参考房龙《圣经故事》
卢克莱修《物性论》
奥古斯丁《忏悔录》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
丢勒画集
伏尔泰《哲学辞典》
马克吐温《亚当日记》《夏娃日记》
达尔文《物种起源》
格林布拉特《大转向》
《亚当夏娃浮沉录》读后感(七):千百年的沉沦—亚当与夏娃
生命树上蛇和果,生命树下你和我,一个亚当与夏娃的故事沉沦了人世间千百年有余。
这故事在现在版本的圣经中只占有一页的篇幅,却能流传之久,流传之广。那么,伊甸园是人类的起源地么?亚当和夏娃最早的人类么?为什么上帝创造了他们却不让他们吃善恶果?又为何不原谅他们而是大发雷霆将他们赶出伊甸园?被赶出伊甸园后亚当和夏娃又去了哪儿?带着这一系列疑问,《亚当夏娃浮沉录》的作者、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的获得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带我们回溯人类起源的故事,再现人类欲望和恐惧的漫长历史。
老卢卡斯·克拉纳赫,《亚当和夏娃》(Adam and Eve),1526年。童年埋下的种子
人类似乎是地球上唯一会问自己是从何处来,以及如何演化而来的物种。
我们和作者一样,小时候被长辈们的故事所哄骗。但和作者不同的是,他们在牧师祝祷结束时必须低头保持双目低垂,直到拉比庄严的话语结束,因为与上帝打照面的人是无法活下来的。而我们则是长辈告诫我们不乖的话会被大灰狼抓走。当然,最后作者抬起了眼睛,没有看到上帝,没有因此丢掉性命,而我们因为顽皮,也没有被大灰狼叼走。
就像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一样,尽管有大量的科学证据,但还是有很多的人依然坚信自己是伊甸园的后裔、是首批人类的子嗣。
两河流域的泥板
作者将故事追溯到两河流域文明时期,那里有着三个美索不达米亚史诗的泥板,分别是《埃努玛·埃利什》、《阿特拉·哈西斯》和《吉尔伽美什》。
其中《埃努玛·埃利什》又被称作“创世的七块泥板”,讲述了美索达米亚的起源故事,当甜水之渊阿卜苏神和混沌母神提亚马特结合之后,故事描述道,巴比伦万神殿中的其他神祗渐渐成形了,这就好比是河水将泥沙冲到河口处,泥沙淤积成形。而后阿卜苏神却因为自己创造的神打扰到了自己,而决定毁灭他们,这点和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中的上帝很像,一言不和赶走或者毁灭自己创造的生命。然而结局不同的是,阿卜苏神被子孙埃亚杀死,提亚马特被埃亚的儿子马尔杜克杀死,而上帝则是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
《埃努玛·埃利什》史诗泥板《阿特拉·哈西斯》这篇史诗在书中没有过多提及,主要讲述了几乎让人类覆灭的世界本源的大洪水,这就很像《圣经》中《创世记》所提到的挪亚方舟的故事一样,写作者应该是听说过这篇史诗,也借鉴了框架和细节。
《阿特拉·哈西斯》史诗泥板而《吉尔伽美什》则是三个史诗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半神男主爱上一个用泥土创造的人类,读到这里我发现,不管是哪个人类起源的故事,泥土是创造人类的通用材料。在西方,亚当是上帝用泥土创造的,夏娃是亚当的肋骨创造的。在东方,女娲造人用的是泥土,《红楼梦》里也曾提到“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这故事中,和《创世记》一样,男女在偷尝禁果后都成为了真正的人,可是对于恩奇都来说是赋能,从此不用和动物为伍,知道自己会走向死亡。而对于亚当和夏娃来说是一场灾难,有了羞耻感,被赶出伊甸园和天堂,从此有了生老病死。
《吉尔伽美什》史诗泥板在想象、解读和质疑中延续
圣经成典后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开始流传,千百年间世人对这个故事提出了很多疑问,也给出了很多的解读和看法。1945年末,一名叫做萨曼的埃及农民挖出一只封口的红色陶罐,内藏着被后来称为拿戈玛第经集的书卷,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350年。
拿戈玛第经集在《多马福音》中有一篇《亚当启示录》中亚当对儿子提到是夏娃教会他智慧之语,是关乎永生之神的知识,而共享给夏娃这些的,就是那条树上的蛇,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人类是应该感谢蛇的贡献。
还有一篇《真理的见证》,这是从蛇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上帝创造的人类却不让他们触碰知识树上的果实呢?就好像父母生了孩子都会好好教导他们,而不是禁止他们汲取知识一样。所以上帝在蛇帮助人类获得知识后,是嫉妒人类的。蛇,不是撒旦的诱惑者。但是这没有成为主流解读,也就是为什么这些经卷被藏在一个被遗忘的陶罐里。
提香·韦切利奥,《亚当与夏娃》(Adam and Eve),约1550年。而后在公元1世纪,一篇《亚当与夏娃的生活》以希腊文的文本开始流传,书中作者猜测,也许是因为源于犹太环境和闪族语言创作的优势,这个故事迅速流传到早起的基督教社区,并且出现在拉丁语、科普特语、亚美尼亚语、格鲁吉亚语和斯拉夫语等,流传了几个世纪之久。但这是一篇对古老传记的想象,各个版本的匿名作者和热衷于阅读它的人正试图思考灾难的后果,试图想在这个故事里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
活跃在公元1世纪初期的斐罗提出了寓意法,通过对隐藏意义的解释来引发寓言性的解释,使得那些希腊化的犹太人探索创始故事中的神奇元素,是一种精神来源和强大的模型。他还影响了早期基督教的很多关键人物,比如公元2世纪的激进的禁欲主义者奥利金,后者成为为了天国的缘故而自宫的人。当然,这俩人的想法也被列为了异端邪说。
公元4世纪的罗马皇帝尤利安在《反加利利人》中也提到,蛇蛊惑夏娃用的什么语言?为什么上帝要剥夺人类区分善恶的能力?归根结底权力是智慧的关键属性之一,所以他也认为蛇是人类的恩人而不是毁灭者。虽然这个质疑论没有存在多久,随着战死的皇帝而去。
罗马皇帝尤利安,公元4世纪。作者还用了较长的篇幅,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对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最有影响力的代表圣奥古斯丁和弥尔顿。从圣奥古斯丁在公共浴室发生的故事,而描述了他父母对他童年的影响,以至于他后来如何入了摩尼教,又是如何写下了《忏悔录》。困扰着他的问题是恶的来源,他并没有将这个原罪强加于夏娃的身上,但当时却也成为了焦点,引发了强烈的厌女情绪,这在我现在的接触中,也能隐约的感受到。而弥尔顿则留下了《失乐园》,他将自己与发妻的生活融入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中进行叙述,又给这故事注入了一股生命力和真实感。
也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想象、解读和质疑,使得这个简单的起源故事得到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能够延续下去。
本书的最后,作者也列举了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来质疑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为人类的起源提供的大量证据。作者也前后呼应的写到了被视作我们祖先的南方古猿阿法种—露西和兰乔、莱昂娜这两只黑猩猩,目前的种种印迹,都在指示我们人类是进化而来的。虽然亚当和夏娃不是真实生活中第一批的人类,但是在宗教文化中,他们这对夫妻却还在扮演着人类始祖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存在,使得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生命延续变得无限可能。
虽然人类已成过去,但我们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起源的探寻。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优秀的著作,让我们一起追寻!
PS:本书可跟《与神作战:古代世界的无神论》和《圣经故事》搭配食用。
《亚当夏娃浮沉录》读后感(八):神旨
亚当与夏娃
人类历史上传播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对情侣可能就是亚当夏娃了吧。
亚当夏娃的故事起源于希伯来圣经,之后在不同的书中记载了不同的亚当和夏娃。
比如来说在圣经中主要关注的是他们的罪过。而在其他教义中,主要关注的不是他的罪,而是他作为神的代言人的身份。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主要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为什么饱受苦难?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依旧是世界三大宗教存在的基石之一,人类在这个故事里不断思索我们的原始行为包括工作,性和死亡。
本书分几部分讲述了这个故事的起源,发展和质疑过程。这个故事的一开始亚当就是人类的正模标本。
很多动物都很聪明,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就自身的起源作探讨,没有任何一种物种除了人类,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一个会问自己从何而来,如何演变的物种。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源,圣经也不例外,在沉睡了两千年后,一位名叫乔治史密斯的英国工人,怀着对楔形文字的热情和天赋找到了打开远古回响的钥匙-那是创世纪里掩埋的不堪的过去-曾经的那场洪水,而这场洪水联系着古老的神话和希伯来人的圣经。
这段故事的原意只是神对人口数量的控制。无论是疾病还是孩子的死亡,甚至女人生孩子的痛苦,都是一种神的手段,一切顺理成章。这是属于人类的罪过和责罚,与善恶紧紧相连-这是我们的原罪。
可是理由呢,源头是什么?为什么善良的神要下洪水给人类,为什么人类是应该被惩罚的,人类的罪过从何而来-于是有了亚当夏娃,因为他们偷吃了禁果,因为他们忤逆了神。于是他们被驱逐出伊甸园,而人类一起拥有了原罪。
这段故事同时出现在创世纪和吉尔伽美什里面。在吉尔伽美什里当蛇偷吃了恩奇都的永生植物之后,必死是他的唯一归宿,但他反而成为一位真正的人,理解了文明的真谛。而在创世纪,男人和女人作为一个共同体去看待,他们变成真正的人成为一种灾难,并且付出巨大代价。
于是同一个故事,吉尔伽美什描述的是一种胜利,而创世记描述的是一则悲剧。
本书而这一悲剧的产生属于一位基督教历史上的圣徒 圣奥古斯丁,他将基督精神拔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奥古斯丁出生于古罗马帝国,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年轻时还被父亲送去迦太基读书。他曾经是一名摩尼教信徒,而他的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先知摩尼称自己是耶稣基督的使徒。但它跟天主教不一样,天主教认为,宇宙是由派遣了他的爱子来拯救人类的上帝来统治。摩尼教认为,宇宙是由光明和黑暗两个力量组成,是一个水火不容的世界。
摩尼教回答了一个让奥古斯丁感到很困惑的问题,就是邪恶源自何处?
如果上帝是万能的,他创造了万事万物,为什么要给这个世间这么多的邪恶?仁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纯洁善良和光明是不是由敌对的黑暗力量来决定的。他在米兰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以后写出了著名的忏悔录。而正是以放弃作为标志的洗礼深深的影响了他对伊甸园的阐释。忏悔录中能看出大量他母亲的影子,前半部分阐述了奥古斯丁的一生。那后半部分开始了对基督哲学的思考以及对创世纪的解读。
奥古斯丁画像他认为一切美源于天主,创世纪并不是一个故事不是一个传说,它是千真万确真真实实存在的。正因为这样,亚当和夏娃才能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扮演特别独特的角色。自从人类祖先被驱逐出伊甸园后,原罪就一直跟随着人类,而救赎成为人性论的核心。他认为我们从出生就在道德上拥有问题,没有经历过基督教的洗礼那么无论你的道德品行是否端正,你都会在地狱中永远度过你的未来,因为你继承了亚当和夏娃所犯的罪的污点。
而这个污点就是原罪,这一立场成为基督正统教派的基石。世人都从罪中所生,只有洗礼才能除去原罪,但无法除掉原罪性。他对原始的自由与人类的原罪的阐述也极大的影响了之后整个西方的宗教观和价值观。
正是因为圣奥古斯丁,亚当和夏娃变的真实存在。而这位非洲拉丁教会的领袖所确立的基督教哲学的影响,也像伊甸园传说一样在人类历史上延绵数千年。相比较于希腊哲学家认为的道德秩序是不存在的,奥古斯丁更希望得到一个可以被清算的道德审判,这样人类所遭受的痛苦就不是毫无意义的,人类的痛苦是可以得到永恒回报的。而同一时期与它相反的论点认为,我们的罪是长期习惯形成的,并没有本性促使我们犯罪。而死亡只是人类的一种生理状态,死亡并不是惩罚,而是活着的意义中的一部分。
圣奥古斯丁 和 忏悔录可惜的是奥古斯丁并没有把女性作为罪的主要根源,原罪并不是因为夏娃。在本书第七章‘对夏娃的谋杀’中重点讲述了在奥古斯丁的基督哲学传播的过程中导致世人扭曲的认为女性是罪魁祸首。在他之后的神学家们慢慢逐步发展出了女性本身虚荣和道德败坏的审判。而这种审判来源于夏娃的罪过,来源于偷吃善恶果。
整个社会的厌女情绪被发扬光大。男性的毁灭最终是因为女性带给他们的诱惑,而女性作为受害者的一面却从未被提起过,就算有人提起也是女人的自作自受。以致在最后发展出了女巫,发展出了猎巫等其他的活动
而事实上,在圣经中在创世纪中从未证实过女性的与生俱来的缺陷,甚至有很多的主流神学家都认为,男性或亚当的罪孽更加深重。在整个亚当夏娃的发展史中,慢慢的亚当夏娃不再是抽象的装饰图案,仅象征人类的罪恶和内疚,他慢慢变成了真实的人类,一个饱受苦楚的人类,具有一定的体型,具有一定的情感,具有一定的运动感。
Aurelius Augustinus本书第九,十,十一章讲诉了英国作家约翰弥尔顿的一生和他的宏伟著作《失乐园》。到目前为止,《失乐园》都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英语诗歌。
如果我们认为圣奥古斯丁强制从字面上解释了创世纪,那么失乐园就将创世纪变成了现实。
弥尔顿的一生是不幸的,他虽然家境殷实又去剑桥读书,游历欧洲。但事实上,他与那个年代的人略有不同,他并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大学生,清高而挑剔。作为虔诚的新教徒,他接受了婚姻贞洁的理想,希望可以保持自己的纯洁直至结婚。
直到30多岁才与一名17岁的少女结婚,然而这段婚姻给他带来的更多是创伤而非幸福。 于是他开始试图理解什么是婚姻。除了性爱之外真正的幸福婚姻是什么?是两个人享受婚后的闲暇时光,是两个人的沟通与交流,是两个人灵魂的相伴。在1644年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中,他阐述道:上帝创造我们,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享受自由吗?上帝给予我们理性,便是给了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理性及时选择。
谁也不能如此愚蠢的否认所有的人?天生都是自由的,都有着上帝的形象特点,并且都被赋予了高于所有其他生物的生来就命令而非服从的特权。他提出了在那个年代非常先进的思想:人人生而自由,婚姻自由。
当一个人堕落之时,我们不要去责怪那个在6000年前就已经死去的人,而要责怪自己
弥尔顿1640 年英国革命爆发,他积极投身革命。在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决后。弥尔顿慢慢从边缘地带走向了权力的中心,成为欧洲地区英联邦的主要拥护者,他学士渊博是处决国王和议会统治的不懈捍卫者。
而之后他的人生每况愈下,与太太的不和谐,财富的缩水,与女儿关系的恶化以及双眼失明这一个又一个的生命重创都没有影响他创造一个奇迹。
从1663年开始,弥尔顿声称自己每天夜晚都有来自上天的访问,然后在第二天的早上七点,他准备就绪,会有一位抄写员来到家中,弥尔顿开始口述他在脑海中写下诗句。没有人知道那些诗句来源于哪里?也许是从某个崇高的地方来到他的脑海,也许是从他内心涌现出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到1665年夏天,他总共完成了一篇超过1万行的诗篇,一部惊人的史诗,一个看似绝不可能发生却真实发生了的奇迹。 这部鸿篇巨制就是《失乐园》,本书在1667年出版,1674年再次修订。
《失乐园》是青年时代的他在写给自己最好的朋友的信中所提及的梦寐以求的不朽之作。因为失乐园,他成功的击败了荷马和维耶尔,登上可与莎士比亚并肩的文学巅峰。
弥尔顿利用过去所有的宗教传说,绘声绘色地描述出一个真实的天堂。他利用文字把传说变成现实。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不是预言中的象征,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是的,也许他们比我们更完美,但是在物种上与我们没有区别,他们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在这个创作中,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亚当和夏娃,是他们的真正继承人。他通过亚当夏娃的故事揭示了原罪的观念,告诉人类应该勇于承担人世间的重担。作为活生生的人,我们真实存在,拥有大量的内心情绪。
在失乐园中亚当和夏娃是一对真实的,完全现实的夫妻,他们拥有曾经不曾拥有过的一切真实生活。他们拥有人类的自由,拥有人类的独立性。在整部作品中弥尔顿深切地传达了一个核心思想:人身自由是任何有价值生活的基石。自由本质上并不属于公有财产,是属于每一个个体。他完成了圣奥古斯丁的真切愿望,他将亚当与夏娃从象征意义完全变成了真实的人,他们完全失去了寓言式人类的那种虚假气息。他们拥有了坚持不懈,不可否认的真实确定的人类气质。
失乐园 Paradise Lost在诗的结尾是弥尔顿的愿望,他相信上帝会给予人类第一对夫妻他们渴望的自由,而这份礼物至今仍然属于所有人类。
他们滴下自然的眼泪,但很快就拭掉了。
世界整个放在他们面前,让他们选择安身的地方,有神的意图作他们的指导。
二人手携手,慢移流浪的脚步,告别伊甸,踏上他们孤寂的道路。
终于在奥古斯丁去世1000多年后,亚当与夏娃成为真实的人。而之后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让夏娃与亚当的故事经历更多挑战。
书的最后几章 介绍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世界,那些对南美洲土著人的观察以及拉斯卡萨斯的发聩指控。都让我们不停地自我提问:谁才是真正的文明?谁才是真正的野蛮?而我们又从何而来?亚当夏娃是人类的开始吗?,如果他们不是,那么亚当之前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他们何以变成今天的我们?今天的人类所经历的种种命运,经历的战争疾病,生育痛苦,新生儿的死亡是因为偷食了禁果的诅咒,还是人类存在的必然自然规律?
而拉佩雷尔告诉我们亚当不是全人类的祖先,多种人类起源概念说明宗教的狭隘。
只可惜多种人类起源概念,最终沦为了后代种族主义的工具,成为基督教徒奴役他人,征伐殖民地的重要理论基础。这样的先进思想最后对后世造成的重要影响居然是成为了种族主义和奴隶制证明的托词。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在这样的世界逐渐死去,原罪的理论遭到史无前例的质疑。那些看上去像是亚当和夏娃的真正形象的艺术展示,以及弥尔顿的伟大诗歌都反过来证明了这个故事荒谬。而这样的谬论一次又一次的激发了人们重新认识其真实性,以及探求其隐含意义的欲望。
真正给予这样信仰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主义,进化论与亚当和夏娃信仰是互不相容的。
达尔文查尔斯 罗伯特 达尔文在1859年的物种起源学说公开表述了他的进化论学说。就在他乘坐小猎犬号环游世界的同时伊甸园消失了或者说从未存在过。
人类并不是起源于美丽的花园,温暖,舒适的环境。人类真正的起源是从挣扎,痛苦,死亡,竞争中而来,而这些困难从未远离过。人类并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起源于数万年原始的生存斗争。
人类数十万年传承下来的并不是原罪和上帝的惩罚,而是那些远古祖先在长期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成功适应世界环境变化的生活痕迹。
而地质学的进步,让人们对地球的年龄有了新的认知,接受了一个允许无数进化实力发生的时间纬度。
对于忠实的基督教徒而言,地质学无疑是一场噩梦。
而第一次看到一群火地人的生活状态时,达尔文已经确切的知道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样子。
亚当与夏娃的失落,标志着人们对人类起源观念的转变。
同样可惜的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后发展出的适者生存理论又一次变成了罪恶阴险的优生学,而最后优生学成为种族和进化的恶魔体现。
达尔文纪念邮票回到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起源,我们也理解地质变化和整个地球的进化论,然而此时此刻,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仍然具有顽强延续的生命力,这个故事从数千年前的古老推敲开始,包含教条,欺骗,从虚构到真实,从神旨到凡人,经历了漫长而纠结的历史。时到今日仍然具有它的原始的魅力,这个故事中依然包含着人类的生存意义。
他传达了一种无限的可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纯真,什么是诱惑,什么是道德选择?什么是思考?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人类的责任与弱点?
他传达了一种精神,人类面对未来无数的诱惑时如果再次像亚当夏娃一般做出愚蠢选择,必将同样给自己的后代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而这种精神正是今天的人类需要深度思考的。
也许神一直都在,从人类诞生时期就伴随着我们。他不在人类之外,他永远存在我们心中。
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不可知的追寻。
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