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恶之花》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恶之花》读后感100字

2021-01-31 01:4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恶之花》读后感100字

  《恶之花》是一本由[法]波德莱尔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之花》精选点评:

  ●押韵极其不自然,而且对照别的译本和某英译本之后,觉得似乎漏掉许多东西。这位译者的耶麦也同样有问题(比波德莱尔稍好些),现在又在翻译语言实验性堪比策兰的雅贝斯,不仅有些担忧 又一个孟明要诞生了?

  ●不得不说奇诡艳绝,普通的情诗也写得别出心裁

  ●喜欢黑夜里的波德莱尔 喊到“且留梦幻 智者之梦哪像疯癫梦境斑斓”

  ●诗如书名,真正的“恶之花”。 大量的意向固然绝妙,然则个人并不甚喜欢。我还是偏爱直白简洁的诗句。

  ●强行押韵 看着真累

  ●他可以捧着最柔软的花说着最刻薄的话。

  ●夏·波情人颇多且放荡哦…几乎算一本情诗辑了

  ●宛若红日坠落在北极地狱,我的心是赤红的冰团。

  ●需要读不同版本的翻译再加上原文。 句子华丽阴郁,偶尔又激烈得要命。厌倦的厌倦。

  ●“应当注意从全书整体去评判本书,惟其如此,震撼人心的道德性才会跃然而出”——波德莱尔为《恶之花》的辩护词 诗译,自由诗和中国诗歌押韵的方式。 其实也还好;但,在当今,语感上可能会让很多人不适,包括我。 译文间,还是能感受到波德莱尔的气质、力量(以及法国19世纪人文社会)。 这个版本,好就好在,完整展现波德莱尔的诗歌,且每首诗都有标注写作、发行年代,注释也多。 企鹅经典版封面引进。 另,待读其他版译文比较。

  《恶之花》读后感(一):他一边手捧温柔花朵,一边口述最刻薄而真实的话

  这丝毫不是我在《巴黎的忧郁》中认识的波德莱尔,在那里他是一个情感足够细腻到能写出“头发中的半个地球”的浪漫主义者,一个辞藻丰富的孤独者,一个层层感受生活中大麻和酒的体验者。

  直到在《恶之花》的文字里,才看到波德莱尔那些如刀一般会让人留血的文字,一个既温柔又极度刻薄的诗人。除了同样是黑暗和忧郁的底色,还有那些对于女性、世界和死亡的描述,往往前一刻肉体上的朱砂痣和自然的阳光普照,瞬间变成不堪的残缺,比如“死神把他的嘲讽掺进你的狂乱”,那种如看惊悚片般的毛骨悚然是我第一次从文字中感知到,是的,波德莱尔是刻薄的,但却也是极度真实的。反抗的嘶吼和虚无的妥协,还有面对黑暗社会的极度肆无忌惮。

  他就是那个将黑暗撕开后血肉模糊给你看的人,然后他告诉这就是他刚刚拿在手中的温柔花朵,你会迟疑,但再看一眼,是的,这个满是黑暗和污秽的东西就是刚才艳丽的花朵,你不再怀疑,因为这本来就是真实的现实。他把理想写得足够光辉也足够灰暗,把生命中的女性形象描述的如此艳丽也如此污秽和黑暗,读来不甚愉悦,这种感受和社会给人的真实反馈一样,永远的答案就是虚无和冷漠。

  《恶之花》读后感(二):自由浪漫之花

  单是“恶之花”这个名字就很吸引我。

  我们当然要追求“真善美”,但对于人间的“恶”,也不妨睁大眼睛去看一看。然而这部发表于19世纪的诗集,除了触怒了当时的法国轻罪法庭以外,今天看来,完全无恶。1949年,法国最高法院撤销了1857年对《恶之花》的原判,准许其在法国境内全文出版,为波德莱尔恢复名誉。那么当年《恶之花》的罪名是什么呢?有伤风化!

  风俗和教化,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化的。而走在前面的人,总是会被贴上“异类”的标签。当初法国轻罪法庭判决《恶之花》中的六首诗不得公开发行,其中一首叫做《莱斯波斯(Lesbos)》。Lesbos是爱琴海中一座兼具希腊和土耳其风情的岛屿,古希腊女诗人萨福(Sapho)曾住在Lesbos岛上,并创办女子学院。许多希腊女子慕名来岛拜师学艺,萨福不仅教她们知识,还给她们写了很多带有同性恋情感的诗作。后来,萨福成为女性同性恋的代名词,“Lesbienne”一词也用来专指女性同性恋者(原指在莱斯波斯女子学院求学的女子)。

  而波德莱尔这首《莱斯波斯》吟咏并且歌颂了萨福。另外几篇禁诗《被诅咒的女人》《忘川》《致一位过于快乐的女郎》《首饰》《吸血鬼的 变形》则比较赤裸的描写了男女交欢的场面。

  但是让波德莱尔成名的,并不是这些香艳的描写。而是其在象征主义方面高超的造诣。他的诗里大量运用了圣经典故、希腊神话以及性和死亡等意象。用一种反叛的文字,表达内心的孤独和自由。可惜我对圣经典故和希腊神话都不了解,所以无法感受诗人营造出来的意境。再加上看经过翻译的诗歌,如同看一部配音版的港片,又少了一些原来的味道(我并不是说译者翻译得不好,而是说任何诗歌,翻译成别国文字,都会失掉一些原来的味道),让这朵浪漫自由的恶之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象又淡薄了些。

  《恶之花》读后感(三):“厌倦,这忧郁和闲愁的果实”

  恶之花 书摘 波德莱尔 1821—1867(46岁) I。卷一 恶之花 (1861年版) 《交感》 本诗中,波德莱尔提出了“交感”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感应,互为象征;声、色、味相互沟通,视觉、听觉和嗅觉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统一。研究者认为,“交感”说的提出,为象征主义诗歌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志着象征主义诗歌运动的兴起。P18 注释 22首“让娜组诗”:异域之香,秀发,我崇拜你有如黑暗苍天……,尚未*足,她摇曳波动的衣裙……,蛇舞,腐尸,来自深处的求告,吸血鬼,黄泉的悔恨,猫,阳台,魔鬼附体,幽灵,我留赠给你这些诗篇……,午后的歌,鬼魂,自惩之人,贝雅特丽姬,忘川,首饰,哀伤的情人 11首“萨巴蒂埃夫人组诗”:永如是,她的一切,今晚你有何言……,活的火炬,反诘,告白,心灵的曙光,黄昏的和声,香水瓶,致一位过于快乐的女郎,赞歌 11首“玛丽组诗”:毒液,暗淡的天空,猫咪,美丽的小舟,遨游,无法救治,倾谈,秋歌,致一位圣母,秋之十四行诗,虚幻之爱 3首献给维克多.雨果 1.《天鹅》P191 “这首诗是为您而作的,是一边思念您一边写的。不能以您严厉的眼光去评判这首诗,而应当带着您那父辈的眼光……请把我这一小小的象征视为我对您天才的钦佩,以及我对您的友谊的微薄的见证”——波德莱尔致雨果信1859.12.07 “您的《天鹅》是一个意象。与其他真实的意象一样,它极具深度……您的诗句如此透彻,如此有力”——雨果回信1859.12.18 2.《七老翁》《小老妇》 “当您写作这两首摄人心魄的诗时,您在干什么?感谢您将这两首诗题献给我。您在做什么?您在前进。您在进步。您为艺术的天空带来人所不知的可怕光芒。您创造了新的颤栗……”P195 2首,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我从未忘怀,在离城不远……》,《您曾嫉羡过那善良的女佣……》 II。卷二 6首《恶之花》1857年初版被法院勒令删除的诗 《意料之外》 P357注释 “在这首诗中,波德莱尔转向了天国的永生。这理所当然。但请注意,如同所有新皈依者一样,他表达极其严肃,极其狂热”——出版者说 “《恶之花》出版后,那位令罪恶之花绽放的诗人只有两条路走:要么对着自己的脑袋上开上一枪……要么就做个基督徒”——巴尔贝. 多尔维利为《恶之花》的辩护词 III。卷三 《恶之花》增补诗 《为一部禁书的题辞》P377 IV。卷四 青春集(5首波德莱尔青年时代作品) V。年表 1845.06.30,波德莱尔试图自杀:“我自杀,是因为我对他人毫无用处,对自己则危险万分。我自杀,是因为我幻想不朽,充满憧憬……”P432 雨果称赞《恶之花》:光辉耀眼,犹如星辰。 VI。再版后记. “自由诗和中国诗歌的押韵” VII。*《导读》克罗德.皮舒瓦 (法国) “诗豪们早已将诗国中的膏渝良田瓜分殆尽。我却乐于从恶中发掘美,这个任务越是艰难,就越能激发我的愉快”—《恶之花》序言,波德莱尔 “美永远是怪异的”——波德莱尔1855年 在他的诗歌中,尊重与冒犯、传统与革新、现代内容与古老形式可谓融汇天成,炉火纯青……他既守望过去,又面向未来。P458 赋予恶以冬雨的灰暗意象 “这个地域,有朝一日一定会有自己的但丁”——巴尔扎克 “应当注意从全书整体去评判本书,惟其如此,震撼人心的道德性才会跃然而出”——波德莱尔为《恶之花》的辩护词 “凡超出人所能注意到的长度,像诗却不是诗”——波德莱尔 ——————— 波德莱尔翻译了爱伦.坡众多作品。

  《恶之花》读后感(四):他说“美是怪异的”

  

《恶之花》读书报告

“美是怪异的”波德莱尔说。

《恶之花》中的诗句也处处呈现着怪异的美感,正如同波德莱尔所说的那样。

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他出生于1821年,同年古斯塔夫·福楼拜出生。19世纪初期的法国正处在王朝不断更替的过程中,拿破仑被流放而波旁王朝迅速更迭。法国的社会处在激荡之中,可现实的不稳定也催生了一代思想家的崛起。

1830年欧仁·德拉克洛瓦创作油画《自由引导人们》,1831年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出版……波德莱尔生活在这样的思想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早早地就启发了对于诗歌和文学的兴趣。

他从少年时就开始写诗,而后在环游世界的途中遇到被称为“黑维纳斯”的让娜,两人快速相恋。波德莱尔为让娜写了22首情诗全部都收录在《恶之花》这本诗集之中了。当我在阅读《恶之花》的时候,我会把《恶之花》这本书分成几个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给爱人的诗,第二个系列是给朋友的诗,第三个系列是咏叹历史和画作的诗。

《恶之花》这本诗集和我之前读过的诗集都不太一样,波德莱尔的诗歌很工整,就算翻译成中文也会有严格的韵母和韵脚。且所使用的语言都是非常有深意,如果只是阅读诗句本身不看备注的话很难去看懂到底在表达什么。这也就如同波德莱尔本人所说,他崇尚爱伦坡的诗,喜欢用意象去表达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称呼他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

“拉丁游戏之母,希腊风流之源

莱斯波斯呵,亲吻的预约幽怨

如阳光板火热,似蜜瓜般清甜

装点着日夜交替的辉煌与斑斓

拉丁游戏之母,希腊风流之源

莱斯波斯呵,热吻似瀑布飞湍

无畏迸溅,倾斜进无底的深渊

激流滚滚,时而呜咽时而嘶喊

忽而云雨神秘,忽而密布悠远

莱斯波斯呵,热吻似瀑布飞湍

……

就让老柏拉图眯起刻板的双眼

虽然你热吻过渡,但终获赦免

温柔乡女王,可爱至尊的打底

你世代奉献着娴雅,永世流传

就让老柏拉图眯起刻板的双眼”

这一段诗截取自收录自《恶之花》禁书篇第一首诗的“莱斯波斯”。如果只是看这些文字,会很难理解作者最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首诗会成为禁诗?为什么柏拉图会出现在这里?

其实莱斯波斯是爱琴海中的一座岛,古希腊的女诗人萨福曾居住在这个岛上,并且在这里开设了女子学院,据说当时很多希腊女子前来学习诗艺。萨福也在这个岛上创作了很多歌咏同性之爱的诗篇,并被教会视为异端。从19世纪末开始,萨福开始成为女性同性恋的代名词,lesbiene本来是形容前来莱斯波斯学习的女子,而现在也成为了女同代名词。

了解了莱斯波斯本身的背景之后,好像读起来就会稍微明白一点波德莱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内容。而至于柏拉图为何会出现在这里,是因为柏拉图和萨福是一个时代的人,柏拉图十分欣赏萨福的才华并且称她为“第十位缪斯”。

当我在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的时候,总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总感觉他在歌颂的,贬低的或者是讲述的都好像内含深层含义。每一首诗中都有意象出现,以至于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将过去的神话或者是历史和现实重叠,从而从远方看到当下。而在他的诗歌中很少能看到快乐的情绪,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恶之花》,从诗句的语言中我感受到的是痛苦和挣扎。

这也正映射这他惨痛的一生,在青年时期和让娜同居以后他就染上了终生不愈的梅毒,在他24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尝试自杀,并且在信中写到“我自杀,是因为我对他人毫无用处,对自己则危险万分。我自杀是因为我幻想不朽,充满憧憬……” 他的第二次自杀是在1861年,也就是他39岁的时候,1866年,他患上了瘫痪和失语,最终与1867年去世,享年46岁。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样的诗歌。我之前会更喜欢辛波斯卡的风格,柔和温暖却震撼人心的。所以《恶之花》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诗歌体验,里面文字和思想的重量在阅读的同时激发了思考。

但是其实我个人对于这样的诗歌形式并不会过于喜欢,我会觉得这样的诗歌和有内涵和深度,但是无法给我任何共鸣。我想我生活的时代和波德莱尔的时代不同,我们看事情的方面也会不同,他生活在那样混乱的时代,有这那么多的苦难,对于过去的历史和神话了如指掌。而我生活在现代,对于厚重的社会和历史的责任没有那么强烈。我想这也就是为何我会偏爱辛波斯卡的温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