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锦集

2021-01-31 01:4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锦集

  《魔法王国的诞生》是一本由能登路雅子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20-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一):童心才能打造魔法王国

  

2017年6月在上海迪士尼开园一年后,趁着学生还没放假,想着能避开人流高峰,和女儿一起去了趟。时隔三年半,现在却完全想不起在里面游玩了什么项目、观赏了什么景色,只记得在各主题公园之间的奔跑(为了赶套票上的项目预约时间),还有花在热门项目上排队的煎熬。有项目离谱得要等240分钟,直接让人望而却步(成吐槽文了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二):快乐的梦幻王国

  

一本可读的书

这是一本可以拿出小半天一口气读完的小书,作者语言生动、逻辑清晰,将迪士尼乐园的创意、设计、管理、未来规划等方面与美国文化直接的紧密联系向读者娓娓道来。作为一个没到过迪士尼乐园、没怎么看过迪士尼动画的人,读完这本书,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迪士尼乐园就应该在美国诞生,美国人也需要这样一个魔法王国。

迪士尼乐园的创意

在创意之初,华特·迪士尼就将迪士尼乐园想象成了一个隔绝的快乐世界,他希望人们来到这里,就会忘掉另外一个世界,忘掉外界的一切,沉溺在这里,释放自己的童心与玩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乐园需要一个完整的世界观,需要有充实的内容,将游客脑海中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全部挤压出去,让游客相信他们就是属于这里;乐园需要有复杂和准确的设计,从入口的细节、景观的分布、感官的覆盖等多个方面让人们沉浸在这里,让游客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在他们身边。迪士尼乐园不论从设计还是管理,都紧扣乐园的初衷,将一切都做到了近乎极致。

迪士尼乐园与美国文化

迪士尼乐园与美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我想摘录书中的一段话:“中世纪的城堡背后一定住着女巫和小矮人,密西西比河一定有蒸汽船、印第安人和大卫·克罗克特,西部边疆的对面一定有宇宙冒险在等待着,对于在美国大众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人来讲,这机会就是与太阳东升西落一样不可撼动的真理。这个镌刻于内心深处的熟悉的世界,就在迪士尼乐园这个乌托邦中被如此朴素又甜美地再现了出来。”迪士尼乐园对美国文化表达不是一味的说教,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是带给美国人他们印象中最自然而然的东西,让人心甘情愿地去接受,这一点不得不令人深思。

还有点想说的

想起来2018年暑假有段时间杂事很多,总也忙不完,非常烦躁,甚至到了看见高楼就烦的程度。有一天傍晚实在是烦到不行,打电话给老曹,说一起出去走走。两个人到了新街口,吃了饭又溜达到什刹海。微风垂柳,湖面倒映着夕阳,人们在湖边闲聊,对面是矮矮的四合院。还记得当时我就和老曹说:“这才是北京。”我想,我们也缺一个“迪士尼乐园”。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三):迪士尼:虚构的快乐王国

  

《魔法王国的诞生:迪士尼乐园与美国文化》,一本可阅读性相当高的小书,差不多小半个下午就能翻完,没有艰涩难啃的专业用语,遣词造句直白,系统性地了解迪士尼乐园诞生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土壤,也明白迪士尼乐园成为一个符号并非偶然。

Walt Disney被迫提早长大的青少年经历,折射出了20世纪初期美国中西部的人对于儿童的看法,即“他们认为儿童是一种需要得到照顾、需要被驯化的动物,认为儿童本质上是野性而刁蛮的”(P102)。在这种流行的观念的影响以及他爸爸的,Walt Disney的童年被过早地扼杀了,以至于他在成年后动了念头,想打造一座“魔法王国”来代偿自己不曾拥有的童年。

迪士尼乐园的打造美学是深根于美国文化的,尤其受到美国中西部的“人与自然”观念影响,即“所谓文明,就意味着征服泥和灰尘,将他们封印。”(P75)身为这片土地下长大的Walt Disney,对于自然也是持有强烈的敌意,所以迪士尼乐园里的一切都是精心打造的呈现,“游客目所能及的一切都是’表演’,这里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毫无意义地被摆放在哪里的。在这里,不管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从一草一木到打底衫买,从人到动物,都具有象征符号的功能,有着超越其表面形象的故事。”(P83~84)这背后体现的是Walt Disney对于自然的破坏和控制,对于“安全又洁净的世界”的极致追求。

恰巧又是这种“赝品中的大杰作”,成为游客们喜欢迪士尼乐园的主要理由之一。完整世界观的打造,与日常生活有了旗帜鲜明的隔离,但又因其完成度之高,让游客们能在踏入迪士尼乐园的围墙之内后,暂时忘却现实,沉浸式地融入乐园里满溢着的粉红泡泡——快乐。这些都是精心且刻意打造的结果。

其实,他国人对于迪士尼乐园背后的美国大众文化是有疏离感的,少了这种共同文化的熏陶和浸染,迪士尼很难成为他者的“圣地”,但迪士尼还有电影等大众媒体作为强大的“武器”,这是一种强势的文化输出。游客们在乐园里可以和喜欢的、熟悉的角色互动或近距离接触,这种体验带来的满足感是超越了观影时隔在屏幕外观看时的心潮涌动。

迪士尼乐园像是快乐的粉色肥皂泡,一剂暂时离开现实、穿越到虚构世界的小药丸。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四):现实世界中的乌托邦——迪士尼魔法之国

  

迪士尼——不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20世纪中期,华特·迪士尼在加利福尼亚创建的魔法之国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给人们心中打上了童话、动漫、电影、魔法王国、乐土、度假村、品牌及高品质的标签,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魔法帝国--现实世界中的乌托邦。

迪士尼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理想国度、童话王国。除了孩子谁还能说自己没有一个童话梦呢?目前为止,这个魔法帝国在全球已经拥有6个迪士尼乐园,分别是洛杉矶迪士尼乐园(1955)、奥兰多迪士尼世界(1971)、东京迪士尼乐园(1983)、巴黎迪士尼乐园(1992)、香港迪士尼乐园(1999)、上海迪士尼乐园(2016)。

我曾带着孩子去过洛杉矶、香港和上海的迪士尼,每当来到这现实世界中的乌托邦,我就像回到了和孩子相同的年龄。开心已经无法用来形容我的心情,抛开所有烦恼和现实中的琐事,全身心的沉浸在这个魔法世界里,就算是什么不做也能让我感到身心愉悦。

《魔法王国的诞生》这本译著,是日本作家-能登路雅子在1990年6月完成的一本有关迪士尼的著作。它详细的介绍了迪士尼魔法之国背后的故事。从华特·迪士尼的童年开始到迪士尼乐园的诞生再到迪士尼王国发展中的每次大事件和大转折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和介绍。

在书中描绘迪士尼乐园像是一个越往深处探究越无法知晓全貌的怪物一样,它使很多美国人将一种近似信仰的特殊感情寄托其中。迪士尼初期也曾被很多人诟病,有人曾说它是“米奇这只老鼠花了1700万美元制造的捕人器”。在1955年7月17日开园当天,连迪士尼工作人员也称之为“黑色星期日”,具体原由都会在这本魔法书中找到答案。

当迪士尼成为“美国外交政策手段之一”时,就开始了它的传奇!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参观过洛杉矶迪士尼乐园,在《冷战》一书中也特意提到了赫鲁晓夫因为没有去成迪士尼乐园而耍小孩子脾气,由此更能看出迪士尼的魔法可以将一个国家领袖变成一个孩子。当然,华特也曾为赫鲁晓夫的参观精心准备了特殊节目,至于是什么节目,这本魔法师也做了详细的记载。

《魔法王国的诞生》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迪士尼的细节介绍,例如:乐园内建筑的魔法比例(其实从进入迪士尼中央大街USA时,魔法就已经开始“蒙蔽”你的双眼)、罗伊·迪士尼起到了怎样至关重要的做用?迪士尼王国的尘土为什么不见了?谁的小说对华特的构思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迪士尼中央大街二楼窗上写究竟是什么?1964年纽约世博会上迪士尼争取到了什么收获?等等........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甚至还包括一些娱乐设备的游玩体验。

说到底,如果你和我一样是迪士尼乐园这个超真实主义乌托邦的狂热粉丝,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爱不释手的迪士尼必藏品之一;如果你是迪士尼的普通粉丝,那么这本书会拉近你和迪士尼的距离,让你更深入了解到迪士尼的台前幕后;如果你还没有来过迪士尼的魔法世界,那么这本书决对是你开启迪士尼之旅的钥匙,并且能够让你和同伴在谈论迪士尼话题时游刃有余!

最后希望所有人在迪士尼都能找到自己的那份童真!

顺便表扬一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及用材~!

5星推荐~!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五):连结不同世界的魔幻乌托邦—迪士尼

  

当看到这本写迪士尼的书时,我的注意是被“魔法王国”这四个字深深吸引着。

迪士尼,一个从小伴我长大的名字,听着是多么的熟悉、亲切;魔法王国,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想着就能令人神往。迪士尼乐园,是我从小就向往的一个梦幻乐园,但是,就这样一个游乐园,为什么能够风靡全世界?

作者通过这本书,从魔法王国的诞生到发展,给了满意的答案:它连结了各异的世界。

“Here you leave today and enter the world of yesterday, tomorrow, and fantasy.”正如这句挂在加利福尼亚迪士尼入园口的标语,迪士尼乐园就如同隐于世的魔幻乌托邦,连结了现实和幻想的世界,打破次元壁。让置身其中的人忘却工作、生活的琐碎,摆脱年龄的约束,放下阵营的隔阂。

从现实到幻想世界

在近一个世纪前,华特·迪士尼的脑海里就有一片“快乐的地方”,这是一个彻底脱离日常生活的、幻想出来的世界。而后在1955年的夏天,亲爱的华特带来了这个快乐的幻想世界,并给它注入了魔法,它就像拥有了魔力一般,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哪怕开园那天出现了哄乱的小插曲,哪怕最初媒体不太看好,也不影响后来迪士尼乐园的风靡全球。在乐园里,各种童话、故事、动画和电影的人物们被华特奇迹地赋予了生命,我可以在漫威基地里会合钢铁侠一起对抗反派;可以在城堡里偶遇各种公主要抱抱和举高高;也可以在园内街上和最爱的唐老鸭合影。通过中央大街,连结了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令人忘却工作、生活的琐碎。

从电影到现实世界

亲爱的华特先生原来的本职工作就是电影工作者,书里有提到,美国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指出,华特将电影的完整性和戏剧的临场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娱乐模式,这也是迪士尼独到之处。将平面的银幕搬到现实的舞台上,每个游客和工作人员都是整个故事中的一员,连结了电影和现实世界,打破了次元壁,令人更加沉浸其中。

从孩童到大人世界

作者在书里有提到一个迪士尼的哲学,一个极为朴素的人生观,就是相信人永远会保持孩童般纯真无垢的好奇心。还提到一个美国的大众文化存在一种传统,将儿童视作一种超越年龄的普遍性存在。这也就使得华特在设计迪士尼乐园的时候,将孩童世界和大人世界连结了起来,一个真正可以让大人带着孩子一起游玩的乐园,令人摆脱年龄的拘束。

冷战中的趣事

看到即便在冷战中,赫鲁晓夫曾因为访美没让他去迪士尼游玩而有“小情绪”,可见迪士尼的魔力之大,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幼儿园小朋友到朋友家玩,你不给我你最好玩的玩具,我就很不开心,哭哭闹闹。原因我比较赞同书里说的,考虑到特殊时期中对方阵营的领导人安全,但是这和后来的美苏关系急剧恶化有没有关系,就很难说了。面对迪士尼乐园的魅力,赫鲁晓夫完全不顾及自身的阵营身份,放下隔阂。

走向全世界

在华特创造了第一个加州迪士尼乐园后的65年里,乐园就像开园仪式的主持人鲍勃·卡明斯所评价的:“今天从四面八方齐聚这里的人们,请将迪士尼乐园的开园仪式,当作埃菲尔铁塔的落成典礼一样来出席,有朝一日,这将成为令你们自豪的回忆”,埃塔代表的是法国的文化,迪士尼代表着美国文化,走向世界。目前美国、中国、法国和日本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魔法王国,就像加州迪士尼入园口的那个标语一样,每天有许多的人进入明日的非凡世界,远离今天和过去,繁琐和喧嚣。

整本书读完,感觉作者的逻辑性比较强,层层递进,每个标题的主题很突出。如果你也想更多的了解这个魔法王国,这本书还是很值得入手的。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六):迪士尼十级玩家也不曾知道的事

  

这本书解答了我对迪士尼乐园的几个困惑

我曾经去过四座迪士尼乐园(香港 东京 上海 奥兰多)没有去过巴黎的和加州的

虽然没有对迪士尼乐园All in吧 但是反复去的次数多 无论是复活节还是万圣节还是圣诞节的装饰都反复看过 也算自诩迪士尼十级玩家了

人生中第一次去迪士尼乐园是跟我小姑和小妹一起去香港迪士尼

我小姑领着我和小妹逛遍了美国小镇大街上的每一个店铺 买了无数的糖果罐

却也不愿意陪我们去探险世界那边看上一看

当时她问了我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来迪士尼不是看公主的么 为什么要去看‘野人’”

是啊 迪士尼乐园这样一个属于公主的梦幻世界里 为什么一定要有“野人”呢?

这几年在日本留学 去的最多的当然还是东京迪士尼

每次认真去玩的时候(早起卡着营业时间到园 而不是11:30才起床晃去进门先买吃的的时候)

Land的话首先冲去怪兽电力公司 Sea的话就是冲去领玩具总动员领Fast Pass

也不只一次跟好朋友抱怨 为什么迪士尼就不能像USJ一样让我花钱买fast pass

为什么非要我拿出体测跑800都没拿出来过的力气冲去领fast pass

是啊 为什么迪士尼乐园不能贩卖fast pass呢?

(现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可以单独购买fast pass 但这是后话了 而且恐怕也与我们现今的新自由主义的社会风气有关 是另外一个巨大的话题)

一直有个都市传说 说东京迪士尼乐园规定任何垃圾不可以在地面上存在超过15秒以上

诚然日本本来就是个爱干净的地方

但世界各地的迪士尼乐园 也是绝对程度上比当地其他游乐场所干净得多的

纽约脏得连soho的奢侈品店门口都有大水坑一下雨就一泡黑水

但你看 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也还是干净到令人发指 我们台风天里去的Animal Kingdom一整天下来裙子上连一个泥点都没有

为什么迪士尼乐园追求无尘无臭到了近乎“丧心病狂”的程度呢?

永远人多永远到处在排队的迪士尼乐园里

当你累了困了最好的去处是哪里?

当然就是不怎么需要排队 然后又可以坐很长时间歇歇脚的各种小船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东京迪士尼海洋里的辛巴德历险记 排队时间几乎不会超过5分钟

但是更广为人知的肯定是小小世界了

我们吐槽迪士尼乐园今天挤到爆的时候 往往会说 “你知道么我今天连小小世界都排了45分钟!”

这个毫无刺激性 被很多人当做歇脚场所 吝于为它排30分钟以上的队的小船

为什么竟然几乎成为了世界上所有迪士尼乐园的“标配”?

它对迪士尼乐园来讲有什么重大意义?

这本书解答了以上种种我对迪士尼乐园的疑问

也让我很想去南加州的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乐园转转

虽然很多人都说加州的迪士尼又旧又小 但看完这本书以后 觉得它作为世界上第一所迪士尼乐园

无论是对迪士尼公司本身 还是说对“主题公园”这项产业的形成 还是说对推动美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 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如果你和我一样 勇于自诩是迪士尼乐园的十级玩家却依然对它充满疑惑

那一定要来看看这本书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七):永恒的“魔法乐园”

  

所有人都在催着你长大,而它还在守护你的童心,这就是迪士尼。

红遍世界的迪士尼一直保持着超高的人气。2017年6月上海迪士尼一开园便迎来了大量客流,开园第一年就交出了首年客流达1100万人的成绩单。事实上,没有一家企业在让人收获乐趣、幸福感、成就感,以及享受服务与乐趣上做得比迪士尼更好。而又是什么让迪士尼这样的魔法王国诞生的呢?

众所周知,作为迪士尼的发源地美国,一共有两大迪士尼主题公园:一个是位于美国加州安纳海姆的迪士尼乐园(Disneyland),另一个是位于佛罗里达奥兰多城的迪士尼世界(Disney World)。另外四个迪士尼乐园,散落在法国巴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以及中国上海迪士尼乐园。

文化人类学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能登路雅子曾受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和东方乐园公司的委托,参与了东京迪士尼乐园的建设当中。作为一名文化研究的学者和迪士尼乐园建设的参与者,她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迪士尼乐园与美国文化——《魔法王国的诞生:迪士尼乐园与美国文化》。

《魔法王国的诞生:迪士尼乐园与美国文化》

《魔法王国的诞生:迪士尼乐园与美国文化》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迪士尼的文化历史书,作者能登路雅子通过寻觅华特迪士尼的生平,追溯加州迪士尼乐园的诞生,解读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与其乐园之间的关系,按着主题层层递进,来为我们呈现“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魔幻迪士尼。

华特·迪士尼出身平平,生长于自然环境恶劣的美国中西部地区,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严厉的父亲从小就要求他和哥哥们一起打工。但他却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梦想家,从农场小子一步步成长为动画大师;他也是不断创新的企业家,从动画制作到真人电影,再到纪录片和主题公园,从不停止探索。从“农场小子”到“动画大师”之称的转变,代表了华特迪士尼个人的“逐梦史”;从动画制作到真人电影,再到纪录片与主题公园,代表的则是迪士尼这个伟大企业的“筑梦史”。

华特·迪士尼

在设计迪士尼乐园时,华特·迪士尼创造的不仅是个商业乐园,而是一个永恒的“魔法乐园”。华特·迪士尼常把一句话挂在口边:“做不可能的事是一种快乐。”他始终坚守着这个理念,并与世界分享着自己的快乐。对于美国人来讲,迪士尼乐园是心灵的港湾,是“圣地”,是一个能将美国大众的传统价值观和梦想集中在一处表达出来的地方。

1955年,华特·迪士尼正在讲解迪斯尼乐园的草图

距离华特创建迪士尼,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百年光阴转瞬即逝,如今的迪士尼已经成长为一个集电影、主题公园、玩具、图书、游戏于一身的庞大娱乐帝国,从繁华都市到边远村镇,印着迪士尼形象的商品随处可见。这座“魔法乐园”已向当年的开拓者一样,不断适应着时代的洪流,超越文化的国界,它将一个非日常的“美国派”推向全球,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新奇文化体验。

它还在不断成长膨大中, 继皮克斯之后,漫威、卢卡斯、21世纪福克斯陆续收归迪士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第7座迪士尼公园就会出现在世界某个角落。

而这一切的起始,都源于这个男人脑海中一个又一个跳跃的想象,在他的坚持下,这个梦幻国度从想象变成了现实。他立志于创造欢乐,传递欢乐,有幸我们曾在他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八):梦幻乌托邦!你真的了解“迪士尼乐园”么?

  

2006年的香港迪士尼乐园

2013年的巴黎迪士尼乐园,恰逢开园20周年

2006年和2013年,我先后到访过香港迪士尼乐园和巴黎迪士尼乐园,在我眼里,迪士尼乐园是一个享誉全球的游乐殿堂,全球多少游客慕名到访,只为体验那些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因为我对游乐场并不感冒,从小看过的动画片也有限,所以去迪士尼也多少有些打卡的味道,甚至会有不情愿(门票是真的不便宜啊)!但是亲临迪士尼世界,感受到的巧妙奇幻的布局设计和高度成熟的商业化,也确实让我记忆犹新。入园处花坛里被修剪成米老鼠头像的园艺,围绕园区缓缓开动的蒸汽小火车,园区内街道上装扮成卡通造型的动漫角色和定时上演的花车巡游,傍晚来临时迪士尼城堡上美轮美奂的灯光秀,都是迪士尼乐园独特的“地标”,让人津津乐道。

《魔法王国的诞生》

《魔法王国的诞生》是由日本作家能登路雅子于20世纪90年代初写成的。在那个时候,迪士尼乐园只存在于美国加州、佛州奥兰多市和日本东京,巴黎迪士尼还在建设当中。这本小书只有不到14万字,译文非常流畅,文字分章节,分小段落,用不了一个整天就能通读全文。本书兼具迪士尼乐园“游玩导览”和“历史详解”的功能,一方面介绍了迪士尼乐园里各大版块和游乐设施的创作由来,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创造迪士尼世界的心路历程和由此反映出的美国文化。

你也许很熟悉迪士尼动画,你也许很熟悉迪士尼乐园里的游乐项目,但是你真的了解迪士尼乐园么?

也许像我一样,很多游客对于迪士尼的认知,应该就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大游乐场,它集游乐项目、餐饮住宿、灯光剧场、文创购物于一身,是一个游乐的世界。其实在华特·迪士尼眼里,这并不是一个瞄准小孩子建造的游乐场,而是针对潜藏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儿童性”,他相信,人无论到了什么年龄岁数,都不会失去孩童般纯真无垢的好奇心。所以他建造的迪士尼世界,是为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们在现实中建造一个“地球上最快乐的地方”。在1955年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乐园的开园仪式上,华特·迪士尼发表了一段简短的致辞。

欢迎大家来到这个快乐的地方,迪士尼乐园是你们的王国,在这里,成人能够重温过去的美好,年轻人能够奔赴未来的挑战。理想、梦想和严峻的现实共同创造了美国,这是迪士尼乐园的原点,这里是献给它们的礼物。希望迪士尼乐园能一直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勇气和灵感的来源。 华特与米奇

从书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迪士尼乐园的布局和设计,都倾注着华特·迪士尼的私人情感,倾注着能够唤醒华特·迪士尼等一代美国人的文化记忆。比如中央大街的设计,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还是一个会催生出某种心理状态、某种价值观的地方。华特·迪士尼将乡村小镇的中央大街,看作守护着和平和良心的要塞,因此将它复活在南加州这座现代乐园里,赋予它成为迪士尼乐园正大门的荣耀,给它起了“中央大街USA”这样压轴级的名字。比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环乐园铁路,在创始乐园中叫作“圣塔菲迪士尼乐园铁路”,源自于华特15岁时在圣塔菲铁路上的火车里当售货员,这份工作首次带给华特能够在家庭之外、父亲的支配之外享受到的自由世界,他日后在加州的理想国里将铁路命名为“圣塔菲迪士尼乐园铁路”是一种主观上的必然,也代表了19世纪美国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的美国人对这个文明产物抱有的惊诧与畏惧,体现了美国中西部民众对美国历史文化美好往昔怀念。蒸汽船“马克吐温号”、“圣塔菲迪士尼乐园铁路”和“中央大街USA”是华特·迪士尼本人在园区内最喜欢的秀,他们三位一体地构成了一个舞台,能够将人们带回美国那个荣光闪耀的时代。

图片翻拍于《魔法王国的诞生》

迪士尼乐园是一座超现实主义的终极乌托邦。华特·迪士尼设计的每一项游乐设施都是一种超现实的梦幻再现。美国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认为,迪士尼乐园成功的将电影的完整性和戏剧的临场感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这里有迪士尼动画里经典的角色和场景,再现了迪士尼动画中一些经典的桥段,华特·迪士尼采用了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将原本荧屏中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地还原到乐园中的一个个项目中,让游客在身临其境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即时的人机交互互动。这也正是迪士尼乐园超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取材于现实,就又超脱于真实,它模糊了我们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声音和语言,还有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有时我认为,华特·迪士尼在建造乐园时如此精准的瞄准到了潜藏在人内心中的儿童性,也许是因为他的童年里,正是缺少了太多这样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儿童性记忆。在华特的人生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时代,只有背后他的严父伊莱亚斯压倒性的存在感。他毕生从事的动画事业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将自己失去的童年时光,一帧一帧地重新构建起来。正如华特·迪士尼自己所说,小时候求而不得的东西,全部放在了迪士尼乐园里。

这里正是没有国籍,没有民族也没有父母,属于诞生之前的胎儿们的乌托邦。怀念没有忧愁的往昔的心情,想要回归无限孩提时代的愿望,就这样完美地凝聚在了迪士尼乐园最深处这个小小的子宫之中。

最后再聊一聊迪士尼的文化吧。 其实迪士尼的文化,正是美国的文化再现,是土生土长的美国文化。华特·迪士尼想要表现得不是对欧洲文化的模仿和追随,而是那些扎根于美国风土之中的,质朴的属于民众的生活方式,“田园中的少年时代”。 如同上文所讲,华特·迪士尼创造的迪士尼乐园,不仅有他成长中的记忆,也有他这一代人心中美国文化的影子。它开创了以迪士尼卡通形象为核心的童话世界文化形式,给游客以梦想,唤醒人们心中的童趣与纯真,为游客们营造了一个去造梦、去追梦、去圆梦的文化境地,这符合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和理念。迪士尼乐园甫一开园便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美国的各界名流甚至全世界的知名政要都争先恐后地希望能够到访迪士尼乐园,可以说它成为了美国的地标,成为了美国文化再传播和当地经济增长的“泉眼”。美国的两座迪士尼乐园大获成功,日本东京的世界第三座迪士尼乐园也大受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曾经是美国之外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出于历史原因,日本对美国的“特殊感情”,也体现了日本对美国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崇拜。与此相反,也许也正是由于在文化上的“冲突”,巴黎迪士尼乐园和香港迪士尼乐园就没有这么强的盈利能力,似乎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水土不服。

迪士尼乐园有一句非官方的slogen,叫“永远建不完的迪士尼”,这体现了他们不断推陈出新,对游乐项目更新换代,永远保持新颖性,以期抓住游客的好奇心,持续不断地提升造血能力。其实它是一座游乐场也好,是一个文化乌托邦也罢,归根到底,它还是应该能够生产快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能保持纯真无垢的童心,该是多么幸福!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九):如果你有梦想

  

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在什么时候。只记得儿时的一大乐趣,就是与大人们斗智斗勇,在每周末的6点之前准时出现在电视机旁。那时的电视没有遥控器,需要站在电视机前,机警地斜着半个身位,阻挡着换台按钮,以防大人们的偷袭。直到动画片确已开始,才能长出一口气,假装从容地坐下,认真观看。

与动画片同时被记住的,还有片头几秒钟的宣传画。年幼无知的年纪里就已听说这些动画片的出品方,是一个叫迪士尼的外国公司。这家公司以专门制作动画片,动画电影而出名。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接触了若干细致精良的电影,有些甚至比真人演的电影还要知名。当然还有世界闻名的迪士尼乐园,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都不知道现在全世界已经有了6家迪士尼乐园。它们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遇到了与所在地方风俗的融合与纠葛问题。这一切都让我对迪士尼先生的生平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开始阅读此书时,马上就体会到了他的决心,以及在决心中融入的精明。这部书与其说在写这个人,不如说在写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如果你有了梦想的种子,它就会生根发芽

这是电影《盗梦空间》里的一句台词,放在这里概括迪士尼先生的人生初期经历非常合适。这本书里设置的时间线,基本是以迪士尼乐园为中心点,大致分为“有迪士尼的迪士尼乐园”和“没有迪士尼的迪士尼乐园”两部分。但如果想更细致的了解华特·迪士尼这个人,在阅读时最好把思路转换为从“还没有建设乐园的迪士尼”,到“投资建设迪士尼乐园的迪士尼”,最后到“去世之后的迪士尼”三个部分。

华特·迪士尼的童年虽然不能用悲惨来形容,但也绝不能称之为幸福。他的父系祖先来自于法国破败的小渔村伊西尼,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参与了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的战役,战后在英国定居,也就顺便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更加英国化的迪士尼。到了迪士尼祖父这一代,移居到了北美新大陆。家庭生活的拮据,使父母都在靠不断的打零工支撑家庭。到华特出生的时候,他已经有了3个哥哥。

在搬到马塞林的农场之后,因为性格冲突与观念的纠纷,华特的两个哥哥趁着夜色坐上了去往芝加哥的火车,从此离家出走,不辞而别。这样当时只有4岁的华特也就不得不开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直面社会现实,开始了与自然界的搏斗。在密苏里州的严苛天气环境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在烂泥堆和沙尘的极端天气下,你必须战胜自然,才能有所收获。这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华特的性格,以至于在若干年后的迪士尼乐园中,无论是动画形象,还是园区建设,干净整洁成为了他最看重的首要因素。

在10岁的时候,他们举家搬到了堪萨斯城,由此华特就成了一名报童,每天雷打不动的3点半起床,4点半接到报纸,要赶在上学之前送到别人家中。中午华特要打扫甜品店,闲暇还要帮助妈妈沿街叫卖家里自制的黄油。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赚钱的机会,历经生活的磨练,养成了勤奋,算计,不屈不挠的性格。也正因为他过于早熟,为了家庭的生计牺牲掉了整个童年,所以当他开始建设迪士尼乐园时,他要把一切幻想都汇聚在这里,他要变成一个孩子,重构自己的童年时光。

如果你有个梦想,你必须要捍卫它

这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金句,也是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如果迪士尼先生可以看到这部电影,一定也会同意这种说法。在1955年的7月17日,第一家迪士尼乐园,也就是加州迪士尼乐园隆重开幕了。虽然在当天出现了一点插曲,但总体仍然算得上是宾客盈门,电视台也进行了高规格的转播。在开园7周内,就迎来了1000万名游客,使这个看起来只是孩子们嬉戏的大游乐场,马上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

为什么会这样?在开园之前媒体普遍反应冷淡,甚至攻击性的评论说“为米奇这只老鼠花费了1700万美元制造的捕人器”,“华特的梦想是个噩梦”云云。可开园之后马上大放异彩,它是游乐园,是娱乐平台,是演艺界人士的走秀场,更是接待各国政要元首的外交舞台,你以为华特·迪士尼只是花了大价钱圆了自己童年时的一个梦吗?不不不,这后面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商业运作,是一次大获成功的营销典范,是一出触动人心的盛装表演,是一回暗合文化的理念传导。

开幕之际,华特的演讲就有意无意的把迪士尼乐园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并列,因为彼时的美国需要文化象征,以凌驾在法国文化之上。这种类比背后代表着美国那时的文化发展目标,迪士尼开宗明义,这里就是代表美国文化的大本营。这里有我们一向引以为傲的美国价值观,我们不会忽略任何人身上的童心,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为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们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

作为电影制造人的华特·迪士尼,野心从来不会局限于“一个平面银幕上的电影”,而是要用尽一切办法,创造出“立体世界中的舞台”。拉客人进入这个大舞台,员工扮演各种角色,将“电影的完整性和戏剧的临场感融合在一起”,每个人都是这幕舞台剧的一份子,这种乌托邦的氛围从客人一进园区,就迅速包围了所有人。

这里的围墙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隔开,入口经过精心安排,让人们汇聚到中央大街上来,门票和纸币的符号化设计使游客忘记了钞票带来的真实感。中央大街两边所有的建筑物经过严密的计算,成比例进行缩小,使人们站在大街上对周围的景色一目了然,一种尽在掌握的情绪便会油然而生,从而充满勇气和自信。中央大街的尽头便是中央广场,这里有4个成辐射状的区域,称之为“王国”。冒险王国原始粗犷,西部王国剽悍刺激,童话王国编织梦幻,未来王国预言明天。这里有任何你想要的,有任何你心里想的,他们并非只是死物,而是配合你一起翩翩起舞,游客才是这场秀的主角。

硬件条件的先进只能进行一时的刺激,价值观的体现才是润物细无声的持久影响。在园区当中,游客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浓浓的怀旧主题,是对昔日美国的怀念。通向地平线尽头的中央大街会让游客想念自己的家乡,那些标志着西部拓荒符号的蒸汽船,铁路火车更是让所有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感同身受。当他们坐上轮船与火车,回想着小时候看到的河岸风景,铁路两旁的工厂货仓,仿佛一下子从工业革命时代跨入现代,那种强烈的共鸣持久的烙印在人们的心里。

这并非是对欧洲文化的模仿,而是一种扎根于中西部泥土当中的,美国化的生活方式。它存在于马克·吐温的小说当中,存在于洛克威尔的绘画当中,如今存在于迪士尼的乐园当中。它凝聚于“我想是利文斯通博士”的标语上,汇聚于“总统人偶”的演讲里,融合在所有那些死亡后重生,阴暗诡异又天真烂漫的游乐设施内。当“马克·吐温”号轮船开始航行,“圣塔菲迪士尼乐园铁路”的火车隆隆驶过,过去与现在交织在一起,这是梦幻对现实的致敬,这一瞬间所有人都回到了那个荣光闪耀的昔日时代。

如果你有梦想,要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它

1966年12月15日,华特·迪士尼因为心力衰竭而去世,这一年他65岁。他的死令人惋惜,但这并未对迪士尼公司的经营造成太大影响。他的造梦计划已经完成,从梦想的落地生根,到悉心培育,到开花结果。迪士尼用一生建造了一座乌托邦式的游乐园,给所有游客以勇气与希望。5年之后,佛罗里达的奥兰多迪士尼乐园开始营业,它一直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迪士尼乐园存在至今。1983年,美国本土以外的首家迪士尼乐园——东京迪士尼乐园也拉开了帷幕,1992年法国巴黎迪士尼乐园开始运作。华特·迪士尼先生的梦想在全球遍地开花,1955年的华特希望自己的乐园能够像埃菲尔铁塔一样作为国家标志,37年后迪士尼乐园受到了全欧洲人的追捧,是的,他做到了。

如今回看这段历史,会发现迪士尼的成功在于他准确地把握到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搭上了转型的快车。这种成功不但包括商业上的成功,更多的在于文化和制度上的成功。在第一家迪士尼开园之时,正值美国战后婴儿潮一代人初次登上社会舞台,他们的喜好左右了社会市场的倾向。社会持续的稳定繁荣也为实体经济敞开了大门。中产阶级的增多,代表了价值观的多样化,人们认可迪士尼构建的价值观,并愿意为之持续买单。人们在迪士尼日复一日的梦幻旅行中观看到了昔日的光辉,品尝到了现实的硕果,更展望了灿烂的未来。

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例子在于1983年6月美国宇航员萨利·莱德在太空中对地球控制中心的同僚说,“你去过迪士尼乐园吗?这里简直就是E票”。1987年因为“伊朗门”事件召开的美国参众两院联合听证会上,关键人物奥利弗·诺思中校面对质询,把他的决心形容为“只要能够夺回美国人质,我给伊朗的恐怖分子赠送迪士尼乐园的门票都可以”。所有人都接受了这种比喻,也感受到了隐藏的含义。会心一笑的背后就是迪士尼的成功之道,还有什么比融入文化,融入思想更加成功的呢?

在加州迪士尼乐园开园34年后,迎来了自己的第3亿名游客。现实中的迪士尼乐园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也为周边持续注入着新的活力。在入口处的那句著名魔咒“以此为界,你将远离现在,进入过去、未来与幻想的世界中。”给所有人带来的冒险与惊讶,恐惧与兴奋,激动与期盼将长久的存在于每一个热爱迪士尼乐园的人的内心深处。

行文至此,书评也要告一段落了。在这里说几句题外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我的一个朋友,她是一个细腻,坚强,并且充满着责任感的女孩。只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她性格中的敏感,使她有些悲观,焦虑,甚至是存在某些厌世的情绪。她每年都要去迪士尼乐园三到四次,她喜欢坐在那里,看着来往的人群,看着那些人偶与游客互动,合影,那时她的情绪才会恢复平静,并感受到这世间的美好。

我希望能把这本书和这篇书评推荐给她,迪士尼先生的奋斗历程可以让我们有所启迪,哪怕是童话世界的形成,都并非唾手可得,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社会的现实磨练着所有人的心智,但终会在某一个时刻,理想的光芒会照耀一切。在那之前,你要做的就是相信,并且为之奋斗。

就如同《老友记》中莫妮卡的名言“这世界很烂,但你会爱上它。”

  《魔法王国的诞生》读后感(十):你想不想逛个乐园?

  

十年前,上海还没有迪士尼乐园,好多人为了它专程飞到香港去。这种行为看起来或许很难理解:一个游乐园,到底有什么好玩的?我也曾经是这疑惑众生中的一员,直到自己真正踏上这片王国,才意识到它的魅力。那么关于这本讲迪士尼的书,当然我也不会错过了。

这本书最适合两类读者阅读:已经去过乐园的,可以通过它追本溯源;还没有去过的,可以借着它背景打底。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读完这本书,至少可以了解三个方面的问题:迪士尼乐园从何而来,迪士尼的核心理念以及迪士尼如何称霸全球。

1955年7月17日,第一座迪士尼乐园正式开业。迪士尼先生本人的开业致辞,确定了这个主题乐园品牌的方向:“To all who come to this happy place; welcome. Disneyland is your land. Here age relives fond memories of the past ... and here youth may savor the challenge and promise of the future. Disneyland is dedicated to the ideals, the dreams and the hard facts that have created America ... with the hope that it will be a source of joy and inspiration to all the world.” 在迪士尼先生想要创建的王国里,充满了对过去光辉岁月的追忆,对未来各种可能的挑战,对平行异世界的探险,对美好童话的温暖诠释。迪士尼先生为人们搭建了这样的一个王国,基于电影的构想,调动一切资源,从硬装到软装到氛围营造,这是一个让你忘却烦恼的地方,是你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随后迪士尼乐园逐渐开始全球扩张,在各地的乐园中,你都可以见到迪士尼的核心理念的坚决贯彻。

一、美国传统。迪士尼乐园中,少不了的一个部分就是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位于乐园的入口处,是连接乐园外部和神奇世界的重要部分。走在这条大街上,你能感到非常典型的美国旧城市风味。除了大环境,还有一些回忆传统的体验项目,比如在香港迪士尼乐园的中央大街上,有一间绘画工作室,游客可以在那里尝试自己手绘一个米老鼠的头像;而在日本迪士尼的中央大街,游客可以去买一幅自己的头像剪影。离开了中央大街,乐园里最突出的美国风就是西部文化。迪士尼先生自己对于农场生活和西部生活有着无限回忆,尤其是牛仔和采矿文化。美国本土的公园不必多说,其余乐园对于“矿山”这个主题都有体现,比如在香港,就有“灰熊山谷”这个区域。除了可以乘坐“灰熊矿山车”体验过山车的刺激之外,胆小的人也可以去试试水枪大战,或者是把头伸在“WANTED”牌子下面去当一把通缉大盗。这个区域还有专属的西部风格米奇米妮,合影项目总是排着长队。而在日本,除了固定的矿工文化“巨雷山”过山车外,还可以体验到射击游戏(小时候玩过的红外线射击),没准神枪手就是你了。有趣的是,这部分文化体现最弱的是在上海,只有一个小矮人矿山车,借助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用小矮人的身份,掩盖了西部本质。

香港迪士尼乐园的灰熊山谷

二、英雄冒险。美国文化一直是很鼓励个人英雄主义的,所以勇敢、好奇、冒险是乐园的必备关键词。一提到冒险,大家就会想到热带,南美大陆,异域风情。日本的迪士尼海洋乐园,就是一场冒险;香港有热带雨林的乘船项目;而上海乐园右半边的项目,海盗湾和冒险岛区域极其庞大,除了骑乘项目之外,另外还有体验项目、团建必备户外拓展:“古迹探索营“。虽然说在迪士尼里面玩拓展有点奢侈,但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经历,绝对会增加游玩体验。这个部分还包括全球大热IP加勒比海盗,商店里面的海盗商品经常被男孩子洗劫一空。

三、面向未来。很多人可能会忽略乐园内部骑乘项目的高科技手段,但是“明日世界”这个区域的未来感工业感可是再传统的人都不会错过的。迪士尼一方面和品牌开展合作,从最早的潜水艇到上海乐园雪佛兰合作的“创极速光轮”,时刻提醒你,未来已经没有那么远了;另一方面抓紧自己手中的IP,比如星球大战和漫威,悄悄告诉你,宇宙还有那么多未知的事情。

四、童话美妙。为了吸引游客,乐园的重要任务就是消除年龄界限。没有什么比重温儿时经典更能让人忘记年龄了。在“梦幻世界”这个区域,尤其是女孩子们,可以见到公主与城堡;还有白雪公主,匹诺曹,彼得潘,小飞象,爱丽丝,维尼熊…小时候听不厌的故事,到这里可以见到活灵活现的场景,游客骑乘在当下,思绪却早已飘向了曾经的自己…

因此,在抓住了这些核心理念的基础上,迪士尼乐园称霸全球的秘密其实就不难想到了,那就是依托强大IP,创造游客极致体验。

关于迪士尼乐园负面评价最多的,恐怕就是“恐怖而漫长的等候时间“。其实乐园在提高运营效率方面,已经比其它乐园好了太多。比如火爆的项目多会安排一个”单人通道“和”快速通行卡“。如果你真的不幸必须得为”飞跃地平线“排队两个小时,那么乐园将竭尽全力保证你的排队过程不那么枯燥,来,抬头看看天上的星星穹顶,或者研究一下墙上的壁画吧,再往前走走就能看到照片了呦。方向不敏感的人,我劝你坐“加勒比海盗”时,一定记住左右,否则结束的时候,你还从左边下船,就会撞到下一拨上船的游客呢。腿脚不灵活的人,要不就放弃“巴斯光年星际营救”吧,上下车的那个传送带走的挺快的,一直上不去车,你可能就跟着传送带上工作人员操作台去了。你以为”小小世界“是个全球文化介绍项目,哦不,那只是为了一船25人,让好几百人在10分钟分散一下排队压力罢了。

游客的观感也很重要。在书中有详细的介绍,迪士尼乐园为了不让游客看到乐园外的世界,是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地形将乐园设计成漏斗形状的,以及各个区域是如何相互结合过渡的。此外,迪士尼的演艺人员,也非常敬业,只要有游客的地方,他们就会誓死保卫自己的头套和人物形象,那怕是在退场后看到游客,也要马上进入角色来一个福利彩蛋,充分和角色融入一体。

在迪士尼乐园,还有很大的一部分乐趣来源于交互体验。设施是固定的,若没有那些奇妙的活动,它又不会呈现那么多的色彩。比如园内需要额外花钱参与的小游戏,还有乐园中不定时随机出现的表演团体和艺人。和杰克船长合个影吧,没赶上的话,那就只好要个小贴纸了。还有乐园的固定项目徽章交换,入坑了就停不下来。还有更多玩法,都等着游客们去一一发现。

在迪士尼交换的一部分徽章和小贴纸

在书的最后,是关于迪士尼与日本的融合。美国人可能没有想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日本,反而比巴黎更容易接受迪士尼乐园。迪士尼来到日本、甚至香港和上海的时机,都是在经济高度发展后的精准定位。而日本人的服务理念无疑将乐园的服务质量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而日本自身的“限定“”卡哇伊“文化与迪士尼无缝对接,更让商家赚的盆满钵满。相对合理的价格,宽大的面积,干净的乐园环境都是吸引日本人反复游览的法宝。

全世界都在催着你长大,只有迪士尼告诉你慢一点。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相信很多人读了以后都会想去迪士尼看看。所以,我想,去刷个十遍小小世界。

祝你拥有神奇的一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