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后感1000字

2021-01-31 03:2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后感1000字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后感(一):#和你谈谈心#

  雅君推荐的书,当然要第一时间看。这本书篇幅不长,分为四个主题“孤独、自恋、成长、梦想”。结合自己的性格和生活,特别喜欢“孤独”这一章节。在印象笔记中收藏了很多笔记,简单分享几句~ “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碰触了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别人的痛苦;碰触了自己的黑暗,才能容纳别人的黑暗。”这也是自己一直坚持的,保持真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关系的根本,是你有了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自己是是谁,然后借助这面镜子去认识自己、展开自己。山本耀司也说过“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然而,要和别人产生联接,你首先要真实和敞开。很神奇的是,2020年给自己的第三个年度关键词是“warm温暖”,那时候的本意也是希望能够和别人产生更多联接,温暖别人,同时在关系中更加了解自我。 慢慢来,一步步接近内心的“明月”,一点点看见他人的“繁星”。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后感(二):什么才算“活过”

  这本书是作者对微博上的观点进行的整理,分为孤独、自恋、成长和梦想。个人觉得精华在孤独和自恋上。有比较清楚的分析解读,会反观自省,解开部分自己的困惑。 最喜欢下面的思考:唯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展开生命,并与其他存在建立真切的碰触,这才叫活过。活生生的体验,就是活着、活过的证明。酣畅淋漓地活着吧!正确地活着如果太乏味,就没什么好称道的。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社会关系,必须投身于一些自己热爱的事。这不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就”,更是在修炼自己的动力,或叫“生命力”,准确的说法则叫“攻击性”。 想想自己好像一直活的中规中矩本本分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头脑和身份开始分离,假自我展现,盖过了真自我,可能最初的想法太简单,觉得真自我不受欢迎或在现实中受到了挫折,久而久之开始隐藏起来,产生了所谓身体上的钝感。这就会一定背离真实。人毕竟都不是完美的,干嘛让自己那么在意周遭,自我建立还不够齐全而没有主心骨,就好像碰到了外界的打击后就开始立即调整自我,这样就没有所谓的边界和原则,如此独立的思想也会在发展中受阻。

  当下的我正处在和某一异性的暧昧期,有很多疑问想通过读书得以解答,但心中也无比清楚不可能有这样的完美书籍。书到用时方恨少,或许对记性不怎么好的我来说边读边结合实际思考也有好处,让自己慢慢摸索或者找到自己的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方式,真实和敞开并非当下的单薄孤零零的展现。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后感(三):和自我做朋友

  名副其实,我看的时候真的是在和自己谈谈心,和自我交朋友。只不过,那是过去的自己,是似乎已经消逝的自我……

  很多场景和论述,都让我想起2011-2012年前后自己的感想、感受和随笔。可是啊,一个初二的学生能有什么心思和能量,无非就是写成日记给自己看而已。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应试教育的号角不断吹响,原本未成形的自我,在被环境裹挟着成长的过程中,越发不真实也越发焦虑。

  有时候面对k12的学生也会悲观地感叹:应试教育出来的成果又怎么样,也就成我现在这个样子?哈哈开个玩笑,重点在于,做了那么多必须做的事,却一直没有认真对待最重要的事——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

  或许,真的只有自己去经历才懂吧。

  和十年前的自己谈谈心,对这本书评价为“相见恨晚”,没有比这个更贴切了吧。

  我并不盲目推崇武志红,他的许多运营商业性太浓重,公众号早就没关注了,动不动就付费测试或买课我真的承受不起。但我真的感激他!正版书还是可以支持一下嘻嘻。

  如果真的有兴趣,建议先去B站看武老师的一些视频,讲得很真诚和真实,是真正在传播精神食粮的,而且偶尔也有免费的测评可以做,参考参考。

  总之,于情于理,本套书我打5星,几乎是毫不犹豫的。

  虽然我负担不起频繁的知识付费和昂贵的咨询,但真心希望武老师越来越好!

  几点疑惑:

  1.为何要分成四册呢?适合我这种喜欢一口气看完小册子的,但还是感觉整合为一大本比较好,看完后也更好摆放(封面不好整理,我给扔了……)

  2.“书中的书”不多,但其实引用了不少其他人或著作的观点,可以再列出参考文献的,对于读者的拓展也比较好。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读后感(四):自我疗愈的小书或许能帮你找到情绪风暴中的“自我”

  

你有多久没有和真实的自己谈谈心了? 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我”,或稳稳地,或胆战心惊地站在那里,我们试图了解过那个“自己”吗? 这是一套关于追寻自我的心理小书,分为《孤独》、《自恋》、《成长》和《梦想》。 每个小册子的篇幅都不长,用一种碎片化的轻松方式打开了我的心门,我也是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完的。但从中收获的启发,却可以让我思考很久。

关于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都和原生家庭紧密相关,而最初的自我的壳就是对自己家庭的内化。 我们从婴儿到孩童,从孩童到少年,从少年到成年,一直都在提出需求,被爱的需求,对食物的需求,对成功的需求,对各种欲望的需求。 如果说,这些需求越是在我们小的时候得到及时回应,那么伴随成长,我们可以越来越有能力去面对世界的不完美,自我的不完美,他人的不完美。 反之,当我们的需求常常得不到回应时,而我们又无法对抗这种“无回应”时,我们很可能会反过来对抗自己。 书中有句话说:“懂事,或许是很深的绝望。” 而绝望背后,是对爱的一种柔弱的渴望。 我们在对抗自己时,产生“都是我不好”,“是我太糟糕”,“错都在我”,诸如此类的想法,这些想法也许会潜移默化地让我们变成一个之为他人着想的“好人”(讨好型人格),也许会让我们关闭心门,断开与外在世界的联结,甚至会让我们成为在情绪风暴中失控的巨婴。 “完美”反而变成了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词语。 所以,自我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

关于孤独 关闭了与外在世界联结的心门,“孤独”就会袭来。这里的孤独,和我以往理解的孤独都不一样。 我们很多焦虑都是从不认同自己的残缺开始的吧。于是给自己筑起高墙,把自己关闭在自认为完美无瑕的世界里。 这里的“孤独”是进入了只有“我”的一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只能感知到“我”自己,只有我是完美的。因为我丢失了和世界的联结。 但,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是在与他人与世界的交往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完美,从而接纳:不完美才是人生常态。

“人生的一个定律是:必须保持一定量的社会关系,必须投身于一些自己热爱的事。这不仅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就’,更是在修炼自己的动力,或叫‘生命力’,准确的说法则叫‘攻击性’。”

这是我第一次对“攻击性”有了新的理解,对于一个性格柔软的我来说,突然明白,“锋芒”原来是如此有生命力的特质。

关于自恋 读到这部分时,其实也挺颠覆的。 原来人是需要健康的自恋的,健康的自恋就是自信,自身的活力能滋养自己。从前我会认同控制情绪,压抑愤怒是成熟的一种标志。而书中会鼓励我们去表达愤怒。

“学会直接表达愤怒,并不惧怕被报复时,就会有一种自由感,因为自我镇压消失了。”

这里又一次提到了真实。

“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都要做一个真实的人。”

知行合一可能是最好的状态,即便做不到最好,那么至少让我们所想的和所感受到的一致。

关于梦想 最自由的人生莫过于可以选择不做什么,越是自由,越是能够感受到,在专注于一件事情时,生命的流动。这就是心流吧。 有时候会羞于说出“怀揣梦想”这个词。可是,梦想在生命中的位置又是多么珍贵。在常不如意的世界,仍然不断地焕发热情,努力去实现梦想,这就是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会释放自己的能量给外在世界,也会从外在世界吸收能量丰富自己。

也许这本书的能量对每个人不尽相同,但它或多或少开启了一扇认知自我的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