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锦集
《现代心理学史》是一本由杜安·P·舒尔茨 / 悉妮·埃伦·舒尔茨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页数:5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心理学史》精选点评:
●就基本的分类而言,确实挺完善的
●粗读第一遍,内容很有趣,非常好读,读完可以对于一些主要流派有个大致的理解,有助于建立一个非常非常粗略的心理学基本的知识框架。强烈推荐是因为,真的很好读…而且对许多名人的性格描述非常细致生动,无论归为教材还是历史,都是很有意思的一本
●非常好的现代心理学史入门书籍,从中再去选取感兴趣的学派继续学习
●以心理学派为导向,梳理了心理学领域。自己一页一页翻,有点难翻下去,适合对心理学家感兴趣的同学查阅,也适合对某一学派感兴趣的同学查阅…
●条理非常清晰的串起了心理学短短二百年左右的历史,对各流派学说及相关代表人物也有非常清楚而简洁的描述。
●学校图书馆微信能查到以前的借阅历史了,标记一些之前看过的。//这本应该是看了部分。
●这本书简明易懂,内容相比另外两本心理学史简单些,但重点一个不少,很适合了解入门,但缺少了古代近代部分。
●#心理学史#01 06/10/19
●图书馆从医学部替我借过来的 丁宁开的书单
●一般。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一):如果你读过叶老师的心理学史
一打开这本书看着这么眼熟,这些主义这些流派不正是叶老师主编,一堆人副主编国内教材《心理学史》的主要参考书籍吗?
连顺序和主要观点都没有变化
当年考研的指定教材看起来佶屈聱牙,导致对心理学史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当时分析就是几个人合写一本书,思路不同大家放到一起拼凑然后出版,所以看起来总是理不顺。
现在回顾一下,框架还是舒尔茨的框架,只是阐述者有变化,而且篇幅上大大缩水。
虽然看起来“熟悉”但总体不是很喜欢各种主义的编排,倒是黎黑的版本更舒服些。当然了,最好的办法是三本一起看(加上霍瑟萨尔),相互参照取长补短,然后加上南京师大郭本禹老师的视频,再对照一下网上流行的ppt基本就可以理清思路了。大量的理论和人物错综复杂,我建议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各个人物的头像,然后加深记忆,同时对于各个人物之间可以自己动手画个关系图,基本上都是可以连接起来的。
各个理论可以联系各个提出者的时代和人物背景,每个人作为一个人物自传来看,这样看起来更有趣些,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丰富化,更多的时候需要联系其他心理学学科学习,使得学到的理论不会模块化,而是整体看到心理学,看待心理学的发展。
等教学快结束再来更后面的感想。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二):一本具有个性而清晰的心理学史
一部具有个性的心理学史,从一种个性角度来看心理学派、时代、大师、方法、观点、局限、变化,做到了鲜活、清晰、系统、全面、客观。任何历史书都应该具有个性,没有个性的历史书都是坏的书。那些自称客观唯一的历史书,最终都证明是最主观、最骗人而最不客观的书,企图掩饰主观性就是最大的不客观。
而这本书作者知道自己无法避免的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自己只能从自己、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所能看到的心理学历史,自己写出来的历史无法避免地会打上自己烙印,那种历史学中一向追求和宣扬的纯客观性无法真正存在。那么,那就索性显现自己的个性,呈现心理学史中的那些人物的个性,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以一种角度和标准看到了客观性。这就是悖论,个性展现客观,客观展现个性。
整个现代心理学史,一个个鲜活的人,在自己的命运中,在历史的潮流中,做着自以为接近真理的事情,也曾一度真的以为已经达到真理,也曾一度被人们视为代表心理真理的形象,但历史最终告诉他们和我们,这只是个人个性和时代个性的一时交合。个性的生命最终逝去,曾经的真理碑被当成攻击的靶子打得千疮百孔,灰飞烟灭,最终也只是在历史书中占据或多或少的几页位置。
但是,新的心理学后继者们就是在这样的战斗和飞灰中成长起来,新的种子不断发芽,新的树不断成长,继续着新的历史的书写。至于心理是什么?心理的运转的规律是什么?人性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道路漫长。
历史唯一证明的就是,人类对有关自己的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是暂时的。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三):chpter13
吐槽:弗洛伊德是个固执,自大,不懂得体谅他人的人。
固执在于不允许他人修改他的主要理论,这点上和弗洛姆在生命后期的墨西哥实验有点像,“我知道他不会允许我们修改他的任何观点。”第二任助手忍气吞声,为了从弗洛姆那里学到点东西顽强坚持了下来,不过依旧没有能够给弗洛姆提出什么意见。
自大在于会称学界怀疑他学说的人为一帮蠢驴。但他也能在文章发表后认识到自己写作文章的问题,他会承认一些女患者被父亲诱奸的经历是不真实的。
从小被母亲给予厚望,因为他早期就表现出学者的气质,甚至享有其他兄妹不可以享有的煤油灯,不过他仍然会抱怨其他兄妹对他不够好,在荣格和他分道阳彪的时候他向亲人抱怨,婶婶说他不会体谅他人。
不过本书中没有提到荣格发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这一部分,也许可能是是红书错了。
不过他的著作依旧是被心理学界引用最多的,同时精神分析学会在所有心理学会中排名第六。
令我惊讶的是类似于男孩的俄狄浦斯情节后来是被证实是有可证的(⊙o⊙)
弗洛伊德曾说,只有重复了我的观察和记录的人才有资格评判我的发现。确实,可能先成为精神分析师才能评判一二。
比较臭屁的是,历史上对人类自我的三次冲击++++++++++++++++++++++++++++++++++++++++++++++
1.哥白尼的日心说
2.达尔文(进化论是弗洛伊德推荐精神分析师看明白的~)
3.弗洛伊德
——————————————————
4.管炳辰拉的屎是反重力的,一拉出来就会飞上天花板。
记忆里他的其他八卦!一天写三封情书。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四):历史能告诉太多的信息
学科的发展,不能仅看现时的成就,更应看以往的发展过程。否则很容易形成学科发展的“突变论”。
要么片面地批判学科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谬误”,要么是以“断代”地眼光看待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而不知所以然。
而事实上,各个学科的发展就如自然的发展一样,是在渐进“试错”的过程中,不断抛弃错误的形态,前赴后继式地发现合适的发展道路,并在任一阶段展现出那个时代会有的形态。
所以,考究学科的发展历史,才能理解学科“渐进式”发展的艰难、坚韧。
仍然记得某本书中谈及埃及金字塔的秘密时,作者谈及,宣传媒介有意识地“忽略”几个搭建失败的金字塔遗迹,而“刻意”凸显建成金字塔的形象,使人无法理解金字塔的整个搭建过程实际并未超出人类的智慧极限。
所以,当一个失去“试错历史”的完成品被人为“塑造”的时候,金字塔在口口相传中就成为了一种神秘符号。
而当看这本《心理学史》时,就会明白心理学发展的演进之路。
会发现我们现在批判的、驳斥的有关心理学理论中的“荒谬之处”,实际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所在。
书中反复在强调的一个原则,就是,学科的发展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相关学科的发展、社会对于科学理论的接受程度、学科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等等,实际都在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今天对心理学的理解错误、对心理学的错误看法……等等,实际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上都发生过。
而随着社会对科学的接受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逐渐接受心理学也是一门科学的时候,心理学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独立。
所以,了解心理学史,或许可以从过去中,更好地让我们看到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并且更加明白该以怎样的认识论去学习、研究心理学。
同时,本书在解说心理学的历史过程中,也更好地解释了心理学中的某些名词。使我们不是仅靠背诵的方式来理解心理学,更能以完整的因果关系去理解这些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