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台湾》经典观后感1000字
《世纪台湾》是一部由曲全立 / 卢盈良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纪台湾》精选点评:
●台湾百科入门
●语言用得太美妙了!真感叹这个作者的文学水平。
●这部纪录片还是大学的时候看的,旁白超赞,宝岛自由行的梦,很快就可以开花了。
●形神俱散,全靠画面死撑,偏偏画面素材还十分匮乏,完全凑不够一集长度。最诡异的还有毒鸡汤式三观诡异的解说词。原来连纪录片水准也被大陆甩出一个光年了。
●很精美的纪录片
●没能坚持看完。文案有一定地理深度,用词也比大陆的纪录片更有文化一些,但是没有字幕,听着太累。有机会还是要看。
●很美的记录片
●不可不去是台湾...等着我!...
●关于台湾的纪录片拍的非常棒,镜头,颜色,剧情都非常好。
●美则美矣,可惜偏隅一岛的同胞们,再如何热爱这大好河山与传统文化,总感觉可-撷取的材料可怜了许多……
《世纪台湾》观后感(一):喜欢台湾
最近看完了李安的台湾三部曲,又看了杨德昌的一一,在fb上搜了很多,瞥见了台湾的一部分,希望自己能在这个纪录片中看到台湾更多的内涵。
2016-08-14看了前面的两个部分,第一集讲的是苏花公路的东西,非常喜欢那里的冰泉spa,希望有一天可以去洗洗澡;第二集讲的是小香港,以前因为日本在那里开采金矿而闻名的小镇九份,解说词说的很委婉,但是谁都知道金子带来的可不是和蔼与温婉。所以下面的也只能当做风景片去看了。另外发现解说词有些地方发音和北京话还是有些区别的。--待续。
《世纪台湾》观后感(二):奇迹城市.宝岛台湾
记得Michael Moores 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里”,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渴望了解虚假表象之下的真相。其实,真实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所要求的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它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生活内涵的生活内容。现在我通过国家地理频道的《世纪台湾系列》与中国拍摄的《世纪台湾》来分析一下......
“我想去九寨看那些海子,看它们会不会让我想起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想去成都,与三五知己在午后的街头茶馆里喝茶,聊天,悠闲地看着蓝天白云; 我想沿着三峡顺流而下,那两岸的绿啊,是不是从不曾改变过?; 我想去武汉看看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读读“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婉约; 我想在洞庭湖里放舟,是不是“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我想……,......
《世纪台湾》观后感(三):很失望
纪录片的目录里有好几个地方都去过,想着能对它们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因此有所期待,然而现实很骨感,8.3的高分令人诧异。
片子节奏缓慢,画面看得出为了突出台湾美景而用心,也因此风景画面过多,看多了寡淡而疲劳。拍摄材料很有限,多集、甚至一集中重复使用同一个视频素材。取材重点不知所云,如第二集九份,前半部分重点在日据时代的冶金矿场,作为九份诞生的原由详细介绍可以理解,一个名为“黄金瀑布”然而现实呈现屎色的瀑布给了大量篇幅和画面,内容全是水流。中间段山城主要内容是“阿妹茶楼”那条山道的俯视、仰视、远景、近景的全方位然展现,不仅多次给“阿妹茶楼”正门镜头还进店拍摄,简直要怀疑茶楼给了赞助。后半部分化身楼盘广告——日据时代皇太子来视察金矿时为其所建的行宫,作为台湾完整的日本某某式建筑,给了大量篇幅和画面,甚至没有旁白,长达数十秒停留在一个画面丝毫未动,依旧极力想拍出美感,全方位各角度室内室外画面给足。
和只有画面没有旁白相辅相成的是台词的贫乏,信息量少,形容词过多给人说了和没说一样的感觉,虽然很用心将这些形容词包装得舒服而文艺,为了形容而形容也稍微有点过。
一部欲依靠文化包装台湾风光,而内容撑不起片长只好靠大量空镜头和形容词堆砌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