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7 18:5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的读后感大全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是一本由210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一):66封走出深渊的信

  

66封来信,每一封都是在黑暗中艰难前行、痛苦挣扎后的肺腑之言。

最初翻开《黑暗中的光》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一封信体量太小,内容又以个人体验感受居多,如果是给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指南,操作性不强,如果是为了旁观抑郁症患者曾经的经历,文字又不甚精彩,过于偏向口语化了。这些误解伴随着阅读的深入自行消解。读进去一部分就会发现,这本书不能用寻常的眼光来看待,而应该在阅读时全身心投入到里面描写的抑郁病症中,才能理解一点点写信者的初衷。甚至可以在情绪最消沉的时候,把它拿出来看看。

《黑暗中的光》是一本抑郁症康复者的心声,其中很个人化的文字恰巧是他们最真实的感悟。无论是对于他们自己为什么发病的描述,还是对发病时状态的描述,比如“思维是一团无尽的乱麻,无法集中精力,浑身无力”“困在糨糊般浓稠的黑暗中”“就像在黑暗的井底,没有出路,充满恐惧”,都会让一个处在抑郁情绪中的人感觉很熟悉。

处在抑郁中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会觉得自己是极少数患上这种病症的人,从而加重原本就很严重的“孤独感”和“无力感”。而这本书会让我们看到,各位抑郁症患者的感受何其相似,所以,如果他们能够痊愈,其他人必然也可以走出困境(针对走出困境,大多数人给出的方法是求助,还有交给时间),尽管抑郁情绪完全阻止你承认这一点。

真实性、可读性、真挚的情感,这些是这本书独有的特质。书信作为能够直接进行对话的书写形式,比纪实文学、小说等体裁更能够让人感到亲切感,很好地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每封信的作者对自身经历的真实阐述细致入微,又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我开始觉得这本书有点太过简单了。但是,不得不强调的是,这本书的受众非常准确地定位在抑郁症人群中,也包括一些有抑郁情绪的人。一个人如果处在那样耗费心神的情绪里面,完全没有可能阅读大量文字,也无法冷静分析很复杂的逻辑,因为错综复杂的想法思绪几乎完全占据了他们的大脑。这本书的文字就非常适合这类人阅读。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二):《黑暗中的光》:66个故事,让抑郁的人不再混乱

  “我不想吃药, 我吃了就不难受了,但我心里还是难受。 我想哭, 我哭了就不难受了,但我心里还是在哭。 嗯!我不哭 我就这样坐着,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接什么, 拿走什么,我也抢不回来!嗯,我就看着。 你别哭,我会乖。 我好好吃药,嗯!我吃药!晚安!”

  “抑郁症!又是抑郁症!去TM的抑郁症”。这是我朋友第一时间给我回的信息。 据我所知,因为抑郁症丧失生命的艺人明星不在少数,特别是在韩国娱乐圈里。先是张紫妍因为忍受不了与30多名社会上权层进行颜色交易的潜规则而抑郁自杀,后来又是与雪莉同公司的SHINee成员同样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再到雪莉因为抑郁症自杀让人不禁胆颤。“抑郁症”似乎已经成了娱乐圈的魔咒,再加上现在普通人患抑郁症的事件越来越多,这次自然引发了社会的激烈反响。

  对于我朋友来说,我知道他“犯病”了,我在第一时间赶到他的身边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而他告诉了我他藏在心里二十多年的秘密。他说我可以写他的故事,但必须用“四分之三的故事”这个名字,但并没有说任何原因。 我想说的是请关爱抑郁症病人,也许他们看上去很阳光,但是内心很痛苦,他们有时会表现的很勇敢和坚强,其实他们内心是在向你呼救,前段时间看雪莉的桃色新闻,就觉得有问题,没想到真的是抑郁,另外我觉得具惠善也应该有抑郁倾向,内心的不安全感让她表现出控制不住的思维混乱。 但其实对于很多抑郁症患者而言,为何最终没有选择医治,而是选择自杀呢? 看完《黑暗中的光》这本书后,我发现,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曾经能带给他们的那些快乐,可能再也不能让他们快乐了,而感到万念俱灰的那一刻,他已经彻底放弃世界了。 《黑暗中的光》这本书,用66个故事,告诫正常人或非正常人,患有抑郁症的人,是值得被聆听,被理解,被明白,被包容的。 从原先的绝望,到内心燃烧起来了希望的小火苗,忽隐忽现的微光,点燃了作者的人生希望,逐步康复的作者,也萌发出来了一个念头,必须告诉所有的抑郁症患者,你不孤单! 办法总比困难多,抑郁不等于脆弱,善待自己,一切都会过去。 如果你也抑郁,或者想要了解和帮助身边正身处抑郁的朋友,可以通过这本《黑暗中的光》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会帮助你,找到思路与办法。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三):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四):黑暗中的光:抑郁同路人经历山海后的馈赠

  在今天翻开这本书之前,去阅读它对我来说是一件颇有些纠结和沉重的事。你没有看错,是这两个与书籍不相符的词语,纠结,沉重。原因当然也有些难以启齿,那就是我自己也是抑郁症的受害者,并对此讳莫如深。去阅读和抑郁相关的书籍自然会让我有不好的感受,只是有这个想法也会让抑郁的人感到麻烦,但我最终还是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和简介的时候决定看一看试试,就看看而已,或许没那么沉重吧。

  《黑暗中的光—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整本书的文字透露着难得的柔和自在感,与抑郁症带来的绝望感,同样震撼人心。编者之一的詹姆斯•威西就曾是一位抑郁患者,他和奥莉维亚•萨根编辑了这样一本康复者来信集,分享抑郁者的故事,帮助别人树立自信,也为自己点燃希望之光。 《黑暗中的光》更像是经历山海后的馈赠,汇集了66封康复者的来信,他们努力亲吻阳光,每一次陷入黑暗都用虔诚的心迎接希望。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男女老少,也在做着不同工作。但像书中罗娜信中说的那样,“我们不会相遇。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会收到你的来信,但我知道,我们是同路人。”同路人,这个词语让我心生感动,编者和这些来信人都希望抑郁者读过这本书,也能找到可以真正回归的路,并望君保重。

  这本书并非在于优雅的遣词造句和抑郁的科普与介绍,最重要的主题其实是正视与自信,坚持与救赎。

  你该相信一个同样抑郁的人对此的看法。实际上,《黑暗中的光》一书是温柔的,轻快的。我翻开第一封信,就不觉沉重了,克莱尔的信并没有对抑郁难以好起来这件事有任何消极的想法,相反他承认抑郁的严重,也不认为有什么外力可以真正帮得上忙。但他的用词和形容是乐观且浪漫的,“蓝天一碧如洗”、“大海波光粼粼”;抑郁是岛上阳光稀少、浓雾缭绕;而康复的“我”正在快乐岛。你不能小看这些普通的遣词造句,因为抑郁者是没有这个觉悟去设法形容一些事物的,甚至说话和写信都是麻烦多余的事儿。“康复是督促自己与对自己有耐心、自我激励和自我怜悯之间的平衡。”66位来信者有很多小的建议:健身有益;好好睡觉;少喝酒;聊天分享……他们告诉抑郁者应尽力而为;不要轻易放弃;前进并坚持;痛苦总会消失,希望会来临……

  会好起来的,书中简短而琐碎的话语无非是想告诉每个抑郁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 至于此书如何?就如书名总结的那般,光 这个词,就已经是概念很完整的东西。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五):长夜将明,来日可期。

  

不知道什么时候抑郁症成了一种常见疾病,世界上每25个人中就有1人以上患有抑郁症,中国更是有5775万左右的抑郁症患者,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超过45%的人表示患了抑郁症“不会去看医生”,抑郁症成了头号致残疾病。

70%的人一生会经历抑郁情绪,你可能对未来没有希望,感到自己压力很大,不快乐,每天都很痛苦,甚至会伴随一些身体上的问题:躯体麻木、头……但只有重度抑郁症患者才会出现远离人群,出现自残甚至自杀倾向。

所以不要担心,你只是小小的丧了一下,调整好心态,重新出发。

抑郁症离我最近的一次,是我的朋友,一个看起来和善乐观还外向的人,从不在社交平台发泄负能量,就和我从前认识的她一样,没有任何不同。直到一天晚上,聊到了一个点时,她突然的崩溃,我才知道,她患有中度抑郁。你看,她从来没有到处宣扬自己是抑郁症,甚至将这种疾病带来的一切现象悄悄藏了起来。但你又很心疼,她自己一个人默默消化了多少东西啊。

但现在很多人将“抑郁症”三字当成贬义词。为什么?因为抑郁症三个字似乎变成了一个挡箭牌,只要我亮出来,你就应该忍让、顺从。这类“抑郁症”患者的存在,反而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处境更加艰难。

我也看过很多关于抑郁症的作品,我认为诠释的比较好,让人能产生共情的,包括《小欢喜》中乔英子的扮演者李庚希,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抑郁症是这种感觉——压抑、孤独、整个世界都是扭曲的、不快乐。

而《黑暗中的光》这本书,由66位抑郁症康复者亲笔书信组成,信中全无压抑、沉重的感觉,满满的都是对正在被抑郁症困扰的人的激励,那种迫切想要帮他们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心情,他们仍然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那种积极向上努力生活的正能量,希望可以感染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人。

如果你此刻正被抑郁症困扰,我希望你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看一看大家的建议。不要讳疾忌医,你需要医生的帮助,你要相信自己在一天比一天好,你要生活,你要走出家门,你要社交,你要重拾自信,你要保重自己,康复就是为健康而战,胜利一定属于你!

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消除大家对于抑郁症的偏见,它就像感冒一样,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疾病,不要将抑郁症妖魔化,不要过度在意刻意关心,也不要轻视它。

抑郁不等于脆弱,它不该成为你得到特权的工具,更不要试图假借抑郁作为自己的挡箭牌、遮羞布、为所欲为的绿卡。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抑郁倾向的朋友、家人,不如多些耐心和关心,多一些陪伴,很有可能你就是她黑暗里唯一的一束光。

如果出现自杀倾向,要及时拨打010-8295-1332,但永远不要丧失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你可以多读读这本书,感受一下来自这66位朋友们的鼓励,看看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听一听他们的建议,多与他们产生精神上的交流。这么多的人都能战胜抑郁症,为什么你不可以?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也很坚强。只要心中有光,再黑暗的环境也可以照亮。

开篇第一封信是克莱尔的来信,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喜欢,“长夜将明,来日可期”。也许很难,但谁都不应该放弃。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六):要相信今天永远比昨天更好

  在这个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许抑郁症状的时代,《黑暗中的光: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自检表,或者更是一味灵丹妙药。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平均发病率在4.4%左右,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截至2017年,中国已有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 如今又过去了3年时光,真实的数据增长又会是怎样的突飞猛进呢? 在这三年里,就业压力、买房压力、养老压力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有所缓和,反而因为消费水平的升高而愈演愈烈。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当下,正常的社交也开始逐渐成为让人却步的存在,各种“键盘侠”、“网络喷子”的横行无忌,让我们开始畏惧每一次的正常表达。 人们开始学着沉默,有什么问题都自己扛,能不麻烦别人就绝不张口“求人”。一切让人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存在开始成为压在所有人身上的一根根稻草,悲哀的是谁也不知道最后一根稻草什么时候会降临。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明天,也许就是下一秒…… 我们常常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也明白真正压死骆驼的并不是因为最后一根稻草的落下,之前每一次的积压,都是罪魁祸首。我们也经常劝诫他人,不要等到一切悔之晚矣的时候才幡然悔悟,要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事实是说再多的大道理,该来的可能还是会如期而至,宛如命中注定的宿命之论。其实说白了,更多情况下只是因为事情没有真正降落在自己的头上,便永远不当一回事罢了。 《黑暗中的光》里,我们可以看到各位抑郁康复者的自白,他们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所有人,抑郁症是一种人人平等的疾病,就像是感冒发烧一样的存在。它不会因为阶级差异对谁有所优待,也不会存在一时正常一直正常。也许这一秒还在感叹那些说自己抑郁了的人不过是无病呻吟、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的哗众取宠,下一秒就会落入抑郁的深坑爬都爬不起来。 在存在各种鄙视链的当下,这本书像是一把重锤,砸在了笼罩在我们心灵上厚厚的陈见墙上。在我们不能选择是否患病的时候,在我们不能期待是否有变好的一天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不做雪崩来时的那一片雪花。在人人提倡沉默是金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拒绝修行“闭口禅”。 伪装成一个“正常”的人生活可能会更加容易一些,可是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不正常呢?评判的标准也许会说我们都是在伪装也不一定,然而人类只要不从心,相应而生的疲累(或者就是抑郁)就会如影随形,并等待一个适当的时机一鼓作气拿下我们脆弱的心灵。 是病当然就会有药,只是在针对抑郁症时,大部分时候传统的药物治疗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甚至会让人陷入一种浑浑噩噩的空茫之中,什么都干不了,什么也不想干。 大部分康复者的来信都证明了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或许有些人就会认为得了抑郁症就会没救了,可是效果不佳并不代表没有效果,而且药物治疗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作为辅助的心灵治疗同样必不可少。阅读这些康复者的来信是一种治疗手段,和朋友们诉说自己的内心想法是一种治疗手段,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也是一种治疗手段,每天写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情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面对抑郁症,不要人云亦云的盲目武断,也不能装模作样的虚张声势,更不能讳疾忌医的自甘堕落。向下坠落的感觉一定会非常可怕,但是不要忘了还有无数人都在伸出他们的援手。只有我们不拒绝伸出自己的手,才会有重新飞翔的可能。 最重要的是,是病就会有康复的时候,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可以打败病魔,努力过好今天,那么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也并非是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毕竟已经有至少66位已经康复的抑郁症患者在现身说法,一定还有更多没有收录进这本书里来的来信人,有了希望,又何必担忧一些虚无缥缈的感觉。击碎抑郁给我们大脑营造的一种错觉,给自己的心灵点一盏小灯,要相信今天永远比昨天好。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七):世界千疮百孔的,但总有一束光属于你

  

患抑郁症是什么感觉?

我非常明白,它来之前毫无预兆,来的时候也是悄无声息,但是来了之后,整个人瞬间就会被负面抑郁情绪淹没,对任何事的冲动和兴趣都突然消失殆尽;

是没有理由,随时随地的失落痛哭,情绪崩溃,是对生命、对活着心存质疑,是跟自己较真,整夜整夜的睡不着,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等天亮;

甚至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就是一滩泥,闭上眼睛就可以彻底腐烂。可怕的是,这样的情绪不会在天亮后结束,天亮后抑郁情绪更是无处可藏,如此这般,就是一个死循环。

最严重的时候,我吃不下饭,但是嗜烟酗酒,于是抑郁症又从一个心理问题延伸出了更多的生理问题,直到万劫不复。

幸运的是,我已经走了出来,过程虽然很难,但是终究是有路的。

老实说,这本书我看了很久,虽然那段黑暗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是当看到熟悉的字眼,还是会觉得很敏感。诚然,就像书名所说,“黑暗中的光”,重点不是黑暗,是光。

内容我就不剧透了,只是希望还在挣扎的人都要明白,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因为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拯救你,想要打破抑郁的这个牢笼,从这个牢笼里逃出去,那么有光真的很重要。

作为一个已经从抑郁里走出来的人,回头看从前,很多抑郁状态其实更像是一种逃避,是自己拖着自己,让自己沉浸在那样负面的状态里不愿意出来。

当你处在这个牢笼中,医生可以给你治疗方案,为你提供医疗帮助,朋友亲人或许可以给你陪伴爱护和关心,但是他们都不能替你振作起来。你必须要有一个坚定的求生欲,你必须找到那束光,勇敢坚定的向着它走过去,即使走得很慢也没有关系。

这本书中很多信友都给出了很不错的建议,很多方法都是非常实用的,只要你愿意,就能帮助到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力量,他会告诉你你并不孤单,你不是一个人,你可以被治愈,你可以走出来。

罗曼罗兰有句烂大街的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想作为一个从抑郁症中走出来的人应该更能明白这句话的意义,那就是在千疮百孔的世界里找到一束属于自己的光,然后追随它,跟它一起发光发热。

最后希望所有正在遭受抑郁症折磨的人都能早点振作起来,即使疲惫也能重展笑颜,“我爱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八):能简单对个话,多好

  

2020年1月22日,昆明市发生一起绑架案,一名绑匪在学校门口持刀杀人,并挟持一名学生,最后特警将其击毙,成功解救人质。期间有勇敢的女记者挺身而出与绑架者谈判,有伟大的警察愿意和绑匪刀下的孩子交换,还有聪明的孩子在绑架时主动缓和绑匪情绪,这些都感动这全社会,但是我还希望知道绑匪绑架的缘由,因为这是从根源上预防此类悲剧的基础。

在官方的调查结果还未正式发布时,我关注到了以下几个细节:首先是孩子说他和绑匪对话时,绑匪向他介绍了包括年龄在内的自身情况;其次绑匪允许和他聊天的学生喝可乐;再次绑匪主动要求一名女记者和他对话;最后绑匪情绪激动的对着众人喊话。除此之外,绑匪在大庭广众之下向无辜者行凶,明显不是求财或报复特定人,而是基于某种原因报复他认为给他带来伤害的社会。但是他在报复的过程中,没有不顾一切的杀戮,而是选择劫持一个学生然后展开“谈判”,与应他“要求”而来的记者谈,与他刀下的孩子谈,与那些围观的群众谈……很多人描述,在他说话过程中,握刀的手明显松弛了下来。虽然最终以击毙收尾,但是我们也许可以认为绑匪其实是想找一个对象说出什么,但是很可惜,社会当中他找不到倾诉对象,直到他逼这个社会不得不听他说。也许,在此之前,出现一个能倾听他并化解其最终演变为报复社会的戾气的心结之人,这场悲剧就不会上演了。

当然,上述分析的重点不是减轻绑匪的罪过,而是希望能找到一个能化解可能隐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那份一旦办法则会影响社会治安的狂躁的方法。而倾诉不仅能在劫持过程中让激动的凶手慢慢冷静,而且更重要的是倾诉能让提前让心中的躁动缓和下来。如果绑匪曾阅读过《黑暗中的光》当中爱丽丝的来信,“有人爱你,就算你没有听见也没有感受到,你身边的人也爱着你”;与奥德兰一起勉励自己“过好当下即幸福”;和不想起床的肯尼迪一样相信“总有一天,阴云密布的天空会变蓝,阳光照耀大地,你会看见一个你现在看不见的优秀的自己”……也许他就能迈过那个现在还不曾公布但一定对他来说并不轻松的人生困境。

《黑暗中的光》当中的66份来信,内容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是散文家,而是一群曾经陷入黑暗之中的抑郁症患者。所以你在这里看不到优美词句,体会不到令人向往的意境,但是却能感受到一群可爱的伙伴在和你对话。这是一群和你一样不喜欢起床,喜欢抱怨不公,在社会当中感受到孤独的人,因此他们的信中经常描写一些自己生活的细节,反复说着那些基本上类似的打气话,不断的和你分享他们的快乐……读着这些简单的话,你不由自主的感受到一阵轻松,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体验,无需过度修辞,简简单单充满感情和关系的问候足以让我们充满能量。也许阅读之后,你可能产生疑问,这些写信的伙计真的曾经是抑郁症患者么,这么好的伙伴,若能和他们通信岂不爽哉。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九):存在的意义

  

是谁说的,生活十有八九不如意。

在这本书到手的时候,我刚好在经历一段晦暗的时光。刚好这时候有一个新朋友出现,成了这段时间里我唯一的光亮。他陪我,耐心安慰我,不管我发的是消极的文字还是不理他,他都不会放弃我,他给了这时候的我最大的安全感。我想他就是上天派来满足我愿望的流星吧。

不管我有没有抑郁倾向,或许这本书刚好可以治愈我的不开心。怀着这种心情,我开始阅读。

然而,直到我读到第五封信,我还是觉得这些信就是空洞的文字,没有说什么实质内容,还不如两篇序来的有看头,起码序还告诉了我一些新知识。比如“研究人员已关注到人们表达精神痛苦的欲望,并证明了写作疗法的价值。”这让我想重新拿起笔记录自己的生活。

还有序里讲述书信和写作的作用的部分也让我有共鸣。我也喜欢写信,从小就喜欢,但我没机会给太多人写信和寄信。从小给身边的人写信,不需要寄出,直接拿给他就好了。

中学时想给远方的朋友或陌生的笔友写信,可当时我身边的环境大概率会丢失信件,我很可能会寄不出去或收不到,所以我放弃了。

大学时我的身边没有写信的环境,大家似乎从未想过写信这回事,所以我也没有做。

现在,我家楼下也有信箱,但我已经既害怕会丢失信件,又没有写信的环境了。

不过,我还是从写信这件事里收获了许多。因为我不但喜欢把想对别人说的话,有逻辑的写下来,我还喜欢给自己写信,为此我还起了一个标题叫研谜程,意思是研究像谜一样的自己的过程。因为我一直觉得,我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就这样,我开始了日记生涯。直到现在也保留着这个习惯。

在我看到第六封信时,有一句话对当下的我有些触动,于是我按照序里说的,拿笔标记它。——“用你心爱的笔,在对你有意义的句子下画线,圈上这些段落,标注你喜欢的书页,让这本书发挥它的意义,让它真正对你有用。”

我想或许前五封信我没认真看,或许其中也会有什么是值得我划线标记的。

于是我又折返回去,从序开始看,把可能对我会有帮助的,或稍微会让我触动到的文字,都做上记号。

没想到我果然标记了不少。

或许因为我本身并不是抑郁症患者,至少不是严重的患者,所以对前五封信不敏感,才会觉得太空洞吧。

现在我开始觉得这本书有用了,于是我将手机丢到一边,不让它影响我,然后坐在冬日温暖的被褥上、坐在从窗户落进来的阳光下、准备好随时可能用于做标记的笔,认真的读这些信。

慢慢的,从刚开始我觉得的千篇一律,到我读到第二十六封信,我的感受有了不同的变化。信里说,作者曾好几个月躲在床上,紧闭窗帘,房间也不收拾。恰好我正处在这个状态,所以我忽然觉得被他说中了,我或许真的有抑郁症。

我很希望有人能帮我。但多数人没有这个耐心。我只能试着自己治愈自己,我只能依靠自己,我只有自己可依赖。

接着是第二十八封信,“在沉默中维持自尊”,我忽然就很想哭。好像终于看到有人懂我了一样。心里觉得既安慰,又委屈。

“无所谓,反正我已经好多了。”是的,我开始及时起床,给自己做饭,拉开窗帘,尝试再次感受今天的太阳的温暖。

其实每件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像我的新朋友,像这本书,像我写过的信,像今天的太阳。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读后感(十):我愿用我勇敢的心带你走出抑郁之门

随着某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抑郁患者离开世界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也渐渐开始关注并关心起这个看似遥远却近在身边的群体。抑郁从来都不是新兴的词汇,它只是当今发展社会中心理学研究重新赋予的准确性病症名词,因为过去的我们只知有精神病,而不知抑郁症,所以将这些身患抑郁症导致行为怪异的人称为神经病,这不仅仅是一种自身精神上的摧残,更是一种整个社会强加于身的歧视。

对于这种精神上的摧残《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的编者之一詹姆斯·威西的感受最为深刻,已不能用感同身受来诠释这种感觉了,因为他也是抑郁患者之一,对于身患此病的人的身心是如何倍受煎熬,如何放弃自我,如何重燃生活的希望之光都在治疗期间一一经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困顿、重拾希望的心。

抑郁症对一个人的影响和折磨一般人无法想象,更体会不到。

去年在微博刷到爆的新闻便是韩国艺人崔雪莉在自家被发现身亡,年仅25岁。直到她的死讯爆出我们才知道原来她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虽然经过法医解剖检查无法确实其真正的死亡原因,但是基于崔雪莉身边人证实其患有忧郁症的陈述,最后结论极有可能会判定为极端性选择致死。

记得曾经在某个综艺节目中,听一位心理方面的医生说过关于抑郁症病人的某些特征,有些人表面上整天嘻嘻哈哈、无忧无虑,是所有人的开心果,其实他(她)的内心十分忧郁,他(她)们表现得越开心证明他(她)们的抑郁症越严重。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乔任梁,一直以来这个阳光大男孩给我们的印象便是积极向上,认真敬业的一位优秀演员兼歌手,任人也无法想象他也是因为抑郁症的折磨而选择走上去往天堂的路。

有人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有人发现了问题却至今无解,也有人找到了重新接受自己的方式。万物皆有裂痕,不必羞于启齿。背光而行时,愿有人体察你的困境。

《黑暗中的光 抑郁康复者的66封来信》这本书既是抑郁症康复者写给那些仍然身陷囫囵之人的开导信,同时也是一封封与抑郁症抗争的勇敢书,只有勇敢地向抑郁症宣战,相信自己,才能迈出通往康复之路的第一步。就像治愈系心理学中说的那样:你要相信,只要是问题,就能被解决。

在这些康复者的来信中我们不难看出抑郁症患者的一个共同点,便是他们的思维仿佛是被控制的思维,在被动地引导着去思考一些曾经的创伤,慢慢被负能量填满,对生活失去期望,丧失信心。

如拉姆的来信中称自己的头脑有时会变成一座令人窒息的监狱,什么也看不见。而蒂姆称找不到任何乐趣,死气沉沉地活着。他们恐惧、绝望、厌弃、焦虑、困惑,所有负面情绪围绕在身边犹如困兽无法逃脱,他们也曾退缩、躲避,却最终选择了勇敢面对,如果一个人无法战胜抑郁症,就相信团队的力量,聆听专业人士的开导,激励自己敢于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最后放下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远离曾经的创伤,重拾自我价值的认可。

全书以信件的方式来治愈每一个深陷抑郁中无法自拔的人,封封信件内容虽然短小,却件件故事动人,能让人读出共鸣,从身心上感受到他们曾经经历的各种伤痛、迷茫与绝望,也会在这一封封康复者的来信中看到抑郁症患者的希望,他们是这些患者迷茫路上的灯塔,只要有光,便可走出黑暗,抵达光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