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火线》经典影评1000字
《爪哇火线》是一部由Conor Allyn执导,米基·洛克 / 凯南·鲁兹 / Ario Bayu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爪哇火线》影评(一):家常菜?
导演很认真的拍这片子,我很不认真的看了下这片子,发现有一个小细节,男猪脚片中有穿防弹衣,怎么片尾就脱了,并且肚子上中了一枪~~~~~~~
也不知什么理由,为了让电影更有血性?还是告诉猪脚也是普通人并没练过铁布衫?因此让他想穿就穿,想脱就脱??
像吃过的一盘普通家常菜?(如果换成布拉德.彼德来当男一号呢?那个二号换成华仔。评分肯定高不少)
《爪哇火线》影评(二):胡言乱语
除了感受印尼风情外,电影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全片都是尿点。 电影讲述的是印尼警察与美国大兵联手打败恐怖分子的故事
油炸米饭。
中国黑帮为手下最好的妓女打上老虎烙印。
反派份子骑摩托在小巷中追逐美国大兵时那背景乐奇葩的一比,居然还有人声“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呐”,太傻逼了!
爪哇穆斯林。
苏丹。
公主。
平板电脑辅助发射飞弹?
卫塞节。 婆罗浮屠。 日惹。
《爪哇火线》影评(三):剧情不靠谱
我算看明白了,绕了一大圈还是为了黑天朝嘛,MD感情一切的一切就是因为中国人是有钱的暴发户。首先我对就这么个故事居然能拍这么长感到惊讶,其次我对那些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看的人表示敬佩。一开始就知道是烂片但为了mickey忍了,故事确实玄幻到了科幻的地步,而且这种拯救异国公主的题材放在1913年也不能算新鲜。mickey真是令人扼腕呐放着好端端的偶像派不做偏要去只能演技派。虽说公主也很美(尤其盛装时)但我还是觉得那妓女更美,可怜啊又打酱油了。
《爪哇火线》影评(四):Indonesia Style。
說起印尼今年去巴厘島囘來後感覺給我印象最深噠就是那兒噠建築風格。
但是那兒眞噠好美。
接上噠建築全部都是民族風格噠。
橘黃色噠牆壁和火山石噠雕廊。
感覺就像是游戲裏噠場景。
但本片卻沒有把印尼風格噠神秘和美感拍出來。
說句實話要不是看在主演是Mickey我可能也不會看這個片子。
整體感覺有點兒牽強。
Java公主人選噠不錯。
印尼女子長噠都挺好看噠。
這是眞噠哦!
但是印尼男噠就不是啦...
《爪哇火线》影评(五):爪哇盗火线
《爪哇火线》影评(六):公主丢了
《爪哇火线》影评(七):一个典型的美式优越英雄故事
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在印尼,但是印尼人不一定爱看这个。它的导演是美国的,主要受众是美国人。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站在世界的顶端。所以美国人无论是谁,都有一种对其他国家天生的优越感,所以美国拍摄了大量的美式英雄电影,这种电影能在心里层面满足美国观众内心的那股优越感和英雄情节,也许在生活中他们是失败潦倒者,但在观影时,他们是成功者。导演爱拍,观众爱看,于是这么一部电影横空出世。这种影片的背景设定已经涵盖了很多国家了,非洲、拉美,亚洲的话,印度、泰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都拍过了,这次轮到印尼了而已。
此类美式英雄故事情节都很标准。一个其貌不扬普普通通的美国白人小伙,来到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瞬间就被美女香车包围,收到公主垂青,观赏异域风情,远离都市喧嚣,享受着比土皇帝还快活的生活,夜夜淫歌燕舞,突然某一天,不小心徒手干掉了一个盘踞当地多年,人人畏惧的大黑帮,然后被该国表彰为大英雄。
在这类影片中,第三世界是落后的、愚昧的、暴力的,而美国人一去就能享受当地最顶层的纸醉金迷。这是理所应当的,因为美国是民主的、先进的,全世界都拜服在美国人脚下,全世界都要靠美国来拯救。美国人来是来当救世主的,你个小落后国家还不得好吃好喝好妞傻反派伺候着。
《末代独裁》里,乌干达总统对苏格兰医生说,你以为你们白人,来我们这里,玩一圈,搞一圈,还能开开心心的回家么。可惜美国普通老百姓还在做这样的美国梦。
《爪哇火线》影评(八):这部烂片揭示了好莱坞银幕反恐策略
文 | 不看烂片的IX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MBd新青年(imbdcinephile)
显然,面对市场、以愉悦抚慰观众为己任的好莱坞,必须对这种心态作出回应。但相比起如今好莱坞在女性主义、少数族裔权利上的声嘶力竭,好莱坞电影在面对恐怖主义时却总显得小心翼翼。
诚然,好莱坞的小心不是没有道理。在恐怖主义的背后,有太多美国国际政策的影响与西方大国间的政治博弈,而对于坚决反恐的美国当局而言,好莱坞若率先反思这段历史,就显然不够政治正确。甚至,有人认为国际恐怖主义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好莱坞的创造,论据也很简单,早在9·11之前,电影里的反派们就多次通过轰炸世贸中心来向世界显示他们的存在,正是好莱坞电影以及战后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发行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想象的范本。“异教”的问题则更加敏感,一方面是大量的穆斯林移民与穆斯林社区已经成为了西方社会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是特朗普先前的“禁穆令”所反映出来的部分主流社群的敌意,也就使得在这问题上一旦处理不当,便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爪哇火线》在这一背景下,由好莱坞印尼合拍的《爪哇火线》便成为了一部颇有意味的电影。虽然这部影片在片名上多少有致敬经典《盗火线》的味道,甚至还请来了已然发福的米基·洛克,试图通过塑造一个魅力反派来让观众回忆起当年德尼罗的精彩表演,但这部电影的制作水平毫无疑问地处于好莱坞电影工业底端。不过,恰恰是因为它的粗劣,使得我们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中发现一些好莱坞在处理如此复杂的“恐怖主义”问题时会采用的策略。
《爪哇火线》讲述的是一个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尉、FBI探员杰克,与印尼警察哈希(Hashim)齐心协力,解救被恐怖组织所绑架的印尼苏丹公主苏丹娜(SultAana)的故事。
尽管本片导演Conor Allyn曾作为印尼导演的“外援”拍摄过印尼本土制作的电影《荣耀红白》(Merah Putih),但在本片中他还是非常自觉地打造了一个显然失真、却极具异域风情的爪哇,不但故意将日惹苏丹表现成为印尼的统治者(实际上印尼已经是一个总统制的国家),还不惜让原本就漏洞百出的剧本更加不可理喻,把最终的枪战对决安排在了印尼佛塔婆罗浮屠的宗教活动中,成功地让整个故事远离了现代文明。同时,导演又让电影中所有有台词的正派人物都向往着美国文明,而爪哇文化不过是对于美国人杰克来说有些新奇的玩意儿,从而也确立了文明之间的高低之分。如此一来,“反恐”就在电影中被流放出了文明世界,恐怖主义是发生在那个比较“野蛮”的世界中的,这也就在想象中将西方观众保护了起来。
在佛塔旁放飞孔明灯的“神秘印尼仪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爪哇火线》让整个反恐故事在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遥远国度发生,与西方观众所处的现实产生距离,借由这种陌生感降低观众可能具有的焦虑;其次,影片虽然以国际恐怖主义这样的热点问题作为起点,但影片真正所关注的是个人的故事,并最终用个人问题的解决来创造出一种社会问题同样得到解决的想象;最后,本片也就像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那样,永远敏感地在影片中反映现实问题,却刻意规避掉大部分的问题,只去给出那些“安全”的答案,而最终又装成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近年来,好莱坞几部与恐怖主义相关的热门电影其实也不过是采用了上述的策略,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比如《王牌特工》,甚至像是经过了更多包装的超级英雄电影。但相较之下,这些电影无疑是把上述的策略执行得更加不露痕迹,也就让观众得到更多的满足。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这个层面上,《爪哇火线》这样的烂片,与上述的好片之间的差距,似乎只在于技法,而非思想。这多少是个让人有些沮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