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狱中来信的读后感大全
《曼德拉狱中来信》是一本由[南非] 纳尔逊·曼德拉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德拉狱中来信》读后感(一):《曼德拉狱中来信》:暗夜漫漫中写下光明
1962年8月5日,44岁的律师、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活动家纳尔逊•曼德拉被捕,两年后他和其他几名被告被判终身无期徒刑。负责押送他们的中尉范·威克乐呵呵地对曼德拉说:“你们这些家伙不会在监狱里待多久。释放你们的要求太强烈了,一两年你们就可以从监狱里出来,作为国家的英雄归来。”这让曼德拉非常高兴,不过他想不到距离自己的自由之日——1990年2月11日,还有将近25年的时间。
曼德拉被转往南非开普敦桌湾中的罗本岛,在荷兰语中的意思是“海豹岛”。这座小岛只有5.07平方公里,而曼德拉自己的单人牢房只有2.4米乘2.1米,躺下来的时候头和脚都会碰到墙壁。在这个充满苦役、歧视和压迫的地方,在这片大海中的“西伯利亚流放地”,作为一个政治家,曼德拉需要接触外部社会生活,作为一个儿子、丈夫、父亲,他要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曼德拉是最低级的丁等囚犯,除了半年一次的探视,他与外界接触的唯一方法就是写信。虽然受到极为严格的审查,经常发生丢失、莫名其妙没有投递的问题,到出狱之前,曼德拉还是写了数百封信给家人、亲戚、朋友、同志、老师乃至敌人。
这些信保存在纳尔逊·曼德拉基金会、南非国家档案与记录局、个人收藏和曼德拉抄写信件的笔记本,曼德拉的外孙女扎马斯瓦齐•德拉米尼-曼德拉协助从这些信中选出255封,编纂成《曼德拉狱中来信》一书。这些信件很多从未发表,我们从中可以读出曼德拉不曾枯萎的伟大心灵,也能感受到他在严酷黑暗中依然小心呵护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类共同的珍贵情感和坚定的信念一起,帮助他熬过了痛苦的监禁,而自身的激情和正直并未受损。曼德拉和布拉姆·费希尔延续数十年的友情就是其中一例。
布拉姆的爷爷曾是南非奥兰治殖民地的总理,父亲则是奥兰治自由邦的首席法官,如果他从政,可能会成为南非的总理,然而他却是曼德拉“所知道的为自由而斗争的最勇敢、最坚强的朋友之一”。布拉姆后来走上律师之路,在1956—1961年曼德拉的审判中为其辩护。曼德拉被转移到罗本岛之后,他是第一批前来探望的人。
当时他与曼德拉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会面,外面有一个少校监视他们。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曼德拉想问问布拉姆的妻子、也是曼德拉的朋友莫莉的情况。还没等曼德拉说完莫莉的名字,布拉姆立刻起身走出房间,几分钟之后才回来,没有回答曼德拉的问题,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
回牢房的路上,曼德拉才从少校那儿得知真相:上周布拉姆夫妇开车去开普敦为女儿伊尔莎庆祝生日,在路上为躲避一头奶牛车子冲进河里,莫莉被淹死了。震惊的曼德拉要求写信给布拉姆,虽然得到了允许,但这封吊唁信从未被寄出,收入《曼德拉狱中来信》的是他1964年8月2日写给布拉姆的另一封信,主要内容是订阅《南非法律杂志》和法律书籍的事情。澎湃的情感被减缩成平淡的文字,因为他只能以囚犯的身份写信给自己的法律顾问,他不想给监狱当局留下这是一封私人信件印象(他可能没有这种权利)。
第二年,布拉姆就被指控“推进共产党的目标”和“阴谋推翻政府”,判处终身监禁,后来又在狱中诊断出癌症。曼德拉希望给病中老友写信却得不到批准,于是在1975年2月12日写信向司法部长克鲁格抗议:
“听说您不能批准我写信给布拉姆·费希尔先生,关心其病情,我感到很遗憾。我必须再一次提醒您,他是我的老朋友,曾以各种方式帮助我和家人。在此时写信给他是唯一的机会,让我能告诉他,他的友谊对我意味着什么,让他知道,在生命的紧要关头,我的心与他同在。在逆境之中,没有什么比祝福者宽慰和鼓励的话语更悦耳了。这种情绪能够给他勇气和力量战斗下去,甚至可能帮助他完全康复。我的信将受到双重的审查,这应该可以缓解我们之间传递任何不适信息的安全担忧。我再次将这件事交到您的手中。”
可惜的是这封信并未产生什么作用,1975年12月,曼德拉在探视中见到了入狱以来从未见过的女儿津奇,但也听到了一个悲痛的消息:布拉姆出狱不救就去世了,骨灰也一直没还给家属。曼德拉心里一直惦念着这位“为了其他民族的自由而同他自己的人民进行斗争的自由战士”,更关心他的家人,在其他的信件中一再提及。
在1987年4月1日写给朋友社会活动家海伦·约瑟夫的信中,曼德拉写道:“露丝、谢拉和其他人怎么样了?我相信他们仍然在照顾你。露丝和谢拉都是很好的孩子,听到她们的消息总让我很高兴。但是,我很难接受再也看不到她们的双亲(布拉姆、莫莉、维奥莱特和伊莱)这一事实。”露丝是布拉姆和莫莉的大女儿,二女儿伊尔莎·费希尔嫁给了蒂姆·威尔逊,曼德拉也给他写过信,谈到了对约翰内斯堡亚历山德拉小镇的怀念,“与此同时,我怀着温暖的心情想念你、伊尔莎和露丝”。
1994年4月27日,曼德拉已经获得自由,他来到参加南非取消种族隔离制度后的第一次大选,在德班正北小城伊南达的奥哈兰治高等学校,在非洲人国民大会的第一任主席约翰·杜比的坟墓旁边,曼德拉走向投票站,他想起为这一天付出生命的英雄们,其中就包括布拉姆·费希尔。
纵暗夜漫漫,终会迎来光辉岁月。《曼德拉狱中来信》的255封信令人心碎又鼓舞人心,展现了曼德拉以前从未示人的一面,他的思想与感受都融入了一封封感情真挚深沉的信中,身处黑暗,他不忘写下光明。
《曼德拉狱中来信》读后感(二):255封信件谱写下曼德拉27年监狱生涯中的璀璨灵魂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在他生命里仿佛带点唏嘘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这首《光辉岁月》是当年香港红极一时的Beyond乐队队长黄家驹从非洲归来所写,用以向“全球总统”曼德拉致敬,当时这首歌曲一度成为Beyond乐队的代表作,大街小巷都在传唱这首令人感到沉重却又振奋人心的歌曲,直到今日我才真正地了解这首单曲的意义,自由、自信、期望才是那个即使被囚禁了27年的纳尔逊·曼德拉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纳尔逊·曼德拉——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于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凯斯,他从酋长继承者,到青年领袖,直到入狱27年,曼德拉从未放弃过对自由对平等的追求。出狱后他顺利当选南非首任黑人总统,他用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反抗种族隔离,给黑人们谋取了巨大的利益,消除了种族隔离,人们称赞他是“自由战士”,是“世界伟人”,被黑人称作“救世主”。
真正的成熟,并不是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而是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27年的牢狱生活,面对着不停的精神摧残、心理打击以及人格侮辱,即使身陷囫囵仍保持积极的心态,始终坚信自己的信仰,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读书学习,用以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与精神健康。27年的监禁生涯非但没有摧毁他的意志,反而让他磨砺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光荣属于在黑暗与阴郁中都不曾放弃真理的人,属于不懈奋斗的人,他们绝不会因为诽谤、屈辱甚至失败而失去勇气。曼德拉的一生看似传奇,却也隐藏着世人无法知晓的经历,因为反抗白人蛮横无理的歧视曼德拉被南非管理当局关押27年,在狱中曼德拉遭遇非人的虐待,独自一人关在一个铁皮牢房,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怨恨时刻侵袭着他的灵魂,在这种被侵蚀的孤独感中,曼德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着他争取自由与平等的灵魂。在这种情形之下,曼德拉唯有通过信件来传达自己的信念。
在《曼德拉狱中来信》中我们看到了大量被真实还原的信件(其中许多从未发表过),数量之多令人咋舌,这高达数百封狱中信件大多数被监狱管理当局严苛的通信制度或扣留、或删减、或拖延寄送甚至将信件删减到无法理解的地步,但是即使面对如此严苛的通信制度,曼德拉依旧用简短的语言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风趣幽默地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志进行着心灵上的交流。
自由与平等的新世界一直以来都是曼德拉坚持为之奋斗的目标,他在一封写给女儿的信中说道:“有一天,我们都会幸福、平安地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那个世界是由你、我、克贾托、泽尼和津齐,还有我们的朋友及同胞创造的。当你成为一名医生或者科学家,运用你的知识、训练和技能帮助穷苦和没有发展的人,你就是在为那个新世界而奋斗。”
在这255封信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反对种族隔离制度,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曼德拉;说出怨恨如同牢狱,原谅别人,等于升华自己。倡导大度包容,践行大慈宽容的曼德拉;一个维护非洲与世界和平,坚持国际正义立场的曼德拉;一个识时务适时应变,拥有观潮流急流勇退的政治智慧的曼德拉;一个常怀感恩之心,关爱弱势群体的曼德拉;一个坦诚平等幽默,和蔼可亲的曼德拉。
他曾说: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本书从客观真实的角度出发,向我们呈现曼德拉27年监狱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以255封信件谱写下其牢狱生涯中的璀璨灵魂,以曼德拉的精神之光,自由之梦来引导我们发现人生的真谛,对自由对平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他不仅仅是黑人中的伟大领袖,也是值得我们追寻的精神力量。
《曼德拉狱中来信》读后感(三):曼德拉:比逆袭人生更励志,是失意不变形
纳尔逊·曼德拉说:“破坏和毁灭很容易做到,缔造和平、建设和平的人才是英雄。”
曼德拉便是这样一位英雄,回顾曼德拉这一生,这位南非“斗士”几乎用自己整个青春和壮年为代价,为抗争不公平的种族隔离奉献了全部力量。
南非“国父”曼德拉是一位部落酋长的长子,他曾经身陷牢狱之灾27年,但曼德拉从未沉溺于过去的囚徒经历。恰恰相反,出狱后77岁的他,当选为民主国家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他把精力投入于和解与实现建设一个和平、多种族、民主的南非的愿景。
在就职典礼上,他邀请了曾经在监狱虐待了他27年的长官格里高,并拥抱着对他说:“在走出囚室,经过监狱大门,通往自由的那一刻,我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我仍囚在狱中。”
27年的监狱生活,给曼德拉带来的不是苦毒和仇恨,相反,人们看到了无法理解的宽恕和仁爱。他是如何在狱中坚持27年的?是什么帮助他继续斗争的呢?也许这本《曼德拉狱中来信》可以给你答案。
本书收入了曼德拉与家人、同胞、官员和种族隔离当局的信件,涵盖了他27年的刑期。长久以来,他依靠写信来抵御歧视、侮辱和仇恨的侵袭,始终保持着他伟大的心灵不曾枯萎。
1、 十年珍贵书信的汇编,大量之前从未发表过的信件,是曼德拉真实情感的流露。
一切看似皆已远去,一切又随着书信就在眼前,这就是书信的魅力。人或容貌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改变,但当时的情怀会永久地随着书信的存在而存在,在经年流转间,越来越陈香。
曼德拉身陷囹圄,在只有不到5平方米的狱中,克服重重阻拦,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志写信。由于当局审查非常严格,因此他的每封信都惜字如金的,还有很多信的内容被过度删节,甚至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步,即使这样,他的很多信件依然无法被正常收发。
在关押期间,曼德拉写了成百上千封信,这本《曼德拉狱中来信》精选了255封信,均来自不同地点的收藏,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汇编而成。从这些信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位为争取自由和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抗争的伟大精神领袖。
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曼德拉,他是一个牵挂孩子的普通父亲,是一个因为不能参加母亲葬礼而悲痛万分的儿子,还是一个因为经济穷迫而为难的丈夫。
在当时的审查中,曼德拉书信字数不能超过500字,后来放宽到不能超过一页,在仅有的文字中,曼德拉的书信没有虚与委蛇文过饰非的文字,多是忧生之嗟和福祸之叹的真情流露。写给子女的信也是蕴含着脉脉温情和谆谆叮嘱,而不是长篇说教。
所有情感的交流以文字的形式永久地保留下来,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2、用纸和笔做武器,耐心中蕴藏着智慧,持续学习知识是力量的源泉。
一朝曙光复明天,一朝冬去复明年。盼望看到什么,就要积极准备什么。巴金先生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苦苦的颠簸,深深的挣扎,都是常有的状态。
曼德拉身陷缧世之中,眼睛因为长期开采石灰石矿而灼伤,在严寒的冬季盖着薄如纸张的毯子。曼德拉虽然失去了身体的行动自由,但并没有扼杀他思想的自由,他抱着匪石之心,在狱中发奋图强。曼德拉在狱中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升学考试,保持积极的心态。
1964年8月曼德拉写信给他的同志费希尔希望他能够为他订阅《南非法律杂志》以及讲稿和法律书籍。
同年8月份,曼德拉写信向监狱指挥官申请报名和缴纳伦敦大学法学士课程的费用,希望能得到批准。
1965年8月写信给监狱官维瑟少校申请订购旧考卷和学习资料,以及多次申请向国家图书馆借阅书籍。
像这样的书信申请书籍和试卷的有很多,还有很多是询问是否收到,他用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态度反复多次强调,即使多次被拒绝也耐心多次提醒。
同时,曼德拉努力为监狱中学习的囚犯争取学习、讨论、交流方面的权利。在狱中,曼德拉学会了白人统治者使用的南非荷兰语(Afrikaans),出狱前几个月获得了伦敦大学法学士学位。
曼德拉用纸和笔做武器,耐心中蕴藏着智慧,持续学习知识,是持续奋斗的力量源泉。
3、生命最大的荣耀不是从不跌倒,而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
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倒。只要你心中有光,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都扑不灭你对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很多时候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白己丧失了信心,熄灭了心中那束有如睡火山般沉寂的光。
曼德拉镣铐加身,被押上一艘通往罗宾岛(RobbenIsland)监狱的渡轮时,他44岁,他获得释放时,将已是71岁的老人。
曼德拉说:“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凭着这样的态度,他让自己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
曼德拉的牢狱生涯虽受尽非人折磨,但其对于人生的思考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
揭去英雄与偶像的标签,我们在信中看到的是一位真实而温情的平凡的曼德拉。
《曼德拉狱中来信》读后感(四):用曼德拉的口吻,来给大家讲述一个平凡而又真实的曼德拉
导语
说起曼德拉来,可能大家心中会有很多形容词。
比如南非的国家之父啊,被所有国家认同的一个政治家啊,思想突破了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阵营啊,以及获得重要容易100多个,类似于诺贝尔和平奖之类的奖项数不胜数,甚至据说beyond的光辉岁月都是为了曼德拉而写,而且曼德拉本人还是北大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者,是剑桥大学的荣誉教授,是哈佛大学的荣誉博士……
说实话,开心爸爸在写文章之前也搜索了一下相关资料,确实是发现之前自己真的是“小看”曼德拉这位风云人物了,别的不说,光是这么多“权威认证”就能很全面的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获得了多少人的认同了。真的可以说是一位荣誉等身的人物。
他的经历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1918年出生在南非一个部落酋长家庭;26岁的时候加入到了非洲国民大会,投身到了政治,以及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大潮中;1962年的时候,他被南非政府以“煽动罪”以及“非法出国罪”逮捕,然后一直在监狱呆了27年,1990年的时候71岁的曼德拉才被获释;出狱后曼德拉不改初衷,继续为了争取种族平等而努力,什么通过了新宪法,将原本属于白人的权利扩大到了全体南非公民,而且他还通过各种巡演,将人权自由等思想,扩散到更多的地方,同时也激起了人民的思想,可以说是为南非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历史上的风评却是毁誉参半。
有人说他是世界和平,自由的先驱者,也有人说他是南非的毁灭者,有人说他为人民开启了智慧,也有人说他一手把南非拉下了地狱,真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当然,这都是大家眼中的曼德拉,那么在他自己的眼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想必这本《曼德拉狱中来信》能够给您答案。
27年255封信勾勒出的,真实的曼德拉
这本书没有随着大众的视角,去说曼德拉的那些被人们熟知的事迹,以及这些行为给南非人民带来的影响,而是非常忠实的把曼德拉在狱中27年间,写过的255封信,按照时间以及不同监狱的顺序还原了出来,在阅读这些信件的时候,仿佛还能看到那个生活在不足5㎡,逼仄困窘环境中的老人。
他头发花白,眼角额头也有了很深的皱纹,但那双不大眼睛的背后,还时不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仿佛多年来辗转流离,以及被迫害的生活不仅没有磨灭掉他对真理,对自由的向往,反而更加淬炼了他的思想,锻炼了他的坚持,给了他继续下去的不竭动力。
其实像曼德拉这样身陷囹圄,最终却不堕青云之志,实现了宏图大业的古代人物还有很多。比如司马迁,就是在遭受了迫害之后,奋笔疾书最终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巨作《史记》;比如孙斌,也是在遭受了酷刑身心遭受了巨大摧残后,才写出了影响后人的巨作《孙子兵法》……
虽然大家身属不同的国度,但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人权的想法是全人类通用的。这些,其实在这255封信中,有着很真实的表达。再加上当时南非政府对曼德拉的“严防死守”,每一封流传出来的信件,都是经过了重重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被放出来,而且很多时候很多信件还被无故扣押,肆意删除等等。
但乌云终究不会笼罩天空,光芒终会照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曼德拉的思想也是这样,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我们还是能从文字背后,看到那个或者是眷恋温情,或者是激昂情绪,或者是明辨是非的老人。
那么,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到底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曼德拉呢?
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曼德拉
说起种族隔离制度来,这是曼德拉终其一生要反对的,也是一个被公认的需要反对的制度。
所谓的种族隔离,简单的理解就是按照不同的种族将人们分开,并且分成三六九等,不光是生活环境享受的社会服务不一样,有的时候甚至连法律受教育都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分。这种打着政策的口号,实际上却是种族歧视的行为,将南非底层人民深深的钉在了底层,永世不得翻身。
这种制度在之前的南非很常见,而曼德拉呢,反对的就是这项制度,而且这种思想,在他的信件中也有所提及。
比如在1967年写给司法部清算人的信件中,就提及了“在各个领域破除白人至上的思想……夺回我们的国家”,义正言辞并且大义凛然的将种族制度放在了国家发展的对立面上。
这时的曼德拉,无疑是睿智的,也是代表了民族大义的。
追求人权的曼德拉
曼德拉追求的还有人权。
人权其实也很好理解,表面上看是要求国家的公民,不管地位如何,都要享有相同的待遇。
实际上呢,也是一个关于社会价值观的问题,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个国家说,完全靠统治者就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以及民族的进步。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人人平等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真正正决定一个国家是不是能够持续繁荣发展的因素之一。
比如在1969年写给司法部长的信件中,他提到了“反抗种族主义政策和不公平法律的渴望,激励着我们”,把反抗不公正,追求人权的优先程度提高到了国家的层面上,真正的为底层人民发声,追求社会的统一以及真正的公平。
关注底层以及弱势群体的曼德拉
当然,曼德拉还是一个心怀底层群体的人。
他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也体现在他的新建中,虽然自己屡次遭受不公平待遇,虽然自己还身陷囹圄,虽然自己的自由都看不到光亮,虽然自己还遭受着迫害,但他还是能够由己及人,更多的把目光放在青年人,以及一些弱势群体的身上。
这是一种高尚的,时刻闪耀着光芒的情操。
最后
一个人可以被拘束,但他的思想不会;
一个人可以被迫害,但他的追求不回;
一个人可以被抵制,但他的言论只要正确,就会一直流传下去,并且像一个火种一样,用自己的光和热,点燃身边的每一个人,到过的每一处地方,直到自由之火生生不息。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