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非的启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2: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10篇

  《南非的启示》是一本由秦晖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一):良心之作,醒世之作

  抽着看了一点,立马就有种豁然开朗和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中国模式,目前的所谓繁荣也无法为继,秦教授一个推论大概也是要说明这点。民主也许有曲折,但那是一个必然的方向,而且为了保障好的民主,法治等手段是必须的。

  但是我们有理由悲观,为未来的几十年悲观,我们这个民族太需要真正大智大勇的前行者了——历观百年历史,关于这一点,我们更有理由悲观,因为一群愚昧的民众总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然而,矛盾被积累下来,比如政府、企业完全可以不顾当地人民对于环境安全的考虑,大肆污染环境;政府、企业可以大肆侵占土地,弄得民众无家可归;大城市也在驱赶低端打工者,城市各种成本会相应上升……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虽然都受益了,但是相对的分化却在拉大(负福利也在做推手),不利于社会的持续成长,不利于内需的扩大。矛盾的积累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会一直延续下去,就是如南非一样实现了民主,暂时也不容易解决。

  很多人一直在强调南非如今经济的疲软、治安的紊乱,都要归咎于民主政府或者曼德拉本人,事实上,那是专制政府政治、经济演化的必然结果,至少其中的大部分责任,都需要那个旧制度来负责,就像苏联解体以后的俄罗斯。

  ========================

  以上是6月份所写,以下是2014年11月2日所写部分内容。

  二、中国最近三十多年发展的奥秘

  中国今天的所谓经济成就,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感同身受的,但是对于这一成就的本质及其成因,却可谓见仁见智。本人在这里不想对那些虚骄、浅陋之见一一驳斥,只想对此提出自己的有关分析和解释。

  首先说,中国这三十多年的成就,主要是技术、物资方面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模仿(或者说“山寨”)。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存在这种通过技术模仿快速迎头赶上的优势,西方用300年、200年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后发国家用50年、30年也许就能够赶上——且不说是否能够与之齐头并进。

  其次,不得不强调,中国这三十多年的制度、文化特性没有根本改变。此前是一党专政、官僚主义,现在仍旧维持原状,甚至可以说至今犹行秦法政;过去人权状况糟糕,如今也没有质的改变;过去的党文化遗毒,至今也未得根本清理。贫富差距的可怕也许不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底层的民生状况堪忧、大部分人被国家通过各种方式盘剥的境况,却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社会常态。

  技术模仿、市场繁荣、快速进步是如何实现的呢?难道真的是由于党的英明领导吗?很显然,无论是就我们的经验观察,还是逻辑推理,我们的官员在这种体制的决定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英明的——就是真的英明,也不可能被这个体制所容忍,道德的逆淘汰、能力的逆淘汰都是必然的。

  改革开放、管制松动,带给中国人的首先是过去锁链的解除(实质是部分解除),温饱线上挣扎了几千年的中国人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没有理由不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致富激情!这个时候,偏偏又遭遇上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浪潮【缺一不可的要素】,发达国家由于对高污染、高消耗的顾虑,以及对于人力成本、生产成本的考量,不能不把那些劳动密集型、资源高消耗型企业转移到落后国家来。

  为什么偏偏是中国成为了号称“世界第一工厂”的“幸运儿”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广阔的地域、相对丰富的资源储备量以及广大而廉价的劳动力。

  那么中国的制度本身对于促成世界工厂的形成,究竟有无正面促进作用呢?有!由于中国的官员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可以对人民发号施令甚至予取予夺,通过农村二元体制、限制工会等措施,也就形成了作为中国发展过程中一大特色的“低人权优势”。由于这一优势的存在,社会交易成本(福利成本)大大下降、决策及实施效率大大提升——先不管腐败成本的巨大以及很多决策的局限性、盲目性。

  如同秦晖教授所讲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情况,非常类似战后的南非。由于公权力的强大、低人权优势的存在,政府可以随意征地,用于修路、建工厂等;政府还可以不顾当地居民的反对,允许开设高污染、高消耗企业;政府在征收了大量的赋税之后,可以随意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而不须兼顾民众的福利问题……

  什么是“中国模式”?这就是中国模式!但仅仅从对于资源的消耗而言,中国这个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的国家,就是不可能长期维计的。

  ==================

  全文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9cd7950102v94g.html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路还要靠自己去走

  秦晖教授一直是我最崇敬的学者,他的书籍从来都是我的必读书目。这本《南非的启示》也不例外。

  读完本书,我不单记住了曼德拉、图图、西苏鲁等一批黑人解放运动的领袖,而且记住了另外一个人物,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前的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正是在他任上,南非政府废除了许多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废除了对非国大、泛非大、南非共产党等政治组织的禁令;释放了包括曼德拉在内的所有政治犯。诚然,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是以曼德拉为首的南非有色人种多年来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结果,但也绝不能否认,像德克勒克这样拥有远见卓识,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优秀白人政治家,在重大关头为推动历史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南非的种族和解与民主转型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有像曼德拉这样拥有道义资源的领袖与像德克勒克这样开明的统治者之间相互宽容、相互妥协的结果。拥有道义资源的领袖、开明的统治者、相互的宽容与妥协,是民族和解与民主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一些国家和地区正是因为这些关键因素的缺失,民族和解与民主化之路才走得那么暴力与血腥,甚至最终失败。中国目前也正处于民族矛盾多发和政治改革的关键十字路口。中国的民族和解与政改之路能从南非的历史中得到怎样的经验和教训?中国未来的道路会一帆风顺吗?

  针对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关系的处理,秦晖教授以南非为例,主张用“阶级认同”来淡化“民族认同”,用“左右之争”来替代“民族之争”。因为阶级矛盾或者说利益之争,最容易通过谈判、博弈实现相互妥协,而且不同阶级之间也容易实现人员的流动和身份的转换,因而阶级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民族、种族、宗教矛盾则完全不同。不但对立的双方身份相对固化,而且这类矛盾主要是情感、信仰性的,往往缺少谈判、妥协的空间,也就更加难以调和。秦晖教授的这一主张,对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认同很有启发意义。

  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建立起全民普选的民主制度,对于南非的转型来说,仅仅是走完了成功的第一步。如何面对种族隔离的历史,如何化解种族间的仇恨,如何实现种族和解,才是新南非所面临的真正挑战。在这些方面,由图图大主教所主持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委员会属于非政府机构,没有强制权力,但凭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力图还原历史真相,给受害者一个交代。同时,又秉持宽恕与和解的态度,在施害者认错道歉的前提下,主张对施害者宽恕,受理对施害者的赦免。委员会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通过对一个个案例的公正处理,在南非人民心中树立了权威,为南非卸下历史包袱,实现种族和解扫清了障碍。正如秦晖教授所作的评价:图图大主教和他的同事在“迫害者忏悔和道歉,受害者宽恕和原谅”的原则下实现和解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恢复历史公正、实现转型正义”和“避免冤冤相报、携手面向未来”这一对似乎矛盾的老大难问题上,南非为世界做出了榜样。

  中国也有诸多沉重的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真相到底如何?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南非经验就是最好榜样!但我们何时才能有这样的道义与勇气?当我们在指责他国否认罪行、掩盖历史的时候,我们又何尝有过正视自己历史的勇气?

  中国与南非虽然有许许多多的相似,但更多的还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别人的经验再可贵、再成功,自己的路终归还是要靠自己去走。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三):前半本一分,后半本五分

  不得不把这本书一分为二,当做两本书来看。

  我怀疑秦晖为了这本书能够逃过有关部门的法眼,特意增加了前400页的内容——既然书名已经叫《南非的启示》,《曼德拉传》的部分居然吊诡的占有一半多的篇幅。

  有一位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告诉我,他无法忍受《曼德拉传》枯燥的叙述,读了几页就直接跳到了《南非的启示》部分,而作为一个坚持到239页信仰笃定的读者,我要告诉你:放弃吧,《曼德拉传》完全就是垃圾。即使我消耗了本该陪小伙伴们一起战斗的时间、即使我苦苦挣扎,坚信这部门总有其存在的意义...我几乎就要到达终点,还是义无返顾的放弃了——真是太冗长,太琐碎,太无聊了。

  首先是充满了累赘的重复,时而是作者的叙述,时而又直接大段谪取旁人的回忆、曼德拉在法庭上的抗辩——比作者转述的二手货精彩的多,可它们总是不合时宜的出现在章节的最后。。。再慷慨激昂的讲演,在耐住性子重复看三遍之后,你还能感动和共鸣?

  不同章节之间断层和交叉同样严重。当我看完一章翻到下一页时,常常摸不着头脑,因为不少关键剧情“被省略”了;又或者在上一章已经被重复几遍的事件再一次被提及,就像某些骗钱的电视剧里长达4、5分钟的前情梗概。

  引用过分繁琐,曼德拉自己的话,他的某位支持者的看法,某政府官员的评论,曼德拉妻子温妮的回忆。。。有时候作者连事情都没说清楚就开始疯狂引用,看了半天还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细节丰富一般意味着内容的全面和丰满,可信息有时候并不是越多越好,恰恰相反,过分庞杂的细节使读者迷失在信息的海洋——特别是其中混杂大量无用信息的时候。

  不同章节之间水平参差,良莠不齐。本书是编著,所以每一章操刀的未必是同一个人。。。当然大部分章节都是垃圾,可是也有文笔流畅结构清晰的,比如讲述曼德拉牢狱生活的第六章《漫漫长夜》,算是整个《曼德拉传》里唯一稍稍有点可读性的章节。。。

  总之,在经过了239页的长途跋涉,我对这位伟人的生平的了解并不比我未翻开过这本书的时多多少。所以我建议在读这本书时不妨直接翻到《南非的启示》部分,秦晖教授在开始的几页对南非种族隔离的始末和曼德拉的民族解放事业做了简明扼要的概括。薄薄几页纸,比400页的《曼德拉传》的信息量大多了。

  南非,地处非洲南端,陆地面积1219090平方公里,非洲第二大经济体,人称“彩虹之国”...

  相信大多数人对南非的认识仅止于2010年的那届世界杯,如果听过BEYOND的《光辉岁月》,或许对曼德拉其人有所了解,秦晖教授的这本《南非的启示》也的确有一半的篇幅是《曼德拉传》。

  南非有一段白人统治时期,一般称为种族隔离时期。当时的南非是“黑白二元”的,白人统治者制定了《种族隔离法》等一系列法律,把白人与黑人在教育、福利、公民权利等区别对待,当时的黑人在南非属于二等公民——等等,这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南非、中国,分处世界两隅,历史、文化、制度、人种都有极大区别的两个国家有可比性吗?那我们来看看以下事实吧。

  1、南非政府认为存在南非例外、南非特殊的“南非模式”,斥责欧美国家以民主自由荼毒南非人。——中国模式

  2、南非政府不许黑人在城市安家,进城打工的黑人成为按季节往返城乡之间的“候鸟”。黑人劳工在圣诞节假期纷纷返乡,给交通系统造成巨大压力——中国春运。

  3、黑人无投票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达标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4、南非政府禁止黑人进城居住,推行“有序城市化”,禁止搭设棚屋(贫民窟),强拆违章建筑,驱赶黑人——强拆城中村的新闻还见的少么?前几年被发明的“行政性纵火”还历历在目。

  5、中国与南非的种族隔离时期是世界上唯二的没有贫民窟的国家,这并不是因为贫民有更好的福利解决居住问题,而是国家不允许贫民窟的存在,因为这“侵犯产权”和“有碍观瞻”。

  6、黑人享受不到白人的社会福利,年老力衰之后只能回家种田养老,实际等同于负福利——别说民工,就是普通市民(非官员),又谁敢说自己老有所依(医)呢?

  8、南非1932至1972年GDP每7.2年翻一番,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GDP增速8%,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奇迹。(众所周知,制造业大多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只有低人权,低工资的血汗工厂才能创造奇迹,而在公会力量强大的欧美,制造业的利润完全不可比)。

  9、为缓和黑白矛盾,让黑人留在农村(不与白人争夺城市资源)。南非政府制定了“班图斯坦发展计划”,投入34亿美元(人均356美元)用于黑人农村地区建设——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416美元(人均46美元)

  。。。

  1、南非的今天是否会是中国的明天?如果是,怎样从南非的经验规避和减少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震荡?如果不是,在现有体制内缓和城乡二元矛盾的出路何在?

  2、如果放弃现有”带血GDP”的经济成长模式,“奇迹”成为过去,怎样使中国经济不至于停滞和倒退?

  3、南非国内的族群问题与历史积怨之复杂深重在世界范围内也难觅其二,然而在曼德拉圣雄般的感召力下得以缓和解决,这给今天愈发尖锐的民族问题是否有所启示呢?

  秦晖教授似乎只是引出问题,可相信读过这本书的读者自会有自己的答案。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四):愤青曼德拉

  推荐愤青们了解一下南非近代史。

  每个国家想要发展起来都得经受住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势力的各种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看看愤青曼德拉是如何逆袭成功当上总统然后把南非布尔人用血汗铸就的百年基业拱手送给全世界,

  顺便再看看利比亚的愤青们是如何经不住独裁暴政和国际流氓的蛊惑然后推翻卡扎菲政权把利比亚变成现在的人间地狱。

  曼德拉是一位倡导自由民主的正直的人,

  各国的愤青之所以成为愤青也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正义感,

  但政治面前没有正义,只有利益,

  一不注意就被利用当炮灰。

  过去的南非就像我们的一面镜子,

  物质还没跟上就追求精神境界,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们的国家还需要时间,国人的素质提升同样也还需要时间。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五):全方位深度了解南非的入口,但是要从第二部分开始看

  一本书如果能够带来新的思维方法是最好的,退而求其次,如果能更新、改变读者对于这个世界某些角落某些片段的认识,那么这本书也是非常成功的,至于叙述态度、表达爱憎、描摹细节、辨析正误,对于书的价值定位都应当居于前两者之后。

  在看这本书之前,提起南非这个国家,脑子里面能蹦出一串与南非有关的词语:好望角、布尔战争、种族隔离制度、黑人解放运动、曼德拉,以及金矿、钻石、金砖国家、气候温和、沿海有企鹅、办过世界杯等,所以不能算是一个陌生的国度。但当把这本《南非的启示》看完之后,这些关键词逐渐得到新的理解。

  曼德拉,非国大,南非共

  曼德拉和黑人解放运动,在国内介绍南非的文字、媒体中占据最主要位置,1994年之后连续执政至今的非国大在国人耳中也不陌生,但是除了反对种族隔离之外,对于非国大和南非共产党的关系,之前几乎没有听闻。南非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同岁,都成立于1921年,最初是白人政党,后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成为跨种族的政党。1950年代冷战开始后,南非共产党和非国大逐渐形成政治同盟,进行反对种族压迫的武装斗争。作为非国大几十年的盟友和重要组成派别,在1994年南非废除种族隔离之后,南非共产党加入非国大参加竞选,在议会和政府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南非执政党之一。

  金矿,钻石

  南非号称非洲工厂,是非洲首屈一指的发达国家,但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南非的发达离不开金矿、钻石的出产,这个国家之所以这么富裕,和采金与钻石有很大关联,就像海湾国家依赖石油一样。书中完全颠覆了我的这个误解,南非的采矿也在1970年占GDP的21%,到2011年实际只占GDP的6%,可以说南非的金矿只是在历史上支撑了他的经济发展,现在已经不再是国家的最大支柱了,这是一个曾经制造业为主,目前服务业成为最大产业的经济体,经济增长大多依靠内需而非出口。

  布尔战争,英国殖民地,阿非利卡人

  布尔战争作为大英帝国在19世纪末打的最惨烈的殖民战争都有不少人一直津津乐道,甚至将其作为英国殖民主义衰败的转折点。问题是布尔战争是英语白人和布尔人(荷兰白人移民后裔)的战争,战败后,荷兰白人移民建立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两个政权被消灭,与英国的开普敦殖民地合并,加上印度洋沿岸的纳塔尔,构成了现代南非的版图。但这个英国殖民地很快就成为半独立的自治领,时间在1910年,离布尔战争结束不到10年。按照英国的政治安排,南非作为白人自治的国家,政权又回到了布尔人手中。从那时一直到1994年种族隔离结束,南非的政权一直是把握在布尔人手里,很多阿非利卡人甚至并不会说英语,这打破了我对于前英国殖民地的一贯感觉。

  布尔人后来为了标榜自己是最早来到南非这片土地进行开垦生存的民族,自称自己是阿非利卡人,实际上就是非洲人的音译,有点类似于美国的美利坚人。当年他们主张南非应当是阿非利卡人的南非,连占据南非五分之四人口的黑人,也被认为比他们更晚进入南非。在17世纪布尔人刚刚开始在南非展开殖民的时候,现在的南非黑人也刚刚由北向南开始向南非东部移民,所以使南非白人认为自己才是南非真正土著,黑人是外来者,构成了种族隔离的历史基础。

  虽然布尔战争时期,布尔人也就是阿非利卡人受害严重,大量平民伤亡,但在英国殖民和自治领时期,阿非利卡人的各项权利还是得到保障的,甚至政权本身都不掌握在英语白人手中,政府首脑也由阿非利卡人担任。然而,这种被殖民统治,被外来侵略的心态长期根植于阿非利卡人心中,使得他们一直觉得南非是曾经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伤害的,根据本国历史和现状制定的黑白分离政策是符合本国国情的,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作为曾经的殖民者、加害方,是无权对南非说三道四的。这种受害者心态曾经长期支撑南非白人坚持种族隔离政策,坚决认为西方国家的批评是没道理和不必理会的。

  相比之下,从殖民主义中早早独立的美国,在对待黑人的问题上,就能更自信的面对批评,而不会用顽固僵化的自我保护态度对待国际声音。历史认识的偏差和被殖民主义戕害的心态,共同铸造了一个顽固、坚决与世界潮流对抗到底的白人南非政权,这种心态分析与解释,读此书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

  种族隔离政策,黑人家园

  白人南非政府在20世纪冷战开始之后,借着迫害共产主义的风潮背景,一步步通过愈加严格的法律,限制黑人的各项权利,甚至连最初坚持非暴力争取权利的非国大也被禁止活动,不得已被逼上梁山,在1950年代之后与南非共产党合作,开始暴力斗争。

  黑人随身需要携带通行证,只要在任何的检查中发现未携带,就将被收容关押,遭到牢狱之灾。黑人虽然白天在城里打工,夜晚却必须回到城外的住处,禁止在城内居住,这样甚至在每个白人城市外形成了一个到多个黑人打工者专门生活的城市,约翰内斯堡西南的索韦托就是一个有180万黑人居住的打工者城市。黑人不能拥有土地产权,不仅在白人城市不能拥有产权,在黑人自留地的部落里,土地也是部落集体所有,美其名曰保护黑人部落文化传统,禁止土地私有,黑人在打工一辈子之后,只能被扫地回到农村的部落生活。因为经济剥削和权利限制,使得黑人的家人常年与家人分离,每到圣诞节,大批黑人打工者从索韦托等打工地乘车赶回部落与家人团聚,每年巨大迁徙量可称作非洲的春运。

  为了彻底与大批黑人分离,1970年代之后的南非,推出黑人家园制度,建立班图斯坦,不惜从国土中划分出四块黑人部落密集程度较高的土地,成立了所谓的黑人独立国家,曼德拉出生的特兰斯凯就是其中之一。这些黑人国家后来并未得到国际承认,新南非建立后被纷纷撤销,重新成为南非领土,特兰斯凯这个地名在现在南非的地图上已经难以寻见。彻底剥离大部分黑人的本国公民权,让他们成为外国人,这一种族隔离的招数可谓用到极致,连曼德拉都差点变得不是南非人。

  与前南斯拉夫、津巴布韦的比较

  同样都是多民族国家,同样都积累的很深厚的民族问题,前南斯拉夫、津巴布韦和南非各自不同。苏东剧变后,前南斯拉夫的波黑、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多地都爆发了严重内战、种族仇杀、宗教冲突,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平静,不仅将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成果完全毁坏,而且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生活不得安宁。与之相比,变革之前的南非,黑人、英语白人、阿非利卡人、印度人、马来人、华人以及混血人之间的种族问题严重得多,但通过民主协商和黑人白人领袖之间有诚意的相互谅解,虽然历经波折,南非走向了和解与团结建国的道路。

  津巴布韦即南罗得西亚,曾经与南非相同都是英国殖民地,后来也都成立了白人主导的自治政权,建立一整套建立在种族隔离基础上的国家制度,两国的黑人也曾经肩并肩进行非暴力权利争取和暴力抗争。在风起云涌的黑人解放运动中,津巴布韦的白人本土政权于1970年代就被推翻,但是穆加贝成为国家领导后,利用民粹主义,建立以黑人为主导的政权,反过来用多数人的专政迫害占少数的白人,并且打击黑人反对派,使得白人外逃经济崩溃,创造了全世界最高的通货膨胀率,到最后只能废用本国货币改用美元和南非兰特。

  南非白人政权首先是顺应历史,主动出让政权,赋予占多数的黑人公民权,赢得了黑人政党的谅解。而曼德拉也不像穆加贝那样睚眦必报,尽管白人历史上有污点,但是在民族和解的进程中,并不反攻倒算清洗政权中的白人,而是与白人建立联合政府,分享政权和经济利益,连军队中的空军总司令,都直到2005年之后才轮换为黑人担任。前政权与继任的掌权者相互协作,避免了已经取得相当经济建设成绩的南非,能够平稳过渡,顺利发展,现在看着邻国津巴布韦的惨状,南非国民都深感曼德拉的伟大。

  非洲的瑞典,内需拉动式经济

  从1930年代起,南非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这一势头一直持续到1980年,此后由于种族冲突和国际制裁加剧,南非经济陷入停顿,直到1994年新南非建立之后,经过几年的调整恢复,从2000年开始,南非再次迈上经济增长之路,成为金砖国家之一。

  白人南非时期,南非经济以出口外向型为主,国内黑人权利的缺失,使得南非具备充分的“低人权优势”,用极低的劳动力成本生产产品供应国际市场,做到了从采矿和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转型,赢得了非洲工厂的称号。

  种族和解后的南非,包括南非共产党在内的非国大采用左翼福利国家治国理念,一方面坚持市场经济,发展私营企业;一方面向全体国民普及住房保障,向老人和小孩普及生活保障。在总人口只有5000万的基础上,向在城市打工的农村和部落黑人提供了400万户免费住宅,这种住房保障力度,基本在国家财力支持下实现,中国与之相比,天壤之别。正是在这种国家保障力度下,南非号称非洲的瑞典,其国内经济也由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为内需拉动,但凡GDP增长越快的年份,进口量越多贸易逆差越大,这与中国和东亚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驱动形成鲜明对比。

  传统城市衰弱,艾滋病

  当然,南非也并不是一切都很平稳,在民主化转型过程中,南非原有的白人城市,全都因为黑人大量迁入而面临了衰弱和荒废,约翰内斯堡、德班和开普敦等城市老城区都被黑人占据,白人或迁居国外或在城郊建造新城镇,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和基础设施的浪费。

  南非非国大执政党虽然在政权问题上做到了与白人共享,但是在面对外界批评方面,依然表现出死要面子,不顾国内艾滋病横行的态势,拒绝西方医学防治艾滋病的方法,认为艾滋病不值一提,甚至认为外界批评艾滋病在黑人之间更容易通过性传播是对黑人的歧视。于是在姆贝基执政的十余年中,艾滋病横行无忌,感染率高达25%,人均预期寿命降低到50岁以下。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六):新的视角,新的启示

  读这本书,有被砸了一下的感觉,那种当头一棒式的。但感受到的不是痛,而是云开雾散后的清醒。从来没有想过旧南非会与当下的中国有什么可比性,也从未想过今日的南非对中国的未来会有什么启示,秦晖的这本新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全书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是曼德拉的传记,后半部是南非的启示,即从南非看中国,我直接阅读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后半部。秦晖认为,旧南非与中国的“经济奇迹”主要原因均来自于“低人权优势”和“全球化”。所谓“低人权优势”的原因,在旧南非,即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在中国,即城乡二元结构。关于“全球化”没有什么好多解释的,重点在于“低人权优势”的剖析。

  旧南非的“低人权优势”表现在政府对黑人土地的自由支配和大量无人权低工资的黑人劳工,导致资本可以轻易获得两项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和劳动力,这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依靠低成本产品向全世界的输出,旧南非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创造了“经济奇迹”,成为非洲大陆上唯一的发达国家。这样的发展路径与今天的中国何其相似!

  众所周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优势正在于低人力成本与强势政府对土地的掌握,吸引外资进入中国的,一则是低工资(近年略有上升)且无充足权益保障的农民工;二则是政府通过圈地运动,可以提供最优质且廉价的土地。

  而做到这一点,旧南非依靠的是种族隔离制度(或称黑白二元结构),中国依靠的是城乡二元结构。看到这里,很多国人从感情上难以接受,我们的社会体制怎能与可耻的种族隔离相提并论!南非的问题与中国的问题有同质性吗?当然是有的,一个最直观的证据是:这两个国家都在法律上明确规定了“下等人”的权利缺失。旧南非法律规定黑人没有选举权,中国200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第十六条也明文规定:人大代表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也就是说,每个农村人等于四分之一人!

  秦晖进行了几项对比分析,这里只摘要介绍一下。

  一是土地制度,旧南非的土地制度是白人土地私有制,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黑人理论上也是有土地的,但属于农村公社(部落),国家对土地有征调权。这个制度带来了两个好处,一是政府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地把黑人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用于招商引资或建设基础设施,在80年代南非的高速公路里程就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二是既然黑人理论上有自己的土地,那就没有理由呆在城市里,在白人的城市出卖完劳力后就应当回到乡村去养老,黑人当然也是无权在城市中购置土地和房产的。白人可以建立起漂亮的城市专供白人居住,使用黑人的劳力却无需为其提供公共服务和配套资源。

  二是对人口流动的管制,1834年前,南非实行奴隶制,黑人除非受到国家征发,基本不得进城。废除奴隶制后,特别在大量黑人劳工(那所谓流动劳工)进入城市工作时期,旧南非实行严格的通行证制度,在城市里,不带通行证的黑人会随意被警察拘留处罚。这种情况下,黑人劳工在城市中的居住形成两种方式,一是住在工棚,也就是集体宿舍的单身劳工;一是在当局划定的郊区建成贫民区式的家庭住宅。而在城市私自搭建的“违章建筑”是经常被政府清理的。随着城市的发展,贫民区也经常被强制拆除,赶到更加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这常常成为爆发严重冲突的原因。

  中国的相应分析不再赘述,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种族隔离政策带来的红利是不可持续的,日益严重的种族冲突也让南非各界意识到只有实现民族和解才能给南非带来真正的发展。新南非当然也有其新的问题,但总体上是平稳地走上了种族融合的民主发展之路。

  对比的意义在于启示,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从一个种族冲突剧烈的国家平和地转变为一个种族融合的民主国家,其间克服了无数的障碍,避免了国家走入津巴布韦式的黑白对立、波黑式的种族清洗那样的危局,可以说是另一个南非奇迹。这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有曼德拉和德克勒克这样的政治伟人,更重要的是南非人对民主政治的理解。曼德拉说,我们不要白人统治,也不要黑人统治,我们要南非人的统治。这样的政治智慧与我们所熟悉的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和解过程中,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布尔人,即土生的白人。虽然在旧南非,白人社会早已是民主制,但他们认为,黑人的传统是部落酋长制,西方的民主不适用于南非黑人,把西方式民主强加于黑人是殖民主义的延续。换言之,黑人是不能也不配享有西式民主的。这种论调又与我们的左派学者“中国人素质太低不能适应民主论”有何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的南非政治,有左右派之争,却没有黑白之争,因为无论哪一边都是既有黑也有白。作为非国大重要成员的南非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同样让人深思。虽然作为非国大武装力量“民族之予”的主力,但南非共并没有把“民族之予”建设成自己的党军,而是在和解之后全部退出了军队,投身于议会政治,南非共今天仍然是南非政坛中最有影响的党派,在民主政治中展现了真正的自信。

  在意思的是,在“苏东剧变”的1990年,南非共以总书记斯洛沃的名义发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吗?》长篇声明。在声明中斯洛沃针对惋惜苏东国家脱离社会主义的言论,尖锐地反问:“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式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教条,给了共产党或任何别的党以道德权利或政治权利来强加其霸权、或者面对大众的拒绝时还要维护它?”

  在和解时期,为了坦诚相对,建立信任,南非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为非政府机构,通过各方提供证言还原历史真相,既揭露种族主义虐待黑人的罪恶,也不回避非国大等黑人解放组织在武装斗争中曾有过的问题。委员会没有强制权力,完全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事实服人,受到各方包括绝大多数前施害者在内的广泛认可,并因此卸除了历史包袱,避免了后续的冲突隐患,这一做法也成为世界政治中的范例。

  中国的情况与南非一定有所不同,但绝非独一无二,从南非的发展历程看中国,我们看到了那么多似曾相识的东西。假如中国也能走出今天的危局,像南非一样平和转身,将是多么可喜可贺的事情。

  书中还有一则附录不能不读,那是秦晖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发表演讲及交流的实录,从文中各方的评论可以清楚看到各种所谓左中右派的逻辑与立场,当一个人的立论原则是实用主义和利已主义时,那真是无耻没底线的。

  秦晖与金雁真是一对奇妙的夫妻组合,与金雁的娓娓道来,述多于论的笔风不同,秦晖的文笔是犀利的、绝不拐弯抹角而直达人心。对于他的结论你可以不愿意接受,但却难以否认。不管怎么说,他的新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以一个新的视角来观察今天的中国,畅想未来的中国。

  再顺便说一句,本书的前部可读性也很强。如127页“被告席上的法官”,描述了1962年对曼德拉的一次审判,他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书中记载的庭审记录十分有趣,作为律师的曼德拉,平和而雄辨地转换了角色,在这里他虽然是被告,但他更像是一名正义的法官,让法官和证人站在了被告的位置上。

  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七):转轨经济看南非

  第一部分曼德拉传让人全面了解了非洲黑人当年的苦难,“失业是犯罪”、“没有土地是犯罪”,黑人没有任何人权,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令人气愤填膺。在这样种族歧视下,曼德拉能带领黑人们走上民族和解的道路,功在千秋。秦晖总结到:“从学理上人们也许更重视思想上的分歧,然而在南非过渡时期的政治实践中,人格形象似乎比思想更重要……卢图利、曼德拉、甘地、哈维尔他们在思想上五光十色,但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点:他们不仅个人道德操守高尚,有“圣者”风,而且都为反抗压迫历经磨难,坚定不移,因而成为维系人心的正义化身。另一方面,他们不仅有深刻的人文关怀,而且有多元化的广阔胸襟,富于理性与妥协精神,能容纳反对派,主要以其道德感召力而不是以权势对社会起到整合作用。”

  “与此相反,人格伟大而又权势强大的是‘圣君’,如伊朗的霍梅尼。他们也在反抗压迫的历程中表现出人格魅力,然而却不具有宽容精神。一旦成功,神化的人格便转化为神化的权力,从而成为新的压迫者……人们认为,在一个历史积怨很深而人民文化素质又较低的社会里面临转型危机时,需要这样一种理性而保守的‘新权威’来防止社会无序化,抵制‘革命崇拜’。”

  由于是以前编译的《曼德拉传》与新近创作的“南非的启示”合编一书,大量的内容重复现象存在,所以正文多达684页,如果进行合理整合,500页以内应该没问题。编辑很尽责,错漏不算多,仅发现如下错误:

  3“姆巴谢河流过玉米田和种满金合欢树的农场,一望无际的草地一直向东流入印度洋”似少了谓语,应为“姆巴谢河流过玉米田和种满金合欢树的农场,经过一望无际的草地一直向东流入印度洋”。

  从P45到P100大量引文,只有引号引出,没有引号引回,多到我怀疑是不是引号的用法已经革新了?!

  394“公布本组织在国外集中营建犯人权的行为的报告”,应为“侵犯”。

  这本书被《钱江晚报》评为“年度白银图书奖(非虚构类)”,值得一读。如果不是重复较多、定价78元过高,我愿意给内容五颗星。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八):对未来,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心?——秦晖《南非的启示》上

  纳尔逊死了。

  关于纳尔逊的书,一下多了起来;除了自传之外,不同作者/版本/译者有十多种吧。我选了秦晖的《南非的启示》纯属偶然。那天,去找李劫的《论红楼——历史的全息影像》未果。顺手牵羊……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第二部分是启示。我也分上下来写读后。

  我们看过电视/网络/报纸/手机关于纳尔逊死了的消息。或者也看了点专题,深度。也有人系统的开始阅读关于纳尔逊的书,但我想为数不多。一个非洲的黑人,1918年出生,2013年去世,在监狱里面呆了28年或者更久,怎么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呢?如果他没有死的话。

  我对非洲的印象,无非两个字。一个是黑,另外一个是穷。这和我们经常说的高富帅,白富美,土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还有别的,那就是知道他们有“割礼”和信基督吧。割礼后的第一天午夜,有人会把孩子们叫醒,然后指挥他们离开小屋,摸黑走到很远的地方,埋掉自己的包皮,同时,也埋葬了自己的童年。

  有时候看孩子的外婆在看《非诚勿扰》,最近有一个黑妞在上面,总觉得别扭,估计她会《一站到底》?

  今天去南山书城旁边的一个小店吃水饺。等饺子期间,来了一位黑大哥,像塔一样坐在不足5平方米的小店,顿时感觉“天昏地暗”。呢喃兄把欧洲人称为白面包,真是形象/幽默/智慧。

  李超说,在斯坦福读博士时,经常会遇见黑人。他不喜欢他们,觉得他们有多动症。他们总想撩拨你一下……

  1952年6月26号,非暴力抵抗的——蔑视运动正式开始,蔑视运动以不抵抗为宗旨,在整个过程中,志愿者不制造事端,不抵抗甚至自愿被关押。更早之前,忘记是谁的著作了,把蔑视运动翻译成“咖啡时间”,感觉更加诗意——想想吧,假设,为了反抗城管打人,每天/任何时刻,或多/或少的人,聚集在城管大楼旁,静静的,小声的交谈——天长日久……再想,就毛骨悚然了。

  在《战后的日本》一书中,我大约记得日本人在欧洲的境遇,他们几乎采用类似的“咖啡时间”方式。对于压迫和不公,表示了抗议。他们就是不离开他们所在的欧洲国家,每次遭遇不公的待遇后,他们总是更加的积极工作/毫无抱怨/忍辱负重,这真叫以德报怨啊。这又让我想起犹太人来。

  西化之路漫长而势不可挡?我的两个女儿,一个四岁,一个一岁半,她们每天都在坚持学英语。小女儿比大女儿还执着,学英语是她最喜欢的游戏,没有之一。大女儿也从老六的女儿彭禹晨那里获得了一个英文名字。西化,没什么不好;不是全盘就好。毕竟,面,是山西的好。意大利面,日本面之流,差远了。曼德拉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姆丁根小姐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纳尔逊。并且要求,在学校,这是唯一可用的名字。是一种要求,或者强求,就是一种侵犯,包括强加的爱。

  纳尔逊的父亲是克拉尔家族的族长,是腾布人高贵的家族。即便如此,小时候也是无书可读。他们靠观察获得知识。“即使在少年时代,我击败对手时,也不让他们感到难堪。”纳尔逊如此说,感觉真高贵。

  一个民族的古老故事,从来都是很美好的。老人们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那时,我们的人民在自己的国王和长老的统治下过着和平的生活……然后,英国人来了,一切,都变了。

  我们耐心地/温和地/客气地但徒劳地敲打着一扇紧闭着上了闩的大门。(艾伯特 卢图利)

  1952年,纳尔逊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这让我想起北京的钝刀和深圳的花田来。

  纳尔逊研究毛泽东/格瓦拉……

  MK(民族之矛)在四种形式的暴力反抗中,选择了破坏活动,并且严格要求不伤人。四种活动分别是:破坏活动,游击战争,恐怖活动和公开革命。“咖啡时间”结束?

  书中,有很多我认为是“诗意的审判”的篇章,其中,虽然不乏丑恶和暴力,但,总有理性和智慧的光芒闪耀,由此,想起加缪的《局外人》来。也想起何帆翻译的《批评官员的尺度》《谁来守护公正》《法官能做什么》。

  自由之路无坦途。

  余英时主张改良,并称改良也是要流血牺牲的。

  民主不能输出,但正义没有国界。

  摩西归来——摩西又走了。

  如此粗略的阅读,或聊胜于无吧。文学温暖人生,读书改变生活。愿和诸君共勉。

  对未来,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心?我们能否让生活过得更加坦然和安静,干净。我们能否在更大程度上守护正义/善良/公正?我们相信恶魔一定不会消失,我们相信一切丑陋终将消失,我们相信很多的时候,是否相信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来面对未来——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

  自在天茅台镇标准工艺酱香型白酒,品质保证。一箱(12支)起订,每箱1800元,微信下单,95折。自在天,逢年过节,访亲问友,居家旅行的好东西!存量有限,先到先得。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九):我的读书笔记

  今天看完本书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前天4月2日,曼德拉前妻、南非反种族隔离斗士温妮·曼德拉逝世,享年81岁。这位曼德拉的前妻可谓饱受争议,她有南非“国母”“民族之母”之称,是反隔离斗争标志性人物之一,又深陷恐怖主义和婚外情等问题的漩涡,她的故事也是伴随着南非转型前后有巨大影响的人之一,所以在今天看完这本书,又看到这个故事还真有点儿小唏嘘。

  这书涉及到南非三百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最近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一时真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其实全书应该说是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曼德拉传记,这部分写得并不太好,虽然沿着时间顺序讲述却很散乱而且重复。另一部分是通过曼德拉的经历讲述南非民族隔离政策解除前后的历史过程。第三部分将南非的转型与中国过去与现在所面临的转型进行对比以得出启示。

  传记我不想多说什么,曼德拉在南非这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他个人的经历发挥了非常独特的作用。他28年长期的监禁让他成为南非人民反抗的精神领袖,出狱后他充分把握住了他自己在国民及国际社会的地位,在最艰难的时期选择了坚持、理智、宽容和对话,在关键时候将整个社会引导到了和解的道路上,而不是复仇和宣泄,他的坚忍和妥协成就了新南非,也使之成为南非社会长久的精神共识和财富。关押他的罗本岛也成为了黑人反抗历史的象征。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应该是始于上世纪初原住民土地法,到五十年代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它的主要原因就是白人需要大量的黑人劳工进城工作,但又不希望他们生活居住在城市里,不希望承担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他们要的是一群不和白人接触、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也不需要国家承担任何福利责任的劳工大军。也因为隔离制度的原因中国大陆一直没有和南非建交,倒是台湾一直和南非保持外交关系,毕竟南非和台湾都是朋友越来越少的,能同病相怜。隔离制度正式解除始自1990年2月,南非国民党政府在国内外巨大压力下宣布解除D 禁,曼德拉等非国大领导人获释,随后代表非国大与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间展开了艰难的对话。1991年废除了种族隔离法。1992年5月,非国大宣布放弃武装斗争,11月,有条件接受国民党提出的“分享权力”主张,不再坚持黑人多数统治,同意实行联邦制。1994年4月,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明煮选举中,以非国大为首,由非国大、南非共产党和南非工会大会组成的三方联盟赢得大选。隔离制度本身的灭绝首先是黑人的长期斗争,另外国际社会的禁运以及谴责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隔离制度本身有非常大的成本,投入的黑人家园的建设、国际禁运的损失、镇压机构及军队建设等等,造成白人政权内部也开始分化。最后还有一个优势不容忽视就是,虽然南非是种族隔离政府,但是已有较为完备的法律系统,以及人们普遍遵从先正和法律的传统。

  书里我觉得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南非与中国转型的对比分析,我先描述一下南非的背景,再总结一个秦晖老师总结的启示,最后留一段儿给温妮·曼德拉。

  一、曼德拉所在的南非

  我想先从南非的历史和种族说起。南非的历史不仅仅是黑白肤色之争,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殖民与反殖民之争,还有复杂的部族之争、阶级之争,只不过白人对黑人的种族主义压迫时间最长也最引人瞩目而已,长达340多年,期间的争斗造成的创伤之深可想而见。布尔人,是最早来到南部非洲的荷兰白人,生长了三百多年早已与宗主国之间失去了直接联系,他们以阿非利卡人就是非洲人自称。所以首先发生的是这些荷裔白人布尔人与非洲土著祖鲁人之间1838年1月20日的“血河之战”,这场战争最终成为了黑人历史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接下来是这群阿非利卡人与英国白人之间发生了两次布尔战争。布尔战争后虽然是英语白人获胜,但所建立的英式政权却由布尔人掌控。

  南非大致就是这样构成:黑人当然都是“农民工”式的蓝领打工者,从事最差的工作;讲英语的白人只占白人的少数,这些人主要是工商业者;而布尔白人主要的身份第一是政府公务员、军人、警察,第二在垄断行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从事待遇比较高、福利保障好的工作,第三还有一些仍干老本行,经营农牧场。

  所以简单的说南非的种族之争除了黑人内部之间的部族之争以外,有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矛盾、布尔白人与英语白人之间的矛盾,坚持种族隔离最坚决的是这群自认为非洲土著的传统白人阿非利卡人,他们其它是农民,论吃苦耐劳比不上黑人,论文化和技术比不上英语白人,垄断的国有体制依赖度最高。另外还有以家长制为基础的传统酋长制与现代黑人的明煮政治之间的矛盾。所以代表支持明煮和种族平等的非国大与代表祖鲁人的因卡塔之间的对立最有特点,就是有黑白矛盾(因为非国大有白人,还有南非共)、部族矛盾、激进与保守矛盾和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南非国民党则代表的是传统布尔人的利益,他们在主导政权,真正的英语白人和英联邦及西方社会事实上都是支持解除种族隔离的。另外泛非大则是激进强调黑人民族主义的政党。

  所以书中说,南非是这样的存在:“部落传统浓厚、明煮习惯欠缺、历史积怨如山、现实问题成堆的南非”,种族隔离将仇恨和绝望的种子播种在了南非黑人中,转型正是各种矛盾激烈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不是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应该说不仅仅是顺应民心,而更多的运用自己的影响使人民相信自己的选择会更好,从而实现了民族和解。

  二、南非对中国的启示

  1、南非的隔离制度与中国的城乡差异

  南非黑人没有选举权,而中国农民只有四分之一选举权。南非白人有明煮权利,中国城市居民只有名义上的明煮权利,但与农村居民相比有一定的福利和特权。顺便提一下,美国法律在南北战争前规定黑奴有“五分之三选举权”。;

  人口比例相当近似,即都在1∶4左右;

  都有候鸟现象,过年过节大批返乡,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城市居住权,无法享受市民待遇。黑人要回黑人家园,而中国农民工的户口就一直在农村,两者在家乡的土地都是集体所有……他们只能居住在集体宿舍或者回乡,否则无处安家。黑人要通行证,中国农民需要办理暂住证。没有就随时会被遣返回家,而在中国有证也有可能被粗暴遣返。这也是为什么转型前的南非就像中国的大城市一样整洁美丽,而转型后的南非却越来像拉美,因为有了代议制和选票,再也不会被任意驱赶了,贫民窟才有可能产生;

  黑人家园制度与流动劳工制度二位一体,使“家园”成了黑人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地和耗尽青春的黑人劳工的最终归宿。年轻时进城当劳动力,年老了回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养老;

  都没有权利组织工会;

  南非号称非洲工厂,中国则是世界工厂;

  最终南非和中国的情况都是:有一只没有自由迁徙权、投票权和工会组织的、可以随意驱使而且没有任何福利的廉价劳工大军。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南中两国经济腾飞完成原始积累的引擎之一。现实中中国的农民歧视与过去南非的黑人歧视的确同样是“非竞争”的、制度性的、强制性或身份性的,两者都截然不同于自由竞争条件下的“阶级分化”,而属于基本人木又不平等。

  黑白区分比较固化,但城乡区别并非无法转换,而且不像黑白区别那么的显性,那么引人注目。这算一个区别。

  2、面对转型

  英语白人对不起布尔人是大部分南非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面对黑人要求议会制的要求,布尔白人指责那一套是英国殖明煮义文化,骂这群人是英国人的同伙、干涉南非内政,不能强加于南非,认为白人政治不适用于黑人,酋长制才符合黑人传统文化,“如同保持种族—生物特性一样,保持民族认同、保持各自文化特性的权利是基本的和首要的人木又”。防止黑人接受所谓“英国殖民者宣传的”思想,并大力扶植“因杨扎民族运动”、“祖鲁文化复兴运动”之类的部落“传统复兴”组织作为“家园”“执政党”。

  面对英联邦及其它国家指责,认为自己当年树起反殖明煮义大旗,而英国殖民者以前犯下大罪,没有资格指责南非政府。

  3、转型后的结果

  ① 建立了一个不以族群为分而以政治倾向划分的政治生态环境,基本从政治层面上实现了民族和解;

  ② “恢复历史公正、实现转型正义”和“避免冤冤相报,携手面向未来”,民族和解与真相委员会为世界转型树立了榜样;

  ③ 原来的白人城市随着黑人进入最终陷入荒废,但新的经济中心也重新建立起来。贫民窟索维托迎来了世界杯;

  ④ 对黑人的政策倾斜造成了人才大量流失;

  ⑤ 取消了死刑,律法的放宽造成了犯罪的猖獗和警察的粗暴执法;

  ⑥ 艾滋病政策上走了错误道路,造成艾滋病泛滥,医疗负担太重,另外在高福利政策下劳动人口比例低;

  ⑦ 强工会造成罢工过多,但作者认为这并不是制约南非经济增长的因素。

  总之南非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是什么都不能抹杀大家不会回头的共识。民族和解是所有族群最大的福音。

  三、一点思考和温妮·曼德拉

  低人木又带来的低成本投资环境是否可以长期支持经济腾飞?我想应该是一定时期内确实有利于完成原始积累,但是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产生创新型产业和服务业,也不利于拉动内需。

  另外从南非共发展上看他们当前的自信,原来共产主义也可以这样看。

  最后得说一下温妮·曼德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和曼德拉的婚姻:“嫁给他并不是真正嫁给了一个男人, 我嫁给了这场斗争。”这句话很好的定义了他们两个人的婚姻,尽管他们彼此都说还深爱对方,但我觉得至少温妮的话不太可信。温妮在曼德拉入狱期间含辛茹苦地抚养与曼德拉生育的几个孩子,不顾个人安危,支持狱中的丈夫曼德拉与种族主义政权进行斗争,站在反种族主义斗争的最前线,算是一位斗士吧,值得民族之母之称。但是她的环境也污染了她,不可避免的地下工作让她和黑人黑帮扯在了一起,思想激进、崇尚暴力、生活腐化、独断专行、不择手段事实上已经给非国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她曾经说:“用我们的火柴和绞索解放全南非。”

  曼德拉和她的分手,不仅仅是个人婚姻上的问题,更多还是政治理念上,温和与激进间无法调和的矛盾。不管怎么说,温妮曼德拉残忍杀十来岁的青少年这种事都是阴暗和不可原谅的。

  本书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了对中国的启示上,很胆大犀利。

  《南非的启示》读后感(十):掩盖还是批判

  曼德拉是蜚声国际的反种族隔离斗士,他的传记自然也是热点,我国学者秦晖的曼德拉传记和对南非转型的评论就是其中一种。但是笔者读了这本书之后对秦晖先生的一些观点无法苟同,特意在此提出。

  讨论南非的过去和现在,笔者以为首先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南非的种族隔离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只是“种族”方面的问题?秦晖先生和以往的一些文献一样,还是把旧南非看成以种族划线的“种族社会”(该书582页) 。秦晖的书甚至发展到了这样一个程度:他在谈旧南非的经济发展的时候大谈特谈“世界市场”,却似乎全然不知这个世界市场是什么性质的。秦晖先生也多次提及旧南非政权的“反共”,却始终绝口不提该政权的性质,而是以“福利”一笔带过;他也提及了南非荷裔白人的“保守”,却始终不肯说出,他们所“保守”的对象是什么主义。这实在是非常离奇的事情。旧南非社会的性质,并不是一个神秘的问题,事实上,根据学者的研究,1920年代的南非和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地区一样,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革命浪潮中,发生过被南非当局镇压下去的白人工人起义。因此,种族隔离制度,首先就是为了驯化南非的白人工人——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这正是秦晖先生非常欣赏的。其次,南非矿业需要进行巨额资本投资,因此南非矿业资本必须通过极力压低矿工的工资以保证获得利润,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黑人永远成为廉价劳动力,南非矿业资本家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这些廉价劳动力 ,以及由此保证南非资本家尤其是矿业资本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事实上,有些南非资本家“反对种族隔离”正是为了使用低工资的黑人工人取代工资较高,福利较好的白人工人。也就是说,这些资本家“反对种族隔离”不是秦晖先生认为的较为“开明”的标志,而是恰好相反,他们“反对种族隔离”是为了最大化地剥削工人,无论这些工人的皮肤是黑色还是白色。因此,旧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和秦晖先生的观点相反,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种族”制度,就是一个“阶级制度”。另外,秦晖先生一直以来对南非的英裔白人资本家大力赞扬,本书中也多次提到旧南非时期由这些英裔白人构成的所谓“自由主义反对派”,但是,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1971年,南非学者赫里伯特·亚当(Heribert Adam)根据南非方面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的一次调查分析了旧南非权力精英们的状况,根据他的分析,秦晖先生推崇的,他认为“开明”的英裔白人资本家恰好是出于保证廉价劳动力供应这个目的而支持种族隔离制度的 。总而言之,南非的资本家,无论是什么民族的后代,他们的目的都是是获得廉价劳动力的稳定供应,他们无论“支持”还是“反对”种族隔离制度,他们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他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严苛地剥削工人。这很明显是一个阶级问题,而不是种族问题。换言之,在旧南非,种族隔离是资本主义的配套制度,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 ,反对种族隔离和反对资本主义是一个问题。只反对种族隔离而不反对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真正改变广大黑人底层群众的命运。而这正是曼德拉和非国大,尤其在他们取得政权之后的态度和具体措施,而这也正是秦晖先生欣赏曼德拉和非国大的着眼点所在。秦晖在本书里屡次提及,南非共产党并未将南非旧体制批评为“新自由主义”——这是因为南非的旧体制是“老”的自由主义。众所周知,秦晖先生非常喜欢质疑“新自由主义”是否存在,在本书中他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只要翻开本书前半部分的曼德拉传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个标准的“新自由主义”机构的名字赫然出现,其影响在文中也有所体现——本文结尾部分将再次提及这个问题。那么秦晖先生在本书后半部分“寻找‘新自由主义’”的文字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当然,即使是这样,也有可能存在一种情况,也就是在抗争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种族”变成了抗争的主题,“阶级”被淹没了。秦晖先生对于旧南非的观点在这个前提下倒也能够成立。但是学者的研究得出了与此相反的结论。事实上,早在二战前,南非黑人工人的抗争就很激烈了。这种抗争一直持续。美国学者盖伊·塞德曼(Gay Seidman)研究南非工人运动结果是,在旧南非末期,阶级已经取代种族成了南非黑人抗争的主题。这种抗争不仅包括了要求改变黑人的被隔离地位,而且包括了世界其它地区工人阶级抗争的一切内容,亦即通过政治的,非市场的手段获得工资以外的,能够使工人满足需要的收入。用塞徳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完整的公民权”——也就是除了一般的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利之外,还包括了获得各种福利保障的“社会权利”。这种抗争已经不仅是对工人自身劳动条件的抗争,南非黑人在抗争中已经认识到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处境与资本主义剥削之间的关系,因此他们的抗争诉求核心已经不是种族,而是阶级。在抗争过程中,南非黑人工人已经提出了通过非市场的政治手段改善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诉求 。1983年,黑人工人甚至提出了建立民主的、反种族主义的工人共和国的口号 。这些诉求很显然远远超出了种族范畴,和新自由主义更加是水火不容。而且,抗争种族隔离的过程中,非国大,南非共产党和南非工会(Cosatu)结成了政治联盟。这样一种政治联盟的诉求,显然是不可能只停留在一般的市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新自由主义上面的。正如我们下面看到的,这些组织已经提出了相应诉求。也就是说,旧南非的抗争者,无论是非国大,还是南非共产党,都十分清楚地知道他们与之作战的,是资本主义。但是,在秦晖关于南非的叙事中,我们完全没有看到相关的内容。比如该书第600页提及南非工会大会(COSATU)的时候,秦晖完全没有提及南非工会大会在种族隔离体制下进行的抗争,这对于一个严肃的历史学者来说实在难以置信。纵然秦晖不是专门研究南非的学者,但是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获取相关资料应该并不困难。

  这里还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反对种族隔离是为了什么,正如笔者之前讨论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时候指出的,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的根源是资本主义,那么很显然反对种族隔离就是为了反对资本主义。反对种族隔离是为了让无论黑人白人还是其它任何人种肤色的人民都平等地不受资本家剥削,而不是“平等”地都被资本家剥削。与之相关的是,秦晖先生自己在书中多次使用我国的国有企业老工人比喻南非的白人工人,把后者在种族隔离结束之后的状况和前者的状况尤其是下岗相提并论。可是秦晖先生似乎忘记了,他自己当初就为我国国有企业老工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愤愤不平过 ,为什么秦晖先生对南非的白人工人的态度就截然相反呢?真实在令人感到奇怪。而且,旧南非的白人政权,经济上是秦晖先生认可的、支持的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政治上正是秦晖先生极为欣赏的改良主义,而且还是秦晖先生认可的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改良主义。秦晖先生在这里再次出现了自相矛盾。旧南非的白人工人固然不应该排除黑人工人单独享受福利,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任由资本家剥削——无论这个资本家是黑人还是白人。在笔者看来,这是笔者和秦晖先生之间的最大分歧之一。

  接下来是南非白人工人和种族主义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学者的研究已经指出早期南非白人工人种族主义的奉行者恰恰是社会民主党性质的原南非工党。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秦晖隐瞒了这一点。众所周知,秦晖对于社会民主党和改良主义是极为偏爱的,我希望这种偏爱不至于损害秦晖先生的学术研究。 而南非共产党,在其还只是“国际社会主义者联盟”(International Socialist League, ISL)这个小团体的时候,就要求把黑人工人的收入水平提高到白人工人的水平,而这个组织也在一开始就致力于组织黑人工人,并阻止过白人工人对黑人工人罢工的破坏行动。尤其在1922年之后,南非共产党和南非工党不再是政治同盟之后,南非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彻底和坚决。早在1920年代中期,南非共产党就拒绝加入已经被收编的白人工会 。也就是说,南非共产党在反对种族隔离的时候,不仅反对了资本主义,而且反对了秦晖先生极为欣赏的改良主义,以及“民族认同”——秦晖先生自己也提及,南非共产党是由白人理想主义者组成的。正如秦晖先生自己也提到的,共产国际恰恰也是坚决支持南非(和世界其它地区比如美国)黑人开展反种族主义的斗争的 。至于南非白人工人被收编的问题,的确,这个政治联盟是种族主义的,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这个联盟也是秦晖先生最为欣赏的改良主义性质的——事实上改良主义正是以“民族”,具体到南非这里就是白人种族作为政治认同的基础的,换言之,种族主义是南非条件下白人改良主义的必然结果。事实上,秦晖先生在本书中(第585页)也是这样认为的。换言之,按照秦晖先生自己设立的标准,他是不应该反对旧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的。秦晖先生在这个问题上,又一次自相矛盾了,又一次令人难以置信地保持沉默了。

  除了白人工人之外,大家都知道旧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堡垒是荷裔白人。秦晖先生在他关于旧南非的文章中一直把布尔人塑造成“穷人”,“对工商业兴趣不大”等等,把旧南非的种族主义也相应地归咎于这些“穷人”,并与此同时把旧南非的英裔白人塑造成“开明的上层”。秦晖先生甚至把旧南非的种族主义的基础追溯到1920年代的南非白人工人起义。笔者在之前的段落中已经指出了秦晖先生在这些方面的错误。而且秦晖先生的说法在笔者看来有把一切问题都往“底层”头上推之嫌。在这里,笔者需要进一步指出以下若干问题。第一,旧南非的荷裔白人并非如秦晖先生认为的这样毫无分化——事实上,秦晖先生自己承认的1920年代南非白人工人起义就说明了这种分化的深刻。把荷裔白人认为是一个无分化的整体恰好是重复荷裔白人上层的意识形态。第二,南非荷裔白人并不是如秦晖先生说的只是“穷人”,或者“对工商业兴趣不大”,他们也不是秦晖先生认为的只是在种族隔离之后才“发家”的。秦晖先生自己的有关文章里涉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则是直接从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跳到种族隔离措施实施时期。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将近30年时间在秦晖先生的笔下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南非荷裔白人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正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 。第三,旧南非的荷裔白人塑造民族主义不是出于闲情逸致,而是为了驯化白人工人,亦即为了把白人工人纳入所谓“阿非利卡人”的“共同体”,从而方便荷裔白人资本家对白人工人(以及黑人)的统治。荷裔白人(或者更准确地说荷裔白人上层)在塑造阿非利卡民族主义的时候采取了不少攻击南非工会甚至是改良主义工会的措施(参见O’Meara Ibid.)。黑人工人运动更加是其主要目标。换言之,旧南非的种族主义本身就是为了维护荷裔白人资本家对白人工人的统治——还有剥削(当然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秦晖先生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强化对黑人工人的统治。更进一步地说,这就是秦晖先生认为只有在代议政治中存在的阶级斗争。秦晖先生对民族主义的推崇,对于阶级政治的反对,与其说是对旧南非的批判,不如说恰恰掩盖了,实际上也可以说正当化了旧南非(事实上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剥削和奴役。这种剥削压迫和奴役不仅针对黑人,同样针对白人工人。当然,这种主张并不是旧南非特有的。事实上,民族主义多少都有掩盖阶级压迫的倾向,除了旧南非以外,这个方面比较著名的还有以色列 等。秦晖先生曾经在别的文章中抱怨他反对的那一种民族学说“不承认阶级平等”,这实在让笔者不禁莞尔,阶级就是不平等的表现(相应地,消灭阶级也就是消灭不平等),秦晖先生无异于在鼓吹“铁的木,圆的方”!

  此外,秦晖先生本书中处处为英裔白人开脱,这同样不符合事实:在推行种族主义方面,秦晖先生鼓吹为“开明”的英裔白人和布尔人毫无二致:白人南非的隔离式劳动体制,是英国矿业资本率先使用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塞西尔·罗兹(Cecil Rhodes)首先小范围实行的;英军占领布尔人的“国家”之后,布尔人原先采取的种族隔离措施原封不动 。英裔白人资本家的态度前文已经提及。同时,在前述南非学者亚当的调查中,只有9%的英裔白人认为,居住在城市的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差别应当最小化,反对者的比例是87%;荷裔白人赞同和反对的比例分别为6%和92%。而且有79%的英裔白人认为,黑人是儿童,需要几个世纪的“进化”。而持相同观点的荷裔白人比例为69%。同时,89%的英裔白人反对在当时的南非实行民主,认同这个观点的荷裔白人比例则是92% 。很英裔白人信奉生物种族理论的比例也和荷裔白人的比例差不多。 明显,英裔白人对待黑人的态度和荷裔白人如出一辙。白人南非的自由主义,也不是如秦晖先生认为的那样反对种族隔离,毋宁说是小骂大帮忙 。

  在“国际社会的态度”方面,秦晖先生的书里只是轻描淡写地用“利益外交”和“道义外交”的提法打发了这个问题,并且避重就轻地说“市场经济国家”(笔者不禁要再次问秦晖先生:这些是什么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客观上放纵了南非”(该书418页)。在这样做的时候,秦晖先生只字不提南非白人政权冷战期间作为西方打手的历史事实,当然还有西方右翼尤其是军方和情报部门的态度。也就是说,对待旧南非种族隔离政权,这些国家不是“客观上放纵”的问题,而是直接支持的问题 。事实上,曼德拉本人就是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援下被南非白人当局逮捕的 。这显然远远超过了“客观上放纵”的程度。白人南非的核工业,是英法美德四国直接出人出钱建立的 。这显然也远远超过了“客观上放纵”的程度。不仅如此,大家都知道,冷战在南部非洲是演变为热战的,南非军队直接出兵参与了邻国安哥拉的内战,并镇压了邻国纳米比亚和莫桑比克的黑人解放运动——和南非非国大一样,这些黑人解放运动也得到了苏联和东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同样,在背后支持白人南非军队的则是美国里根政权。很难相信作为历史学家的秦晖先生对此竟然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事实上秦晖先生在本书中也提及了旧南非白人政权的穷兵黩武,因此他对这个问题的轻描淡写更加无法理解。秦晖先生提及南非的时候处处以负面的态度提及原苏联和东欧诸国,但是秦晖先生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曼德拉传记,固然,正如秦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承认,这个传记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但是笔者甚至不用翻看前面的曼德拉传记内容就可以知道,任何一本合格的曼德拉传记都不可能不提及这个事实:亦即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乃至古巴)对包括南非在内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大力支援,这个支援是全方位的,付出了生命代价的。很难相信秦晖先生对于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笔者无意否认苏联东欧各国存在的严重问题,但是笔者以为,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个学者应该具备的。同样,秦晖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对西方国家持友好态度,但是回避历史事实笔者以为是不合适的。

  同样,在谈及旧南非问题的时候,秦晖先生始终把旧南非的所谓“外部压力”归因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笔者在上一段里已经指出了秦晖先生有意忽视旧南非在冷战期间作为西方国家在南部非洲的桥头堡和打手的错误。除了旧南非和周边各国的战争之外,1980年右翼的里根的当选就有力地刺激了旧南非政权对周边各国采取的“特种”军事行动 。这些事件不会因为秦晖先生的回避而不存在。这里还需要指出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旧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从1940年代末期开始大规模实施的,但是在整个19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并未对旧南非采取任何制裁措施,一直到了1960年代联合国才在秦晖先生不愿意提及的苏联东欧各国以及新兴的第三世界各国的推动下对旧南非采取了制裁措施 。换言之,正如笔者上一篇文章指出的,西方国家和旧南非的关系比秦晖先生愿意承认的要深刻得多(比如旧南非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创始缔约国之一)。同样,在谈及旧南非的“外部压力”的时候,秦晖先生对他不喜欢的苏联东欧诸国只字不提,以及曼德拉和苏联方面的关系。

  与之相关,秦晖先生在本书中引用白人南非总理博塔的“反殖民”言辞的时候,却忘了一个问题:白人南非当局在实际中直接动用武力捍卫周边的其它白人殖民政权,也就是南罗得西亚的史密斯政权,以及葡萄牙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殖民政权。当然,这是秦晖先生的南非叙事中美化西方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家都知道,种族隔离时期的南非在经济上是极为“开放”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旧南非都是西方集团的成员,正如本文上一段提及的,这个政权还是西方集团在南部非洲地区的桥头堡和打手。旧南非的经济对西方资本和西方市场的依赖也是非常深的,反过来,和本文前面提及的南非英裔白人资本家一样,这些西方资本家和旧南非政权的结合程度也是相当之深的。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秦晖先生对西方资本的态度同样采取了轻描淡写的态度。秦晖先生提到沙利文原则,但是这个原则第一并没有广泛实行 ,而且被白人南非的非白人工人们斥为欺骗 。或许,他这样的自由主义者对这个问题轻描淡写是“理所当然”,但是笔者以为尽管秦晖先生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但回避历史事实并不是值得欣赏的做法。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秦晖先生多次提及所谓“低人权”,并以此批判旧南非和其它社会排斥。但是,秦晖先生似乎忘记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秦晖先生所指的低“人权”指的是公民权利受到侵害,但是大家都知道,自由主义,亦即秦晖先生自己也知道并承认,他自己信奉的那一种学说并不承认社会福利,亦即“社会”权利属于人权之列。那么秦晖先生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对“低人权”进行的批判就显得无的放矢,而且再次自相矛盾;第二,秦晖先生不用说是大力提倡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最少不是后者的反对派,那么笔者想问一下秦晖先生,如果“低人权”能在这样一种制度中取得“优势”,那么秦晖先生自己支持的这样一种制度意味着什么不是不言而喻了吗?从秦晖先生的一系列文章和著作来看,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南非转型之后的情况是秦晖先生大力赞扬的。固然,像国内一些人士那样无视旧南非黑人的悲惨状况,美化旧南非是不可取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转型之后的南非存在的问题。一旦南非转型成功,获得政权,非国大转向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正是新自由主义。南非转轨刚刚开始的时候,非国大左翼、南非共产党和南非工会推动非国大和曼德拉将这几个组织联合制定的“重建与发展纲领”(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作为新南非政府的基本纲领性文件。这个纲领本身包括了各个方面的内容,既有诸如国有化,各项社会政策等,也有新自由主义的内容,例如财政紧缩、提高国际竞争力、建立“独立”的储备银行。但是,在南非官僚和资本家,以及非国大政客等的联合抵制下,这个纲领中的非新自由主义内容,例如社会政策和国有化等,完全没有得到执行,其中的新自由主义内容则相反。而且南非政府还在世界银行的协助下制定了另外一份新自由主义性质的发展计划以取代这个纲领 。这些内容在秦晖先生及其合作者笔下都消失了。这实在令人疑惑 。同时,这无疑损害了秦晖先生对南非的叙述的可靠性。毫无疑问,正如秦晖先生自己也承认的,新自由主义已经在智利、美国、欧洲、日本和世界其它地区造成的那种状况,亦即社会分化的全面、急剧扩大,在南非也发生了作用。这对于广大黑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这个问题并不能如秦晖先生自己认为的那样通过“忆苦思甜”克服。其次,结束种族隔离之后的南非共产党,就和南非工会一起反对非国大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政策。不过由于南非共产党仍然坚持和非国大结盟,这种反对软弱无力 。因此,真正从南非“转型”中受益的,实际上只是一小撮黑人资本家和非国大权贵。这样一个南非,正如笔者在本文之前部分指出的,显然不是当初黑人抗争的目的所在。当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秦晖先生赞赏这样一种制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笔者以为,对于一个历史学家来说,表达政治立场的时候还是要顾及基本的历史事实。

  秦晖《南非的启示》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

  1、笔者还要指出,秦晖对“阶级斗争”的理解是错误的。众所周知,在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被剥夺了选举权的,换言之阶级斗争并不是只有在代议制政治下才上升到“国家”层面的。不仅仅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这样,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斗争中,选举权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资产阶级最早也是被排除在政治领域之外的,换言之,阶级斗争从一开始就是在非代议制政治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2、参见Dunbar Moodie: Going for Gold, Dan O’Meara: Volkskapitalisme等。

  3、Heribert Adam: The South African Power-Élite: A Survey of Ideological Commit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4,No. 1 (Mar., 1971): pp. 76-96。英裔白人的问题下文还要谈到。

  4、同理,旧南非确立资本主义土地制度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不公正”的,这就是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5、 Gay Seidman: Manufacturing Militance。事实上1980年代我国学者杨立华对这个问题已经有很深入的研究,秦晖先生本书的座谈会里杨立华教授也表达了其观点。很难相信秦晖先生对此不知情。

  6、冯志伟《美国外交的悲剧:美国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政策演变,1948-1991》,2009年南开大学博士论文pp.285

  7、见秦先生的文集《问题与主义》,事实上秦晖先生正是以批评我国国有企业转型的问题,鼓吹“公平”而起步的。

  8、Edward Johanningsmeier:Communists and Black Freedom Movements in South Africa and the US: 1919-1950 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 Vol. 30, No. 1 (Mar., 2004):pp. 155-180

  9、这同样使得秦晖先生在本文中对待苏联东欧各国的态度显得滑稽。

  10、Dan O’Meara: Volkskapitalisme

  11、参见Zeev Sternhell: The Founding Myths of Israel

  12、Meredith: Diamonds, Gold and War, The Making of South Africa pp.156-157, 259-269,494-503

  13、Adam Ibid. pp. 80表格。这里的调查对象都是各自的上层。

  14、Adam Ibid. pp.83表格。

  15、Hanlon前引著作。

  16、其中的美国部分见冯志伟前引论文。英国的部分见王能标《英国对南非的政策陷于被动》,《瞭望》1986年第30期。以及杨洁勉《英联邦危机和撒切尔的难题》,《国际问题资料》1986年第16期。这些很容易获得的资料秦晖先生总是视而不见,十分令人遗憾。秦晖先生最欣赏的里根和撒切尔,正是白人南非的坚强后盾。另外,1961年白人南非退出英联邦和当年英联邦总理会议上,英联邦的亚非成员国总理的批评的关系更加密切一些。

  17、Thomas Borstelmann: The Cold War and the Color Lin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pp.156。很难想象本书前半部的曼德拉传记里没有提到这件事情。

  18、阿吉姆-胡赛因《西方、南非和以色列的战略三角关系》(上),《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83。事实上1980年代国内的《西亚非洲》乃至《世界知识》等刊物上有大量此类文章,知网等数据库上下载十分方便。很难相信秦晖先生无法搜集到相关资料。

  19、 Joseph Hanlon: Apartheid’s Second Front

  20、参见Thomas Borstelmann: Apartheid’s Reluctant Uncle。另外,联合国网站上有各国尤其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的记录。只要查询那个记录就知道,美国和英国从来是白人南非政权在联合国的保护伞。

  21、Litvak, DeGrasse, McTigue: South Africa, Foreign Investment and Apartheid, pp.37

  22、冯志伟前引论文,pp.233。

  23、见Patrick Bond: Elite Transition。

  24、秦晖先生在本书中强调非国大的“社会民主党”性质,但是秦晖先生似乎不了解,社会民主党不仅无力阻止新自由主义,自己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先锋。见Gerassimos Moschonas: In the Name of Social Democracy和Kevin Hickson, Anthony Seldon: New Labor, Old Labor。

  25、David P. Thomas, , 2007, “The South African Communist Party (SACP) in the Post-Apartheid Period”, 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 vol. 34, No. 111: pp. 123-13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