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锦集

2021-02-02 02:3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锦集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是一本由[美] 温迪·T.巴哈利(Wendy T. Behary)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一):认识自恋

  

安东尼有一句话,我谈过最长的恋爱就是自恋。我爱自己,没有天敌。 因为本书的名字,我去看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自恋这种心理,语言通俗的,浅显易懂的专业心理学科普读物。作者是图式治疗的创始人杰弗利·杨的学生温迪·巴哈利,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作者在整本书中提及一种图式疗法,所谓图式,我在这里用通俗的方法解释,好比一个人幼年时遭遇了某种心灵创伤或者是深刻的影响。比如被老虎的尖叫声给吓到,之后再遇到动物做咆哮时,会唤起幼时的这段经历,幼时的这段经历会使他自然而然的对这种即将发生的事作出反应。图式是一种唤醒能力,过去与现实对应。就像有的人恋爱一旦失败并不再陷入爱情。 自恋Narcissistic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这个词背后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美少年纳尔克索斯拒绝了一名少女的求爱,并被复仇女神诅咒让他爱上水中自己的倒影。可怜的纳尔克索斯每日望着水中的倒影孤影自怜,日渐消瘦,并最终化成了一朵水仙花。人们也以水仙花的孤影自怜比喻那必须自恋的人们。 现在的时代很多人都有着自恋情结。并不是所有的自恋都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作者由浅及深的科普自恋心理,男女自恋差异,自恋情绪的根源等剖析自恋心理。严重的自恋症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显性非适应性自恋症,危险的自恋者甚至是一种反社会性人格,需要远离。回顾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骇人听闻的杀妻案,还有前段时间的拉姆,分析一下都是有着大男子主义的自恋男性作案。作者有着30年的心理研究专业经历,对这些自恋患者们有着很深的观察和研究。 因为自恋的人心中只有自己的完美,不会理解别人的感受。和自恋者沟通时想要改变他们的想法,就要激活他的图式,和他一起试着换位思考。鉴于作者所言,每个人的内心本质都是一个毫无杂质的孩子,自恋者的重重外表将这个孩子紧紧的裹了起来,如果他们在你面前展现的是他们伪装起来的样子,他们就并没有对你真正的敞开心扉。 但因为自恋者只爱自己,他们不能与别人共情,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所以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也许他们一生都可能在以自己为中心,吹嘘夸耀自己,内心却也渴望着别人的爱。这本心理学小书中有很多都是人际沟通中令人警醒的金句,如果人际交往中无法做到共情,一个人没有同理心,那么周边的人对他的评价一定不好。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二):提高情商,摆脱关系困境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是温迪•巴哈利的力作,他是哈佛大学教授、情商之父,他是临床心理学家。

书中讲述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自恋者,要看他/她是不是在所有人面前、在任何情境中都表现出狂妄自大、受出风头,喜欢贬低别人等人格特质。

自恋的一般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有些人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在暗恋着他,所有人的目光都停留在他身上,自恋犹如双刃剑的两端,有利有弊,这需要看你怎么去对待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合适的挫折中逐渐明白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个世界也是不完美的。即便这样,每个人都是有价值和可爱的,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真正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欣赏。自恋人的很容易认为别人的任何一个眼神或者外界的任何一种声音都和自己有关;时而自信到天堂,时而自卑到地狱;极度需要外界的认同和崇拜;更严重的一点的,为了保持自己“虚弱的自尊”,需要不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各种自我激励才能生存或者与人相处。

另一方面,自恋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多鼓励自己,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能力,学会掌控最合适的自我认识程度,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自恋者,心理测量或精神治疗师诊断也许会很有用,但你自己的直觉才是最基本的。就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感冒了一样,哪怕他不是个医生。自恋者和其他人格障碍者带给你的绝不是春光明媚,而经常是狂风暴雨。与他们在一起,你很少心情愉悦、精神放松、享受美好,他们的行为经常在瞬间引起你强烈的反应,你需要整天佩带长矛或盾牌。自恋者一般表现得非常强势,特别是他们处在上级领导这样的权威位置时更是这样。但你要认识到他们的心理非常幼稚、脆弱,不要被他们的实际年龄、位置所迷住。

那么如何与自恋者相处呢?在这本书中就有非常完美的答案。其实,自恋者没有自知力,如果你期待他们有一天会意识到并反省自己错误,那是不可能的。与自恋的人相处,多半是痛苦的。因为自恋者的人格不改变,他们与别人相处的模式就不会改变。同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果自恋者是个老板,对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态度。这就面临一个关系中的悖论,自恋者如此对你,一方面是因为你,同时又与你无关。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关系的困境,从而更轻松地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三):贬低你,自以为是,霸凌你,如何冲破自恋者为你设置的“牢笼”?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总是自以为是,从不会关心别人的想法,常常以自我为出发点。即使你做得足够好,可在他面前,你依旧得不到尊重与爱,你可能长期都能感受到自卑与压抑,甚至想要逃脱这种让人受尽委屈的生活,可你却因为某种原因(爱)而选择了留下。

如若你也曾有过如此这些感受,那很可能是遇到了一个自恋型恋人或亲人。

在心理学上自恋者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图式,他们无法与你共情,他们习惯性贬低你,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傲慢而自大。

可如果你喜欢上了这类人,又深爱他,或是无法离开他时,我们就得选择以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与之相处,从而走出那种被贬低被忽略的无助与失落。而不是把责任都归咎于自己身上,从而让自己陷入痛苦与挣扎,觉得自己不应该被爱,活该被无视。

在《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这本书中,作者温迪·T.巴哈利就提到,想要与自恋者和平共处。我们就得知道自恋者为什么自恋的根本原因,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自恋的?又是如何一步步伤害到你的?

从而改变我们与之相处的模式,与沟通技巧,来实现与自恋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可能。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那如果用类似的一句话来形容自恋者,那我们可以说。

每一个自恋者他们都是有着不同的根源的,因此我们要找到其自恋的根本原因,从而去克服它,击破它,最终实现与自恋的人和谐共处的模式。

就如《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这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以一种同情和慈悲的方式看待此点。大多数的自恋者在本质上并不邪恶,如果我们学会在主张和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努力去触动自恋者脆弱和孤独的内核,那么就有可能帮助他们绽放关爱他人的那一面。

那我们该如何辨识你‍身边的自恋者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纳西索斯情节”,同样也可成为自恋情节。这个词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纳西索斯是古希腊特别俊的一位男子,很多女生都迷恋他,可让人有些遗憾的是,他拒绝了所有美貌女子的情义。即使是仙女伊可也被他拒绝,也正因此,伊可很伤心,也渐渐消沉下去,最后,她的身体也渐渐消失了。

而这一幕让众神愤怒了,他们做了一个决定:让纳西索斯爱上自己,但是却不能以爱来回报他。

也正因此,纳西索斯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并因此而不可自拔,最终,在他爱不能自控时,他扑向了水中,并因此溺水而亡。

纳西索斯自负而自以为高高在上,也正因此才造就了他的悲剧,而自恋这个词也因此人物而得来。

自恋者往往会表面呈现出高人一等,只关注自己,有特权感,习惯性贬低他人,完美主义,不信任他人等特点。

可实际上,大部分的自恋者他们的内心身处都有着一个伤疤,这个伤疤就如同一层遮羞布一样,掩盖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依靠这些表面的行为来隐藏自己,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也是渴望温暖、渴望爱、渴望有个避难之处的。

自恋者的根源是如何形成的?‍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霸凌者魏莱在对陈念施暴后,完全没有悔改之心,也意识不到自己错了。在她的心里,这些对她父母来说也无所谓。当警察来到魏莱家时,她母亲的一句话让人发现了这个家庭存在的本质问题。

魏莱母亲说,我家魏莱成绩好,拿了很多奖杯,各项都表现得很优秀。父母深深的优越感与自恋也影响了年少的魏莱。

在魏莱眼中,她父母对她是很看重的,因此她极力想讨好父母,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同。当警察审讯她时,她一开始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可当警察说,要打电话给家长时,她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实际上,她的内心确实没那么有底气,她担心警察会找上父母。甚至为了不被父亲冷落,她愿意去求陈念。这个外表看上去极度孤傲的女孩,内心也有担心受怕的事。而这些都来自于她背后有一对自恋的父母。他们从不关心魏莱的真实感受,也不懂得理解女儿,更是把所谓的成绩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从而造成了魏莱自恋的缺陷性格。

有研究者曾认为,在自恋者成长的家庭里,父母灌输给孩子的信条就是要比他人优越,要拥有特权,并且父母对这一信条也身体力行。“

魏莱的父母就属于这类人,而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也让魏莱越来越靠近他们。从实际来说,魏莱霸凌同学,更多的也是希望通过这种霸凌来隐藏自己内心缺爱,不受人关注的一面,他们把霸凌者角色当成了一个面具。他们希望能够做到更完美,来赢得父母的关注与爱。

自恋者的形成更多就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宠爱孩子,孩子被惯坏;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以至于孩子没有自主权,从而造成依赖心理,这也间接导致了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喜欢他人来照顾他们,而不会顾及到别人的感受。

还有一些也可能是因为从小不受父母关爱,被嫌弃,情感被剥夺,缺乏自我认可,习惯于自我否定所造成的。而这些或多或少都来自于我们童年的成长环境或是我们周围所共处的人。

而这些往往是我们一生下来就不可逃脱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心甘情愿去接受吗?当然不是,每一种心理模式它都有自己薄弱点在,如若我们能够抓住其中的痛点、薄弱点,我们就可能实现亲密关系的突破。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不同程度、不同意义上的自恋?‍

自恋也分情况或程度,有一种是轻微的自恋,不带有太多伤害,也可以说是健康的自恋。而另一种则是极度自恋,可以说是破坏性的自恋。健康的自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它对我们的生活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很正常大的一种心理模式。

可还有一种自恋,那就是破坏性自恋,这一类自恋很有可能让人毁灭。

在生活中,也不乏有这类型人,他们常常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如若对方不服从,他就会出言伤人,或是只能按照他的节奏来。更严重一点,他们可能会因自恋而产生暴力行为,从而失去理智。

那么面对如此危险型自恋者,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离开。你得相信自己,给足自己信心,这样才能在选择离开时有更大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地依照自恋者的模式,去否认自己,贬低自己。

那如果我们遇到一个自恋的人,他是你的亲人或是你所爱之人,那我们又该如何与之相处呢?这也是《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这本书中提出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如何去改变自恋的人,而是如何与他们共处,从而渐渐形成一种良性的相处模式。

1.揪出旧的行为模式或思想模式

在《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一书中提到,人天生更倾向于习惯的路径,从而选择自己熟知的反应来应对外界的刺激。

举个例子:当对方把责任推脱到你身上时,我们首先得清楚地认识自己,识别这其中的问题。从而清晰地辨识到,这其实不是你的错。

不能为了迎合他人的心,就去讨好别人,而把委屈都自己承受了。更不要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关爱,或是无权利去做。如若你能从思想上逃脱掉这钟牢笼,在他人无端怪罪到你身上时,平静思考一下,你就能从这种痛苦中渐渐解脱出来。

2.让新的习惯模式逐渐走进你的大脑与生活

练习正念,驱赶你心中旧有的思维与模式,让大脑处于一个放空的状态,积极暗示自己“这不是你的错”。这就需要我们把旧有的思维模式及时分辨出来,并判断是否属于之前你旧的习惯模式。如果是,那就用正念引导自己,让自己从中逐渐走出来,告诉自己,你也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选择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需要保持心态的淡定。正念练习,主要重在专注于自我本身,专注身体的每个部位,把身体和内心的紧张、焦虑、自责释放出去,从而接受新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沉溺在烦恼与自责中。

3.用共情去引导你身边的自恋者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自恋者可能更趋向于喜欢夸大、炫耀自己,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或是喜欢注重完美,喜欢把责任归到他人身上。

这时,你可以用共情去引导他们,共情不是让你去纵容或是赞成他们,而是让你去理解他们。

举个例子:你的恋人因为工作上的烦恼,把情绪也带到了家中。你们两个因一点小事吵了起来,最后,可能导致他出语伤人。

那么,此时的你如果发现不对头时,可以引导他,比如:“你是不是遇到烦心的事了?”然后告诉他,“我理解你心中的想法,也知道你工作上可能受了委屈,但是你不能因此而发脾气。”

理解他,但是不是妥协,更不是纵容,你也有自己的话语权。

总之,即使遇到自恋者我们也不要太过紧张,用共情去引导他。当然,如果遇到危险的自恋型人,比如:喜欢霸凌你的,那么你可以寻找专业的人进行指导。无法应对时,我们也可以及时止损,逃脱出自恋者为你设置的牢笼。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四):一本书带你重新认识“自恋”!

  

“自恋”一词来自西方,有趣的是和它相关的一个希腊神话故事,纳西索斯因为拒绝仙女伊可的求爱而受到惩罚,永远沉醉于自己的倒影之中,但倒影可见却不可得,之后他日渐消瘦,最终变得了一株美丽的花。

之后,心理学发展起来,用这个故事来表现“自恋”,纳西索斯不接受别人的示爱,反倒爱上了自己,并因此有了最终的结局。一个人爱上自己,被称为自恋。

后来慢慢的,也许自恋的意义就变了一些。现在提到什么是自恋?我想到的是,自恋者身上总这样的一些共通的毛病:总自己夸奖自己,目中无人,不愿去谅解别人的思想。其实,换句话说,也就是自私的一种方式。自大,不晓得与其他人沟通,只看得见自己的优缺点,这是自恋者最基本的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于让自己保持完美形象(获得赏识、地位,被人嫉妒),很少甚至完全没有打算去倾听、关心、理解别人的需要。这种自我中心的状态使其无法跟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的联结,但恰是这种联结才能让人感觉自己被对方全心全意地理解和接纳。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温迪•巴哈利在《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里对“自恋”的定义。

想来我对“自恋”这个词的解释仅限于字典,最多也无非是说“自己夸自己太自恋”这样比较肤浅却正常的话了。看过这本书,我觉得,自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与人之终生性格息息相关的存在。一个人的成长,一不小心跑偏就会和“自恋”这麻烦捆绑在一起,严重了还会害人害己。可见“自恋”是需要慎重起见的事情……你对于自己的“自恋”了解多少?对于他人身上你所厌恶的性格脾气是不是源于“自恋”?这本书倒是可以帮人找到了那些一直不得解的答案。比如,仔细研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也发现自恋是一种很麻烦的事情,有的人“自恋”行为比较严重,甚至除了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还会通过负面的情绪,带周边的人带来很痛苦的体验。

自恋分为两种:健康的自恋和有破坏性的自恋

好的自恋,对自我完美的追求,也会迫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在不伤害他人的提前下,更加关心自己,在乎自己,自我成长。同时,这种自恋也是自信,多鼓励自己,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能力,学会掌控最合适的自我认识程度,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书里提到:儿童时期的自恋,如果是健康的,就可以培养正直的品性,好的父母是叫孩子学习爱自己,让孩子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对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敏感性。好的家教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自恋,也是一定有责任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不会继而变成傲慢无理的成年人。

健康的自恋固然会驱使人走到正途,很多人害怕被控制,却也不想控制他人,他们是习惯一个人孤芳自赏,拒绝社交,恐惧恋爱,只想我行我素,自己过上优质日子,这样的心理又何尝是不好的呢。一个人懂得与他人保持距离,在自我的世界里,和自己恋爱,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想,脾气好的自恋者,大多就是这样怕麻烦的人,他们孤傲冷淡,不爱与人相处,殊不知,有些人的怕麻烦,倒是给其他人省下了不少麻烦的事情。

在而今的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不想和别人相处,只顾着自我欣赏,即便他们的内心也渴望温暖的感觉,但却迟迟不敢走进别人的世界。

自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和拖延、焦虑不同。看到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的在很多事情上的胆怯其实是源自“自恋”,我突然在想,我和我的家人在某些特定问题上的执着,绝对是“自恋性格”作祟引起的。

但,这本书里重点提及的,还是破坏性自恋者,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和他们相处?特别是那些不可避免的亲密关系,如果是家人和爱人,那就总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麻烦,给情绪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长期和自恋者相处的总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哪怕他还没有发现自己的痛苦和危机来自于何处,只是在想啊:要如何逃脱压抑的生活……

坏的自恋,严重的甚至是人格障碍,我们避之不及的——以为是的自恋。书里有很多例子就是这样的,自恋者难以相处,而且很多时候自私不自知,他们的身上大多有这些特点:

1.首先,很必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很多的自恋心理是源自少年的成长经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极其重大的。自恋大多是从原生家庭的影响而来,是家庭环境及氛围等元素让一个人的性格产生,人生中的大部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问题都是从这根本点而来。比如性格,虽然性格的先天性由基因决定,但成就一个人的人格还是由后天环境养成的。一般来说孩童时期的培养也就为一生奠定了基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很重要,一般都认为,拥有自恋人格的人都有着极端压抑或放纵的童年时光,也就是说,童年不健康的人很容易“自恋”。

2.自恋者,缺少的共情努力。自恋者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对别人的需求,从来都是熟视无睹的。就像他破坏了别人的东西,他可以去修,但不会诚心的和他人说一句对不起。有人这是不懂得尊重与理解他人是情商低,其实从根本而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共情,而一直都有自以为是想法的人就是自恋者最正常的表现。

3.太过自我,他永远夸大自己的优点,强调自我的感觉,他们渴望完美,却不断失望,然后被反噬。其实时间久了,也不难发现这样“自恋”“自私”的人,把自己包裹成“完美”的人,活在一再找到自我的圈子里,其实根本是在渴望自己得到社会或家庭某种认可,而他们不会交流,不会倾听,不爱道歉,却希望生活和他道歉。就是这样,很多坏脾气的人成了想让人避开的对象,但越是亲密,越能发现他难以摆脱的自恋特质。

4.拥有自恋人格的人控制欲比较强,自己对别人有戒心不会相信他人,却希望别人“听话”,稍有不满,就会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到对方身上。自恋者永远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更严重的人会干预他人的生活,决策不需要商议,有不同的意见就立马反驳,而且一直在拔高自己贬低别人,好像只有他的事情的才是事情,自恋者可以利用别人,但别人一旦需要帮助,他们唯恐天下不乱,避之不及。这样的无情被身边的人察觉到,发现他们不懂得付出,面对感情也很淡薄,渐渐地,与之相处的人往往会充满心寒,也想要逃脱。

曾有人天真的希望,自己可以改变他人的性格,这最终也往往是徒劳而已。脾气,习惯都很难改正,何况是性格人格呢?很多人也不算自私到毁人灭己的状态,都知道自己有“自恋”的人格倾向,也如作者建议一样去咨询心理医生,但最后却发现这是很难改好的。

还有更多的自恋者一辈子沉溺在塑造自己“完美人设”的状态中,他们以为自己的完美,也不接受别人给自己的建议,一旦和人起了矛盾或是在沟通的过程中感到一丝不舒服,他们就会发狂发燥,其实不少案例的犯罪者也无非是由于这些具有破坏性的极端自恋者而引发。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有人太自恋,就有人被伤害。

那要如何避免和自恋者相处过程中所要受到的伤害呢?与其期待自恋者的改变,还不如我们学会怎么与他们相处,怎么保持我们的初心和正常生活而不被自恋者着牵着鼻子走。

首先,书中提到,需遵三个相处原则:

1、理解,但不纵容;2、包容,但不屈从;3、洞察,但不退缩;4、必要时,请果断离开自恋者。当然,有着比较严重的被自恋者控制的痛苦时,请务必拉开和对方的距离。俗话说得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总结并细说重要的几点:

1.试着改变沟通方式。面对“自恋者”的“暴力”时,我们要抓住一切可以反抗对方的机会。告诉他,知晓这一点的人会努力去理解他,会在爱的支撑下走近他,但不理解他的人只会认为他太傲慢。如果真正触碰到了对方内心的柔软处,

2.试着降低期待并理解。了解一个人就要知道他的历史,这样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并在他情绪失控的时候去安抚他,这样会缓解紧张可怕的气氛。

3.在必要的时候离开战场。和自恋者有矛盾,无疑将经历一场大战,自恋的火力全开,使得这是必败的战斗。当你真诚的协商遭到他愤怒的抗议,你可以选择暂时离开,待冷静下来后再谈,但你绝不放弃协商。当对方知道你绝不妥协时,最后只能坐下来与你认真对谈……

这本书里有很多案例以及一些别的可以去试着实践的小贴士,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面对自恋者带来的伤害,不会一本书就能帮你解决问题。只要找对了方法,有效的实践,试一试,还是有可能得到正确的指引的。

读完《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它对我来说是一个敲门砖,这本讲“自恋”的书不是很深,作者是从图式疗法入手(好久才明白它的意思),之后的确用简单易懂的话,加上书里分享看了大批的案例,也每段内容都总结一下,并把分析出来的重点都列出。绝对可以算得上是认识“自恋”这个心理学名词的比较入门的书(写自恋型人格的书不多,这本真的可以收)。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作者想通过如何与“自恋者”相处这个话题,带领读者认清自己的问题、看见别人的毒瘤。并拿出自己多年与自恋人格患者交流的经验,试图把你从“与自恋者纠缠”的漩涡中拯救出来。和我一样初次了解到“自恋人格”的读者,可以看书对号入座(书里有几个测试),是否身边有让你心塞的人,有着亲密关系的另一半是不是个可怕的人,或你自己的潜意识是不是有自恋的倾向?当然了,如果没有更好。不可避免的,某些自恋是难以摆脱的,因为它很有可能是一个人的人格问题了,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可以用书中的方法,提醒自己的“自恋心态”或警惕下他人,以免被伤害。总之,一切都是有办法的,可以通过看书和心理医生,慢慢的,和“自恋”和平相处。

另外,作者和大部分学者认为,很多很多人的“自恋”不是由个人的习性引起,而是从幼年时就被培养出来的某种人格。所以,这本书更多是在讲“改善”,而不是“改变”。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五):与自恋的人相处,走为下策?

  

近年来,媒体对一些影视人、体育明星的报道,使他们自私自利的生活方式、“规则不适合于我”的特权意识进入公众视野。在此过程中,“自恋”“缺乏同理心”等字眼频繁出现在文章中。

“自恋”一词起源于水仙花。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水仙花的传说故事:美丽无比的少年纳西索斯,引得无数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其中包括山中仙女伊可,可他却自负地拒绝了所有人。众神愤怒了,决定让纳西索斯去承受痛苦:爱上一个人,却不能以被爱作为回报。

纳西索斯无意发现山湖中有一个俊美少年,他对他一见钟情,难以自拔。纳西索斯并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影子,终于在赴水求欢时溺水而亡,死后变成一朵美丽的水仙花。

这个故事给我们警示:只有在摆脱过度自恋之后,真正的美和可爱才会绽放。水仙花也成为自恋的词根。

自恋,并不仅仅存在于神话中,也存在于现实中,通常我们会称这人“自我感觉良好”。

随着“自恋”一词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身边那位经常令人不快的同事、朋友、恋人、伴侣或家人,与自恋相契合。

到底什么样的人是自恋呢?自恋者能不能改变?他们真的能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吗?人们渴望对自恋者多一些了解,近年也涌现了许多相关书籍。尽管如此,美国作家温迪的《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仍为人们解决这一挑战性议题提供了独到的方案,为自恋者的亲友装备了一套可信的导航工具。

温迪是临床心理学家,认知疗法学会奠基人之一,从事心理咨询长达30多年。这本书是她长期实践与工作的总结。

大多数关于自恋的书,都在敦促你“快跑”,逃离这个心里只有自己的、虚荣的人。可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如果自恋者是婚姻伴侣、是自己的家人,都要离开没那么容易。此时,《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就是你手中的工具。

01什么样的人是自恋者

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美丽的女医生Jo Wilson与Alex相爱多年,却一直拒绝嫁给他。最后Jo说出实情,自己其实是已婚状态。

Jo的丈夫paul是一位有名望的医学博士,一开始他也很爱Jo,狂热地追求Jo。可是,婚后Paul却让Jo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恐吓她,以他的声望和地位,她不可能对抗他,哪怕是去起诉他也不会有人相信她。

Paul本质上就是一个严重的自恋者。虽然他看起来体面、自信,有时还深谙迎合讨好之道,但他可能突然对她出手,使她陷于忧伤、痛苦、厌烦和憎恶之中。

通常,自恋者会表现得只关注自己、有特权感、贬低别人、需索无度、不信任别人、完美主义、自视高人一等、寻求赞许、缺乏共情、强迫性、成瘾性、情感上的疏离等等。

自恋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于让自己保持完美形象,很少与他人共情,甚至完全没打算去倾听、关心、理解别人的需要。这样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的联结。自恋者可能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吹嘘和夸耀自己,殊不知自己内心深片也跟其他人一样,憧憬着一个有温暖拥抱的、安全安静的避难所。他们试图通过自身的魅力或唬人的行为来博取他人的关注。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有一句非常熟悉的话可以解释这个原因,“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当这个吹牛大王还是一个孩子,带着每个孩子初来这个世界时都有的需要、愿望和情感,然而因为受家庭的影响,使他们认为自己是舞台的中心,是聚光灯下的尤物,规则都是为别人设定的。

一种情况就是被惯坏的。

在自恋都成长的家庭里,父母灌输给孩子的信条就是要比别人优越,要拥有特权,并且父母对这一信条身体力行。

这种家庭的做法通常是:基本不给孩子设立规矩,当孩子越界违规时,也不会承受什么严重后果。

他总是被极度纵容,父母一般不会教他管理或忍耐自己的不适状态,这导致他们出现一种不切实际的权力感和自大感,成人之后他毫不怀疑自己应维持自童年起就接受的那种优越感。爱对于他们来说,常常只意味着被爱,他们自己其实不懂得爱,也没有能力去爱。

一种情况就是过度依赖。

父母双方或一方过度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为孩子扫清一切困难或障碍。这样的父母不去培养和鼓励孩子做事或社交技能,而只是亲力亲为代劳。如此以来,孩子被剥夺了胜任感,习得了无能感和依赖性。长大后,他习惯于让别人照顾他,这样他就不必面对挫折,不必面对做错事后的羞耻感,不必把自己看成一个失败者。

第三种情况就是孤独和被剥夺

许多自恋者的根源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换言之,孩子是否得到爱,取决于他的表现。父母让孩子感到,爱是有前提条件的,只要不完美,就不值得被爱。

孩子逐渐发展出相应的人生信条,就是“我不需要任何人”“没有人可以相信”“我会照顾好我自己”“我会证明给你看”等。

他不会仅仅因为他是他自己而被爱,也没人引导和鼓励他发现真我,也没有教他换位思考,或如何体会他人的内心情感。在他所经历的人际互动中,共情是缺位的。同时,因为他总遭受批评,他又背负着羞耻感和自卑感。作为一种防御,他会集结内心所有的对抗力量,去扼杀与他生命主题相伴的痛苦。

因为人类的复杂性,人的性格又是多种因素混合作用而成,因此,一些自恋者表现出来的是混合型的。

02自恋者会改变吗

书中温迪举了这样一个例子:58岁的路易斯是典型的自恋者,从头到脚穿着光鲜,经常骄傲地提到自己对经典文学的收藏,喜欢提起自己认识的名人的名字,借此显示自己的地位。

其实他与这些人很少有私人交往,一般都是生意合伙关系。他与家人的关系相处得也不好,他想念儿子,可儿子给他打电话主要是寻求商业建议,要么就是借钱;他希望妻子赶快退休,对妻子的工作热情他一点儿也不理解,甚至侮辱和贬低妻子。

儿童精神病学专家丹尼尔·西格尔认为,儿童依恋经历会直接影响其情感、行为。路易斯是在怎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呢?他的爸爸为人严苛,而妈妈热衷社交。他是家中的老大,父亲忙于公务,母亲心思不在孩子身上,所以路易斯在做人方面受到的引导很少。从小他就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任何问题都是“别人的错”。

父亲要求孩子在公开场合,不可以用不够完美的分数或表现让他丢脸,任何害怕或难过都是懦弱的表现。路易斯从小就被告知他是要做大事的人。孤独是他最熟悉的状态,在这个家里,没人为他提供一个给予共情或建立情感联结的榜样。“寻求认可”“羞耻”“不信任”就成为路易斯生命的底色。

当人感到危险受到威胁时,通常会采用熟悉的策略来驱赶恶魔。

在社交场合,路易斯为了避免羞耻和被拒绝的感受,很容易进入寻找认可的状态,装腔作势、夸夸其谈,这种用炫耀来逃避的行为,其结果适得其反。

这么多年,他从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直到最近,妻子竟然威胁要离开他,而且看起来是认真的。

自恋,实际上是有情感缺陷的人格障碍,他们缺少共情能力,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恋者可以改变吗?在温迪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人之所以没有改变,是因为痛苦还不够强烈,或者除了名声和荣耀,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值得追求的东西。

路易斯在婚姻生活中就是如此。妻子的态度让他很痛苦,也很恐惧,大到可能会促成改变。

变化的杠杆有很多,比如潜在的或已发生的重大损失,如路易斯妻子威胁要离开,还有身体状况欠佳、工作终止、财务窘迫、惹上官司等等,有了这些,自恋者才可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并想要改变。

如果我们有双很舒服的鞋子,即使穿旧了,我们还是不愿意扔掉,因为它跟我们的脚很贴合,我们可以穿着它走很远的路。这点类似于我们与别人相处的方式。当我们面临困境时,会本能地依赖自己熟知的、大脑程序化的反应。只有出现鞋不跟脚或走不了路太过疼痛的情况,我们才会痛下决心扔掉。

想要改变,只能清除掉通往果断和自信的路障,克服对改变的抗拒和对旧习的顺从。在理性、共情、自我担当的基础上,建立真实的自我,学会与人建立联结,学会倾听和接纳,并承担责任。从而治愈曾经的伤口,找回被放逐的那部分孤独的自我。

03如何与自恋者相处

1. 冲破禁锢,从改变沟通开始。

为何自恋者的行为激怒你时,你会一而再的容忍呢?只因为自恋者的某种行为,引起了你内心深处的某种共振,这种熟悉的感情与陈年旧事中的感觉联系了起来。这种感觉让你自发产生应对反应。

在年幼时,有人对你施加操控和辱虐时,你的反应大概是屈从,乖乖行事,以此保护自己。即使你现在是成年人了,自恋者的行为,也会点燃你旧时的记忆,与之相伴的习惯反应就会表现出来。

自恋者常用一些经典的诱饵和操控手段:玩消失、引蛇出洞(套出你的话,贬损你)、化身博士(他会抓住机会成为你的英雄,但你不能质疑他)、给伤口撒盐(得寸进尺)、魔鬼代言人(置若罔闻)。

这时人们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威胁感、怨恨、气愤、无力感。你希望保护好自己,却毫无招架之力。要想更有效地与自恋者打交道,你要告诉自己“此一时,彼一时亦”,调整自己的内心独白,采用新的沟通方式,勇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2. 立足当下,开启全新互动模式

获得成功的重要工具是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谁,认识到自己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学会识别不健康的习惯,学会在自己即将落入陋习时止步。这是开启全新互动模式的关键所在。

记住,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观点,你完全可以好好享受聚会时光,不需要去迎合取悦那个讨厌的人。你可以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他面前表现出内疚、屈从和虚弱无力的样子,将自己锚定于真实、健康、成熟的自我之中,保持开放而淡定的态度。

面对炫耀者,立足于当下,只对你们互动中那些简单而平凡的美好做出积极反馈,如夸赞对方的重点放在具体事物上;拒绝自恋者使用特权,告诉他游戏规则;面对成瘾的自我安抚者,提醒自己,他不是故意要带上这个面具,他的疏离也不是你的错。

3. 走为上计,逃离危险的自恋者

危险的自恋者从不自责,缺乏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极端情况下,会出现那种顽固的自以为是或反社会者行为。

如果自恋者行为威胁到你的安全,大可不必停留,为自己制定好一个自我保护的计划,为自己准备一条安全逃离的路径。

应对困难关系时的七个小技巧:让效果与意图一致;示范;建立合理的预期;相互尊重;自我表露;明辨今昔;同舟共济;预见冲突;承担责任;真诚聆听。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选择交流方式、语言、声调、动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时,就是向对方示范我们期望被对待的方式。没人能确保自己能成功地改变他人,但可以学会如何利用善意和关爱的力量,开启改变之门。无论结果如何,你在解救自己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本书中,主要讲述的是与自恋者相处的方式方法,对于改善与自恋者的互动体验来说,都是有效的自助工具。当然,有时你竭尽全力,也无法改变,不妨寻求专业的治疗师帮助你。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拖延、焦虑,而是自恋

  

01.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美少年,叫作那喀索斯,他是河神刻菲索斯与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的儿子。

那喀索斯出生后,他的父母很想知道自己的儿子未来会怎么样。于是他们去请求神示。神示答:不可使他认识自己。

刻菲索斯和利里俄珀不解。直到那喀索斯十六岁时,他们才依稀意识到,这孩子早晚要折在他这美貌上。他们决定,一定不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面容。

那喀索斯不知道自己貌美,但却吸引了很多与他一同生活的仙女们。甚至有神女为她失去了说话的权力。

但那喀索斯并不领情,甚至对爱慕他的神女吼叫道:“我如果接受你的爱,还不如早死的好!”

他拒绝了所有向他求爱的神女。于是神女们举手向众神祈祷说:“但愿他有朝一日爱上一个人,却永远也得不到她的爱。”

有一天,在山中打猎的那喀索斯无意间走到了一汪泉水边。透过明净的泉水,那喀索斯看到有一个绝美的少年。他从未见过这样貌美的少年,心里的喜悦促使他想要拥抱住对方,但就在伸手的一刹那,那喀索斯便跌入了泉水中。

他爱上的是自己的倒影。神女们的祈祷应验了。

几天后,神女们看到,就在那喀索斯去世的水边,长出了一株水仙花。

很多人在看完这个故事后不禁会笑,这那喀索斯真傻,怎么会有人爱上自己的倒影,然后还因此而死了呢?

真的是这样吗?在这个故事里,那喀索斯自大、不懂与人沟通,甚至不懂什么是爱,只一味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想一想,我们身边难道缺少这样的人吗?

在英文中,那喀索斯除了水仙花这个意思,也代表了“自恋”这个心理学概念。

02.

曾经有段时间,黄晓明在《中餐厅》里有段话出了圈,甚至成了互联网的一个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典型的霸道总裁式发言。

热点出来后,网友也是议论纷纷,争吵不断。有人觉得黄晓明这种霸总式发言超MAN的,很有安全感;也有人嗤之以鼻,和黄晓明相处一定非常窒息吧。

对比一下那喀索斯,不难发现黄晓明身上也有同样的“自大、不懂与人沟通,甚至不懂什么是爱,只一味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的特点吧。

什么是“自恋”?

美国作家温迪·T.巴哈利在《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一书中讲到:

自恋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于让自己保持完美形象(获得赏识、地位,被人嫉妒),很少甚至完全没有打算去倾听、关心、理解别人的需要。这种自我中心的状态使其无法跟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的联结,但恰是这种联结才能让人感觉自己被对方全心全意地理解和接纳。

我们身边有不少人,明明渴望婚姻与爱情,却发现自己迟迟没法真心爱一个人,甚至连可以深交的人都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自恋,挑剔而又自卑、明明憧憬爱情却常常跟人说“还是一个人过着舒服”。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恋。

为什么是一部分?作者在书中解释道,自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和拖延、焦虑有明确的不舒服感不同,自恋是很难自查的。

而且,自恋也分“好的自恋”和“坏的自恋”。

好的自恋催人上进,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这就促使我们会关照自己内心的需求。如上面的例子所讲,我们享受与自己共处的时光。这样的自恋就是好的自恋。

而坏的自恋,则是一种极端自恋者。极端自恋者有两大特点,一是不懂得共情;二是自我重要性过分夸大。显而易见,黄晓明正是这种自恋。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自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并非一刀切式地说自恋就分好的和坏的。

根据自恋研究领域的“圣经”,《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一书中所说,个体表现出以下至少五项症状时才可以被误诊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坏的自恋。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幻想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要求过度的赞美。

·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缺乏共情: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

·表现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通过这一系列的自查,应该有不少人会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倾向吧。不瞒你说,我也是。在恐慌了差不多一下午之后,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自恋”这个话题,以求做到自我治愈。

不过很不幸,有临床研究多年的权威心理咨询师坚定表示,自己这么多年来,从未遇见一位治愈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

想想看,这多可怕啊。拖延症,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精力的重新规划,逐渐改掉;焦虑可以通过减压、换一个工作环境等等多种途径改善。但自恋不一样,它不是简单的人的习惯或者性格,而是一种人格。

据研究表明,自恋型人格障碍可以做到礼貌待人,全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对的。骨子里他们依然是缺乏共情能力的。

到这里,我大致才明白了,为什么最近看的好几本书,包括这本《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重点都在帮助那些与自恋者打交道的人。因为没有一本书,是可以帮助自恋自己戒掉坏的自恋的。即使理性暂时压制住了自恋,但一旦遇到冲突、压力、困境时,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依然会回归到最初始的状态中去。

但也不要灰心,这恰恰说明坏的自恋无法彻底去掉,但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却可以通过这些书,提高警惕,知道自己的哪些言行会触发别人的反感,对他人造成伤害。

如此,与自恋和平共处,反倒会激发我们积极进取的一面。

03.

要与自恋和平共处,就不得不直面一个非常扎心的话题:是什么导致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目前,专家们给出的意见,大多倾向于家庭教育。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中提到了三种情况:

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总是遭到家庭成员的批评和贬低,他感觉不到自己有任何被爱和被关注的价值,于是发展出缺陷/羞耻图式;

同时,因为养育者未能给予足够的关爱、理解和保护,他还发展出了情感剥夺图式;

父母期望孩子能够迎合自己,甚至不惜孩子压抑自身的需要,以照顾父母的自尊,孩子由此感到被操纵,发展处不信任图式和屈从图式。

长此以往,为了应对以上三种情况,孩子就会产生对应的三种保护性面具:

·完美主义:苛刻标准图式。

·报复霸凌:权利图式。

·逞强吹牛:寻求认可图式。

这些用于自我保护的面具,最终便衍生成了伤害他人的利器。

比如职场上,吹毛求疵的领导;家庭中,怎么做都有刺可挑的父母;两性关系中,好面子的伴侣……

这些都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身在其中的人,想必都是苦不堪言。

有人说,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远远避开。

不过,现实总是残酷的,有些人是避无可避,有些人反而会被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吸引。

因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会让他们显得非常自信,这对很多内心怯懦,缺乏自我意志的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些人希望靠近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以获得对方身上的强大自信。

但,如果真的爱上了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或者有一个不得不服从的领导,乃至生在一个父亲或母亲极度自恋的家庭,怎么办呢?

温迪给出了几条建议:

①改变沟通方式。

B站有位UP主@德国人Leo乐柏说 曾举个一个好玩的例子。

他知道自己的老板是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总是喜欢跟人唱反调,如果有人在会议上提出一个自认为绝妙的方案,老板也一定会吹毛求疵,讲一系列的缺点。搞得人做啥都没自信。

拿准老板脾性的乐柏,由此做了一个大胆的试验。他故意在会议上贬低自己的方案,以满足老板“没我你不行”的虚荣心,最终机智地让自己的方案通过了。

不过改变沟通方式,要求我们必须对这个人很了解,能拿捏得住对方的习惯才行。

②降低对对方的期待。

多位研究者表示,试图改造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是一个绝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果强力希望对方能变成自己想象中的美好样子,最终痛苦的还是自己。

比如《三十而已》中的陈屿,别说改造了,就是好好沟通都很难。

如果知道自己将面对这么多后,依然想要与喜欢的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生活下去,就只有降低对对方的期待这一个办法了。

像老一辈夫妻那样,吵吵闹闹一辈子,却也恩爱一辈子。

③彻底离开。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是一群既危险又迷人的群体,一旦爱上,就很难抽身。尤其父母与孩子的血缘关系,注定他们之间又剪不断的羁绊。

很多人看不清,以为忍一时就可以风平浪静,结果却恰恰相反。与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感觉自己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

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早点抽身离去,早日恢复自由。

“自恋”是一个不好讨论的话题,市面上关于自恋的书也不是很多。仔细读完《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这本书后才意识到,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拖延、焦虑,而是自恋。而且,自恋就像一种非常隐蔽的病症,潜藏在很多人体内,不刻意去检查根本无从得知病因。更不要说自我治愈了。

这本书无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的内心,让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可以自查,让与之相处却深受其害的人早日发现问题,尽早重新审视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人生。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读后感(七):不幸嫁给恶魔的人,也可以赢回生活的主动权

  

三个月前拉姆被前夫烧伤病重身亡的消息,我想犹在许多网友的心头,那些对至亲手段残忍,一再挑战人类极限的疯狂之人,他们并非疯子,有着正常人的思维,却常常作出惊人之举,是因为他们是极度自恋之人,心理有着严重的缺失,无法弥合。

我们每个人都自恋,但自恋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并损害了自己的亲密关系时,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种病。但自恋的人,没有一个会承认自己有病并主动寻求治疗的。因为自恋的人是不断地向外攫取――攫取好感或奉承。但这往往不能如意,因为自恋的人非常自恋,是不会沉下心来精炼一项值得让人称赞的本事的,因此,他们一般也不可能拥有某种傲人的品质,但是,他们会莫名其妙地使用恶劣的行为威慑他身边的人,从而获得一种掌控感,获得一种唯我独尊的限时晕眩。

他们享受这种感觉,如果身边的人屡屡配合他,他就会越来越沉迷,以致一次又一次特别针对此人索取,从对方的屈从和惊惧中获得满足感。但任何一种东西都有抗药性,自恋人的恶劣行径必须一次一次迭代升级,他们才能持续从这种互动中获得即时快感。

但自恋的人,内心是有所缺失的,他的快乐并不像一棵有生命的种子,能持续给他们力量,所以这种快乐非常短暂,他越能迅速让你害怕屈服,他会越觉得这种游戏不好玩,从中获得的快乐感觉持续的时间就越短。然而,由于脑回路的不断重复与经验的不断叠加,他们并找不到其他使自己快乐的方式,所以会不断重复和升级他们的恶劣行径。

防止被极度自恋的人所伤,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他们初次使用恶劣行为时,以激烈的方式对抗,绝不妥协,如果对方不懂收敛,你还可以选择离开。但在你数次妥协之后再选择离开,我想你是很难有机会的,就是成功,也是不可想象的艰难。

拉姆数次离开都被她的前夫找了回来,当着她父亲和姐姐的面暴打拉姆,也没有遭到什么有力的回击,他自然是吃定了拉姆的。就算拉姆离婚、寻求社会救助,也都是些无关痛痒的说辞,所以,拉姆这位心理有所缺失自恋的前夫自然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然而,面对一个极度自恋以致越来越疯狂的人,我们就真的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吗?就只能任自己的尊严和气息一点点的在这世上消逝吗?

显然不是。自恋的人是一步步走向疯狂的。如果拉姆的前夫在一开始就是这么疯狂的,拉姆肯定不会遇上他,因为那时候拉姆更可能是远远看着就被吓跑了。亲密关系是一个不可测的深塘,它可以使一对友好的人反目成仇,也可以使两个陌生的人相濡以沫,更可以使一个浪子回头是岸,一个看起来还算正常的人愈加疯狂。

极度自恋的人或许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某些情感灌溉需而不得,在成年后这方面的需求种子枯萎而死,为了适应生存在心里滋生出一种不需要情感也能生存的强硬办法,让他们冷酷、无情、伪装、残忍。

但只要是混迹人群中,他就要与正常人有所接触,而我们,总免不了在人群中遇上这样的人,那要如何与他们打交道呢?而且由于他们为了获得需要,常常会刻意把自己装得更像好人,而不幸被他们吸引的对象,又将如何整日面对这样的疯狂对象呢?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就是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写就的一本书,它用心理图式和神经学知识阐述了自恋人格形成可能的原因,也用心理图式和神经学知识告诉了我们如何会被自恋的人控制,屈服于他的虐待之下。这些都是由过去的经历和习惯的反应模式决定的,在平常你习惯于用哪种方式应对,当你感受到危险的时刻,在思维还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你就会采用那种惯常的、非常没有建设性的方法自动掉入对方为你设置的陷阱。这种形式被对方和你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不断强化,最后让你感到挣扎越来越无力。

但是,这本书不是为了告诉我们,我们是如何如何陷入与自恋者的这种相处模式的,而是志在告诉我们在不能轻易离开的关系中,如何做到与他们有建设性的相处,从而减少自己被伤害的可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拥有自己的人生。

我知道,做到这一切很难,但做到,是有可能的,而且这本书给出了许多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和案例,相信我们认真践行,不断强大自己的心智,一定可以在一段不愿离开又糟糕的关系中获得某种心理和生活上的平衡。

这本书由临床心理学家,国际图式疗法协会前主席,认和疗法学会奠基人之一的温迪·丅·巴哈利撰写,她对自恋型人格障碍培训从业30多年,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学识理论,可以帮助无数陷入与自恋者相处的痛苦模处中的人带来正确的指引。

在恋爱中,有许多女性限于崇拜的需要,很容易被自恋的人吸引,但自恋者的自信和强大都是装出来的,实质上他们只是一只脆弱的纸老虎,他们一方面以此来吸引人,一方面又怕吸引来的人靠他们太近,识破他们的真面目,所以很多被自恋的人吸引的人渴望与他们创造更多亲密,但最终却得到更多疏离与伤害。然而,越是如此,被自恋的人吸引的人越不愿放弃,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这时自恋的人会感到被纠缠的恼怒,变着法折磨被自己吸引的人。

在这种关系中持续的越久,自恋的人就会越沉迷这种嗜血的快感,而被吸引的人则会渐渐感到自我的流失,陷入痛苦的深渊。当被自恋者吸引的伴侣意识到这一点时,这种相处模式一般都持续了很长时间,这时候她们想要摆脱,可是试用过许多方法都会感到无能为力,最后只能滑进旧有模式中。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如何改变,而是促使对方改变。然而,让自恋的人改变无异于改天换地一般难,但是无论改天换地有多难都有人做到了,因此,只要你坚持一定也可以做到,与其毁灭,不如拼尽全力博一个未来。

富兰克林说,只要你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现在,你想改变自恋者,就是要找到这个支点。如果他非常在意你依赖你离不开你,你又在这段关系中感到非常痛苦,那么你可以用协商的口吻向他诉说你的感受,并用非常坚决的行动告诉他,他不尝试改变你就一定离开。

这就是唯一可以撬动他改变的支点,如果你在他心中没那么重要,虽然离开很难,但你最终还是可以安全离开的。如果他失去了你无法生存,那只要你用真诚的态度渐近的表达你的想法,他是有可能慢慢改变的,态度不会一直那么强硬。

创造助力改变的杠杆,作者提到了三个重要工具:

1、善意假设原则:如果你不确定对方的意图,就先做出善意的理解。我们可以向自恋者表示,他并不知道他的伤人行为有多伤人,他并不是故意要伤害我们,但事实上伤害了我们。

你包容他,理解他,不责怪他,但决不允许他再次这样伤害你。

2、以小见大法:你可以共情地指出,他惯常伤害你的行为,并不是为了伤害你而这样做,而是他处在旧有伤痕的图式指引中,让他做出了伤害你的自动反应。

你要继续告诉他,知晓这一点的人会努力去理解他,会在爱的支撑下走近他,但不理解他的人只会认为他太傲慢。如果你真正触碰到了他的心灵,他虽然表面仍然强势,但他会听进去。

3、暂停与冷静:当你真诚的协商遭到他愤怒的抗议,你可以选择暂时离开,待冷静下来后再谈,但你绝不放弃协商。当对方知道你绝不妥协时,最后只能坐下来与你认真对谈。

当对方能够坐下来,认真听你说的话,试着倾听你的感受时,你就要抓住对方这难能可贵的改变,做出应有的积极回应,不要让自己轻易陷入旧有模式的回应中。因为对方只要闻到一丝熟悉的气息,就一定会全线放松,回到他当初认为的安全地带中,再次任意伤害你。

长时间的相处,对方一直试探你的雷区,知道哪些能引起你的痛苦,他们就会反复加以利用。而那些能引起我们痛苦的雷区往往与我们的旧有伤痕相关,我们要认清这一点:我们的痛苦并非只是对方伤害到了我们,而是自己本身的痛苦被对方唤醒。所以,我们要注意当时当下,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可笑表演中,屏蔽掉对过往伤痕的引发,这就需要我们重置自己的大脑程序,把过去清零,只注重当下的情况,解决你当下想解决的问题。

你目前要解决的是让对方做出改变,一步步引导他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在你还没有触到他的伤口时就被他拉响警报,把责任全部推向你,让他理所当然地任意伤害你。为了实现目标,下面五个技能能帮助到你:

1、区分错误和责任

当他去火车站接你却迟到二十分钟,还没等你抱怨,他一见到你就劈头盖脸地向你骂道:你这个jian货,最好闭嘴,我为了接你从一堆朋友中狼狈退出,路上又遇赌车,你胆敢对我摆臭脸,小心你的骨头!

这时候你可能愤怒至极,但你接招就上当了。你必须冷静一下,分析事实,阐述错误和责任:

你觉得中途离开朋友有点尴尬,也有点害怕因为迟到让我失望,我理解你不希望受这些情绪的影响。是的,我承认我有些气恼,也经常在失望时表现得不妥,但我关心你的感受,所以也希望你关心我的感受。我在这里急切地等了你二十分钟,还要面对你的批评和敌意的态度,我真的很难受,实在无法对你表示爱意。我理解你的感受,但请你也理解我的感受,如果你冷静下来后愿意向我道歉,我会非常感激。

或许你的新反应和面对事情时实事求是的阐述会让他大吃一惊,不知如何反应,而致接下来的对抗会有一个短暂的停顿,这就是改变带来的征兆,你要好好把握,让局面越来越由你掌控,把你们的关系带向不那么糟糕的境遇。

2、设置边界

他或者还会无边无际的攻击你,你或许已经被愤怒抓住马上就准备反击,但你必须重新回到自己,对事件设立边界:

我知道很少有人挑战你,我也不想与你争论。我只是以理解的姿态把我的真实感受告诉你,你不接受只是你自己的看法,我并没有想让你不高兴,我不是有意如此。

虽然你对他表示了理解,但他依然不依不饶,你完全没有必要屈服,接不接受是他的事,坚不坚持是你的事,你要学会设置心理边界,防止会随着他的攻击任意崩塌。

3、建立互惠规则

你可以提议下次他出差你一定会准时去接他,如果你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迟到了,决不将自己心中的不快抛向他,而是关切地问:让你久等,没有让你不快吧?然后看他如何反应。

他或许虽然不愿意,可能还是会收敛一下自己的怒气。

4、对进步给予积极反馈

如果在下次出现这种情况时,他果然情绪没有这么激动,态度没有这么恶劣,那么你可以即时的给予他反馈,拉住他的手,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说:“感谢你在努力照顾我的感觉,这让我感觉与你更亲近了。”

积极的反馈不需要浮夸的溢美之词,只需简单地表达认可,并感谢他自觉的行为,因为那就是让他感觉不需要浮夸的包装,仅仅做真实的自己他就足够好了,这会让他逐渐放下防御,与你真诚互动。

5、整合最佳工具:慈悲和面对真相

我们说过,自恋的人愤怒的开关容易开启,是他有所缺失,怕别人靠近发现他的不正常,而在别人没有到达他的缺失之地就拉起的警报。所以你往往不知道为何就引起了对方的愤怒。

而我们愿意回应自恋者愤怒的攻击,往往是他们戳中了我们的痛处,那是我们往日的伤痕。所以,他们感到冒犯或我们觉得痛苦,都不过是过去经验的激活,并不代表完全正确的当下。

因此在遇到对方无理的攻击时,我们可以想想曾经受伤的那个小男孩和曾经遇到这种情况无助无依的自己,那都是一个渴望关爱与拥抱的小孩,它藏在我们彼此的心灵深处。

所以,我们要以慈悲的心态面对那个内心有所缺失的伴侣和曾经受过伤的自己,用抱持的心态安抚它们,使它们回到它们该呆的地方。只有认清了事实背后的真相,我们才会又宽容又睿智。

与自恋的人沟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与他们相处更像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斗,但是,在他们还没有变得疯狂时,在我们还对一段关系抱有幻想时,也不是没有一种方法使我们回归生活的正轨。虽然与自恋的人相处,就算能维持和平,生活也会有所缺失,但总好过不停挣扎也无法离开。

如果你掌握了与自恋的人的沟通技巧,我相信没有什么沟通你是没有办法胜任的。本书讲述的应对困难关系的七个技巧也许会对你有用,它们分别是:

1、相互尊重

2、自我表露

3、明辨今昔

4、同舟共济

5、预见冲突

6、承担责任

7、真诚聆听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来读读,因为这本书就算不能真正地你带离那片苦海,但书中那种无法你细诉的痛苦场景,总会给你许多理解的安慰。通过此书,你会学到如何开启改变之门,如何找到撬动改变的支点,以及通过重置自我完善自己,并影响伤害你的人作出积极的改变。无论最终这一切是否能改变你与自恋者之间痛苦的相处模式,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此书会帮你在解放自己摆脱恐惧、胆怯、屈从、自我牺牲,甚至辱虐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系陷阱: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是一本带你认清自己的顽疾和别人的毒瘤的一种方式,它会拯救你于水火,只要你足够坚定,绝不陷入旧有模式中,采用书中新的、带有积极意义的沟通模式。在现实中,你想离开,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很多;你想留下,承受痛苦的机会也会少很多。

最后,祝愿所有的人都不要遇上一个自恋的人并被他们攥在手心。对于未婚者,先看看此书,也会让自己避免踩雷区,或因自己内心的伤痕被控制型的人抓住。我们生而为人,并不完美,所以我们总是会上当、受骗、被折磨、被虐待,但正因为我们是人,有无限成长的可能,我们总是可以从不堪的过往中爬出,过上全新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