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10篇

2018-03-25 21: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10篇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是一本由【美】坎迪斯•V.洛夫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一):童年经历影响伴侣选择

  为什么我们耗费所有力气寻找幸福,但幸福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为什么我们会反复爱上同一类型的自恋男人痛苦却又不愿离开

  《我爱你,而你却只爱自己》这本书给了你答案作者坎迪斯•V.洛夫,是临床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致力于帮助女性摆脱自恋式恋爱关系

  作者指出,反复选择自恋男的原因在于自己,因为在这些关系中,所有的当事人都有我们自己。这与我们童年经历有关,原生家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信念(也是限制信念),而这种核心信念又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思维行为方式

  书中向我们描述了与喜欢自恋男的女性联系最为紧密的七种生活陷阱和选择的伴侣类型:

抛弃型生活陷阱:你总是感觉被否定。 核心信念:人们总会离开你。 成年后选择的伴侣类型:让她们有安全感男性不信任/虐待型生活陷阱:你感觉很受伤。 核心信念:人们伤害或利用你。 成年后选择的伴侣类型:不会伤害或虐待她们的自恋男性。情感剥夺型生活陷阱:你感觉被误解。 核心信念:没有人支持你。 成年后选择的伴侣类型:让她们感觉自己被爱和被重视的自恋男性。不完美/羞耻型生活陷阱:你感觉自己不够好、没人喜欢、不值得被爱。 核心信念:你没有资格谈爱。 成年后选择的伴侣类型:让她们感觉自己有价值的自恋男性。抑制型生活陷阱:为了取悦他人,你抑制自己的欲望需求。 核心信念:如果你没有满足他人的需求,那个人就不会关心你。你别无选择。 成年后选择的伴侣类型:让她们感觉自己被爱和呵护的自恋男性。自我牺牲型生活陷阱:你感觉自己有责任照顾他人,如果不照顾他人,则会有负罪感;但如果照顾他人,自己又不喜欢这样做。 核心信念:你需要帮助他人或解决他人的问题,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成年后选择的伴侣类型:自认为需要她们的自恋男性。严苛标准型生活陷阱:你感觉自己必须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让自身或身边事情变得完美,或遵守自己强加的严格规则。 核心信念:不管你做什么,都不会足够完美。 成年后选择的伴侣类型:让她们有特别的感觉的自恋男性。

  可以看出,我们会因为童年不被满足的需求和欲望会影响到自己以后的情感关系。选择伴侣时,总会看到自己需求的那一方面,只看到想看到的东西,而忽视其他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反复出现相同的行为模式

  武志红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上面七种类型中也或多或少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缺失一面,也有“自恋”的一面,潜意识会选择和父母类似的伴侣。如果自己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关系,却又无法摆脱,那就要找到自己的限制信念,即关键问题,这样,自己也就知道了如何解决了。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需要和自己的潜意识不断做斗争,书中推荐可以通过正念呼吸、正念冥想和现实性思维这些方式来帮助自己。其实,就是与自己对话,找到并完全接纳真实的自己。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不仅告诉你问题所在,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帮你改变工具技能。作者通过给出各种建议和各种小练习,让你在阅读书的同时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一些固有的行为模式,了解这些行为模式的根源,然后加以改变。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二):掌握自我幸福的钥匙

  坎迪斯·v.洛夫的《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咋一看,好像和一般的畅销书籍没啥区别,只不过为了商业利益写作,这在当下,图书泛滥的市场比比皆是;然而,当你仔细研读之后,可能后悔没有早读过这本书,或者是错过这本书,那你就会在不知不觉间误入歧途,使人生最为重要阶段备受煎熬、倍感挫败之痛,岂不可惜

  坎迪斯·v.洛夫的《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能让恋爱中的女性朋友眼前一亮,或者茅塞顿开,这是我阅读后的最大感受,有些书需要精读,有些书只需要泛泛而读就可,有些书看过之后就可忘掉存于自己的潜意识之中,有些书却不行,她迫使你自己寻找人生背后的故事,或者是潜在的问题所在,让你醍醐灌顶了然于胸,然后,活出有滋有味生命,品尝人生的智慧……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如果你是正在恋爱中的女性,恭喜你,此书正是为你们量身定做,有人说:“婚姻就像穿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孰不知,到那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后悔也来不及啦,然而,恋爱阶段就不一样啦,爱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才能给你生命带来幸福、快乐价值,才是婚姻成功的关键,不是像恋爱结婚后,才知道合不合脚,那岂不晚哉?

  恋爱中的女性千万不要被热恋冲昏了脑子正确评估自己和恋爱对象,才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这个建议不能不认真对待。从这个意义上看, 坎迪斯·v.洛夫的写作,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学习的东西应该很多,作为临床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致力于帮助女性摆脱自恋式恋爱关系,这正是坎迪斯的伟大之处。

  在西方学者眼中,人的行为一定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不是本书阐释的主要问题,作者把重点放在女性自身如何摆脱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从而避免浪费自己的人生、年华青春精力,获得自己的幸福,从而达到升华自己生命的人生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看,不仅仅对于热恋中的女性,对于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极好的教科书,帮助我们认识的另一半存在的问题,避免把问题都归结到自己身上,那样的话,悲剧不可避免了。、如果我们能从认知学的高度把握婚姻、人生、生活,那么,我们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说,不管那类人,我觉得从这样的高度出发认识生命,这本书给人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

  为什么我们耗费大量精力寻找幸福都是白费功夫,为什么我们对自恋男的危险信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童年创伤的图式理念出发,坎迪斯找到症结所在,因为核心理念成为我们人生故事的主题,它决定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最终演变成行为模式,通过核心理念的视角,我们来看我们的所有经历,同时,这种核心理念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就是我们可能要误入的“生活陷阱”,它将我们困在不健康的生活和交友方式中。

  抚育、同理心、爱、安全感和安全,是坎迪斯的基本概念,如果孩子得到保障,她就能成为自己选择成为的那个人;反之,就会使人陷入不健康的恋爱关系之中。

  这有点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深刻的渊源;同时,和马斯洛的安全理论有内在联系;正是此书的理论立足点。作者的案例精彩,也很有代表性,指出女性的不足,在于核心理念;同时指出解决之道,逻辑性和生动性,比起国内干巴巴的说教,要有趣得多,更受益良多,这正是我推荐给众多女性朋友的原因,希望他们能明白造成不幸的根源,并在生活和成长中尽量避免它,使自己陷入到不幸之中。

  总之,好书不可多得,希望更多人从此书受益……

  �?�p��ʌ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文学评论者。多年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昌吉学院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东莞日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安徽文学》、《躬耕》、《六盘山》、《山东商报》、《新消息报》、《香港文艺报》、《永平回族》、《新华书目报》、《中华读书报》、《半岛都市报》等刊物。

  ��٠p}Y�7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三):他不爱你,你不能不爱自己

  就算谈过许多次恋爱,我们还是不知道情为何物。那些新闻里、书里的忠贞爱情,似乎也只是一段遥不可及佳话,似乎像我们这样普通平凡的人,无法拥有那样悱恻恒久的爱情,即便有幸拥有,它去的速度绝不比来时慢上半分。

  随着年纪增长相信很多人不会再像小姑娘那样,坐在甜品店里一边向朋友哭诉自己衰败的爱情,一边疯狂吃着蛋糕,也不会一味怒斥男人的不忠和善变,更不会整天把失去一个人的无奈和哀戚挂在嘴角明显位置,怕被人笑话,也怕稍有不慎,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坚强会轰然倒塌。那些夜里独自流下的泪,饱含着对甜蜜过往的不舍,也充斥着对双方关系的反思

  初遇时那样美好的人,那样明媚细致贴心的人,为何后来会恶语相向,会诸多嫌弃,会冷酷无情?大抵,失恋女人总是要这样问上一问,问自己也好,问朋友也罢,愤恨男人变心的同时,也可怜自己白白付诸了一场真情

  诚然,很多时候“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的缘由,是因为爱上了一个自恋型人格的男人,但我们也需要问问自己,为何会爱上这种男人,为何会三番五次爱上这种男人?

  俗语有云:“一个巴掌拍不响。”出现问题了,我们在无法改变他人的情况下,只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找解决的方法。在坎迪斯的《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这本书里,她从女性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一步步帮助那些容易恋上自恋者的女性找到重获新生、重获爱情的途径。坎迪斯从童年创伤造成的负面核心信念分析成年后的生活陷阱,也花了大量篇幅来详述如何摆脱生活陷阱的方式方法。或许书中的方法看起来很美式,却也有不少值得借鉴和引发思考的点。一段健康的恋爱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心中的确要有一杆秤,一个尺度,一个界限和标准。恋爱并不是盲目的。

  通读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女人能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首先要自信,要发自心底的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瑕疵,但只要瑕不掩瑜,就还是美玉一方,无需质疑和否定自己。而建立自信的过程,和童年原生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有问题的家庭自然更可能教育出有问题的孩子,这个孩子带着问题长大,就会过上充满生活陷阱的人生,如果就这样结婚生子,无疑只会是更进一步恶心循环

  这一生,我们或许永远都弄不懂爱情,也或许在各种世俗压力下做出过不情不愿的妥协,但我们依然不能放弃自己,爱情是锦上添花的事,不论如何,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信可以重建,即便这很难,但总好过听之任之,总好过一直背负没有幸福感的人生。随随便便的选择便会付出绝不随便的代价。我们爱他人的前提,是我们足够珍爱自己。想起岸见一郎的“勇气系列三部曲”,人,真的要有爱自己的勇气,这绝非易事,却是人生路上无法避开的关隘。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四):有一种人,你把他当作全世界,而他的整个世界装的只有自己!

  很多女性一次又一次地深陷于不良恋爱关系中,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爱情结不了善果,也许你也身处其中,其实问题的症结很可能是你反复地选择了自私自利的自恋伴侣。更严重的是,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许你的无数次恋爱都是这样:刚开始看起来特别美好,可最终都逃脱不了失望结局。如果你发现自己一直和自恋者生出情愫,那你并非孤军奋战事实是,很多女性都在恋爱关系中重复着自我毁灭式的模式。如果你也属于这不幸的群体,你很可能会有种失落感,对于自己未能早些看到感情真相或未能提早离开而生气。你任由自己被愚弄和/或被虐待,因此内心充满了羞耻感。你让身边的人,例如你的孩子或年迈的父母,受制于他,因此深深内疚。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将宝贵时间全都浪费在了一段注定失败的恋爱关系上。或者因为你想要在最佳生育年龄前结婚、组建家庭,或是因为你多年的婚姻早已结束,你可能会感觉自己在这个男人身上浪费了大好的青春。

  重复这些模式让你感觉自己深深地受到了伤害,自身有缺陷自信心受到了极大动摇自尊心也受到了严重的侵蚀。你内心充满了羞耻——自己再一次陷入了失败的恋爱关系。这些粉碎灵魂的恋爱类型动摇了你的内心:你认为无法相信自己判断。而且,你可能会决定彻底屏蔽感情,尽管你一直希望和某人共度一生。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

  问题是自恋伴侣在刚开始时会表现得特别有吸引力,跟他们在一起后很难再离开。恋爱初期,这些男人魅力十足、体贴周到。他们似乎是游戏中的顶级人物,拥有一切:自信,自带魅力光环。他们让你感觉很特别,因为他们选择的恰巧是你。你兴高采烈、毫无防备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你无法相信自己会如此幸运。现在你在生命的旅途中不可能一个人了,你拥有了一份完美的爱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改变,这是这类爱情一贯的轨迹。

  你的白马王子开始对你做的每一件小事评头论足——从你的穿衣风格和发型到言谈举止,从你的思维方式到朋友和家人等。你开始变得紧张不安,发生什么事情了?恐惧侵袭,你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他,因为你达不到他的期望,然后开始自我怀疑:你怎么能认为自己可以和他在一起呢?他那么优秀,而你……不过是你。你也知道你没那么特殊。这段关系在你面前就这么破裂了。不管是他毫无征兆地抛弃你,还是你别无选择地结束。你舔着自己的伤口,闺蜜和家人也告诉你,他们反正也不喜欢他,而且你早晚会遇到另外一个男人,而一切又都重新来过。虽然你不想,但你还是再次陷入了无果的恋爱关系。你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根本无法给你所期待的爱情的男人。

  由于自恋者不幸的心理,他们确实无法投入像你对他们一样深的感情,他们不懂得相互尊重,也不会让你满意。自恋男性是自私的,永远无法真正爱或欣赏你。他们只会爱和欣赏你给他们带来的益处——你的外形、地位或付出。他们只在乎满足自身需求,自恋男性无法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无法以温柔、尊重的方式对待对方,也不具有足够的敏感性。

  为了阻止你进入这些不健康的恋爱关系中,你必须停止关注其他人的欲望和需求,开始关注自己。那么你自身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让你备受这些男人的青睐,并长期处于具有伤害性、毁灭性的恋爱关系?

  不是那些男人需要改变,而是你。童年中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抚育(Nurturance)、同理心(Empathy)、爱(Love)、安全感(Security)和安全(Safety),让你形成了特定的心理模式,所以,你需要通过了解这种模式来实现改变。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发展成为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它们又潜意识里变成了你看和回应周围世界的棱镜。它们会贯穿你整个生活。除非你有意明确改变它们,否则它们将影响你约会对象的选择。我想帮助你改变。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这本书》就是想要帮助像你一样的聪明女性摆脱那些恋爱混蛋——准确来说是自恋者。本书想要帮助你学会如何停止重复那些毁灭式的恋爱关系。我们可能都经历了自我责备和羞耻的阶段,至少我是如此,因为我错误地选择了起初看起来优秀的男人。当然,朋友们却不这样看,但我没有听取她们的意见。我会拿那句经典理由来安慰自己:她们没有我了解他。没错,就是这句“名言”。然后,这样的恋爱关系无一例外地从背后中伤我。谁又知道反驳或惹怒一名自恋者后,他会突然从白马王子变成冷酷、无情的科莫多龙,一心想要毁灭我?我就像是在飞车射杀事故里的受害者。尽管是我主动地结束这些关系,但我仍觉得不可思议、迷茫困惑。然后我就会自问:发生什么事情了?我错过了什么?我怎么就错过了呢?我哪里出问题了?我真是个笨蛋!经过创伤之后清醒过来,我在困惑和自责的海洋里挣扎,本应该是我梦想中的男人,此刻却乘着快艇离开了……头也不回,而我,只看到了那艘豪华、昂贵的经典游艇。

  我不得不承认,我总是会被自恋者吸引。他们幽默、风趣、智商高,又有着引人注目的性格,他们看起来自信、成功、有自制力。而且,刚开始时,他们会让我感觉安全、特别,但模式却总是千篇一律,我认为是热烈爱情的行为实则却是控制我的筹码。在很多情况下,当我惹怒或反驳他们,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们都会心怀仇恨,变得非常可怕。但我的想象以及对幻想他们成为我心目中样子的需求占据了上风。我还记得与这样一个自恋者约会几个月后说过的话:“这是我拥有过的最健康的恋爱关系。”你能想象吗?天呐!我是不是要蘸着辣椒把那些话都吃了?!

  在你完成对《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这本书的阅读后,你会意识到迷恋自恋男性从来都不是你的错。你看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视角源自于你的童年经历,这些从来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它将你困在不健康恋爱关系的恶性循环中。一旦你明白自己的控制权要远远比想象的高,而这些控制权就是针对自己的反应而非其他人后,你就能改变。其实就是说,你要学会成为自己的保护者(更多内容在第一和七章),构建与白马王子的幸福未来。它并非能一蹴而就,但如果你不放弃这个过程,耐心、勇敢地坚持本书中提供的各个步骤,你终将找到永恒的真爱。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五):让你爱上他,只不过是他的又一次自我满足

  不良恋爱和不良婚姻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方无限索取,无动于衷;而另一方无限屈服,疲于奔命。原因无他,只因为你爱上的是一个自恋型人格的人。 自恋型人格如果不置于两性关系之中,很容易对外呈现出魅力型人格,他们自信、幽默、享受站在舞台中央的感觉。这也成为吸引猎物的的最佳伪装。那些涉世未深的恋爱小白,甚至有一定感情经验的女孩子也很难抵挡他们的魅力辐射,尤其是想到别人眼中的王子殿下独独倾心自己,怎能不心中偷乐。可是,一旦决定在一起之后,他们就会撕掉伪装,或者说是,他们本来就是如此,只不过把自恋型人格带入恋爱婚姻关系后必然会出现弊端,你彻底沦为他们的奴仆,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想要改变自己,而希望你为了他而改变。你会说,他不是爱我吗?那你真的应该好好看看心理学家坎迪斯研究两性关系多年写下的这本书,这哪是爱,这只是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觅食,用来彰显自己能力,满足最低生存需求的本能行动,他们的又一次的自我满足。他们已经把爱都给了自己,找你,只不过觉得你能更地爱他服务于他。 书中提及的纳西索斯和艾歌的希腊神话,我想就是与自恋型人格恋爱的最好注解。故事中 ,艾歌是一个美丽,善良,聪明绝顶的女神。而这位可爱的女神,却只钟情于纳西索斯,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以至于必须用漂亮才能形容他那张脸。 而纳西索斯从来不理会任何女神的追求,包括可爱的艾歌。因为他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坐在水边,看着自己的倒影。知道么?纳西索斯是个自恋狂,世界上他不会爱任何人,无论艾歌或者其他女神怎样爱他。纳西索斯爱的人只有他自己,只是他自己。 哪怕最后被罚变成水仙,其实他也是临水自照,爱惜自己罢了。 艾歌是女神,都不能唤醒一个自恋的人,更遑论我们呢?当然,爱上自恋型人格或许并不是你的错,童年的一系列遭遇和人生来的个性都会影响你的择偶观,让你对自恋型人格展现出的魅力一面甚至无限索取的弊端都甘之如饴,这世界上姑娘爱上渣男无可自拔的例子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太多。但是,找到原因不是继续沉沦的借口,而是逃离的开始。发现自己陷入与自恋型人格恋爱的不良关系,只有逃离一个选择!心理学家都已经说了,你!无!法!改!变!他!离开后心里的空虚就用充实自己学点东西享受生活去填充,做好准备告别过去迎接更好的生活,这种涅槃重生的例子也很多。 真的是劝奉所有这方面出问题的人看看这本书,及早清醒;没有的话,也要看看,防患于未然,因为,这真的是一个火坑,万劫不复!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六):Ta曾经很爱我,为什么在一起之后却百般挑剔?

  你的无数次恋爱是不是像这样:他刚开始时会表现得特别有吸引力,跟他在一起后很难再离开。恋爱初期,他魅力十足、体贴周到。他似乎是游戏中的顶级人物,拥有一切:自信,自带魅力光环。他让你感觉很特别,因为他选择的恰巧是你。你兴高采烈、毫无防备地进入他的生活,你无法相信自己会如此幸运。现在你在生命的旅途中不可能一个人了,你拥有了一份完美的爱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改变。

  你的白马王子开始对你做的每一件小事评头论足——从你的穿衣风格和发型到言谈举止,从你的思维方式到朋友和家人等。你开始变得紧张不安,发生什么事情了?恐惧侵袭,你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失去他,因为你达不到他的期望,然后开始自我怀疑:你怎么能认为自己可以和他在一起呢?他那么优秀,而你……不过是你。你也知道你没那么特殊。这段关系在你面前就这么破裂了。不管是他毫无征兆地抛弃你,还是你别无选择地结束。你舔着自己的伤口,闺蜜和家人也告诉你,他们反正也不喜欢他,而且你早晚会遇到另外一个男人,而一切又都重新来过。虽然你不想,但你还是再次陷入了无果的恋爱关系。你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根本无法给你所期待的爱情的男人。

  如果上述的恋爱感受,你都有过。那么,你爱上的可能是一个自恋者(narcissists)。

  “自恋”一词源自于希腊神话纳西索斯(Narcissus),他是一位英俊潇洒、年轻貌美的猎手。这则神话最经典的版本是:有天在森林里,纳西索斯走着走着,想要停下来从湖中取些水喝,湖面平静得如镜子一般。而当纳西索斯屈膝跪在河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时,他深深地爱上了它。他对自己的倒影说:“我爱你”。他沉浸在自己美丽的倒影中,无法自拔,终日不吃不喝。伴着自己深爱的倒影,他日渐憔悴,最终离开了人世,化成了美丽的水仙花。

  纳西索斯的神话并没有因为这位自恋猎手的消亡而结束。故事中还有一位美丽的女神艾歌(Echo),在纳西索斯生前,她爱上了这位英俊潇洒但又极度自恋的猎手。艾歌是一位居于山林水泽的女神,由于受到了天神的惩罚,她失去自己的声音,只能重复别人的话。一天,在森林里,她遇到了英俊潇洒的纳西索斯,深深地迷恋上他的美貌。她跟着他,期望他能向自己表达出温柔的爱意,这样她也能对他说出心意。所以,当她听到他对他的倒影说“我爱你”时,她幻想着,自己对他说出“我爱你”,俘获他的心。而当她真的重复“我爱你”时,事情并非如她所愿,纳西索斯痴迷于自己的倒影,根本无心听她说话,甚至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艾歌努力着,但丝毫没有对自己的爱慕对象产生任何影响,纳西索斯从来没有爱过她。艾歌日渐消瘦,盼望着他的回应,最终因为无果的爱情而离开了世间。

  纳西索斯和艾歌的故事也反映了当今自恋式恋爱关系的变化。纳西索斯过于自我陶醉,根本注意不到周围那些爱自己的人;艾歌不懈地让对方听到自己的心声,等来的只是被拒之门外。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中,纳西索斯太过傲慢,当艾歌向他表达爱意时,他感到的只有厌恶。他听到了艾歌的心声,却吼叫着让她闭嘴,正如现代社会,在与自恋者的关系中,女性说的话或做的事情违背伴侣的意愿时,他会很容易被激怒。就像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有自恋情结的人对于自己、对于爱自己的人都具毁灭性。

  自恋人格的一般定义反映了纳西索斯神话,指完全处于对自身的“迷恋”之中,对其他人或事不太关心或完全不关心的一类人。这类人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其共同点就是不能真正尊重他人的感受,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但人们很难辨别,因为有时,特别是刚开始时,他可以表现出关心。同时他缺少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他人不断地给予崇拜和认可。他无法接受自身的缺点,因此,他也无法忍受他人的缺点。在恋爱关系中,他会表现出吹毛求疵、控制欲强和难以相处。对于自己的错误,他拒绝接受责备或承担责任,而且在恋爱关系中,他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现在,“自恋者”这个词语已经成为夸大狂者或极端自我主义者的同义词,形容某人专横傲慢、骄傲自大。

  自恋者的表现各异。这就是为什么女性在刚开始时无法识别这是一段自恋式关系。我们很容易注意到那些明显具有讨厌的自恋特征的男人——浮夸、傲慢或自负,因为大多数女性都不喜欢那种粗俗或者表现粗俗的男人。但如果只将具有那些特点的人定义为自恋者,那你肯定无法做出正确判断,遇到那些真正具有自恋人格但又不露声色的男人时会显得措手不及。

  对于这种更“低调”的风格,你迷恋的这位自恋者会在开始时表现得体贴周到、富有爱心、平易近人。你们仿佛已经认识了一个世纪,在他身边,你会觉得舒服自在,畅所欲言,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你觉得没有人会像他那样了解你。他就是你一直等待的那个人,就是你理想中的样子。他说话做事的方式让你着迷、陶醉。在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已经深陷于他,深陷于这份感情。

  自恋男性会向自身之外的因素寻求认可和自我价值感,例如有成就或漂亮的妻子。换句话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社会对于某位女性的吸引力或成就的认可程度,而非女性本身,因为这些外在东西也反映了自恋者的“成功”——“俘获”了一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还有一类自恋者,虽然他们喜欢崇拜自己、让自己感觉特别的女性,但他们还是会选择自己认为易于控制的女性。这些女性通常自尊心较弱,不重视自己。这样的女性,由于自身具有特定的生活陷阱,会更受具有大男子主义或用成功来补偿所谓自身缺点的男人的青睐。

  自恋者的真实面目终究会显现出来,而你却过于沉醉在这份童话故事般的爱情中,你深爱的不过是自己想象的男人而非那个真实的他,所以你根本看不到高高挥舞的警示旗。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在电影《恋爱假期》(The Holiday)中的角色在回答一位男性朋友的问题时完美地总结了以上内容。男性朋友问:“我明明知道这个女人不好,为什么还是会爱上她?”在想了一下自己无果的爱情后,她告诉他说:“因为你希望你是错的,每次她做了让你感觉不好的事情后,你都会选择忽视,而且每次她过来给你惊喜时,你也总是心软,在她是否适合你的这场内心斗争中,你已经败给了自己。”凯特的话诠释了所有一切。我们想要去相信。我们把信念寄托在希望上,希望我们错了,希望他会回到最初我们认识时的样子。我无数次听到女性对我说这样的话:“刚开始时他并不像现在这样。”而这个“刚开始”有可能是几个月前,也可能是几十年前。

  为了了解我们为什么会痴迷于具有自恋人格的伴侣,首先要明白我们在童年时期所形成的核心信念,除非我们有意识地改变,否则这种模式会伴随我们一生。

  核心信念源自于童年时期,是我们持有的关于自身和周围世界的信念。它们会影响我们对人们和各种情况的看法,影响我们的感觉和回应方式。例如,如果我成长在一个经常受到批评、父母从来不会表达爱意的家庭里,慢慢地我就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不值得被爱”这个想法就会成为一条关于自己的核心信念,我会带着这种信念从童年步入成年。它继而会影响我与他人的所有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影响我对约会对象的选择,因为我在感情方面很脆弱,渴望得到在童年时期不曾拥有的被爱的感觉。作为成年人,我可能会彻底避免亲密关系,因为我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或者我可能心里一直装着第一个向我表达关心的男人。我会很容易把关心误认为是爱慕,如果对方并非真心实意,那结果很可能具有毁灭性。如果他是一个自恋者,那这个关系注定要以失败告终。它终将会结束,而我也会把它看作自身的问题,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这其实是核心信念和对关心的渴望让我受到注定失败的约会的伤害,对此我却浑然不知。所以,在向我表示关心的男人之间,我不停地重复着这种模式。

  核心信念成为我们人生故事的主题。核心信念决定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它最终会成为行为模式,因为我们一直是通过核心信念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所有经历。这些行为模式被称为“生活陷阱”,因为它们将我们困在不健康的生活和交友方式中。

  在组成我们身份的基础中,核心信念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不仅会稳定存在,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如果那些核心信念是健康的(例如,我值得被爱),那它们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正面而重要的角色。相反,如果我们的核心信念不健康(例如,我不值得被爱),那我们就需要确定和识别它们的真实面目——不健康的核心信念——并且有意识地改变它们。不健康的核心信念可能听起来像“不会有人陪伴我” “每个人都让我失望” “没有人值得我信任”,等等。

  例如,如果我经历过被抛弃的生活陷阱,那我的核心信念可能就是每个人都会离我而去。所以,当处于一段恋情时,我可能会非常具有控制欲或嫉妒心很强,因为我的核心信念是伴侣终将会因为其他人而离开我,这个核心信念则会一直威胁着我。或者,我可能会迫使伴侣离开我,这样,在他主动离开我之前,我自己先结束这段感情。核心信念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和自身持有的根深蒂固的看法。

  与喜欢自恋男的女性联系最为紧密的七种生活陷阱

  抛弃型生活陷阱:你总是感觉被否定。

  核心信念:人们总会离开你。

  不信任/虐待型生活陷阱:你感觉很受伤。

  核心信念:人们伤害或利用你。

  情感剥夺型生活陷阱:你感觉被误解。

  核心信念:没有人支持你。

  不完美/羞耻型生活陷阱:你感觉自己不够好、没人喜欢、不值得被爱。

  核心信念:你没有资格谈爱。

  抑制型生活陷阱:为了取悦他人,你抑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核心信念:如果你没有满足他人的需求,那个人就不会关心你。你别无选择。

  自我牺牲型生活陷阱:你感觉自己有责任照顾他人,如果不照顾他人,则会有负罪感;但如果照顾他人,自己又不喜欢这样做。

  核心信念:你需要帮助他人或解决他人的问题,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严苛标准型生活陷阱:你感觉自己必须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让自身或身边事情变得完美,或遵守自己强加的严格规则。

  核心信念:不管你做什么,都不会足够完美。

  在你阅读这七条生活陷阱以及相应的核心信念的详细描述时,你可能会对自己说:“噢,这说的就是我,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这样想。”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的核心信念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认为这是我们固有的方式,从来没有停下来思考过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选择伴侣的。

  以上内容摘自斯坦威新书《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相信读完这本书后,你会意识到迷恋自恋男性从来都不是你的错。你看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视角源自于你的童年经历,这些从来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它将你困在不健康恋爱关系的恶性循环中。一旦你明白自己的控制权要远远比想象的高,而这些控制权就是针对自己的反应而非其他人后,你就能改变。其实就是说,你要学会成为自己的保护者,构建与白马王子的幸福未来。它并非能一蹴而就,但如果你不放弃这个过程,耐心、勇敢地坚持本书中提供的各个步骤,你终将找到永恒的真爱。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读后感(七):你的另一半是自恋者吗?——《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有感

  lue编辑

  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并能够白头偕老相伴终身,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都是依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个年轻人基本上也只有到洞房的时候才能够对对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是没有自由恋爱这个概念的。到了近代尤其是民国之后,自由恋爱这个概念才开始进入人心。到了今天,两个人走到一起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组合的结果,不过当我们的选择权多了的时候,女性在选择自己的另一半的时候往往也会产生很多疑惑。

  在今天这个男性多于女性的中国社会中,很多女性基本上都是经历了男追女的“被动”模式走入恋情,进而走入婚姻生活的。有很多女性常常会抱怨的就是自己的另一半在追求自己的时候是一个基本上事事顺着自己,围着自己转的“五好青年”,然而一旦牵手成功就开始改变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市面上有很多情感书籍针对这一现象给出了很多建议。不过这些建议一般都是从情感方面出发的,提出的建议也一般是从改善双方关系,调整自己在情感生活中的态度出发的。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女性所选择的另一半就出问题了的话,大部分书籍很难在这方面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今天带来的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美国坎迪斯•V.洛夫博士所著的《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这本书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女性恋爱中的另一半是自恋型人格的危害以及解决之道。在书中,身为临床心理学家的作者,其研究方向主要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在书中,作者就对女性恋爱中碰到的自恋型人格的另一半做出了深入的分析。不过这种分析并不只是从自恋者本身入手,而是从迷恋上自恋者的女性本身着手,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女性的心理。

  作者在本书中对于与自恋者的恋爱所持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指出这种恋爱模式基本上就是毁灭式的恋爱。相信大部分女性会认同作者的这一观点,但是在实际中还是有一部分女性总是义无反顾地投入这样的恋情中,最后大部分都以惨痛的结局告终。

  如果对于自己这种喜欢自恋型人格的异性感到不解的女性读者,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你会了解到其中的深层原因。在书中,作者特意从童年开始谈起,我们可以发现童年的一些经历其实对于我们的以后的性格养成会有很重要的影响。这其实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类似之处(不过弗洛伊德主要讲的是欲望)。

  在了解了这些容易喜欢上自恋型人格的本质原因之后,作者还通过给出各种建议和各种小练习进行训练,相信有这种倾向的女性读者通过这些建议和练习会有一定的改善的。最后,祝愿所有的女性都能够找到自己相亲相爱的另一半,而不是找到一位“我爱你,你却爱自己”的另一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