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经典影评1000字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由姚曉峰执导,陈小艺 / 张涵予 / 佟丽娅主演的一部剧情 / 灾难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山大地震》影评(一):夸张的伤口,展示平常的人性
偶尔看到有电视剧版,好奇看了看简介,结果从第一集剧情介绍就看得停不下来。明明是熟悉的故事。只能说这个故事的确很戳中我。并且很喜欢电视剧的扩展。豆瓣打低分的多是没看几集,或因剧名,或因电影来着固定向往看得,结果剧情并没有那些。剧情和女主设定有些烦人,但是并不能掩饰它的精彩。我想到了美剧,原来国内也有好编剧,情节夸张但顺理成章,剧情细节直戳人性,这不正是国内夸奖美剧的地方吗,这部剧情都做到了。电影只让我记住了徐帆,这里的小登 小达 儿媳 孙辈们……都让我印象深刻。 好剧,想看。 看到很多个评论说演技不错的。那么回头一定要看看。
######
看完了发现后面的剧情和我搜到的简介一点儿也不一样。没有简介里夸张,然而更不真实。还是喜欢那个编剧原版的。
《唐山大地震》影评(二):谨以此文,献给,和我有着同样心魔的人吧。
每次看唐山大地震,电影/电视剧,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动。每当漫无目的的想找电视看的时候,他们是第一位,可也是否决的第一位。他也是我最不想去触摸的。
剧情就犹如我的心魔。没错,众人眼中的死人复生,多年恩怨化解,一众亲人团聚。失去的母爱又重新回来。看了唐山大地震之后,我总是有那么一丝的期盼,盼望现实如剧情,皆大欢喜。可是,现实终究不会那样的美丽。我亲眼看着母亲进了火化炉,亲手捧着骨灰。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日,永失吾爱。每每扫墓,望着她的遗像,我总是想时间就这样停止多好,让我就这样望着她。她走之前,我是个不懂事的孩童,当我学会了孝顺,当我理解了母亲的爱,蓦然回首,我已不再有孝顺母亲的资格了。
每每看到小登回家,向母亲认错那里,我都不能自已。多想在我成家立业之时,让我,也有这样一个机会,跪在母亲面前,像她说一句,妈,我爱您。哪怕几个小时,让我为母亲做顿饭,让我为母亲选身衣服,可是,现实终究是现实啊。我十分羡慕小登。这也是,我爱看唐山大地震的原因吧。谨以此文,献给,和我有着同样心魔的人吧。
《唐山大地震》影评(三):麻烦节奏快三拍
麻烦节奏快三拍
——《唐山大地震》(电视版)观后感
国内影视剧有个很不好的习惯,看到电影卖座,赶紧抢拍一部同名或类似电视剧出来,像《杜拉拉升职记》、《风声》,现在终于轮到《唐山大地震》了,美其名曰将原著深挖掘,其实就是“一鸡多吃”,骨子里就是电视剧导演和编剧不动脑筋,创新力不足,惦记着着观众们的收视惯性,冲着发二道财去的,这样很二很偷懒!
不过即使这样,考虑到咱伟大祖国地广人多,总有观众心甘情愿被“二次化”,与此类似的现象就是一到寒暑假,“小燕子”、“晴格格”们就回来了,次次探亲,绝不落空。
还是回到《唐山大地震》(电视版),“谷子地”来演男主角,“外来妹”来扮李元妮,这都可以,不知道是不是现在拍电视剧的钱太好赚了的缘故,一个镜头能说清的细节,非要拍上10分钟,一分钟能解决的剧情,硬是要花一集来磨叽,追根溯源,这就是当年《大长今》给中国电视界喂的药,做一锅泡菜楞是敢给您整出个3集,我就纳闷了,这些中国的电视剧导演们也不想想,咱中国的姑娘能和那韩国的居家小嫂子大妈子比吗?人家婚后很多都是全职太太,慢慢看韩剧慢慢做泡菜,中国小老百姓的媳妇又有多少人能这么过日子?咋不学学日剧呢,11集就哟西。
说到底,麻烦节奏快三拍,不碍事的!
《唐山大地震》影评(四):一群有心理疾病的人自救过程
演员演的都很好。
首先从名字说起
唐山大地震起初我还以为是灾难纪实片充满敬畏的去看看,前三集都很好不错,一家子其乐融融的非常不错,给后面发生地震做对比铺垫。发生地震后元妮找小登,嗯都没啥毛病,让我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后面一直找小灯嗯也都没啥毛病一个失去了女儿的妈妈都会这么做。可是!!!越到后面我越看不懂,我觉得不应该讲讲唐山大地震人民任何重建任何生活任何应对困难。可是我错了。整部剧都是再讲元妮找小登,小凳如何犯病。这部剧就是讲这个了。从这个方面入手,嗯可以。
剧情的发展
拖沓拖沓拖沓 煽情煽情煽情。整部剧就围绕这两点展开。像臭袜子一样死拉。煽情是不是过分了点,过分的煽情只会让人觉得恶心作假
人物
小登,不说了重度心理疾病,发生地震后提防任何人没有任何改变。养父母给了那么多换来的是养母死前一声妈,养父死后一句可有可无的悔悟。居然没有一点改变。我怀疑要不要去精神病医院看看。心理阴影走不出来就是心理疾病乃至是精神病,不要说什么心理阴影太深就是电视剧里的扯淡。自私,猜忌怀疑。
小达,中度心理疾病。
元妮,中度心理疾病。
整部剧概括起来就是 三个精神病人任何犯病 任何治病 任何在犯病
《唐山大地震》影评(五):《唐山大地震》:姚晓峰的“主旋律”创作情怀
日前收官的《唐山大地震》因其“治愈”情怀为观众所瞩目,这部由姚晓峰导演,陈小艺、张国立、佟丽娅等人主演的电视剧以地震为故事引,讲述的却是心灵余震,尽管都是改编自张羚的小说《余震》,但电视剧在心理重建方面的人文情怀有了更多展示,由《唐山大地震》观察姚晓峰的创作轨迹,从而也可以发现他的一些坚持,以及对“主旋律”独特的表达视角。
在姚晓峰导演的镜头中,“主旋律”并非只一味拔高,更多的是一种对普世价值观的表达,是塑造灵魂的一个过程,可以制造希望,也可以触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是在物欲横流中的一次反思,也是在养家糊口的同时,为残存的理想找一个喘息之地。而置入《唐山大地震》中,主旋律就是传递能鼓舞和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作为从摄影师转型的导演,姚晓峰更是深知做这一行的不易,初次做导演时制片方曾对他说“拍不好马上就换”,在这样的创作压力下,他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夜深沉》,姚峰经常会提醒自己,转型容易但能做好,难,正是这种谨慎,固化了他此时坚持对创作负责的态度,让他导演的作品更趋严谨,更能准确表达剧本意图呈现的效果。
而在创作过程中,姚晓峰导演对拍摄周期以及预算都有着严苛要求,必须按照计划进行推进,他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在开机的时候,跟整个剧组的人说一句:我一定会如期完成拍摄。这句话也总能在第一时间赢得剧组同仁的掌声,而在《唐山大地震》拍摄期间,除了如期完工,他们还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以不可思议的少量经费,完成了该剧在美国戏份的摄制,再一次体现了超强的掌控能力。
但其实生活中,姚晓峰甚至是一个异常低调的人,出了片场,他甚至极少向人介绍自己是一名导演,他喜欢乘坐公交或地铁出行,以便能感受到更多生活气息,而这些对生活的感触,总是能被一次次放入自己的作品中,成为和这个时代同步的信息。
正因如此,姚晓峰以及他们这一代导演心中,对于主旋律都有着自己的态度,姚晓峰导演的同学,沈严亦或管虎,三人的创作各有特质也互有交集,沈严导演的剧版《手机》同样是改编自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姚晓峰导演除了这部《唐山大地震》,还有一部和冯小刚导演《1942》题材重合的《叶落长安》,而管虎无论《斗牛》还是《厨子戏子痞子》都有着难以消融的“抗日”情结,从这些导演身上,都能找到对“主旋律”的表达方式,或轻松或严谨,或学院或另类,除了面对市场以及票房收视率,在创作有限的自由空间中,能够植入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和价值观,则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
从《夜深沉》到《头发乱了》,从《幸福还有多远》到《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叶落长安》到《唐山大地震》,姚晓峰从情感戏专业户到治愈系导演,一点点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一点点的阐述自己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这也是这次《唐山大地震》能在冲入收视排行前三并收获良好口碑的原因所在吧。
《唐山大地震》影评(六):姚晓峰治愈系体现价值
临近尾声的《唐山大地震》自开播以来一直有着不错的收视成绩,作为一部由电影衍生出来的电视剧,姚晓峰导演将这部电视剧打造的扎实丰满,整体表现的张弛有度、趣味横生,电影中删繁就简的爱情戏份和家庭戏份也有了更多表现,不但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赢得观众与角色的情感互动,引起观众关注到震后家庭重建与心灵重建的社会话题,体现其社会舆论引导的价值。
对于“主旋律”题材的《唐山大地震》来说,姚晓峰通过屏幕似乎并不单单只表达对一场灾难的记忆,在这部电视剧中,地震也不单只是三十二秒的一段特技,真正的故事在灾难之前就已经开始铺垫,也在之后的三十二年中延展,人物经历情感的重生,观众得到情感的释放,以故事本身的普世价值,来记录人类受到自然灾害的摧残之后,内心重建这样一个积聚人性和情感的故事,在如此浮躁的市场环境中,无疑有着质朴而强大的力量。
在这部剧版《唐山大地震》中,姚晓峰导演的切入点是信念,主题则是爱的坚守:母亲对孩子爱,男人对女人的爱,孩子对母亲的爱,这也是这部剧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亲情、友情、爱情在剧中融合,并且利用影像的艺术将“没有过不去的坎”这种朴实的价值置于一种温情的氛围之内,在自然灾害过后,让所有人努力,以使自己生活的更好,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通过理解而达成共识,充满温情,这正是“治愈系”的价值体现。
作为导演,姚晓峰有着较为传统的价值观,他的创作都是源于生活和对生活的感悟提炼,所以他的作品传达的核心价值,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宫斗、穿越、抗日等雷剧最火爆的时间,他能坚持自己的创造,是一件很有“情怀”事,也正是他的坚守,才使得这部剧保持了市场标准和制作标准,贴近生活才能打动观众,这种真情实感的作品必定会成为荧屏的主流。
除了对珍贵美好的情感记录,导演还通过小登小达经历的种种生活磨练,反映年轻一代唐山人的奋斗历程,两代人在困境中努力挣扎,最终走出感情与生活的桎梏,作为一部电视剧作品,《唐山大地震》既有时代的特征,也深刻剖析人性的多面,导演这种透过长篇剧集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非常值得珍惜。
在最后的故事中,阖家团圆的大结局让所有人物经历过的千辛万苦终于有了反馈和价值。被关闭的心扉再次打开,被记恨的情感因为谅解获得重生,离去的再次归来,破碎的得以完整,坚守的又再重逢,大灾之后收获的幸福便格外厚重,导演让一场经历了半生的挣扎,在母女两人关乎生死的抉择中完成救赎,正是这种具有“治愈”的情怀,让一个悲情的故事投射出反思的智慧。
《唐山大地震》影评(七):《唐山大地震》:姚晓峰的孤独战场
姚晓峰导演的作品,大都有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做蓝图,人物线索驳杂,通常要在故事中,跨越漫长时空。之前的《幸福还有多远》是,《叶落长安》是,现在的《唐山大地震》无疑也是这样的作品。尽管与冯小刚导演的影片片名重合且都是华谊出品,但故事却又不尽相同,在姚晓峰导演的作品中,关于救赎,关于震创之后的心灵重建,主导了故事的走向,三十二年的时间跨度,以一群人半生的经历,让故事丰满起来。
但电影版本的基本故事框架还在,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中,母亲必须对儿女做出拯救一个放弃一个的抉择,然后用后半生来证明这个抉择是对是错。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很多时候演员在现场说着台词哭,姚晓峰导演就对着显示器流泪,无论故事内外,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个故事的伤痛,但这“并不是以一场地震纪念另一场地震”的事情,电视剧开播后,姚晓峰说虽然拍摄时揪心累心,但确实让自己更坚强了。
而投入,是因为真诚所致,在姚晓峰导演拍戏过程中,有一些制片人也会要求赶工期,工期不是不能赶,但质量会打折扣,拍戏这事儿,没什么便宜可占。你糊弄戏,戏就会糊弄你,但糊弄不了观众,观众只能寒碜你。创作想要保持真诚的态度,很难,但必须坚持,这种真诚和坚持在《唐山大地震》中有诸多体现,夏天的戏冬天拍,剧中的演员躺在废墟上,四个水枪在空中喷水,小演员冻的一直哭,陈小艺握着他的手,说,坚持,再坚持一会儿,要不然导演还得再拍一条,而导演也在咬着牙坚持,他需要让自己的心硬下来。为了真实的效果,那一刻他不能做自己,他要做导演!
《唐山大地震》的拍摄很多这样的记忆,这是一个难为自己也难为别人的事情,但没办法,一部作品要有诚意,想纯粹一点,干净一点,就必须有这样事倍功半的付出。很多人都以为导演都在过着“国师”一样的生活,但并非所有导演都是国师,导演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因为导演的战场在拍摄现场,而这也容易出现误读——几乎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导演于千军万马中指挥若定,很少会有人看到导演的孤独,由于操劳过度,姚晓峰导演有一次在片场突然心脏不舒服,一度几近昏迷,但现场所有人依旧各司其职各行其是,根本没有人注意到他脸色苍白陷入病痛,他说他就躺在椅子里,看着他们忙忙碌碌,忽然觉得无比孤独。
所以《唐山大地震》这部电视剧,不光是一个剧中人寻找救赎与心灵重建的过程,也是创作者们反思,寻找生活答案的过程,在这个快节奏的变革的时代狂澜中,丢失的和变化的都太快,我们忙于追赶时代的脚步,常常忘记曾经拥有过的本真、淳朴,但好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执着、孤独的坚守着,期待着。
《唐山大地震》影评(八):姚晓峰赋予《唐山大地震》的别样情怀
如果说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如一剂猛药般给予观众心灵猛烈的撞击,那么姚晓峰导演的同名电视剧则像小火慢炖的营养品,这剂营养品不仅能疗伤,更能让观众在关注灾后人们情感重建过程中若有所思,后有所为。
有一句略显冰冷却不无道理的话说“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这句话说着容易,可是对于每一个经历了地震灾难的人来说,都是一道绝大的难题。每次地震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看到所有人都在出钱出力的帮助灾区人民,又有谁能不为之震动;看到汶川地震出生的孩子又在雅安地震中丧生,又有谁能不为之遗憾;看到无私的母亲总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予孩子活下去的希望,又有谁能不为之感动。在这个“敏感”时候热播的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在平心静气的看过几集之后才真正发现,姚晓峰导演赋予这部剧集的是满篇鼓励人们坚强的正能量,而观众感受到的亦是真诚、温暖和对心灵深处的慰藉。
姚晓峰导演被誉为“治愈系”导演,无论是《叶落长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是正在热播的《唐山大地震》,都能让人在演员的一举一动,台词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导演想要传达的积极向上的态度。相对于如今满屏的穿越、抗日等题材来讲,姚晓峰导演的作品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功效。拿《唐山大地震》来说,观众能明显感觉到姚晓峰对细节的追求和情感的雕琢,小登对王德清的感情、小达对小林的感情……尽管所用篇幅不多,但是这其中的感情挫伤和亲情修复却让人感同身受。
小登和小达自幼跟父亲的关系更和睦,可惜一场大地震却夺走了亲生父亲的性命。在之后的很多年,两个人不得不重新接受生活中的另一个“爸爸”。因为篇幅所限,所以冯小刚的电影版中,并未着重对此描述,而姚晓峰导演却深谙观众的情感所需,增加了王德清的内心纠结,我想这不仅仅是还原原著,更是在还原现实。一个人在地震中失去亲生女儿,又怎么能如此轻易的接受另一个女儿?正因如此,导演陈铺了一个又一个的事件来化解这对非亲生父女的矛盾,直到后来的相依为命。导演在传达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许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也在告诉经历了雅安地震的灾民,地震过后,也许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今后的生活中会面临家庭的重组,人不能一味的生活在过去,活下去就有希望,活下来就要往前走。
电视剧版的《唐山大地震》更加重视对原著小说的真实还原,也因为电视剧独有的优势,可以将震后人们的生活变化、心灵波动更加细致入微的娓娓道来,足够细致的剧情铺垫让剧集看起来更加完整、丰满。更难能可贵的是,导演用偏文艺的手段再现了这样一场旷世的灾难,讲述对于这样一段历经磨难的亲情故事。文艺的壳让演员的表达更细腻,让情感的爆发更震撼,对观众的回味经久不息。
《唐山大地震》影评(九):从《唐山大地震》感受姚晓峰的治愈情怀
(文/小义大道)
四川雅安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天灾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无能为力,那么渺小,那么脆弱……看着灾难过后,微博上人们彻夜难眠,各方人士出钱出力帮助受灾民众,你会觉得很感动,同时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的伟大与心暖。
以前我们在遇到地震时,可能内心想要帮助,却不知如何帮起,亦或是无法想象地震过后人们会是什么状态。而在看了冯小刚《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后,我的最大感悟就是灾后家园的重建远不及心灵的重建重要。“时间可以愈合一切伤口”,但究竟时间有多长,要经过什么样的心理煎熬,这都是无法预定的。
电视剧版的《唐山大地震》如今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很多人批评的说:这是趁火打劫,在伤口上撒把盐!我却不这么觉得,与电影版的《唐山大地震》一样,电视剧版的素材也是取源于小说《余震》,跟电影版不一样的是,电视剧版《唐山大地震》着重探讨的是震后如何治愈人心的作品。导演对于剧中人物的生活感情描写得更加细腻,也让更多人的了解到灾区需要的不仅是物资,更需要心灵的抚触,物质的满足并不是那么难,但精神的创伤一时还很难治愈!而当你看到电视剧版的《唐山大地震》的阵容,佟丽娅、张国立、陈小艺、张涵予、许亚军、吴越、袁文康、朱铁等一众实力明星的联合演出,就会让你感受到圈内人对此剧的认可与支持!
之前就看过不少姚晓峰的作品,他曾执导过多部情感大戏,在业内享有“情感大戏专业户”之称。像《幸福还有多远》、《叶落长安》、《女人花》等都是具有浓厚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作品,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而其中“治愈三部曲”系列《叶落长安》、《唐山大地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品更是抚慰人心传播正能量的好作品。而横看姚导的这些个作品,无论是婚姻还是灾难等大题材,不难发现都有着一个同样的特点:将各色人物本身的个性、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自我救赎的情节都释放得非常强烈。他是一位注重人物心理描写,以深入人心的故事来感染人心的文艺性导演。
对于80后而言,我们已是背负了厚望的一代,也曾是被认为脆弱的一代,这也许是为何“正能量”这词这么火的原因。生活的压力让人无处可逃,而在姚晓峰的治愈系电视剧里,关于婚姻和情感、幸福与心灵都为我们提供着一股温暖的力量,支撑我们前进!就拿现在正热播的《唐山大地震》来说,细腻的拍摄手法,更注重于人物情感的铺垫,让我们更好的进入到震后人们的内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亲情之间断不了的纽带关系,真心让人感动。看了之后知晓真情可贵,更想要呵护自己的家人!这样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的片子真心推荐大家多去感受一下。
要说现在热门的电视剧作品,大概可以分为几个类型了:婚姻、婆媳、抗日、谍战、后宫。但大多数作品都是粗制滥造,只求收视率完全不走心。像《唐山大地震》这样的题材,可能会被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作品,一方面有电影版在前,另一方面这个题材有点大,拍起来有点难度。但姚晓峰却敢拍,并且从现在的作品来看他对整个剧的基调把控得相当好,也让观众们暂时逃离了那些只求收视的烂剧,体味真正的人间百味。而我也相信,导演在用这些细腻的情愫感染观众的时候,一定也温暖了自己。
现如今这样偏执文艺的导演非常稀缺,我觉得我们应该为姚晓峰这样敢于挑战潮流向自己想要的方向不断前进的人喝彩!
《唐山大地震》影评(十):余震是个好小说
本剧很细致的把余震里的内容演了出来,就是电视版的余震,与电影各有特色,小登不认李元妮的时候李元妮眼神为后来的老年痴呆做出伏笔,余震在电影有删减,所以本剧杀伤力比电影要大一些,纯属个人看法,如果有耐心细致的看完电视剧版也不亏。急性子应该看电影版,内容有删减杀伤力却没有减弱,依旧扎心。唐山大地震 (2013)7.22013 / 中国大陆 / 剧情 灾难 家庭 / 姚曉峰 / 陈小艺 张涵予唐山大地震 (2010)7.72010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历史 灾难 / 冯小刚 / 徐帆 张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