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山大地震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摘抄

2020-11-12 01:57: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摘抄

  《唐山大地震》是一本由钱钢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山大地震》精选点评:

  ●天,地,人。平常心。

  ●我们总需要在每一次灾难之后总结教训。

  ●柴静的《看见》中提到了本书作者和本书,遂有兴趣借来拜读。 有当事人口述,有救灾记录,有反思,非常值得一读。成书于政治上不那么敏感的1985年,不是那种充斥着英雄的书。

  ●伤痛的叹息

  ●至少这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人生无常,人性可贵。

  ●人类在未经历灭顶之灾之前,很难想到生存对于生命的含义,也很少意识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样的坚韧与顽强。常常,生命的消失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灾难,更在于虚弱的人类本身。

  ●和《广岛》结合着看。 看看两个民族面对灾难的不同,会更有感悟。

  ●拒绝外援,政治纷争,特殊时期,地震预报失职,地区防震意识薄弱etc,一环扣一环,一山压一山。

  ●单纯从灾难记录的角度来说 大场景与小细节的铺垫都极好 广泛而又有深度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一):一些感动

  钱纲先生从时间废墟下抢救出一个个真实的亲历者,以杂乱却充沛的细节还原出历史中的唐山。在2017年洞察到近40年前活跃的生命经验,不能不让人感动。 #题外# 如一位豆友所言:“敏感问题一大堆。” 可与纪录片掩埋一起食用。 许多落笔点颇可思索,特别是人在重大命题前表现出来的对集体主义的向往和崇敬。 我是不大清楚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的写作方式。文字泛着70年代的味道,好像有些澎湃和激动过头,略生涩。也是情之所至,汹涌而出。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二):新闻应该记录痛苦

  1976年7月28日,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元以上,400年地震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如果没有读到这本报告文学,单单看这些数字或许并不会产生多么强烈的实感,即使经历了有线数字媒体转播下的汶川地震。但是,看过了钱钢老师的笔迹,在回顾这些史料,字字泣血,这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葬送在冰冷瓦砾下的哀嚎,每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被不可抗拒的力量强行拆散的撕心裂肺,这是一个刚刚即将走出文化大革命阴霾的脆弱国家又要经历的一次折肱般的疼痛。所幸一切都已经过去,然而也并没有过去,因为《唐山大地震》客观的记录了历史,新闻应当记录痛苦。

  比起其他关于这次灾难的书籍,我认为这本书的可取之处有两点:一是亲历者,二是客观。在这本书中,钱钢以一个亲历地震的采访者的视角看待整个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凡凡种种,更涵盖到各个角落,有渴求生命的新婚夫妻,有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精神病人,有着坚强不落泪的孤儿们,也有哄抢物资发“地震财”的“罪恶能”······作者追寻被的采访者十余年,追寻他们以后十余年的生活,真实反映这场灾难给他们生活轨迹带来的影响。这本书全景式的展现人性的美好和黑暗,救灾过程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留给了对于很多未经历这场灾难的人们可读的财富。

  钱钢老师附录里里写过一句话:“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新闻,有责任去把人类的痛苦如实地记录下来。”现在看起来,天津爆炸中广受诟病的新闻媒体的做法还真是有些讽刺。8月13日,天津新闻频道7点开始首次报道滨海发生爆炸,其中领导抵达现场做出指示时长55秒,而这条消息的总时长1分10秒。其后一上午内重播三次,请问新闻的基本时效性呢,请问新闻的当事人那些受灾的百姓呢?也许不能怪他们,毕竟还有播韩剧的呢。新闻或者说媒体究竟应该把自己摆在怎样的一个位置上,喉舌还是镜子还是传声筒?如果只一味的歌功颂德,那这些痛苦不为人所知,必将发酵。

  为了远离灾难,我们走近灾难。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三):一场地震带来的深思

  1976年7月28日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惨痛的日子,这一天,地动山摇,山河破碎,唐山这个老工业城市在这场强震中支离破碎。无数个家庭因此破裂,二十四万人的生命因此终结。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唐山大地震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地震发生时的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地震发生后有着百万人的唐山和周边震区人们是如何渡过灾难的?这一切终于在灾难过去十年之后的1986年得到了揭晓。

  1976年,钱钢作为一名军人随大部队来到了灾区救灾,在救灾的同时还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做了简单的记录采访。1984年,他重返唐山,对当年地震的亲历者进行了正式的采访与资料搜集,从深夜值班的医院护士,赶急诊的医生,上夜班的火车站服务员,夜里值班的发电厂工人,再到担心有雨、起来收衣服的市民等等,这些人生动还原了地震刚发生时的场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介绍,一个真实惨烈的唐山地震才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与之前的那种“革命式”的宣传不同,《唐山大地震》一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真实的采访资料为主线,从细节处描写灾难中的人性,比如紧急抢险陡河水库的解放军战士,地震中的盲人们,强震后的警察与犯人,以及著名的唐山孤儿。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记叙的一个不知名的个体户小伙子,当精神病院的张志勇医生带着一群精神病人来到他的饭店里“吃救济饭”的时候,他撕毁了卫生局批给每个病人的“二两”饭条,敞开了给病人们供应饭菜。细微处见真情,这位个体户小伙子比那些官僚主义作风,“踢皮球”式不作为的官员不知道好多少倍,正如书中所说:“这世界上总有那样一些平平常常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小小的角落里,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他们的心是热的。他们是真正的人!”另外,书中记叙的40次列车在遭遇地震后旅客们和列车工作人员之间的那份真诚的情感也是令我记忆深刻的。

  有人性的崇高,也有人性的卑劣一面。比如大地震时期有人发“灾难财”,哄抢物资。民兵抓人就抓了超过 1800 人。有一个老妇人在不同的男尸前哭喊“我的儿啊!我的儿啊!”,然后摘取手表,最后多达十几块;在“方舟轶事”一节中记叙了一个因为地震而组合的集体户,这个大家庭最终是因为“私有物资”而解体;最令人心情沉重的“政治的 1976”一章,写出了当时人们的反常思维和心态。一场地震,人性的美与丑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如钱钢在新版《唐山大地震》的序言里所说:“《唐山大地震》已成为史料。这本书记录了1976,也留下了 1986 的印记。1976 年唐山人、乃至中国人的命运是一种真相;1986 年一个中国记者的思考与写作状态,是另一种真相”,读这本书,了解到的不仅仅是灾难,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认知。

  (本文首发于百度世界名著吧)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四):地震之殇|唐山大地震,短短23秒,24万人丧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如敢洗稿,势必全网追究到底)

  文|诸神的恩宠

  提起《唐山大地震》,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冯小刚的那部电影。但其实,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文学及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冯小刚版《唐山大地震》只是其中之一。

  在众多的该题材作品中,纪实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最为特别。这本书的作者钱钢,曾亲自参与大地震的救灾工作。震后第八年后,他以记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写出了这本书。

  俗话说眼见为实,相比其他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作品,这本书更真实记录大地震事件的始末。书中,钱钢通过对数十位幸存者的采访,把读者拉回到灾区现场,还原了地震前前后后的真相。更可贵的是,书中,钱钢还从全人类的角度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做了深刻反思。这些反思,即便放到今天,也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发。

  《唐山大地震》最早在《解放军文艺》杂志上连载。1986年,钱钢将文字汇集成书出版发行,该书曾荣获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奖、1987年金钥匙奖。

  01直击唐山大地震现场,23秒可以彻底摧毁一座城市

  20世纪70年代,唐山是中国著名的工业城市,产值占全国总GDP的1%。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唐山有三宝:开滦煤矿、火力发电站和唐山瓷器。然而谁也没料到,一夜之间,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就成为一片废墟了。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在短短23秒内,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整个华北都在剧烈震颤,人们从睡梦中惊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唐山,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很多人还没来得及睁眼,就已经被埋进了地下。

  当时,23岁的钱钢参与了救援工作,他用手里的笔,真实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地震幸存者中,有农民、工人、护士、干部等,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谈了让他们永生难忘的惊魂时刻。

  地震发生时,火车调度员宋宝根正在值夜班。他亲眼看到地面下陷,火车卡在铁轨里,车厢东摇西晃;锅炉工张俊清也在值夜班,他看到所有仪表上的数字都不对了,报警器开始鸣响,锅炉里沸水向外喷涌。

  一时间,所有人都呆住了!短短23秒后,整个唐山的学校、医院、职工宿舍楼、马路……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死尸遍布大街小巷,惨状不忍直视。

  7月28日,北京救援人员乘飞机率先抵达唐山。十几个小时后,河北省领导干部也先后到达唐山。下午4点,搭载矿山救护队的五架飞机顺利抵达唐山。

  众所周知,地震是由地壳剧烈运动引起的。地震过后,有3600万立方米储水量的陡河水库被严重毁坏,随时有决堤危险。在水库附近驻扎的士兵们,昼夜不停地抢险,终于保住了大坝。

  开滦煤矿有数万名钻井工被困井下,震后的24小时内,大部分工人都被安全营救出来。上世纪70年代,科技水平并不发达,在这样的情况下,能这么快完成救援任务,真是个奇迹!

  地震是名副其实的群灾之首。权威数据表明,仅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就高达260万,占全球自然灾害致死总人数的58%,每次地震的平均经济损失达几十亿美元。

  唐山大地震中,有24万人死亡,16万伤残,数百万人不同程度受伤。有经济学家评估,这场地震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有100亿。

  02大灾面前见人品,人性的美与丑对比鲜明

  灾难是考验人性的镜子。地震发生后,有人暴露出人性之丑,有人尽显人性之美。

  震后一周内,由于各类物资短缺,唐山发生了多起疯抢事件。救灾物资刚送到,灾民们就一拥而上疯抢。有人还涌入半塌的百货商店,见什么,抢什么。

  8月3日,唐山抢劫风潮达到了顶点。人们撬保险柜,抢粮油店,无所不作。有个人专扒死人手腕上的表,一共扒了37块。当他准备再次扒表时,被人当场抓住,大家围起来,暴揍了他一顿。

  短短几天,公安局抓获的犯罪分子多达1800人。显然,抢劫风潮再不遏制,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恐慌。随后,唐山市发出《第一号通令》,严禁抢劫,违者法办,还规定所有哄抢物资,必须原物归还。后来,大多数参与抢劫的人,都退回了物资。

  疯抢物资,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然而在灾害面前,大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是团结和奉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地震发生后,全国迅速展开了救援工作。这其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抢险的士兵们日夜兼程赶往唐山救援,连饭都顾不上吃,有三个士兵饿晕在途中;唐山派一辆卡车载着伤员去玉田县医治,等到达玉田县时,人们才发现,那位卡车司机是个重伤员。当时,他满头是血,肠子外翻。刚把车开到目的地,就死在了方向盘上。

  全国有200多个医疗队,1万多名医护人员奔赴唐山救援。由于唐山本地医院已经饱和,没法再接收更多伤员,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大批伤员被送往全国各地救治。与此同时,粮食、蔬菜、肉等各种物资,也从四面八方不断输送到唐山。

  大灾面前,就连唐山看守所里的犯人们也主动请缨,请求去救人。教官当众宣布纪律,告诉他们到外面只许救人,不许逃跑。随后,犯人们被编成了三组,奔赴前线救人。黑夜降临时,所有犯人全部归队,没有一个人逃跑。

  地震过后,有人丑态百出,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坚守善良。当生存与道德发生冲突时,人性之善终将战胜人性之恶。

  03幸存者的诉说,珍惜当下才不负生命

  作为救援队的成员,钱钢有机会采访了数十位幸存者,拿到了大量一手资料。

  地震过后,陈俊华夫妇被埋在地下。陈俊华折腾了两天三夜,也没找到出口。就在他们恹恹一息之际,7月30号下午6点钟,营救人员发现了他们,并成功将他们救出。

  医学研究表明,在断水断食的情况下,人的生命极限是七天。46岁的卢桂兰却打破了这个记录。在无水无粮的情况下,卢桂兰在地下活了13天,创造了人类生命史上的奇迹。卢桂兰说,刚被埋到地下的时候,她被压得透不过气来,直喊救命。后来,渴了她就喝尿。饿了她就吃土。8月9日下午,当被营救出来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祖国万岁!

  地震发生后,整个唐山弥漫着悲伤的气氛。大地震摧毁了3000多个家庭,遗留下大批孤儿。这些孤儿纷纷被他们父母的单位、邻居和福利机构收养。

  书中,钱钢讲了张家五姐弟的故事。五姐弟的父母在地震中双双遇难,五姐弟中,年龄最大的是16岁的张凤敏,最小的是8岁的孪生姐弟张凤琪和张学军。地震后第二天,五姐弟都住上了简易房,吃上了救济粮,。

  地震八年后,钱钢去唐山再度看望这五姐弟。此时,老大张凤敏刚从部队复原;老二、老三和老四都成为工人;五弟张学军成了军人。尽管小时候那段悲惨经历让姐弟五人遭受了不少磨难,但五姐弟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且都各有所成,实属难得。

  张家五姐弟是唐山大地震孤儿的一个缩影。普通人在经历大地震后,都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典型的特征为:情绪沮丧、过度敏感,失眠焦虑等。唐山大地震发生在七十年代,当时我们的心理健康知识还不够普及,所以心理疏导工作基本被忽略了。不过,也许正是这种混沌的状态,反而让许多人来不及悲伤,就赶紧重返生活的正轨了。

  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地震所带来的伤痛被渐渐抚平。经历过这场生死劫难后,每一位幸存者都学会了珍惜当下。他们知道世事无常,唯有活在当下,才不负生命的给予。

  04地震工作者,满腹委屈却无怨无悔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压力最大的是地震局的工作者。短短的23秒,让他们从神坛跌入谷底,还成了民族的罪人。

  唐山大地震之前,地震局备受老百姓爱戴。原因是,1975年2月4日,地震局预报辽宁海城即将发生地震,一百多万人紧急撤离。两个半小时之后,海城果然发生了7.3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后,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地震专家纷纷来到中国学习经验。美国记者还将这次预报称为“科学的奇迹”。

  从那以后,地震工作者被老百姓捧上了天。他们所到之处,都会受到热烈欢迎。然而,唐山大地震成了一道分水岭,地震过后,地震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遭受到许多攻击和谩骂。

  唐山人把满腔怨愤,都发泄在地震工作者身上。领救济粮时,一听是地震局的,售货员立刻拉长脸说没粮;地震局预报组组长受了重伤,被抬到医院。伤员们一听他是地震局的,都骂他还有脸活着。当时,唐山地震局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众矢之的。

  大地震带来的恐慌情绪迅速在各地蔓延开来,各省地震局频频发出地震预报。为躲避地震,有17个省市的4亿人露宿户外。讽刺的是,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地震却并没有发生。

  1986年,钱钢拜访了国家地震局前局长刘英勇。这位70多岁老人告诉钱钢,地震后这十年来,他每一天都在愧疚中度过,每晚都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客观地说,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不能全怪地震工作者。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唐山大地震前,人们巴不得地震局明天就能掌握预测地震的方法。可是直到21世纪,人类尚且不能完全预测地震,更何况是四十多年前呢。事实证明,不尊重科学,一味冒进蛮干,最终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5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要有敬畏之心

  唐山大地震是全人类的悲剧,它提醒我们: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哪怕科技再先进,我们也要尊重地球母亲。

  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的科技水平实现了突飞猛进:1969年,美国人成功登月;2012年,中国“蛟龙”号潜水器深潜7020米,刷新了世界记录。诸如此类的科技成果还有许多,然而,我们对地震的认知却少之又少。

  书中,钱钢抛给我们一个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科技与大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从洪荒时代到文明社会,人类一直在和大自然进行着各种搏斗。多数情况下,人类看似获得了胜利,而实际上,我们却输得一败涂地。

  比如,我们胡乱开垦,导致土地沙化;砍伐森林,引发温室效应;大力发展工业,却不做防污处理,致使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类种下的所有恶因,最后,大自然都加倍返还到了人类身上。

  人类和大自然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和谐共处的关系。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学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的必修课。

  到了21世纪,人类看似已经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可实际上,人类不过是宇宙间的微尘。有人说:“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100万人的死亡,只是个数据。”然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唯有保持高度警觉,提高防灾意识,增强救灾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

  每一场灾难,都是一次考验,每一场灾难,都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唯有这样,才对得起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同胞。

  《唐山大地震》写于三十多年前,但现在来看,仍能感受那种悲痛之情。今年疫情期间,能读到这本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短短两个月里,我国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程度地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目前,全国各行业都在逐渐恢复生产,一切正在回归正轨。不仅如此,我国还给其他国家提供救援人员,帮助别国抗击疫情。中国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大国的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赞扬。

  从1976年到2020年,44年间,我国的防灾抗灾抗疫能力已经获得巨大的进步,这是国家之幸,更是人民之幸。目前,新冠病毒尚未完全消失,但我们坚信,疫情终将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中国,加油!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资深互联网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思考、写作,被朋友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郑重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