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精选
《资本论》是一本由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0,页数:20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一):政治经济学批判
大学时候学过资本论的导论,当时对意识形态一套东西不以为然,现在偶尔再拾起来,又看了一些王德峰教授的讲解,为自己当时的肤浅羞愧。
资本论副标题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也就是马克思老人家从来没说过他写的是经济学,他写的是镜子,是反思政经的书,是从反面一剑一剑的扎穿古典经济学最初的一些假设前提以及衍生的逻辑推导。
《资本论》读后感(二):来一份资本论米粉,加黑格尔酱料
资本论真的不好懂,即便你是科班出身,也不是那么容易能理解的
马克思无疑是古典劳动价值论学派的集大成者,但是,不同于其他简单的总结和归纳,他灵活地运用了黑格尔的逻辑思维,重新论述了资本理论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体系,总结出所谓的剩余价值论。
与传统劳动价值论流派最大的不同在于【剩余】,这个剩余到底是自然属性的价值(如租值),还是边际用量,还是劳动者的能力和时间产生的价值,还是产量,亦或是三者的合集?
这些其实都是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观的要点。另外,附上一篇小心得给有兴趣的人:
【凯撒说经济】你们都误解了马克思(番外) qq.com
以上
《资本论》读后感(三):永远热血青年马克思
马克思跟其他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不一样,他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他在17岁的时候高中毕业,每个人要写一篇毕业论文,就好像类似于“我的理想”这样的一篇论文。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他讲了一句话,他说,我要选择那些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迄今为止哲学家们都仅仅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世界,而关键的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所以你想,从17岁的马克思到去世后的马克思墓碑,它其实都贯穿了唯一的一个思想的脉络,就是,解释世界这件事情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那么什么叫主义呢?主义就是它存在的一种先验性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本身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完成这个主义所提供的一个终极的结论。
他很长是一个媒体人。因为媒体符合马克思对改造世界的理想,因为通过媒体、通过笔的方式,笔就变成了跟社会抗争的一个重要的武器,所以他成为了一个报纸的一个主编,当时对普鲁斯政府欧洲的很多国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我们从马克思传记中也可以看到说,他在20多岁的时候,马克思是一个热血沸腾的人,他愿意跟人争论,甚至在马路上跟一些年轻人进行肢体上的一个争论。
马克思一生是处在一个比较贫穷潦倒的状态下去思考世界的未来,而恩格斯相对比较富足。他们两个人在二十几岁认识,成为了终身的朋友,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认为说所有外在的发生都是有延续的,它从哪里来?为什么到今天?明天到哪里去?所以我们通过历史的研究就可以必然地到达某一种目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相由心生,唯物主义“内心不可靠,可靠的是外在”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一个叫做辩证法,一个叫做历史唯物主义。所以马克思认为说,一切价值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时间。理论和实践相比,实践永远在推动着理论的变化。那么当一个主义最终成为一个先验性的不可更改的绝对真理的时候,马克思认为这件事情就非常地危险。所以恩格斯在晚年写回忆录的时候曾经说,他至少听马克思有五次跟他说,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这句话的背后实际上我认为也是马克思的伟大所在,他认为说,一个人的一个思想一定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局限,那么他的理论要能够不断地往前走,他就不断地需要后人的实践来证明他的理论的成功和可能性。
听吴晓波频道记录
《资本论》读后感(四):流变
最近看学院派视频。满脑子解构,叙述,刺激等词。——有一个点,他说,人们在虚拟中寻求真实。成为符号。而对于快乐的精神阈值愈来愈高。 人们不得不追求更多的刺激。我想到强化和躯体化。形成反应与联结。但是。刺激与反应之间也存在过度的问题。 我总是想以学习的态度来观察世界。以此来丈量我所生存的空间。由此得出,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的符号,而非真实的定义。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由信息定义的。而非物质。我们知道物质决定意识。但我现在看到的,却是由意识构造的建设于意识之下的社会形态。 把个人的人际关系的总和叫做社会。把集体的意识形态叫做政治。而在资本主义的强有力叙事下,我们唯一拥有的自由叫做消费自由。 消费定义我们的生产,精神与文化。其本质不在于你买什么。而在于你只能在这语境中选择自由。 于是,人们为了获得阶级符号,成为奋斗逼,成为被奴役和压迫的人。 然而信息资本主义致力于让一切智能取代人工。使得底层人民失去任何一种话语权。 人们被异化,被奴役,拥有了随时出卖自身自由的自由。问题在于,人们不能意识到这是异化,而把此认为一种机会。 使得人们内部趋于分散的,不集中的结构。 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道路与目标,由此产生的影响可以从日本的近现代演化中管中窥豹。然而基本保障人权的乌托邦形式的古巴在内忧外患中又将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赛博朋克是否是资本主义的终极形态,在下行环境之下,做为有意识的人类又该如何选择生存的窠臼,你我皆有答案。 ——信息洪流,我们不再闭塞。我们拥有开放的接纳的形体。如何分辨有用与价值信息倒成为一个难题。 人们逐渐被符号解构,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如同我不再想从信息中获得什么,而是它能否带来短暂的快乐与感官短暂的刺激。正如那句话: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 日本新一代呈现废物的姿态,生育率不断下降,租鸡青一,天下大同……然而这是否是最终形态犹未可知。毕竟,资本来到人间是血淋淋的面孔。人类文明起源于物质的交汇与流变,但不知会毁灭于什么。从无尽的宇宙来说,虚无是究竟的永恒。 在轴心时代,人们孕育出不同的精神意识。这些精神意识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选择。 也因此,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的覆盖与侵略有着不同的反应与对抗。这是在轴心时代就留下的伏笔。汉家以儒学为滥觞,并奉为圭臬,有着层级意识。而古希腊为首的城邦,则个人意识更为显著。追根溯源,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形态就已经各不相同。 汉家是集中权利的,这一点与埃及遥相呼应。而欧洲则是分裂的,并至今没有形成完全的统一。周朝也未形成,原因在于权利的分散。而秦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各有其位,才为后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文明发展至今,人们渐渐被异化。没有时间进行社交与思考。这也是现代文明之中,个体原子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际关系被虚拟符号消解,即时性的娱乐也消解了需要耗时间的情感关系的储备。因此,情感关系呈现多元的,开放的,千姿百态的形态。一方面,新型的情感关系冲击着守旧的意识;一方面,人们对于爱情竟然还是有追求与期待的。不可谓不矛盾,不魔幻。 回头看了一遍,我在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把新学的名词用上。倘若有专业的学界耆宿看见这文,笑一笑就是它的好处了。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资本论9.9马克思 / 2018 /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