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的价值》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锦集

2021-02-03 01:32: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锦集

  《孤独的价值》是一本由[日] 森博嗣著作,后浪丨 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一):《孤独的价值》

  作者森博嗣隐居的地方很偏僻,交通不便、生活不便,但是安静、舒适。 他不仅不外出、远离闹市,不用电话等,他还不把自己的地址告诉之前的熟人,一心只想安安静静、独自过好生活。 森博嗣每天只工作一个小时,与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邮箱,工作的这一个小时主要用来查看邮箱、回复、写作。 他很享受这种独居的感觉,并表示年轻的时候没想明白“孤独”一词,年过半百后却突然明白了,发现很多年轻人和自己年轻时一样,很害怕孤独,所以打算用自己前半生的感悟告诉大家——什么是孤独,孤独有哪些价值。 他的想法就写在了他的新书《孤独的价值》里。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告诉大家为什么你会感到孤独,第二部分讲了孤独的价值,第三部分讲了如何应对孤独。 其中你为什么会感到孤独最触动人心。 在《孤独的价值》一书中,开篇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男孩,从生下来起,就只有父母的养育,没有任何朋友,那么他会感到孤独吗? 当然不会,就像从小锦衣玉食的孩子,根本体会不到贫穷,只有他家道中落时,才会感受到贫穷。 同样的,从小就朋友很多的人,根本体会不到孤独,只有他失去朋友时,才会体会到孤独。 那么,从来未拥有过朋友的人,就不会失去朋友,就不会有孤独感,所以,孤独不过是失去时产生的一种情绪。 关于孤独,媒体也大肆宣传其可怕性。比如,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件,媒体就会宣传“该嫌疑犯是因为长期独居导致的心理畸形,所以才犯了罪”。 这种报道是片面的,因为非独居、朋友多的人也会犯罪。 另外,以前的社会上的工作是需要群体协作的,所以从孩子进入学校起,就被教着要学会“合群”,其实隐含意思就是:从小学会合群,将来会更好的融入社会。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成了自由职业者,以后有很多工作不需要“合群”,所以还有必要非得融入社会,反对孤独吗? 以上内容值得深思。你是爱孤独的还是恐惧孤独的?爱孤独应该如何和孤独相处?恐惧孤独又应该如何战胜恐惧?《孤独的价值》可以买来看看。 另外,孤独的状态下更利于艺术创作,所以森博嗣才会隐居,一是他喜欢孤独,二是独处的环境利于他创作。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二):谁此刻孤独,便永远孤独

  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在电脑桌前伏案写下关于孤独的文章的我,或许就是永远孤独的吧。我曾以为,孤独就是身边没有朋友陪伴,没有聚会的喧嚣,没有真诚的交流,也没有所坚持事物的认可;是一个人去吃海底捞,去看电影,去跑步;它好像被定义为是超级坏的一件事儿,因为抑郁症的朋友也是一个人,不合群的人是一个人,喝闷酒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有烦心事儿的时候是一个人解决,长期都是一个人的状态似乎填满了所有关于消极的情绪。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孤独的价值》这本书中,日本小说家森博嗣就将其对孤独的理解一一分析解释在文本之中。在他的笔下孤独是有价值的,是人类的必需品。人能够在孤独中创造出许多令我们想象不到的多的物质精神产品。小说家历经数年写出一篇小说,其过程不可谓不艰辛。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中关于矿井的生活,亲自去到煤矿开采地,感受采矿的艰辛,从而为自己写作找到最坚实,最活生生的素材,然后独自一人在房间中创作。那个陷入印象派画作并且癫狂到割掉自己耳朵的梵高不也正是独自一人创作出令后世叹服的《星空》、《向日葵》系列作品的吗?回过头来,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通过他不足两百页的文字中,展现人类当前对孤独本身的一种探索,不解,作者试图帮助读者去理解当今时代的孤独,并且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面对当前孤独的状态。这种思考在本书结束完就结束了,剩下的就是读者去发挥了。作者从孤独的定义“孤独似乎是一种寂寞的感觉”出发,展开讨论孤独的条件是对同伴的温暖和与朋友相交的乐等有所认识,逐步引申到孤独作为一种意识不过是人类幻想想象出来束缚自我的事物罢了。我们感受到孤独的原因是认识到孤独对自身不利的感觉基础之上,进而会害怕孤独。这种害怕的根源是对外界观察力的不足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理解到这些上文所述孤独的价值便也就产生了。这时候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情绪上的变化,每当我们感觉到孤独时,我们只要将其理解为迎来快乐前的必经阶段就好了。能够理解这一点的人,就能沉浸在“寂”的世界里。那种从容的态度也是一种美,也是独处的美。再深入推导下去作者就认为我们是因为在爱中,才感到孤独。也会去提到一些走进孤独的方法,比如写诗,做一些徒劳之事等等。 基于我自己粗浅的理解,我就是挺迷恋里尔克那句“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诗意的去表达我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努力而勇敢的走进孤独,与之一生相伴,仅此就好。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三):如何品味孤独 ——《孤独的价值》书评

  大部分人是非常喜欢热闹的,喜欢群居,心底害怕孤独的?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那孤独就没有价值吗?在本书的前言里,我被作者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人生在世,钱财没有那么要紧,同伴也并不是必要的,孤身一人也是能活下去的。但是如果想过有意义的人生,那么只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就是自己的思想。”翻开这部书,看看作者森博嗣如何解读孤独的价值吧。 我们主流价值观一般都认为一个人不合群,孤独是不好的,不管是我们周围的影视作品,还是我们所受的教育,都觉得孤独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孤独也有自己的价值。 孤独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通过孤独感受内心真实的一个想法。森博嗣先生在八年前辞掉了日本国家公务员的工作,又在三年后淡出了文坛,选择了在别人眼里孤独的生活。居住在跟偏远的地方,很少使用通讯工具,每天只工作一个小时,即使和家人的见面也只是在吃饭和就寝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是独处的,他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告诉我们,孤独是非常宝贵和有价值的。 确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充满了大量的信息,特别是随着现在信息化越来越多,他人会通过网络不断的介入我们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这种互联的在线状态使我们远离珍贵的孤独。不管我们和那个人相距的距离有多远,一个电话都可以找到对方,每天处理几百条的信息很容易打断我们的专注状态,真正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孤独和独处越来越是一件非常奢侈和宝贵的东西。 我自己也在反思,碰到问题的时候,先去通过网络去找答案,是不是限制住了自己的思维。当然很多时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是前人的肩膀上去做很有帮助,但也要反思,如果借鉴他人,缺乏独立的思考,会不会让我们的大脑变懒,会不会限制住我的思考和创意,而通过孤独可以带给我们更深入的一个思考。 当然孤独也有很多种,有选择独立思考的孤独,也有沉醉酒局后的人群散去的孤独,也有幻想破灭的孤独,这种还是要区分一下。有的人通过看小说,电视剧等沉浸在创作者虚构的世界里,终日沉醉于幻想当中让他们感到幸福。但一旦幻想破灭进入现实,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那种打击让人感到孤独和寂寞,很多时候我们一定要觉察失去的是什么,是不是失去的是虚幻的乐趣?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孤独不好,是不是有孤独是不好的这种先入为主的概念,但是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热闹就变成了喧嚣和干扰,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孤独更容易让我们沉浸在创作当中。到底孤独好不好,一定要亲自去品味。 那在书的最后,作者也教给我们一些如何接纳孤独的方法,比如说写诗,做研究等等,更多的宝藏等待亲自去阅读这本书,也许我们可以试着尝试一些孤独的时刻,会带给我们更多不一样的体验。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四):《孤独的价值》:在孤独中成长

  产品最近又受挫了。原因是我觉得有问题又把软件推倒重来,导致硬件部分又要等着我,要重新考虑调整一些关键功能和接口。这回调整我觉得我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一下子打开了心底里对于物联网埋藏在技术和商业深处许久的陈酿。 它是埋藏的如此之深、如此隐晦,但依然闪烁着对于人性和科技的光芒。 要把一个想法特别是一个完全创新的想法变为真正的产品,的确充满了极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只要觉得有价值,无论付出多少代价和时间都会坚持。 But,It takes time. 不记得多少次从深夜的办公桌上惊醒,发现脸上还有泪。努力回想,我会为如此艰难而流泪吗?我会为不断自我否定的产品而流泪吗?我认为绝对不会。 我一定是为了梦中用户触动人心的喜悦或者伤悲而流泪。为了那种Intention。 父母已经从不支持到极力反对我创业了,总找机会想方设法给我打电话施加各种压力。这两年的艰难创业路从家乡到北京,我一直回避与他们争论太多这个话题,每次争论都觉得没有意义,但很理解他们。关键是老婆也不耐烦了,她总觉得我这样没有止境的投入无止境的修改简直毫无希望。耐心的和她讲这个产品理念和未来前景,开始有用不太说什么,后来就说这产品简直开玩笑完全听不进去了,认为我在发疯和胡来,在拿她和全家人在冒险,全家都只能靠她一个人养活意图给我施加成倍的重压要我放弃,或者催我马上找人融第一笔资要不然就给最后时间表。这种折磨一般人真的一定会窒息。

  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无聊是喜剧性的,孤独是悲剧性的,寂寞是中性的。无聊属于生物性的人,寂寞属于社会性的人,孤独属于形而上的人。 学会孤独,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就这样去学会深刻。当然前提是:如果孤独是可以学会的话。 孤独者必不合时宜。然而,一切都可以成为时髦,包括孤独。

  寂寞无聊,并不是孤独。寂寞无聊者,内心是空虚的;孤独者,内心是充实的。寂寞无聊者,是向外寻求刺激和寄托。孤独者,是向自己的内心,寻求精神的自足。 所以,孤独,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宗教家、发明家、改革家、革命家……的摇篮。 你真的觉得孤独吗?那么,你的出路不是去找一个能理解你的人,或者让自己扎到热闹的人堆里去把自我消散掉。能够理解你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贪图一时热闹则会迷失了自己。你的出路在于:潜心阅读,勤奋求知,专注事业(或学业),深刻思考,寻找灵感,创作发明……简而言之,化孤独为生命之果。 这,就是孤独的出路。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五):享受一个人的孤独

  你一个人会做以下几件事吗?

  1、一个人逛街

  2、一个人吃饭

  3、一个人看电影

  4、一个人看病

  5、一个人住院

  我想有的人也许5件事都做过,或许做过几件事呢……

  对于我来说,这5件事我都做过,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我就是一个性格孤僻的小女孩,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在想自己的这种性格是好还是坏?

  当看到森博嗣《孤独的价值》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想:孤独也有它的价值吗?我抱着这种想法,打开了这本书。

  日本推理大神森博嗣在退隐后的生活哲思,探索自我空间、不想“随大流”者的人生宣言。给你不被“七大姑八大姨”裹挟的理由,找到比“不做异类”更重要的人生追求。

  01什么是孤独

  孤独它不是生来就有的,从我们婴儿时间是感受不到孤独,那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孤独呢?

  在工作后,约上几个好友唱歌吃饭,等聚会结束后,一个人走回家时,不免感到落寞起来。

  02自己可以创造孤独

  新到一个环境,人生地不熟,很难适应。我们也想很快的融入其中,但是有些时候我们无法融入其中,就被别人看成异类,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但有时在想,孤独不是错,可以让你在独处的时候,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不被别人打扰,只有你在独处的时候,精力才能得到集中。

  03 孤独的价值

  一个人过真的很悲惨的事吗?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孤独也不例外。一个人也可以活的有滋有味,不再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迁就于别人。

  其次,孤独有助于延伸思考的深度。在如今信息时代里,我们每天被不同的信息包围着,你有没有好好思考?在每个孤独寂寞的时间点,我们会默默打开抖音、淘宝……有时会发现,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晚上躺在床上回想起来,今天也没干了什么事。

  有人又会觉得,对于思考这件事听起来很难。关于今天吃饭吃什么?你会说这也是思考。对于孤独的价值,你可以在每天清晨早早的醒来,可以打扫房间,然后安排两三个小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在中午到时候做上几个拿手小菜,等朋友聚会的时候露两手,下午可以去书店选上几本书,你会发现自己在几年后会有大不一样,正是孤独所带来。

  最后,孤独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自由。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和朋友在一起时,要时时刻刻保持步调一致;和家人在一起,是必要牺牲自己的时间陪伴彼此;而和自己在一起,你会发现只剩下孤独和自由。

  04写在最后

  你如果你一个人,

  ——下班后不去应酬,显得不合群。

  ——年纪老大不小了,得找个人陪。

  对孤独的抗拒,是否只是因为“别人都那么做”?我也要那么做吗?

  实际不是,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呢?每个人都是个体,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做好自己就好。

  一个人看电影,又能怎样?

  一个人旅游,去感受不同的人间烟火。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六):孤独与文明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http://www.freethink.fun

我给孤独的一个定义是:被需要。

生活中我的存在感不高,和身边多数人所不同,下班只想早点回家。在屋里哪怕呆上一整天不说话,心情也会变好。和我相反的是,身边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工作时,会和好友商量着去某个地方游玩。

不过对于从事一些特殊行业的人来说,与孤独共存,或许是通往前进的唯一办法。这些人往往沉在一个角落,默默做事,慢慢敲开黎明的一束光,从果壳里汲取营养。他们会与孤独共存,但没有人会知道,这期间是何种力量陪伴他们度过漫长的时光。

我在早年间读过一本关于观测彗星的书,提到一个人在天文台默默地做记录,等候彗星的到来。很多时候我在想,这样的人是如何忍受孤独,独自一人在那里做事。后来读关于基因方面的书,发现孟德尔也是如此,一个人在土地里研究豌豆基因。人类在文明与科学前行的路上,靠着一批批孤独的人向前点亮灯光,从而使大众获益。

或许,对于孤独来说,与其对抗的最好方式就是拥有无法按下暂停键的生活。当一天的生活已经被排满,人自然会像一艘潜水艇般沉入海底,不被外界所干扰。不停忙碌,会忘记时间的存在,自然不会受到孤独的侵袭。

我觉得人类不断前行,最大的阻力或许是承认自己是群居动物,而那些闪着光芒的星,会远离群体,在一边独自思考,缓慢沉淀,积累。无论成功与否,这些人在一生中所贡献的财富,不比群体的力量渺小,而人类正是靠着与孤独为伴的人,一步步迈向文明之光。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山

来源: http://www.freethink.fun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七):体会过“有人”,才知孤独为何

  前阵子外甥女来家玩儿,那天刚好收到了《孤独的价值》,晚上我们一起下楼遛狗时顺便一起取了快递。我把书在外甥女面前晃了晃,问:“你孤独吗?” 她说:“恩,孤独。” 我笑着又问:“那你认为孤独是什么?” 她说:“孤独就是一个人,很无聊。” 这是一个10岁孩子的回答,回答的很好。孤独=一个人,往小了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往大了说,君王都是孤家寡人,他们甚至称自己为“孤、寡人、朕”。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尤其感到孤独,常常只想一个人静静的看看书,想想事情,虽然也会和朋友聚会聊天,更多的是愿意享受一个人的时间。这样的状态在亲朋好友眼里看来是不正常的,这也在无形中给了我一些压力,当我在“不正常”和“正常”之间徘徊的时候,有幸读了《孤独的价值》这本书,仿佛找到了同一阵营的战友,真想让亲朋好友们看看《孤独的价值》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森博嗣,是一位日本小说家、推理作家和推理小说研究者。在1996年凭借《全部成为F》一书荣获第一届“梅菲斯特奖”,并以推理作家身份崭露头角。很难想象他会写下《孤独的价值》这本书,也许就像他自己说的虽然写下这本书并不是他本意,可“比起写小说,本书的内容写起来要有趣十倍。有多麻烦,就有多有趣。” 孤独为何 作者本身很享受孤独,孤独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在询问了多人后,发现人们对于孤独的理解是寂寞。而我和作者观点一致,认为孤独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也会让人觉得寂寞。 一定有这样的经历,朋友聚会后,回家的路上,会感到些许的不开心,不是因为一句玩笑话,不是因为分别,是因为回家后空无一人的房间,没有人一起说话,一起笑一起闹,更是感到孤独寂寞。这种情感上的落差,让人有了不愉快的孤独感。 体会过“有人”,才知孤独为何。 经常看到很多宣传的片子:快乐、幸福、催人泪下的温暖或是感动,这些片子都在宣传要大家一起才可以做到快乐、幸福、温暖或是感动。而孤独是孤独终老、生病无人照顾、在家去世无人知道、一个人吃火锅等等,这样的宣传给人们灌输“孤独非常痛苦”的观念。 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当感到一点孤独就会否定自己,而这来自于宣传所形成的条件反射,而人本身从未思考过“孤独”本身的意义。 事实上孤独并不意味着与外界的隔绝,不意味着没有亲朋好友。 需要孤独 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是需要孤独的,比如本书的作者--森博嗣,他在本书的最后说自己任性的享受孤独。而正是在这种孤独中他写出了荣获第一届“梅菲斯特奖”的小说--《全部成为F》,我知道这看起来没什么关联,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孤独成为了创作的动机,孤独令他深入思考,令他全身心的投入。 借用森博嗣书中的一句话“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当跟男女朋友分手后,那种难过和痛苦是可以通过和朋友的倾诉、玩乐来缓解的,可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种缓解只是暂时的。当朋友散去,孤身一人,夜深人静,才有机会冷静地思考,之前和ta相处、分手时的种种,才明白有的人只是陪你走一程的过客,不必执着,放下才是放过自己的这个道理。 孤独并非坏事,相反,人需要孤独。 接纳孤独 接纳孤独也是接纳自由,是接纳那个真实的自己,跟自己对话。有人会说跟自己对话很像神经病呐,这里不是说自言自语,而是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写出来。 有一位抖音网红,在他孤独的那些日子里,快坚持不下去的那些日子里,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写成了一首首诗。质朴,却打动了无数人。 接纳孤独不是拒绝社会,而是在和社会共生的同时拥有一片可以自由思考的“地方”;接纳孤独也不是拒绝和人相处,而是在和人相处交流的同时可以不失那个真实的自己。 孤独本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把它具体的说出来并写成一本书,又能够让大部分人看懂,这着实不易。这里能说到的观点有限,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可以细读《孤独的价值》这本书。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八):孤独着,而非孤独者

  

书本身不厚,结构也很简单,基本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模块来叙述的。

乍看之下有些无趣,但仔细读完,像是和一位陌生人来了一场关于“孤独”的对话,所引起的思考让人感到这场对话并没有浪费下班后的休憩时间。

也就是说,本书仅仅是邀请您阅读一个普通人的思考试验的结果。请在阅读后务必自行思考,构建起自己的理念。

这段话是写在目录前页的,说明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心理著作或哲学著作,不需要太紧张,这些文字不是权威,认不认同都好,最重要的是可以启发自己思考一些没有深入考虑过的东西。就如同作者接下来所说的:

如果想过有意义的人生,那么只有一样东西不可或缺,那就是自己的思想。

仔细想想,大概每个小孩子都为融入集体做过自己的努力,为了巩固彼此的关系,大家看一样的动画片,买一样的作业本,如果恰好这些都是这个孩子喜欢的,而朋友们也欢迎他加入讨论和玩耍,那么这个孩子的集体生活应该不会太糟糕。

当每个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喜欢同一个动画人物时,那个与众不同的就成了异类,他与集体便没有那么亲近了,大家放学时不会想到等他一起走,上厕所时不会想到喊他一起(这点在女生中比较常见)。除了思想爱好上的不同之外,一些生理上有所与众不同的孩子也容易处于孤独状态。

这些孤独不一定是其他孩子刻意为止,但不可否认孤独与合群的孩子在大人们眼里一般是不同的,大部分人更加偏爱合群的孩子,大概他们往往更加开朗活泼,会做出大人更想看到的反应,也可能因为人类本身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本能告诉他们融入集体是更加好的状态。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好孩子”的说法,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不陷入孤独的状态,他们会用功学习,参加活动,努力得到象征“优秀”的小红花。

而那些无法成为“好孩子”的孩子,或者叛逆的少年,会通过一些反抗行为形成一个自己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他们是不孤独的。

而随着成长和时代的变化,孤独已经不再是人类避而远之的事情,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感觉当代年轻人比起集体可能更加喜欢孤独,比起强行融入集体和长时间的社交,可能孤独的状态令人更加舒服。

是的,孤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必须的,就算再喜欢热闹的人,也需要有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是静谧而令人留恋的,这时人们往往会用“一个人”来形容自己,很少说孤独。人们从来不是害怕孤独的状态,而是害怕孤独感,比如亲人离开、梦想崩塌、突然脱离人群、陷入困境而四下无人可助的时候,这时候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孤独感,这就需要自我调节这种感觉。

作者列举了几种调节孤独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写诗)、做研究、做徒劳之事等,并将其称为“接纳孤独”,老是说这几种方法我都有用过,感觉很不错,将孤独变为一种快乐时,确实要比漫无目的地跟着人群走要舒服地多。

总而言之,无论想要走出孤独还是接纳孤独,不可或缺的是自己的思想,找到自己想做地事(如作者所说‘只想睡觉’不能算想做的事)。

这是我读到的一些东西,书中的内容不止于此,感觉这些观点比较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想法,不能说是什么“孤独的哲学”,但将一些观点平铺展示出来,来一场对话和一些小思考,也是不错的事。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九):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学会享受他

------孤独的价值

在看《孤独的价值》之前,我并不觉得孤独有何价值可言?我认为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正如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吃饭一样,作者森博嗣试图通过一本著作来阐述对孤独的看法,想必是为了那些无法感知孤独,觉得孤独很寂寞,无法忍受孤独,不知如何度过孤独的人一些建议。

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性格沉稳的人,他之前在体制内工作了很多年,目前隐居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每天看书干活,在他而言是一件非常开心充实的事情,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所谓的周末,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价值观,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我们不需要规定人必须按照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去生活。只要你的生活是充实的,开心的,不违背社会道德的,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读的过程中感觉本书是作者一气呵成的。遗憾自己不懂日语,若能够读原著,我感觉一定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触。译文夹杂着译者的一些文化背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完本书,感触最大的是其实很多观点和作者如出一辙。

孤独是人生的必需品。正如生活的味道又苦乐酸甜一样,孤独也是每个人在特定的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不可能一直处于喧哗热闹之中,即使是喜欢热闹的人,她也想有一个人静静的时候。过度的喧哗会让人变得浮躁,无法静心感受和体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惊喜,小美好。想起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用心感受野花野草的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喜欢一个人在海边吹着海风,看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什么都不用想,听着海的声音,无不惬意和舒心。而这些感受是在喧闹的人群中没有的。

人为何会孤独,其实并不一定是因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有时候你在聚会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原因有很多,用朱自清的一句话来说: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也许是因为你对这些聚会的人不感兴趣,或者你心事重重,被迫参加聚会。总之,这种时候你更希望自己一个人呆着,哪怕在家里一个人也是好的。

每个人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情,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遭遇、处境。看过一句话,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你应该经历的,你只需要去认真面对他,不用逃避,不要纠结,不用感到孤独。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好好去思考一些什么。

孤独可以产生创作。一部小说如果每天都是浓情蜜意,你会觉得腻得慌,而且看不下去。正是有了悲欢离合,才会吸引读者一步步看下去。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是作者在悲伤,分手,孤独的时候创作的。最近几天娱乐圈的瓜很多,很多歌手比较成名的歌曲都是在分手后创作的。

如何与孤独相处呢?作者给出了方法。写诗,做研究,做一些徒劳之事。其实,在我的理解里,与其说孤独的时候,不如叫独处,在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做自己,多一些思考。也可以提升自己,想想自己内心到底要什么,该去往何处。写诗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很难,做研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徒劳之事对于做事情目地性强的人来说或许并不受欢迎。不管如何,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大家无须千篇一律。独处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追追喜欢的影视剧,做一顿可口的饭菜,看一部喜欢的电影,玩玩喜欢的游戏,或者琴棋书画,都可以陶冶你的性情,让你整个人静下来。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人的必需品,无须过度的担忧,你只需享受他。

  《孤独的价值》读后感(十):走进被误解的孤独——《孤独的价值》

  

孤独前是迷茫,孤独后是成长。马尔克斯如是说。

   曾经我以为自己了解孤独,以为孤独约等同于“百无赖聊”“空虚寂寞”,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自己所认知是孤独是略微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关于这本书】

   这是一本精致的小书,从封面到内页,充满了日系的精致和小巧。初捧起这本书时,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孤独”的三段论,读到一半,反倒更觉得像是作者关于“孤独”这个命题作文的N个随笔了。

   作者森博嗣年长后,选择离开公职岗位、后又离开文坛,到一偏远地方,自己生活,字里行间里,看得出他深爱当下的心境与这种孤独的滋味。在文中无数次的表示,在他的价值观中,“孤独是件坏事”是不成立的,他大张旗鼓的反对现代社会的social文化,对于现代社会这种仿佛没有朋友,就是怪胎,不喜欢和外界联系,就是奇葩,过分强调“团结”、“合作”的情况不屑一顾。

   【关于孤独】

   的确,现代社会太过拥挤、忙碌,大家都在为一种所谓的人生高度、生活意义而奔走,从学生到青年,被教育要团结奋进,要谦虚积累;而在年长之后,又或多或少的被人情世故左右。“孤独”这种感觉,仿佛是为那些被排挤、被冷漠,或已有心理疾病的人准备的。人们害怕孤独,害怕被人群遗忘,察言观色,融入群体,追求流量、追求目光,渴望被看见。所以,快餐式的宣传俯拾即是:跑步,不再是与自己对话,而是为了追求PB和奖牌;回归田园,不是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是为了有机蔬菜和被曝光时的话题量。现代的我们,广泛的生活在一种“联系”的氛围中,只顾着向前,却忘了人生,仿佛荡秋千,有多向前,就会有多少向后的阴影。

   书中的文字,并不全都让我认同,但如书中所说:孤独,是一种专属于人类的,高级的情感。我们都在别人的影响下活着,意识到这一点,既悲悯又无奈,而孤独,就像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屋檐,一个避风港,让我们能向里走一些,探索和发现自己。

   日本传统美学中,侘和寂两种精神很让人向往,分别是清寂简洁的质朴之美和时间沉淀出的古朴之美。这种美,仿佛行至远山,坐看云起时那种安静自在的感觉。孤独正是如此,虽不是每个人都有幸逃离凡尘,但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回归静寂和古朴。远离了喧闹,我们才更能看清一些事物,做出遵从内心的选择。

   【关于孤独的价值】

   《中庸》说慎独,讲的是孤独状态下的审慎状态。而其实,作者对于孤独时的选择更加多元,艺术、研究、哪怕做一些无所谓的事。不考虑投入产出比,只是做让自己觉知到幸福的事,耕地种草,并不求开花结果。

   作者结合了当下更多的体力劳动和事务型工作被机器取代的现状,指出孤独的价值之一,是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做出更多有益的研究,生活不再需要追求富足,而是去追求“美”。毕竟,孤独这种状态,是解决了温饱之后才被看到的心境。

   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从孤独中诞生而来的,孤独是艺术的催产素。作家、音乐家、舞蹈家,他们在与自己、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带给他们的不是无人理解的痛苦,而是生机勃勃的快乐,他们的快乐多么持久,在创作时快乐,在完成创作时快乐,在收到读者、观众反馈时依旧快乐。他们在创作中,不断的看到自己,认可自己,这种认可,是自发性的发光发热,并不需要镁光灯的照射,持久又美好。

   无疑,社会越发展,我们越需要孤独,因为我们需要孤独时思考的深度,需要孤独带给我们灵感,需要孤独启发我们方向。

   让我们与孤独正面相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