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2004》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库2004》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2 11:1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2004》的读后感大全

  《读库2004》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2004》读后感(一):讲期诺的文章标题为什么用"在花木掩映 也唱不出歌声的枯井里"

  这句诗是舒婷一首怀念母亲的诗中的最后一句,觉得和这篇文章风格反差好大,为啥用这个标题呢?

  阿来最开始知道就是因为他是科幻世界的主编,高中时候最喜欢的杂志,后面才了解原来他是矛盾文学奖得主。他没当主编后,还真很少买了。

  还有最后一篇,这首《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呢?我都快要相信是那位早逝的新兵了。

  《读库2004》读后感(二):关于读库2004

  

这期比上期好很多,4.5星。第一篇介绍了阿来的写作思想,有点像《巴黎访谈》的感觉,采访者知识也挺丰富,下了很多功夫。记得当年读阿来的《尘埃落定》时,整个人脸上满满的震撼感,发现原来茅奖作品这么好,不过读的近些年的茅奖作品感觉参差不齐,《应物兄》很好,《主角》还可以,那部《牵风记》就不是我想要的。其他两部买了还没看。第二篇讲戏剧也讲的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第三篇不是我喜欢的题材,看了点就没看了。第四篇介绍了《阿修罗》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导演就想做一个仿阿凡达这样的大片,就不能搞点自己的原创吗?想起了周濂说的:为什么我们出生的时候乃是原创,而到了死的时候却成了拷贝。整部电影的创作过程透露着深深地无奈。这就好比我师兄做实验,实验室什么都要自己准备,让里面的工人师傅做东西,左等右等,他就算在那闲着,也不去帮你搞,等磨得你没一点脾气了,事情可能就开始成了,实验室做实验真的是太多的无奈了。我对阿修罗这电影不了解,也没看过,只知道评价很差。第五篇讲述了英国19世纪一个医生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探明了疫情的来源,又让我想起了加缪的《鼠疫》。第六篇讲述的是统计数据是如何撒谎的。这方面的书可以我看过的分享两本书,自认为内容都不错。《后真相时代》和《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第七篇我觉得这首诗追本溯源的意义不大,真正重要的是诗的思想,里面两首诗都不错。我对他的文献追本溯源没太多想法。总的来说,第1、6篇五分,第2、4、7篇四分,第3篇2.5分。

  《读库2004》读后感(三):《读库2004》

  这一期的文章都很有意思啊,每天晚上读一篇,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了。绝对不能等到新的书出来才读完这一本,要不然怎么对得起已经出版就收到书的优享待遇呢?认识阿来是2018年读他的《三只虫草》、《蘑菇圈》当时就觉得文章虽然短,但直达心灵能引起很深的共鸣,但也没有去深度了解,后来是今年4月份看《文学的日常》里面有一起专题介绍了阿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作者啊,给人的感觉。这一期"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则是更详细了,从作者的年少求学,成长经历与阅读积累,小说创作到他现在的心态,改变,成功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来,从文章中很强烈的感受到阿来还是很鲜明的个性彰显出来,而且是那种所谓的上天选中之人与踏实努力相结合。顺应自己的内心,去追寻自己想要的。

  quot;粉戏"新演,吴刚老师手里是有多少宝贵的摄影作品,有些是我们普通人难得一见的,关键是他的文章也写的好啊,让人佩服,这和他独特的家庭背景也是有关系的啊,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这么优秀的人,读他的文章能感受到平实与很深的文化教养与个人魅力。

  quot;红星照耀铁十字"原来苏联红军在战争期间充分利用德国的坦克装甲车辆,文章行文过程中也部分细节还原了当时战场的情景,读起来依然觉得触目惊心。

  quot;大片泡沫",读的过程中也着实为导演揪心,这是一个关于野心演变为悲剧的结果。到后来完全都乱套了,有时候你的才华,努力得有那么一个基础,要不然再大的野心恐怕也会以笑话加闹剧收场吧?

  《读库2004》读后感(四):读《读库2004》

  

《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文学故乡这一系列都很好看,不熟悉阿来,曾经看过《尘埃落定》,但是印象不深。阿来独特的藏族人的坦诚,让访谈读起来特别舒服,特别喜欢他谈杜甫的那一段,看完真想读杜诗。看完这篇访谈,特意去看了《文学的故乡》记录片,看了贾平凹、阿来、迟子建、莫言,每个人的风格各不相同,就像每块养育作家的大地一样。而阿来,真的就像藏区的天空般蓝得透彻、直接。

《“粉戏”新演》:不看戏剧、不懂戏剧,但并不妨碍津津有味的阅读。

《红星照耀铁十字》:战争的另类表达方式。

《大片泡沫》:对于《阿修罗》知之甚少,不曾想背后是如此惨烈的故事,而好莱坞梦工厂的强大体系也可见一斑。

《在花木掩映也唱不出歌声的枯井里》:非常好看的一篇科普故事,十九世纪的伦敦远非电影里的精致美好,霍乱流行、肮脏不堪,一个普通药剂师的人生经历也改变了世界流行病学的历史。在新冠疫情尚未平定的今天读来觉得更具有现实体验感。至于文章的标题,源自舒婷的一首诗,但还是没想明白。

《用真实的数据来骗你》:统计是什么?不同的方法带来的统计结论会截然不同,数据可以是真的,但不同的“排列组合”却会带来不一样的结论,而结论的引用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巧排列、强组合”。我们普通大众的眼睛估计是来不及擦的,唯有时刻保持一颗怀疑之心。

《诗人的“精神指纹”》:另类考据,历史不应该忘记,疯狂的历史更不应该,至少应该知道为何疯狂。

  《读库2004》读后感(五):读库2004记

  《读库2004》读后感(六):想给斯诺医生当贴身助手

  《读库2004》读后感(七):丰富和广大,不是规定性的

  

在看《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的时候,又把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阿来老师的那一集看了一遍。文字与影像之间有了对比,文字有文字的编排,影像有影像的剪辑,也能看出不同平台之间呈现的深度和尺度。喜欢阿来老师的声音,什么事说起来不急不慢的。

在对谈文章中阿来老师说我们的自然是在无名状态,想起最近经常给人介绍的植物学画家曾孝濂老师的笔记本《自然原稿》中的一句话:“无一花无出处,无一叶无根据”。曾老师是植物学家,知花识叶不为过,但大多数人还是处在阿来老师说的,生活在无名的世界,办公室里养的什么花和上下班经过的路边是什么树都不知道。“热爱大自然吗?”回答可能都是“爱”,在进一步的表达出这份爱,可能就困难了,像极了个人简历中爱好那一栏中写的:听音乐,看电影,读书。浅显的看来可能是对待事物态度的问题,用阿来老师的话说是“关于土地或原野的新的伦理观”。又想起这两天读的傅国涌老师的《大商人》,第一篇写的是张謇,里面有提到张謇因感觉学校里生物挂图教学质量不好,而办南通博物苑并提了一副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传统中花鸟鱼虫多是玩物丧志,但张謇筹办的“通州师范学校”中会请老师来讲博物学,逗鸟与观鸟的区别张謇应该比同时代的人(包括现代的人)更清楚。张謇的好多办学思想和经商理念都太超前了。

《“粉戏”新演》更多的是讲演戏,我个人不会产生太多共鸣或延伸,更喜欢吴钢老师在《读库1901》写的《<四郎探母>复出四十年》具体内容忘了但有很多戏外的东西,和历史有关的。

非军迷武迷,《红星照耀铁十字》看到好无感,特别是前面罗列的内容,但中间那段第一〇七营找坦克的故事喜欢。果然还是故事吸引我。

《大片泡沫》一文读完,十分想看电影《阿修罗》,还好被众友劝退。

会找巧劲儿,这一点是中国人比老外强谁难受谁知道谁都不想把活鱼摔死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但没有人提出问题步子确实迈得有点大遗憾是骨头里的

伦敦宽街那口井的故事读过很多回了,特别是在今年。这一回侧重数据分析,及我有点懂但不一定能完全理解的标题:《在花木掩映也唱不出歌声的枯井里》。

克韩老师这篇《用真实的数据来骗你》读完,多抓鱼的到货提醒新增三本书。里面提到识别“花招”的步骤可以对最近的疫苗新闻直接用。

个人愚钝,读书多年之后才感受到“文风”这种东西。“精神指纹”这种东西,估计还需要读更多书和更多人打交道后才能体会。但喜欢这篇文章,那个那个还有那个,“就真的这么被忘记了吗?”

(2020.11.23)

  《读库2004》读后感(八):读库2004概览

  《读库2004》读后感(九):《读库2004》摘记

  

p32,张:“我觉得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是被选中的人,他不是表达自己,他是表达一个群体。“

p36,阿来:“文字不能靠别人给你解读,而是靠自己领悟。”

p61,阿来:“人性的复杂,有时候需要彻底残忍,但人未必能真的做到;有时候需要彻底善良,也未必能做到,这恐怕是人性的最基本问题。“

p66,阿来:“总有不拍死的人,中国历史上也有,而且不怕死不是为了财富,不是为了别的,就是觉得这个世界上总有极少数人在维护真理,或是发现真理告诉人家,呀要走的就是把这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某种程度上,他也是一个最不屈不挠的知识分子。在记录的过程中,他慢慢有了想法,也希望有所表达。”

p67,阿来:“我觉得所有的文学,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祛魅,而不是煽动、鼓吹、构成一种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但这件事有点难,因为只能影响到那些愿意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有没有不对头的人。今天中国大部分诚实的人,身上都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到这儿来,跟到纽约去的心情是不一样的,去纽约是半蹲着,任何一个人都有文化落差的嘛。”

p68,阿来:“有些时候所有的中国人都说要真相,你扔给他真相,他其实是不要的。”

p68,阿来:“过去我们认为,有那些说法、想法只是因为不了解,只要告诉他他就了解了;后来发现,现在信息高度发达,对很多人来讲,比如网络上的言论攻击,真相是没有意义的,他就是要永远按照他那种方式说话,表达一种强烈的存在感,甚至是非常强烈的情绪,他觉得这个就很好。慢慢慢慢我们就觉得,原来我们的想法都有些偏执。”

-

p72,

张:“你的小说像泉水一样,它自己流动。”

阿来:“对,那些人物一出来,已经给他创造了一个环境。我有一点像话剧导演,像话剧的美工师。我搭了一个舞台,这就是小说的空间,舞台的右边有一扇门,接下来谁推门进来,我都不知道。但是他一旦进来,就是在我给他规定好的这个空间中行动、说话、思想、欢乐,痛苦。这个空间跟生活空间一样,只要是按照人情的、人性的,以及现实生活的逻辑来行动,就必然只能那样行动,而不是这样行动。当然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这就是小说家的基本功夫。一旦开始,一旦他们推门进来,他们就自己认识,自己发生关系,自己发生冲突,然后变成一台戏剧。我提供的所有小说空间也是这样一个空间,我只是定了一个调子。”

张:“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按照性格,就走出了他的命运。”

阿来:“对,他自己走,就像现实中的人。我们经常说艺术模仿生活,我觉得这也是对生活的模仿。小说中的人物,跟现实中的人物,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已,我们几个是被人设计的还是自己设计的?大部分时候我们也不知道。”

张:“最终小说的人物会走到哪儿,不是你能安排的。”

阿来:“太刻意安排不好,就像生活当中,都很难安排我们自己一样。有的小说不太好,就是因为安排人物的痕迹太重,作者的意图太过强烈,就成了影响、表达什么的工具,真正通过一个人物去体味生活的那种能力反而降低了。”

-

p74,阿来:“...时代动荡。经常会看到一种情况,聪明人都是不按常规出牌的人。土司要按常规出牌,哪会种鸦片?只有傻瓜敢乱出牌,乱时代乱出牌的人,如果是在正规正常的时代,那他没什么活路。时代乱了,那些正常人脑子里的规则没用了,而正常人养成的正常思维是按正常时代的路数来走的,这是我年轻时代读历史读出来的一个体会。”

p75,阿来:“文学理论不是前瞻的,更多时候是对以前经典作品的总结,然后形成一个标准。而文学艺术总是不断突破这种已有的标准,然后形成一个标准,创新嘛,这个新东西很难用过去的标准来评判。”

p78,阿来:“文化界到今天为止,电影、电视、纸媒、出版,我们都有个不约而同的心理暗示,说要走市场艺术上就不能走高,要走低,认为艺术上好了,高了,就会丧失普通读者,丧失普通观众。

但我觉得情形恐怕不是这样。而且文化这件事,一味用低的东西去满足低端读者和观众,那可能越喂越低。反过来我觉得文化应该有一点难度,文化本身是件有难度的事情,知识从来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啊?我的文化理想不一样,那时我办杂志,试一试往高走一点行不行。后来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就是不迎合,按照文化产品本身的规律来办事。”

...

"...读者是上帝,真是上帝,什么样子我们都不知道,上帝不就是不知道他什么样子嘛,在这个意义上你们说对了。

我们只是提供了一种公共产品。这个公共产品不要跟我说雅俗共赏,没有这件事情,不可能。我们就老老实实做一个产品,相信这个社会当中有少部分有文化情怀,有文化追求的人会需要它。某种程度上讲,雅就是雅,俗就是俗。文化是个软需求,不是饭馆里的饭,不是电脑,不是胸罩,一年必须穿戴多少个,没有这回事情,也不是卫生巾,这么多妇女同志每个月要用几张,可以预估。哪有强制每个人必须读多少书?没有,需求是软需求,所以所有的市场评估原则,在这里会失效。”

张:“怎么做到几百万册?”

阿来:“保证我们的产品,在这个领域当中,在这一类别当中,是高品质。”

p81,阿来:“我们得知道这个肉身里头还包含了另外的东西,我们有一颗心,长了一个发达的大脑。如果只是满足于物质层面,那人类进化不必让大脑长到那么大的程度,一只羊吃到口草就觉得世界很完美,一头猪吃到营养丰富的饲料觉得世界很完美,但我们过于讲究物质层面的东西时,就相当于把自己界定在动物层面。”

p86,阿来:“没人批评。我觉得很多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思想的本领,这么多年中国的批评界或是理论界,就是急于叛卖外国人的二手理论,除此之外真的没什么建树。批评就是自己编个筐子,适合的就扔到里面去。第二,精神里头,思考也好,独立精神也好,很大程度上是用批评性来昭示的,但我们非但自己没有批判性,也害怕那种批评性,有批判性的东西很少,所以没人批评这部小说很正常。”

p87,阿来:“问题是这么多年来的新东西,最后好像都不那么好。但是中国人从五四以来到现在,唯新是从。过去这个国家是太古老,太老旧,造成一些不好的事情。现在是对新东西不加辨别,接受起来比谁都快,全世界接受新东西比中国快的恐怕没有了,一点障碍没有,西方现在还有点保守。也不知道哪个对,但有些时候真应该慢一点,一个新东西到来的时候,让很多人格数,讨论清楚。”

  《读库2004》读后感(十):“任何事物都相关,相近的事物关联更紧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