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性别是流动的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性别是流动的吗?》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03 02:5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性别是流动的吗?》的读后感大全

  《性别是流动的吗?》是一本由[英] 萨莉·海因斯 著 / [英] 马修·泰勒 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别是流动的吗?》读后感(一):性别问题思索

  

let me get it straight 性别问题是中国当下能被接受的讨论范围内最敏感的问题,两性之间的冲突往往伴随着的是权力关系的冲突,了解性别问题也是了解中国当下社会冲突的根源,这本书的话题选择很前沿,好话让别人说,但是我想提一小嘴问题,第一在于编辑排版,这本书的排版有她自己的考虑,使用三档大小的字号表示文本的重要程度,但是这对于阅读的流畅性负面的影响很大,有时候读着读着就找不到前言后语了,承认排版上的创新,但是我不喜欢;第二不是缺点,对于本书内容,话题的选择很前沿而且非常值得讨论,书中的举例与讨论很优秀,可是论点会让人觉得这本书是把自己曾经承认的想法复述一遍,可取之处在于举例让我有种“啊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的豁然感受,最重要与最直接的体会在于,她告诉你“拒绝唯一真理观,多样性的世界存在多样性的测量尺度”以及“对于平等性别权利的追求,不是只在乎于权力天平上处于稍弱的群体,达到平等的成就是属于我们整体的”

以及一点

  《性别是流动的吗?》读后感(二):一个随便写写

  

这本书的价格对失业人口是稍稍不太友好的,一直没舍得买,没想到居然在深圳书城看到了,白嫖成功!必须要吐槽的一点是排版实在不太行,看起来好累!

关于性别的书看得还挺少的,就写一点自己的收获吧。

1.二元性别论是相当狭隘的想法,仅仅基于生物学特征去评判性别,是愚蠢的。

2.社会性别其实是被构建的,社会中的性别化行为是习得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构建要素包括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社会阶层、种族和民族等。

3.社会性别在构建中,关于“做性别”的说法很棒。

“依照社会对于合宜的性别化行为的期待而正确的‘做’性别,这一需求在所有活动中都举足轻重,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那是理所当然。没能正确展现性别的人,就要背上不够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社会污名。”

4.接上一条,无论是顺性别者还是跨性别者,其实都深受“社会期待”之害,社会期待我们去表现自身的性别,这并不总是循着一条平坦的线性之路前进,两性的平等和权利不一定随时间推移而得到改善。

5.无论是生理方面、社会角色还是个人认同,都很容易因社会不同和个人差异而改变,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所变化,也就是说性别是会流动的。

最后就用书里的原文结尾吧。

“我们所在的世界距离性别中立依然遥远,但是朝着性别流动性迈进将是喜闻乐见的。性别的流动性会赋予所有人更大的可能性。”

  《性别是流动的吗?》读后感(三):没错,性别是流动的。

  

感谢中信大方的赠书。

来自于中信 The Big Idea 的第一辑,这一辑丛书试图从历史、社会、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与读者分享关于性别、医疗、AI……的相关议题。其中,《性别是流动的吗?》是本很酷的书,它保罗了生物性别、社会性别、性取向、性别激进主义等几乎全部关于性别的议题。

书籍的排版也非常有趣,每一篇包括大字、中号字、小号字和大量图片:大字表明了本页的主要观点,中号字阐述了观点内的理论和详细内容,小号字是具体概念与注释,这样的排版让读者无论翻开哪一页,都能迅速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但更重要的是,它从问题出发,通过历史发展现实、科技研究成果、社会文化特征,紧贴着“性别”与“流动”两个关键词,不断打破固有的性别二元思维,让我们可以看到,当下所处的社会性别认知,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以及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又是如何解构和建构性别观念。

希望每个人都能拿起这本书,花时间去阅读它,重新认识自己的性别,试图问问自己:我真的天生就是男/女性吗,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我该怎么描绘我的性别/取向光谱? 如果没有性别分类,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只有去思考,去行动,未来的一切才有可能。

正如书中的结语说的那样:“我们所在的世界距离性别中立依然遥远,但是朝着性别流动性迈进将是喜闻乐见的。性别的流动性会赋予所有人更大的可能性。”

  《性别是流动的吗?》读后感(四):世界不会被划分为只有绵羊和山羊

  

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看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何时开门进来了。

但是还要有不少点印象深刻,记录如下。

1.雄性美洲鸵在鸟类世界有“单亲爸爸”的戏称,它们在宝宝出生后的六个月,要单独承担抚育之责。

2.2017年,继成为最早通过同性婚姻法案的国家之一后,加拿大成了第一个在新生儿健康卡上不标明婴儿性别的国家。

3.男性保姆可以用母乳储存袋模仿母亲的方式来哺育宝宝(有点温暖又有点滑稽)。

4.没有人生来就是某种性别的;与之相反,我们是学着去“做”性别的:“我们以巩固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之印象的种种方式来活动、行走、表达和交谈。”(也正因如此,加拿大才会取消新生儿的性别标签)

5.爱尔兰小说家、诗人及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1895年在伦敦因鸡J而获罪,他在写给自己男性爱人的书籍被公之于众后,被捕入狱。他曾在瑞丁监狱服过十年苦役。

6.Miley Cyrus在接受Out杂志采访时进一步解释(你可以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任何人)道:“我并不根据人们所说的那样去定义一个女孩或者一个男孩,我想我必须这样去理解:成为一个女孩不是我所厌烦的,我只是被放进了那样一个盒子里而已。”

7.女性候选者通常被根据履历,但男性候选者是根据潜能来评估的,面试官更有可能询问女性而非男性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能力。

8.瑞典规定新生儿父亲有三个月产假……在日本,父母双方都有资格享受一年时间的带薪休假。(但实际上少于2%的男性会接受着一整年的产假)

9.Genderfluid这个词语2016年被收进牛津词典,定义一个人并不认同某一单一固定的性别。

10.2012年,阿根廷被誉为世界上对跨性别最为友好的国度,因为它宣布一个人的正式性别可以根据自我声明而改变,不需要依据医学或法律专家的权威。

11.跨性别恐慌防卫:是一种法律认可的防卫,施行犯罪者(通常是暴力的)在法庭上声称他们因受害人的跨性别身份而恐慌,导致丧失自我控制能力。在美国,这样的辩护方式已经被无数次使用,例如2003年针对强J和谋杀跨性别男子Brandon Teena的审判。

  《性别是流动的吗?》读后感(五):恰逢其时对性别二元和性别本质论的打破

  

感谢出版社的赠书,《性别是流动的吗?》这本书在今天的出现恰逢其时,颇有y2k风格的封面和颇具动态的排版,颇契合了新千年后的已过去两个年代的认识习惯——而讨论的问题亦是在千年之交时,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充满y2k风格的封面

在2000年,以木村拓哉为首的一系列兼具洒脱与柔美的偶像,剧烈的挑战传统刻板的男性形象,并得到女性的广泛认可;而同一年唱出《Walking2000》的丁小芹,以帅酷中性的造型,虽然歌曲的名字仍是「如果我是男生」,但对传统的性别观念也是巨大颠覆。我在那一年成年,离开家乡开始大学,和世界一起推开一扇充满希冀的大门。y2k,就是当时的媒体和我们,认为20年后世界的样子。

2000年的世界

这20年来,世界的性别观念、性观念和性取向观念,都发生了重大的进展。最大的体现,在破除「性别二元论」与「性别本质论」神话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前者指人类的性别,有且只有泾渭分明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两个选择:男或女。后者则认为性别的差异,源自两性生理性的差异,因此不可逾越、不可改变。

性别二元与性别本质,是一个人类社会自古至今的【神话】。之所以是神话,是因为很大程度它是倒果为因的,人们为了相信它,而寻找各种的「证据」。这一点的体现,是它的正当性,总是和历史时期的主流哲学/科学发展捆绑,并成为其一个组成部分。这很难让人不认为是一厢情愿的附会。从希腊化时代的极性原理、阴阳本原,直到启蒙时代对理性、公共和养育、家庭的分工。在20世纪接过这一棒的诠释者,是生物科学,认为是激素的差异导致两性差异。所谓「睾丸酮」神话。

对这一神话的破除,书中有很有力的论述。无数对这一神话的反面例子举在面前。

「虽然生理上的某些差异,将男人和女人区分开来。其他生理差异,却令他们的行为更为相似」是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发现。

以上神话的重要结果,是参与了对性别角色的「建构」。即无数文化影响,而非生理差异,导致了历史上男性和女性在行为和社会角色上的差异。

对性行为和生育的混淆,对性征、性别、行为习惯和性取向的混淆,都是导致谬误和偏见的重要来源。

不再将性别和性倾向视作二元,而是作为一个「光谱」的存在,应该是更科学和更合理的出路。

未来会是一个无性别的时代吗?

至少我期待这样的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