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陇关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陇关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3 03:4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陇关道经典读后感有感

  《陇关道》是一本由胡成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陇关道》读后感(一):陇关道

  跟着胡老师,走过历史,又回到现在。历史和现在在书中交替,穿越千年沧桑变化。尤其是写陈登强家的时候,那种大山里人的朴素腼腆又热情,跃然纸上,看哭了我。陇西地位的变化,也映出了历史发展的车轮。西安,从碑林入手,是一座美食城市。书里,民风描写,就像在眼前一样,几年间,车来车往,人来人去,有些人,有些事,还是记忆里的样子,而有些人已然离去。

  《陇关道》读后感(二):陌生的世界

  

读书,旅游和交朋友的乐趣就在于了解一个未曾去过的世界。看一本在古今穿越中描述一个对我而言是陌生地区的书,等于打开了一扇扇的门。胡先生的书即是游记,也是史书。旅游在很多时候未必能看到在平淡而单一的生活下埋藏着的厚重历史,单单看史书又仿佛无法将自己置身其中。一条道路承担了无数未曾留下印记的人和事物,但现在留下的一切景物,风俗和人们,都是无数过去微小的事情渐渐累加至今的结果。

  《陇关道》读后感(三):少有的关注渭河流域到洮河下游历史人文佳作!

  

书今日刚到手,印刷封皮别有风格,黑色封面棕色线条勾勒出隐约的是巍巍陇山,悠悠渭水和点缀在渭河与洮河沿岸的故城。作为陇西人热切地略读了巩昌这一章,纵览古今,深入实地,真实鲜活,因胡老师在陇西(巩昌)考察时心悦遇见主动联系过,故更感觉真实可信也非常期待,正安排时间准备细细品味。此书是近代少有的关注渭河流域到洮河下游历史人文佳作! 详实优美的文字帮助沿线很多当地人留住了被遗忘的历史记忆,值得悦读!

  《陇关道》读后感(四):陇关道上的小百科!

  

全书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作者从长安出发,一路经过扶风、陇州、固关、秦州、巩昌,直达甘肃临洮,十几年间多次行走,将沿途所见与几千年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作者写地理,写历史,写人文,写民俗,写古迹,写各地的小吃,看似散漫的笔触,实则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即探讨周秦汉唐文明的根基之地,如何在近代以来衰落的原因,以及同治动乱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创伤。作者以饱含同情的笔调,描摹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小人物,写尽人世沧桑!

  《陇关道》读后感(五):幸生无事之时

  

偶然在微博上看到这本关于家乡的书,毫不犹豫下单了。在下着细雨的周末一气读完,勾起了我无限的乡愁。我的祖父是渭南人,外祖父是临洮人。因父母工作的关系,我长期生活在天水,从小便听祖辈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有同治初年动荡逃生的轶闻,有日本人来修天水铁路,有临洮马家窑的彩绘陶罐,共同编织了我童年的回忆。胡老师在《陇关道》中的娓娓道来,把我思绪瞬间拉回了到二十年前和外公一起爬山的清晨。家里有个祖母送给妈妈的镯子,听祖母说是她妈妈的,历经磨难,只剩了这一个念想。西北的历史实在厚重,那一个个被大历史裹挟着的小人物,却实实在在的是我的亲人。今天我在海滨小城的家里打下这段文字,只能感慨一句“辛生无事之时”

  《陇关道》读后感(六):读前有感

  

通过网络阅读胡老师的文章已有多年,钦佩其细腻的观察和客观的描述,以及文字间流露出的悲天悯人的厚重感。 关陇地区,唐时是东亚世界的中心,是通向西域的要道。明清时期,这里是军事重镇拱卫西北。晚清,这里遭受了战乱,元气大伤。现在,这片地方只是西北地区的一个区域,影响力远不及以往。 从西安到兰州,关陇文化为一体,喜好面食、吃牛羊肉、喝砖茶、听秦腔等生活习惯和相似的方言使得关陇地区的百姓几乎没有隔阂。 我个人访古游历过西安至兰州一带的部分县城,总能感受到历史遗留下的沧桑感,这份沧桑来自于年代的积淀。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不是那些古迹,而是一张张西北人淳朴憨厚的笑脸。 都说西北人保守落后、愚笨迟钝,我部分承认,但是无论在何处,无论衣冠多么整洁,无论普通话说的有多么标准,我生气时还是会用关中话开骂。这种乡情是骨子里的,无法代替的,如果你热爱这片土地,肯定会和我有一样的感想。 这本书我还未看,只是看到书名后有些东拉西扯的感想,感谢胡老师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付出的心血,我会认真阅读。

  《陇关道》读后感(七):山河无恙,不见故人。

  匆匆看完,感觉胡老师的文笔已藏锋于平铺叙事之间,以前他书里内页,常见他用的Fujica ST801的机身搭配东德蔡司珍娜的镜头拍的各种旅途照片,不料如今我翻完这一本书,拍照这一传统艺能也被刻意隐藏起来,只见寥寥几张照片,算是克制。 这本书里所写,依然还是从《蒙古纪行》开始就为我所熟悉的––古今两个时空交错的架构与叙事线索,甚至他还在相聚不远的时间里,用记忆与现实并行的方式加深了这个套路。 也正因此,他的书里,同一个地方,有八百年前到此地的古人,有他几年前所见到的时人,也有他故地重游所见到,或者再也见不到的故人。 自西安往西,行经陕甘沿途诸地,终于临洮与兰州的陇关道,这本书里这八百里秦川的风光与草蛇灰线的历史勾陈,或者胡老师尤擅写的各种饕餮吃食,其精彩之处,在我眼里,却是不及他笔下西北故人与乡民的故事的十之一二。 于是,在《陇州》一篇里我尚在兴致缺缺的喟叹陇州城唐开元寺魂魄散去的兴衰,却没忍住在《固关》这篇里头,为那个带着微笑说着:”太苦了,长寿就是多受罪,给孩子添麻烦。死了好。”的马老太太眼眶微湿。 山河应无恙, 唯不见故人。

  《陇关道》读后感(八):跟着书本游西北

  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陇关道》这本书不错,文字有魅力,更有感染力,在文字里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叹服作者的文字功底。 书里有大历史,也有人间烟火,作为西府人很有亲近感,很多地方我也曾去过,西安到岐山北线这一段是我之前开车常走的路,七年前冬天坐火车一路到兰州,一路望去尽是荒凉的感觉,后来开车一路走过兰州,从高速,国道,县道边上看去,西北真是落寞寂寥。 我虽然沉迷中国古代史,但对于西北,包括西安的近二三百年的历史,了解不多,《陇关道》书里以作者游历为主线,一路从西安,扶风,陇州,固关,秦州,巩昌,临洮,谈到了当地的过往历史,也有具体个人的故事,读起来轻松,回味无穷。 西北这地方,山也好,水也好,村庄也好,不谈历史过往的话,有些荒凉。作者翻阅大量史料,谈到过往云烟,一下子就感觉这地方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原来是那么丰富多彩。 书里是有吃有喝,有厚重的历史,有诗和远方,也有人间烟火。比如在写到有梆梆肉,写的梆梆肉的煮法,用的香料有花椒,桂皮,小茴香,丁香,良姜,草果。具体又生动,感觉香味都从书里飘出来了。 找点空闲,喝点茶,翻阅《陇关道》,真是回味无穷。

  《陇关道》读后感(九):《陇关道》

  

《陇关道》的文字读来对劲,顺畅,西北味道里那种忍不住的感慨与通俗。可能符合生活的语境吧,真的很喜欢。

在网络上也常常看到作者查阅资料,斟酌文字,对于文本、版面的要求,是一种很可贵的态度。

写作的考究,严谨的态度,生活的气息,纪实阅历,纪实历史,值得一读,值得思考。

同时也想起作者以前读过的作者的“西伯利亚铁路纪行”,文字里面有苍凉,有很多北地的感慨,似乎是一直贯穿作者的笔尖。

期待作者计划的“西北道”系列的文字,算是催促一下吧。

感谢。

  《陇关道》读后感(十):读《陇关道》

  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我用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陇关道》。读时还必须认真细致,几乎字字不落。 好在这是我喜欢读的书。我是关中人,作者数次经过长久准备才得以踏上道路,不过是我家附近那些如今并不起眼的老路。然而,在我成长生涯中对他们的意义并无什么认识,故而去走过的也不多。只是这些年,才有些后悔当时的迟钝。

  周秦汉唐的关中如何荣耀,是我从小就熟悉的说辞。可是说的再精彩,那也只是遥远的过去,是过去的三千年前至一千一百年前。我们今时今日的境况,却跟最近的二三百年渊源更大。我努力找寻找这些资料,最后的目光自然落在几部明清的方志上。

  西府地区的遗存方志,几乎都没有点校整理过。目前可见的,只有一部十几年前点校整理的乾隆《凤翔府志》,或许时间过紧,或许并不上心,或许假学生之手而成,那部说明为历史系教授手笔的点校本质量并不好。另外,这几年又见一种康熙《陇州志》点校本。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因此,我不得不从那些明清原始的影印刻本读起,无有标点,繁体字,文言文。开始显然障碍重重,所幸,坚持下来,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反复读上几遍理解的也含含混混,到如今大体可以一遍读下来。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求知,这话至少在我读这些方志上完全成立——我的确由此得知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那些事不过一百五六十年前,如今却已鲜有人提及。我忽而得知为什么我们这个离县城近四十里的村十字叫城门口,我小时候家门前还是城濠;为什么那么多村名叫XX堡;为什么许多本存留了数百年的祠庙而今见到的都是同治年后重建的。

  我看到了许多人的悲惨故事,他们或正值在壮年,或尚只是少年,就忽然悲惨的死去。还有更多的人只留下了一个名字,在县志中,一页又一页,一页又一页。到这个时候,这种求来的知识,反而更像是一种负担,压在胸口,让人闷得难受。 胡成读过更多类似的方志,不知道他是否会有这种感觉。不过,相比于我只躲在书斋里慨叹,他却能一次次的踏上旅途,去寻访发生那些往事的地方。这使我尤为佩服。

  他把十余年在陇关道上的见闻经历汇集成书,精心打磨,就有了这本《陇关道》。 西安的金胜寺、陇州的开元寺、扶风的城隍庙、秦州的周公祠、托公祠、巩昌的威远楼、临洮的傅先宗往事,他说了很多。虽然往往欲言而止、语焉不详,可实际上他已说了很多,不是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