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基准》观后感摘抄
《死刑基准》是一部由水谷俊之执导,山本耕史 / 小澤征悦 / 戸田菜穂主演的一部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刑基准》精选点评:
●支持死刑制度,一命偿一命
●找出真相最重要。人的判断到底是被什么所左右所决定?中间客观的表现事实,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叙事很好。可首尾部分又很刻意的给出并强调自己的主张。没有什么百分百,真相不等于答案,有些事是没有结果的。虽然痛恨不公平,但世间的公平也只是相对的。PS怎么感觉剧是在替某某宣传,让人们被灌输被接受?
●剧情一切不记得 只记得柏原崇哭得我心都碎了
●哪里有真正的天平。
●把死刑存废浅薄化了。一开始以为是着重于量刑上的问题,结果还是变成老套的围绕冤案的检警辩角力了。剧情上薄弱之处及漏洞都比较明显,叙事和人物塑造都很生涩。不过或许好在它实际着力的人情矛盾被诠释得谨慎节制刚刚好,整部片子还是挺容易看下来的。好演员非常多,看他们飙戏也够本了。
●还不是冲着柏原崇
●柏原崇的大叔型不太喜欢,但这部剧挺赞的。
●对法律与道德争议的“死刑制度”进行拷问,戏剧冲突也很精彩,主题观点会随不同立场而发生变化,站在局外观看是难以理解“被害者”的伤痛。对于“死刑”去留与对错,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仅作一场个案辩论留给观众冷静思索。另外,剧本不足之处是结局真相欠佳。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其标准也不同
《死刑基准》观后感(一):废止死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接着legal high后面看的,本来以为挺深刻的主题,可以哲学人文推理一番。看到律师大叔说废止死刑是为了冤假错案还有机会拨乱反正,看到检察御姐说无期是合适的判决,因为证据不强。瞬间抓瞎,就这证据链还敢上庭审判,花那么大劲儿讨论是不是要废止死刑,难道不该先把案子差清楚吗?这不是该不该死刑的问题,连有没有罪都没有搞清楚好吧。
《死刑基准》观后感(二):刑法的目的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一个主张免除死刑制度的律师在替一个杀人犯辩护后,杀人犯只得到了无期徒刑,但是当他自己的妻子被杀害后,却希望杀人犯获得死刑判决,在故事最后发现杀人犯是被冤枉的,找到了真凶,故事完结。其中还涉及到了公诉方(警察局和检察院)不择手段希望赢得公诉所以隐瞒证据,对事实采取回避,甚至几度威胁渴望了解真相的警察和检察官,检察官最后的确遭到撤职。
由于个人原因做一些决定其实很简单,例如狩田律师是因为他为嫌疑犯消极辩护,最终嫌疑人被判死刑,但是最终却发现真凶另有其人,可是用这样的事例来解释死刑基准的问题太草率了,就如同短评中有人只是简单的说一句,杀人偿命或者一命换一命,都是草率的,或者只是为各自做法辩护的一种不充分的理由。
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权人性人道主义等新鲜的概念,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思考,这些想法的普及程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段时间。但是这样的概念和犯罪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对罪犯判刑,与其说是对罪犯本身的惩戒,更多是对普通大众的震摄,也就是说为杀鸡儆猴。如果处于这样的情况考虑,对罪犯的惩戒应该更严格更好,才更有可能杜绝犯罪。
但是事实却正如片中说的,大部分发达国家废除了死刑。又有人在短评中说道,无期徒刑,不可减刑,降低罪犯生活标准,才是更折磨罪犯的方法,死太便宜罪犯了。现代文明真伟大,有能力养活罪犯还用更加恐怖的手段折磨他们。所以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完全的。
那么判刑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对于社会意义,就是让没有犯罪但是试图犯罪的人考虑犯罪的代价。而个人意义而言,所有可以执行死刑的,就是让审判官相信这个人永远不可能悔改,而判刑的时间则是审判官认为这个人认真学习并且悔改需要的时间。至于超出的,只不过是为了恐吓其他人。
这样的判断太痛苦了,所以水户同学的父亲的痛苦也是很可以理解的。
我是个社会科学半瓶醋,还需要多多学习。
《死刑基准》观后感(三):關於這個「死刑廃止論」。
2011年時候看了這部。
觀後感因為擔心啰嗦、就憋著沒寫。
當看了「凶惡」之後,又忍不住把這片和另一部寺尾聰、竹野內豐、東野圭吾電影化的「彷徨之刃」又重新看、覺得憋不住了。
同樣是以「死刑量刑」為中心的:
山田孝之「凶惡」
寺尾聰、竹野內豐、東野圭吾電影化的「彷徨之刃」
如果喜歡這個題材推薦這兩部也看一下。
但是「死刑基準」是在同類中最喜歡的。
也最突出【為何都糾結在是否死刑判罪】這個點。
老師在接受採訪的那一段,基本就說明了「死刑廃止論」的主要論點。
首先是人權、其次是防止冤假錯案。
但是,「死刑廃止論」也是雙刃劍。
比如,把死刑犯人改判無期徒刑,監獄就要把他們養到死為止。
這樣工作量會增大,還占牢房,會增加國家經費。(當然電影不會說這個)
之所以喜歡最喜歡這部,是其中人物身份的洗牌。
【廢除死刑先生】的大伴變身受害者、
女兒被誘拐殺害的受害人父親鯖江變身成嫌疑犯、
學生時代的老師和朋友變成了敵人、公檢機關成為了不作為者。
這個瞬間的變化,增加了其間的糾結。
在大伴的媒體公佈會上說「死刑是有必要」后,
女記者飯島和水戶的對話是非常戳。
水戶:不是當事人的你明白什麽?只是在安全的地方說著為所欲為的話的你明白什麽?
飯島:你不是也一樣嗎?
在大伴作為【廢除死刑先生】的時候,他大概也是一樣吧。
當變成了受害者家屬的那份「正義何在」的心情,讓他徹底的轉變了。
所以,大伴這個角色,是這部片子最中心的一條線。
「凶惡」是從記者方面出發角度的電影,和這部裏面的女記者飯島比較起來,飯島這個角色的力度非常大。她的每一句話都是敲打內心弱點的繡花針。一針見血。
鯖江在法庭上的闡述很戳淚點。
聽到大伴的妻子懷了孩子、想到自己被殺害的女兒下不了手那裡。
在「死刑基準」中有一句:「讓犯人真正的去面對罪行、這樣的贖罪才有意義。」
對這部片子的講述是真的到了。不拖也不趕。
雖然熟人同堂好像有點BUG。不過只是個友情牌。沒妨礙什麽大方向。
啊,說到受害者家屬人權的點,再推薦一部片子:
志田未來、松田龍平「無人守護」
《死刑基准》观后感(四):excuse me?基准到底是什么?
当看到电影的名字叫做死刑基准时,非常期待这个电影到底能把死刑问题探讨到哪一个程度。因为毕竟对于死刑要怎样适用,是否应该废止,这一问题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而由于一部电影通常需要编剧表明一个立场,一种思想,一种主旨,尤其是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更必须有一种倾向性(即使是有深度的开放性结局也好)的结论,否则本来答案就不明的问题最后若再拍一个模凌两可的结局,那就等于没拍。所以开始看之前非常期待电影最后会呈现给观众一个怎样的观点。然而,看完之后可以说是相当失望。这个电影给自己出了这么大的一个题却无法很好的驾驭,最后结果就是这里涉及一点,那里涉及一点,哪一点都讲不深入,哪一点都讲不到位,最终还有偷梁换柱之嫌。
而看完全片后最大的槽点便在于明明是个法律题材电影却法律相关漏洞百出,不禁让人怀疑编剧的法律背景知识。
首先,影片开端,被害女童的爸爸,站在法庭上,叙述着女儿的可爱之处,情绪愈发激动后歇斯底里地请求法官判处被告人死刑。那么问题来了,请求判处死刑是被害人一方会在现实中说的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请求怎样适用法律应当是检察官的工作。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被害者家属表达一下诉求,然而现实是刑事案件的审判中,被害人家属连站上证人席的机会都很少,即使站上去了也只是对案件内容进行必要陈述,没有可能对量刑发表意见。希望法院怎样裁决犯人,顶多在自己脑子里想想就到头了。我们再现实一点,就能想象的出父亲那通话刚开始讲就会被法官打断了。估计影片这里可能是为了艺术表现渲染气氛,但就是渲染过了头,有点感觉失真。
其次,大伴律师存在的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作为一个通过了日本司法考试的律师,我们至少可以假设他的智商还是比较高的。那么,常年从事反对死刑工作的他,难道其实并没有真正彻底清楚地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到底在主张着怎样的学说,到底在做什么吗。一般主张废除死刑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认为一旦判处死刑就没法弥补了。二是认为犯人应该活着才能更好地赎罪,同时死刑会剥夺犯人改过自新的机会。针对前者我想说,请通过好好认真负责地办案来解决这个问题,怕冤案而不处死刑不过是一种逃避。对于后者,也就是大伴律师持有的观点,我想说,自己老婆被杀了之后,立场就说变就变,难道以前的研究,一直以来推崇的学说他都没有仔细思考过吗。如果他是一个真正的做了研究的法律人,一直以来智商也正常的话,那么此时应该是很自然地会将自己的学说进行套用才对:妻子被杀,犯人应当被判无期,犯人可以通过无期进行赎罪。推崇了这么久的学说应该早已渗入自己的思维方式。你说他之前那是伪废刑主义者,我不认可。这理论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就能提出并贯彻的。因此,如果他做不到这样思考,那么只能说明他以前的智商都被狗吃了,可他明明是个精英律师。
片中塑造的检察官,也就是女主角,这一形象,在接下案件之后,似乎就一心想着给被告人定重罪,这给观众造成了误导:以为检察官就是往死里起诉被告人。检察官只不过是代表国家行使公诉职权,为的是让犯人接受与其罪行相符的刑罚。所以检察官要做的应该是好好审查警察移送的资料和证据,然后用适合的罪名起诉被告人。所以电影中的检察官,也许是一心想着要为好友报仇吧,而不接受法院判处的无期徒刑,想方设法让被告人适用更重的刑罚是很可笑的。
然后是检察官的又一问题所在。法院定罪是看证据是否充分,而量刑阶段不应当再考虑证据的证明力。影片里检察官似乎认为证据不是十分充分而能判处无期已经不错,但是问题是!证据不充分就不要定罪啊!既然定了罪就按行为恶劣性情节严重性来判刑。而不是说定了罪之后,又因为考虑到证据不足不能判太重。证据足不足决定的是能不能定罪,而不是怎样量刑。
可以说,这个片子里女检察官简直槽点满满,二审中观点陈述的槽点这里实在是吐槽不动了就算了。
此外,警察私通辩护人很可笑,检察官单枪匹马直接找警察也很可笑。警察和辩护人是对立的两方,而检方和警方不通过单位沟通直接私下开干,这些违规到不合常理的行为,只能科科。
而至于故事到后面偷梁换柱。因为观众大致上都知道了真正的犯人不是柏原崇,此时还继续探讨死刑适不适用有何意义,废话答案当然是不能适用了。电影它就是避开了真正应该探讨的问题:对于真正的犯人是否应当适用死刑。电影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探讨柏原崇是否应当判处死刑这一问题上,问题是这根本不需要探讨,因为柏原崇他就不是杀人犯。如果他最后被判死刑那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主题了好么。死刑基准应该是探讨一个人们认为足以判处死刑的罪行,要不要判处死刑吧。所以说电影对全片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的探讨,进行了偷梁换柱。
笔者在看到山本耕史最后在法庭上说的一大段话的时候觉得日本的法官实在是太善良了,哦不,是这个电影里的法官。律师进行着和案情判定没有一点关系的说教,法官居然不打断,善哉善哉啊。私以为,最后逼问真正凶手的那一段的处理,如果停在决定性问题提出后律师来一个戛然而止的以上です就好了,即引导观众知道凶手是谁之后就结束法庭辩论戏。剩下的说教放在也许某一天的将来,律师去监狱里探望犯人时再说会更合理。
除此之外,死刑这一问题本已经分析不透彻了,电影还要往媒体舆论良心和公检部门的腐败问题里凑热闹,这和死刑适用没有一点关系。因为这根本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否给予死刑判决,应当是法院基于证据给出的判断。如果是警察或检察院隐蔽了证据导致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那自然是不能判死刑,还用得着说吗。
要我说就是这个电影打着一个华丽的死刑的噱头,最后进行了一场空洞的讨论。注定没法成为法律经典之作。起着纯粹的法律名称,却没有纯粹的法律内涵。
说了这么多,这电影好像被批的一无是处,其实不至于啦,剩下没被提到的地方,其实都挺好的^_^,要不我也不会给三颗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