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契卡》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契卡》观后感精选

2022-01-17 16:26: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契卡》观后感精选

  《契卡》是一部由亚历山大·罗戈日金执导,Igor Sergeev / Aleksei Poluyan / Mikhail Vasserbau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卡》观后感(一):杀人如麻

  一开头,一个人念着名单,问:处刑提议。回答都是:枪毙。我擦,都没经过审判随便剥夺人生命啊。他妈逼连续不断的裸体枪毙场面,一些不断的杀人者和看杀人者精神受不了自己也疯了,或者自杀。契卡头子之一知识分子srubov他爸就是被自己同事杀死的,他也够狠杀朋友.然后实在受不了,在给犯人行刑时自己悄悄脱光衣服也站到门板前,执行的人及时发现才没被枪毙,被送到医院然后脱光站在门板边被水冲,他用手抠门板上的一个洞,他同事三头子之一在后面看,恐怕是凶多吉少了,现世报

  《契卡》观后感(二):论黑的技巧

  本片的导演简直是废物,拍出一部R级的剧情片,不仅没有表达什么是GKB!反而表现杀人,或者说是屠宰,完全把GKB弄成了一家屠宰厂。

  什么可以让人痛心?~~导演是俄国人,果然还是留情面的,或者说碍于面子刻意的弱化了红色恐怖、肃反运动的悲剧性,反而留心于刑场,这是最没有意义的。

  契卡的恐怖不是处决反革命,而是毫不留情的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乃至同事开枪,反而表现一种心安理得,表现出我是对的,我为的是革命、人民,是为了最伟大人类事业!

  但如果按照以上的说法拍,恐怕起的是反作用~~

  《契卡》观后感(四):契卡的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经济上立即于农村没收地主的土地和一切财产,废除土地私有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在城市废除人数在5人以上的企业的私有制,由工人监督企业主工作。在政治上打压所有要求成立联合政府的声音,极力推行一党专政。并迅速成立全国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即克格勃的前身),对所有反对土地和企业国有化、反对一党独政的示威和游行的参与者,以及背后的企业主、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政党党员和他们的家人进行镇压,契卡甚至拥有对被怀疑是“反革命分子”就地枪决的权力。(以上内容,摘录和归纳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俄罗斯通史1917-2013》) ”只用一分钟讯问,十秒钟审判,随即枪杀。在契卡的地下室里,犯人们五人一组,全裸着面朝木门,被集体枪杀。没人记录他们的遗言,没有目击者,只有无名的尸体。日复一日,非法的审判,处决和尸体装车像流水线一样运行着”

  《契卡》观后感(六):全片的几个细节

  1,金发美秘书拿列宁导师和托洛茨基先知开玩笑,啥事都没有。但只要犯了同情白军家属(那对母女)的阶级错误,立马被判枪毙。说明在契卡里最重阶级斗争和组织原则

  2,男主角和指挥枪决的契卡军官都是背叛了自己阶级的旧帝国上流社会人士,前者父亲被同事亲手镇压;后者会说法语,法语是帝俄贵族的通用语

  3,金发美秘书被枪决前险些被强奸,结果强奸士兵也被判一起枪毙。这体现了契卡的纪律原则(说枪毙你就不强奸你),也是因为男主阳痿,最见不得男女之事。无语的是女秘书在行刑前被扒光后仍然被两名刽子手强奸

  4,男主等三人在讨论判决时,眼睛军官杨总是会不假思索的建议对犯人执行枪决,几乎成了口头禅,因此当同事卡兹在议定判决时开玩笑的将杨自己的名字当作犯人名字念出时,杨仍然不假思索的说建议枪毙。可见恶魔们残忍和漠视生命至于何种地步

  5,三人议定犯人判决场景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在影片开始部分,被议定罪名的犯人身份基本是白军军官、贵族、神父等“革命的敌人”。但影片后面部分,犯人的身份却出现了农民和工人。工农国家镇压工农,耐人寻味

  6,对以上犯人的裁决基本都是枪决,全片只有一名犯人被判流放

  7,虽然片中男女裸体甚多,性爱情节也有隐晦提示(秘书作势脱裙子)。但因为影片沉重的基调,全片没有任何一个性爱镜头

  《契卡》观后感(七):为控诉而控诉的教育片

  这部片子最大的遗憾是不够真实,并没有如实还原历史上的契卡,这样一个题材,很是能激起普通人好奇心,同时又是控诉极权主义的铁证,导演用力过猛,结尾的自杀、精神崩溃尤其画蛇添足,令人遗憾。成了为控诉而控诉的教育片,失去了观众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看过苏联肃反回忆录,战争并不像影视作品那样激情燃烧,每天都是地狱般的折磨;疲惫不堪的强行军,枯燥无味的守堑壕,敌人围追堵截的胆战心惊,物资短缺导致的饥肠辘辘衣衫褴褛,无时无刻的死亡威胁,当人连自己能活多久都不知道,物质生活匮乏到极致的时候,你要他们有精神生活?讲人性?当你连战友牺牲都不会流泪只例行公事的掩埋时,对敌人你还会产生怜悯吗?现在,当你吃饱喝足、不担心看不到明天太阳,用键盘控诉他们残忍时,你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人,残忍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背后是仇恨。而真正的契卡人是一种自然,背后是习惯,行刑对他们就像吃饭拉屎一样,是一种生活而已。支撑他们的是对革命的狂热和未来的信念,让他们安之若素的是对感情彻底的斩断(这当然是由于客观的战争生活造成,并不仅仅是主观选择),他们没有把行刑对象当人,也没有把自己当人,所以整个过程,就是流程化的运行,每个人都像机器,完成种种杀人指标。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果仅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做道德审判,那就肤浅了些,他们经历的,你没有经历,不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便无法理解一个个普通人为何有这样的暴行。毕竟,契卡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俄国人民自己创造的。根源在人民,而不仅仅是政权。

  《契卡》观后感(八):关于契卡电影的意义

  如果说一部电影最终的意义总是要通过电影最后的画面来呈现,那么契卡的意义就在于革命和神学的最终意义。

  我们思考一部电影,特别是外国电影,不应以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认识去解读。否则每个不同观点的人都能从电影里汲取自己希望得到印证的部分。

  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东正教国家,苏联时期,宗教被严格的压制,解体以后,这种压制得到了释放。契卡是1992年上映的电影,时值苏联解体期间,这种对共产革命的愤恨和对宗教的向往集中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全片除了枪决和变态的画面,最多的台词和隐喻都贡献给了宗教,被枪决的人里面,画面最多的就是一个个牧师。搬运尸体的工人,反复地从尸体上取下各种十字架,连契卡办公室也有着宗教顽强存在。电影里面,办公室里,耶稣也是全身赤裸的被钉在十字架上,隐喻着被枪决的人是和耶稣一样的受难者。主人公也是不断地思考革命与宗教的关系,生或死就是一句话。那个哗变的军团,几百号人穿着白衣,面前契卡成员架设着机枪,最后主人公说道,革命其实是鲜活的生命,并释放了他们。这个时候,就连求情的军官也目瞪口呆。主人公在契卡统治期间,就是这个地区的上帝,问上帝如何干,如何害怕,无比可笑。

  电影最后是对宗教的忏悔。主人公并没有崩溃,他只是灵魂得到了解脱,他赤裸地趴在门板上的时候,被水龙头冲洗,寓意着冲洗一个刽子手身上的罪恶和血腥。主人公仔细地抚摸着门板上的枪眼,既寓意了这是他最后死亡的方式,结合电影最后一帮人快乐地在草原上奔驰,也让我想起圣经上面的一句话,富人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电影里面有个临被枪决的人曾说过,这块门板就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也许,不经过洗礼,主人公的灵魂就无法通过枪眼这么大的通道,进入片尾的极乐世界吧。

  好电影,充满隐喻和思考的片子,我最喜欢了。画面比较血腥,但毕竟不是恐怖片,只是这种血腥比较真实而已。能忍住看完,就如喝了一杯浓咖啡,回味无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