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浮生自在》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浮生自在》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04 00:34: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浮生自在》的读后感大全

  《浮生自在》是一本由史铁生 等著 / 北京文学月刊社 主编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生自在》读后感(一):心不过一寸,两手何拘拘。身不过数尺,两足何区区。

  

《浮生自在》“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寥寥几个字,可能是我买下这本书最关键的理由之一。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一份子,与其他物种总是显得格格不入。说到底,也不过是因为我们对于“生和死”的认知远远深于其他物种。

每一个作家都很有意思,史铁生、贾平凹、毕飞宇……每一篇文章都很有意思,关于时间、爱愿、开飞机、猫……等等,作家总能用平平淡淡的语调和简单的词语给我最大的“杀伤力”。自己裹以戏谑、温柔、悲悯、善良之意来谈这些永不会过时的话题,总是显得十分有趣。

  《浮生自在》读后感(二):收到《浮生自在》有感

  终南山下的女子

  字数 1778 · 阅读 132020-10-21 23:13 收到《浮生自在》有半个月了,一直压在枕下,却迟迟没有开始读。 不光是懒的原因,主要还是心存敬畏。 一拿到书,便闻到了久违的书香,好亲切啊!有多久没有看到这样一本好书了! 只看了前言和目录,就知道这本书不容慢待。 就象要迎接一位贵客,事先一定要归置杂物,洒扫庭院,收拾得窗明几净。最后还要把自己好好修整一番,对着镜子前后左右看,直到容光焕发、利落得体了才能出门迎候。现在大概理解了古人抚琴作画前要“沐浴焚香”的用意。 这本书的出处是《北京文学》七十年作品精选。从少年时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八九十年代正是中国现代文坛的鼎盛时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我们这代人有着《圣经》般的影响。 看到那些熟悉的作家名字:史铁生、汪曾祺、贾平凹、王安忆、梁晓声、蒋子龙……个个都是伴我度过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精神导师,这样的贵客,怎能不以最高礼仪接待? 隔段时间没有读到一本自己感觉有价值的好书,就会心烦意乱,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饥饿”吧?读这本书的过程将会是一场“精神盛宴。” 人生的长度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尽力去扩展人生的宽度。虽然碌碌半生,一事无成,但是读书让我的精神世界广阔而丰富,让我在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平凡但不平庸。如今内心的充实宁静,就是多年读书的收获。 象美食家一样,读得书多了,口味也就挑了。翻开书看一两页,就能感觉到合不合自己口味:文笔朴实凝练的,内容有营养的,能让人长见识懂道理的,才是我想要看的书。 这本《浮生自在》值得我细细品味。 这仅是《北京文学》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共四卷六册,都是精品,真可谓群星璀璨,我想要全部拥有!

  《浮生自在》读后感(三):浮生自在打卡

  最近一个月在参加一个培训,入学琐事很多,也关乎未来职业走向,一直没能腾出手来认真读这本书。今天主要看了第一辑放下的禅意。关于北京古城的介绍让我对皇帝的生活多了一份理解,他们也很忙,也需要一个地方休休假,躲清净,于是乎有了各式行宫。工作之前都觉得宫殿不过是皇帝行乐之所,现在工作几年后觉得,那更像是一个树洞,一个皇帝找回自己的场所,在那里参悟佛理,修养精神。皇家生活总是在讲排场,没有什么可借鉴的,作者西山野餐之举倒是别有趣味,带上棒子面贴饼,蒜肠,粉肠,猪头肉,胃口好的带两只脱骨扒鸡,酱肘子,二锅头,再摘些山上的酸枣。我看到这些描述后,直接搜索了相应食材,加入购物车,准备野餐时照此来一份。 史铁生先生文笔精炼,认为平均主义要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这世间本就是差别永在,困苦叠生的,人性总不完美,所以总也扯不平。所以我们建立信仰,建立法律,以此弥补人性的残缺。 最近的迷茫徘徊,被史先生的一句话击中:进退维谷之日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所以不要逃避,不要惊慌,质问自己的信仰,激活自己的思维才是最重要的。有限的人智看见了无限的困阻才会变得谦恭,条条计策终见迷茫,于是开始服从和祈祷。勿期圆满,但是你的问是你的路,是有限铺向无限的路。 青梅描述了姥姥,母亲两代人,竹叶青是个线索穿起了两代人的无奈,每当对生命无可奈何时,就出现了竹叶青来化解引入高潮。作者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病让我想起去世的姥姥,照顾了我二十余年的姥姥,在我大学毕业前夕撒手人寰,我当时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病的可怕,像作者一样不愿接受,甚至折磨着自己,折磨着姥姥,她一样的惶惑,连玻璃中的自己都分不清了,我没能珍惜最后的时间多陪伴她,我记得姥姥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见到我问我放学啦?那是小时候我回家后常问我的一句话。却成了最后一句话。生与死之间全在人的意志,姥姥在看到我回家的第二天晚上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是终于放心了。命运的安排只能咽下,无力辩解,无法抗争。生死看淡了,眼前的纠结,更像是生命的插曲,更多了一份从容。

  《浮生自在》读后感(四):浮生自在 很棒

  最近一个月在参加一个培训,入学琐事很多,也关乎未来职业走向,一直没能腾出手来认真读这本书。今天主要看了第一辑放下的禅意。关于北京古城的介绍让我对皇帝的生活多了一份理解,他们也很忙,也需要一个地方休休假,躲清净,于是乎有了各式行宫。工作之前都觉得宫殿不过是皇帝行乐之所,现在工作几年后觉得,那更像是一个树洞,一个皇帝找回自己的场所,在那里参悟佛理,修养精神。皇家生活总是在讲排场,没有什么可借鉴的,作者西山野餐之举倒是别有趣味,带上棒子面贴饼,蒜肠,粉肠,猪头肉,胃口好的带两只脱骨扒鸡,酱肘子,二锅头,再摘些山上的酸枣。我看到这些描述后,直接搜索了相应食材,加入购物车,准备野餐时照此来一份。 史铁生先生文笔精炼,认为平均主义要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这世间本就是差别永在,困苦叠生的,人性总不完美,所以总也扯不平。所以我们建立信仰,建立法律,以此弥补人性的残缺。 最近的迷茫徘徊,被史先生的一句话击中:进退维谷之日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所以不要逃避,不要惊慌,质问自己的信仰,激活自己的思维才是最重要的。有限的人智看见了无限的困阻才会变得谦恭,条条计策终见迷茫,于是开始服从和祈祷。勿期圆满,但是你的问是你的路,是有限铺向无限的路。 青梅描述了姥姥,母亲两代人,竹叶青是个线索穿起了两代人的无奈,每当对生命无可奈何时,就出现了竹叶青来化解引入高潮。作者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病让我想起去世的姥姥,照顾了我二十余年的姥姥,在我大学毕业前夕撒手人寰,我当时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病的可怕,像作者一样不愿接受,甚至折磨着自己,折磨着姥姥,她一样的惶惑,连玻璃中的自己都分不清了,我没能珍惜最后的时间多陪伴她,我记得姥姥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见到我问我放学啦?那是小时候我回家后常问我的一句话。却成了最后一句话。生与死之间全在人的意志,姥姥在看到我回家的第二天晚上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是终于放心了。命运的安排只能咽下,无力辩解,无法抗争。生死看淡了,眼前的纠结,更像是生命的插曲,更多了一份从容。

  《浮生自在》读后感(五):生命本不自由,但心态可自在

  《浮生自在》是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的作品经典。这本书共有16篇作品,作者阵容强大,既有史铁生、汪曾祺、贾平凹、梁衡等众多名家,又不乏陆春祥,陈奕纯等散文新锐作家。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可谓篇篇精彩,段段引人深思。 书名是《浮生自在》所涉及到民族风俗文化,人生悲剧,环境历史等,它不如表面题目那么轻松自在,只有超越作品本身,去发掘自在的价值。 1.生命本身并不自由,但心态可以自在。 在生活中我们会被各种羁绊,有时还会水土不服,困难和痛苦会猝不及防地来临。 社会上成功学和经营各种焦虑也越来越多,但最终能把自己解脱出来的,其实只有自己。 有时我想着为什么底层人总是被割韭菜,总是被营销呢?太过渴望改变,但又无能为力。所以只想着借助外力寻求帮助。 在被营销时热血沸腾,过后又偃旗息鼓,坚持了一阵,又迷茫。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外力都能帮助自己成长,只有放下心中纷扰,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人生不易,才能实现自我修行,拥有一个豁达通透的生命。 著名作家史铁生是一个在当代散文界不能绕开的一个人物。都知道他在瘫痪后,曾经有一度对生命非常消极,在他看来没有什么能帮助他了,他只有在轮椅上思考…… 后来是写作疗愈了他的内心,重振了他的精神。他的文字和精神又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鼓舞。 凡是向内生长,向心而为,在人生的限制中寻找自由,在无奈中积聚自己的力量。 2,找到并驾驭自己的人生节奏,让自己年年月月都是黄金时段。 不想让光阴毫无意义地消逝,那就不能糊涂慌乱地过。人生的节奏需要快一点,否则根本追不上,但每一个过程却需要细致而严谨。 不能攀比,也不能落后,更不能用自己的无能来安慰自己“平凡就好。” 每个人都渴望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只要自己努力成为发光体,总有光彩照人的时刻。提升自己幸福的能力也是需要磨炼的。 岁岁年年,树苗不辜负沙漠的期待,人心不辜负善良的守望,生命不辜负涅槃后的重生。 当下的每一刻,都属于自己,别辜负! 3,不讳言世俗富贵,不拒绝隐逸高古,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以入世之身修出世之心。 追求世俗的幸福,不排斥清风傲骨。修心修行,两全其美。繁华与简朴,深刻与简单,都一目了然。 《浮生自在》包含着人生人性,文化和市井,说不出的深意,感觉得到的平凡,一言尽在品读后。

  《浮生自在》读后感(六):原来这个世界一直是这样的啊

  

年轻时要多看些长辈写的书,体会一下长辈走的路,看到平时体验不到的苦痛。在被社会捶打得没有办法喘息的时候,看看还有很多前辈曾经在生死关头一边绝望一边挣扎,才有点呼吸的空间马上被命运摁进泥土里。

以为自己过得很苦,以为是世界辜负了自己,从书里看看。原来这个世界一直是这样,只是我们之前看错了而已。多看看这些书,可以让我们从前辈的视界里认真省思自己的世界,到底是真是假。看清了,也就看轻了,不再用所谓的真纯美去禁锢、曲解这个世界,也放过自己。

《浮生自在》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看得我险些落泪。

我也不断患病,遭受多道如刺折磨,甚至有时的病痛来的不痛快,像一把钝刀在磨,偶尔出现磨一磨,吃饭时、工作时、领导看向你时、和朋友聊天时……恨不得给个痛快的,可是疾病一次又一次的反击,让我只能憋着一口气继续忍着,我急不来,就像憋气下水的人,我急,我难受,我憋着,统共也得换好几次气这场游戏才能完。夜半忍不住的时候甚至不禁问朋友,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是不是上辈子做错了很多事情,这辈子要用这种种舛恶来罚我?我真的待人真诚,善良守信,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大病小病大事小事不断,新病刚好旧疾又起。很多时候不禁感叹,我真的,觉得,活着好累。

可是当我看到《病隙碎笔》的时候,觉得自己不过是小打小闹。他的痛苦鲜活跳跃,尖锐冰咧,直冲冲快要砸到我的脸上,我的胸口。我是万万没有他那么难的,他说,他的世界里,将死未死不是最坏的感觉,最坏的是,你明知可以获救但却无钱可治,你只能看着自己在这几个月里的时间里一分一秒地撕碎亲人的心,用日益衰弱的呼吸撕,用你忍不住的呻吟和盼望活下去的目光撕,最后,再用别人已经康复的事实给他们永久的折磨。谁能经得住这样的折磨,这反反复复永无止歇的撕啊……读至此,我已经快要嗓子肿痛无法呼吸。可他并没有反复哀戚,他写自己的思,还用文字逻辑严谨却调皮地反击很多不成逻辑的说法,使我看到不同的窗口,为我逼仄的视野打进了几束光。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呀,活着就是修行,珍惜已经有的吧。

  《浮生自在》读后感(七):学会与自己静心独处

  

看完汪曾祺的2本散文集,被这位会吃也会写的老头吸引,也再度拾起了自己对散文的喜爱。近几年很少能够静下心来阅读散文类的文章,今年因为身边有些变动,开始有些自己的时间来阅读,透过这些不同作者的文章,既是一次对未曾体验过的生活阅历的了解,也是一次放松自己的好机会。

看到《浮生自在》这本书封面时,有史铁生、贾平凹、毕飞宇等作者,但汪曾祺并不在其中, 冲着是一本散文集的书打开了它。

与印象中纯粹将几个作者糅合到一起出版的散文集不同,《浮生自在》作为《北京文学》创刊70年大庆系列文集,集结了70年来中国文学散文大家的著作,从作者选取到文章的选取均具有一定含金量,整体阅读起来则兼具趣味性与愉悦性。

《浮生自在》分为《放下禅意》、《享受自在生活》、《静思与独处》三辑,每一辑都传递了不同的生活态度,由此构成《浮生自在》。有趣的是在第一辑中,一开始没细看作者,但是他笔下的北京城西山之景,既有景观描写,也有坊间传闻轶事(皇家生活的奢侈,溥仪的一顿午餐的菜单就有26个菜名,慈禧一个人一顿更是要一百多样,但这些只是摆样子的,他们并不吃)及美食类描述(顶花带刺的嫩黄瓜、几块大腌萝卜的野餐…..),读完让人对西山充满了向往与好奇,同时也对过去北京人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认知。读完后再去看作者,才发现是汪曾祺,果然也只有他才能用朴素的文字写出这么有趣的内容。

蒋韵在《青梅》一文中,则由绿色的酒——青梅酒与竹叶青,其中竹叶青是母亲的最爱,姥姥更是骨灰级粉丝,正因为姥姥的爱,才影响了妈妈。由此带到自己家族的故事,尽管篇幅不短,但这些跌宕起伏的真实生活经历,透过文字背后,是她的姥爷、舅舅、母亲、姥姥等人的亲情,家族的故事与传承也跃然纸上,看完只有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辑《享受生活》中,编辑们收录了一篇梁衡的《将军几死却永生》的散文,这篇发表在2019年的文章,刚好也处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特殊时间点,作者围绕抗日战争中,国军方面牺牲最高将领张自忠将军的事迹进行展开,让大家看到了一位不一样的大国将帅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他对将军的敬佩与敬仰之情,他的事迹也映射了这位民族英雄值得大家去敬佩,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无我的将军,才有了中国的今天,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享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

第三辑《静思与独处》以贾平凹的《又上白云山》作为本书的收尾,时隔25年再上白云山,既是忐忑又是好奇。忐忑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乡村的民风淳朴也受金钱而改变,害怕印象中的民风不再,同时也好奇这么多年过去,这里是否会受影响而改变。好在最后登上白云山,“我永远记住了,白云是白云山的一个开花”。

总体来看,这本散文集值得一读,推荐!

  《浮生自在》读后感(八):看淡才能自在

  《浮生自在》,一眼就被书的标题吸引,世间的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看淡才能自在。现代社会节奏快,人只有保持一个积极向上、学习的状态,才不至于被淘汰。然而,这样的生活很容易让我们忽视身边人、身边事。年岁渐长,感觉自己开始注意偶遇的行人、墙角的花木,发现生活中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都能带来特别的感受。 《浮生自在》分为三辑,收录了16位知名作家的16篇经典散文,每位作家都通过自身的经历,从不同角度给我们阐述人生哲理,非常值得一读,推荐。 1.放下的禅意。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放下心中的烦扰,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过失,才能实现自我修行,拥有一个豁达、通透的生命。 《西山客话》,汪曾祺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西山八大处的的历史变迁、草木虫鱼,这些生物在先生的笔下生活充满生机,充满情趣,洋溢着对世界丰富的爱。阅读的时候,我不自觉找出紫禁城、西山的地图,寻找作者笔下的“紫禁城”“八大刹”,虽然还没有去过西山,但内心已充满神往,期待着有一天能体验下作者笔下休闲、巴适的生活。 读《青梅》的时候,感觉很揪心,一杯竹叶青承载了三代人的记忆,动荡的岁月,苦涩的记忆,既为善良的姥姥感到惋惜,也为姥姥的放下感觉伟大。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如果一心纠结自身的处境,看不到别的人事物,于己于人都会痛苦。 真的很赞同史铁生的一些观点,人真的平等么,为什么有的人无知无觉,却能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而有的人仅因为没钱,就无法走进医院接受治疗?人活着,不仅仅是有生命体征,更重要的是有尊严,能自在的活着。 2.享受自在生活。珍惜每一个云淡风轻的小日子,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哪怕经历风暴,也能从容抵抗所有的不安。 在最初的时候,小野猫与作者和谐共处,为对方带来生的希望和快乐;家养的猫咪不愿意与野猫为伍,为了保持自己的个性,拒绝讨好作者。家猫有家猫的日子,野猫有野猫的生活,各得其乐。随着家猫产崽,野猫走向外界,生活开始发生变故,家猫及幼崽被送养,野猫伤亡、四散。看到这里,其实有些难受,但大自然自有生存法则,无论什么样的境地,我们都应该自在的活在当下。 3.静思与独处。静思是肉体和灵魂的天人合一,独处是自我生长的必要空间。学会静思与独处,便能从浮躁的世间与喧嚣的人群中抽身,于是万籁俱静。 经常从媒体上看到某地多少年如一日植树造林,沙漠变绿洲的新闻,也热衷于支付宝能量种树,觉得在沙漠中生活或许别有一番趣味。读《花朵上的沙尘暴》时,才明白在沙漠生存是多么困难,种活一棵树是多么不容易,扎根沙漠的人是多么伟大。这些年,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喜欢独处,但我好像只是独处,却不喜欢思考,就这样一天混过一天,突然就发现自己一无所成,也老了。学而不思则罔,活而不思则虚度光阴。以后既要独处,也要学会静思,时时保持头脑清醒。 读《浮生自在》,感触很深,发现自己过去是因为太看重自身感受,所以情绪波动较大,陷入各种情绪怪圈、人际怪圈;浪费了太多时间、精力,也忽略了很多人事物,没有享受到当下的美好。从现在开始,要学着看淡自己的情绪,看淡不重要的得失,用平和、包容的眼光欣赏每一天的风景,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浮生自在》读后感(九):把握自己的节奏也是一种自在

  拿到书之前,以为这是本攒出来的散文集,把文学大家们的散文立个名目放到一起,取一个有网红气质的书名,造出几本畅销书。拿到书之后,发现并不是快餐式的出版,这套书其实是北京文学月刊社为纪念创刊70周年而出版的。一家文学类杂志社,能够走过70年的风雨,坚持到今天,殊为不易。这套纪念文集分为中篇小说卷2册、短篇小说1册、报告文学卷1册、散文卷2册,杂志社的编辑精心筛选,以期能够反映杂志70年来不同时期作品的风貌。这本《浮生自在》,就是其中的一本散文集。

  既然是散文,大家自然要想到散文大家如汪曾祺等人。这本书就以汪曾祺的《西山客话》开篇,一共16篇文章,篇幅不长,一日可读完。书分三辑,第一辑收录了汪曾祺、史铁生、毕飞宇等人的五篇文章,取了个篇名叫“放下的禅意”,意指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会放下,方能实现豁达通透。第二辑收录了胡念邦、梁衡、许谋清等五人的文章,篇名为“享受自在生活”,意为珍惜当下的每一天,享受生活美好的一面。第三辑收录了蒋子龙和贾平凹等人的六篇文章,取名为“静思与独处”,意在从浮躁的世间抽身。

  第一辑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开篇的《西山客话》讲的是北京西山之景,从西山下的八大处山庄说起,讲到了西山十二景,进而说到北京的历史和当下、老北京的文化和建筑、城里的大学和街道以及旧时的旗人,还有北京的四时之景,娓娓道来后又回到西山,联系上和西山有渊源的曹雪芹等名人。汪曾祺可以说是非常善于观察了,笔触细致,让生活在北京十多年的人也增加了许多对京城的了解。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选摘还是作家一贯的思想风暴的风格,伤病是一把双刃剑,在作家这里,除了痛苦,也给他带来了思想上的深刻印记。毕飞宇的《飞跃密西西比》实则是一个小故事,讲述了作家在美国认识了一个会讲北京话的美国飞行员,机缘巧合之下踏上了飞跃密西西比河之旅。作家坐在副驾上,在飞行员的指导下开了人生中第一次飞机,也见识了密西西比河的壮观和神秘。蒋韵的《青梅》是纪念自己的姥姥和母亲的作品,记录了姥姥的悲剧人生,和她的经历对作家母亲和作家自己的影响。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姥姥的成长经历既可以说是幸运的,也可以说是不幸的,姥姥幼时曾经有着新时代女性的追求,可是后来的人生中,还是无法阻止丈夫的婚外情和纳妾,在新中国成立后甘愿离婚以保全丈夫唯一的儿子。第一辑的最后一篇也是讲的母亲生病住院的经历。人生走到一定阶段,就无可避免地要面临着告别了。这么说来,也算是一种被动的放下吧,算是点题了。

  第二辑写人记物为主,人物中有人生波澜壮阔可悲可叹的张自忠将军,也有近乎淹没于历史的晚清世界首富福建茶商伍秉鉴,还有一篇写的是五个薄命的红颜;这一辑还有一只特立独行的猫,虽然被人抛弃,但仍不愿自降身份与野猫为伍,以及一条名叫“秀才”的狗和它那当惯偷的主人的故事。第三辑是一些思考和见闻,其中蒋子龙的《世相札记》记录了当下世间的诸多怪现象,作者最后总结:世间本无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重要的是找到并驾驭自己的人生节奏,让年年月月都是黄金时段。不得不说,这句话很有启发。近日北京降温,天气寒凉,人愈发清醒,加上今年即将过去,反思之下,似乎无甚收获,一时难免对自己这一年产生了一些遗憾的情绪。实际上,遗憾无用,还是好好走在当下,有不对则改之,无则加勉吧。别人的节奏是别人的,自己的人生自己好好把握。这就是自己的“自在”了。

  《浮生自在》读后感(十):自在,动中之不动的一颗心

  

树叶飘黄,流风渐凉,结束了盛事,万事万物都开始走向了收的季节。 在这个秋意渐浓的时候,饮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将自己从这种时刻收敛的紧张状态中释放出来,与这秋风秋雨一同,不拘、不谨,悠然自在,才是秋的深意。 手上的这本《浮生自在》,真是应了此刻的心之所向。满目绿意的封面,低饱和度的颜色不止带给眼睛凉意,也让心进入了安宁状态。 图中,薄雾还未散去,数只白鹭高处飞翔着。此情此景,像极了家里阳台前,那一片湿地的画面。原来,自在不在别处,就在我的眼前。如此一想,恍然觉着这本叫《浮生自在》的书是个人,而我了然了他的心。 觉着归觉着,我还是对它很好奇的,它的身份和价值不轻,是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编,由史铁生、贾平凹、毕飞宇、汪曾祺等十几位作家所著的散文合集。 既然书名是《浮生自在》,我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里面的内容也是潇洒随性,记录那些游山玩水、饮茶抚琴、悠游自在的桃花源式生活的,但是看了几篇之后,却发现,自己对于自在这个词的理解以及表现方式,还是太浅显。 恰恰与我所想的相反。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如我所想的仙气生活描写。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是对艰难环境乐观而又坚强的面对,是对亲情的眷恋和记录,是对苦难人生的故事化展现。我一页页地翻着,心上有什么东西也一点一点地沉淀着。 全书分为三辑,分别是”放下的禅意”、“享受自在生活”、“静思与独处”。这些透着宁静意味的字眼下面的一篇篇文章,透着的却是与之相反的质朴。我想,这应该就是诸位作者们的与众不同及高明之处。若是让我来写这《浮生自在》,或是这些仙气四溢的辑名,我一定会只肤浅地大肆抒情、刻意描写美好的生活。可这些作者都是与我所想相反的,思考了下原因,竟是我忽略了“浮生”二字。 是呀!人之一生,如蜉蝣一瞬,既长且短,并没有谁能够一直自在一辈子,就算是再幸福的人,也不能免除烦恼。 史铁生在《病隙随笔六》中,对平均主义、法律、尴尬、安乐死等矛盾现象进行了哲理性的思考;蒋殊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里述说了母亲生病住院治疗的情形;李晓东在《烟火人间》中展现了天水西关古巷的古朴与悠远;杨献平在《花朵上的沙尘暴》里描写了沙尘暴环境下,孤独而又壮阔的春夏秋冬。这些文章虽各有不同,但都一致地透出一种不急不躁的味道来。 自在并不明晃晃地浮现在这些名家文章的表面,它被深深嵌在这些隽永文字的骨髓里,需要用心去静静体会。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不论顺境和逆境中都需秉持的心态。 浮生浮生,这一生,浮浮沉沉,有高处,有低处,有光辉,有黯淡。在红尘里净心,于纷扰中安宁。该欣赏风景时,用心品味,于低谷处,宠辱不惊,一颗平常心对待生命的别离,一颗真实心面对飘渺的人生。如如不动,顺势而为,方得始终,自定自在。 《浮生自在》,轻轻地念着书名,书页翻飞,心中生出清静之意。世事历练中洗净铅华,安守初心,自在地面对人生扑面而来的一切,这是我从这本合集里体悟到的。希望书中这份深深的自在,能够被更多的人欣赏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