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杨鹏解读《论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杨鹏解读《论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4 03:1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杨鹏解读《论语》》经典读后感有感

  《杨鹏解读论语》》是一本由杨鹏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8,页数:5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鹏解读《论语》》读后感(一):论语的读法——读《杨鹏解读论语》

  

文/岸晓风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也曾被若干人引用,当然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出发点,一个是论语这部书厉害,半部就可以治理天下了,至少在“入世”这个层面,首推论语;另一个意思,则是治理天下与读不读书影响不是太大,尤其是开国之君、开国之臣,往往经验和智慧是从实践中来的,而不是从书本中来的。对于赵普宰相说这句话的原意,我认为后者更加准确。

当然,今天说这个事情,不是要把这个问题理出个子丑寅卯,而是对于今天的人,《论语》究竟应该怎么读?想半部论语治天下?显然已经完全不可能了,甚至有一些还是有点“封建糟粕”的意思;不读,显然也不行。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要想树立文化自信,论语是一部绕不开的书,或者说绕开了论语、绕开了孔子,来谈文化自信,怎么都有一点空中楼阁的感觉。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读呢?北大校友、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杨鹏先生的《杨鹏解读论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视角——现代视角。

杨鹏先生认为,《论语》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在于,它传递给了我们孔子的“六个确信”,那就是确信这个世界是可信靠的;确信天命指向仁、指向爱;确信世界有正当秩序;确信人格可以通过敬天和修身不断完善和提升;确信这个世界可以并且应当去改善;确信人生值得肯定和赞美。说实话,当我理解了作者提出的“六个确信”,重新激发了我重新精度论语的想法,也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那就是,在现在来说,读《论语》,尤其是读懂《论语》,仍然是一件紧迫和重要的事情。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按照《论语》原来的顺序编排,对于论语的每一个章节,都有详细的解读和阐述,并结合实际予以适当的引申,读起来,既让读者对于论语的原文有了更加准确而深入的了解,对于相关背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启发读者用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

当然,还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因为作者具有中西方求学的双重学术背景,所以在解读论语时,还兼顾了西方文化的视角,所以读起来,有一种“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感觉,值得一读。

  《杨鹏解读《论语》》读后感(二):《杨鹏解读<论语>》:对国学经典的再认识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千半年来,《论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里面的很多短语已经成为汉语言的一部分。昔日宋朝名相赵普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的影响。

自《论语》产生以来,对于《论语》的解读从来没有断过。因为古代汉语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化的过程,到底《论语》里面真正说的是些什么,还需要进行一番解读。

《杨鹏解读<论语>》一书对《论语》这本国学经典进行了重新解读,或者是角度与他人稍微不一样的解读。本书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中西结合,古今结合。孔子作为中国的儒学大师,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巨大,目前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那么,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那些西方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思想家有什么异曲同工的地方吗?

作者试着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把孔子与西方的一些古代近代的思想家进行了一些专门的对比,从思想内容、精神要义等等,揭示了孔子精神的精髓与不足。

二是专业与普及结合。作为专业学者、国学大师,杨鹏的解读是深刻到位的,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且对于前人的观点不盲从,不迷信,敢于亮出自己的见解,而且分析的也有一定道理。普及方面就是用讲座讲义的方式,用口头化的一些语言,对经典进行解读,阅读没有什么困难。

三是作者杨鹏不仅看到孔子思想先进的一面,也分析了孔子思想的不足之处。孔子虽贵为至圣,儒家祖师,全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对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受时代的局限,部分思想也有一定的可商榷之处。这也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杨鹏把孔子精神理解为积极心理学,并归纳为“孔子的六个确信”:确信世上有可信靠的力量;确信上天指向仁爱;确信世界有善的秩序;确信通过修身可以提升人格;确信这个世界可以改善;确信人生值得肯定。

这六个确信是作者反复研读《论语》归纳出的一个结论。听起来象现代鸡汤,但你仔细品品《论语》,是不是在引导人们往真善美的方向,是不是倡导仁者爱人?孔子所说的,都是些正能量的内容,可谓是古代鸡汤文的杰出代表。

《论语》全书并不很长,但对于《论语》的解读却时刻在进行,人们的认识,总是在螺旋式地上升,杨鹏的解读可能会让你有豁然一新的感觉。如果反复研读《论语》,你说不定也会有新的认识呢。

  《杨鹏解读《论语》》读后感(三):读懂《论语》 传承文化

  

现在国学兴起,很多人又开始推崇学习论语。早在北宋时期 ,开国功臣赵普就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的地位之崇高。诺贝尔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是我们审时度势,依然会发现《论语》问世、传承至今已两千余年,而且自古以来,众多名家不懈地解读《论语》,也可见它的地位非同寻常。

国学研究专家杨鹏在其编著的《杨鹏解读论语》一书中以现代学术规范,重估《论语》价值。既深入经典脉络,又能将它和现代理念、以及西方文明等进行比较,深入剖析《论语》存在的意义。

《杨鹏解读论语》忠实于《论语》原典,每一课取《论语》中孔子的经典语录来讲,忠实地阐释孔子的用意,让读者知晓正统的儒家思想,譬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发,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立焉,可谓好学也已。”有人断章取义,以为孔子是让弟子克制物欲,但是这样的理解是不妥的,孔子并不反对富贵的生活,而且他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就如他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杨鹏在书中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句话作出了恰当的合理的解释,认为孔子是在激励弟子们过一种专注于学习的上进人生,而不是只关心眼前的吃住。

杨鹏的解读忠于原典,又立足于实际。和当今现实紧密相连,如此说与读者,让人恍然大悟。这对当下学生学习论语等国学、参透儒家思想也是大有益处的。

精选《论语》中一百多句孔子语录,逐字逐句解读,现代文语言通俗易懂,让没有古文基础的读者也能读懂这传世经典,从中汲取孔圣人的思想智慧和治学精髓。而且作者也在原典的基础上提出新见,并且言之有理,让人受益匪浅。假如我们要教孩子学国学习《论语》,这是本很不错的经典导入读本。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蕞深影响蕞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凡是中国的读书人,都应该做两件事,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就在读《论语》,现在我们为人父母后,也希望孩子能继续学国学、读《论语》,像“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里的这些经典名句,我们都希望而深刻记住并参透其中含义,这些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适用的。国学里的这些精髓我们要一直传承着。

  《杨鹏解读《论语》》读后感(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前些日子去参加了一所大学的招生咨询会。会议临近尾声的时候,负责招生的老师建议来参加会议的家长们说: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引导而不代替决策。

老师举例说,几乎每年都有家长和孩子因为填写志愿闹不愉快的情况发生,本来考试分数出来,填写志愿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结果却因为家长的过分干预让孩子对新的开始产生了疲惫心理。这即影响了孩子的志愿填报,又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意兴阑珊。

会上,老师提及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来引导家长们正确对待孩子的未来方向选择。

几千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曾提出过这样的思想。

《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换言之,无论求学还是做事,知道不如爱好,爱好不如以之为乐。 在我看来,孔子的这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与爱因斯坦的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杨鹏先生在《杨鹏解读〈论语〉》中对孔子的这句话进行了升华。杨鹏先生说,可以将孔子的这句话理解为人生成功的三个层次,从了解和认识、到爱好这种学问或事业,再到把这种学问或事业当成自己的理想,并乐在其中。

杨鹏先生同时提到说,我们不应该对句子中的“之”字具体化,如果仅仅解释为“学问和事业”就局限了孔子的思想精髓。

在解读这句话时,杨鹏先生引入了成功学的概念。书中说,成功学,就是做自己最热爱的事、能乐在其中的事,这样人才会有内在的驱动力,能自我驱动,然后目标明确、集中精力用各种最有技术含量的方法长期不懈地去奋斗。

求学做事都有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从最初的学习到最后的应用,从“学而知之”到“生而知之”,从知道了解到乐在其中。促使我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前行的动力,归根结底就是这个“乐”字。

由一句话引发的精神层面的思考,是杨鹏先生给读者带来的一次非常好的阅读引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仅仅从字表去解读,的确会忽略掉它以“乐”为出发点的本质。

以这个角度来解读这句话,就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孔子的精神追求——“要爱好理想,并乐在理想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时常会羡慕他人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总会不自觉地、发自肺腑地赞叹他人能够做我们想做却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

深受大家喜爱的摩西奶奶76岁开始绘画,摩西奶奶说:“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找到自己发自内心喜爱去做的事情,坚持做下去。”

喜爱,是源动力,它让我们去关注、去好奇、去触碰、去融入其中。

杨鹏先生说,《论语》是中国诸子百家中最深入浅出的积极心理学,这是一个非常新颖解读视角。《论语》精神中,有一种非常积极上进的力量,有一种对世界、人生肯定的力量。

在阅读这本《杨鹏解读〈论语〉》时,渐渐被这种力量所吸引,渐渐感受到了国学带带的肯定性的心理根基。这应该就是在今天这个新时代重读、深读《论语》的意义所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