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阳系简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100字

2021-02-04 04:18: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100字

  《太阳系简史》是一本由汪诘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一):仰望星空

  

作者《时间的形状》是我看到过的最有趣的物理类科普书。这一本《太阳系简史》同样让我惊喜,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科学排版,不同星球用了不同色系,对视觉系的读者非常友好,也让一直以来对天文地理不太感兴趣的我一看停不下来,跟着作者把人类已知的太阳系各个星球的特征过了一遍。

现在的人们多忙碌啊,干不完的活儿,操不完的心,每天不是孩子票子房子车子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还是别忘了抽一点点时间仰望星空,感受宇宙之浩瀚和人类之渺小。心大了,眼前的烦心事自然就小了。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二):《太阳系简史》给孩子最好的科普礼物

  

问题:“太阳系有几大行星?”

回答:“9大。”

“回答错误,下一个问题,你知道有多少人得到了前往火星的船票。”

回答:“火星?开什么玩笑,这怎么可能。倒是前几天看到新闻说有4个人花了5500万美元,买了2022年去国际空间站的船票。”

我朋友用看傻子一样的眼神充满疑惑地看着我,好像是在说:你是不是傻了?

我傻了吗?当然不是,如果是几天前,我也会像我朋友那样回答上面的问题,但是看了汪诘的《太阳系简史》后,对于太阳系的了解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很多人和我的朋友还有几天前的我一样,对于太阳系的了解还停留在上学时书本上的知识。

但科技在进步,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从未停止。在最近20年的时间里,人类对于太阳系的探索已经有了很多颠覆性的认知。

在过去我们一直以为太阳系有9大行星,但在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把冥王星降格为矮行星,从此太阳系就只有八大行星。

又比如NASA在其官网上发起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火星2020计划的活动,只要在其官网登记上自己的名字,就会得到一张前往火星的船票。

NASA也会把这些名字用最先进的电子束光刻技术刻在直径只有几毫米的芯片上,让火星车带着你的名字漫游火星。而NASA的火星探测器也在2020年7月30日,成功发射,正在前往火星的路上。

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

都说30年河东,30年河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请不要再以过去的知识来看待现在的太阳系了。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科学家的梦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太空梦,不要把自己过时的知识教授给孩子,这样只会让他离梦想越来越远。

为了自己的太空梦,也为了孩子的科学家的梦想,和我一起共读《太阳系简史》。

至少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就不会成为一个“傻子”了。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三):向星辰大海进发 ——《太阳系简史》,离开地球表面的N+1次可能

  

向星辰大海进发

——《太阳系简史》,离开地球表面的N+1次可能

阅读本书的时候的最好的背景乐是什么呢,我选择的是五月天的《离开地球表面》、《2001:A SPACE ODYSSEY》的原声还有《星球大战》系列的主题曲——充满仪式感的打开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是现在火热而疯狂的太空新进展——天问一号正在奔向火星、嫦娥四号降落在月球表面,围绕着SpaceX一次性发射了143颗卫星,“火星狂人”马斯克出售了资产为移民太空下定了最坚实的决心……人类为了探索远方的星辰从充满了不切实的幻想的神话故事到科幻色彩的作品们的登场,我们试图冲出太阳系,拓展人类脚步能够经历的范围。

星辰大海的远方有什么样的奥秘,无从知晓这远方的山海之间有多么神奇的故事在经历;太阳系当中搜寻,科学家们的计算让我们着陆到远方的星球、传回远方的影像变成了可能;人类为此投入了巨额的经前和空前的努力,只为带回木星、土星等星球上的砂石,为设想的属于未知的设想提供实证。

拓展太空视野的价值更多的在于我们可以从太空的探索当中,围绕目标产生的提高技术水平的能力,以及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今天,当我们回顾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那些成果的时候,会惊奇的发现,除了解除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我们的科技和数字生活,都在这“太空军备竞赛”当中有了极大的改善。

和别的关于科技的书不同,《太阳系简史》没有游走在过于小学生和过于学者两个极端,而是选取了一个对普通读者比较友好的方式,通过一个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片段,为我们引入太阳系探索的那些精彩的瞬间,也让我们开拓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天文的历史变得充满了有趣的疑惑,而作者为我们适时提出的那些疑惑,为我们不断引出新的探索与发现,对于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碎片化阅读的读者们来说,这也可以帮我们快速了解接下来的方向,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方便进入状态,即便我们已经不太喜爱纸页阅读的方式,这也不会成为我们阅读的障碍。

在本书的最后,是历代精彩的天体探测器的图谱,这个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也是不错的资料,通过那些富含了寓意的名字以及他们为人类了解那太空所做出的贡献,我们也知道了我们已经在那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走了多远。花上一些时间,我们就不在拘泥于那方寸土地间的挣扎,我们抬头仰望星空,在扉页间离开地球表面。

By 林怿

2021年1月29日09:45:22

写于御庭园

  《太阳系简史》读后感(四):破难逐梦再出发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顺利从月球返程,圆满完成了中国迄今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国人的航天梦想,也从嫦娥奔月、飞升九天的畅想一一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这既是科技大国的担当,也是人类探索宇宙世界的缩影,更是人类艰苦探索精神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人类对宇宙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渴望。

宋代蒋捷在《贺新郎·吴江》中写道: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柏拉图的“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哲学终极三问,无不体现了人类自我的探索和未知的渴望。立足于生长于斯的地球,人类的视线和行动始终没有离开深邃玄妙的宇宙,从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从发射行星探测器到登陆外星球,从探寻未知生命到寻找宜居星球,人类的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人类能够保持长久地动力,攻克一个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刷新眼界的成果呢?中国科普作协会员汪诘在新书《太阳系简史》中,讲述了人类面对宇宙百折不回、坚韧不拔的故事,阐述了人类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的三大精神。

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自古以来,人类秉承着迎难而上的精神,走出非洲大陆,在血与火的磨练中寻求突破点,在绝境中激发内心的潜力,一步步走向生物链的顶端。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同样如此。面对亿万千米之外的天体,人类克服种种困难,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探索。

以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器为例。面对充满诱惑的泰坦星(也被称为土卫六),苏联、美国、欧洲一共有过12次登陆火星的行动,其中6次完全成功,3次部分成功,3次彻底失败。彻底失败的概率是25%。但是,NASA毅然迎难而上,经过十多年的筹备、设计、论证、制造,卡西尼-惠更斯号探测器于1997年10月15日,由大力神4号B型运载火箭运送至太空。目的地虽然是土星,但却并不是直接飞向土星,而是走了一条经过精心计算、眼花缭乱的路线。首先飞向金星,利用金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做第一次加速;绕太阳一圈后再次遇到金星,用金星给自己做第二次加速;紧接着又刚好遇上地球,再次利用地球的引力弹弓效应把探测器甩向木星,然后再利用木星的巨大引力,奔向最终目的地土星。这个过程说起来短暂,但事实上卡西尼-惠更斯号飞行了6年8个月零17天,才于2004年7月1日成功泊入土星轨道,后来于2005年1月14日成功地降落在泰坦星的表面。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一个壮举,许多科学家从设计开始一干就是20年,从精神小伙干成了秃顶大叔,这才终于等到卡西尼-惠更斯号入轨。后来,NASA发布了经过优化处理的惠更斯号登陆泰坦星的全程录像,把2个多小时的降落过程压缩成了2分多钟,让我们领略15亿千米外的外星球的真实地表。这一段录像虽然只有短短的2分钟,但却凝聚了人类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的所有精华,汇聚了几千名科学家、工程师用了20多年的青春年华。一分耕耘方有一分收获,一份坚持才有一份成果。如果缺少了迎难而上的攻坚精神,是不可能想象出如此复杂路线,更不会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回望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正是秉承着迎难而上、迎头赶上的拼搏精神,实现了“嫦娥”奔月、“天宫”开建、“北斗”环绕,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却一定失败。知难而进的执着精神正是人类得以永续发展的根源所在。日本的隼鸟号探测器完美地诠释了人类的这一伟大精神。隼鸟号于2003年5月发射升空,计划在距离地球3亿公里的小行星丝川上着陆。但就在隼鸟号着陆的那一刻起,意外便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最初,由于化学引擎的燃料泄漏导致探测器的姿势出现偏差,这使得隼鸟号与地球失去了联系。失踪7周后,地面控制中心偶然收到了隼鸟号发来的微弱信号,而且每次发出的时间只有20秒。正是利用这一次次宝贵的20秒,工作人员一次次发出指令让隼鸟号得以起死回生。为了解决燃料泄漏导致的12台化学引擎全部停机问题,工作人员又巧妙地运用现有设备使其恢复了正确状态。除此之外,飞行途中还有许多零件因为老化而频发故障,隼鸟号危机重重。特别是2009年11月,隼鸟号上的4台离子引擎中第3台出现故障,令人几乎绝望。但工作人员们从未放弃,创造性地提出了将两台损坏部位不同的引擎连接为一台使用的建议,最终取得了预料之外的成功。

历时七年,隼鸟号飞行了60亿千米,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踉踉跄跄地回到了地球,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之外的天体上着陆并成功返回地球的探测器。如果人类有一丝放弃的念头,也就不会有隼鸟号回家的一天,更不会有人类对小行星更深层次的了解。

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里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纵观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总是不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斗争精神,展示出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探索太阳的过程,也正是攻坚克难精神的真实写照。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核心,表面相当于一个每秒钟爆炸千亿颗氢弹的所在,始终是人类不敢奢望探索对象,而近距离访问太阳也成为科研人员清单里多年没有实现的愿望。面对高温、太阳风等就不可能克服的困难,人类从未放弃过探索的努力,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针对太阳附近温度极高的难题,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发明了一种叫做“热防护系统”的盾牌,装有一层反射光的氧化铝涂层,里面是两块碳板夹着一层碳/碳复合材料泡沫。有了这个大概只有一本百科全书厚的防热盾防护,背后的科学仪器就可以在周围1400℃高温的环境里始终处于30℃左右的室温里。攻克了这个难关,又出现另一个问题。这个防护层在高温氧化性环境中极易发生氧化反应,极大地限制了它作为高温结构材料的应用。对此,科学家们又发明了抗氧化涂层,并不断升级,从一开始的玻璃、金属、陶瓷等单一材质更新换代到碳化硅、氮化硅、氧化铝等复合结构,可以在1650℃以下较长时间地发挥防护作用。为了防热,科学家们还发明了超级智能的自动姿态控制系统,可以随时调整“盾牌”方向,保护精密仪器不受损害。

有了科学家们“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的攻坚精神,帕克号探测器不但具备了近距离观测太阳的硬件,更利用复杂精妙的轨道设计方案,使得自身的速度最高可达200千米/秒,着实惊人。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帕克探测器已经在2018年11月5日第一次飞跃近日点,距离太阳35.7个太阳半径。在任务的最后几圈,最接近太阳时,距离太阳表面将只有612万千米,差不多就已经达到太阳的日冕层了。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攻坚克难,这是人类特有的优秀品质,也是人类一次次应对危机的有效法宝。“畏难不知难,临难而退,难者更难;知难不避难,迎难而上,难也不难。”回望2020,面对防控难度极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交出了世所罕见的满意答卷;面对来自美国的封锁打压,中国硬是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了一批关键技术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一次次的成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而是靠着永不言败的斗争精神,一次次攻坚克难所取得的成果。只有站在更高的层次,才会见到不一样的风景,才会在艰难困苦中破冰前行。回顾太阳系的探索历程,就是站在高处的俯瞰,更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太阳系简史》这本书与其说是太阳系的简史,不如说是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史,人类破难逐梦的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