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拉扎老师》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拉扎老师》经典观后感集

2021-02-04 23:5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拉扎老师》经典观后感集

  《拉扎老师》是一部由菲利普·法拉多执导,Mohamed Fellag / 苏菲·奈丽丝 / Émilien Néron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扎老师》观后感(一):面对苦难的勇气

  由于时间问题,这部片子我是分了两次看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无聊,我很害怕它拍得很平凡,跟一般的师生片一样,但当我回来继续看得时候,我突然对这部慢慢播放的影片有了很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它的困难,老师和学生,平静的课堂背后是一个有一个的问题,但大家都尽量保持平静,都不想影响其他人。

  《拉扎老师》观后感(二):拉扎老师

  西贝尔·拉扎是一个阿尔及利亚的移民。他在魁北克的一所小学工作,他的前任老师悲剧地死掉了。虽然他前任的死令小学的同事和他的学生很悲痛,而且这些生者在心灵上都经历了漫长的恢复过程,但是没有人希望知道拉扎先生痛苦的过往和生活,也没有人清楚他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被驱逐出这个国家。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拉扎老师》观后感(三):教育是心灵跟心灵的交流

  教育是心灵跟心灵的交流。

  敞开的心灵才可以相互交流。

  拥抱可以让心与心靠的最近。

  因为心灵是柔软的,

  我们要学会小心翼翼的拥抱。

  因为心灵是孤独的,

  我们要学会谨慎地说再见。

  没有了心灵跟心灵的交流,

  再严格再全面的教育都是残缺的,

  只是蚕茧,没有生命,

  有生命的是蚕蛹。

  《拉扎老师》观后感(四):施与受当如何平衡?

  imon 的哭诉,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自以为的善良和友善的举动,对于不同的人却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在没有得到他人邀请,和对他人特别的关照,真的就会带来好的结果吗?

  在施与受之中,人们总自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从不愿意面对,自己是创造者和施虐者,应该如何更好的平衡这两者之间呢?

  大概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类似Simon 的痛苦与挣扎。

  《拉扎老师》观后感(五):每个人都有沟通的需求

  影片开始就展现出来问题的所在,一位老师在教室自杀了,而且被两个学生亲眼看见,即使其他老师疏散了学生,重新油漆教室,拿走了关于那个老师的所有物品,请心理专家定时来辅导学生,然而一切都没有好转,不同于其他老师避而不谈的方式,新任老师拉扎,居然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关于老师自杀他们的想法,反而让学生们打开心结,但是结尾为什么要让拉扎老师离开呢,结尾好感人呀!

  《拉扎老师》观后感(六):生活继续

  魁北克的冬天,操场上满地的积雪,却被一群孩子的嬉戏点化了。影片中动静处理巧妙,由着女孩子的眼睛望去,成长的痛苦伴随着阅读和思考逐渐释然。

  同样是面对身边真爱的人离去,或许Lazhar还不如孩子坚强。亦或许,在校园这个触满生机和童真的地方,所有的人一起成长。

  蕙质兰心,小女孩的敏感细腻的心感受到了Lazhar离去最大的冲击。影片最后冲向老师那深情的拥别,那轻轻啜泣,伴随老师最后一片拟物作文的铺垫,感情升华到顶点。就像老师笔下那棵老树,依然坚强。

  《拉扎老师》观后感(七):值得深思

  就像拉扎老师说的那样,生命总会有破茧成蝶的那一刻,最后小女孩拥抱住老师的时候,或许现实的某种桎梏在那一刻就被打破了。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性格,朴实的表演更加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到底要以怎样的方式才算完美;影片也同样直白却不失水准的讽刺了这个社会的尖锐的现实,小到一份工作,大到恐怖袭击,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个世界在美好的同时也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单纯。片尾的钢琴曲无疑是对整个电影的升华,我们在稍微放松的同时也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可贵。

  《拉扎老师》观后感(八):这是一个有关忧伤的故事

  对于生长在和平时代的我来说 实在是无从体会“政治难民”的内涵 这部电影就一条线却谱出了一段人生 一个有关难民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流畅的故事体系 从一位女老师的自杀到迎来一位自称是老师却实际上是难民的拉扎 其实我并没有全看懂 比如那位自杀的女老师 她果真是因为那个小男孩的嫌弃而选择吊死在他面前? 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 拉扎老师是个让我心疼的人 表面上他似乎是个没事人一样 而且大家只顾着沉浸在那位女老师死去的悲伤中 却没人能体会他失去一切成为难民的悲痛 而这些他都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 就在被人发现他是难民不得不离开的时候 他那句“Martine老师走的时候没有说再见”深深震撼到我了 其实他是非常舍不得那群孩子的 或者说 在某个程度上是那些孩子在心灵上救赎了他 最后 他用那篇自撰的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我要走了 从今以后我得独自面对接下来的苦难 这时候我开始有些难以自持 这是一个有关忧伤的故事 PS:我似乎开始喜欢上这类电影了

  《拉扎老师》观后感(九):《拉扎老师 》:请不要跨越悲伤

  今年看的法语剧情电影质量都很平平,

  要不过于激烈,要不过于煽情,

  倒是这一部的人物刻画的很有味道,

  也许又是关于一群迷茫的孩子和有故事的老师,

  但拉扎那颇具冲突的脸和故事的情绪设定的确选的很有代入感,

  在观看的过程中,

  我甚至想起了杨德昌先生的《一一》,

  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在阳朔的路上我又看了一遍,

  发现山水间突兀的工业线条,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商业气息,

  想起来人与人之间多多少少的疏离感,

  看着周围的孩子和年轻人受到的这些那些的困扰,

  难道教育者们都只能象拉扎那样身不由己么?

  纯粹是那么脆弱,

  如何才能小心的呵护;

  一旦你做出了坚强的决定,

  可能保护的不仅仅是自己,

  而是一群人。

  个人评分:8.2分

  请不要欺骗信任你的人,

  请不要跨越悲伤。

  《拉扎老师》观后感(十):又一次想到不做还是做错的选择

  开始看这部片子是冲着原味的相关加拿大移民的话题去看的,但一开始真正吸引我看下去的还是那群超萌的正太和萝莉。

  然后波澜不惊。于是很多白描式的镜头直接按着快进带过。直到最后二十分钟,那个课堂上情绪终于爆发出来,于是突然懂了这部电影。

  像那个女孩子说的,大家都认为是孩子们精神上收到了伤害,其实,真正受到伤害的是那些大人。孩子们确实有阴影,但成人的遮遮掩掩,强迫性的要求让这个话题过去更显得可恶。如果不是拉扎老师,我真的怀疑那个男孩子人生应该怎么走下去。连一个健全的心灵都不去保证的教育有什么意义。

  可是,话题说回来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做多错,于是掩盖变的理所当然。保守的教育,比起那个在教室离去的老师的事实,更可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