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怀归》的读后感大全
《岂不怀归》是一本由田丰 / 林凯玄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岂不怀归》读后感(一):回不去的梁庄和漂泊的三和青年
回不去的梁庄和漂泊着的三和青年,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图景。在新一代的外出务工者身上,原来残存的安土重迁的思想彻底不见了。相比于乡村里父母盖好的楼房,他们更愿意漂在大城市廉价油腻的床位上,露宿街头也好过回乡。为什么呢?当他们放弃身份,出走家庭,挣扎在最低的温饱线,剩下的也许就是渐渐熄灭的梦想,成为他人口中的“行尸走肉”。
《岂不怀归》读后感(二):摧毁环境,改造精神
很压抑地读完了。抛开具体的描述,一个根本问题是三和现象何以形成。有必然性:一方面是经济层面的,日结可以承载这种最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是心理层面的,人是群居性动物,需要在群体中寻找认同。标签化之后的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一个朝圣者心中的圣地。暂时逃避一个熟悉地方的社会性,又进去新的陌生地方的社会性。正如一切政治都是地域性的。如何阻断或者改变社会再生产机制。摧毁环境,改造精神,都是理想化的方案,包容性的方案,就是容忍与自由。
《岂不怀归》读后感(三):功底尚浅
主题还有很好的,比以前有突破,可以写这样的题材是不是也算前进了一小步呢。但写作的手法看出中国人写作的缺失之处。看作很多老外的非虚构作品,特别是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视角,比如何伟的一系列书。还有前后期的其他作者,真正的社会纪实、非虚构产品,能让人产生作者融入其中,身同感受的视角,来笼去脉,。。。。每个个角色,有名字,有过去,有未来,有感觉。。。。都是活生生的。。。。而我们的,,呵呵,多少有些失...
《岂不怀归》读后感(四):岂不自如
我看的简介:日结工作,干一天玩三天,吃5块钱的面,有钱就睡床位没钱睡大街,不接受援助,混吃等死。
我觉得很强啊,精神上的强大,没有明天的活法,还能满足于现状。他们乐意就行(前提不影响别人生活),岂不怀归?人不一定想归。
生活的标准是什么?混就是不好好生活?必须上进努力再整点仪式感?这也太何不食肉糜了吧。
城乡差异原生家庭影响农村教育这些朝夕之间能改变吗?看诸位分析一通也只能觉得无奈无力。
可能我书还是读少了吧,想想自己会不会有一天也被列为一种人群来研究。
我想好了就叫:岂不怀生?那群没有格局不思进取只想简单过活的人。
《岂不怀归》读后感(五):都遇到过这样意志消沉、挣扎在生存线边缘的“三和青年”
生活中也见过这样的“三和青年”:说出一连串试图证明学技术、靠能力翻身、逃离这里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疑(借)惑(口),由此.又坚定了自己没有其他往上走的人生途径、不如混吃等死的执念。对于学习技术,几乎有着根深蒂固的抵制态度;基本上把人生艰辛归因于社会的阴暗,抱怨缺少后台、背景和关系,基本不检讨自己对学习的抵制和妄想不劳而获的态度。
《岂不怀归》读后感(六):最真实的生活无意义
读完这本书最颠覆之前认知的是三和青年的窘迫状态不是无可奈何、无法选择的结果,而是他们在这种生活环境和文化中逐渐形成了不努力的价值取向,不想要去挑战命运,不想要“上岸”的心态。三和青年对自由的追求和严苛也使得他们不可能进入工厂长期打工,摆脱“挂逼”的状态。他们对现在的游离于生存边缘的状态是可以接受甚至说是满足的,这些人是回乡无意,留成无望。作者在最后提到希望这种白描式的研究记录可以引起政策制定者和专家的关注,不仅在深圳,不仅现在,三和青年都不是孤单的存在。社会底层是由经济、社会话语权来衡量和判断的,但在社会底层中似乎正在形成一种更加消极、虚无的群体,就是类似三和青年这种对美好生活没有规划、自我麻痹在当下挂逼生活中的人群。自我觉醒或许对他们来说不是很容易,或许还是要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以及最根本的教育上入手解决。
《岂不怀归》读后感(七):身份证之难
作者能开始有这个意愿,深入三和群众,了解他们的吃穿住,非常的了不起。给我打开了一个口子,窥探到了不同的人生。 一开始,我认为是个人就有退路,有选择,但是看到后来我发现没有。 一个简单的例子,身份证丢了,补办身份证。在我看来,太简单了,休息天的周六去派出所拍照补办一下,等待20天拿身份证即可,如果着急可以加钱拿临时身份证使用,我没有担心没有忧虑,甚至完备的系统告诉我需要在报纸上刊登身份证丢了,这样后期捡起我身份证使用的人大概率也是无效的。 同样的,对于三和青年,丢失身份证(被偷被骗等)的意义就是天塌了,被当法人是其中最不可描述的一环,毕竟他们自己都知道不愿意当法人,被牵扯进犯法的黑洞中。但是怎么解决呢?甚至看作者描述,补办身份证的人大多都只停留在不断的询问中,而不能做到立刻去补办。 以上的恶性循环,长期进厂稳定几乎是不可能了,兜底的不被查办也得看运气。 怎么跳出来? 或者能做些什么呢?
《岂不怀归》读后感(八):小感受~
1.文末将三和群体的存在部分归结为了教育的缺失。我在想,教育到底是否需要在其中承担这样大的责任?三和群体的家庭大多也处于社会底层,家庭经济困难,亲情淡漠……也许在所处的环境、氛围或者说深入血液的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成为社会边缘人是注定的事,教育也无力改变。
2.三和群体是遭受磨难的一群苦命人,然而共同的悲惨遭遇并没有促使他们加强彼此间的理解和凝聚力,有的是冷眼旁观、嘲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许世上确实存在感同身受,人们却难能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情感上的接纳,更难有实际的帮助行为。也许不止是三和群体,人就是这样的罢了,只是三和群体的这一特征更露骨。
3.确实如作者所言是篇类似流水账似的白描的研究报告,谈不上有多深入系统,但丰富的经验材料不可为对今后的研究没有帮助。
《岂不怀归》读后感(九):哗众取宠
看完这书我才知道,原来流水账不叫流水账,叫“白描”。
书里面大量充斥着对于“三和大神”的偏见,到处是“充满了幻想”、“逃避现实”之类的指责和贬低,言外之意不就是:你们来三和,是你们作的!作者们还真是只见树叶不见树林啊!开头明明自己也写,结构性问题催生了三和这样的地方,怎么自己一看一接触,就厌恶起来了呢?
哦对,这也不算接触。从头到尾,一个人物跟踪没有,不管是“三和大神”、面馆老板、黑中介还是上级主管部门,一个访谈的都没有!难怪理解不了呢,拢共就呆了半年,这段时间能看出什么来?田野调查从来就需要时间,现在这么急功近利,不是蹭热度是什么呢?
这本书作为社会学著作是彻底的失败,因为它的研究方法不当,结论概括轻浮。作为非虚构作品,这本书也是失败的。作者基本上没有丝毫对于三和大神的同情,也不能保持冷静的观察者视角,最终结果,就是整出了这么一部浮皮潦草的作品。有这功夫,多看看纪录片和媒体报道都好得多。
《岂不怀归》读后感(十):岂不怀归
作者说这只是研究笔记,书中分析三和青年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解决办法,抛开社会因素不谈,他们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无力改变自身的命运,于是只能自我放逐,任由其自身的惰性蔓延,最后沦落到社会最底层,看完还是蛮感悲哀的,其实在我们县城的工厂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打工者,听说流动也很频繁,每三个月工厂就会招人,外来的打工者流水般更换着,和三和青年很像,只是这里不具备深圳三和那样的条件,没有日结的出工方式,故而产生不出三和青年,但这些年轻人应该都一样,忍受不了工厂枯燥无味的流水线作业,日夜颠倒的作息,高强度的加班,于是来了很快又走了,而工厂乐于这样的短期用工方式,节约成本,所以,这些青年怎么寻求出路?要么忍辱负重,如父辈那样埋头忍受所有的不公;要么改变自己,增加文化知识,学习技能,如书中所说“三和青年的出路不在于别人给他们画定什么路线,而在于他们改变人生轨迹的意志和能力”,可是,对于在底层待久了,早已丧失挑战命运勇气的三和青年们来说,好像哪种方式都是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