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1000字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一本由[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精选点评:
●值得反复阅读思考的一本书
●这个装帧我就给满分
●语言极美又极有力量,穿透个人经验的微弱表层,抵达了所有人共有的那个空间:言说的欲望,寂寞,两性之爱,恋物与友爱等等。
●某些困扰在当下仅仅靠思考和追问是得不到答案的,里尔克的建议是默默地承受这些让你感到沉重的东西,在这种背负之下,享受孤独寂寞,同时尽力去观察生活,从外部隔开一段距离来观察自己。这既是生活的过程,也是诗歌创作的过程,贯穿其中的是“经验”,而不是情绪。可能因为前面信的部分是半个多世纪之前译的,语言习惯和当下差别很大,读起来有点痛苦。节选的里尔克诗里,最喜欢的是《豹》。
●新版的装帧实在舒服。一直都读英译本,至今才读到冯至先生的译本,而且还有译诗附录,太喜欢了。
●你得明白你是不是必须为此而死
●目前开本纸张最舒服的一个版本。
●里尔克写得很好,只是我大概不适合读里尔克。PS:文景这版做得用心。
●十封信太少了太少了。装帧让人爱不释手。
●“所以你要躲开那些普遍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一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用你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做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一):值得多读几遍,玩味许久
国庆假期第一天,读完冯至翻译的德语诗人里尔克写的《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看得出来,里尔克是位热心肠,很用心也非常努力的去帮助后进,并能够适时的指出不足之处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常说的“扶上马,送一程”的感觉。 题目提到了青年诗人,内容里面确实也多有所涉及,然而,不局限在诗人的职业,可以说对那些不管是迷茫中,还是奋进中的人,都值得看看,对镜自查,不失是很好的方式。 书中讨论的范围很广,关系、技巧、对生活的态度,林林总总的,应该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此外,个人以为,读书最好的状态便是,在聊天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完成了思想的碰撞和内心的交流。这本书的文体,看起来不费力,通俗易懂。重要的还有一点,在过程中,作者将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大体进行了交代,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或者说想象空间。空间感一点不显着逼仄,很舒服,也就愿意读下去了。 当然,读书存疑,不盲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要当做大的前提条件,切不可直直的一猛子扎进去,再也不愿意浮出水面了。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二):给人一种做生活艺术家的机缘
品读了里尔克的前四封信,就迫不及待地想写推荐,希望朋友们都快来阅读它。
在我看来,里尔克的书信文字,给人一种做生活艺术家的机缘:
当我们能向自身最深邃、最隐秘的世界里,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形成了一个决断,挖掘出一个深的、干脆有力的答复“我必须如此”时,紧接着,就应在一种关怀、抚育、温暖的爱中创造它,实现它。
自己既是这爱的受益者,通过会心的阅读,借着前人的馈赠,为自己提供越来越多,明朗的生活养分,使自我内在的生命,有机会始终保持自然的成长。更是这爱的学习者,经过生活的体验,慢慢学会生发爱,越发理解这每一点滴养分的实质意义,真正发挥活力,让根茎吸收充足的营养,不会枯朽;也驯服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困难、麻烦,将它们砌筑成防护树根的矮墙,抵挡大潮的堤坝,加强保护盘在内心的深根。
修筑出花木繁茂的生活道路,这需要经过极为长久的时间,必须严肃地对待,以一种“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来对待,以“爱”和“忍耐”来对待——这广远的寂寞。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三):我们要成熟,这就叫甘居幽暗而努力不懈
如果只是留意里尔克那些美妙的语句,一时幻觉大起,甚至于作为警句装饰桌面,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变成了高级一点的鸡汤而已。
如果不是认真读过诗歌,体味过写诗的艰难苦涩,那么就不算是诗歌世界的公民。从这一点上说,诗人比读者更适合来点评里尔克的信和诗。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所好奇的是诗人是如何观察世界的。冯至在谈及里尔克时,其实说到了诗人的观察之道,“看植物不卑不亢,忍受风雪,享受日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本固枝荣,既无所夸张,也无所愧、、、”。“本固枝荣”说的很对,我们的观察其实被许多观念束缚,常常观念先行于观察,很多事物都已歪曲或者面目全非了。
里尔克的观察是从哪儿来的呢?他是受罗丹的启发,罗丹是“各处都看到了,无所隐瞒,无所忽略,毫无欺骗;认识一切众多的侧面,一切从上看和从下看的观点,每个互相的交叉,然后才有一个物的存在,然后它才是一座岛,完全与飘忽不定的大陆脱离。”
由此,我们知道了,应该谦虚而认真地观看事物,去发现物的实质,保持客观的距离。
要获得这样的心境,需要有拒绝潮流的态度和偏居一隅的勇气。因为变态的繁华不过是“海水的泡沫”,这些不会让我们“接触海内的深藏”。
由是,里尔克其实对青年人的忠告就一个,就是“甘居幽暗而努力不懈”,在过程中,认清苦难、学成爱,揭开近处远乡事物的面目。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四):爱是艰难的
爱是艰难的他们各不相干,又沉静,又孤单。试着接触了一个人之后,觉得恋爱这事确实需要慢慢修炼吧,毕竟两个迥异的人,突然接触在一起确实是很难的事情,刚好今天翻到了2021第一天无意间买的这本书,好冥冥之中真的有契合一说,像是一个长者悠悠地向你说到,慢慢来,一切都要亲身生活。
只看了这十封信,后边的诗和散文还没有完全看完,主要涉及对寂寞,爱,悲哀,苦闷,工作等方面给予了解答,核心思想是Life is reasonable.把一切当做经历,视作体验,一切便可迎刃而解,把苦闷也视作人生一部分,对于当下青年共同面临的问题具有普世的开导价值。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读后感(五):读书札记
读里尔克的信,我也像那位收信人一样,
“赶入了正是这位诗人温暖、和蔼而多情的关怀”所为我“防护的境地”了。
“学你以为值得学的事物,但最重要的是你要爱它们。这种爱将为你得到千千万万的回报,并且,无论你的生活取怎样的途径,——我确信它将穿过你的成长的丝纶,在你一切经验、失望与欢悦的线索中成为最重要的一条。”
圆满的人生应该是能找到自己的热爱。
所谓热爱,不是得到肯定才去坚持,也不是因为困难就轻易放弃,对于我而言,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向外看,恰恰是最不应该做的事,人人都要自己料理,没有什么比得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答案”,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对待自己,探索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我们只在那些书中享受日深,感激日笃,观察更为明确而单纯,对于生的信仰更为深沉,在生活里也更幸福博大。”
我把书当作人,我喜欢读书,读各类的书,我不爱说话,我害怕烦扰别人,因为不善于和别人相处,产生怀疑、焦虑,所以开始看心理医生,读书是我找到的自己与自己和谐相处的方式,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只是冲突不再那么摧毁性罢了,读书这么好的事,贯穿于我的生活中,我没有向它索取什么,就已经很幸福了。
“像树木似的成熟,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日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没有夏天来到。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们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
青年的晴朗犹如春阳的明丽,但这份明丽,是我们的愁苦,我们的生长,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的春,漫长又稳重。这其中的意义是从意志里,从任何一种内身的窘困里产生的,所以要好好的负担着,承受着现在想要克服的一切困苦,生活是合理的,生命的时光应该用来不断的学习和吸收,我们要坚强得像一棵树,隐秘地生长,安静地向上。
最后附上里尔克的诗:
春天回来了。大地
像个女孩读过许多诗篇;
许多,啊许多……她得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