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六百年读后感1000字
《伦敦六百年》是一本由[英]马修·格林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4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敦六百年》读后感(一):从莎士比亚时期的城市之旅到闪电战后的伦敦崛起
文丨易小星
置身伦敦,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成为时间旅行者。在这里,古老建筑与现代楼宇毗邻而立,褪色过往与新奇格调相映成趣,整座城市充满了活力。这段话来自于《伦敦六百年》的前言。我没有去过伦敦,所以只能从书里感受这座城市,穿越伦敦600年的历史。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一年我看了好几本关于600年的书,比如《故宫600年》,现在在看到《伦敦六百年》,也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人文社科书。
从1603年的伦敦小巷深处走起,路过斗兽场,那是当时的伦敦人很喜欢去的地方。虽然1583年的时候,一个斗兽场在表演过程中木造看台坍塌,导致八人死亡,多人重伤。然而,伦敦人马上加固了看台重建了斗兽场,1599年,伊丽莎白女王还亲临这座竞技场,却从未造访过环球剧院。
这倒是很有意思的史料,可是为什么伦敦人会那么喜欢斗兽场呢?如果我们能想到中国古代的斗蟋蟀、斗鸡,道理差不多也能明白,那毕竟是一个对动物没有什么福祗意识的时代。
圣保罗大教堂和其中的威斯敏斯特大厅才是展示伦敦建筑风情的典型代表。当然在建筑的成就上面来说,伦敦博物馆也能体现中世纪的辉煌遗迹,还有伦敦塔,可以追溯到11世纪。伦敦市政厅带有童话堡垒的气息,我一个留学的同学第一次去的时候就被迷住了,还特意穿了公主的衣装趁人不多的时候在那里拍了好多照片回来呢!
当然一个城市真正的历史都隐藏在后街深巷中,伦敦也不例外。跟随着作者的引领,你可以走到高斯维尔路,西德沃街,磨坊山街,一路向前,你也许路过停车场,还有历史上的乱葬区。伦敦在1665年5月到9月,伦敦城内因为瘟疫而死亡的人数高达7165人之多,而真实数字可能接近1万甚至更多。和我们国内的东北三省一样,这也是一个经历过瘟疫残酷洗礼的地方。不过那时依然有英勇的药商,敢于一天拜访40病患,已经痊愈的家庭可以在门前设置醒目的标志,当然染上疾病的家庭更要如此,他们的设置是门前的一根超过两米长的白色木棍意味着家里有瘟疫病患。
伦敦是一个经历过悲伤穿越过的城市。好在历史总是在往前走,会给人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伦敦闪电战始于1940年9月7日——黑色星期六。轰炸持续了57个夜晚。看到这里,特别不愉快的阅读上的伤痛感也许会把你淹没,人类的基本情感是共通的。对于一个城市的轰炸持续这么久,无论怎么说都是致命的破坏,而那些废墟下掩埋了成千上万的生命。有人坚持在各种轰炸的热浪中坚持写作,记录下那些希特勒制造的惨状,比如记者沃尔特•布恩写的《地狱降临伦敦》(1941年)是战后了解那个困难时刻伦敦的第一手珍贵的资料。
那个时刻的伦敦,是一座悲情城市。
好在我们总能从17世纪的河岸区走到21世纪的伦敦灿烂的阳光下,漫步在伦敦的街头的人们,也是伦敦美丽风光的一部分,只是在伦敦的历史行进中,人类顽强坚韧地生存了下来,以这座城市为背景,书写着诗歌、故事、戏剧和历史……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历史学博士马修•格林,让我们通过六个时期对伦敦做了城市面貌和社会生活的文字复原,引领我们无限走近这座城市,也走进这座城市的历史刻印的痕迹。
伦敦不断被时代改变,同时也改变着时代。(全文完)
《伦敦六百年》读后感(二):如果你现在正好路过伦敦,请替我向她问好
几年前看过一个BBC的纪录片,叫作《肮脏城市突围》,印象深刻。再看《伦敦六百年》这本书的途中,恰好想起。
片中讲的正是中世纪的伦敦——街道上满是垃圾,污水、牛羊粪、人类排泄物、腐坏的鱼肉、各种牲畜内脏。这场面,想想都可怕,这样的环境完全就是瘟疫之类传染病滋生的温床。
也不是当局无作为,中世纪的伦敦商业、文化还是很发达的。伦敦人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也是煞费苦心,有人设计出了高跷鞋,只为自己昂贵的皮鞋不会陷进肮脏的烂泥里。有人认为把粪便丢在大街上非常不雅转而倒进地下,结果臭气熏天,周围居民怨声载道。
不管你是有钱人,还是穷人,肮脏之苦,人人皆需承受。
为了让大家都克制一点,当局发布政令,谁污染,发谁款。结果局面就成了:伦敦人民不屑一顾非常开心地交了罚款,当局也很开心地收了罚款。
然而这并非长久之计,于是乎,这样的恶劣环境,也催生出了几个新的职位:清洁工、掏粪工。
掏粪工,在当时是一件危险但是又很容易赚钱的工作。试想,当你正在别人家工作时,突然掉进厕所,那很可能会丧命的。
同时它又很赚钱。掏粪工11天的工钱,相当于普通工人六个月的薪资。
清洁大军的投入,伦敦渐渐突围出去。
不过,你知道吗,这些城市人民产生的垃圾,并没有被运出城外,而是投进了——泰晤士河里。
今天,如果你跟团去逛泰晤士河,导游大概率不会讲这段不堪回首的黑历史的。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上不了台面的事件,让历史和城市变得生动有趣的。
《伦敦六百年》就像一个导游,愿意跟你讲发生在伦敦各处的“黑历史”。
说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英国经典电影《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作为王权的反叛者,他的下场可说是非常凄惨的。16世纪一位名为托马斯·普拉特的作家写道,“(伦敦桥南端的)塔楼的顶部……高高的火刑架上悬着30多位贵族的头颅,他们皆因叛国罪被砍头示众”。这些人头被用木头穿起来,看起来就像一串毛骨悚然的“人头棒棒糖”。
想象不来这个场景的,可参考《加勒比海盗》里挂在悬崖边的头颅们。
如果每日路过,看到这森森白骨,肯定是要做噩梦的吧。
但是对于这些人的后代来说,他们是全然不会觉得可怖的。甚至是一种满足感。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更应该得到尊敬,因为他们的祖先有如此高贵的血统,甚至可以觊觎皇位”。
呵呵。
还有一个。
中世纪贫富差距很大,穷人家的孩子可能吃了上顿没下顿,富人就不一样了,富人家的鸟都吃最优质的蛋白,喝最纯的奶。它们娇生惯养,生病了有专门的人伺候,一天洗三次澡。对比一下,今天的猫奴们好像真的也不算什么了吼?
鸟再怎么被宠爱,也只是富人们情感寄托的对象而已。就像历史上很多被说“红颜祸水”的女性一样,当富人们一个不注意时,大众就会偷偷拿他们撒气。
有一则记录中就写道,13世纪晚起,萨塞克斯普勒斯顿的农奴起义,反抗他们的雇主,在摧毁雇主房屋、打伤雇主家的马匹后,这些人转而杀掉了雇主的鹰隼。
所以你看,历史总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让人看了之后不禁发笑。
书中类似这样好玩的情节还有很多。
从剧院到伦敦桥,再到英格兰银行,《伦敦六百年》像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导游一般,带领读者穿梭在现实与历史之中,颇为好玩。
很难讲书封那句话,“一个人如果厌倦了伦敦,便是厌倦了人生”是否真实,如果是真的,那请让太宰治也来伦敦待一待,看看是否可以提起他对生活的热爱。
溯源一座城市的变迁,总能发现很多肮脏的,黑暗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它大刀阔斧革新的一面,正是这些交织在一起,伦敦才得以发展成今天这个拥有高度文明、发达创新的城市。也因此而更加迷人。
《伦敦六百年》读后感(三):伦敦: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城市
书的末尾,作者这样写到:“无论作哪种比较,无论在何处徜徉,无论是21世纪的布鲁姆茨伯里,还是17世纪的河岸区,总会有新的发现等待着你,总会有新的大门赫然洞开。皆因如此种种,漫步在伦敦街头,才入一场华丽的冒险,让人心向往之”。确实,和欧洲其他城市不同,伦敦确实是古典和现代相互交融的地方,之所以说是“交融”,是因为与欧洲其他城市不同,伦敦的历史与现代没有明显的区隔,就像书中作者所说,城市在不断自然延伸,原本的罗马时期的围墙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走在伦敦的道路上,也许前一秒,眼前还是中世纪的伦敦塔,下面秒你就会看到泰晤士对岸的现代建筑;前一个路口你还在莎士比亚时期的房屋前,后一个路口你身旁可能就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连排建筑;当然,偶尔也会有一俩作古典建筑夹杂于现代建筑之中,苹果电子产品的专卖店设于历史建筑之中。这就是伦敦,古典与现代交融,只要你愿意,可以任你探索!
塔桥上远眺泰晤士河这本书的描写很吸引人,但美中不足便是图片或者插画有些偏少,很多地方无法辨认,对于伦敦不太了解的人可能要非常费心的去查找作者说的地方究竟在哪,是什么样子。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停的翻看之前拍的照片,看看我是否造访过书中所提到的地方,不过由于对伦敦地名是在不熟,因此也无法判断方位了,当然几个非常有名的地方还是能辨认的。按照书中描写,我试图找一找那些或许是书中描写的地方吧!伦敦塔的主塔应该还是完整保留了中世纪的风格,也是本书中世纪旅程中着墨较多的地方!
伦敦塔书中对于教堂有很多描写,对教堂功能的演变也讲述的较为详细,现在的西敏寺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描述非常好,细节也描述的很准确,但是教堂里并不能随意拍照,所以只能用头脑回想了,当然教堂偏殿和是可以拍照的,从一角也能一窥究竟。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偏殿一角书中还有一段对于西敏寺中小花园的描写,似乎和我看到的相似,不知道是否是我看到的这样的小花园了,这里显得是那么的宁静和安逸,置身其中好似你真的回到了过去!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后的小庭院书中还有一处地方在各个时代都出现过,那就是考文特花园了,据作者说这里是伦敦第一个公共市场,旁边的国王路曾经是王室的专道。当然现在的考文特花园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了,不再是一个人员复杂的集市,而是一个旅游者的聚集地。
走过国王路就看到了考文特花园考文特花园市场内伦敦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当然现在肯定是看不到木质车厢和烟雾缭绕的隧道,但是一些线路就像书中描写的,离地面非常近,站内也没有现代化的电子屏幕,有些站使用的还是机械指示牌,这应该也是一方特色吧!
伦敦地铁读完这本书,仿佛又一次游览了一次伦敦,而且是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当然,对于诺大的伦敦来说,书写的范围是有限的,如果喜欢的话,还可以结合BBC的纪录片,我想这样会对这座城市有更深刻的了解!
对于那些爱好英国历史与古典文化的朋友,建议阅读之后再去探索,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
《伦敦六百年》读后感(四):伦敦这座超级大城市的沉浮变迁,以及它600年的社会生活史
回顾人类历史,瘟疫是与饥荒、战争等相并列的重大灾难,黑死病、天花、鼠疫等瘟疫均造成数以亿计的人口死亡,历史惨剧曾多次上演。
伦敦大瘟疫,是伦敦悲伤之歌。
伦敦大瘟疫,是1665年~1666年间,爆发在英国伦敦的大规模传染病。在这场瘟疫中,有七万五千到十万人丧生,超过当时伦敦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它在历史上被确定为淋巴腺鼠疫,它引起了大面积黑死病,是由人通过跳蚤感染了鼠疫耶尔森菌。1665年这场传染病,是淋巴腺鼠疫在英格兰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爆发。
瘟疫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来自法国,1665年4月,两个法国海员昏倒在伦敦西区特鲁里街与朗埃克路口,后来他们身上携带的病毒引起了大范围的传染。
另一种说法是说鼠疫病毒来自荷兰,这种疾病自1599年起就在荷兰当地传播了。瘟疫袭击的第一个地区是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区。
到1665年开春,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和卫生条件的急剧恶化,瘟疫才大规模迅速地传播开来。
到了1665年7月,瘟疫已经遍布伦敦城。当时的国王查尔斯二世以及他的家人率先逃离伦敦前往牛津郡。
由于当时瘟疫传染速度特别快,人们不得不将患病者所住的房子都连人封死,严禁任何人出入。每天只是在限定的时间,由专人从窗口送进食物和水。
成千上万的病人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凄惨地死去,最多时一周死去的就不下万人。
1665年9月上旬,原来熙熙攘攘的伦敦城竟然完全变成了一座寂静的死城。
所有的店铺关了门,街上几乎看不到行人,路旁长满了茂盛的杂草。城内唯一能够不时打破沉寂的工作,便是运送尸体。
最初,这项掩埋工作只是在深夜进行,后来死者人数太多了,不得已日夜进行。死者的尸体被横七竖八地装到运尸车,运到各处的埋尸坑。
记录显示伦敦的死亡人数从每周1000-2000人持续上升,至1665年9月,平均每周已经有7000人死亡。
到深秋时候,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到1666年2月,伦敦被认为安全到可以迎接国王了。而同时,由于与欧洲大陆的商贸交流,瘟疫传到了法国。
此后直到1666年9月,瘟疫仍在温和的流行。1666年9月2日伦敦遭遇大火,包括圣保罗大教堂在内的许多著名建筑被付之一炬。但同时也烧毁了大部分遭到感染的房屋,瘟疫状况终于渐趋好转。
因为1665年淋巴腺鼠疫,疫情过后,英国政府着手大力改善各地区卫生条件,瘟疫的威胁再也没有大规模出现过。
生存危机迫使人们对黑死病的防控从蒙昧开始走向理性,建立健全了现代公共卫生制度。疫情过程中,伦敦规定疫情期间禁止集会、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禁止同疫区进行贸易等,建立负责隔离、检疫、清扫街道、疏通水道等规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瘟疫的快速蔓延。
此后伦敦城在大火的基础上重建,在这场瘟疫过后又获得了的新生。
伦敦瘟疫事件仅是伦敦城市经历了一个事件。对于从18世纪起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的伦敦来说,伦敦是一个万花筒,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城市面貌,绚烂多姿。
塞缪尔·约翰逊曾说,“你若厌倦了伦敦,便是厌倦了生活,因为伦敦拥有生活所能赋予的一切”。
因此,牛津大学伦敦史博士,历史学家的马修·格林,便专门为伦敦撰写了这样一部沉浸式的城市历史传记《伦敦六百年》。
他在《伦敦六百年》这本书中,从伦敦社会历史的六个重要时期——中世纪时期、莎士比亚时期、大瘟疫时期、工业革命前的乔治王朝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大轰炸和战后复苏期,重温大瘟疫、伦敦大火、戏剧文化风靡、新闻产业兴起、二战大轰炸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再现了伦敦这座超级大城市的沉浮变迁、城市面貌与风格文化的演变成形。
马修·格林没有从政治时代、王朝更迭这样的宏观角度去入手,反而是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深入历史的微观层面,放大历史大事件下鲜为人知的细节。
城市的历史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写就。那么,城市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兴起、城市与人的彼此塑造、城市风景、古老建筑、文化风气、阶层冲突、社会问题等等这些细节,便变得尤为重要。
如同剥洋葱一样,再探究戏院、酒肆、咖啡馆, 法庭、监狱、疯人院,以及伦敦的大街小巷背后的细节故事,便变得耐人寻味。
因为,这不仅会让我们从点滴的细节中感受历史的真相,让我们看到伦敦的岁月痕迹以及沉甸甸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伦敦的多元、包容与矛盾。
《伦敦六百年》记录了伦敦六个时期的城市面貌与社会生活,引领我们无限走近这座城市。
如今的伦敦,在时代的发展下熠熠生辉,同时它也改变着这个时代。过去的伦敦,既成就了现在的伦敦,而现在的伦敦,也在影响着当下的人们对于过去的那个伦敦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