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儒林外史》简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儒林外史》简说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05 01:34: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儒林外史》简说的读后感大全

  《《儒林外史》简说》是一本由何满子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儒林外史》简说》读后感(一):《儒林外史》以人物为胜

  

中国的明清古典小说中,提起来必先提“四大名著”,又或是《聊斋志异》这样的文言文短篇小说。《儒林外史》长期并不是老百姓街头巷尾的谈天材料,或是网上论坛博客中的偏爱。这或许和《儒林外史》并不成功有关,也可能和其中故事太“高级”有关,又或者是因为《儒林外史》的叙事方式。

《儒林外史》的叙事方式与绝大多数长篇小说不同,其他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而《儒林外史》则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几乎每章的主角都会变换,前面的主角到后面就可能成为配角,甚至消失不见。《儒林外史》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主线,更没有最常见的才子才女的爱情故事,情节可谓平淡,叙事极少冲突。

这么一部不走寻常路的小说,却让人无法否认它在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性。何满子总结道:“《儒林外史》正是靠人物的真实生动占据了第一流小说的席位的。……证明了人物是叙事文学的首要因素,是小说成败的根本所在。”他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并列,认为这是两部前无古人的杰作。

同《红楼梦》一样,《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原型大多来自于吴敬梓的身边。父亲去世后,宗族欲抢夺财产,二十三岁的吴敬梓肆意挥霍,以至不久即破家,后来搬家到南京以卖文为生,三十六岁那年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但也只参加了省试便借病而辞。这样一个家族的叛逆,不得志之人,见惯世间炎凉、人情冷暖,最终以当时人认为上不得台面的小说出名。

吴敬梓的这些经历,为他积攒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因而也将那些见风使舵、见利忘义、虚伪无知的伪君子们刻画得极其成功。相比较《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性格在一出场即定型,何满子认为《儒林外史》最成功的特点是,书中的人物性格特征随着环境、地位、人物之间的关系之改变而改变,“在性格的发展中体现着深刻的、流动着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例如范进等人在穷书生之时和中举之后,匡超人从朴素的知识分子混入官场之后,性格都有着翻转式的变化。

本书中的文章写就年代较早,难免留下不少历史痕迹,书中大骂胡适,大量使用程式词汇:如深入到人民、反抗压迫等等。但何满子终究还是没有把吴敬梓捧上神坛,没有把他描述成一个有“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人。故而抛开文学政治化,这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儒林外史》简说》读后感(二):用仁厚悲悯的心肠讽刺儒林丑相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用辛辣讽刺揭露了儒林中人的丑陋病态,书写“文人之厄”。在吴敬梓的笔下,这些一心想要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秀才童生们,昏聩无能只会谋财谄媚的贪官们,以及对考中的秀才前倨后恭的亲朋友邻们,全都既可笑又可悲。

对于这些被科举制度戕害的文人们,吴敬梓不止是无情地嘲讽,更怀着悲悯之心。他不仅讽刺这些儒生个体的丑态,更揭露了科举制度和清代社会环境的丑恶。正如何满子在《<儒林外史>简说》中所讲的,“喜剧的根底是悲剧,如果作家没有博大仁厚、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讽刺便会变成冷嘲或油腔滑调,喜剧便会变成闹剧或插科打诨”。

何满子非常推崇吴敬梓和《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简说》中不吝赞美,这或许受到他自身经历的影响。

何满子和吴敬梓的人生经历相似。何满子出生于优渥的书香家庭,自幼接受中西教育,经历了民国和解放后的历史动荡时期,晚年才创作了大量作品,饱经浮沉。而吴敬梓同样出身于富裕的缙绅家庭,最终却家财散尽、远离仕途,写出《儒林外史》。何满子对吴敬梓的理解和赞扬,必然受到相似经历的影响。

何满子赞扬吴敬梓的独立自主,认为他没有随波逐流、追逐功名富贵,在人生中做出的毁家移居和辞避征辟两次主动选择,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主宰权。这两次选择的确改变了吴敬梓的人生轨迹,是吴敬梓看透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功利、主动远离并选择用《儒林外史》的文字来抨击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社会风气的关键点。

吴敬梓擅长刻画人物,在《儒林外史》中描绘了儒生官员以及亲朋友邻等相关人物的群像。这源自于他对这个群体本性的深刻认识。其实,书中很多人物的原型,都来自他在真实生活所经历和熟悉的人群。这些人物既典型有贴近生活,因而才能给读者“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感。

在讽刺这些人物时,吴敬梓又善于抓住人物最夸张、最具喜剧性的行为展现给读者,从而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婉而多讽”的效果。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反应真实社会状态,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文学的力量便产生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显示社会的真实”。

当然,《儒林外史》并非仅仅为了讽刺这些个体、一笑了之。吴敬梓是带着悲悯的心态来看待这些文人的,他更主要的目的是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戕害,这些文人和相关的人都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受害者。

书中也并非所有人物都无可取之处。除了那些可能连苏轼是谁都不清楚的被批判的“读书人”,还有一些寄托着作者希望的小人物。与功利儒生和腐败官吏相对的,反而是少量有骨气的文人甚至是地位卑下的人,包括开篇楔子里甘当平民的王冕、老梨园鲍文卿,以及结尾的四个市井奇人等。区别于唯利是图的上层富贵官僚,这些小人物身上还保留着善良、关爱、尊重等人性闪光点,这是吴敬梓所赞美的珍贵品质。

《儒林外史》描写的不是一个结构完整、情节连续的故事,“全书无主干”,而是零散的故事集合,“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何满子认为,这正是吴敬梓的创新之处。吴敬梓串联起这些集锦式的人物故事,通过散点的方式,展现那个时代本身的真实状态。

另外,何满子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明显受到鲁迅的影响,在《<儒林外史>简说》中多次引用鲁迅的评语,“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烛幽索隐,物无遁形”等,来佐证他的观点。最好再读一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儒林外史》的解析。

2020.10.06雾凇

  《《儒林外史》简说》读后感(三):《儒林外史》小小时代转移烟幕,将矛头指向清代,也指向当下

  

即使没有读过《儒林外史》,很多人也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

被收入语文教科书的《范进中举》一节,为原著《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何满子先生在《照妖镜下的封建社会》一文中,以胡屠户在犯进中举前后对比为例写道:《儒林外史》描写了趋炎附势、吹牛拍马的恶浊风尚如何严重地浸染了下层社会,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培养了这样的性格,这是可笑的,却并不奇怪。

这也正是何满子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开创性的杰作的原因之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

吴敬梓因家庭变故深受打击,从而放弃仕途,背井离乡。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之下,吴敬梓看透世态炎凉,看穿人性本质,创作出了这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儒林外史》。

何满子先生是著名的杂文家、文学理论家,他本人对《儒林外史》有着极高的赞誉。1954年出版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儒林外史》研究论著就是河满子先生的《论儒林外史》。

这一年,正值吴敬梓逝世二百周年。

《儒林外史》众多出场人物当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当属沈大年沈先生的女儿沈琼枝。

沈先生带着女儿沈琼枝前往扬州。原本,沈先生满心欢喜地准备送女儿嫁入宋府,谁知到了扬州才知道,宋盐商并没有打算娶沈琼枝为妻,而是想要纳琼枝为妾。

沈琼枝探明了宋盐商的打算,当即决定逃走。只见她“将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环,五更时分,多后门走了。”(原著摘抄)

沈琼枝的行为无疑是大胆的,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女子抗婚已为社会所不容,更不要说离家出走了。

沈琼枝在南京秦淮河畔立了个招牌,上书——

“毗陵女士沈琼枝,精工顾绣,写扇作诗。

寓王府塘手帕巷内。

赐顾者幸认毗陵沈招牌便是。”

如此招牌被人笑骂多此一举,只因那些地方都是开“私门”的女人。

沈琼枝与作品中的另一位女性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三姑娘在丈夫死后决定绝食殉夫。婆家极力劝阻,三姑娘的父亲王玉辉却鼓励她说这是青史留名的大好事。

终于,三姑娘在父亲的鼓动之下,不吃不喝8天后离世。

三姑娘愚昧无知,沈琼枝果敢无畏。吴敬梓在沈琼枝的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希望,将沈琼枝离家之地设定为南京正是寄托了这份偏爱之情。

何满子先生评价吴敬梓说:“吴敬梓有独立自主的品格,他是他自己的命运的真正的主宰,是自己的道路的独断的选择者。”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沈琼枝身上。

《儒林外史》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作品,将时代自清朝移到明朝的小小烟幕并没有掩盖住它辛辣讽刺的本质,即使是在当今天时代,它仍旧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儒林众生图。

  《《儒林外史》简说》读后感(四):著名杂文家何满子独到且犀利的解读

最早读到《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是来自于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

落魄的老童生范进考取了秀才后,依然是被当屠夫的丈人看不起,后来想要去考举人找胡屠户借盘缠时,还被骂了个狗血淋头。好容易参加了考试,到了出榜的那一天,范进家居然惨到没米下锅,老母亲饿的两眼冒金星。他不得不插标卖鸡以求换米充饥。就在这时候范进中了举的消息传来,一时间不管是邻居还是丈人,都立刻换了一副嘴脸前来恭维。谁想到这范进居然欢喜的疯了,最后还是胡屠户壮着胆子恶狠狠的打了他大嘴巴,才让他清醒过来。

不过是几页纸的文字,就将一个人的大起大落,与各色小人物扭曲的嘴脸刻画的栩栩如生。

当时读这段课文时,只觉得范进可怜,被科举制度压迫的多年不中,好容易有考官赏识他的文章得以中举,也算是苦尽甘来怀才有遇了吧。后来读了全本的《儒林外史》,才发觉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苦尽甘来的确是有,但是怀才却是不一定的。虽然他的文章被恩师周进赞称作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但实际上却连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是谁都不知道。

读《儒林外史》好似在旁观一场流水般的宴席,在吴敬梓的笔下,各色古代官场文人陆续登场,每一位出场人物不过一两个章节,人物之间只有单线联系,并无其他相互交集,演绎完他们各自的故事后便让其退居后场。

吴敬梓对所有人的着墨都不算多,但却将每一位出场人物的形象都刻画如此生动,令人过目不忘。故事或许有些荒诞,但却真实的描绘了八股取士下知识分子的迂腐,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

何满子,著名杂文家。在1954年即吴敬梓逝世200周年之际,曾推出《论儒林外史》一书,是新中国成立后众多研究《儒林外史》学者中的一位佼佼者。

如同吴敬梓一般,何满子先生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世态观察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他本人的一生经历也是颇为坎坷。俩人若是生在相同的时代,或许会成为惺惺相惜的知音也说不定。

正是由于这些相通之处,何满子先生对于《儒林外史》的阅读研究是独到且犀利的,而他与《儒林外史》颇有一番渊源的。《儒林外史简说》这本书是他谈论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首次全面结集。读这本书,会发现何满子先生所具有的的那种不随波、不媚俗的精神,也能够感受到他可贵的独立思考。此书与《儒林外史》小说结合着来读,倒还真的是另有一番滋味得以品味的。

  《《儒林外史》简说》读后感(五):或许,如今对《儒林外史》的真正价值有些低估了

中国传统文学,自《诗经》起,有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提法,那意思就是说,这些时代的特定文学体裁发展确实达到了各自的巅峰,或者成为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明清两代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显然与当时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明清两代的小说作品,当然不是横空出世,之前也经过了长期发展。比如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明代,小说开始脱离民间口头创作阶段,进入了文人书面创作阶段。

明代小说的代表作品,历史演义小说还有《三国演义》《列国志传》等,英雄传奇小说有《水浒传》《杨家府演义》等,神魔小说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世情小说则有《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词话》等,公案小说《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三言两拍”也颇具盛名。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而嘉庆年间产生的《三侠五义》则把公案侠义派小说推向顶峰;除此之外,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三侠五义》以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等所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

说了这么多,找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吗?大概稍微费点儿功夫就可以找得到;但即使一下子找不到,也不难想到中学语文课本里曾经学过的那篇《范进中举》。范进中了秀才还远远不够,还要被他的老丈人胡屠户抱怨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直到范进稀里古怪中了举人,这才合了胡屠户的意,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重点刻画出了一种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文学当然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吴敬梓之所以能够创作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与他的人生际遇密不可分。吴敬梓出身望族,前代先后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吴敬梓自己直到22岁才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后因种种原因家境中落,受尽侮辱,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一生功名止步于秀才——居然连范进也不及!。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或许正是这样的遭遇,“激励”他写出了《儒林外史》,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同时也通过少部分主角坚持自我的方式寄寓了内心的理想。可以说,《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这部作品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而后世对《儒林外史》的评价则更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国际汉学界甚至还有有认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足以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的评价。可见,这部作品的巨大价值是很高的。

只不过,对于今天更多的人来说,除了还能记得吴敬梓这个名字以及《范进中举》之外,估计能完整地说出《儒林外史》的全名、创作时代的少之又少,或者干脆就是只闻其名却不知其所以然。这一点,显然与《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位置相去甚远。其中原因又何在呢?

想要弄明白这一点,想要“重新”发现《儒林外史》的真正价值,除了要认真阅读原著、细品原著,显然也要通过某些“捷径”来弄明白《儒林外史》到底可贵在哪里——比如,读一读“大家小书”系列之著名杂文家、文学理论家何满子的《<儒林外史>简说》。

《<儒林外史>简说》虽然书名冠之以“简说”二字,但价值绝对非“简说”所能涵盖;不仅非常值得一读,而且惟此才能知道这样一部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卷、百科全书,一座中国小说史上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高峰、叙事艺术的丰碑究竟到底指的是什么!毕竟,这本书不仅是何满子作为文学理论家论及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成果的首次全面结集,而且作者在对《儒林外史》进行不同侧面、角度的分析时,还在字里行间浸润了个人相当深刻的美学思辨色彩,可谓尤为难得,值得悉心赏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