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护杀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看护杀人读后感精选

2021-02-05 01:3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护杀人读后感精选

  《看护杀人》是一本由[日]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著作,42.00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护杀人》读后感(一):社会的现实悲剧

  会动手向自己最亲密的家人痛下杀手会经历怎样的心理绝望啊…其实我不觉得这不是久病无孝子,这只是抑郁成疾寻求共同解脱罢了。现在中国老龄化也逐渐严重,再加独生子女一代,肯定也会面临到这样的问题的,希望能早点有办法解决吧,不要再让类似的人间惨剧变成常态。而且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老去时候的状态,希望可以快快乐乐的离开,让身边人不要有这么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就好。

  《看护杀人》读后感(二):希望国家社会会很快重视这方面!

  日本现在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中国的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所以日本现在部分的阵痛,对我们未来的启示十分重要。 因为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提高,年龄的延长,一定会导致需要看护的人员和时间延长。同是因为慢性疾病和意外的发生,也会增加需要看护的人员,即使这方面概率很低,在中国14亿人口的加持下,数量依然不少。所以重视看护方面,甚至长期看护问题,迫不及待。 1、重视国家看护制度和生活援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2、重视日间、夜间、短期和长期看护和照料行业的发展 3、相当一部分人,因为责任心、不想给他人添麻烦,或者不想让他人照料父母、孩子,一定做好心理支援。更加重视长期看护人的心理健康。 4、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援助。 世界上,两种事情最公平。一是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二是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所以变老和意外,对每个人都会发生,望一切都好!

  《看护杀人》读后感(三):《看护杀人》真的无可避免吗?

  读完了译文纪实的《看护杀人》。 随着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长期看护病痛中的老年人或残障的孩子导致的杀人事件也摆在了人们面前。为什么会杀害自己至亲的家人?这本书留给了我们这样沉重的问题并展开了一系列调查。 图2:周围邻居的抱怨、机构人手不足及拒绝吵闹的病人入院、救助机构发放救助款的严苛、家中孩子的独立生活、病人本身的病痛、睡眠不足再加上无人可以倾听自己的烦恼等加在一起,都可能使看护人身心俱疲,在处于精神异常或抑郁的情况下杀了自己的亲人。 虽然日本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但真正付诸实践却是另一番情况。我不理解的一点是,这里面的案例有孩子照顾爸妈而杀人或好好活着的;也有的是虽然有孩子却因为孩子独立生活了,所以照顾老伴的重任就落在自己身上而杀人的。我在想,孩子看到父母一方如此辛苦地照顾另一方却不采取什么措施,真的无能为力吗? 日本的看护杀人事件在我国应该也有发生,心痛之余也希望能借鉴以往案例的教训,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让这样的事再少些发生吧。虽然艰辛,但也要行动起来啊。

  《看护杀人》读后感(四):看别人的事,想自己的事……

  看别人的事,想自己的事…… 其实某国和一衣带水的另外一个国家在某些状况上很相似,真的不要否认,也许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有些社会问题,我们也许可以推迟,但是我们终究不可能跳过,就像是社会发展,每一个阶段只存在时间长短的问题,但是绝对不会跳跃式前进,如果那个时候真的跳跃了,很可能倒退或者挫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单单面对老龄化状况下的看护,残疾人或者病患的看护方面,看护人的心里状态都需要及时关注,而关注的方式和广度十分重要。 有些事情,真的并不应该只存在于报纸社会版面一隅,这些并不是应该视而不见或者避而不谈的,也不是闭着眼就可以说没有的事情。 这些事情需要社会去关注,有关注才有可能改善,这些事情并不是单纯的是非曲直或者用伦理道德可以去一劳永逸的论断的,这些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立法,社会机构,义工,医疗,多种方式多方渠道介入,可能会有所改善。 总的来说,有的时候媒体能够发现问题,展示问题,抛出问题,就够了,如果不能解决就避而不谈么,这才是掩耳盗铃,如果不是正面的就不能公之于众么,视而不见才会让矛盾愈加激烈,会使状况更加恶化,粉饰太平就可以了么,终究是皇帝的新衣,个人评分8.9分,推荐指数四颗星。

  《看护杀人》读后感(五):看护杀人

  

虽然是一本有关日本看护纪实的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多想到的是中国看护的情况。很显然,日本已经开始注意到看护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逐渐引起重视,各项保障措施也陆续跟进和落实,同时也在积极地推进家庭看护,并为看护者和被看护者提供援助,即便如此,日本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看护杀人”事件,这让我不禁意识到,在中国目前对看护毫无认识、完全没有看护制度及相关福利政策的情况下,我国的家庭看护现状又会如何?又有多少看护者和被看护者在不受关注的角落里独自承担着由看护所带来的一切重压?这种重压之下,“看护杀人”事件是否也频频发生?……很可惜,现在国内还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调查研究,上述的所有问号暂时还没有答案。

正如书中所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深化,家庭看护已经成为很多国家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国亦如此。但事实是,我们并没有正确地面对这一重大的社会课题,甚至连“家庭看护”这个词在国内还几不为人所知,更遑论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处于落后甚至停滞的状态。当阅读完本书了解了日本的情况后,就更会对我国的现状感到遗憾和忧虑。没有国家的宣传、普及、规范和推动,国人无从得知和认识到有关看护的现实情况,也就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我国对看护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知仍旧是一片空白,那么由看护所引发的负效应可想而知。如作者所言,真正意义上的“大看护时代”即将来临,每个人都将不得不面对看护家人的现实问题,而我们却还游离在这种境况之外,真是令人嗟叹。

书中有一句话深深触动我——“现在的社会普遍有这样一种认知,当个体产生看护需求时,必须由其家人来完成,这一认知应加以改变”。或许,当我国不再宣传“养老靠子女”的时候,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才是真正进步了。

  《看护杀人》读后感(六):看护杀人

  

虽然是一本有关日本看护纪实的书,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多想到的是中国看护的情况。很显然,日本已经开始注意到看护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逐渐引起重视,各项保障措施也陆续跟进和落实,同时也在积极地推进家庭看护,并为看护者和被看护者提供援助,即便如此,日本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看护杀人”事件,这让我不禁意识到,在中国目前对看护毫无认识、完全没有看护制度及相关福利政策的情况下,我国的家庭看护现状又会如何?又有多少看护者和被看护者在不受关注的角落里独自承担着由看护所带来的一切重压?这种重压之下,“看护杀人”事件是否也频频发生?……很可惜,现在国内还没有针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调查研究,上述的所有问号暂时还没有答案。

正如书中所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深化,家庭看护已经成为很多国家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国亦如此。但事实是,我们并没有正确地面对这一重大的社会课题,甚至连“家庭看护”这个词在国内还几不为人所知,更遑论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处于落后甚至停滞的状态。当阅读完本书了解了日本的情况后,就更会对我国的现状感到遗憾和忧虑。没有国家的宣传、普及、规范和推动,国人无从得知和认识到有关看护的现实情况,也就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我国对看护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知仍旧是一片空白,那么由看护所引发的负效应可想而知。如作者所言,真正意义上的“大看护时代”即将来临,每个人都将不得不面对看护家人的现实问题,而我们却还游离在这种境况之外,真是令人嗟叹。

书中有一句话深深触动我——“现在的社会普遍有这样一种认知,当个体产生看护需求时,必须由其家人来完成,这一认知应加以改变”。或许,当我国不再宣传“养老靠子女”的时候,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才是真正进步了。

  《看护杀人》读后感(七):《看护杀人》读后感

  看护杀人指的是在家庭看护中,亲人之间的杀害,看护人与被看护人的关系往往是夫妻、母子、兄弟姐妹等。 为什么看护了那么久,最终看护人还是杀死了被看护人呢。明明随着时间的流逝,照顾被看护人仿佛是看护人生活的一部分了,这应该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怎么最后变成了杀人案件。经过节目组对案件的重新梳理、对加害者的访问、对相关人员的谈话,逐渐了解到看护背后看护人的疲劳、心理状况以及国家护理机制可改善的地方。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痴呆症患者不是安静的、听话的,他们会发很大的脾气、很激烈地骂人,睡眠也很不好,时常惊醒。看护人白天寸步不离,晚上也无法休息,精神的疲惫会增强抑郁的倾向。此外,无人倾诉、护理机构没有床位、没有足够的金钱等许多的原因,导致看护者最终走上了杀人的道路。 即使社工和医生有感觉到加害人的异常,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事情的走向是杀人事件,每一个人都为这样的事情感到愧对。可是,家庭看护造成的看护人疲惫若是没有他人帮助,是无法避免的。由于需要贴身照顾,看护人往往需要辞去工作或者提前退休,这也就意味着金钱来源的缩减;若无他人帮忙,除了工作,看护人的生活和闲暇也基本上都没有了。 看着文末的读者来信,真的很难受。个例引起的共鸣让我感受到这个群体的庞大。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对看护生活的感知可能没有这么多。往常在纪录片里,也是过多看到安静坐在轮椅上的患者,和去看望老伴的老爷爷。没想到文字带来的悲伤感觉更加浓烈,当把生活细节化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太受得了。无论是看护还是被看护,都很辛苦。靠个体支撑的看护生活真的太难了,如果没有社区、政府的介入,看护杀人的出现可能也算不上大新闻。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看了这本书打从心里觉得,孝子可能也经不起自身精神的崩溃。人失去了自理能力居然是这个样子。光是想象那样的生活,我就觉得好难受。这个时候,若是社会可以提供较为完善的护理机制,那么看护者和被看护者的生活或许就不会那么辛苦了把。被看护人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情绪,被看护人也能拥有较为专业的护理。 看了这本书,也有和朋友讨论过老后看护的问题。聊到最后,聊得心里有点崩溃。志愿服务丰富的她告诉我她之前在福利院的所见所闻,提到最多的就是尊严的缺失和孤独感的浓烈。

  如果我们老了,会是怎样的晚年? 希望至少,尽量健康。

  《看护杀人》读后感(八):读书笔记

  译文纪实系列的几本关于日本社会问题的书感觉就是中国未来会切切实实面对的问题,对国内相关社会问题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很多问题目前在国内还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有些相关的法律政策都还是一片空白。国内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就看护而言,主流思想还是“养儿防老”,“养老靠子女”,但是随着生育率的逐年降低和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年轻一代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子女成家后与父母分开住也渐渐成为现在的主流,像我小时候周围人基本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住,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人结婚后和父母分开住,父母在家乡而子女在大城市买房定居也越来越普遍。不婚不育的人群也在增加。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概念正在发生变化。 确实无论如何夺去他人生命都是不正确的,但看书时对于加害者的心理其实也能够理解,也没办法说出什么严厉苛责的话来,更多的是感到一种无奈和无力,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大环境下每一个人都可能面对的冰冷现实。 代入自己,未来我有可能是看护者,也有可能是被看护者,到时候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只能一方面努力赚钱做好准备,一方面希望相关问题能尽快引起重视,相关制度和政策能尽快制定并完善吧。看护杀人8.0[日]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 / 202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看护杀人》读后感(九):走投无路的家人的自白

  

这本书的副标题看着确实让人心惊又无奈。

“走投无路的家人的自白”,要有多走投无路,才会去做出杀害自己家人的事?然而这种事竟然还时有发生。

虽然在日本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看护机制,但是因为家庭负担不起的价格,还有对亲人的不舍、自己的坚持等,一个人看护一个不能自己的家人或多个家人的事就很常见。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这种现象在未来恐怕会只增不减。

其实就是很现实,父母或是妻子、丈夫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或另一半交给别人照顾,毕竟假手于人哪儿有自己亲自照顾放心?

把自己的家人交给别人,总担心会不会被别人欺负、忽略,所以宁可自己累一点,也要亲自照顾。

但是这样的照顾也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看护者需要放弃几乎所有的个人时间、放弃工作,全身心地用来照顾自己的家人。

也正因如此,随着时间的累计,压力越来越大,再随着年龄的增长,看护者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觉得已经不再能照顾得了自己的家人,最终无奈之下走入绝路。

这些杀了自己家人的看护者对被看护者尽心尽力,杀了被看护者也不是因为冷血无情,只是因为实在撑不下去了,想让彼此都得以解脱。

大概一部分人已经跟着被看护人一起离世,还有一部分被救回来的,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并且在怀念家人中度过余生。

在中国,90后的这一批独生子女,将来如果结婚,夫妻两个人要承担照顾四个老人,以及至少一个孩子的压力。

年轻的时候为了买房子奔波,到了中年要为了照顾父母和家人费尽心力,其实光是想想就觉得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可以想象,看护杀人不只是日本的问题,在中国也会有同样的事。

即便有更加完善的机制,看护者的想法也很重要。

虽然“有些人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努力地看护着挚爱的家人,这正是人性的伟大”,但是“切不可独自一人承担所有压力,必须寻求他人进行倾诉、商讨。”

看护者也只是一个普通人,需要得到体谅,需要找人倾诉,如果只把压力给自己扛,很有可能会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希望这种悲剧能越来越少发生。

  《看护杀人》读后感(十):应被重视的女性看护者们

  

本书从几个典型的看护杀人案件出发,描述了案件发生的家庭背景和过程,以及案后加害者的生活现状。之后从看护服务者、男性看护者、年轻看护者、多重看护者这几个角度去分析造成看护杀人的社会现状,以及几个特殊看护人群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政策等。最后以科普的角度解读了日本当地看护服务政策、申请流程等内容。

对于日本这样超高龄社会来说,看护杀人是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而此书不仅分析了看护杀人背后的普遍心理问题,也从另一方面普及家庭看护应该需要注意的心理疏通问题、社会服务内容等。

但在另一方面,我读此书时,想到我国也处于老龄化加剧的阶段,看护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问题。我在去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中读到,我国老年人口大概已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七到十八,而受传统性别文化影响,在我国家庭中,照顾责任具有鲜明的性别倾向。据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老年人口健康调查,我国老年家庭照料者中,大部分由女性承担(约66.7%-75.0%为女性照料者)。

在同样的东亚大文化背景下,《看护杀人》提到的几个特殊看护人群中,将中老年男性看护者归为一类,因为“男性在生活中一向以工作为中心,不习惯操持家务及育儿,若突然开始看护生活,对男性而言负担可能更显沉重。而且,与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对未来感到悲观,也更少与人边的人沟通交流。若辛苦无望的看护生活已在持续,男性比女性可能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书中提到,日本各地都组织了针对男性看护者的聚会活动,让那些苦恼无处倾诉的男性看护者,能有一个和同类沟通倾诉休息的渠道。

而女性看护者,在此书中,很少被重点提起。相信这样的问题,在中国一定大面积存在。许多传统家庭仍将女性视为家务活动的唯一操持者,而忽略了女性的心理压力问题。 “这种照顾密集、持续、长期,因此女性照顾者不得不面临社会生活受限、个人发展遇阻以及健康状况恶化等问题。多数研究者认为,家庭中繁琐而细致的照顾工作容易形成照顾者的压力和负担。”(摘自文章《 《啥是佩奇》之外,谁来照顾2亿中国老人》)关于这点,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未来找到更多关于女性看护者心理支援的新闻或者书籍。如果找到了,一定会认真阅读并科普安利出去。

除开这点,此书是一本非常好的纪实文学读物。我认为应该大面积推广。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看护杀人现象不会停止,但如果能有更好的经济政策扶持、心理咨询援助,缓解看护者们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让他们可以在密集疲惫的看护活动中有纾解渠道,这样的悲剧是可以被制止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