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聂伯防线》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第聂伯防线》经典影评有感

2021-11-28 16:0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聂伯防线》经典影评有感

  《第聂伯防线》是一部由Denis Skvortsov执导,Igor Sigov / Xenia Knyazeva / Anatolij Kot主演的一部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聂伯防线》精选点评:

  ●第聂伯

  ●白俄罗斯的二战题材电影,只是不知道苏军指挥官的名字?没有美国式英雄主角的光环,只有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人的渺小,虽然如此,影片中不论是妇女、儿童、普通市民还是士兵乃至将军都体现出那种视死如归,战斗至最后一滴血的英雄气概!苏联指挥官,士兵,人民那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怀真的让人动容和钦佩!战斗民族真不是盖的!

  ●好看

  ●拍的还行,不过我看的版本无字幕。

  ●苏军有时候虽然看起来土,但是战斗力还是在的

  ●俄罗斯电影。

  ●哪里能下载的到

  ●终于看了中文字幕版,感觉就是军迷自拍的MTV。

  ●剧情冗长平铺直叙而缺乏起伏转折和紧张情节;演员感觉都是群演客串,毫无演技可言,动作笨拙缓慢且太假,整部片子拍摄手法感觉还停留在八十年代之前。唯有还原的PPD40、3号坦克,SVT40,以及结尾处的四联装重机枪可以点个赞。

  ●看到德军举着国旗我就醉了!啥啊!

  《第聂伯防线》影评(一):《第聂伯河防线》观感

  白俄罗斯的二战题材电影,只是不知道苏军指挥官的名字?没有美国式英雄主角的光环,只有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人的渺小,虽然如此,影片中不论是妇女、儿童、普通市民还是士兵乃至将军都体现出那种视死如归,战斗至最后一滴血的英雄气概!苏联指挥官,士兵,人民那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怀真的让人动容和钦佩!战斗民族真不是盖的!

  《第聂伯防线》影评(二):第聂伯防线的一些看点

  反北约东扩,典型俄罗斯主旋律电影(虽然是白俄罗斯拍的)但影片主题都是“突围”同俄罗斯电影《装甲列车》异曲同工。近些年此类电影很多,其中代表有《我们来自未来》《白色虎式》等, 言归正传影片中有些镜头很多人不理解,一、比如德国军队(从后续进攻德军拿的武器装备来看像罗马尼亚军队或者仆从国军队,德军主力已经绕过防线进攻明斯克去了)打着德国军旗集体万岁冲锋(我觉得有两点意思,1、德军没有突破苏联红军防线德军上级命令这支部队不成功则成仁;2、对西方电影《兵临城下》反应苏联红军搞万岁冲锋的一种反制)。二、影片结尾部分一个亚洲面孔士兵一人射死多名德国士兵(对西方战争电影雅利安白人德军打死多名苏联红军战士的一种反制,类似《无耻混蛋》中的搞笑镜头)。三、苏联红军集体下汽车列方阵用莫辛纳甘步枪射击德国飞机(根据一战前步兵操典步兵集体列阵同时放枪射击飞机可以提高命中几率),说明苏联红军在对德战争初期战术落后。

  《第聂伯防线》影评(四):四一年夏天

  也许可以说,这部白俄罗斯二战电影有些粗糙有些僵硬,甚至看上去更像是一部1979年而不是2009年的电影。但从10年到现在,我却忍不住每年都会忍着泪再看一遍这部电影,不为别的,只为那一点Emotion。

  电影把41年8月牺牲的63步兵军军长彼得罗夫斯基少将的经历与41年7月莫吉廖夫围城战的故事整合在了一起。在真实的历史中,彼得罗夫斯基少将率领的第63步兵军的战斗区域则位于在莫吉廖夫以南150公里的另一座第聂伯河要塞城市日洛宾。(莫吉廖夫于七月底沦陷,守将巴枯宁率残部东渡突围成功,而彼得罗夫斯基则迎着德军兵锋孤军渡河西进,身陷重围,最终于八月中旬牺牲)

  四一年六月二二,巴巴罗萨攻势开始之后,红军的百万大军一溃千里,明斯克沦陷,中路德军兵锋直指第聂伯河。一旦德军顺利渡河,斯摩棱斯克必将不守,莫斯科的门户也就随之洞开。

  山河震动,危难关头,斯大林想起了还被他关在内务人民委员会黑牢里的彼得罗夫斯基。临危受命的主角刚刚从刑讯室出来就被送往了中部前线重整几乎已经崩溃的第聂伯河防线。前线部队伤亡累累,装备不足,一片混乱,主角立刻亲自走遍各个师团稳住士气,并下令立刻展开反攻。

  主角很清楚,手里的部队空有一个步兵军的编制,但早已伤亡惨重,而且严重缺乏重武器,只能用反坦克雷和燃烧瓶去迎击德军的装甲部队。但所有人都没有片刻犹豫,马上投入了进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能拖住德军一分钟,就能为第聂伯河东岸的红军战友多争取一分钟的防御准备时间。这场用血肉阻挡钢铁的战斗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但所有人都显得那样平静,平静地迎接一切。

  从六月开始长驱直入的德军显然没有料到红军还有余力发动反攻,措手不及下连连败退,但严重缺乏重武器的红军步兵也推进到了极限,一周后,攻防再次易手,这一次,德军换上三个新锐的装甲师团直接高速穿插进红军步兵的防线后方,将红军野战部队的主力分割包围,红军步兵军的主力损失殆尽。德军开始进攻莫吉廖夫城区。

  最后的战斗开始了。已经负伤的主力师师长在近战中牺牲,老炊事班班长与伤员们也拿起武器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斯大林派来了信使要求主角乘专机撤离,但主角把生的机会让给了负伤的军政委,自己则选择了留下和士兵们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讽刺的是,那位受命来带主角离开前线的信使就是开头刑讯主角的内务部军官,他也牺牲在德军的空袭下)

  德军攻入了红军最后的据点医院大楼,主角带着残余的官兵冲出大楼发起白刃突击。最后的时刻来临,主角和爱人没有拥抱,没有吻别,只有表情平静地一瞥,然后下楼去迎接自己的命运。

  真实的历史中,彼得罗夫斯基少将率领的63步兵军孤军渡河西进迎击德军三个装甲师,力克第聂伯河西岸的日洛宾城,并一直坚守到八月初(这时德军主力已经成功攻陷莫吉廖夫在北线渡河)。与电影中一样,彼得罗夫斯基把斯大林派来接走自己的专机让给了伤员,然后亲自带队向东岸突围,最终在白刃战中阵亡。德军以隆重的军礼安葬了彼得罗夫斯基。

  这部电影的主角并没有名字,演职员表上只写着简单的“komdiv”(苏军35/40式军衔中的“师级指挥员”,相当于少将)。他就是千千万万牺牲在四一年夏天的红军将士的化身,他们用血肉之躯铸成铁壁,铸成军魂。

  请记住,一九四一年的夏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