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狮城: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读后感精选
《寻迹狮城: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是一本由[英]尼古拉斯·沃尔顿(Nicholas Walton)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20-8-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迹狮城: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读后感(一):-你从印尼来吗?-不,我从大士来。
徒步穿过新加坡,这主意真是绝妙——如果你像作者一样不怕经受肉体上的痛苦。整本书的结构按照行走的顺序安排下来,作者在抱怨了新加坡的天气与道路对行人的不友好之余,寓思于景,勾连出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
于是从大士走到樟宜机场的过程仿佛从狮城的过去走到今天,空间变换竟有了时间隐喻。
新加坡作为昔日的四小龙之一,在国人眼中如此璀璨,邓小平高度认可新加坡的模式,国家输送大批官员入新学习治理之道。一些标签如“花园城市”、“圣淘沙度假区”…也许是我们所熟悉的,但不熟悉一个如此成功的国家也有隐忧。举世瞩目的成功更多的是经济上的指标(这也是为何金融业是新加坡人最想从事的职业的原因)。新加坡学生在科学、数学、阅读技能的评比中排名第一,引得欧洲国家都要纷纷效仿。但课堂之外的学生缺乏兴趣与探索精神的培养。作者在书中说,据调查,新加坡的人均年阅读量只有1本左右,甚至已经到了在车站赠书以鼓励阅读的地步(依然没人理)。所以那么高的排名是不是仅仅代表了考试技能的高超?这是作者在走到新加坡国立学校时所谈到的一个问题。除此之外的其他问题作者也如此这般,随着一站一站地走而一章一章地谈。种族、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人际关系、李家父子对新加坡的塑造…无所不包,仿佛路上的景与物是为各个话题特意而建,等着一个人来借题发挥。
但这些问题不影响新加坡在今天依然响亮的成就,于是其成功的模式渐渐固定,新加坡人也逐渐有些自满,却不知在光鲜的背后,整个新加坡每天的运转都如同上紧的发条(无能者会被无情淘汰),也如绷紧的琴弦,不知何时会断弦走音。题目from miracle to complacency(从奇迹到自满)传达的正是这层担心。毕竟从私心来考虑,作者也希望他打算长居之地变得越来越好。
结束旅途后作者打车回家。Uber司机看着狼狈的作者以为他从印尼来,于是有了题目的对话。这就是你在新加坡你选择步行的结果:你可能变得陌生如外国人。
这是我看的关于新加坡的第一本专著。作者的文笔有趣,译者的翻译也流畅,装帧设计极具艺术感。给我进一步探索来了个好头。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一张路线图,这对于对新加坡地理不甚熟悉的读者来说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迷失。
《寻迹狮城: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读后感(二):花园之城·从奇迹到自满
社科文《寻迹狮城·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是我的第一本索恩。作者一天之内徒步穿行新加坡全境,将所见所感深入浅出的系统讲述,读完让人深觉真理:“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根植于赤道,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像胡桃夹子中间的坚果。陆地的存在是源远的,所拥有的故事不仅仅是当前人们所知道看到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岛屿小国,在文明的历史上最初是荒野之地的存在,经历过英国殖民 日本侵略 内部争端,后被马来西亚联邦踢出而被迫独立。 倔强坚韧的新加坡人在最初50年的规划设计就是 要将自己打造成一块吸引国际人力资源的低税收磁铁。他们通过高强度的政府管控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成功的创造了这一奇迹。 但新加坡特有的脆弱性局限性就意味着这份奇迹注定 要么上下一心在未来的十年百年里不断克服极其艰巨而变幻莫测的困难维持下去,要么昙花一现如同无数在历史洪涛巨浪中辉煌过挣扎过最终没落的小国。它无路可选。 相信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替这个小巧精密如昂贵表盘的国家涌现出强烈的危机感,因为对于一个集合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移民国家来说要想齐心协力是难如登天。越是融合的越多越广,就越容易出现冲突。而它狭小的地域 虎视眈眈的邻国与竞争对手使其容错率降到最低,任何一场内部矛盾都会把它的问题暴露出去,引出一场破坏力强大的飓风。 新加坡如今正通过不断的进步来搭建奇迹向上发展的阶梯,但做任何事情都会付出代价产生后果,而评判代价与后果的标准则具有相对性,取决于个人或民族国家的自身定义标准。所以在壮大稳固给予大众高安全感高舒适度的同时产生了诸多分歧 借助互联网的发展愈演愈烈,形成了其最大的敌人:民众的自满。 当成功用在祖辈父辈们身上的鼓励引导机制在新一代身上不起作用的时候,就应该反思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教育体系。 随着新加坡成为高端企业的汇聚地,将孩子们培育成公司所需的精英人才成了教育的唯一指标,由此产生的的应试教育极度苛刻到星巴克需要在高峰时期打出“禁止学习”的标志来防止咖啡馆内挤满做代数的学生。这样的事初看感觉荒唐到有些好笑,一旦深思,背后的心酸苦楚就能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缺陷。 人人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群体价值逐渐转向个人财富和自身利益。 人们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状况,从心底里认为只要顺从现有的社会规则,就可以平稳度过一生。形成了“从奇迹到自满”的心态转变。 也由此失去了最最重要的冒险与创新精神。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高中时期的一篇必背古诗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奇迹的本质也只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神迹。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寻迹狮城: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读后感(三):足迹与历史
本书是作者用了一天的时间走了53公里穿越了整个新加坡整座岛屿。在书的开端,作者给出了新加坡的历史时间轴。而他出发的时间点是这个时间轴的最末端。他从那里开始徒步走过新加坡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用历史和现在共同串联起一幅3D图景,展示了新加坡的繁盛与危机。在每个历史时刻,都有故事,所以可以直观地看到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以及现在与未来的矛盾与危机。弹丸之地的小国,却创造出了奇迹。“在独立后的半个世纪里,新加坡在各项指标上,无论是教育还是财富、犯罪还是健康,都一跃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这对于一个用一天时间可以步行穿越的小国而言,是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更何况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并没有想要独立。它卓越、袖珍,同时也是许多其他国家的榜样,因为它无需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也一样成就了现代富裕的国家。”而这些奇迹凭借的是“新加坡在富有远见的领导下,凭借努力工作和对自身脆弱性的自觉,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里面最突出的可能就是对自身脆弱性的自觉。这是新加坡人不断寻求发展的源动力,是其无法摆脱的弱点,一旦失去了这种自觉,落入到自满,就会让新加坡陷入到危机之中。虽然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新加坡明智地选择了无视种族的问题,“它很清楚集中的人口分布,加上语文和民族的差异,极有可能导致危险的分裂。”“近来,马来西亚出现了真正导致不安定的因素。政府总理纳吉布·拉扎克似乎践行了最不新加坡式的政治手段,将政治与赞助、腐败、无能,以及最令人警觉的元素——宗教,捆绑在一起。”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也是另一种奇迹。有之前英国殖民时期的印迹和基础,但更主要的李光耀致力于把新加坡打造成外资天堂的理念确立。“这里将是一个自由的港口,通过设立激励措施和特例章程鼓励贸易,同时对基础设施和教育进行实质性的投资。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建立法治,打击腐败,并且确保新加坡实现高品质的卫生和绿化从而吸引高技能的外国劳动力来此居住。新加坡将是一座“花园城市”Garden City)。雨树和野生的肉桂树与成排的叶子花一起种植,郁郁葱葱。政府鼓励人民将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要让赚到的钱合法地进入到国民的口袋里,保证他们的生活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鉴于新加坡政府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并且增加国民收入。”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但每个孩子的压力也同样是巨大的。每个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的会考时的一次成绩就决定了今后能否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所以补习是每个孩子重要的生活内容。人才也是新加坡发展的重要资源,除了引进世界的最优秀的人才和外资企业,本土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始终认为学校是新加坡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他确立了英语 为学校的教学语文,同时反复强调学生应努力学习、严于律己。”“如果新加坡能繁荣昌盛,依靠的不是廉价的劳动力,而是更优质的劳动力。”但是跟中国的教育同样的,都面对了一个重要的困境,就是在今后以创造性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中,一代代的人才却都是标准化培养出来,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缺少好奇心和想象力,更缺少打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敢于冒险的精神。这与打造知识经济形成了一种悖论。优秀的学生都憧憬稳定、安逸和有利可图的事业,而创新力不足。“国家现在需要新的手段,将重心转向经济中不同的、高科技的其他方面;需要政治家们重拾胆识和雄心;需要国民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个已经备受赞誉的教育体系必须面对超越自我的挑战。”新加坡虽然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高峰期,但是同样也经历了金融危机、周边竞争加剧,地缘政治的风险、新一代人的自满、社会阶层的固化等更多的新问题,也正在失去速度上的优势。但是脆弱感,一直会让新加坡政府与国民保持更理性的视角来看问题解决问题。前景是会越来越艰难,但机遇与危机同在,并且新加坡输不起,必须珍惜每一次的机遇。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很多政策和管理模式,很多问题可以帮助我们预见到一些潜在的风险。本书写得生动清晰,是在短时间内了解新加坡的上乘之作。
《寻迹狮城:新加坡的历史与现实》读后感(四):勘误及碎碎念
本身本书就是作者在一日跨越新加坡途中基于路过建筑而引发的思索和碎碎念,粗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但是由此引发出的新思索路径还是很有意思的。
(还没对照原文扒,就目前本书翻译出现的,感觉到有问题的地方进行勘误或提出疑问,也有一些觉得可以补充延伸的碎碎念)
p.11译者注里写kampongs 在马来语中为村庄的意思
kampongs 也算是一种独具新马地区特色的混合语,一则标准马来语村庄写法为“kampung”,二则马来语中表示复数不是按英语习惯加“s”,而是重复或是保持原装,即“kampung-kampung”。
p.20 orang laut 作者翻译为罗越人
直译应为“奥朗劳特人”,马来语意思为“海人”,为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海上流浪民族,现多为代指马来西亚或新加坡的土著民。
p.21 伊斯干陀沙(Iskander shah)
拜里米苏拉,室利佛逝巨港王子,马六甲的开创者,虽然也不算有问题,一般名字习惯性译为“伊斯坎达尔·沙”。
p.22 龙牙难道不应该是“龙门牙”吗?
参照社科文出版的另外一本关于新加坡的书——《从龙门牙到新加坡》。
p 73 养殖鳄鱼、豆芽和山羊
对豆芽存疑,之后搜一下能不能找到原文
p. 138 峇峇娘惹(peranakan)
peranakan 意思为侨生或土生华人,是从其他国家迁移的人,区别与bumiputra(当地土著,虽然1960年前峇峇娘惹也能算,但后面被归为华人,现bumiputra 被特指为马来人和其他土著民族)。原本baba nyonya 只能说说是peranakan的一种,但为了区别于之后技术劳动力移民的“新客”,peranakan后被特指为旧华人(虽然现在也没分了。。。)。
译者注认为峇峇娘惹为抵达马来群岛生活的华人后裔其实也不够准确。准确说这一群体应该为早期华人和马来人通婚的后代,强调通婚这一要素。与现在马华通婚不同,峇峇娘惹不存在必须婚后改信伊斯兰教,相反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性会更高吧?
p 253—2564 义兴公司头领何亚炎葬礼
关于星马秘密会党,可延伸阅读《马来西亚华人秘密会党史》,对义兴公司,义福之类有大量论述。
义兴公司亦称义兴会(当时以公司身份作为秘密会党名称是常态),原名天地会,何阿炎是创始人和首领。关于与提到葬礼骚乱本书好像并没说清楚。按《秘密会党史》第37页,原因为义兴会试图故意在去墓地路上故意路过直落亚逸街,想要在一个有影响力的会党门前表演显摆,而对手关帝会则认为是义兴想要抢劫会员的家(感觉是本书义福可能错了),在警察干涉下义兴被迫改道,义兴会觉得下了面子,故打了一架。。。
p 301-302 几个新加坡英语中还是有马来语的词汇的atas 马来语意为“上面的”,此处可以理解为高级的
hiok 为“爽,很好”的意思
hantam为马来语“殴打”的意思
325 娘惹
如上娘惹拼写为“nyonya”,除与峇峇同在时指“土生华人”中女性外,它意为“夫人,太太”
364 虽然johor bahru 直译柔佛巴鲁也没错,但是官方名“新山”更为常见;SIJORI还是翻译出来好——新柔廖增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