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郝大小》读后感1000字
《了不起的郝大小》是一本由周婉京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郝大小》读后感(一):《论90后华语文学中高频出现的词汇》
最早是读作者的艺术评论入的坑,所以对周婉京这个人有一个很飒很仙儿的整体印象。后来读了她的几部小说之后,觉得有点儿人间迷惑大赏的赶脚,怎么说呢,就是读她的评论跟她的小说觉得这根本就是两个完全没关系的人,哈哈。但是等再仔细想想,好像还是在深层次的某些方面有着联系,譬如,老周是个左翼知识青年,她关心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身份性别认同这些话题多多少少都能在她描写的这些人物中体现吧。 第二个很有趣的观察是,不仅是老周啊,就是纵横地概览90后这一批作者,我们发现他们用的词汇真的跟80后作家有很明显的不同,譬如,App、HR、Instagram、Bravo之类的吧,好像如果不用英文确实没办法表述了,嗯,这正是因为这些虚拟生活的经验已经入侵到我们的用词当中了,无论是日常用语还是小说写作。我非常欣赏老周的一点,也是她跟其他80、90后作者不同的一点,她对人很关心,而且这种关心被叙述、描写出来的状态非常奇怪。最近她在微博上推荐了一部波兰电影《沉默吾思》,她评价那个男主角是“他有点儿尬,甚至有点儿蠢,但是又很可爱”。我看,老周本人也大概如此吧。
《了不起的郝大小》读后感(二):如何成为周老师合格的书迷
周老师确实教过我,而且正在央美教我,我说是周老师的学生,这是真话。老周上课讲福柯、德勒兹,还讲福柯怎么写《疯癫史》、《性史》,将哲学家之间如何埋汰对方的……但她从来对自己的小说,只字不提。我是以为这跟哲学很有关系,就买了这本书的,看了以后觉得:如果你的老师在她的故事中完全不提她的专业,真的特别牛*。这是一个多拧巴的人啊,主角不看书,连大学都不上,更不可能读的了哲学、艺术和纯文学。可就这样白丁一样的主人公,却让你有种不得不喜欢的感觉。 书中的几个人物,郝大小、袁小馍、文治、郝亮和程维,都不是一般通俗小说中能见到的。怎么说呢,这些人都挺拧巴的,一阵风一阵火的。他们的人生轨迹看似相互交叉,实则没啥特别交心的联系。所以书中的人,怎么看都是一座孤独。真正感动我的反而是老周对上海诸事的精细描写,无论是吃面,还是看景,都特别活色生香。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想象中的上海,但是又裹了一层说不出的味道。甜中带酸吧。总之,这也不是完成老周每周给我们留的课后作业(读书报告),就是读了之后很想跟老周讨论但怕她把我劝退所以胡乱写的书评,我觉得好看之处是这本书中的世界给了你力量,这让我忽然想到老周上节课在课上说的:好的哲学家,好的个体,也会面对迷茫,这时候,你无措的时候,就记得不退就是了。
《了不起的郝大小》读后感(三):《啧啧,网红经济“真香”》
啧啧,如题。我真的越来越看不懂老周了,她好好写艺术评论不香吗?我下单之后,拆开包装,读了10章我才感觉我又入了老周的贼船。她这是要搞事情啊。网红经济她也敢写?这种离我们生活这么近(实际上没人真正了解)的内行话题得多难多难写啊,就好比打网球时那种近身追球,根本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言归正传,我听说这本书的下一本《了不起的袁小馍》会具体描述PGC、MCN这类机构究竟怎么运营的云云……那意思就是,先出一本给我们看,吊着人胃口呗?我就呵呵了,怎么比郭小四还坏。 看到结尾猜了半天下半部究竟会发生啥?最后找了下面这篇文章出来,是老周同志发在胡赳赳公众号《北京的腔调》上面的,感觉也许啊可以解答一部分咱们的疑惑:https://mp.weixin.qq.com/s/HHBy4J27TDtKS7vzMR664Q。结尾最后一句堪比小爽文了:“中国经济放缓,做空阿里。中美贸易争端,做空阿里。中国房价上涨,还是做空阿里。”我喜欢这种标准典型的霸道总裁句式,呵,这不就是我们郝大小郝总本人了吗!
《了不起的郝大小》读后感(四):《一个人究竟要多大的安全感才够安全?》
看完了这本书,没有太感觉到这是一本给00后写的情书。因为我作为一个93年出生的老年人,竟然也在书中字里行间找到了很多共鸣。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就像书中的“我”袁小馍一样,遇到一个能改变自己一生的人,然后那个人可以不求任何回报地对你付出,重点是,相信你,听你说话。这太难了,通篇的理想主义色彩,让我一度沉浸在作者描述的“上海”之中,那种“当她的脚触到海水的时候,她已经脱光了衣服,一丝不挂”,还有“雨天 小猫发现今早忘了 到阁楼上 舔书”这样的句子,真是击穿了我那颗不太文艺的心。我也不知道说什么,但我的生活确实就像书中人物那样,零零碎碎的,没有章法的,甚至无迹可寻。 让我非常感慨的一个人物是文治,这个男人一出场,我本来以为他将会成为袁小馍的救世主,结果却发现他要从小馍这里找寻他原生家庭给不了他的安全感。这不禁让我怀疑,一个人究竟要多大的安全感才够安全?别人给的安全感究竟是不是我要的安全感?最令人唏嘘的是,最后给袁小馍安全的不是男人,而是郝大小,她最好的朋友。那么绕了一圈,男人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我总觉得,他们不过是郝大小家中的壁纸,或者就是阁楼里的一本书。但是来自女人之间的力量,女人自己内心的力量,却是恒常而且永动的,因此我在密林那一章,讲国家森林公园里这对年轻情侣的貌合神离时就感受到作者的意图,那种有一种秘密只有女人才能懂的难过与欢喜。
《了不起的郝大小》读后感(五):听老周讲故事有感
我也来了!那个哈,我最近开始按照老周教导的方法写一些艺术评论了。但是老周没教怎么写小说,于是我只能自己买一本来学习。没看过老周过去的4本书,不知道什么样,就谈这一本《了不起的郝大小》:一个下午看完,不装逼、不说教、不煽情,特别干净的一种都市女女言情写作,哈哈哈哈哈。我觉得我概括的已经非常准确了,十分贴合老周最近的性取向转向。而且最大的感觉就是真诚,故事可能还可以更丰富,情节也可以铺设的更抓人眼球,但是就感情和写作方法来说,老周还是质朴的,全书透着一种纯真年代少女们恋爱的感觉,然鹅,这个纯真年代并不纯真,这是一个快消社会、快餐文化趋导之下的网红时代。每个“郝大小”都会被其他人消费,每个“袁小馍”在成为“郝大小”的路上都会处处碰壁,嗯……
然后讲讲这本书跟我自身的关系。我最近听老周的“艺术与科技理论导读”课,再看蔡国强烟花秀的时候,我觉得这极其不自然,首先我觉得这本不高明,他一边放着烟花一边在湖边解说。强硬的把没什么象征意味的烟花解读成将进酒。我总觉得艺术,最本质的应该是情感的激荡,应该是如同看到一花一草一奇景时起的鸡皮疙瘩,无法言说没有缘由的勾引我们想继续。可评论家和观众面对蔡国强的烟花好像从没质疑过,凭什么作者可以定义作品的解释范围,我总感觉有一种权利的压制(诸如其艺术家的身份,作品的标价,场边的观众和聚光灯),逼迫着人们进入他的定义,然后把自己绕糊涂,由衷的说一句真是好作品。我看到的好像不是什么艺术,只是架秧子起哄凑热闹,蔡国强在艺术活动中好像是个总经理,司仪,演员,广告经销商,独裁者,社会活动家,总之不像个艺术家。
如果一个人,还没生发出不由自主的感动,生命情感的震荡,就先被套上规则,某种权力使人不敢质疑规则,只能在本不需要的如同赘肉的规则里见到人造的假快感,假感触(或许不是假的,但是却少了好多),那这岂不是大大的不对,变成商品了吗?好像人本身属于依然的感触经历了一次降维。我们总要找到一种方式去抵抗这种降维吧……我目前还在思考,但是看了《了不起的郝大小》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与其说这是一本单纯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本对抗降维的女性主义小说,角色们要做的确确实实反映了我们这代00后在现实生活中的“降维”困恼,该反思的东西也就由这本书牵引出来了(“牵引”是老周名句,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