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2021-02-06 03:32: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是一本由万维钢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一):你我皆是玩家

  很早之前以为博弈=争论,现在发现博弈更高深。了解博弈论能为生活带来不少弯道超车的机会。

  博弈论指导我们什么时候做好人,什么时候当纯理性人,什么时候先发制人,什么时候静观其变。传统社会中,网络闭塞,人际关系变化度小,因此与周围人的博弈是可重复的,这致使我们都倾向于用非常友好的态度去寻求与街坊邻居长期的均衡。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的合作对象竞争对象变化性非常大,在有限的博弈中实现我方优势最大化无法光靠善意。博弈是场游戏,随着场景的变化我们要调整不同的策略,万老师在这本书中教我们如何“以和为贵”,如何“宽容但不纵容”,如果适度“装好人”…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学习博弈论不仅能让我们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还能透彻看清整个局势,以维持游戏的胜利。常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富有,人们通常力争先发,但绝大多数人是普通人,资金财力背景重重限制我们只能跟随人后,如果利用博弈形成后发优势呢?万老师说“后发优势=先发者的信息➕后发者的出手权。”信息是模仿机会,出手权是创新机会。因此懂得积累创新,似乎成为了问题的本质。要想在社会丛林游戏中胜出,首先要学会吸收已有知识,并继续创造出新的东西。(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中万老师详细阐述了进阶之道)

  在我们生活中实际上经常遇到博弈的问题,但不懂博弈理论的人很难用最快最理性最有效的方式取得胜利,可以说博弈是人生必修课。万老师这本书作为博弈论入门读物是可以的。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二):做一个好人无疑是长期稳定,收益更大的一种博弈。

  人有时候会被某种情绪劫持。人们会认为这很不理性,但如果一个人长期这么做事,其中可能就有理性的成分。比如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买一些不靠谱的保健品。其实有些老人未必不知道保健品没有用,但他们为什么还会去买呢?因为那些推销保健品的人卖的不仅仅是保健品,他们殷勤的将老人认作干爹干妈。老人花钱买的是一种情感服务,所以,满足一下情感需求也未尝不可。这种长期存在的现象,就是博弈论的研究内容。

  万维钢老师说:“博弈论能让我们理解真实的世界,不至于对看似不合理的现象悲观失望或愤世嫉俗。”

  博弈论能够陶冶情操,它会提升你的气质,会让你变成一个更清醒的人,一个看破红尘的人。当一般围观群众对身边的大事长吁短叹的时候,你能观察到其中的博弈格局。这个时候,你至少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电影《无间道3》中有句经典台词:“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其实是“往往是博弈改变人。”《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这本书告诉我们,只有稳定的局面才能长久存在,这就是博弈论的均衡。可是想要达到长期均衡,是件不容易的事。合作本来就很难,就像两个人处对象一样,你无法保证两个人会永远在一起,虽然两人都抱着希望,但见了面还会有翻脸的时候。

  从幼儿园小朋友开始到学校,再到社会,我们可能参加过各种博弈,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博弈论研究的是人与人合作、竞争特别是对抗的学问。《博弈论究竟是什么》是一本可以去反复阅读的书,比起相对伦,我更喜欢博弈伦。因为我相信它能让人变得更好。做一个好人无疑是长期稳定,收益更大的一种博弈。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三):博弈论对我的启示

  在印象中,博弈一词应该出现在你来我往,刀光剑影的商务场合或者存在于敌我双方对峙的战争状态。而最近在读的万维钢老师的新书《博弈论究竟是什么》,才恍然原来博弈存在于普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为何商家总爱扎堆?

  为何热闹旅游景点的东西大多价格贵质量差?

  为什么家长都热衷于给孩子报学习班或兴趣班?

  为什么知名品牌还要花钱做广告?

  诸如此类熟悉的问题,我之前从未意识到居然可以用博弈论来解释。

  正如书中所言:

  博弈论讲究的是理性人之间的博弈。

  博弈论假设人是理性的,表现为三个要求:

  第一, 你得知道你想要什么,并且对你想要的东西有一个明确的排序。

  第二, 你的行动是在一定的规则之下,争取到你想要的东西。

  第三, 你知道对手也是这么想的,而且对手也知道这些规则。

  博弈的出发点不是合作,而是争夺。学习博弈论不是为了树立“合作意识”,变成爱好和平的小白兔,而是为了研究怎么迫使别人“合作”,也就是说,博弈的目的是让别人按照你的意志行事。

  著名的“囚徒困境”,后发优势,先下行为强等理论,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和解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此书来研读,也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了解博弈论,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和眼界。正如作者所言:身为一个局面的参与者,未必能洞察局面。身处一个时代,未必能理解这个时代。

  希望我们可以与时代并行,而不是作为前浪被拍在沙滩上。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四):用理科的思维来解释世界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世界是哲学家应该做的事情,理科家解释的是科学事物,这可能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里潜移默化形成的,以至于我看到这本书时,我一瞬间在想,理科的思维来解释世界,是不是肯定和一堆数字有关。 怀着好奇,打开这本书,《博弈论究竟是什么》。我上一次接触到这个名词是在经济学中。这本书的作者万维钢,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用另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的认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改变。 在我们之前的认知中,我们会觉得《三十六计》中这么多谋略是太过英明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更是神机妙算的化身。在这本书时,真的恍然大悟一点,没有人是永远的傻子,也没有人是真正的愚蠢,在实际的生活中,计谋或者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实力。而且,不光是诸葛亮有计谋,对方也有计谋。这本书里有句话说得非常得好,诸葛亮之所以那么算无遗策,是被作者塑造出的对手的愚蠢衬托出来的。这不正是我们看历史的时候的一个典型特色吗?我们读《三国演义》,为什么总说曹操是奸贼,刘备是英雄,就是作者可以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奸贼的形象,但其实,我们读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历史并非如此。 这本书节选了当今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些历史事件,从一些新的角度来解释,给我们以简单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了一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和名词。比如通过美国和古巴的对峙事件来进行“威慑”的解说,我们在他的笔下,可以看到历史的另一个维度,也理解了在博弈过程中,什么是真正有效的。 如果觉得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太过单一,如果想了解到事情的另外一面,可以来阅读一下,这本由科学家写的充满趣味的知识读本。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五):纯阳书评第388期《博弈论究竟是什么》

  这本小册子,写博弈论,挺好。一般来讲,一本小册子往往表现为两个小,一是内容小,二是思想小。这本小册子不一般,文字不多,内容确实小,但是思想内涵可不小,甚至可以被称为大,能大过一般的博弈论书籍。

  之所以本书能做到大,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与博弈论经典书籍有关。尽管博弈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从概念诞生那一刻起,就在不断演化发展丰富,所以一本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把所有的思想点都囊括其中,而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一本书籍往往会重点关注并研究其中的某些方面,以至于博弈论思想往往随着不同思考者的认识深度和兴趣角度,夹杂着各种复杂论证被散落在不同著作中。

  第二个原因和作者有关。一方面,作者涉猎广泛,基本上把博弈论有关的经典书籍都通读了一遍,所以有机会更好地规避某本或某几本书籍的论述内容所诱发的偏见和定见,通过广泛吸收各种书籍的主要思想,并经消化融合,从而构建起一个更为完整、更加准确的博弈论知识图谱。另一方面,作者写本书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提出有关博弈论的新思维,新发现,而是把自己的博弈论知识图谱告诉读者即可。

  因而这本小册子,作为一份博弈论的知识图谱,融合了众多博弈论书籍的主要思想,很容易就能做到大,从思想容量上超过具体的某一本书。当然了,大也要付出代价,代价就是丧失了深,没有了经典博弈论书籍中的深度论证,但是与其说是失去,不如说是作者主动放弃,如果真要带上了那些艰深,估计读者就没有兴趣和脑力,再跟着作者去领略“博弈论究竟是什么”。况且这种放弃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放弃,其实只能算是略去,毕竟如果原著中真要没有那些深度论证,也就没有了作者的择其概要并构建一个知识图谱的机会。所以说真正让本书成其大的,还是原著中的深。

  因为大,因为是一个知识图谱,所以这本书就成了读者快速理解和把握博弈论的一把天梯。这把天梯有两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能上得去。很多人慕名博弈论久矣,但是不少人又被博弈论吓了回去。理论之山有点高,不好爬啊!作者一是只谈思想,不谈论证,为普通读者窥破门径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机会。二是基本上把博弈论重要的思想和结论都扫描了一遍,利于读者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博弈论知识体系。

  第二个作用是能下的来。任何一种学问,如果看着挺好,想着挺美,但是也只能白天看看,晚上想想,压根不能落地使用,那么学习这门学问的意义就大不在哪儿。这本书从开篇就强调并引导读者理解和把握博弈论的使用边界和生效条件,并广泛结合各种经典案例阐发使用方法,对于读者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博弈论也有一点帮助。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六):读博弈论能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好像有句话说叫读再多的书也不一定过得好生活。我不喜欢经管励志和实用性的书就是因为这个,你奔着成功去钻营最后不但没成功反而失去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多么得不偿失啊!这本书就说,学了博弈论不见得就一定能指导你的生活和工作,但是当你看到电视广告、奶茶咖啡店的大中小杯定价……也许偶尔会会心的一笑,就够了。[憨笑] 我挑几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分享一下。 一个是我们经常看到电商平台里给自己的价格承诺,说如果你发现更低价格,我们全额补差价。正常我都会理解,这是一种追随低价的策略,其实不是,他是在释放信号给竞争对手,不要尝试低价,因为你低价我一定会跟进,这样大家都没好处。这个信号是给其它竞争对手的。哈哈,想想真是这样的[憨笑] 再举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说烟草公司禁止投放广告,我们都认为这是国家限制烟草业的政策,而事实上这是烟草公司主动要求的。因为国家知道烟草危害,所以要求广告的同时要强调吸烟有害健康。这下烟草公司两难了。不打广告吧,竞争对手会宣传,而打广告吧,广告越多将来吸烟的越少。囚徒困境啊!于是,烟草业联合起来通过法案禁止烟草广告,一下子大家都省了广告费,还不用自己打脸,烟草业又活了!作者说:“有一种困境叫自由,有一种解放叫禁止。”哈哈哈 再来说一个,博弈中为了达到约束对方引导对方的目标,威慑是必要的。威慑要做到三点:1、有实力;2、我有决心;3、我的实力和决心要让你知道。这里面举的是美苏核威慑。说美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出了一个非常武断的核战争政策:发动核战争不需要经国会讨论批准,总统和国防部长两个人就够了。明目张胆地告诉你:不要考验我的决心,我疯起来自己都怕。这就是恐怖平衡。锤胸顿足啊哈哈哈 这些都是博弈论的应用,它让你能直接看到这些行为背后它的理性逻辑。 最后,大家可能会对博弈论有不好的印象,觉得就是教你诈嘛!错!博弈论教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好人会更好。它举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十年的例子,大家都觉得80年代人和社会好善良,其实没有,那时候社会治理和产品质量远比现在差多了,现在看当时的一些骗术觉得幼稚可笑,社会其实是在不断的冲突中文明进步了,信用体系等都在引导人不断完善规则,让社会更趋理性与合理,所以说,博弈让社会更美好。我理解博弈思维的根本在于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而博弈永无止境。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七):与人斗,其乐无穷

  想起自己小时候,拿着一本破破烂烂的《三十六计》,背啊记啊,而后不遗余力地把它们用在亲妹身上,实在忍不住笑出了猪叫。由此,我特别同意万老师的说法,36计是诡计,是零和游戏,无法重复使用,36计跟博弈论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博弈思维是什么?

  “最根本的博弈思维,就是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手对你的策略做出的反应。之后你还得考虑你怎么对他的反应做出反应,他怎么再反应……博弈论要求你要站在两个,甚至更多个立场思考问题。”

  老实说,我认为博弈论对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没有太多用武之地,但能拓宽我看待问题的角度,摸清纳什均衡这个核心概念,就能理解大部分社会现象。另外,强烈推荐对博弈论感兴趣的朋友看看美剧《亿万》,这剧用一幕幕商场、官场博弈秀生动演绎了万老师书中所写的博弈论知识,与人斗,其乐无穷。

  内容节选:

  但,《三十六计》是诡计,不是博弈论,博弈论研究的不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零和游戏,而是均衡,博弈论是关于人在社会中如何做理性决策的理论,它能帮助我们理解长期存在的各种现象,哪怕是不合理的现象。

  三个基本概念:帕累托最优、压倒性策略和纳什均衡。

  帕累托改进的意思是这个改进能在不伤害任何一个人利益的同时,使至少一个人的境遇变得更好。如果一个局面已经好到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了,这个局面就叫帕累托最优。一个理想的、令人快意的世界应该是帕累托最优的,但是博弈论告诉我们,只有稳定的局面才能长久存在。

  压倒性策略是指不管对手怎么做,这个策略对你来说都是最好的。

  如果一种现象能够在社会中长期稳定地存在,它对参与的各方来说就一定是个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告诉我们评价一个局面不能只看它是不是对整体最好,它必须得让每个参与者都不愿意单方面改变才行。

  聚焦点是众多可能的纳什均衡中最显眼的那一个,人们会自动在这一点上达成合作。聚焦点的作用就是协调。

  动态博弈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威胁,一个是承诺。

  后发优势=先发者的信息+后发者的出手权。信息是模仿机会,出手权是创新机会。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曹操说的这番话有点像最小最大值定理。英雄做事,必须完全没有可以被敌人利用的规律。

  我们学习博弈论最基本的底线就是不能“治于人”——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player,识别各种博弈局面,自己决定如何应对,我们拒绝被人安排。

  总结:

  最根本的博弈思维,就是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手对你的策略做出的反应。之后你还得考虑你怎么对他的反应做出反应,他怎么再反应……博弈论要求你要站在两个,甚至更多个立场思考问题。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里最重要的思想,也是祛除妄念的清醒剂,是谋略计算的终点。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八):博弈论教我们寻求最优解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是第一次接触博弈类的书籍,因为我平时阅读的最多的是散文和现代诗歌,从来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读这样的书,没读之前粗略的翻了一下,感觉真的提不起兴趣,所以又闲置在角落,后来偶然间又拿起来,心里想着既然拿起来了就仔细读一下,看看作者写的“博弈论”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本书作者——万维钢,万维钢曾用笔名“同人于野”,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著有畅销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高手:精英的见识和我们的时代》,《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等。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本书的具体内容,本书的作者万维钢用举例的方式列举出我们生活中经常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再具体刨析这个问题的本质,在刨析问题本质的过程中获取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状态下进行才能得到最优解。如果你冲动行事,非理性情绪化行为则不在博弈论的讨论中了。读完这本书博弈论给我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寻求一个最优解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现在有什么可以去争取我想要的东西,为了我想要的东西我可以放弃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手是什么情况,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意思了,简单的说博弈论呢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思维,但是这种策略思维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换言之,这种思维就是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对手对你的策略做出的反应,之后你还得考虑你怎么对他的反应做出反应,他在怎么反应等一连串的反击与自卫的过程,就是你不仅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你还得必须站在对手的立场去思考他会怎么反击与自卫的。 其实说了这么多,对于博弈论真的还是很难应用到现实生活或者工作中,但我们可以去学习博弈论的这种思维,多维度考虑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本书中作者举了很多实际的案例,可能是为让大家更容易的去理解博弈论,也可能怕这种硬生生的文字毫无趣味可言,所以作者举的例子也是众所周知通俗易懂的。 最后,如果你想了解一下博弈论究竟是什么,那你就去读读这本书吧,全文通俗易懂,应该算的上是学习博弈论的入门书籍了,最重要的一点是本书是一本小册子,随时随地都很方便。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九):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博弈论”

  “博弈”这个词我们经常在新闻中听到,但是对我们普通人好像又是很远的事情。是这样吗?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情况吧。 你想谈一场恋爱了,这时正好也有一个你欣赏的男孩出现在你面前,这时你就出现了两种选择,你是全情的投入自己的感情去爱呢?还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去敷衍,等着男孩全情的投入感情来爱你呢?其实这就是一场博弈,和你恋爱的对象的一场心理博弈。你无法确定男孩是真的爱你,还是在玩弄你的感情。这其实就是囚徒困境的情形,囚徒困境下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三种。 一、就是你爱他,他也爱你,皆大欢喜。这也是帕累托最优的情况。 二、你投入感情爱他,他却在玩弄你,或者他投入感情爱你,你却在玩弄他。这是你们自己都选择的压倒性策略,保证自己的选择不受伤害,但对方都受到了伤害,这种关系也就维持不下去了。 三、你玩弄他,他玩弄你。这种关系是最没有感情的,虽然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可以又有什么意思呢。在保证自己不收伤害的情况下,不投入感情是自己的最佳方案,但对方也一样会选择这种方案在这场博弈中可以达成纳什均衡,可以稳定发展,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要的方案。 所以还是要对学点博弈的知识,在这次博弈中加入其他的砝码,增加对方选择玩弄感情的惩罚成本,让对方选择投入感情才是最优方案。打成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比如,可以让对方把这段感情宣之于众,让大家都知道,如果对方背叛,就会受到对方身边人的谴责,增加对方背叛的人格损失成本。又比如让对方送自己一下小礼物,即可以让对方表达爱你又可以增加对方背叛的经济损失,等等。只有做的混合策略下纳什均衡,这种均衡才能稳定下去。当然,任何稳定都是相对的稳定,在有新的情况出现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有新的应对策略,这才是博弈论的精髓,不断的在演化过程中进行博弈。 所有的恋爱关系都是博弈关系,很多博弈的策略也在恋人之间使用着。而且不止在恋爱关系中,在我们的身边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博弈也是无处不在的。反而博弈论的理论出现的却很晚,直达1928年,冯·诺依曼才证明了博弈论的原理,宣告博弈论的正式诞生,但博弈论的各种观点却也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们一直在应用的一些方式方法的升华总结。博弈论的提出使得我们的使用策略都有了理论基础,在博弈环境中有了更好的应对方法,有了更有效的工具。 万维钢的这本《博弈论究竟是什么》,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博弈论的科普读物,他省去了哪些繁复的数学算法,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读懂,明白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原理,掌握其基本方法。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用博弈论的思维来处理或看待身边的事情,很多社会现象就会让我们理解的更明白,做事情也就更简单。 这本书是网络专栏文章的整理,因此更加的贴近生活。而且引用了大量的网友提问的回答,给出了很多社会现象的博弈论方面的解释,让我们读起来兴趣盎然。而且这本书的尺寸设计正好可以装在口袋里面,让读者可以随手携带,方便的时候拿出来第一段,即是消遣又能增加知识,何乐而不为呢?正所谓“开卷有益”啊!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十):不讲三十六计的博弈论,到底讲什么?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和《相对论究竟是什么》都是得到“精英日课”专栏的专题内容,经过淬炼整理后,形成了对应的书籍。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书中不仅收录了该专栏中与博弈论相关的内容,还收录了读者和万维钢本人的精彩问答。 一提到博弈论,不少人第一反应是三十六计,然后便是内心无法抑制的“空 虚”感。 博弈论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如空中楼阁,仿佛“不为我等凡人所有“。 所以看这本书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中层人士乃至下层人士,是否有必要了解、学习博弈论。 对于这个疑问,万维钢是这样认为的: 如果一个中下层人士不喜欢自己的角色,不愿意随波逐流,想要做个player,他就需要博弈论。首先他会迫切需要帮助,所以他迫切需要跟别人建立互信机制。必须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任务,才能得到比较重要的工作。他必须证明自己一定会还钱,才能借到钱。他必须结交到足够好的朋友,才能在自己需要准备考试或者外出做事的时候有人帮他做平时要做的事。他必须奖罚分明,才能团结起一群人。 博弈论的视觉中没有什么上层和下层,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博弈对局……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 我们学博弈论也是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精通博弈论而长期处在贫贱状态呢? 所以,如果你想改变现状,就一定要了解博弈论;如果你想成为通才,领会个中门道,就一定要学习博弈论。

  而这本书的一开头,就向我们强调博弈论不是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诡计,不是博弈。 正如毛泽东所说: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博弈论本身就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 要了解博弈论,就要先了解三个基本概念:帕累托最优,压倒性策略和纳什均衡。 帕累托最优的目的在于塑造一个理想的、令人快意的、稳定的世界。 压倒性策略则意味着:无论对手后续怎样操作,这个策略对你来说都是最好的。 纳什均衡则代表着一个在社会中,所有参与者都不愿意单方面改变的存在。 至于更为详细的解说,在书中去发现吧。哪怕全书你只理解了这三个理论,也是赚了。

  博弈论是关于人在社会中如何做理性决策的理论,但理性决策,往往不是我蛮喜欢的决策。就像那句话:听过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你不知道工作之余读书或者学习新的技能会更好吗? 你不知道陪孩子阅读或者玩游戏会更好吗? 你不知道控制好情绪不发火会更好吗? 都知道。但很难做到:因为人是感性的。 学习博弈论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人。 将我们尽可能地往理性人的方向改变。我们终生都会参与无数博弈,对抗不是大不了的事,一时的输赢也不是。 幼儿园小朋友玩游戏,首先要学的也不是怎么赢,而是在输了的情况下,怎么保证你不掀桌子,游戏继续。只有接受了失败的人,才有资格争取胜利。 学习博弈论,做一个敢于博弈的player,生活定然更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