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螺丝在拧紧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1000字

2021-02-07 01:2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1000字

  《螺丝在拧紧》是一本由[美] 亨利·詹姆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一):拧紧螺丝

  《螺丝在拧紧》[美]亨利·詹姆斯 208页 81083字 用时36分钟,阅读均速约2250字/分钟。批32,摘2,无待查,可能会二刷。 可能会二刷的原因是读到一半反应过来就不太对劲,感觉还想去前面找找线索,但其实感觉当一般故事看也行。就是讲了一个只有女主一个人见了鬼的故事。主体的故事视角是女主视角,但这其实是这个女主的手稿托付给了无关的人,无关的人讲述完了之后又给了听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总结出来的故事。简单说就是叙述不可信,尤其是里面对女主心理刻画都是注重拔高自己自我牺牲的,对周围的人物反应其实更多是女主的观察和猜测,不一定本来就是那么一回事,也可能越传越玄乎。比如她说什么别人就相信,三个人里只有她一个人看见出现了,她就立马觉得自己没问题,其实下文别人的反应都是什么都没有…但是从中期女主就完全歇斯底里精神紧绷,我看得快章节又短,最后一段真的有点喘不过来气,又瞥两眼确定结局,就发现没了,后记也没有什么都没有。很好,我很欣赏。其实我觉得女教师所有的搞事情都是想找来男主人,但是后来搞砸了,就美化自己。但是毕竟做了亏心事,心里有鬼日复一日就真的有鬼。到底怎么样我也不知道…这本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是读起来很顺畅,也很让人一个激灵。前面彩插配图也因为我其实不太喜欢娃娃类…感觉有点诡异。阅读体验7.5-8分。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二):老板思维

  

他们的挑战和痛点是什么?有哪些事让他们晚上睡不着觉?他们在讨论工作时的高频词汇是什么?

老板思维,就是想他所想,做他所做。甚至想到他没想到的事。你真的以为有一个高级的空缺等着你吗?其实他是想看到你的承诺度,和你是不是值得他去投资。

如果你想问题的时候只想一步,那就是缺乏战略思维。你要从多一个维度,从更长、更深、更高的维度来看问题。你现在的决策引发的下一步,再下一步的结果。如果能够调动跟你关系不太好的部门,就算是有战略思维。

你能深刻理解公司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隐形目标和显性目标。你要通过了解各个部门的目标,只有把目标体系梳理清楚,才能算用“老板思维”看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一定要明确你的发力点。你要给这个部门带来增量价值,而不是只在存量上优化。无论是工作方式上,业务形态上,人才吸引上,还是收入规模上,只要任何一个方面有增量,都算数。如果没看到你有增量价值,我就认为你没有胜任。

如果不会,就依葫芦画瓢的学,亦步亦趋的抄。干着干着就像了,像着像着就会了,会着会着就懂了。

站在不同的维度,按照更高的标准做事,才算是有“战略思维”。

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才能成为制定游戏规则的人。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三):经典永不过时

  

本书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亨利·詹姆斯的中篇恐怖小说,全文不到10万字。亨利·詹姆斯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一生写下多部中长篇小说,曾多次提名诺贝尔奖。同时,他也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所以在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本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的心理描写更居多一点。

小说讲述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受聘来到一座古堡,照顾一对父母双亡的富二代兄妹,却发现古堡里似乎存在着可怕的鬼魂的故事。不得不说,在看到这个故事设定时,我很难不想到一些同样发生在阴森古堡的恐怖片:《猩红山峰》《孤堡惊情》《招魂》《小岛惊魂》……历史悠久又阴森可怖的古宅无疑是发生恐怖故事的绝佳场所,自带一股哥特味儿。而只有主角能看到鬼魂,其他人却看不见的故事设定则又加深了这种恐怖,孤立无援的主角谁也依靠不了,只能自救。但故事写到最后,关于鬼魂的存在与否,他们又是因何要在古宅里作祟,作者也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一切都任凭读者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个故事可以有无数种解读,关键就在于你怎么理解。鉴于作者擅长分析人物的心理,我更偏向于一切都是主角幻想出来的,一切的恐怖事件全部来自于主角的心魔。

这本问世于1898年的恐怖小说,迄今已经走过了100多个年头,可时光丝毫没有减损它的魅力,它就如一杯陈酿一般历久弥新。或许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本书的写法和内容都不算新鲜,但看看后世有多少恐怖小说和恐怖电影受到了《螺丝在拧紧》的影响,而亨利·詹姆斯本人又影响了多少后来的文豪,就知道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而且光是今年,就有两部改编自本书的电影上映,此外还有一部剧集版待播,这些都足以说明,《螺丝在拧紧》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倘若想入门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从这本开始最好不过了。

最后再提一句,这本果麦出品的新版《螺丝在拧紧》,不仅装帧精美、排版舒适,还附带几张西班牙插画家巴勃罗·奥拉德尔的插图,完美地体现出了故事中的那种神秘又恐怖的感觉,非常值得收藏!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四):螺丝在拧紧,鬼魂在喧嚣

  

阅读小说的乐趣,除了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还有一层创作手法的解密,这是小说被赋予文学性的支点之一,也是所有大师级作家的杀手锏。

比如,当我们谈起心理描写手法时,总是不能忽略两个作家,闻名遐迩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国内读者相对没那么熟知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

实际上,亨利·詹姆斯在美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被称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当然,文体的开拓可能让文本产生阅读的难度,所谓技巧大于情节。但是亨利·詹姆斯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氛围大师,他通过心理的搭建、象征的设置、气氛的渲染,以及镜像的投射,赋予小说多重解读的可能,这点在其创作于189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螺丝在拧紧》是作家创作中期的作品,写作技巧上已经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小说开篇采用了《十日谈》以来的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因为平安夜聚会上的一则“鬼魂故事”,有人又讲述了另一起道听途说的更为“恐怖”的故事,两个故事的牵引在于撞见鬼魂的儿童,我们可以姑且以为这是大人眼中儿童的“恶意”,第一个一笔带过的故事中,看到鬼魂的孩子叫醒母亲不是为了请她驱走恶魔,而是想让她感同身受,所谓一个孩子拧紧螺丝,无疑将制造心理的紧张和恐惧感,这也是书名的寓意所在。

接下来,真正的故事开始了,这里,将会有两个孩子拧紧螺丝,他们是一座郊区庄园男主人的侄子侄女。

维度利亚时代的背景,庄园、英俊的绅士和单身的女家庭教师,最开始,一切的元素似乎都指向了《简爱》一样的爱情故事,甚至于听故事的诸位都是如此以为的,这应该算是正常且现实的期许。

但是詹姆斯笔下的故事可没这么简单,接下来的情节几乎都是围绕着女教师的心理活动展开的,也就是说带上一层镜像后,有可能是事实,也有可能是扭曲的影像,又或者视线的死角,所以,女教师是否真见到了试图引诱两个孩子的鬼魂,也成为了读者们一直讨论的焦点。

如果我们仅仅是跟踪女教师的心理走向,那么这个故事就变得很简单,聘请女教师的绅士从此不闻不问,两个聪慧美丽的孩子不可亲近,前任女教师和老爷的男仆双双身亡真相始终如谜,而他们的鬼魂却一直牵动着女教师的神经,她以为他们正在引诱孩子离她而去。她试图引导女管家格罗斯太太成为同盟,最终却功亏一篑。

整部小说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创作了一个内在的世界,而让外部世界拥有了多种不确定性,鬼魂是否真的存在?男孩为何被学校开除,死亡的真相又是什么?女孩是否也能看到鬼魂?

显然,所有疑问的根源都与女教师的精神世界有关,这也就是亨利詹姆斯创作上的最重要的特质,以人的意识为中心,关注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观真实性,构建人物的内心活动,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客观行为,而是内在的动机,这一点无疑对读者在阅读上的理解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当然,也给予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所以,阅读亨利·詹姆斯作品的门槛并不高,只是被毛姆称为“繁复晦涩、冗长复杂和矫揉造作”的文风加深了翻译的门槛,以致于这位非常重要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作家,没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被更多的中国读者看到。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五):螺丝在拧紧,经典永流传

  亨利·詹姆斯(1843-1916)著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剧作家,出生在纽约富裕家庭的他,在年轻时选择前往欧洲各地游历和学习,在短暂又略显年轻单薄的美国文化衬托下,欧洲大陆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他更有强烈的归属感,这位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名家最终于逝世前一年加入英国国籍,之后病逝于伦敦,将他的灵魂永远留在这片心心念念的土地上。

  《螺丝在拧紧》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心理分析小说开山之作,成书于1898年,此后经历100多年的流传依然广受赞誉,一方面是因为亨利·詹姆斯大师级的文学造诣,无论在结构编排还是叙事技巧方面,都将整个故事悬疑恐怖的气氛渲染地相当到位:开始一群人围炉夜谈,颇有些日系恐怖传说的即视感,而这群人在一个原本阴暗的黑夜中聆听原本就有些诡异的故事,更是将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推向极致,类似画中画的局面之下,甚至让身处书外的读者也不尽代入自己的想象:故事中的诡异会不会发生在我的身边,我身处的现实是否就是真实的现实,而在我身处的环境之外是否又有另外的观众在注视着我,欣赏着我所上演的“楚门的世界”?

  作品成功的另一方面,在于对家庭女教师自述的经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一是女教师所言为真,她所看护的两个孤儿拥有着远比同年龄儿童更为成熟甚至略显邪恶的思想,而这所豪宅也笼罩在死去仆人的鬼魂阴影下,最可怕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女教师一人能够看到背后的“真相”,其他人或者看不到或者因为某种原因矢口不言。这种“独自清醒”的状态使得当事人面临最恐怖的境遇,无人理解她,也无人拯救她,许多成功的恐怖电影都借用了这种类似的设定,如《孤儿怨》、《万能钥匙》等等,夹杂着超自然现象存在的故事本身就有种超现实的感觉,难以置信的逼真存在与人们常识认知的巨大冲突更是加剧了特有的震撼观感。而另一种则是与弗洛伊德理论极其类似的心理解读,即女家庭教师所有的自述都是她带有主观色彩的臆想,是她心理欲望在现实中的投射,说与弗洛伊德理论类似而不是直接的认定两者划等号,是由于《螺丝在拧紧》成书要早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提出,但同样对哲学、心理学有研究的亨利·詹姆斯应该也对弗洛伊德之后所提出的理论颇为认同。这也或许是同时代历史条件下,伟人们英雄所见略同的一种巧合。

  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已经被多次搬上荧屏,《鬼入侵》等多版本剧集以及同名电影都获得了不错的成功,而在今年上海电影节也上映了最新版的剧场影版《螺丝在拧紧》,原本的故事内核又搭建了最外层的剧场效果,让这个发生在1898年的故事又焕然一新地如到这个新的世纪场景中,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不禁要感叹一句:经典永流传!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六):《螺丝在拧紧》:鬼到底在窗外还是在心里?

本书作者是美国的英籍作家亨利·詹姆斯,他是19至20世纪的小说家、剧作家及文学批评家。他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向人们展现了迷宫般的内心世界。

这部《螺丝在拧紧》是一个嵌套式的结构,叙述者讲述的是一位友人的手稿内容,然后再由听众“我”以第一人称写出来。这样的结构从感觉上就像是螺旋迷宫,让人眩晕又好奇。

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女家庭教师,她接替去世的上一任家庭教师进入了一座远离尘嚣的庄园。她的学生是一个八岁的女孩和一个十岁的男孩。在她的眼里他们都充满着魅力,漂亮又聪明,她深深地被他们吸引了,发誓以保护他们为己任。但是渐渐地,家庭教师在庄园里发现了一件骇人的事,那就是前任家庭教师和老爷男仆变成幽灵频频出现在庄园,而他们的目的是要夺走两个孩子。最后在与幽灵正面对决时,两个孩子一死一疯,故事就此结束。

我有点后悔选在晚上读这本书,看完之后抬起头来,发现只亮着台灯的客厅里的阴影处,仿佛有什么东西在移动。但是细想之下,其实这个故事最大的魅力并不在于它本身的恐怖,而是所谓的“细思极恐”。所谓的“鬼”到底是家庭教师臆想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家庭教师是个与鬼抗争的勇士,还是个内心有鬼的始作俑者,还是鬼怪阴谋的受害者。下一步她会不会也像前任家庭教师一样殒命?这个家里到底有几个鬼?只有前任家庭教师和老爷的男仆吗?或者整个庄园根本就是一栋鬼屋?!

一种推测:家庭教师对于庄园主十分迷恋,出身卑微的她急切地想要融入这个贵族家庭。她想要两个孩子完全信任她,依赖她。她是否把自己当作救世主,臆想出了敌人?管家太太向她讲述从前两个孩子与两个逝者相处得如何融洽,她是不是嫉妒了?!所谓的“鬼”只是她心里的鬼,是占有欲滋生出来的鬼。

另一种推测:管家太太为何在家庭教师提到鬼魂时有些闪烁其词?两个孩子为何总是时不时地透露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怪异表情?他们的语言总是那样得成人化,会不会他们实际上是隐藏在孩子的可爱皮囊里的千年幽灵?!

语言的神奇力量就在于此,薄薄的两百页,给人以无限遐想。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七):每个人内心隐秘的角落,都关着一只欲望的猛虎

  

这个夏天,《隐秘的角落》热播,朱朝阳彻底火了。

这部被冠以堪比美剧、英剧的国产剧,在观众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最激烈的交锋几乎都围绕朱朝阳的黑化,妹妹珠珠的坠楼,严良和普普的被杀,甚至父亲和继母的死亡,是朱朝阳的精心策划还是无辜躺枪?

观众对结局的迥异解读,一方面与聚集本身后期剪辑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情绪受到剧中人物的牵引。张东升和朱朝阳反复探讨笛卡尔的故事,你选择相信童话还是黑暗。

混乱情有可原。当事人在表述时,有意无意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真相扑朔迷离。《隐秘的角落》中,所有的当事人都离世,只剩下朱朝阳的说法。警察没有观众的上帝视角,选择相信朱朝阳的日记合法合规,观众的暗黑解读同样合情合理。

对暗流涌动的人性拷问,影视作品偏爱的题材。除了改编自紫金陈的《隐秘的角落》,《罗生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原著都出自文学大师之手。

要论文学价值最高、思想内涵最深,当属英国著名文学大师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百年来评论界一直争论不休,成为20世纪最热门、最具有改编价值的中篇小说。

《螺丝在拧紧》同样是单人叙述,两个孩子、管家罗格斯太太、庄园主人等其他当事人均隐藏起来,读者看到的只是家庭女教师的讲述版本。选择相信女教师那个与魔鬼勇敢搏斗的恐怖故事,还是在小说中剥丝抽茧,重建事件的真相,取决于读者。

就其本质而言,悬疑推理小说是一种以解谜为核心的类型文学。作为悬疑推理小说的经典之作,亨利·詹姆斯的手法更加高明。在小说开头设置悬念,模糊了读者对单一信息源的警惕。小说的叙述者转换了三次。第一层是作者”我“,在某此聚会中,”我“听到道格拉斯讲述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第二层讲述者是道格拉斯,但他也不是事件的亲历者,而是女教师临终前将手稿托付给了他。第三层即真正的讲述者是女教师,她是事件的唯一当事人。乍一看人物挺多,实则是障眼法,极其考验读者的判断力。

但是,要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还远远不够。《隐秘的角落》真正吊起观众胃口的是剧中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以5个家庭碎片化的呈现,拼接成一张当代中国社会浮世绘。

《螺丝在拧紧》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无意将笔触着力于谜团、悬念和解答上,而是以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展示悲剧的深层动因。

表层是神圣与魔鬼的对抗。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正值中世纪宗教文化衰落,女教师出生于乡下穷牧师家庭,严格的宗教家庭教育,让她深信神圣与魔鬼的二元对理论。她将自己化身保护孩子童真的正义卫士,而将有私情的前任女教师与昆特视为魔鬼。在与魔鬼的殊死搏斗中,她精疲力尽,还是没能保护好小男孩。

深层是欲望与禁欲的角逐。女教师出身贫寒,正值盛年却独守单身,极度渴望邂逅爱情,机缘巧合遇到英俊洒脱、富贵有闲的绅士,怎么能不让她魂牵梦绕。踏入古老的庄园,女教师兴奋地一夜无眠,幻想以女主人的身份来管理。但潜意识里,她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介家庭教师,不可能与这个贵族家庭产生更深的联系。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女教师陷入自我肯定和否定的泥潭,进而歇斯底里,扭曲了精神世界。

所谓隐秘的角落,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欲望。欲望极其隐秘,以至于自己有时都难以发现。在小说中,女教师在庄园中多次看到幽灵现身,可是其他人却声称没有。不是他们假意欺骗,而是因为幽灵是女教师欲望的化身,别人如何看得见。

欲望的最大危害,正是在于看不见。它蒙蔽了观众也欺骗了自己,让人将恶归结于被动受外界影响。《螺丝在拧紧》中的女教师,人们对她的评价是“谈吐机敏可亲,无论怎么褒奖都不过分”。如果不加分析,很容易将责任归结于阴森的古堡、孩子们的怪异、男主人的置身事外,而对真正的敌人——欲望这只猛虎视而不见。

故事的结局在开头已经给出,这次事件之后,女教师去了其他地方继续从事家庭教育。对于她而言,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将这段故事尘封在日记里。

人们最终都相信了童话。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八):百年前的古典悬疑,哥特式的恐怖美学

  

《螺丝在拧紧》是一部一百多年前的恐怖小说。作者是亨利·詹姆斯。

初读此书,你就很容易想到《简爱》和《蝴蝶梦》。这两部小说都是以神秘的古堡为背景。这部《螺丝在拧紧》也是如此。好像一百多年前,人心的恐怖来源就多来源于神秘的城堡。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作者亨利·詹姆斯以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展开视角,描写了一个穷苦的乡下姑娘,来到一个华丽的城堡,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古堡有一个英俊的男主人,但是没有女主人。到这里的情节真的非常像《简爱》。

女主人公对男主人一见钟情,尽心尽力地照顾两个孩子(男主人的侄子和侄女)。男主人公对女主角却很冷淡,让女主人公千万不要打扰他。

女主人公在这个如梦如幻的古堡中和两个孩子朝夕相伴,似乎没有什么烦恼。直到她看见了两个在传说中应该早已经死去的管家昆特和前家庭女教师泽西,发现了古堡隐藏的秘密……

故事通篇基本都是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情节展开的很慢。最后的结局也并没有交代这两个只有女主角能看见,其他人都看不见的鬼魂到底是什么?

作者想要表达的似乎只是女主人公一边恐惧,一边不服气,一边想挽救两个孩子的矛盾心情和描述一种悬疑恐怖的气氛。

与世隔绝的古堡本身就是悬疑恐怖最好的场景之一。两个天真活泼实际暗藏未知心机的孩子,冷漠拒绝提供帮助的城堡主人,看上去和善好说话又容易左右摇摆的厨娘,存在于传说之中,常常以鬼魂形态出现的怀着恶意的男女以及一个懵懂无措的主角,都是恐怖片的最佳配置。

那这本书的谜题到底什么?作者并没有交代。我说一下我的理解吧。

首先是小男孩迈尔斯被学校开除的事情。在一百多年前,能上得起学的基本也都是贵族。一个颇有背景的贵族子弟在学校能犯下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会被学校开除呢?

我觉得原因是很明显的,迈尔斯对家庭教师最后说的话:我对自己喜欢的一些人说了一些话,他们又告诉了别人。

什么话有这么大的威慑力?不是话的原因。是迈尔斯对喜欢的人说了。在一百多年前,同性之恋还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不被世人理解。所以应该是迈尔斯流露出了同性恋倾向导致了他被学校开除。而导致他产生这种倾向的无疑是前管家昆特。死去的昆特频频回来找迈尔斯也从侧面应证了这种行为。

假设昆特引诱了迈尔斯,那么昆特的死到底是意外还是被人处死了也变成了一个疑案。

同样和昆特在同一阵营,也死了的前家庭教师泽西小姐也许和昆特有同样的罪。两个年轻男女一前一后死亡本身就不是正常的事情。如果是因为这两个人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就能够理解了。

女主人公是因为看见了这两个鬼魂才发现了古堡的秘密和两个孩子的不正常之处。两个孩子是否继承了昆特和泽西的遗志呢,这些都是未解之谜。作者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整本书的恐怖氛围渲染得非常到位,让人不自觉的会沉浸在这种氛围之中。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背后发凉,那么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螺丝在拧紧》的书名起得也特别好,螺丝在拧紧,一种紧张的氛围迎面扑来。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九):因螺丝拧紧而扭曲的心魔

  

《螺丝在拧紧》自1898年发表以来,随之引发的争论就从未停歇过。起初,它给人们的印象不过是一个鬼故事,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人们对其的解读和认知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鬼怪之力日渐消退的同时,心魔之说渐渐成为了主流观点。但即便如此,关于故事背后隐藏的真相至今仍没有定论,毕竟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合理解释这部作品,或许这便是它日久弥新的真正原因。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虽然其中记述的幽灵事件并没有太过惊悚的进展,但从始至终,总有一种不安的情绪营造其间,令人不由得为之胆战心惊,仿佛看似安稳的局面随时都有可能彻底打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而这部小说之所以会始终弥漫着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是因为作者写作时所使用的语言充满了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沉默、空白、含混不清和模棱两可的内容,令读者无法借由蛛丝马迹猜测其背后隐藏的秘密。具体来说,这种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有意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而利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时主观性往往很强,必然会出现信息缺失和扭曲的情况。可以说,选择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视角,无疑是令小说产生扑朔迷离效果的重要基础,同时这一手法也被不少推理小说采纳,创造出了不少利用第一人称叙事,从而实现叙述性诡计的作品。

二是女教师自身性格上的踌躇与多疑,使得整部作品始终被这种情绪包裹其中,现实与想象的界限也由此变得模糊不清。诸如有关迈尔斯被学校开除之事,她完全可以直接写信给校长询问原因,并及时为对方安排一所新学校,可是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自鸣得意地搞了一个偷信的小陷阱,试图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和结论。

而在幽灵的事情上亦是如此。不难发现,文中她一边念叨着孩子们对两个幽灵的事只字不提,一边主观地揣测着可能的原因,却自始至终从未就这一问题真正开口询问过孩子们。于是读者所看到的,是一个在不断借由蛛丝马迹进行所谓推理的女教师,但是这些推断和结论到底有多少是事实,却不得而知。换句话说,有可能所谓的孩子与幽灵为伍之说,不过是她单纯的想象而已。

不过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为了防止女教师被读者认为精神不正常,特意安排了格罗斯太太陪她一起“发疯”。正所谓三人成虎,便是如此。格罗斯太太的态度无疑在小说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连忠实的女管家都相信她的这番鬼怪之说,并且还将这幽灵的来源说的头头是道,想必实际情况应该八九不离十吧?

于是乎,格罗斯太太的言行不仅让女教师对邪恶的鬼魂深信不疑,同时也让身为读者的我们开始相信所谓的幽灵之说。至于小说中到底有没有鬼这一问题,即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唯一的区别不过是读者如何理解相关的剧情罢了。

支持幽灵说的读者必定会指出,女教师在首次向格罗斯太太说起鬼魂之事时,有对昆特的样貌进行详细的描述,从头发到胡须,从脸型到眼神,说的头头是道。对于初来匝道的她而言,不可能如此之快地掌握一个早已死去之人的详细样貌信息,所以这只可能是她真实看到的景象。

如此这番考虑确实有其实际意义,但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格罗斯太太其实是在撒谎。

仔细想想便不难发现,只要格罗斯太太说是,又会有那个读者会怀疑其中的真假?更何况关于这两个幽灵,格罗斯太太本人是看不到的,迈尔斯在死前证实他也看不到,至于弗洛拉虽不得而知,不过她在湖边时确实有否认自己能看见;也就是说,整个庄园之中,只有女教师一人是真正看见了幽灵,那么这些幽灵难道不会是她幻视的产物吗?

而格罗斯太太之所以会撒谎,很有可能是想利用幽灵之事控制住女教师,迫使其主动辞职离开。毕竟在昆特死后和女教师来之前,她拥有着犹如庄园女主人一般的地位,拥有着两个小孩全部的爱,而这个新来匝道的女人却将其活生生地抢走了,无论是从家庭地位还是与孩子的情感,女教师无疑都构成了威胁,因而将她除掉显得尤为重要,哪怕这种想法仅仅存在于潜意识,同样可以借由幽灵之事激发出来。甚至从某种角度上看,她不仅让女教师确信自己见到鬼魅,还主动提供各种细节让她相信两个鬼魂是邪恶的。

至于女教师,则无疑是所有可怕事件的根源,即便是真的有幽灵存在,就书中所记录的内容而言,很难证明他们有实际做出任何邪恶的事情来。事实上,他们所有的邪恶行径都是女教师和格罗斯太太碎碎念和异想天开的结果。

因而,若说这一切不过是她自导自演的闹剧,一点也不为过。

她为何会有这样的行径呢?弗洛伊德学派的学者或许会跟你说这跟她的性压抑有关,埃德蒙德·威尔森在论文《亨利·詹姆斯的模棱两可》中明确主张:“这个被塑造出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女教师是一个性压抑的神经症患者,而幽灵也并非真的幽灵,不过是这个女教师的幻觉而已。”

毕竟在那个年代,像是昆特和杰塞尔小姐的行为是得不到认可的,更何况女教师的父亲还是位牧师,因而她非常清楚如何做一个符合时代的女性,但是这一形象却并不一定符合她自身的想法,书中有大量女教师与格罗斯太太或是两个孩子亲吻的片段,数量之多即便是在崇尚亲吻礼的西方也颇显不正常,其中无疑充斥着有关性的暗示。

另外,从更为现实的角度来看,想要成为女主人的女教师,试图借由不遗余力地保护两个孩子这一行为,奠定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地位。毫无疑问,幽灵事件是个能让她大展身手的绝佳机会,不仅履行了不要让男主人操心的诺言,也可以向他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

只可惜,所有的如意算盘都伴随着螺丝一步步的拧紧而走向了土崩瓦解的极端,唯有那心魔依旧唱着怪诞的歌曲,继续述说着这个令人想起不由得毛骨悚然的故事。

  《螺丝在拧紧》读后感(十):《螺丝在拧紧》:小说爱好者们,干了这杯莫吉托

  螺丝在拧紧8.7[美] 亨利·詹姆斯 / 2020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博尔赫斯认为,小说是一场文字游戏。这个观念有可能来自亨利·詹姆斯,因为他是博尔赫斯最爱的欧美作家之一。情节或真或假、细节语焉不详、用词炉火纯青……作品与真实世界若即若离,文学的垂训功能逐渐淡出,更多是引导读者思考。这都是亨利·詹姆斯留给文学的遗产,他也被公认为是运用小说艺术最巧妙的大师。

  就小说技巧来说,《螺丝在拧紧》无疑是欣赏大师才华的不二之选。问世于1898年,却意外的好读。读起来毫无时代的距离感,丝毫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繁琐的文气。故事非常简单,没有欧美人绕口又相似的人名,也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讲述了年轻女教师在古老的城堡里教学时的奇遇,清清爽爽四五个人物。小说全长不到10万字,接近中长篇的体量,一个安静的上午或下午就能读完。

  大师之所以被誉为大师,即便是主流纯文学界之外的悬疑小说,也能写出不一样的味道。《螺丝再拧紧》绝不是粗制滥造的爽文,而是一篇看似无章可循却无懈可击的艺术佳作。正如小说的名字一样,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心在一点点被提起来,紧张的气氛慢慢聚拢,就像是一圈圈拧紧的螺丝。在小说接近尾声时,惊悚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令人感到诡异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潜移默化中。

  虽然阅读毫无障碍,亨利·詹姆斯还是增添了阅读小说的门槛。换句话说就是后劲。好比初出江湖的少年和纵横武林的高手,使出了相似的一招,前者仅仅是有力道,后者蕴含了几十年的修为。

  所以读罢《螺丝在拧紧》,读者心中会涌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既心满意足,又怅然若失,感觉理解了小说的全部内容,又怀疑有哪个地方暗藏玄机。欲罢不能激起好奇心,不由自主拿起小说二刷、三刷。

  这种感觉正是来自亨利·詹姆斯的文学技巧。首先是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是不是关键一环被偷天换日。比如,小说的叙述者就换了三次。面对读者的讲述者是“我”,在某此聚会中听到道格拉斯在讲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但是呈现出来的故事并非道格拉斯所讲,而是“我”根据道格拉斯临终前托付的手稿的笔录。第二层讲述者是道格拉斯,可惜他既不是这件事的亲历者,也不是手稿的作者,而是家庭女教师临终前将手稿托付给了他。真正的讲述者是女教师,她是事件的唯一当事人。这种层层转述的嵌套式故事,谁能保证哪个人不会对故事添油加醋或删减篡改,毕竟人都在有意无意美化自己的行为。

  其次,当读者沉浸在不断紧张的情节中时,恰恰掉进了作者设置的陷阱中。第二遍读的时候,读者必须随时保持警惕之心,才能发现文字的模棱两可导致的多元化理解。格罗斯太太是平平无奇还是老谋深算,两个孩子是天真无邪还是暗藏玄机,幽灵看似逼真却又模糊,这些都需要读者自己去破解。为了解开这些疑惑,强烈推荐多次咀嚼这本小说。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种解读。这或许是伟大的作品总能跨越时代的原因。《螺丝在拧紧》诞生一百多年来,每个时代都产生了新的解读,也让这部作品历久弥新。

  1898年作品发表时正处于哥特时代末期,宗教观念在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读者普遍相信女教师的讲述,认为魔鬼真的存在。随着以弗洛依德为代表的心理学的兴起,读者在小说中又发现了“心魔”,认为女教师是个极度的性压抑者,魔鬼是她臆想出来的对象,根本不存在魔鬼。哪一种解释都言之凿凿自圆其说,却又难以完全打消读者的疑惑。

  这正是亨利·詹姆斯乐于见到的局面。学界普遍认为,他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笔下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仿佛是迷宫般。事实上,人类的内心世界异常复杂,看似有迹可循实则难以捉摸。所以,亨利·詹姆斯用笔总是欲言又止,通常只以映射、隐喻和象征来刺探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本人的立场被抹得干干净净,评判的权力交给读者。

  这里作者又设置了陷阱:读者看似是在评价人物,实际上也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观。当人们凝视女教师的内心世界时,何尝不是在拷问自己的灵魂。

  当然,读者大可不必执着于其中的隐喻,就像亨利·詹姆斯所言,就把它当做一个“纯粹而简单的故事”。毕竟小说是一场想象力的游戏,阅读《螺丝在拧紧》的过程,如同夏日点上一杯清爽怡人的莫吉托,享受小说带来的微醺时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