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那个卖肾买iPhone的年轻人现状曝光:透支的人生,迟早要
作者 | 肥猫
2011年, 4横空出世,风靡全球。
在当时,手持一部就是“时尚人”“有面子”的象征。
就连还没有赚钱能力的中国高中生,也纷纷趋之若鹜。
其中,也包括了17岁安徽高中生小王。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小王为了紧跟风潮,竟剑走偏锋,在网上找到了卖肾黑中介。
在对方“承诺”手术无痛无害后,他欣然卖掉了自己一个肾,获得2.2万元,买到了梦寐以求的和iPad。
这样奇葩的消费举动,很快登上了各大新闻头条。
面对采访,小王大言不惭:
“一个肾脏对我来说足够了,为什么需要另一个?为什么不卖它?”
丝毫没觉得有任何不妥。
如今,10年过去了,电子产品飞速更迭,也早已成为上古机型。
只剩一个肾的小王,过得还好吗?
很不幸,由于当年手术环境没有达到消毒标准,导致伤口感染,送院时,肾功能已严重损坏。
从那以后,小王的身体每况愈下。
如今,这个身高1米9的年轻小伙,被定为三级伤残。
每天只能卧病在床,瘦到只剩90多斤,生活无法自理。
更绝望的是,由于病情恶化,小王需要长期做肾透析,全家的钱早已被榨干,只能靠低保度日。
仅仅为了一部手机,就轻易卖掉一颗肾。
可当健康逝去,再多的钱也换不回一个完整的身体。
今年,小王才刚刚27岁。
本该处在拼搏事业,结婚生子的黄金年龄,却因一念之差赔上了自己后半生,让整个家庭陷入沉沦。
不得不让人感叹、唏嘘。
正如《断头皇后》里所说的:
“他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总有人在眼花缭乱中迷失。
即使前车之鉴已足够惨痛,但“小王们”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看看身边那些生活“精致”的年轻人们。
在社交网络上,女孩晒出香包美酒,高级化妆品。
男孩则用闪闪发光的手表,限量版鞋来彰显自己的不凡。
即便这些消费的数额高得让人心疼,还是盲目跟风去维持精致的假象。
究其原因,是这届年轻人太虚荣了吗?
我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人性的欲望,我们无法避免。
消费风气之所以越来越狂热、冲动,更多的,是“消费主义”构造出的一套精妙、自洽的商业及文化逻辑。
通过各种手段,让你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选择,都不知不觉陷入一场精心布局的操控之中。
【计划报废】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花好几千买了一部中高端手机,想着只要注意保养就能用很长时间。
配齐手机壳、钢化膜不说,平时偶尔还会除除尘,简直当宝贝一样看待。
谁知,1年左右就出了问题,卡顿严重不说,还总是闪退,死机,影响正常使用。
就连公认流畅顺滑的苹果手机,也会在几次系统升级后,变得巨卡无比。
曾经一位哈佛大学的学生发现:
“每次苹果发布新机后,变慢的谷歌搜索指数就会飚升!”
新手机的销量也随之蹭蹭上涨。
显然,这一切并不是产品质量不到家。
而是“计划报废”偷偷作祟。
BBC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揭露了其中的商家阴谋。
永远不要想着花钱买一件商品,只要不追求更新换代,就能用很久。
每件商品都有“计划寿命”,到时间就报废,让你不得不换新品。
早在1924年,几家全球最大的电气公司,就偷偷签了个机密协议:
缩短灯泡使用寿命,从2500小时缩短到1000小时。
要是谁生产的灯泡使用寿命长,还要被罚款。
这样的操作,就是为了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次数。
后来,无论是洗衣机的加热元件、打印机的墨盒、电动牙刷等,都开始有了这样的属性。
这些产品甚至在生产的时候,就加入了“双保险”。
不仅到时间就报废,报废前还不让你重复利用。
最常见的就是在电池盖上设计特殊螺丝,防止有人自行更换电池延长使用寿命。
最后,为了以防万一,他们还会在售后服务上做手脚。
一旦过了保修期就容易坏,自费维修还不划算。
而你却觉得只是自己运气不好。
这就是“计划报废”陷阱,可以说是商家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从源头上让你不停买买买,养成不断更换新商品的习惯。
【制造需求】
不断更换已有产品,只是开始。
基础打好后,商家就要致力于制造需求,让你买更多更贵的东西。
比如你想买一瓶洗发水,你本来的真实需求,只是迅速把头发洗干净。
结果上网一搜,他们却告诉你:
这是新升级的洗发水,不仅可以去屑去油,还能有效保湿。
而洗发水的旁边,则是护发素,功效是滋养秀发,不会毛躁,让你更加自信美丽。
这时你已经开始心动了,但“惊喜”还没结束。
护发素的下面,还有最新款的吹风机。
可实现更多档位切换,负离子护发按摩头皮。
一看月销量,5万+!
你心想,这么多人买,应该很好用吧。
这时候,你已经忘了你的最初需求只是一瓶洗发水。
于是脑子一热,花5倍的价钱满足了这些新的需求。
你开始认为,有负离子的吹风机肯定比没负离子的要好,即使你也说不出具体有什么区别。
你甚至也根本不在乎那多出来的几个档位,可能一次也用不上。
但就是单纯地相信,你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还有5万多人也需要这些东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商家就告诉我们,不要压抑自己的需求:
“女人就应该对自己好一点”
“男人就要舍得花钱”
除了日常用品要用好、用贵,配套购买。
到了各种节日,更是不能亏待自己、恋人和家人。
比如,你需要在情人节的时候吃得更精致(贵)一点。
又比如,像这则花呗广告,即使借钱也要给女儿过个体面的生日。
还美其名曰:仪式感。
但实际上,这些需求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这种消费行为还有一个隐形的致命后果。
就是边际效应递减,一旦适应了这些需求,新鲜感、满足感会越来越少。
为了维持快感,你必须购买更多,花费更多。
慢慢的,你的需求越来越难被满足,心中产生的空虚感也越来越多。
为了弥补这种空虚感,只好投入到新一轮的消费需求之中。
【阶级焦虑】
那么,人们最难实现,但又最想实现的需求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阶级跃迁。
一直以来,人类都有模仿上层阶级生活方式的倾向。
对别墅、豪车以及奢侈品有一种天然向往,却没有足够的财富支撑。
久而久之,就会陷入长期的阶级焦虑。
针对这个痛点,商家们造出了“轻奢”概念。
不仅价格上让人可以承受,看上去也有那么点品味和格调。
给消费者一种高阶级的身份认同感。
我有一个朋友,就特别喜欢买轻奢产品。
每当穿梭在各大品牌店,总是出手阔绰。
按她自己的说法,是要过名媛般的生活。
这让我有点吃惊。
同样是工薪阶层,为什么生活水平差距这么大。
后来才知道,她光鲜亮丽的背后,靠的是信用卡、花呗和贷款机构来支撑。
而这,正是“消费主义”的一种洗脑:
“买了XX,你就是上流人士”
更厉害的是,他们还会把质疑的人裹挟在消费升级的氛围中。
一旦你有疑问:
“这东西凭什么这么贵?”
“我买它有必要吗?”
马上就会有声音告诉你:
“别问,问就是穷!买就对了!”
“你现在不懂,等你品味提升上去以后,自然就知道了”
以前的人,只有在买房时才会考虑超前消费。
但现在的人,会超前消费去购买一些不具有投资属性的物品。
本质上,他们并不是喜欢物品本身。
而是想传达:
“我有消费奢侈品的经济实力”
“我配得上过上层阶级优雅、精致、从容的生活”
这种“配得上”“买得起”的感觉,正是化解阶级焦虑最好的诱饵。
而且为了防止“阶级”滑落,你还得不断用金钱堆砌物质来维持。
其实,不管是工人,白领,还是高管,都不算上层阶级。
但就是这些“穷人”的圈子里,却充满相互鄙视,非要争出个我高你低。
加上资本在背后的灌输强化,商家才得以在这条鄙视链上轻松收割。
总的来说,商家利用“阶级焦虑”,让那些本不具备相应非必须商品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去消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三观。
而体验过程的虚幻感,只是他们帮你造了个梦,再提供途径从表面上圆梦罢了。
商家们真的很聪明。
他们向你灌输消费观,包装自己的产品,还借钱给你消费。
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割闭环。
在赚了你现在和未来的钱的同时,还进一步堵塞普通人实现财富自由的路。
当你沉迷各种消费,失去了存下本金的机会,也就永远达不到有钱有闲的盈余状态。
那么,如何才能脱离“消费主义”困境?
我认为要做到两点:
(1)理性思考
不要在看到光鲜亮丽时就一味追求。
通过戒掉不必要的物欲,建立自己正确的消费观。
要清楚自己的钱花在了哪些地方,选择合适的消费环境。
每次消费时,都要结合自身情况,按照识别需求、搜索信息、评估选择、决定购买四个环节进行。
不要透支消费,要留有存余应付生病之类的突发情况。
只有在冗杂的消费信息中静下心来,才能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毕竟,拐杖再精美,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个占地方的杂物。
(2)认清自己
从内心真正认识自己,挖掘自我价值。
李银河说:
“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是存在的。
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精致不是表面上依靠昂贵的鞋包化妆品等外物来体现自己。
这样只是看似物质丰富,实则心智匮乏。
放下外在的物质焦虑,真正的精致,取决于你由内而外的努力。
一个人只有开始真正成为自己,才是最富有的时候。
—END—
“点赞”和“在看”,
分享好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