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00字
《局外人》是一本由[法] 阿尔贝•加缪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外人》读后感(一):局外人
好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整本书,当然这还是因为这本书本来就很短。20210126,说实话看完这本豆瓣评分很高的书,我并没有多大感受,甚至有点看不懂。
默尔索面对母亲的离世表现得异常冷漠,去养老院为母亲守灵似乎只是机械例行公事,不带一丝感情,旁人看来就是冷血无情,在默尔索杀人后的庭审上,他陈述的杀人原因是因为刺眼的太阳(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这没有人会信,但他最终被判死刑的原因更多的是自己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冷漠无情的人最终被冠上了故意杀人的罪行。在这场庭审中,判决的是默尔索的事情,但默尔索并没有什么发言机会,反而是律师和检察官之类的局外人为默尔索的罪行激烈辩论。而默尔索是关乎自己事情的局外人好像也说得过去。
我应该和庭审中的其他人一样,觉得默尔索就是一个古怪的人,换作日常中也不太想跟这样的人相处,但又可以理解默尔索对待母亲的情感,自己不能给母亲更好的照顾而把母亲送去养老院这有什么错呢,到现代社会父母在孩子违逆他们时也会说出“看你这个样子就是不会管我们了,我们去养老院过算了”,因此给孩子冠上“不孝”的名号,这样的枷锁是否会进一步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本人愚钝,跟父亲已经很多天不说话了,看什么都会引发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思考,还有更深的体会也不太说得出来了。
《局外人》读后感(二):局外人-加缪(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吗?)
历时好几个月终于看完了。我看很多人在讨论哪个版本翻译好,虽然没有对比看别的,这本我就觉得翻得很好,没任何障碍,且貌似这版是豆瓣最高分。
这本书一开始就很吸引我,一个很突出的印象就是 巨真实!且内涵和深度不流于表面。知道里面有需要膜拜的干货,读起来也有意思,但不需要也不适合风卷残云看完的感觉。慢慢看,不然很容易囫囵吞掉里面的深刻和内涵的感觉。
喜欢这几个对加缪的点评:“加缪之智性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雅正的风格和超强的专注力”“在不公正的世界中使正义成为可能,人道主义便是他了”“他被真切的道德承诺所激励,全身心投入生命中严峻的基本问题。”。
对书的点评分析:“默尔索究竟不愿参与哪一场游戏……默尔索不愿撒谎。……所有人每天都撒谎,唯愿生活变简单一些。但默尔索不愿简化生活,这恰恰与他显露人前的那一面相反。”这个评论分析也太好了吧!!!
撒谎,只是让自己过得简单点,少点麻烦,好像也不是什么不能做的事,虽然,可能真的会做不出来。。。那么当撒谎会伤害别人的时候呢?当你不得不附和一群人撒谎以自保时,被污蔑的人可能面临巨大危害,你怎么办?选择真实正义保护被污蔑的人,还是选择撒谎以自保?……
《局外人》读后感(三):《局外人》|腻歪人的欧美文学叙事
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是支持我读下去的唯一动力,因为我真是烦透了欧美文学的叙事方式和要义。
从我记事起的阅读应该从小学算起,那时候我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的买作文书看。所以严格算起来,我绝对是深受中国模版作文其害的资深受害者。不过这毋庸置疑奠定了我近十年语文课代表的坚实基础。
初中高中主看科幻,偶尔言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了我不正经念书的不二动力,成为我考上剑桥走向人生巅峰的垫脚石。
到了大学,那自然是附庸风雅的看世界名著了。叫得上的名字的基本都看过,也曾憋了大招使了大劲的配合着历史研究其背后的文学要义。没起过什么推动人生的实际作用,只是给在图书馆午睡提供了窗,阳光,还有书桌。
《局外人》很欧美,也够深刻。梗概很简单:主角默尔索的母亲病逝,而他并未在葬礼上“表现”出痛不欲生——这成为他后来过失杀人却被判定死刑的重要依据。
在整个证据收集,审判对峙中,他有很多次机会说谎,来获取大众的同情怜悯,但他没有。所以我看到豆瓣上一个评论就笑出了声“默尔索,你可急死我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是啊,你只要演演戏就过去了。就算你认为生老病死是常态,就算你内心悲痛但可以控制情绪,就算你不屑于扮演道德楷模,你也可以装一装啊。这可是关乎你性命的生死关头啊!
捉急[打脸]
话说,人类到底是有自负才认为自己能够判定一个人的内心有多悲痛啊
《局外人》读后感(四):《局外人》:看主人公转变的人生观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在其著作《三重境界》中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禅机即哲理,哲学是可普遍应用于世界方方面面的真理。因而,这一执着于相;执着于空;空即空、相即相、空即相、相即空的认识过程,也同样适用于人生。看加缪的代表作之一——《局外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小说主人公默尔索人生观的一整个转变过程。随着世事变化,默尔索眼中的世界由一个游戏的人间,变成了有追寻价值的严肃之境。
在《局外人》里,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公司小职员,独自租住在巴黎的某一街区公寓里。老母亲住在乡下的养老院;有喜欢的女朋友玛丽但却不愿意和她步入婚姻;邻居里有与狗相伴的孤僻老头萨拉马诺,有家暴倾向的雷蒙。
故事从默尔索到乡下处理母亲的身后世开始,在守夜及葬礼过程中,默尔索发现自己对母亲在养老院的生活毫不知情,母亲在养老院生活期间交往的朋友、情人都是在葬礼时才首次知晓。葬礼后,默尔索回到城里,在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同时,默尔索与玛丽亲密交往,但依然对玛丽提出的婚礼不以为然。公寓楼里,默尔索逐渐与雷蒙成为“朋友”,并对在警察面前坦护雷蒙对女朋友的家暴行为毫无愧疚。此一时期,默尔索认为“人生不可能真正改变”,“每种人生的价值相差无几”。然而,在一次海边度假时,默尔索莫名其妙杀死一名阿拉伯人,被投入狱。从此,默尔索的人生彻底改变。他被迫离开声色犬马的花花世界,徒然面对四壁高墙。在狱中,通过律师、法官的诘问,默尔索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此时,他才明白“人最终会适应一切”,他“可以(选择)用另一种方式生活”。
这些年,当我过着荒谬的生活,有一阵不明朗的微风从未来的深处吹来,它途经那些尚未来临的年月,一直吹拂到我脸上,一路上它剥去了在那些并不比我既有的真实的未来时刻,别人向我提供的诸种可能性。在《局外人》中,由于默尔索的人生态度的转变,加缪也采取了不一样的写作方法。文中,加缪笔墨由一种小说叙事转变为哲学对话和人生思考,读者也从叙事体悟变成了哲学思辨,然而两种状态衔接十分自然。掩卷不禁为加缪的巧思赞叹,也为默尔索的转变唏嘘。
《局外人》读后感(五):局里局外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南方某城市的三和人才市场里聚集着一群奇怪的人,不同于传统语境下面对进城打工者们形象的塑造:比如勤劳朴实就知道干活,比如目标感强赚钱为回家盖房子聚媳妇生男娃,比如乐观向上满脸带着笑意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
这些人与他们的先辈们完全不同,他们天天懒懒塔塔只愿意打短工,干的工作稍微累点他们就跑路了,混吃等死对未来完全没有规划过一天算一天,满脸颓废,娱乐就是在网吧里面打游戏赌博,身份证都卖出去的没有身份的人,这些人戏谑般地被称为“三和大神”。我读完加缪写的《局外人》说的默尔索第一感觉就是如果默尔索来到当今的中国,应该会和这些大神们相处地非常愉快。
同样脱离于主流的社会圈子,同样的做事乖张且有违法的行为,同样的做人有些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如果说大神们变成这样可能有难言的苦衷,可是默尔索相对这些人来说要好些,因为他有正式的工作,有女朋友,他是带着点自愿变成这样的,而大神们真是啥都没有,就剩烂命贱命一条了。
如果说社会上因血缘、经济还有权力的格局而自发形成各种各样的圈子的话,三和大人也好还有默尔索也罢应该都不是或者都不愿意是这些圈子里人,相对于这些圈子的人来说,他们是局外人。
默尔索的堕落感觉带着中产阶级有闲有面的意思,三和大神们就带着底层社会血刺呼啦的样子,他们可以都是社会变革的背景下的被牺牲掉的那群人。他们的病因都是活在治世和乱世之的夹缝之中而又适应不能。
我有时候觉得“存在主义”这种思潮可以说真是二次大战和冷战背景下的独特思想现象,可以说理性主义熏陶下的欧洲兄弟们在遭受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刺激后很自然产生的应激类反应,本来啊他们信仰上帝信仰理性日子过得好好的,忽然战争来了瘟疫来了第三世界的野蛮人和纳粹来了,措手不及下有的像茨威格一样自我了断,活下来的也有这样那样的创伤,他们开始反思过去,想想那些什么未来啊仪式啊信仰啊责任啊都扯淡,只要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就够了,存在即合理。
作者加缪本人作为这种思潮的哲学健将,通过自己的文字创作能力塑造出了典型人物默尔索,来佐证他的学说是正确的,因此这个人物非常刻意地被安上这种思潮的各类标签,在那个时代就显得极其的特别。
《局外人》读后感(六):默尔索和他的女朋友
这是我第二次看《局外人》。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的关注点是主人公默尔索,他的行事风格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只觉得他疏离甚至看起来淡漠消极。这一次看全书,加上其他文本对默尔索的全方位解读,我已然谈不出其它更独到深邃的见解。
默尔索人如其名,沉默,离群索居。他遵从内心,信奉真理,不虚与委蛇,假意虚情。他怪异,所有的情绪和行事方式都是符合当时心情,而不是迎合别人来伪装。在一次激情杀人后被捕入狱后,最后送他上断头台并不是杀人事件本身,没人验证他的证词真伪,而是把焦点放在他妈妈死后,他没有表现出符合大众期待的悲伤,反而过起了正常的生活,交往女友,看喜剧片,被人当作丧失了道德感的怪物。
默尔索是局外人,在于他和外界保持联系的同时,又勇于做真实的自己,因为真实会刺痛局内人,让他们感到恐惧,为了排除异己,局内人必须审判他。无疑,默尔索是一个独行的勇士,他好像什么都没做,只是陈述事实,却又实实在在捍卫了叫做真理的东西。
在看《局外人》,默尔索并不是冷漠疏离的人,因为大多人在大众道德捆绑下,习惯性表演快乐、悲伤等情绪。他只是讲了真话,做了当下最即时的反应。他也会面对众人的审判,因为察觉到人们对自己的憎恨,而产生想哭的冲动,即使这种冲动挺愚蠢。
对于默尔索的解读还有非常多。我们赞扬他,说他顺从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是真理的殉道者。除去仇恨他审判他的那些人,其中他的女朋友玛丽却是不苛责他的人之一。玛丽问默尔索是否爱她,默尔索回答并不爱她,就是这么坦诚的回应。玛丽当然会低落,但她竟然能够自洽,重新恢复常态,和默尔索交往,并且在出庭中为默尔索申诉流泪。
玛丽同样是一个非常棒的女人,她并没有因为默尔索的不爱而憎恨他。对于真理,除去极力排斥的那些人,还有玛丽这样的人,虽然一开始难以接受,但是最终还是站在了真理的一边。从这里,读者也可以看到加缪的柔情,对于人们辨别真理和虚伪,他是抱持着希望的。
对我而言,除了本身故事的精彩,人物刻画的成功。加缪对主人公默尔索在入狱后的心里刻画实在是太厉害了,让我感受到死亡逼近,意志被逐渐摧毁的全过程。默尔索在监狱里会想念美好的事物,通过锻炼记忆来摆脱无聊,他对死亡没有畏惧,对生存没有极大的渴望,这一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只是专注于当下他的环境带给他的即时感受。这样的描写使我觉得恐怖,不知道我是恐惧死亡本身,还是因为加缪对死亡的拆解,让我有了具体化的恐惧。这部分的阅读体验让我非常不适。
这个版本翻译得挺好,通过翻译,竟然能体会到加缪行文的魅力,引人入胜,是我会想再读一次的书。
以上。
《局外人》读后感(七):默尔索的阴影
默尔索的阴影
在谈及默尔索这个人物的时候,加缪说:“在我看来,默尔索并非落魄之人,却是贫白、赤裸之人,是爱阳光、不留丝毫阴影之人。”默尔索的这种“绝对赤城”,即坚持自我与真我,不被这个世界世俗的规则和道德所玷污,与那些尘世中审判者眼中他的形象之间,俨然构成了一种悖论。在审判者眼中,这种对于道德和法律的漠视,恰恰对整个现代社会构成一种威胁,构成一种现代社会中的“阴影”,必须予以清除。默尔索最终因为“局外人”而获罪,罪名即是——“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没能同步。这种“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正是缘于他深刻洞悉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荒谬感”,不媚俗并取悦于它,并采取一种“自我疏离”的处世态度。
关于“荒谬感”,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这样阐释道:“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就像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谬感。”这正是存在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荒谬性。存在主义与继之的荒诞派对于世界本质的“荒谬性”,认同感是共同的,但最大的分歧,比如加缪与贝克特,在于对“荒谬性”的态度上,贝克特等对于“荒谬性”的实施者——世界是承受的,充当着被动者的角色。而存在主义者则不同,对于实施者则是主动性的,反抗的,尽管萨特的反抗方式与加缪的绝然不同。最显著的方式便是,加缪阐释并认同了西西弗往山上不停地推动石头——这个单一而悲剧性故事。
而默尔索同样是“行动的西西弗”。其反抗现实的方式有两点,其一,是对于这个社会的自我疏离的态度,从而保全自己内心中那个最为真实而本原的自我。所以,他对于现实社会所有的一切都采取了随意、无所谓的态度,比如对母亲的去世、自己婚姻以及工作的态度上;其二,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时刻观察各种自然景物,并沐浴其中,从而获得内心宁静;对原始性欲的关心并适度放纵,获得另一种内心的愉悦感。二者都是作为自然人的存在方式保留了个体最原始的本能。以上两种方式,都充分标明了默尔索的赤子之心。
作为一名“赤子”,他最终面临着西西弗的悲剧,反遭现实世界的审判。审判的核心并不是基于“过失杀人”这个现实,而是纠结于“母亲葬礼上没有哭泣”的细枝末节上。于是,一切的现实法律和道德最终不过沦于僵化的程式化东西,像一件机器的运转,只是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自然运行。事实上,这种繁文缛节的法律和道德早就背离了真实所在,背离了个体性的尊严和灵魂,于是愈显这个世界的荒诞不经。而宗教在在其中不乏发挥了帮凶的作用。默尔索最终被斩首示众,这是一个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时标明了其反抗的悲壮、决绝与英雄气。
默尔索的离去,留给我们一个远远的背影。这个阴影,压迫着我们,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和自我抉择。我想,这也正是加缪创造出默尔索这个人物,给与我们最大的价值所在吧。
2020年7月19日
《局外人》读后感(八):这场荒诞世界里的“局外人”
“Aujourd'hui,maman est morte. Ou peut-être hier.,Je ne sais pas.”“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清楚。”《局外人》是二十世纪存在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品,法国作家加缪借以书内人物——主角默尔索——这一形象来反映存在主义文学中“荒谬世界和荒谬感情”的核心特质,人对于荒谬世界里的一切都无能为力,而世界对于人来说一切都是荒谬和毫无意义的。
书中的“局外人”应该是一直心境平淡、内心毫无起伏的主人公默尔索,在面对母亲的去世时,不管是一同守灵时母亲旧时好友不停的叹息和啜泣,还是入葬时之前亲密身旁人佩雷的昏厥。这幕场景中的“局外人”无疑是对比下来全程平淡、守灵时身体酸痛和送葬时满心疲倦的默尔索。
还有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杀人案而被卷入无尽的诸多次审判的时候,庭长、律师、检察官、陪审团还有记者不断地在交换意见和发言,讨论主人公默尔索的品质和灵魂,而最应该参与其中的默尔索反而搞不清楚情况,作为这场审判中的“局外人”,除了平铺直叙地说出事实外,可这对结果却毫无意义。
存在主义文学里的世界荒谬且痛苦,它给书中的所有人都蒙上了面纱,让大家活在这个身心分离的荒谬世界里,没有自我的关注,只留下罔顾心的感受的迟钝。
书里的“局外人”形象本该是默尔索这个人物,可事实如此吗?书里的人可不这么认为,围绕在默尔索身上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不管是母亲去世还是杀人被审,养老院的一众人员、公寓楼里的一些住户还有审判庭上的职员所有,都自诩是当时情境里的“局外人”。
养老院院长和守门人目睹默尔索的冷静还有母亲生前对儿子的斥责抱怨,公寓里的住户萨拉马诺声称默尔索和母亲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所以才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法庭上的检察官一味地将默尔索的判刑和丧失道德感、灵魂罪恶相关,自比这场案件和弑父案一样罪孽深重。在这本书的世界里,围绕着默尔索这个局中人,他们所有见证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局外人”。
那么,这场荒谬世界中的“局外人”到底是谁呢?是自诩身处其中却看清所有事实的书里其他人,还是卷入纷争中却毫无作为、无可奈何的默尔索?是提笔创造出这个包含讽刺却又无比矛盾荒谬世界的作者阿尔贝·加缪,还是一口气读完整本书陷入讨论和迷思的我们?
《局外人》读后感(九):比小说更荒诞的是现实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朋友在为家中的长辈考察养老院,因为时常听她提起也大概了解里面的情况,和文中开头的段落也有相互映照的地方,明明是写实又透着浓浓的荒诞气息。小说中显而易见的魔幻色彩,法庭上荒诞不经的作假闹剧进行了剖析,并通过小说中使用的夸张、讽刺的语言手法,揭示中小说主题深刻的社会意义。
如果拍成电影的话,前期看似简单的对话中,埋藏着大量的故事线索,真是有种草蛇伏线,灰延千里的意味,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形成强烈的写实与荒诞的对比,从而碰撞出心灵的虚伪和荒诞的真实。
书中用大篇幅介绍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注重对人物思想和心理的刻画,通过画肖像的方式,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作了大量细致的描写,把人物的外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紧密的联系,表现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作者对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做了详细的解读,这本书不适合略读,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也能推动剧情开始新的发展。
还有一个本书不适合略读的原因,因为书中安排了很多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情节,我的思维一会天马行空一会异想天开,加入了浮燥、离奇的幻觉,我的语气一会言之凿凿一会煞有介事,烘托出怪诞、乖张的气氛。
针对书中出场安排的葬礼、官司这些事件,围绕人物产生了一系列的纠纷,都是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而我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超然的疏离感,似乎这些纷纷扰扰都不是我所愿意的,都是被动发生、被动接受的事情,主角最不愿意被麻烦,却一直被麻烦所缠身,希望能超脱物外,以局外人眼界对待生活,却一直被困局内无法脱身。最大的讽刺莫过于人人都保守着对事物相同的看法,你也无法置之事外。
这些异样的眼光恰恰踩到了人物的痛处,所有人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看似合理的假设和推测却一再地将人推向焦虑崩溃的边缘。时代的每一片雪花,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读完这本书心情有点压抑,这种用离奇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的小说,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书中滑稽搞笑的场景也不能令人释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依旧存在,虽然无法解答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局外人》读后感(十):我作为当事人,我作为旁观者。
我是谁,我的出生年月日,我的身份证号,我的地址,我工作的地址,我的社交关系……
他们重要吗?
是对于他们重要,还是对我重要。
其意义呢?
证明我是谁,证明我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证明我存在于这个世界此刻的时间中。
然后呢?
这些东西无趣,但深知它们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需要一遍遍不厌其烦的反复讲述的。
《局外人》简括而言讲诉三场死亡:妈妈的死、阿拉伯人的死,默尔索的死。
三场死亡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上半部是我对妈妈死的“冷漠”,正常和女友寻欢和左右邻居的无所谓的来往;下半部我偶然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我被关进了监狱,检察官和律师就妈妈我的道德表现展开了讨论,我作为当事人全程旁观了过程,直到最后我被判了死刑。
我作为当事人,我作为旁观者,听他们讲诉分析我,他们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激情澎湃、情难自禁。
没人会注意到我,我只用在它们表达需要某种需求的时候,稍微迎合,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剩下的,和我有关,亦和我无关。
《局外人》作为西方文学-哲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同为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鼠疫》、《西西弗神话》等。
加缪生于1913年,出身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兼具法国与西班牙血统的贫穷白人。作为阿尔及利亚人眼中的法国人、法国人眼中的阿尔及利亚人。他是迄今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就是44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虽说得奖三年后(1960年),加缪死于车祸。让人不由想起他那句“在我看来,没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了。”这一场命运的安排,多多少少为他的人生和作品在“荒诞”这点上,实现的共同。
加缪曾经说过:“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
默尔索在整场故事中唯一一次情绪波动中,他表达到“没什么事重要的,压根没有,我很清楚这是为什么。他也心知肚明。这些年,当我过着荒谬的生活,有一阵不明朗的微风从未来的深处吹来,它途径那些尚未来临的年月,一直吹拂到我脸上,一路上它剥去了在那些并不比我既有的经历更真实的未来时刻,别人向我提供提供的诸种可能性。别人的死、母亲的爱有什么要紧?既然一种既定的命运已选择了我,而千千万万的幸运儿都像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信奉的上帝,我们选择的生活和命运,这些又有什么要紧?他不懂吗?真的不懂吗?每个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只有幸运儿能存活于这个世界上。终有一天,其他人也要被判处死刑,他也不能幸免。”秦三澍译者将加缪字间中的疏离、散懒、陈述,将事情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减少了形容词、排比句对视觉的影响力。可将书合上,思绪则能将故事拉满到整个世界中。闭上眼睛是默尔索,睁开眼睛也是默尔索。
书与赠送的明星片、书签和书票真理是神秘的,难以捉摸的,总是有待被征服;自由是危险的,道阻且长,却令人振奋。我们必痛苦而坚定地朝这两个目标迈进,就算虚弱也绝不停在漫漫长路的半途。
建议多读几篇,字数不到10w,一个下午约4小时即可阅读完毕。
哪怕一个月读一次,你也能每次均有不同的收获。
而这正是《局外人》对人最大的贡献,千人千面式对己思考,对关系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