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剪纸》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剪纸》读后感精选

2021-02-09 00:07: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剪纸》读后感精选

  《中国剪纸》是一本由邰高娣 编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02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剪纸》读后感(一):巧手剪出方寸美

  

以前,每到过年时候,姥姥就会上街买些红纸,回家拿出剪刀,一下午就剪出许多精美的窗花。我也吵着要剪,姥姥拗不过便耐心教我,从最基本的对折剪纸开始,剪一朵小红花,剪一个囍字,看着一张小小的红纸在我的小剪刀下变出新花样,心里也乐开了花。现在过年,对联也不用写了,窗花也不用剪了,全部可以买现成的,可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刚好看到了《中国剪纸》这本书,这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神秘岛“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的一本,镂空的封面就像是一扇窗户,望进去是一位老奶奶在教小女孩剪纸,正好寓意着传承。整本书从五个方面来介绍剪纸艺术,分别是剪纸历史篇、剪纸技艺篇、剪纸题材篇、剪纸流布篇和剪纸人物篇。

剪纸看似简单,只需一张纸一把剪刀,但追溯它的历史早在有纸之前就有剪纸这门艺术了。《吕氏春秋》记载,周成王将用树叶剪好的玉圭送给他的弟弟叔虞,分封他去“唐”做诸侯,这本是周成王一时的玩笑,但他们的叔叔姬旦知道后,告诉周成王贵为天子,要兑现他的承诺,这个故事也被称为“剪桐封弟”。很可惜这片树叶没有被保存下来,但在河南辉县的一座战国古墓里,发现了银箔刻花制品,还有用其他材料的,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们开始用纸来制作剪纸作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纸还需要剪纸的工具。最早的剪刀出现在战国,形状基本都是“U”字型,用一根铁条锤打而成,一直到东汉才出现“8”字型交叉剪刀,唐朝时人们对剪刀进行进一步改进,和我们今天用的剪刀样子就差不多了。其实剪纸也不一定是剪出来的,在剪纸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在制作一些线条精细的花样时可以用刻刀刻,而且从剪纸材料和做法上的不同,可以分为单色剪纸、套色剪纸、填色剪纸、染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勾绘剪纸等等。

有的地方把剪纸叫做“窗花”,因为一般提起剪纸,人们一下子想到的就是过年贴在窗户上的窗花,但剪纸发展到现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用于节日装饰的,也有讲故事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等等。而在造型上,除了平面剪纸,还有立体剪纸,像在陕西渭南就流行着一种纸塑剪纸,它融合了剪纸和纸塑两种艺术,被誉为“窗格上的木偶戏”。

剪纸需要的材料比较简单,而且不仅是艺术,也是人们生活的点缀,所以在大江南北喜闻乐见,基本在全国各地都有剪纸艺术的流行。像陕北的绞花、河北蔚县的染色刻纸,湖北鄂城的雕花等等。

以前的剪纸不受重视,原本就是寻常百姓家的民间艺术,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劳动也受到尊重,书里介绍了扬州的剪纸世家、福建泉州李尧宝的刻纸花灯、陕西旬邑“剪花娘子”库淑兰、延川“昂头婆姨”高凤莲,还有草原剪花人刘静兰,这些传承人会把剪纸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传承一方面是手把手交,一方面也要从观念上重视起来,《中国剪纸》这本书图文并茂,赏心悦目,配有很多剪纸图片,小孩子拿在手里就喜欢,更容易亲近这门艺术,感受剪纸的魅力。

  《中国剪纸》读后感(二):传承中华文化,从知道开始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农妇为了去美国陪女儿,于是到移民局申请绿卡,她只会说“你好”、“再见”这两句非常简单的英文对话,移民局官员问她有什么技术?只见农妇从包里拿出剪刀和纸,咔咔几下就剪出了栩栩如生的作品,众人都看呆了,她又从包里拿出了一份报纸,那上面有对她剪纸的报道,就这样她顺利拿到了绿卡。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娃听,她瞪大了眼睛,没想到剪纸也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太牛了!其实仔细想想,剪纸这门艺术不算难,基本上人人都会剪,但要把纸剪出花样、剪出思想、剪出故事,并成为行业拔尖的剪纸艺人,就不多了。

我家娃最近对剪纸非常感兴趣,这几天每天都要剪几张纸,比如灯笼、吉祥袋、财神、小牛等等等等,她自己剪的不亦乐乎。我问她,你知道关于剪纸的历史和故事吗?她摇头,反问我“剪纸还有历史?”,我忽然意识到,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剪纸艺术,不只是孩子,好多成人都不知道它的发展历程,更不用说传承了。那么如何让孩子系统的了解剪纸文化?感受剪纸的魅力呢?

不得不说,《中国剪纸》这本书的出现真是太应景了,填补了一份市场空白,能够让孩子和家长通过剪纸的由来、技艺、类型、产地、人物这五个篇章了解中国文化,学到很多知识,书里面有一些小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非常有益。书中的剪纸作品美轮美奂,引人入胜,娃看了连连赞叹“太美了”,手绘的插画则充满童趣,可爱至极。比如第70页,门楣上的风景这部分,两只熊在挂门笺,小熊把门笺递给大熊,大熊踩着凳子往上面挂,上面还挂着一串红色的剪纸熊,看着让人忍俊不禁。再仔细看看那一串剪纸熊是从哪儿来的?哦,原来是大熊自己剪的!从书的开篇部分,间隔着几个页面的小插画里,大熊拿着一张红纸,坐下来慢慢剪,最后终于剪成了!想不到书里插画也有故事,真是匠心独运!

中国剪纸文化博大精深,阅读《中国剪纸》中的内容,能够了解到每个地域的剪纸都有每个地域不同的特点,运用的技法也不一样,有的剪纸内容是田间生活,有的是戏曲故事,还有的是花鸟鱼虫,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祈福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本书里,我终于知道了花木兰“对镜贴花黄”的花黄是什么东西做的,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就好会装扮自己啊!

《中国剪纸》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对传承人和技艺的保护,而重中之重就是保护传承人。”从广义上来讲,了解传统技艺,领悟先人智慧,并能推陈出新的人,都是传承人。书里面讲了5位传承人的故事,每一位传承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剪纸技术和灵魂。孩子听了传承人的故事,对她内心是有触动的,她认识到那些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坐不住、性情急躁的人是剪不好纸的。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得静下心来,不断磨炼自己的功力,这样才有可能成功,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传承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从知道开始。”书封上的这句话直击人心,当我们走进了中国剪纸的世界,当了解了这门艺术的前世今生,我们就能够自信的把这极具民间风情的文化精神传承下去。《中国剪纸》是一本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精心打造的书,有意义,有价值!

  《中国剪纸》读后感(三):传承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从知道开始

  

“什么是非遗?”

“是世界灿烂的文化遗产,是成就灿烂遗产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而过往的先辈会告诉你:“这是人类祖先们用智慧浇筑的生活。”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缘此初衷,广西师范大学神秘岛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共同打造“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传统文化读本。第一辑五本《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西安鼓乐》《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将于2021年1月与读者见面。

“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传统文化读本选取我国已收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从中精选传承度广、影响力深、受众面广的五项经典项目,让孩子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体会中国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以及善于思考、勤于创新的传统内涵,在深刻理解和切身体会非遗魅力之后,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小小传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多年研究成果整理编述

“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传统文化读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崔宪先生主编。每单本由专门研究此领域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编著。《中国剪纸》编者邰高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间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多次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非遗大展的展览策划、布展、文稿撰写等工作。《中国皮影戏》编者赵红帆是戏剧策划人,戏剧教育专家,舞台美术设计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编者刘先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颇丰。《西安鼓乐》编者崔宪是2003年“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获得者。《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编者韩泽华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曾参与了多项重要课题和研究项目。作者们将自身的研究成果以孩子所理解的方式,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娓娓道来,开启非遗文化探索的大门。

手绘插图、实拍照片、文献资料细节图等多种图片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各位专家老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耕耘十数年,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图片、实地调研照片和珍贵的一手资料,还有专业的插画老师为了让小读者更明白传统文化中的习俗、物件、植物、动物所绘的插图,色彩鲜明,赏心悦目。大量的精彩图片是“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书的一大特点,用图片直观去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结构建筑、桑蚕丝织技艺、剪纸作品、西安鼓乐演奏方式、皮影戏的台前幕后,胜过千言万语,也是拉近读者与这些文化瑰宝时空距离的独特方式。

一本书便是一部非遗传承史,建构传统文化知识网络

提到非遗,人们往往觉得离自己的生活非常遥远,脑海中浮现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名词。也难怪,如今,我们住的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看的是数字电视超级影院,穿衣去服装店有挑不完的款式,新面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很难直观感受过去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什么样子。不了解,不知道是阻碍孩子们认知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对于每一个项目的介绍可以看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一个认知的切入点。每一本都会从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传统样貌、代表技艺、流布传播途径、传承人匠心精神等角度进行详细介绍,使小读者全面立体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龙去脉,建构传统文化学习认识网络。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丰富多彩又有趣的内容,在当下也极具魅力。它们是辽东奶奶炕头的窗花,是江南吴侬软语中萦绕的丝绸,是故宫惊为天人的大殿,是西安穿越千年悠扬的鼓韵……了解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就能从一个剖面了解中国的历史,从而了解现在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来龙去脉,感悟祖先们的智慧,知道其与现在的联系,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知识卡片及互动问答设置,帮助孩子在感知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在“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从书中,每一单本都会随文设置问答题或者选择题,需要你从内容中寻找答案,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尝试回答。这样的互动设置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也能很好的掌握自己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在提问、思考、找寻答案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而问题的设置也可以作为亲子共读,朋友共读时的游戏问答,加深对内容的记忆和趣味性。

除了选择、问答这样的互动问答设置外,还搭配了名词解释和补充知识点,在正文中有名词解释相关人物小贴士注释提示,以帮助孩子建构对历史名词、历史人物的知识网络。

譬如恺撒大帝,他会出现在《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中,与以往对其征战四方的印象并不相称,这是因为,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古国的丝绸视若珍宝,把它当做贵族的时尚和身份的象征,罗马帝国的奠基者恺撒大帝也是中国丝绸的推崇者,曾经穿着华丽的丝绸长袍在剧场观看表演,令贵族们歆羡。而西方人之所以能够接触到中国的丝绸,是因为“丝绸之路”,这条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传奇,沟通了中国和东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这样知识点串联的讲述方式,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脉络和时空认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以更开放、更多元的方式去感悟、传承。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相关代表性传承人故事,深刻体味文化传承的含义,切实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温度与人文关怀,因为了解,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有所传承。

  《中国剪纸》读后感(四):了解非遗,传承经典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文化性,是一种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这笔财富需要传承,在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很有必要的,传承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让孩子从了解开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神秘岛出版的小小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套书,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 这套丛书共有5册,《中国剪纸》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皮影戏》,《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西安鼓乐》。

“神秘岛”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的青少年文化品牌,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为宗旨,以“引进世界优秀青少年读物和出版原创精品图书”为使命,致力于把全世界有趣味、有知识、有营养的精品图书呈现给孩子和家长,让孩子用故事认知世界、用科学探知世界、用心灵感知世界,也帮助家长缓解育儿焦虑,使其获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帮助。

今天我们介绍这套丛书中的一本《中国剪纸》,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枯燥生活中的一种生活乐趣,是民间艺术品类。

作者邰高娣,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间美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

剪纸的起源与盛行

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赶大集,都会在集市上看到卖对联,福字还有窗花的,每次都会让妈妈多买几个,回家贴在窗户上,当时小小的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么美的窗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剪纸最开始并不是在剪在纸上的,在汉代以前蔡伦还没有改进造纸技术,所以那时候是没有纸的,而聪明的古人已经制作出了剪纸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中已有剪纸雏形的记载,是用树叶做出玉圭造型的故事,那是剪纸最早的雏形记载。“桐叶封地”的故事中也是应用了剪纸的技艺,虽然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剪纸。

后来人们会在金箔、银箔、皮革、绢帛上做各种装饰,刻出各种形状。最多的使用则是金箔,因为金箔有很好的延展性,经过多次捶打可以作得非常薄。雕刻的给足精美,已经接近现代的剪纸。

而到了宋代,剪纸发展到了巅峰时期,用途越来越多,花样也越来越多,人们会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到了剪纸上。也会把剪纸与陶艺结合,制作出精美的陶器,其中宋代盛行的皮影戏也加入了剪纸的技艺。

《中国剪纸》从剪纸雏形到剪纸盛行以及剪纸的利用向我们展示了剪纸的发展历程。

剪纸的传承

剪纸的特点是简单,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容易掌握,而且剪出来可以装饰美化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不同,根据当地的风俗也衍生出了一些特有的剪纸特色。

陕北的绞花

快到春节时,妇女们互相学习绞花,谁剪出来的好看就会被学习,剪出来的作品会挂在自家的窑洞上,主要用到红色,因为热烈的红色和当地的黄土背景对比,给人带来生机和希望。

鄂城雕花

鄂城雕花也是当地手艺人的传承。做花样也是一项成本很低的手艺,所以在饥荒盛行的时代,雕花让当地的人民群众有饭吃,雕花样式也表达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书中还介绍了蔚县的染色刻纸,长白山里的满族剪纸,画中有戏的剪纸,以及以金属铜为原料的特色剪纸。人们会把故事融入到剪纸中,这些剪纸都包涵了当地人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

苦中作乐对生活报有希望的态度

在《中国剪纸》的其中一章节主要讲了剪纸的传承人物,这些人都是来自农村的,他们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生活中,但是从他们传承的剪纸中可以看出他们乐观、坚毅的性格,用自己的双手装点生活,也真是应了那句话:高手在民间。这些传承人也确实是剪纸的高手和生活的高手。

而剪纸也是磨练性格的一种方式。传承人之一的张秀芳说:“学剪纸,一定要坐得住,性情不能急躁,我刚学剪纸的时候每天都要剪上10多个小时。”看似简单的剪纸,若要做得精进,也是要下一番苦工夫的。

《中国剪纸》让孩子们充分了解我们民族的剪纸文化,正如这本书上所说:文化没有尽头,精神永远流传,传承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从知道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