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精选

2021-02-09 01:2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精选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是一本由朱剑辰(Jansword Zhu)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一):用占星理论去制造自己的“云图”

  

是很有新意的一本书。作者用占星理论去制造自己的“云图”。“ 更像是作者在呈现一个个人的艺术史图像存储与关联记忆系统,这本书用非常视觉化的方式去向读者铺陈这个系统。这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可见作者的投入。这本书对于视觉艺术从业者应该很有参考性。从另一方面说,它确实不是传统的艺术史书。这本书在presentation上具有冲击力。但它的所展示出的思维方法似乎并不是语言式的。个人倾向于把这套体系作为艺术家的艺术理论去看待,而不是常规的以语言叙述为导线的艺术史去阅读。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二):条条道路通往星辰大海

  

50年前的书荒年代,偶获一本傅雷译的罗丹《艺术论》,如获至宝躲起来偷看,好像在封闭的世界里找到了一扇偷窥星辰的窗口,从此受到艺术的启迪,当时以18岁的高龄始学小提琴,多半也是受艺术精神的蛊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剑辰的书以独特而新奇的视角,在浩如烟海的书林中脱颖而出,让我从另一个视角重新审视艺术,审视世界,尝试理解和接受。

宝剑锋自磨砺出,奇书问世非偶然。作者的海外求学经历,对星座的深厚兴趣和深入研究,对边缘学科的关联和贯通,大量的艺术实践,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造就了这本高视角、高智慧、高情商的扣门之作。相信它也会为很多人带来启迪,包括令我们这代思维即将“沙滩化”的老年人重新回到大海中活跃起来。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三):星体艺术史就像是一种内心投射

  

相比起传统的艺术史,这本书的研究艺术的方法独具一格——通过星体美学来研究艺术,其实更像是艺术符号意义的讲解。

如果对符号学、荣格艺术心理学和星体文化不太了解的话,读起来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相关内容,因为它不像传统以时间轴或地域空间那样分类,或者用流派、影响力、代表性等方法分类。

但这些也不妨碍读这本书带来的乐趣。原因在于,比起一般的艺术史,作者所提出的新归纳方法——使用星体理论结合符号学——有趣多了。作者使用星体理论分解传统艺术史,从新的角度看待艺术,从人或自然自身出发去了解艺术本身。这种方法在于排除各种外在因素,还原艺术自身,也能看到艺术的本质。

全书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应该直观作品本身,通过感受来讲解分析画作,也会引发观看者自身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单单是对作品所表达的意思的思考,更深一层可以看作是观看者对自己内心的思考。观看者对艺术作品有了共鸣,实际是自身在独立思考的时候无意识中把想法投射到了作品上。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艺术史,也是一种新的对艺术史的认知方法,也可能是观看者重新直视或观察自己内心的时刻。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四):朱剑辰在《星体艺术史》广州方所发布会

在广州方所场,作家、建筑师林江泉评价“《星体艺术史》放大了时间,带来了隐秘的领域与知识生成的方法,其开放性的艺术史概念不断更新、改变甚至放大了艺术史。朱剑辰是一个有方法论高度自觉的作者,多个历史在他的书中共时,有作为研究对象的星体史,也有他自身所从属的学术史。他通过星体修复艺术史,把艺术史放到无边的甚至未知的学术史框架里。《星体艺术史》是一本解决知识焦虑的书,你可以从任何一页找到自己,也可从任意一句开始阅读自己或他者,并获得一些无处不在又难以察觉的知识概念和谱系,这本书预示着迭代性知识生产时期的到来。”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五):朱剑辰和王牧之于成都方所发布会对谈

在成都方所场,由著名媒体“一筑一事”的主理人王牧之主持,他评价这本书是“学术研究与大众启蒙的融合”,也是“颜值与内涵的融合”。他还用金星比喻这本书,是“脑容量非常大但又具有亲和力,像是能让路人爱上艺术的启明星(金星的古称)。本书解释金星的原型是美人、外交官,就像这本书一样,让人爱不释手。但剑辰认为这本书更像水星和天王星,是用语言在解析,并尝试一些突破性。”

面对年纪轻轻就书写艺术史的质疑,剑辰认为,星体的体系会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这是他所认为的“某种真实”,艺术史不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另外他也表示这个体系是动态的,会持续生长的,具有开放的生命力。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和团队历时一年对书中收录的重要国际当代艺术家取得联系并将文本翻译为英语、日语等。因此书中的表述皆获得了这些艺术家的认可,并且获得了艺术家的高清图片授权。他们包括: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埃利亚松、杰夫·昆斯、阿布拉莫维奇、徐冰、比尔·维奥拉、杉本博司、安尼施·卡普尔、村上隆等70余位。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六):《星体艺术史》长沙梅溪书院

  

此次活动由梅溪书院、光子视觉、天下萌、湖南美术出版社主办,朱剑辰将分享书中的核心内容,带领你突破这个横跨古今东西的艺术史体系,让艺术变得简单、并和每个人相关。

业界认为,《星体艺术史》以十个行星为原型重新编写了艺术史,不再以地域和时间来划分,这就解决了一个艺术史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作者的研究方法基于荣格艺术心理学、符号学和星体文化。

著名艺术书家徐冰评价该书 " 从自然、人的原本出发,借助星体理论对 " 艺术 " 做细致的比对,寻其 " 法像 " 与 " 真像 " ……像是给看似有序的文化生态输入了一个新的序列。" 剑辰也会分享奈良美智、阿布拉莫维奇等大咖授权作品给《星体艺术史》时的小故事。

更有趣的是,朱剑辰还将引导观众完成简短的冥想,并请每个观众通过投射绘画的方式来完成一棵自己的 " 精神之树 "。 投射 ( Projection ) 是指通过绘画、拼贴、沙盘道具等等方法,将人的潜意识具象化的过程。最终,朱剑辰将以画面为依据分析每个人的深层自我。通过这个活动,观众将体会到《星体艺术史》书中核心的 " 抽象的精神性 " 和图像之间的链接方式,并了解自己。

在最终提问互动环节,朱剑辰还准备了书中的作品《十一星曼陀罗》的 3D 明信片,以及星体幸运护身符作为奖品,并会进行签售活动。现场购书也会获得特殊的《星体艺术史》幸运周边。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七):徐冰:为有序的文化生态注入新序列

  

和大部分艺术史相比,《星体艺术史》显得有些 “离经叛道”。它并没有从我们所熟悉的时间或地域线索出发,而是结合了星体文化和艺术,以十个星体为原型重新编写了艺术史。作者的学术基石来源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开创者荣格认为:“古代的星体文化,是古代心理学知识的总和”。换句话说,星体的象征含义,可以理解为古代人的精神结构的反映。作者的研究方法基于荣格艺术心理学、符号学和星体文化。

  著名艺术家徐冰在本书序言“《星体艺术史》推荐语”中这样描述道:

  “拿到《星体艺术史》我的第一反应是:地球上有艺术史,星体有艺术史吗?作者剑辰一上来就先给我们惯常的思维格式中放入了一个障碍,从而把旧有的认知系统打乱——为读此书、为开启一段新思考的旅程做了准备。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己创造的艺术的解说,但解说至今,终于把艺术解说成了越发复杂和不清楚的东西。本书作者做了新的努力,试图避开社会、政治等陷阱,从自然、人的原本出发,借助星体理论对‘艺术’做细致的比对,寻其‘法像’与‘真像’。这种尝试本身就具有艺术创作的性质,像是给看似有序的文化生态输入了一个新的序列。有价值的艺术创造有点像未知病毒,来路不明,有待被整理和重新排序。这排序的复杂性或永无止境,是由于有价值的艺术总是随着文明进程而变异,并出现新的攻击性。本书作者凭借其高密度的思考力,继续着这个整理与重新发现的工作。”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八):《星体艺术史》上海衡山和集

8月14日,《星体艺术史》全国巡回签售发布会的第一站在上海文化地标衡山和集拉开帷幕。活动通过投射绘画、书籍内容分享,“用艺术看懂你的灵魂”。多位知名艺术家、媒体人莅临,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朱剑辰用星体角度、从34个通俗的艺术问题出发、抛开无聊难懂的“艺术流派”说,为艺术家、艺术爱好者重新建构了看艺术的视角。活动现场,他以金星和火星在东西方的形象切入,让现场观众了解本书是如何用“星体”的抽象特质串联起艺术史作品的。

《星体艺术史》以十个行星为原型重新编写了艺术史,不再以地域和时间来划分,这就解决了一个艺术史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视角。作者的研究方法基于荣格艺术心理学、符号学和星体文化,由人的本原出发,寻找人性和真实。

正如徐冰在本书的序言中所提到的:“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己创造的艺术的解说,但解说至今,终于把艺术解说成了越发复杂和不清楚的东西。本书作者做了新的努力,试图避开社会、政治等陷阱,从自然、人的原本出发,借助星体理论对‘艺术’做细致的比对,寻其‘法像’与‘真像’。”

之所以产生如此特别的角度,与作者的经历不无关系。朱剑辰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系MFA(艺术硕士)。归国后开设光子视觉事务所。他擅长通过解构与实验探索中间态的造形语言,涉猎领域包括空间艺术指导、文化艺术项目视觉概念到高端消费品设计。在设计领域,他获得过德国IF奖、德国红点奖、台湾地区金点奖、意大利A奖最高奖项铂金奖、美国Graphis金奖五大国际奖项。而在艺术领域,他是Gucci品牌合作艺术家。作品在日本国立新美术馆展出,并获得日本H.A.C财团的新锐艺术家奖。长期的设计与艺术创作、合作经历,让他对艺术作品的关注点在于“人”的本源。

《星体艺术史》获得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埃利亚松、杰夫·昆斯、阿布拉莫维奇、徐冰、比尔·维奥拉、杉本博司、安尼施·卡普尔、村上隆等70位国际重磅艺术家官方授权。作者在首发式现场,分享了国际艺术家授权过程中的小故事。除了分享和书有关的内容,朱剑辰还展开了冥想实验。他引导观众完成简短的冥想,之后通过投射绘画的方式来完成一颗自己的“灵魂之树”。创作完成后,剑辰用分析大师作品的方法论,挑选了3位观众的作品进行深层投射分析。

通过这个活动,观众将体会到《星体艺术史》书中核心的“抽象的精神性”和图像之间的链接方式,并了解自我。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九):空体x朱剑辰《星体艺术史》

  

创造你的灵魂星体工作坊

更令人期待的是,深圳空体场是之前的签售活动都没有的“创造你的灵魂星体工作坊”。剑辰将引导观众完成简短的冥想,并请每个观众通过拼贴的方式来完成一颗自己的“灵魂星体”。拼贴技法(Collage)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超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五种将潜意识具像化的方式之一。拼贴的方式使得很多“怕自己画不好”的朋友也可以很轻松的参与创作。最终,嘉宾剑辰将通过投射分析每个人的深层自我。通过这个活动,观众将体会到《星体艺术史》书中核心的“抽象的精神性”和图像之间的链接方式,并了解自我。

1. 分享图书内容

a. 以金星和火星在东西方的形象切入,了解“星体”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格化投射。进而用三个作品来引导思考,带出由星体到艺术史的思维过程。

b. 本书的重要视角“平等艺术史”,试图减少西方中心论,展现东方艺术史及其他地区艺术史的核心作用,让东西各美其美。

c. 国际艺术家授权过程中的小故事。

2. 创造你的灵魂星体工作坊

我们的灵魂是什么样子的?这难以言说。

嘉宾剑辰将引导观众完成简短的冥想,并请每个观众通过拼贴的方式来完成一颗自己的“灵魂星体”。

拼贴技法(Collage)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超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五种将潜意识具像化的方式之一。拼贴的方式使得很多“怕自己画不好”的朋友也可以很轻松的参与创作。

最终,嘉宾剑辰将通过投射分析每个人的深层自我(由于时间所限,将会有2-3位观众获得分析机会)。

本质上,这次工作坊也是一种“投射”活动。投射(Projection)是指通过绘画,拼贴,沙盘道具等等方法,将人的潜意识具象化的过程。传统的投射测试包括树木-人格投射测试,罗夏墨迹测试等,已经成为美国军方与职业测试等的必测人格测试项目。

通过这个活动,观众将体会到《星体艺术史》书中核心的“抽象的精神性”和图像之间的链接方式,并了解自我。

3. 互动提问环节

答对的观众将获得“十一星曼陀罗”的3D明信片,星体幸运守护符或星体艺术史宇宙风PVC袋中的一件。

4. 签售环节

现场购书将会获得特殊的星体艺术史周边奖励。

  《星体艺术史:隐形的Z轴》读后感(十):作为望远镜的一本书

  

01 自创流派的艺术史

不同于一般艺术史按照时间或地域展开,本书对艺术史的讲解,更倾向于从“流派”入手。

而这“流派”,也并不是艺术史上已经存在的、为世人所熟知的“流派”,如印象派、野兽派等,是作者自创的:作者将不同艺术品的主题意向,与十大星体在心理学及历史传统中的意义进行对照,划分出十种“星体美学”。

例如,月亮美学下的艺术品,主要意向是秘流、母性、乡愁;火星美学下的艺术品,主要意向是生本能、勇气、力量。

月亮美学

02 按主题解读的优点

读完书,我感受到按主题解读艺术的两大优点:一是能让作品更鲜活,更有记忆点;二是能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

对于第一点,或许源自“归类”本身的功能——它是人类方便自己识别、记忆的一种本能。

所以,当这么多横跨时空的作品并置在一起时,你不用像往常一样,刻意去记忆它的作者、年代、背景,作品对应的星体意向,就是读一遍就很难忘的特质。

比如月亮美学之下,安德鲁·怀斯和爱德华·霍普各自从乡村和城市的角度,传达了乡愁。

安德鲁·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1948年

爱德华·霍普《纽约办公室》1962年

此外,在鲜明的主题之下,你更能理解一些现代艺术作品。

比如我最初看到下面这幅作品时,脑子里浮现出的是“外星基地”“丝袜奶茶”等奇怪的毫不相关的意象。

埃内斯托·内图《类人猿》2009年

作者将其放入月亮美学的“母性”意向之下,阐释其“令人想起触摸肌肤所得到的柔软的、放松的感觉,如同我们的身体获得来自母亲或者爱人的抚摸。”

读完这几句再回头看作品,又在网上搜了类似作品的内部空间,感受被拓展了很多。对现代艺术的不解和排斥,或许就是因为没有去走进,没有把它们与生活经验相照应。

埃内斯托·内图作品

03 参照与独立

不要企图读完整本书,就了解了全部的艺术史——如同博物学无法将世间万物归类,本书提出的流派,不可能也无法囊括那么多具体的艺术品。

也不要企图完全认同作者的分类。本书具有非常浓烈的个人理解指向,理解不了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样,对于那些能理解到作者分类意图的作品,也要有自己独立的认识。

比如,看到从未去过热带却致力于描绘心中丛林的亨利·卢梭和他的作品我就很感动,在他的最后一幅画《梦》中,有着他过往作品中几乎出现过的所有意向——他们都来回望这位老人。这让我想起电影《大鱼》。

亨利·卢梭《梦》1910年

循着这份打动与好奇,我又自行搜寻了画家的其他作品,发现了自己更喜欢的一幅——《睡着的波赛米亚人》。书本只负责把优秀的作品介绍给你,而后续的旅程,需要自己去探索才更有趣。

亨利·卢梭《睡着的波赛米亚人》1897年

除了引导以外,本书的最大特点,是能让你在以后欣赏艺术品时,多一种视角。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路径,但我们自己也要时刻警醒,把书当作望远镜,而不是眼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