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尼尔·盖曼随笔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尼尔·盖曼随笔集读后感摘抄

2021-02-09 02:40: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尼尔·盖曼随笔集读后感摘抄

  《尼尔·盖曼随笔集》是一本由[英] 尼尔·盖曼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6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尔·盖曼随笔集》读后感(一):怪大叔教我的二三事

  

读这本书之前,Neil Gaiman给我的印象就是有声书里面那个会讲故事、很会讨孩子喜欢的英国大叔。读完这本书,这个形象更加丰满了起来,书里他给我的印象就像是一个爱穿一身黑衣服的全科教授,用讲冷笑话的方式告诉你他对各个领域的观点。书里最让我感慨的是这几处:

1.Neil通过在英国阅读社的演讲表达了他作为小说家的良心:“我们必须对读者讲真话,给他们武器,给他们铠甲,传递我们在这颗绿色星球短暂停留期间所学到的智慧;我们有义务不说教不唠叨,不要把有偏见的道德观念硬塞到读者的嗓子眼里,就像大鸟把事先嚼碎的虫子喂给小鸟那样;我们也有义务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永远不给孩子们写连我们自己都不想读的东西。” 读到这里我叹了口气,真希望我长大的过程中能有Neil的书参与,这样我的人生应该会有点不同吧。

2.他写妻子阿曼达·帕尔默的段落让我顺藤摸瓜找到她的唱片。阿曼达和一个男性组过一个组合,以一对(在马戏团工作的)连体姐妹的形式演唱,歌声古怪又动人。我一边听着他们的Evelyn Evelyn一边读Neil对她的描写,他们两个人通过我耳朵和眼睛的感知联结在一起,我反复感叹着他们的相配。

3.我没想到关于死亡,最近读到最触动的文字是来自于这本书:“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怀疑死亡。年轻的时候,死亡很少见。它并不真实。只会影响其他人。它是一颗你能轻松躲开的子弹。这正是年轻人可以投入战斗的原因:他们真的会水远活下去。他们知道这一点。随着你在人世徘徊,在地球上游逛,你会意识到生命是条渐行渐窄的传送带。它带着我们所有人一起慢慢运行,不可逆转,我们—个接一个掉下传送带,落入旁边的黑暗。”

4.全书第一篇文章让人动容,里面写道:“我相信,在枪炮与观点的较量之中,最终胜利的就是观点。因为观点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久久不散,有些时候,它们甚至是真实存在的。”

  《尼尔·盖曼随笔集》读后感(二):Eppur si muove

  

作家、编剧、童书作者、作词人、记者......很难只用某一个名词去给尼尔盖曼下定义。这本长达598页的《尼尔盖曼随笔集》也是如此。

书评、演讲稿、散文、回忆录;小说、电影、漫画、音乐、游戏......它无所不有。在这本随笔集中,尼尔盖曼的身份也时常发生转变,既是创作者也是评论家,既是旁观者也是讲故事的人。读这本书像是乘过山车穿越万花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看到什么,下一秒会变换成怎样的视角。也正因为它包罗万象,所以你大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去看,在这本接近六百页的大书里,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八十余篇文章像是八十多个独立的房间,每扇门后面都坐着一个满肚子故事的地精,他们有耐心,非常有耐心。所以有些内容现在不感兴趣也没关系,这些精灵就在书页里,等你有一天敲响房门,坐下来好好和他们聊一聊。

精灵们有他们的故事,你有你的观点,一本书从来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你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我从这本书里看到的是有关阅读、文字,还有一点儿跟做梦有关的东西。写故事的人擅于把观点藏在故事里,让读者去探。但读散文集不必大费周章,秘诀在于重复。尽管这本散文集编排得够散,你也能从尼尔盖曼反复提及的词句中找到他的观点。

“首先阅读,其次多读故事。阅读让你能理解,故事让你学会想象。”

尼尔盖曼超强的记忆力和幽默直白的语言风格让他的观点吸引人的同时极具说服力。他从儿时的记忆出发,详细地和你聊聊他是如何挑选小说,如何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的。以孩子的视角阐述为何儿时痴迷的故事长大后再读会索然无味——当然这并不代表孩子们的阅读没有价值。孩子们阅读的书籍不该被成年人过度筛选,我们都是曾是孩子,可我们都忘了孩童视角的阅读体验——除了尼尔盖曼。除了坦诚的行文和平等的叙述视角,尼尔盖曼极擅长用举例来把故事讲得有趣。他会用“荷兰郁金香效应”来解释漫画黄金时代的投资狂潮,也会用色情文学来阐述类型小说到底是什么。尼尔盖曼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的视角讲述着同样的理念——去阅读,阅读不是扫描书本上的文字,是理解他人也让自己被理解;去读故事,在别人的故事里培育同理心,你不必亲身经历就能学到真理;去想象,在奇幻故事里明白万事万物都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你也早已在故事中思考到了对策,游刃有余。

而现实世界的发展佐证了尼尔盖曼有关阅读的观点——他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随笔中阐述的观点不过时且有惊人的预言性。华氏451中关于版权问题的讨论在抄袭当道的今天仍值得借鉴,1993年的《好漫画与郁金香》一文中,把漫画替换成互联网、网红经济等热词依然犀利透彻。

最后是一点和做梦有关的东西。杨德昌说,电影延长了人类三倍的寿命。尼尔盖曼说,一切有关阅读和想象。神话、漫画、书籍、影视,这些东西像堆肥,漆黑粘稠地搅和在一起,或许枯萎或许腐败,但最终滋养了我们的生命。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都来自人类最初的想象——如果东西不放在地上会怎样,如果不坐在石头上会怎样。我们进入了无线电时代,我们进入了电视时代,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但阅读和想象的力量从未衰退。一万年前,人类通过想象创造出了文字,而如今,人类通过文字走向了更宽广的未来。做梦、好奇、探索、有趣、不管是三百万年前的智人还是如今的人类,只要还拥有想象的力量,我们就都是同类。因为那一点点想象力,就是真正驱动人类站起来、直立行走的东西。

  《尼尔·盖曼随笔集》读后感(三):《尼尔·盖曼随笔集》:“未来取决于图书馆、阅读和白日梦”

  “小说可以让你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它可以带你进入你从未去过的地方。一旦你见过了其他的世界,就像吃了仙果的人,你就再也不会对你生长其中的世界全然满意。不满意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满意,人们就会改造世界,让它们变得更好,让世界从此不同。”

这段话出自当代最著名的幻想小说家之一尼尔·盖曼的散文《尼尔·盖曼随笔集:廉价座位上的观点》,他认为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图书馆、阅读和白日梦。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自由,而图书馆就意味着自由,阅读自由、想法自由、交流自由、学习自由……只要你肯来,图书馆将成为你最好的朋友。

而作家是某种意义上的摆渡人,连接读者与故事,在红尘滚滚的尘世与汪洋恣肆的想象之间搭一座桥梁,或许二者互为镜像、又或许可以彼此延伸。但不管怎样,这桥梁一旦跨越,新的你就拥有了旧的你不曾有过的眼界,你会看到生活的其他可能性,你会看到其他人的生活,你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你也会惊讶于自己的潜力。总而言之,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这大门,将引领你走向未来。

由于尼尔·盖曼本身的创作领域横跨幻想、科幻、儿童、漫画等多个领域,所以对于“未来”一事的看法上,他的想法总是更显得真知灼见些。这部文集里除了风趣机智的表述,更有作者对艺术作品的深刻评论,其对写作与阅读的拳拳热爱与理智分析。初读这本大部头的书可能有些吃力,但抽丝剥茧,你会收获让人从黑暗中醒来的希望与力量。

人活着,总是需要故事的,而关于故事的力量,尼尔·盖曼提到“飞蛾”。“飞蛾”是什么?“飞蛾”是一个讲故事的活动,在“飞蛾家族”里,有人讲书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有人讲自己人生经历的真实故事。

当尼尔·盖曼也成为“飞蛾家族”一员的时候,他给别人讲自己的故事,收获了拥抱与爱;也从别人讲述的故事中收获了改变自身的力量。

尼尔·盖曼说:“诚实才重要。脆弱才重要。坦诚对待过去的自己、处于困难境地的自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让故事有一个地方开始,让故事有一个地方进行:这很重要。

讲述你的故事。尽可能诚实,省略你不需要的东西,这是重中之重。

飞蛾让作为人类的我们相连起来。因为我们都有故事。或者也许,因为作为人类,我们已经是故事的集合。人与人之间存在鸿沟,因为我们彼此相望,看到的可能只是脸庞、肤色、性别、种族或者态度,但我们没有看到,没能看到故事。一旦我们听到彼此的故事,就会意识到,那些把我们彼此分开的东西,常常并不真实,只是幻觉;我们之间的墙壁实际上还不如舞台的背景布厚。”

故事的连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故事也作为纽带,将人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相连,于是在此意义上,人们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看到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尼尔·盖曼随笔集》读后感(四):尼尔·盖曼自序:我想要讲述真相,而不需要担心事实

  

我从新闻业逃跑了,或者至少笨拙地后退离开,因为我想要编造东西的自由。我不想被钉在事实之上;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想要讲述真相,而不需要担心事实。

现在,在我打字打到这里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身边的桌子上有一大堆纸,每张纸上都是我写过的词句,所有都是我退出新闻业之后写的,我非常努力让这些事实尽量准确。

有时我会失败。比如,互联网让我弄清楚了,十岁十一岁儿童的文盲率被用来估算未来建造的监狱房间数,这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但我听说这事的那一次,当时纽约的教育主任向我们保证就是这么回事,这确实是真的。今天早晨,我听了BBC新闻,听说英国囚犯有一半阅读水平相当于十一岁孩子,或者更低。

这本书包括演讲、随笔和前言。有些前言收入这本选集,因为我喜欢那位作家,或者喜欢所讨论的那本书,希望我的喜好可以感染你们。还有些收入这里,因为在那篇前言的某处,我尽我所能解释了我认为是真理的某种东西,也许甚至是很重要的某种东西。

多年以来,我从众位作家身上学到各种技艺,他们往往是福音传道者。彼得·S.比格尔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托尔金的〈魔戒〉》,我很小的时候就读到这篇,它向我介绍了托尔金和《魔戒》。几年之后是H.P.洛夫克拉夫特,一篇长文,在他之后是斯蒂芬·金,一本小书,这两者告诉我造就恐怖小说类型的作家与故事,没有他们我的生活就会不完整。厄休拉·勒奎恩a也写随笔,我会追踪她为了说明自己观点而提到的那些书。哈兰·埃利森b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在他的随笔和文集中,他为我介绍了那么多作家。作家可以爱书,有时甚至受到它们的影响,把自己喜爱的作品介绍给其他人看,这种想法对我来说绝对意义重大。文学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它不可能是自言自语。它应该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需要加入新人、新读者。

我希望,在这本书中的某个地方,我谈到的创作者或者他们的作品—也许是一本书,或者甚至是一部电影、一段音乐—会引起你的兴趣。

我正在笔记本上写这篇文章,膝上躺着一个婴儿。他在梦中一会儿呼噜一会儿尖叫。他让我开心,但他也让我感觉很脆弱:遗忘已久的旧日恐惧又从阴暗的角落爬了出来。

几年之前有位作家,当时的他并不比现在的我年长多少,他告诉我(并非抱怨,而是实事求是地说),我是个年轻作家,尚未被迫面对他每天面对的黑暗—意识到自己最好的作品已成往事,这是件好事。还有一位,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告诉我,他知道自己最好的作品还未出现,他总有一天能写出最伟大的作品,这让他每天坚持写作。

我渴望第二位朋友的这种状态。我喜欢这种想法,有一天我会做出一些真正成功的东西,虽然我担心同样的事情我已经说了三十多年。随着年纪渐长,我们做的每件事,写的每篇文章,都让我们想起已经做过的东西。事情会重复。再也没有什么事情会完全是第一次发生。

我为自己的书写过很多前言。它们都很长,描述书中各篇文章写作时的境遇。然而这篇前言却很短,并且这本书中大多数文章可以独立存在,无须解释。

这本书并不是《尼尔·盖曼非虚构全集》。相反,这是一堆形形色色的演讲和文章、前言与随笔。有的严肃,有的肤浅,有的真诚,有的我写下来是为了让人倾听。你没有义务全部阅读,也没有义务按照任何特定顺序读。我把它们排列成这样的顺序,感觉有某种道理—开头主要是演讲之类;结尾则是更私人、发自内心的作品;各种乱七八糟的作品、文章与说明,有关文学、电影、漫画和音乐,城市与生活,放在中间。

这里的作品写的是贴近我内心的人和事。也有一些是关于我的生活:我倾向于从我所在的立场写东西,这意味着在我写的作品里,可能包含了太多的自我。

现在,在我们就此结束,留你自己去阅读文章之前,有一些感谢的话:

感谢所有授权这些文章的编辑。“谢谢你”并不足以表达我对凯·霍华德的感激之情,她翻看了那么多我写的文章与前言,决定哪些可以收入这本书,哪些应该陷入黑暗,她把这些文章十几次排列成某种有意义的顺序,然后我可以说“我又有个主意……”(每次她确定她已经有了需要的所有东西,我都会把事情搞砸,因为我会说“嗯,我在一篇关于……的文章里写过这个了”,然后就在硬盘里搜索,或是爬上布满灰尘的书架,直到最终找到。)凯真是个圣人(很可能是圣女贞德再世)。我要感谢希尔德·博尼克森,他找到了我们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复本的一篇文章。感谢克里斯蒂娜·迪克罗科和卡特·米霍斯经常帮忙找东西和打字,她们人太好了。

我同样要深深感谢我的出版经纪人梅里利·海费茨;我的美国编辑珍妮弗·布雷尔;我的英国编辑简·莫佩思;还有永远要感谢的,我不同寻常的妻子阿曼达·帕尔默。

  《尼尔·盖曼随笔集》读后感(五):任何快乐之下的基础都是愤怒

  

你战斗的时候,不管你究竟为何而战,总是关于生命。

——《尼尔·盖曼随笔集:廉价座位上的观点》

我看书或看电影时从来不是先关注作者或导演是谁,直到故事打动了我,我才会倒过去看看作者或导演是谁,开始认识他们的风格。所以知道尼尔·盖曼,也并不是由于他在国内已足够有名,而是他在早时写的那个叫《鬼妈妈》(原名“Coraline”)的奇幻故事。这部同时写给儿童和大人的奇幻故事,曾获得2003年星云奖(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奖项,相当于SF界的普利策奖)最佳中篇小说奖,那一年同时获奖的还有《黑暗的速度》(最佳长篇)和《指环王:双塔传奇》(最佳剧本)。虽然同名改编的动画在角逐2010年第82届奥斯卡奖时落败给《飞屋环游记》,不过它的确突破了动画故事构架的边界,即使是在同类型的哥特暗黑系动画片中它也是一个突破。这么说是因为,比如《圣诞夜惊魂》,比如《僵尸新娘》,当时也给到我惊喜,不过它们的突破仅限于表现形式,而非讲述方式。但《鬼妈妈》则是一部让人惊叹“还可以这样讲故事啊!”的杰作,我喜欢其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都有着鬼魅的吸引力。也就是这个故事让我想要认识一下背后的神奇大脑——尼尔·盖曼,所以入了这本《尼尔·盖曼随笔集》。

不过我要承认,入手这本书并不想平时入书那样毫无犹豫,因为虽然了解你喜欢的作家是一件容易和喜人的事,但当重点变成了解你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作家和佳作时,就可能不那么有趣了。由于你完全可能不认识所有里面谈及的作家和作品,将导致阅读体验会像是社恐去了大派对,尴尬又无聊。另一方面,我也要承认,在阅读的过程中,从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应付得来,转变为一旦接受这种设定甚至有点喜欢上它了。不知不觉地,你会被尼尔·盖曼对于阅读和创作持有的热情所感染,被他认为这一领域应该坚持的操守所打动。

好几次,我都被周围的朋友问到这样的问题:“要怎么样才能培养起阅读习惯?”尤其当我抱着《善的脆弱性》、《论法的精神》或理查德·道金斯进化三部曲看得津津有味时,他们可能想象我身上有个神奇的按钮,一按下去就能进入阅读模式,他们希望我透露点小窍门。但事实上这里面没有任何窍门,就像尼尔·盖曼说自己是如何学习写作的——“我学习写作的方法就是写作”,培养阅读习惯的方法只有阅读。但我甚至不认为用“阅读习惯”来评价阅读的行为是确切的,因为阅读是出于喜好,因为喜欢,因为需要。它不会扎根于“刻意培养”这块做作的土壤中,而只会生长在它感到舒适、惬意的地方。

换言之,阅读始于读你喜欢的东西。所以我非常赞同尼尔·盖曼的观点,不要偏执于读什么书,重点在于读你喜欢的东西,让阅读持续下去。

他说:“孩子喜欢、想要阅读甚至主动探寻的作家不会对他们有害,因为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你不能因为自己觉得孩子读的东西不对,就不鼓励他们阅读。你不喜欢的小说时引玉之砖,可以引出你想让他们阅读的其他书籍。何况并不是每个人的阅读品位都和你一样。”

我的阅读启蒙就是日本的漫画书。在这方面我享有很高的自由,我妈从来不在乎我想读的不是世界名著或标准的青少年读物,她乐见我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阅读的快乐。小学二年级时,她送了一整套的鸟山明的《阿拉蕾》给我当生日礼物,小学六年级时,又送了一整套和月伸宏的《浪客剑心》给我当毕业礼物,到现在想起来依然能回顾到当时的开心。那时候,我身边很多同学的家长都不允许他们看漫画,学校的老师也很反对我们看漫画,他们认为漫画是低俗的东西,他们不去了解就下评断,所以我上高中时还给本地的报纸投过一篇稿,讲述漫画同样具备的阅读价值,还赚取了人生中第一次稿费,虽然只有50元(笑)。

回过头我真的怀疑,如果那时候我妈也像别的家长一样非要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还会不会像现在这么爱读书。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不是一本好书,但绝对不是一个几岁或十几岁的孩子想要读的类型。在这一点上我再次举双手赞成尼尔·盖曼的观点:“成年人容易好心办坏事,轻易摧毁孩子对阅读的喜爱:阻止孩子读他们喜欢书,或者给他们看大人喜欢的有价值然而枯燥无聊的书……最终你会让一代人坚信阅读一点都不酷,或者更糟,让他们觉得阅读难以忍受。我们需要孩子登上阅读的阶梯:他们喜欢读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帮助他们向上爬,一级一级,成为文化素养。”

这一点不仅对儿童适用,对任何一个在阅读的边缘试探的成年人也适用。你其实不需要从任何人那里借鉴所谓“阅读习惯”,你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心,去寻找让你喜欢的故事,并持续找下去。

除了阅读以外,尼尔·盖曼收录于这本书中最多就是他尊敬的人和喜欢的作品。我很喜欢透过他的眼睛去认识这些人和这些故事,去得到这其中曾经引发尼尔·盖曼思考的东西。比如那个教了尼尔·盖曼很多有关戏剧和公开演讲知识的韦伯斯特小姐,她告诉尼尔,“要想与众不同,你必须首先知道自己的圈子在哪里。”;比如写《大魔法师》的苏珊娜·克拉克(我虽然不知道这本书,也并不认识这个作家)对雅俗文化的理解,“她并未把它们看作需要调解的仇敌,而是看作表达相同观点的不同方式”;比如那本名叫《丛林温室》的故事,它的主角不会去探索宇宙,然后把智慧带回地球,振兴人类世界,“因为《丛林温室》并不是一部关于人类胜利的书,而是讲述生命的本质……万物生长,死亡,腐烂,然后新的东西又生长出来,生存就决定于此。其他的一切都是虚空……智慧甚至也可能成为某种负担、某种寄人篱下的东西,然后从根本上说是无足轻重的。”诸如此类的观点交织于书中,充满吸引力。

这篇文章的标题,“任何快乐之下的基础都是愤怒”,是直接引用自书的最后一章“《敲错的键盘》:特里·普拉切特”。尼尔·盖曼和他是挚友,他评价这位创造了“碟形世界”的奇幻作家的写作是凭借一团怒火,而这团怒火来自于断言特里·普拉切特不够聪明的小学校长,来自于那些攻击他的批评家,来自于没能成功出版他的书的出版商,更来自于少见的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同时来自于英国法律不允许他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决定自己的去留……。

我们很容易去歌颂幸福,期盼成功,却难以想象这其中可能遇见的艰辛。即使像特里·普拉切特,尽管用举世的成绩打破了那些否定句,也奈何不了来自生命的愚弄。但我们可以让“打击”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或者学习处理“打击”的本质问题,气馁、绝望与渴求的问题。面对气馁,学会像尼尔·盖曼说的,“必须接受这样的情况,也许你得拿出一百个东西,最后却只有一个回来”;面对绝望,采取尼尔·盖曼写作时的态度,“不再只为挣钱而写书,如果你没拿到钱,那就什么也没得到,如果我做出了令我自己骄傲的作品,然后没拿到钱,至少我还有作品”;面对渴求,模仿尼尔·盖曼的感觉,“只要一件事感觉像是冒险,我就会一直做;当它感觉像是工作,我就停下来。因为生活感觉不应该像工作。”以上种种并不一定保证你获得幸福或成功,但你一定能获得快乐,而快乐,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想要分享我最喜欢的一段:

“我们用来让别人喜爱和尊敬的各种手段,都不会以你想象之中他们应该起作用的方式起作用。诚实才重要。脆弱才重要。坦诚对待过去的自己、处于困难境地的自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让故事有一个地方开始,让故事有一个地方进行:这很重要。讲述你的故事,尽可能诚实,省略你不需要的东西,这是重中之重。”

  《尼尔·盖曼随笔集》读后感(六):“文学魔术师”尼尔·盖曼:关于观点、信念与希望之书

  我们的未来取决于图书馆,阅读和做白日梦。

千禧年后,漫威宇宙和DC宇宙的超级英雄们进入了中国电影市场,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一系列幻想系作品中的超能力正义英雄,逐渐组成了人们的童年回忆和流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作为流行文化,漫威和优衣库的联名T恤

与此同时,漫威和DC这两家美国漫画产业的龙头老大,在奇幻世界和超级英雄的塑造上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比起漫威英雄解构式的娱乐化和世俗性,DC则主打暗黑系的古典英雄。而在DC漫画中最具代表的,被认为是美漫长篇连载中最伟大的作品,DC家的镇宅之宝,则是尼尔·盖曼的《睡魔》。

DC家的镇宅之宝,尼尔·盖曼的《睡魔》睡魔1:前奏与夜曲8.9[美] 尼尔·盖曼(Neil Gaiman)编 山姆·凯斯(Sam Keith) 等绘 / 2016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睡魔》让尼尔·盖曼的名字开始被更多人记住,但这位永不满足的故事创造者,此后不断跨越幻想、科幻、恐怖、儿童、漫画、影视多个领域,轻松驾驭任意一种媒介,《美国众神》《乌有乡》《鬼妈妈》《星尘》…他所创作的每一部故事都为人称颂,他的身影开始在奇幻世界大放异彩。

尼尔·盖曼照片

如今,这位当代幻想文学巨匠的首部非虚构随笔集由大陆初次引进,精选演讲、随笔、书评、访谈等文章共80余篇,六百多页超大容量。尼尔·盖曼在其中真诚地探讨了对科幻、音乐、漫画以及电影的看法,对各类幻想艺术的鉴赏和评价,少年时代的阅读与写作,以及对艺术创作上的理解和经验。这既是一位风趣且谦逊的读者对幻想艺术的深度鉴赏,也是属于这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造词匠、白日梦想家的心灵自白。

《尼尔·盖曼随笔集:廉价座位上的观点》尼尔·盖曼随笔集暂无评分[英] 尼尔·盖曼 / 2020 /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当代幻想文学巨匠,“文学魔术师”尼尔·盖曼

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曾说过,尼尔·盖曼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宝库,拥有他是我们的荣幸。”

尼尔·盖曼,这位近十年来欧美文坛最耀眼的明星,新一代幻想文学的代表,同时也是好莱坞知名影片编剧,总是以一头乌黑的卷发,标志性的黑色皮夹克出场。这位专注于幻想领域的流行文化多形态创作的大师,以他喷薄的想象力,和继承了英国幻想文学史的浪漫主义情怀,给我们制造了无数个发生在平行宇宙中充满异色幻想的故事。

尼尔·盖曼照片

一切可供书写故事的领域,都有他的身影:从奇幻到科幻,从漫画到诗歌,从儿童文学到恐怖故事,读者似乎永远难以预料,他的身影会出现在哪一个领域,再度成为新的风向标。

盖曼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和张纪中合作,为电影美猴王编剧

1989年,他编剧的漫画《睡魔》成了漫画史上的里程碑,被认为是美漫长篇连载最伟大的作品。此后每有一部新的漫画问世,人们总会把它和《睡魔》作比较。

《睡魔》的大获成功,并没有让年轻的盖曼就此被荣誉拴住。正如其后每当他的某类作品大获成功,读者满心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时,他马上就会转向另一个领域继续大放异彩。他似乎永远在探寻自己的可能性、扩展自己的创作领域。而他的每部作品都能畅销整个英语世界, 甚至包揽雨果奖、星云奖、世界奇幻奖等诸多奖项。

奇幻小说《美国众神》一出版就轰动整个英语世界,以其机锋叠出、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故事,包揽了雨果奖、星云奖、斯托克奖等6项世界幻想文学大奖。《坟场之书》《好兆头》《乌有乡》也成了当代奇幻文学中的经典。

尼尔·盖曼部分作品

他进军影视圈,将自己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鬼妈妈》《星尘》制作成了电影;他写的漫画剧本,直接供DC和漫威使用;他做编剧,创作了《路西法》《超时空奇侠》《贝奥武夫》等影视经典。在影视圈备受欢迎的奇幻类市场中,尼尔·盖曼成了好莱坞制片人中的金童。

尼尔·盖曼编剧电影《鬼妈妈》剧照

不仅如此,他本人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动画和影视中客串。

在动画《辛普森一家》中出现在《生活大爆炸》中现身

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把尼尔·盖曼形容成“故事宇宙之中的一位神明”,无论使用何种媒介,小说还是影视,“讲好一个故事”才是尼尔·盖曼始终在做的事情。正如他在这本随笔集里说:“引领我走作家之路的唯一规则是要永远前行,并且喋喋不休地给第一位读者,也就是我自己讲述故事,直到结尾也不让自己感到受骗或是失望。”

文学大师的私人书单和文艺佳作鉴赏指南

作为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尼尔·盖曼随笔集》在大陆初次引进,精选了尼尔·盖曼的演讲、随笔、书评、访谈等文章共80余篇。

在这部作品集中,尼尔·盖曼给我们展示了他的两重身份:既作为作者,也作为读者。

尼尔·盖曼罗在书中列了这个时代那些伟大的文艺创作者和文艺作品,给出了幽默而充满智慧的解读,因此,这既是一部文学大师的私人书单和影单,也是一部文艺佳作鉴赏指南,可供读者按图索骥,追寻文学大师的脚步,以盖曼式富于想象而锐利的思考方式,展开一场瑰丽的智识之旅。

在这份书单中,他罗列了孩童时代点燃他创作激情的刘易斯、托尔金和切斯特顿等人的作品,对他而言,是这些幼年时期偶遇的书和作者“共同造就了今天的我”。他沉迷于《纳尼亚传奇》中用文字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甚至比他身处的世界更加真实。他称刘易斯是“第一个让我想要成为作家的人,他让我明白了作家的存在:有人站在语言背后,有人在讲故事。”

尼尔·盖曼童年书单上的《纳尼亚传奇》

不仅如此,尼尔·盖曼还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漫画、小说到电影、音乐,罗列了他所认可的那些伟大的幻想艺术作品。

作为漫画《睡魔》的创作者,尼尔·盖曼同时也是一位漫画读者,他认为漫画值得被人认真对待,成为一种讲故事的正当且独特的方式,一种同样可以用于制造魔法的艺术形式,就像电影、书籍、电视和戏剧一样。而漫画的廉价、粗俗,以及任何人都可以借此创作的便利,使得漫画被赋予了更为野蛮的生命力。

在他的“漫画书单”中,他从神话学的角度介绍了艾迪.坎贝尔的《冷面》,从美漫超级英雄的潮流中分析库尔特.贝斯克的《航天城》,DC漫画中具有哥特式浪漫的蝙蝠侠、闪灵侠,以及一些他所欣赏的漫画家如杰克.柯比、威尔.艾斯纳等等。给我们展示了他所理解的漫画宇宙中极具创造力和部分。

漫画《蝙蝠侠》

在尼尔·盖曼的科幻文学书单中,列入了“类型文学的巨人”弗里茨.来伯的短篇小说集,布莱恩.奥尔迪斯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丛林温室》,从未来回归当下的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

对尼尔·盖曼而言,科幻/幻想小说作为他的阅读谱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一位科幻小说写作者,既是一个“做梦、沉思与想象的人”,也是一个“创造未来而生的人”,在介绍科幻小说的同时,尼尔·盖曼也重新定义了科幻小说的本质:“幻想小说真正在行的并不是未来,而是现在。”而对每一位阅读科幻小说的读者而言,“它让我们探索提出警告的世界。”

雷.布拉德伯里《华氏451》

尼尔·盖曼在提到为什么自己从奇幻小说转向儿童文学领域的创作时说:“童话故事本来是给成年读者看的,由于在书店里找不到,所以我决定自己写一本。”这也是《星尘》诞生的起源。

在这本随笔集中,尼尔·盖曼推荐了他所认可的儿童文学——那些对成年人和儿童都适用的儿童读物,如邓萨尼勋爵的《精灵王之女》、霍普.米尔莉《雾中的路德镇》,作家查尔斯.维斯等等,这些作品具备“让成年读者感到不安”的特质,也是尼尔·盖曼愿意把它们介绍给更多读者的原因。

尼尔·盖曼的童话故事《星尘》改编的电影

不仅限于漫画和小说这类载体,这样一个在写作的同时,还参与电影编剧和导演、音乐创作和填词的欧美文化圈的跨界之王,给电影和音乐也进行了一番赏析,他参与其中的经历,它们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品相较之下的闪光点,以及对不同领域,如漫画和电影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16岁时曾组建朋克乐队,想要成为摇滚歌星的尼尔·盖曼,后来也经常参与歌词创作

无论是小说、漫画,还是电影、音乐,这些作品通过盖曼巧妙而幽默的解读,锋利却不失谦逊的评析,让读者能更加轻松的了解当代幻想艺术,贴近体会人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并且追随大师的脚步,指导我们的品读趣味,丰富我们的认知体系,重新理解经典。

尼尔·盖曼如何成为尼尔·盖曼

这部六百余页的非虚构随笔集,不仅包含对幻想艺术的鉴赏,更是一部涵括观点、激情与希望之书。

这是尼尔·盖曼的观点之书。他相信观点,也保留偏见,相信“在枪炮与观点的较量之中,最终胜利的会是观点。”在他这部“包含了太多自我”的随笔集中,他真诚地坦白了自己的“偏见”:他认为在阅读上,让你觉得享受的书和对你有好处的书之间并不存在隔阂;他认为没有什么书会对儿童有害,而成年人容易好心办坏事摧毁孩子对阅读的喜爱;他认为所有人都有义务做白日梦,有义务去想象。

这也是尼尔·盖曼的激情与希望之书,正如凯特琳·莫兰所言:“如果在一个绝望的夜晚,这本书来到你的身边,清晨你会再度相信其中的观点、希望与人类。”

他谈到了最初诞生的写作梦想,少年时期点燃他的那种热情,而这种热情时至今日仍在他心中燃烧。他邀请读者进入他的真实世界,分享了他在多个创作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对类型文学的探索。他告诉读者作者如何以及为什么写作,读者如何以及为什么阅读,为什么所有这些东西至关重要。盖曼以自身燃烧的激情与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授创意实践的宝贵经验,召唤每一位读者对阅读与写作初心的思考。

他谈到了他与斯蒂芬·金、戴安娜·韦恩·琼斯、特里·普拉切特、道格拉斯·亚当斯、哈兰·埃利森等大师们的往来和友谊,他创作《美国众神》《睡魔》《星尘》《鬼妈妈》《坟场之书》等畅销书背后的故事,对尼尔·盖曼的读者以及奇幻小说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次饕餮盛宴。

这位不同领域的故事魔法师,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生涯中,依旧保持着对艺术创作的忠诚和热情,依然坚持相信——“我创造故事的主要动力仍然是将自己视为读者和观众,给自己讲一个让我惊奇、高兴、害怕或者伤心的故事,带我去一些从未去过的地方的故事。”

这本随笔集让我们走近真实的尼尔·盖曼,不仅能在他的私人书单和影单之下指导我们的品读趣味,丰富我们的认知体系;通过此书,读者也可以了解尼尔·盖曼如何成为尼尔·盖曼:他的阅读谱系,信念和生活,创作的线索,以及他是如何把这一切汇集在一起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