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锦集

2021-02-09 04:5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锦集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是一本由蘑菇姑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一):影评式鸡汤

  

读了才知,作者是写的影评式鸡汤文,确实可以解决焦虑与成长的问题,鸡汤是无所不能的。影评就影评吧,那你总得告诉我是哪个电影吧,然而并没有,上来就直接复诉电影故事,从头到尾不告诉你是哪个电影,可怜我怀着好奇的心就各种百度,这个作者有点说不过去了吧,作者好歹写影评的时候交代一下电影背景吧,专业点不行么,鸡汤喝的都这么不流畅。为了出书而出书,买书花钱不要紧,主要是读这样的书很浪费时间。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二):《一边焦虑,一边成长》:哪有岁月静好,只不过一直在负重前行!

  世上有诸多为自己的想象和胆小所夸张的伤悲,可以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用以博取同情或者借以自我倒戈。然而人若心中真有大悲,却通常沉默不语。—— 七堇年《大地之灯》

  今日,先生载着我前往市里看医生,周期性的治疗已经过去两月有余,如今的我颇有种看透人生的感觉,在迷惘纠结的泥潭里沉醉了许久,终究不过依赖药物治疗。有时候,我回想起曾经,深觉所有人或事都不值得,唯有自我内心世界最为重要。

  焦虑,似乎成为当今人士成长的代名词,在这凡尘俗世行走十有八九都被焦虑羁绊着,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没有切身体会是无法理解支持的,待到一切烟消云散,我们也只能自我安慰“也不过如此罢了”,《一边焦虑,一边成长》一书中作者说道: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都是上天为你打开的一扇门。仔细思想,有些许道理,但也不可照搬,只因有时上帝会残酷到关上门连窗户都不留一条缝。

  曾经的我时常自我说服,告知自己等孩子们都上学就好了,等房子买上就好了,等疫情过了就好了,似乎总是在要求自己期许未来,而没有提醒自己注重现在且行且珍惜。马伊琍因为丈夫出轨,于是领悟出人生哲学,贾静雯因为与前夫争夺女儿抚养权而相互折磨,总而言之,人都是拥有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经历后才醍醐灌顶,想来有些可悲又可叹。

  一: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一生的资本》

  在《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这本书中,有一篇关于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如何找到幸福,我看后获益匪浅。因为我应该就算是童年缺爱的人,因为重组家庭,而父母双方的家庭又都再有孩子,我的童年时光总是处于长辈们的责备之中。我跟查而曼一样,即使成年后,有身边他人的关爱,也难以治疗我内心深处的伤痛,我始终在自己的世界和生活轨道里默默自卑着,品尝着毫无存在感的苦楚。

  曾经很多人斥责我,说原生家庭的痛楚不应当成为你没能力自我成长的借口,还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你一直在矫揉造作罢了。因为没有感同身受,所有当这种切肤之痛发生之时,我接受到的也只能是无关痛痒的说辞。

  世上还有比童年更重要的东西,说不定我在年老时-这是艰辛生活的结果-会迎来更多的童年幸福,并且我有力量承受这种幸福,而一个真正的儿童则缺少这种承受力。-卡夫卡《一条狗的研究》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三):焦虑,让我与自己的内心开始和解

  焦虑似乎成了现代人的标配,焦虑之下是抑郁是过劳死,想想都让我们不寒而栗,可是它又如影随形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焦虑的生活,不管是谁。面对焦虑,大部分人都避而不谈,因为对失控的恐惧,因为对生活的未知。我们迷茫、难过,所以灰心丧气,变得焦躁不安。而蘑菇姑姑的《一边焦虑一边成长》告诉我们,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情,都是上天为你打开的一扇门,都是一次成就全新自我的开始。

  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样走出焦虑的方法,却从那些生活中正经历苦痛却从不放弃的故事中,以专业的视角为我们叩开了他们焦虑背后的心理根源,让我们从中找到了共鸣,也看到了自己焦虑背后的原因。

  我每天都在饱受着煎熬,失眠的日子里伴随着眼泪。女儿的一次意外烫伤却引起了疤痕增生,医生说疤痕持续增生,孩子的脚会受牵拉而畸形,变成残疾,从那一天起,我的生活就被判了死刑。

  没日没夜地流泪,抱着女儿整日沉浸在苦痛和悔恨中,一遍遍地质问自己,你这个母亲是怎么当的,还有何面目活在这个世上?

  我曾不止一次望着窗外想从楼上一跃而下,我不敢出门,因为我总是留意别人的脚,然后从对自己的一次次质问中让我的情绪崩溃。

  我的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喜怒无常。有时候会过度地迁就女儿,有时候一件小事会让我对女儿怒骂。我甚至不愿去看护她,本能地从心理排斥。

  我仿佛看到别人都在对我指点,嘲笑我连个孩子都看不好。怪不得她的老公会出轨,怪不得她的几次恋爱都会失败,怪不得她的父母不喜欢她,原来我真的一无是处,我的生活彻彻底底的失败了,我的人生就是失败的。

  书中那个松子就是我的翻版嘛!我s似乎看到了童年那个缺爱的自己,因为我的出生和哥哥太近,所以一岁多的我被送到了千里之外的姨妈家,虽然只待了一年多就被母亲接回来了,可是自此和父母的感情疏离了。上面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姐姐,还有一个奶奶疼爱的长子哥哥,下面有一个年幼的弟弟,怎么看我都是多余的那个。

  比起永远穿着姐姐的旧衣服,用着姐姐的旧文具,我更希望得到父母的重视。我拼命的做家务,干农活,只是为了想要得到和哥哥姐姐他们一样的优待。

  父母每次出去游玩都会趁着我睡觉的时候偷偷带着哥哥姐姐还有弟弟离开。把我托付给亲戚家。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学会了识趣。看到别人吃好吃的会自动离开,因为知道自己没份。

  我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可是这代价就是我失去了太多自己原本喜欢的东西,也失去了童年本该有的快乐时光。

  “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其实带着精神性的死亡展开了人生。”

  如今人到中年的我,也总是把自己的欲望隐藏起来,看似的牺牲内心又有多少不甘。

  我的一句我不要,父母很少给我带礼物,老公也把我该有的礼物送给了别的女人。

  我曾暗暗发誓不要把自己的经历复制到孩子身上,可是自小与人疏离的我根本不会去爱。

  在书中我看到了当时的自己,心疼那时的我,那个孤独而自卑的我,我想对那时的我说声“对不起”,以前可怕的经历都过去了,以后的生活依然会有苦痛,不会顺遂,可是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勇气,去坦然面对今后的风风雨雨。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四):现代人的必修课: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孩子刚出生,换了工作……”

  “我都三十了,还没对象,我忙着上班,忙着找合适的对象呢……”

  “我这个项目再不做出成绩来,这个风口又赶不上了……”

  作家木心有一句话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可谓精准地描述了人生的深层焦虑,一如热锅上的蚂蚁,奔忙、寻找、焦灼,并非因为现实困境,而是因为在每个具体问题下的心灵困境——我该如何存在?

  对现代人来说,焦虑无时不刻都在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可以说是古代人的N倍,焦虑情绪无处不在。

  但是真正的成长,都是在焦虑与挣扎中发生的。

  当一个人把自己遭遇的一切不如意,都归因于别人,把精力用在耿耿于怀、攻击他人上,就像是给自己挖坑,终有一天会让自己窒息。

  不管别人做了什么,没有做什么,你唯一的任务是不断成长,增加智慧。

  人永远无法把控别人,但可以选择自己如何生活。如果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只说明你功夫未到,继续努力。

  直视焦虑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描述死亡焦虑时,用了一个比喻:“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

  因为骄阳让人眼睛受伤,而直视死亡,会让人心生恐惧,惧怕未来。人的本性如此,人面对焦虑时,本能地想要逃避,因为焦虑会带来巨大的恐惧。

  我们最大的焦虑是走出舒适区的成长焦虑,它会危及我们对自己安全感的评估,然而直视这种焦虑,不断把未知纳入我们的心智,是成长的最好途径。

  在焦虑中成长,人生不断向前

  不要因焦虑带来的痛苦,而失去成长的助力,去探索去觉察是前进第一步。

  不管谁进入你的生活,也不管谁离开你的生活,不管Ta给你带来的是苦、是悲、是怕、是怨、还是怒,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相遇都是为了让你对自己有更多的看见和了解。

  别把心放在对抗和逃避上,放在可以收获什么上。人容易得意忘形,真正的成长都是在挣扎中发生的,所以善待自己的痛苦。

  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所有的不完美,不管别人做了什么,不用别人的行为绑架自己,也不把他人的拒绝和否定做为自己不够好的证据,不攻击自己,像最好的朋友一样关怀有各种情绪的自己,继续成长,靠近想要的自己,就是爱自己了。

  眼睛能够看到的叫视力,所谓的千里眼也不过能看清几米之内的东西。能够看到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叫远见。有远见的人才能实现常人实现不了的梦想。现代人在视力上是花的心血、努力和投资远远超过远见。

  拥有远见需要学习、需要坎坷、需要经历、需要榜样。

  这一生我花时间、花精力、花钱最多的就是学习,随着岁月的变迁,许多地方发生了改变,但从未改变和怠慢的就是学习。学习是一生的事。

  人们想尽办法使自己青春长在,延年益寿,其实最有效的方法从来就不是你吃了什么,补了什么,是你永不停息的学习和践行幸福的方法。

  写在最后

  在复杂的社会情景中,外界永远会失控,焦虑永远会超出你的想象,只有不断深入理解自己的心灵,才能够帮助你从容应对。

  婚姻、工作、爱情、亲情,当你用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他人的时候,也是在与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对话,觉察自我心智系统的运作模式。

  这本书的故事和思考,承载着作者30多年来对生命、对世界赤诚的感情,但愿这些故事、这些思考能够让你在人生的焦灼中感到一丝清凉的慰藉……

  这本书,就是《一边焦虑,一边成长》,值得一看。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五):《一边焦虑,一边成长》:焦虑,是人生常态

  作家木心先生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我对此深有体会。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总会陷在焦虑里,自己把自己逼到不知如何是好。

  我每天都会焦虑,关于生活,关于工作,每天想的很多,做的很少,大量的时间消耗在了与焦虑对抗。

  我错误地把焦虑定性为负面情绪,与它为敌,非要分个胜负,才肯罢休。

  但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一直以来都错了,我开始试着与焦虑和解,适应它,甚至拥抱它。

  既然焦虑是人生常态,坦然接受,是最好的应对策略。

  每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找到它的意义,你的生活会发生巨变。

  焦虑是成长的源动力,不要害怕焦虑,这证明了你还有上进心。

  除此之外,书中的很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思考良多。

  “当代职业女性的坚强与脆弱”中,对工作的诠释,我很喜欢。

  “工作其实是一条路径,为了给自己一个挖掘自己内在核心的机会。”

  现在很多人觉得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为了生存,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时间浪费了,却很难做出大成绩。

  把工作真正当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公司的事情,在工作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才不枉此生。

  未来的职场女精英是什么样子?

  我想不会是国产剧中精致的职场“女模特”,像《欢乐颂》中的安迪,《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完美关系》中的斯黛拉。

  未来职场上的女精英,她们不是女强人,不会爱情事业只能选择其中一个,不会再遭受恶意与偏见。

  现在的很多自媒体,动不动就写女人要有钱,有钱才是王道,男人都靠不住,要依靠自己。

  看多了这种论调的文章,难免觉得无趣没营养。

  为什么不能既有钱又有爱?凭什么只能得到一边,失去一边?

  这种荼毒人心的话,还是少看得好,浪费时间。

  说完了职业女性,再聊聊年轻人。

  “今天大多数年轻人竭尽全力才过得像一个普通人,且充满了丢盔弃甲的难过,这里面有难以言说的渺小感和失落感。”

  我想上面这段话,无论你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会很有共鸣。

  这是一个拼尽全力才能过好日子的时代,每个人都不容易,承受的压力,也是上辈人无法体会和理解的。

  前几天,马云说:“现在的时代每个人压力都很大,年轻人还怕的话那就白活了。”

  我能理解他说出这句话的善意,但我理解不了,他要用这么犀利的词刺激年轻人。

  我一直觉得,不是所有压力都能完全转化为动力,压力不是目的,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手段。

  年轻人不怕压力,只要你给够钱,他们真正怕的是压榨。

  什么996、007,钱给到位,待遇适合,也可以拼一拼的。

  但现实情况是:B站《后浪》刷屏,但大多数后浪,没有在视频里看到自己,更没有感同身受,只感受到强烈的撕裂感;池子个人信息遭某银行泄露,被发现后才出来道歉并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宁波银行员工宏毅跳楼身亡,他是厦门大学高材生,拼命打拼,患上抑郁症,最终成了“泡沫”;还有员工拒绝加班被法院判决赔偿公司1.8万;女程序员遭裁员后被仲裁要求赔偿公司百万;B站up主创业566天一无所成,摊牌富二代身份却一夜爆红……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比这更残酷的是,我们拼命努力,相信付出能有回报,现实却很有可能把我们逼上绝路,没有明天。

  在这样的情绪下,马云的压力论,很难让人产生共鸣。

  谁都有压力,我们不怕压力,我们怕的是压榨。怕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怕累死累活,只帮老板实现了财务自由。怕工作24小时待命,还是被无情裁员;怕辛苦了半辈子,还是买不起城市的一间厕所。

  我想,这便是社畜的渺小感和失落感吧。

  以上,是《一边焦虑,一边成长》带给我的思考,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如果你想要升级认知,推荐你读一读。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六):《一边焦虑,一边成长》:焦虑是一扇成长之门

  焦虑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地方,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焦虑的情绪。焦虑在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甚至焦虑可能发展成为病理性焦虑。《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这本书从录一个方面解读焦虑,让焦虑成为良性的解药,成长的处方。 文中共有二十五篇文章,作者是拥有百万粉丝的心理作家,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的蘑菇姑姑。文章取材于电影与生活,作者蘑菇姑姑从心理学角度入手,指出焦虑的底层逻辑,从故事衍生到自身的生活,要敢于直面焦虑。 看到这本书名的第一眼,我就有迫切想读的欲望。当时的我处于一种特别焦虑的状态,想要从中找寻一个安静的庇护所。也许可以找到驱散焦虑的方法呢!

  一、自我焦虑的剖析 读书的时候,想的最多的是去哪玩,吃什么,怎么提高成绩,生活费什么时候给。即将面临毕业的我,一下子满心焦虑,原因就在于未知,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导致迷茫。 谁的青春不迷茫,毕业季,一下子把贪玩的我打醒。毕业了,该怎么办啊,几年的大学生活什么也没有学会呀。等到考上研了,工作了,啊!真好。有工作了,考上研了就万事大吉了。可是生活中的焦虑也无处不在,工作与家庭甚至还有父母孩子的重担压了下来。 考上研究生之后,其实并没有缓解我的焦虑,反而是加重了。这一阶段并不比本科学到的东西多,完全靠自学。这一阶段的我就像书中蘑菇姑姑写的““乖孩子”永远快了不起来”中的陈学冬,强迫自己上进,与身边人同样的上进,只是为了未来,让自己有些微的安全感。焦虑状态下的我,是因为父母亲戚并不能带来安全感,能力又不足为自己支撑起一把保护的伞。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同学L拼命地挣钱,甚至不惜逃课。为什么挣了那么多钱却不太花钱。因为家庭并不能给她支撑,她拼命地挣钱,只是给自己挣得的是安全感。 焦虑的本质是恐惧和未知。换句话说就是对未知的恐惧,因此产生了焦虑。能够减缓焦虑的是金钱,穷是一个人最初的自卑。

  二、如何直面焦虑,驱散不安全的感觉 “寒门难出贵子”,阶级固化。翻阅世界历史,自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阶级之间存在着难以打破的藩篱。 现代的寒门弟子,一直以来,家长、老师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就是好好读书,考个好的大学 然后找个工资高又轻松的工作。学习好+学历高=高工资。这个等式真的成立吗?纸媒报道,据悉名牌学校毕业生卖猪肉,这件事情轰动了整个社会,因为这不符合这个等式。但是反过来逆推一下这个等式,也就是说高工资等于学习好加上学历高,那么一出生就家产万贯的婴儿呢?寒门子弟的努力就仅仅只能达到人家出生的状态,更甚至达不到。阶级之间难以跨越,但是为何考虑的是跨越阶级呢? 金钱法则的教育下,没有赢家。富家子弟能够用金钱买到一切,却买不到经历;寒门子弟拥有经历,却缺乏金钱。富家子弟的焦虑也许是会的更多的金钱,也许是亲情。我不是富家子弟,我也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们也一定会有焦虑。 无论是寒门弟子还是富家子弟,驱散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焦虑,走出舒适区。用不适感换取平静的内心。在焦虑中直面自我,才是成长的第一步。我们不需要跨越阶级,只需要正面自我,在平凡中活出精彩。

  三、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焦虑是一种心理的难关,在每一次焦虑过后,都会有新的成长。想得太多也许是导致焦虑的因素,但是想也是思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了,才有可能让自己起步,走向正确的道路。 之前抱怨在学校实习没有工资,老师事情还多。现在在看,我把这一实习经历写到我的简历当中,瞬间简历就高大上了,去应聘时候人家也会高看一眼。原来机会就在身边,需要把握好,做该做的事情。人生真的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能在之后的经历中获得难以想象的作用。做好当下的事情,规划自己的方向,放下骄傲与自卑,直视焦虑。

  读完《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虽然没有完全驱散我的焦虑,但是能够让我正确对待焦虑,在焦虑中成长。把焦虑转化成动力,脚踏实地,让前面的道路越走越宽。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七):我们为什么焦虑?

  作者的几篇j小故事,其实都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焦虑?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现代社会每个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忙。

  忙得没时间见面,忙得没时间吃饭,忙得没时间做爱,忙得没时间听清别人说的话就匆匆行动……

  可是你问他:“你到底在忙什么呢?”他愕然。

  就像禅宗的当头棒喝“你是谁”会让人突然开悟一样,这个问题往往让我们在忙碌的麻痹中抬起头来,茫然地望向被搁置在角落里的意义问题。

  忙什么呢?愕然之后,你可能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

  “孩子刚出生,换了工作……”

  “我都三十了,还没对象,我忙着上班,忙着找合适的对象呢……”

  “我这个项目再不做出成绩来,这个风口又赶不上了……”

  这些看起来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是你我都知道,细想起来,并不是这些表面事件在驱动我们往前走。

  正如一个焦虑地赚着奶粉钱的爸爸,不是真的被困在养育的问题上,他焦虑枯黄的面容里写着一个渴望:我想做个好爸爸。他想赚的是更好的未来,是这个目标推动他一往无前。而细问他,“更好的未来”的“好”到底如何定义?我想这就涉及和他人的比较:“ 是啊,我尽力给了最好的,但是这份给予也不能在别的父母平均线之下,最好还能更好点。”

  所以,所谓荒腔走板的生活不是在诉说“无能为力”,而是在回应心底对自我的“疑问”,我是优秀的?我是被爱的?我是安全的?我是成功的?我配得上并能够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这些疑问在庞杂的人生境遇(工作、结婚、生子、交友等)中,犹如背景声在喧闹的轰隆向前滚动的时代和生活中回响。

  作家木心有一句话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可谓精准地描述了人生的深层焦虑,一如热锅上的蚂蚁,奔忙、寻找、焦灼,并非因为现实困境,而是因为在每个具体问题下的心灵困境——我该如何存在?

  当我们漂浮在问题的表层,就想通过解决某个问题来迅速缓解焦虑,认为这件事做到了,我们就好了。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假象。正像抚养一个孩子,你会说孩子断奶,我的生活就好了;可断奶之后还有学步呢,你说孩子学步就好了,不用抱了,就轻松了;可不用抱了之后还有学说话呢,学了说话之后还有上幼儿园,还有小学、中学、大学……

  如果说有什么事是我长大以后才明白的,那就是,我们无法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一劳永逸地换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更多的时候,我们要接纳一个事实:人就是解决问题的动物,我们一生都在学习处理各种“问题”,与永恒的焦虑共存。

  既然焦虑永远都在,那么和焦虑相处的“我”就更重要。换句话说,不要被那些具体的问题“吓倒”,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处理问题——因为你做什么都可以,只要知道你是谁,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你确定你所站的地方是属于你的。

  这种内在自我的完整感,拥有一种存在的核心力量,带你笃定从容地穿梭于人世间。

  虽然这样的自我主体感并不容易确立。因为有关自我价值的回答是拼凑式的,就像一个拼图游戏,自我的真相由碎片构成,在不同的人生事件中不断更新,你要在漫长的人生中学会和每个具体的焦虑打交道,然后就像打到足够的积分就能通关一样,凑够了拼图才能渐渐找到越来越完整的自我图像。

  所以,生活的常态就是你一直在处理各种具体事务,一直学着忍受自己的不完美,忍受焦虑中的未知和已知,学会在自己的欲望和外物的期待之间保持动态的相对平衡,只要你不被各种惊慌吓倒,就能增长解开这个谜题的资源。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八):【读书】从别人的故事里发现自己—《一边焦虑,一边成长》(1930字)

  那天,遇到以前的同事文,是一个年轻人,她正准备去省城办住房手续,126平的房子160万。文说虽然孩子还小,也要早早为孩子做好了去省城入学的准备。问她房子的地址,居然是自己去年路过的地方。 那处房产是万科开发的,地段很好,而且房间都是精装修,可以领包入住,当时外甥女也定的那里的房,很不错。她离开了,我拿出手机找出那个售房部姑娘的微信,问她还有没有余房,她说,不多了,本月底就清盘了。 我在脑海中迅速盘点,怎么筹款,交多少首付,二套房能贷到多少款?我念叨的时候,办公室的小同事也知道了,我听到她在不由自主地叹气。 我忽然自责起来,是我的情绪导致了小同事的焦虑,她也有一个和文一样大的小孩,当初她丈夫说去省城买房,她没同意,今天她可能后悔了。 清醒过来想,孩子还有一年高中,四年大学,不知上不上研究生,等她稳定下来是多年以后的事,那么早去筹谋能力不足的事情,徒增烦恼和焦虑罢了。办公室的年轻同事即使买了房,除非母子分离去上学,这也不是她能承受的。 放弃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平复与别人比较引发的焦虑情绪,享受当下的美好,这不是别人眼里典型阿Q的精神胜利法吗?居然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正好这几天在读《一边焦虑,一边成长》,对相伴相随的焦虑情绪有了更多认识。 每个人都会焦虑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没有焦虑的生活,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有欲望,想改变自己的境遇,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焦虑便会接踵而至,如影随形。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清醒面对焦虑,不恐慌,也不被控制。 为什么会焦虑 作者认为,焦虑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局限,因为无知。因为对失控的恐惧,所以灰心丧气,难过抱怨,焦躁不安,钻进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局限里出不来。 想想自己的焦虑,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为她提前找与她姐姐相伴的地方,源于母爱,也是对自己和孩子的不自信。而小同事的焦虑来源于和自己同龄人的比较,实际上,“人比人,气死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对待焦虑的态度 面对漫卷而至的焦虑,该怎么办? 这个想想也明白,如果选择逃避,只能一直焦虑下去。如果选择拥抱焦虑,便有了化解的机会。每一次消除焦虑的过程,雨过天晴的彻悟,就是焦虑赐予的丰厚回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都是上天为你打开的一扇门。 如何解决焦虑 关键在于先发现问题,如果发现自己开始焦虑,最好的办法是要学着自省,有了反思,就学会了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作者让我们从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 作者列举了十几部影片,以鲜活的事例辅以深度解读,从别人的故事里发掘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我同时在阅读另一位作家的书,相比之下,这本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远远超过另一本。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我看过,当时看得莫名其妙又心情沉重,眼睁睁看着一个可爱的姑娘,经过童年和青年,后来让自己生活在了垃圾堆中,又被孩子们敲死在球场上,后来也翻看了相关的评论,都不能解答我的困惑,直到看到这本书。 松子由于童年遭受父母忽略,难以建立自我价值认同,她一生都在迎合和屈从别人,放低身姿只为了获得爱,尽管这样,她仍然失去了一切。 每个人的生活中,有一条隐线上精神之旅,限制一直都在,表现在生活遭遇上就是永无止境的重复,除非内在的自我能够克服困难,我们才能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与玛格丽特共度的午后》也是一样,不过结局更温暖,这漫漫的人生路,我们有一个基本的使命,就是面对自己的限制。只有当我们充分接纳自己的全部,发现自己的价值,建立内在自信,焦虑也将无处遁形。 《至爱梵高》告诉我们,不平凡的人生必将承受不一样的代价。《伯德小姐》《饮食男女》告诉我们如何与从原生家庭中汲取营养,寻求和解,建立认同。《无问东西》启示我们,跳出自我的圈子,寻找生命的内在意义 。 还有《寻梦环游记》《相爱相亲》《黑天鹅》《时时刻刻》《风仁波齐》《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一个故事就是一段人生,你可以从中获得关于人生追求、亲情、爱情等方面的启迪。 单位有两个保安,一个身材高挑,长得漂亮,是不顾家人反对,从外地追随丈夫而来的,但自述丈夫受婆婆溺爱,不懂得心疼照顾人,言语之间落落寡欢。另一个,长相一般,身材有点臃肿,但性格开朗,家庭幸福,模范丈夫天天做好吃的来送。大家都纳闷两个女人不同的命运,我也是,直到今天看到书中这段话: 一个平静快乐的女人,对他的伴侣也会更有吸引力,她有明显的自我风格,完全接纳自己的外表,而这正是让大多数男人最心动的特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就算看起来很美丽,大多数身心健全的男人,也会因此退避三舍。(美)理查德·坎尔森。《别再为小事抓狂》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聪明的作者从别人的故事里,梳理出焦虑的类型,虽然没有说教似的提出一二三条应对焦虑的策略,但感同身受中你会豁然开朗。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九):《一边焦虑一边成长》:人生无非是现实困境与心灵困境博弈

  文章/兰汐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 世上从来没有不焦虑的生活,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都是上天为你打开的一扇门。 在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这样做是对是错。但我又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想迎合别人眼光。这就是所谓“荒腔走板”的生活。自我疑问,自我焦虑,又自我无能为力的辩驳。 焦虑就像肥沃土地上疯长的野草,只有埋头一点一点的苦干,才能割掉一茬又一茬,让自己的心境归于平静。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奔忙。不断寻找,不停焦灼,努力活着。看似一切是现实困境造成,但每个具体问题下的心灵困境,我们该如何存在?该如何平衡化解? 百万粉丝心理作家蘑菇姑姑走心力作《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这本书会带着你走进25个不同人生场景,体验一个个鲜活的人在人生困局里如何突出重围。本书以故事的方式精准地描述深层焦虑,并通过解决问题来迅速缓解焦虑。 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是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焦虑是为了变得更好,没有人会焦虑自己为什么不变得更差。 你真不该讨厌那些让你焦虑的事,因为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都是上天为你打开的一扇门,都是一次成就全新自我的开始。 就像书中“青春期的躁动与成长”里高中少女克里斯汀。她在加州萨克拉门托的一个教会学校读书。虽然教会学校很严格,但是完全关不住克里斯汀蠢蠢欲动的青春热情和她向往自由,幻想未来的焦虑。 她希望自己住漂亮大房子。 她希望自己的家庭显赫有身份。 她希望上最好的大学。 她希望自己和异性接触像电影一样完美浪漫。青春期带来个人理想主义的庞大膨胀,让克里斯汀渴望着超越现实。 渴望过于急于求成,伴随而来的是焦虑不安。当克里斯汀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这个世界比她理解的更为复杂。她不得不回归母亲身边,接纳身边所有平凡的人和事物,包括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自命不凡的青春期。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沟壑,是需要一步一步用智慧,学识,付出才能填平。没有一跃而成的未来,也没有有四平八稳的青春。所有“不可一世”的着急忙慌都因急于想成一个大人模样。 我们身处一个焦虑的时代,父母焦虑,孩子焦虑,学校焦虑,社会焦虑。但并不构成恐慌。只是现实困境与心灵困境的冲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压力重重的世界,但一定可以期待一个产生优才的未来。 只要成长的足够快,焦虑就追不上。 亲戚家一个孩子非常优秀 ,去年考入北京一所高校,可是到了大一下学期,就开始情绪低落,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她说:考大学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梦想,现在考完了,她不知道干什么了。 这种心理现状不仅仅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还有很多和她一样茫然的孩子。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他文章里提到:“在高校里,在这群最优秀的年轻人中间,抑郁的比例连年升高。” 导致一些大学生,有强烈的无意义感和孤独感的根源,无非是价值观引导的缺失。这和家庭教育有关,也是社会教育的责任。 人生的价值除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应该有更辽阔的人生理想。你不自我成长,各种焦虑会追着你不放。 让自己快速成长的秘诀就是确立目标。找到自己的目标是件不容易的事,很多人就是因为迟迟找不到而产生焦虑,甚至抑郁。 但是有些人很幸运,很小就知道自己此生想干什么。怎么去实现。 也有一部分人,兜兜转转走了很久,始终都没有找到能让自己早上起来充满精力,满怀激情地去做的工作。人的一生有很多种焦虑,让自己在逆境中快速成长,才能与焦虑抗衡。 此书作者蘑菇姑姑以电影《无问东西》为例子,深刻剖析了一个人在长成有理想有担当的大人之前内心的挣扎。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未来不可期,当下犹无措。 正视焦虑,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 人就是解决问题的高级动物。我们一生都在学习处理各种问题,与永恒的焦虑共存。 就像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漫长,压力重重。焦虑不可能永远消除,只要活着,就学会忍受自己的不完美,忍受别人强大的事实,忍受焦虑中的未知和已知。 只要内心笃定,你就能从容穿梭人间。 我们都是人生困境里的求生者。 作者蘑菇姑姑在影评《二十二》这部以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中说道:观影感受就是,最深的痛苦,说无法言说的,只有凝视。 影片中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日常生活,另一个是过去的创伤。同时体验着内外两个故事。才是她们活着的真实,让人悲伤也敬畏的真实。 在不完美的世界执着地活下去,把外界的苦难化为内心的苦难,负重前行。 没有人这一辈子不再产生焦虑,而是如果哪天焦虑来了你也觉得无所谓,觉得焦虑的产生是一件正常的事,你的神经症就治愈了。 作者兰汐小语,愿我们一边焦虑一边努力一边成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读后感(十):《一边焦虑一边成长》:人生无非是现实困境与心灵困境的博弈

  文章/兰汐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 世上从来没有不焦虑的生活,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都是上天为你打开的一扇门。 在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这样做是对是错。但我又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想迎合别人眼光。这就是所谓“荒腔走板”的生活。自我疑问,自我焦虑,又自我无能为力的辩驳。 焦虑就像肥沃土地上疯长的野草,只有埋头一点一点的苦干,才能割掉一茬又一茬,让自己的心境归于平静。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奔忙。不断寻找,不停焦灼,努力活着。看似一切是现实困境造成,但每个具体问题下的心灵困境,我们该如何存在?该如何平衡化解? 百万粉丝心理作家蘑菇姑姑走心力作《一边焦虑一边成长》这本书会带着你走进25个不同人生场景,体验一个个鲜活的人在人生困局里如何突出重围。本书以故事的方式精准地描述深层焦虑,并通过解决问题来迅速缓解焦虑。 在这个世界上,谁不是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焦虑是为了变得更好,没有人会焦虑自己为什么不变得更差。 你真不该讨厌那些让你焦虑的事,因为每一件让你焦虑的事,都是上天为你打开的一扇门,都是一次成就全新自我的开始。 就像书中“青春期的躁动与成长”里高中少女克里斯汀。她在加州萨克拉门托的一个教会学校读书。虽然教会学校很严格,但是完全关不住克里斯汀蠢蠢欲动的青春热情和她向往自由,幻想未来的焦虑。 她希望自己住漂亮大房子。 她希望自己的家庭显赫有身份。 她希望上最好的大学。 她希望自己和异性接触像电影一样完美浪漫。青春期带来个人理想主义的庞大膨胀,让克里斯汀渴望着超越现实。 渴望过于急于求成,伴随而来的是焦虑不安。当克里斯汀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这个世界比她理解的更为复杂。她不得不回归母亲身边,接纳身边所有平凡的人和事物,包括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自命不凡的青春期。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沟壑,是需要一步一步用智慧,学识,付出才能填平。没有一跃而成的未来,也没有有四平八稳的青春。所有“不可一世”的着急忙慌都因急于想成一个大人模样。 我们身处一个焦虑的时代,父母焦虑,孩子焦虑,学校焦虑,社会焦虑。但并不构成恐慌。只是现实困境与心灵困境的冲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压力重重的世界,但一定可以期待一个产生优才的未来。 只要成长的足够快,焦虑就追不上。 亲戚家一个孩子非常优秀 ,去年考入北京一所高校,可是到了大一下学期,就开始情绪低落,烦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她说:考大学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梦想,现在考完了,她不知道干什么了。 这种心理现状不仅仅发生在她一个人身上。还有很多和她一样茫然的孩子。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在他文章里提到:“在高校里,在这群最优秀的年轻人中间,抑郁的比例连年升高。” 导致一些大学生,有强烈的无意义感和孤独感的根源,无非是价值观引导的缺失。这和家庭教育有关,也是社会教育的责任。 人生的价值除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应该有更辽阔的人生理想。你不自我成长,各种焦虑会追着你不放。 让自己快速成长的秘诀就是确立目标。找到自己的目标是件不容易的事,很多人就是因为迟迟找不到而产生焦虑,甚至抑郁。 但是有些人很幸运,很小就知道自己此生想干什么。怎么去实现。 也有一部分人,兜兜转转走了很久,始终都没有找到能让自己早上起来充满精力,满怀激情地去做的工作。人的一生有很多种焦虑,让自己在逆境中快速成长,才能与焦虑抗衡。 此书作者蘑菇姑姑以电影《无问东西》为例子,深刻剖析了一个人在长成有理想有担当的大人之前内心的挣扎。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未来不可期,当下犹无措。 正视焦虑,与自己相处是一种能力。 人就是解决问题的高级动物。我们一生都在学习处理各种问题,与永恒的焦虑共存。 就像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漫长,压力重重。焦虑不可能永远消除,只要活着,就学会忍受自己的不完美,忍受别人强大的事实,忍受焦虑中的未知和已知。 只要内心笃定,你就能从容穿梭人间。 我们都是人生困境里的求生者。 作者蘑菇姑姑在影评《二十二》这部以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中说道:观影感受就是,最深的痛苦,说无法言说的,只有凝视。 影片中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日常生活,另一个是过去的创伤。同时体验着内外两个故事。才是她们活着的真实,让人悲伤也敬畏的真实。 在不完美的世界执着地活下去,把外界的苦难化为内心的苦难,负重前行。 没有人这一辈子不再产生焦虑,而是如果哪天焦虑来了你也觉得无所谓,觉得焦虑的产生是一件正常的事,你的神经症就治愈了。 作者兰汐小语,愿我们一边焦虑一边努力一边成长。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