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时间之舞》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时间之舞》读后感100字

2021-02-10 02:24: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时间之舞》读后感100字

  《时间之舞》是一本由[美] 安 • 泰勒(Anne Tyler)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之舞》读后感(一):能把握的好好把握,把握不住的交给时间。时间,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安·泰勒(Anne Tyler)的最新力作,也是她的第22部小说。译者徐阳也是实力译者,就在不久前我还看过她译的新书——《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是一本信息量大且深广的书!我读外国著作,最怕译者文笔差。因为自己不具备读原著的外语水平,就巴望着译者能够尽最大限度还原作者的真实意图,但往往事与愿违,好多不错的外国著作就因为译本晦涩,读的卡壳,没有愉悦感,最终束之高阁。

  这一本可以说译者跟作者神合,阅读体验给五星!

  《人物》杂志评论《时间之舞》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颂扬了自我发现的乐趣,揭示了家庭的真义:家庭需要我们自己去定义。但我个人认为,这本小说里的主人公薇拉虽然她的原生家庭有问题(谁的原生家庭又是完美的呢?),但并不至于跟她中年丧偶的坎坷有必定关系,如果在她成年后意识到了原生家庭、自己妈妈、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有问题后,能够花时间去回视,去疗愈自己,修正不正常的亲密关系,而不是回避,那样的结局会更好!也更贴合《人物》杂志给出的评价!

  11岁的薇拉和6岁的妹妹伊莱恩有一个情绪容易失控的妈妈,妈妈发飙起来甚至会暴打她俩,而爸爸只是把这一切轻描淡抹的说成是“我的太太容易激动”。妈妈盛怒之下会离开家,但索性她还是回来了。这样的家庭并算不上多么凄惨的原生家庭典型。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孩子幼小心灵造成的伤害与疏离感是不可逆的,不管父母有没有意识到。但同样家庭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呈现的生命形态又不同,薇拉好学为自己争取了一个好前程,算嫁得好。而妹妹从青春期就开始叛逆、自暴自弃。但不管表面上看是光鲜还是昏暗,但隐秘在两姐妹内心的那个阴暗的角落,藏着相同的对妈妈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情。

  我是以妈妈视角看的这部小说,而没有把自己代入主人公的情境。所以,随着薇拉纠结、痛苦,我看到的都仿佛那是我的女儿。都说为母则刚,但是这部小说提醒我,作为一个母亲,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母亲身份!否则,会遗害孩子一生!

  《时间之舞》读后感(二):在一去不复返的时间里,尽情舞蹈吧

  “历史总会不停轮回,但时间总是一直向前。因为无意识,所以任由命运不断轮回反复。但当意识觉醒,未来的时间就全部都是你的了!”这是看完整本书后对于书名的一种解读。

  拿到书后,吃过饭洗完澡,煮了一壶茶,温润的茶经过嗓子,打开书读到了接近深夜。从1967年到2017年,作者写了一个女人接近一生的生活。前三分之二年纪的主人公薇拉作者几乎没用多少篇幅去叙述,冗长平凡的生活日常被隐去,只留下些许引人注意的不寻常的事件。

  妈妈离家出走,第一次乘飞机被人用枪抵着威胁但什么也没发生,中年丧夫两个儿子似乎也对家里不闻不问...似乎能惊得起波澜的也就只有这几件事了。这些每个拿出来都是会改变人的一生,却丝毫没有对薇拉的人生又任何影响,日子还是不温不火的过。偶尔薇拉也有孤独、无助、悲伤、失望的片刻,却总是如同一粒小石子投入湖心,涟漪过后又归于平静。直到薇拉六十岁时,才发生了令她终身改变的事情,而这件事却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

  整部小说的后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在讲述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儿子狠心抛弃的前任被枪打伤,家里9岁的孙女无人照看,阴差阳错的邻居拨通了薇拉的电话。在和小孙女谢丽尔、前儿媳丹妮斯的相处中,薇拉逐渐的找寻到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有的关心、交流和羁绊。也第一次发现和家里男人以外的男士相处也会很愉快。薇拉比任何时候都快乐,六十岁以前她不停围着别人生活转,不停顺应和接受家庭成员的忽视、漠然和任性。换句话说前三分之二的人生她都在为别人而活。直到那天阴差阳错的飞了5个多小时的飞机去照顾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和她从未见过面的孙女,她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

  书到最后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内容,作者提了几个问题,有些引导读者思考的意思。其中的一个问题印象很深:为何要选择薇拉的这几个人生的时刻来叙述,这些时刻如何塑造了薇拉?薇拉在年幼的时候遭遇情绪不稳定的妈妈离家出走,她几乎没怎么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亲妹妹无法同自己亲近。巧的是后来薇拉和第一任丈夫生了两个男孩,兄弟俩的关系与薇拉和妹妹如出一辙,疏离、漠不关心,这是薇拉对待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

  薇拉一生有两任丈夫,与德里克结婚的时候薇拉甚至还没有完成学业,她最初是不愿意结婚的,但是还是听从了丈夫的意思。后来又怀孕生子,直到将小儿子送入大学后,薇拉才重新读完自己的大学学业。后来丈夫去世,第二任丈夫彼得是一个工作狂,尽管他爱薇拉,但是他更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希望妻子能够样样都顺着他的意思来,而薇拉也一向如此。不难看出在婚姻面前,薇拉是付出较多的一方。

  疏离的亲情、顺从付出的爱情,薇拉很少考虑自己的生活,直到小孙女的闯入,她才惊讶的发现原来亲情本是温馨的、互相关心的。她才发现即便丈夫不在身边,她一样能过的很开心,和睦的街坊领居都与她相处友善。薇拉第一次跨出了亲情和爱情的惯常模式,走到巴尔的摩晴朗的天空下,自由的呼吸。时间之舞这个词第一次在这样的场景下被小孙女提及。对于薇拉来说,未来似乎变得有无限可能,当她的关注重心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当她和小孙女、前儿媳温馨有爱的相处所萌生出的情感羁绊,就是这些比之前她经历的至亲的抛弃、生命的威胁和伴侣的离世中的任何一件都更平凡的日常,给予了薇拉勇气,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

  在我们出生生长的家庭中形成的关系模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人生抉择和轨迹,但是当你经历一件事情正在打破这种轨迹的时候,请你如同薇拉一样,勇敢的接受它们。别让历史一再轮回,在一去不复返的时间面前,尽情舞蹈吧!

  《时间之舞》读后感(三):将人生起落合理化的成分

  

文图 / 左叔

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家安·泰勒的这本《时间之舞》挺有意思的,她的这本书只撷取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四个片断,1967、1977、1997、2017这四个年份的剖面,也就是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薇拉的10岁、20岁、40岁、60岁。至于这四个年份之间的启承转合全部被隐匿了。没有线索,也无从知晓。

在10岁的这个故事里,主人公薇拉有一个情绪不太稳定的母亲,一个忍辱负重的父亲,一个同样在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中保持着紧张状态的妹妹。在20岁的这个故事里,主人公薇拉带着大学里认识的男朋友德里克回到小城去见自己的父母,薇拉有一个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接受求婚的心态,有一对关系趋向缓和的父母,有一位已经进入叛逆状态与亲情保持疏离的妹妹。

然后就是40岁这个片断,在婚姻关系中的薇拉有两个儿子,丈夫还是大学的那个德里克。他们在驾车的途中因为在讨论其中的一个儿子叛逆到想要退学的行径,最终因为负气开车酿成了车祸。薇拉活了下来,而德里克撒手人寰。人到中年的困境,好在她还在一个能够给予支撑的父亲。

到了60岁这个片断,薇拉与一个热衷打高尔夫球的先生再婚,两个儿子远离了她的生活。她儿子的前女友因枪伤住院,无法照顾与薇拉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女儿。薇拉“听从自己的内心”,不惜与现任的丈夫交恶,跑去另一个城市替别人照看孩子。最终又因为误会而又回到了与丈夫同住的城市。

故事在此处停顿了下来,但从脉络上来看。薇拉应该是最终放弃了第二任丈夫的婚姻,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可能文化差异的关系吧,我只能从原生家族的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对于薇拉而言,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母亲,可能是她深埋在内心里的渴望。这是每个从原生家庭的缺憾里走出来的人,第一反应会做出的选择。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办法摆脱掉父母的影子。第二个片断之中,车祸的成因之中似乎也有薇拉情绪失控导致的因素。虽然这个因素是极其微乎的,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最终,薇拉去选择“幼吾幼”我觉得是一种补偿心理,在那个可爱的小女孩身上投射了太多自己的童年,以及现世生活无法给予她的天伦之乐或者与之类似的感情。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隐没了每个时间跨度之间的那些细节,看到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是如何发生改变的,没有在这本书中得以展现的时间磨平了这一切,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割裂人生的经历来看到每一个阶段呈现出来的剖面的话,应该也有诸多的不合理的部分。

有些原本被信奉为人生信条的东西,后面看看轻易就放弃了。立的flag倒了不少,说过的话啪啪打脸,都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的场面。但是,你若是用人生经历的线串起这些点,你会发现其中越来越多的合理化的部分。都说经历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

书评约稿请豆邮 首发链接:http://leftfm.com/38870.html

  《时间之舞》读后感(四):《时间之舞》:有勇气才能活成自己

  时间之舞 《时间之舞》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安•泰勒的第22部作品。《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安•泰勒是我们国家目前最可靠、最有价值的小说家。”《新闻日报》说:“如果没有了安•泰勒,美国小说界将是一个无比荒凉的地方。……泰勒的小说让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着意义深刻的联结,但是忙碌的世界阻碍了这种联结。”《芝加哥论坛报》评论道:“泰勒的小说之所以令人惊叹,是因为她让普通人和普通事物变得如此迷人。在泰勒的笔下,世俗活动十分重要,也充满了启示性。”《人物》杂志写道:“读安•泰勒的小说,就像坠入爱河。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颂扬了自我发现的乐趣,揭示了家庭的意义:家庭需要我们自己去定义。”看到这么多好评和高赞,我想看《时间之舞》的心情相当迫切,却也有点后悔先看评论后看书,因为这些好评让我内心既好奇却又抗拒,好奇是什么样的平凡故事让人们觉得可读还震撼,抗拒的是既然只是平凡世俗且没有大波大澜跌宕起伏的情节怎会引人入胜还美誉连连的?

  打开书还是满满的期待。发现既没有序,也没有本书谨献给亲爱的谁,更没有目录。直接是“1967”,因为看了书介知道是年份,那年女主人公薇拉•德雷克11岁,开篇写的是薇拉•德雷克和索尼娅•贝利两个11岁的小女孩准备为学校管弦乐团推销巧克力棒筹款,两个孩子鼓足勇气,在第一家门口薇拉就笑场了,而且是笑得失控了,笑得脑子都空白了。11岁的薇拉是个内向、抑郁又深沉的孩子,她和妹妹每天都要小心看妈妈脸色,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时不时还要承受暴躁、易激动又情绪极度不稳定妈妈莫名失踪的担忧和焦虑。爸爸脾气超好却也抚慰不了两个女孩的焦虑性情。看着书,隔着书页我都能感觉到可怜的薇拉的战战兢兢和惶惶不可终日。我看到“一次她把大菜勺砸到薇拉颧骨上,把她砸成了熊猫眼,还有一次她把伊莱恩可爱的娃娃丢进火里”就不寒而栗。

  “1977”,薇拉上了大学,她学习很好,喜欢自己的专业,导师重视还获得了奖学金。她遇到了那个出色又深爱她的学长,希望她放弃当前的学校转学到离他近的学校上学,希望尽快结婚,希望从此过上幸福的“王子公主”的美好生活。这不就是一个青春女孩梦寐以求的前途么?薇拉的父母并不同意,然而越不同意越坚定了薇拉跟定男友的决心。于是,她放弃了学业,因为她有了儿子肖恩,又有了小儿子伊恩,她就开始了照顾家的日子。

  “1997”,薇拉和丈夫德里克去科罗纳多岛参加德里克同事的游泳聚会。高速路上,暴躁的德里克又开始了路怒症。憋气、别车、抢道……就在这时,悲剧发生了,薇拉永远失去了丈夫。办完葬礼,孩子们都上学走了,寂寞让痛苦更剧烈,痛苦让孤独更漫长,薇拉沉浸在无限的思念中。

  “2017”,薇拉跟着第二任丈夫来到亚利桑那州的图森过着安逸清闲的日子。肖恩在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体育运动公司做管理,伊恩在内华达州的山地从事环境工作,妹妹伊莱恩在密歇根州一家实验室工作,父母都已过世了,在图森,薇拉除了丈夫彼得和他的同事们几乎没有其他认识的人。薇拉在空闲时候修完了学业,取得了学业证书。有一天,她接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电话,让她去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照顾她素未谋面的肖恩的前女友的9岁女儿……故事就是这样的

  薇拉11岁,21岁,41岁,61岁……一个女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平淡无奇又完全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薇拉很想走出去,寻找新鲜的自己,实现生活另一种可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薇拉甚至不被丈夫看好,她在丈夫眼里是无能的“小家伙儿”,在儿子肖恩眼里是用那个“难伺候的人”的钱的小女人……实际上,薇拉“在亚利桑那州,她只对巨人柱有感情。”“她爱这种植物的尊严和耐力。”薇拉内心深处是强大的,她内心强烈的“被需要”和“被认可的”。

  然而,薇拉能走出舒适区么?她有勇气放弃已有的一切去追求新的生活么?“只要还活着,人生就有第二次机会,和另一种可能。女人,终究要走出生活赋予的壳。”

  《时间之舞》读后感(五):21岁结婚,41岁又再婚,61岁的她才找到自我,学会自爱

  api酱在参加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时和焦俊艳聊到人生排序的问题,她认为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首先是自己,其次是伴侣,然后是孩子,最后是父母。 因为自己是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之后的这一生是跟伴侣度过的,而父母和孩子,都是你只陪伴他们走一段路,剩下的路还是他们自己去走的。 这段言论曾经引起全网热议,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排序都不尽相同。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考虑事情的出发点永远是孩子、伴侣或者父母,却忘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 在美国作家安·泰勒《时间之舞》笔下,就有这样一个平凡的女性薇拉,在人生的前六十年,她都是隐忍着为别人而活,从没有正视过自己的需求,也不去勇敢表达自我。 直到一通陌生的电话打破了她原有生活的寂静,这一次,她抓住了机会,内心的冲动将她引向了未知而又充满希望的生活。 01 童年经历塑造了她的“讨好型”人格 十一岁的薇拉生活在连小镇都算不上的云雀城,除了父母和妹妹,身边没有其他亲近的亲人。 然而这样的小家庭却不如想象中幸福,薇拉的妈妈看上去是学校里最漂亮、最活跃、最聪明的妈妈,但却常常暴跳如雷。会在家里大吼、跺脚甚至乱砸东西伤到薇拉和妹妹,最后再离家出走。 爸爸为人和善,性格温和,只会在妈妈离家出走后跟薇拉和妹妹说,没事,她只是需要一点儿思考时间。 一开始薇拉面对妈妈的误伤和道歉,会理解和依赖,紧紧揪住妈妈的妈妈,表达自己的害怕和不安,然而次数多了之后,习以为常的她渐渐用冷漠来应对妈妈情绪的暴风袭击。 她独自应对妈妈的离家出走,照顾妹妹,哪怕自己也是个小孩子。努力尝试做巧克力布丁却只换来父亲的质疑和咄咄逼人。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我只是心怀恐惧,对那种尴尬的氛围不堪忍受,我在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一个不说真话来讨好卖乖的孩子”。薇拉何尝不是如此? 在最需要疼爱和理解的年纪,薇拉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给予。长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薇拉逐渐发展为了“讨好型”人格,习惯回避和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 薇拉心里虽然对妈妈的离家出走不满却还是装作若无其事。面对爸爸的质疑和不理解,薇拉没有辩驳和表达反而用“可能是我太累了吧”来掩饰。 因为自己的内心诉求长期没有得到回应和理解,薇拉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02 失去自我后的人生选择 成年后的薇拉延续了童年时形成的性格,不喜争辩,不敢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男友提议坐飞机见父母,反问薇拉通宵坐巴士回家,只是为了再连夜赶回来,对此薇拉没有解释。 不敢在飞机上喝饮料怕中途去上厕所麻烦别人,尽力在空乘演示安全设备时露出专心致志的神情好让空乘不至于感到被冷落。 甚至连陌生人拿枪抵着自己,她也不敢声张。而此时,男友主动与薇拉拯救了她。 原本不想放弃有全额奖学金的学习深造机会,在父母的争执中,加之对男友的依赖,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了去另一个城市和男友结婚。 童年没有被父母疼爱和理解的薇拉,长大之后,渴望着被爱。 极力想要摆脱父母那种婚姻模式的薇拉却在不经意间复刻了童年经历,只不过受伤的孩子变成了薇拉的两个儿子:肖恩和伊恩。她一直努力想做个好妈妈,成为了情绪平和的妈妈,并且将“被他人视为理所当然”作为第一要务。而那个发脾气、怒发冲冠的角色则是丈夫德里克。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关系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人生选择,所有的讨好背后都是自我价值感低。 03 觉醒后找到自我,学会自爱 第一任丈夫去世后,薇拉花了很久的时间走出来。后来跟随第二任丈夫搬到了郊外的一个高尔夫球社区,再一次做出放弃,和喜欢的英语第二语言教职说了再见。 即便是在61岁的开始,薇拉都依然是个自我价值感极低的人,哪怕自己对高尔夫一无所知,却依然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为了迎合丈夫而做出巨大的让步。 一切,从一通陌生的电话开始转变。她决定只身前往照顾与自己未曾谋面和儿子谈过恋爱的丹尼丝以及她的女儿谢莉儿,还有一条狗。 在和母女俩以及邻居们相处的过程中,薇拉渐渐被影响。友好温暖的母女关系、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这些都在循序渐进地渗透入薇拉的内心。 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61岁的薇拉告别熟悉的环境转而去照顾陌生的母女后,收获的最重要的成长。 在被发现联合谢莉儿欺骗隐瞒丹尼丝而被丹尼丝斥责时,薇拉第一反应还是选择了逃避。邻居告诉薇拉:你可以偷偷溜走,一副温顺、被冤枉的样子,也可以说“你说的没错,丹尼丝,我应该更直接一点,我保证以后绝不会这样了。 自我意识的觉醒就这样在薇拉的内心发芽,即便是返回了自己家所在的机场,当她看到离开的几周,一切都似乎定格未动,薇拉在最后一刻,决定开启新的生活体验,去寻找真实的自我。尝试很多新的东西比如自己一个人租房,教移民说英语等等。 未知和希望并存,薇拉开始重视自己的内心,学会了自爱。一切如同卓别林在70岁生日时写下的诗那样: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 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做真实。 《时间之舞》中,她不再是那个在别人眼中圣地般的薇拉:乐呵呵的,礼貌,温柔,表面工作,而是有着真实自我,且有无限可能的薇拉。

  《时间之舞》读后感(六):时间之舞:你其实可以“肆意妄为”

  

前些天《令心动的offer》真的看得我醍醐灌顶,有些道理一直都明白,但是终于看到一个我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徐律真的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女子吧,她输出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婚姻观,真的太值得我们年轻的女孩子反复揣摩。

她说:“女孩子真的要人格独立、财务自由、精神自由。我希望女孩子能够给到自己足够的安全感。“

一直以来,对我来说家里父亲的影响会更大些,这些道理父亲一早就全部都交给我了,并不厌其烦的和我唠叨了20多年,我的母亲在我人生中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大大的书柜,因为小时候母亲每次出门,不论出差还是旅行,回来送我的礼物都是一本书,不管什么书,母亲回来的当天我也都会找个角落认真的读完,所以母亲更像是一个大书柜。我的父亲更像是一个人生的导师吧,虽说自己也会觉得唠叨不过那些道理真的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塑造了我。

长大后才开始听到“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从前不觉得自己有多富裕的家庭,也没有觉得家庭是多么的幸福,一切与我而言像是刚刚好的样子,可是长大了才明白我的家庭,我父母所给予我的生活是多么的难得,也是多少孩子童年求之不得的样子。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家庭或者直白的说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有多么的深远。

1967 薇拉 11岁

这本书的主人公薇拉,家里有父母还有自己的妹妹,母亲情绪不稳定,是一个有时绷着你的额头拼命亲吻你,有时还会给你一个耳光的人,更多时候在薇拉的记忆中,妈妈总是不知为何开着家里不怎么好用的车子出去,说着受够了爸爸,受够了这样的生活的人。而爸爸是一个包容度很大,很温和的男人,不管妈妈怎么折腾,爸爸说得最多的就是,过几天就好了,还会笨拙的独自在家照顾两个女儿。或许就是这样的家庭影响了薇拉的性格,她总是很敏感,想的也更多,总是按照对方的意愿做事情,而从没问过自己是不是愿意的或者开心的,从那时开始就活的没有了自己。

1977 薇拉 21岁

这一年,薇拉大三的时候,带着男朋友德里克回家与父母见面。这一次回家他发现母亲与父亲还是老样子,可是妹妹却与以往不同,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性格上变得更加孤僻,也不喜欢与父母沟通甚至和自己都没有话说。本来还担心父母与德里克对彼此的意见是怎么样的,当男友提出结婚的时候,母亲也和以往一样爆发了她的脾气,他觉得薇拉不该为了男孩放弃自己的学业,去另一个城市,可薇拉着一次却没有顺从父母开始依附于男友,撂下一句,我一定会和他结婚的,就离开了家。

1997 薇拉 41岁

这一年,薇拉41岁和往常一样,和曾经一样,她还是活的没了自我,1977年离开家之后,她便随男友来到了一个新的城市,不出意料的放弃了自己的学业,相夫教子,还生了两个儿子,这二十年间,母亲离世,父亲一个人生活,妹妹也离开了家,一家人很少沟通和联系,甚至都没有简单的问候。这一天薇拉喝老公德里克参加一场聚会,出了车祸,德里克不幸去世了,这一次薇拉最希望陪伴自己的事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她依旧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日子依旧浑浑噩噩的过着。父亲陪伴她办完了葬礼,妹妹也在葬礼之后的下午返程,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一生好像什么都没做,也考虑是不是应该回到学校完成当年的学业,那时两个儿子也都长大离开了家。

2017 薇拉 61岁

60岁的她有个人生的第二个伴侣彼得,彼得大她很多岁,一直称呼她小家伙儿,六十年了,年过半百的薇拉依旧没有为自己而活,他还是没有自己,跟随第二任丈夫来到了她城市。知道一天她接到了一个电话,彻底的改变了一个60岁的女人,也是那个电话将在未来灿烂薇拉人生后半段的所有时光!

大儿子的前女友中枪住院,邻居不愿照顾她的小女儿,于是在电话薄上找到了薇拉的电话。那个女孩并不是薇拉的亲孙女,她还是答应了,飞往另一个城市前去照顾。薇拉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做出这样的大胆的,前所未有的选择,可是那一刻她觉得不管怎么自己很是开心和兴奋。

没人能想到,包括薇拉现在的丈夫彼得,这一次彻底的改变了薇拉,还是一个60岁的薇拉,终于薇拉拥有了自己,与儿子的前女友,还有一个不是自己亲孙女的小女孩,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人生~

  《时间之舞》读后感(七):1967

  薇拉 • 德雷克和索尼娅 • 贝利正准备挨家挨户推销巧克力棒。她们在为赫伯特 • 马龙小学的校管弦乐团筹款。要是卖得足够多,乐团就能去哈里斯堡参加地区比赛了。薇拉从没去过哈里斯堡,不过,她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沙砾般粗糙的发音。索尼娅去过,但毫无印象,那时候她太小了。两人都斩钉截铁地说,要是这次去不了,一定会难过死。

  薇拉吹单簧管。索尼娅是长笛手。她们都十一岁。两人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云雀城,只隔了两个街区,云雀城很难说是一座城,连小镇都算不上,在这里,只有商店门口的那条街铺了人行道。在薇拉心目中,人行道宽阔无比。她决心已定,长大后绝不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定居。

  正因为人行道不多,天黑后孩子们不许出门。所以,她们决定下午去。薇拉拖着一纸箱巧克力棒,索尼娅拿着一个装钱用的马尼拉纸信封。她们得先在索尼娅家写完作业,再从那儿出发。索尼娅的妈妈要她们答应,太阳一落到伯特凯恩岭上的树梢后面就立刻往回赶。—二月中旬,太阳看起来总是淡得像牛奶。索尼娅的妈妈特别容易担心—比薇拉妈妈更容易担心。

  两个女孩打算从较远的哈珀路开始,最后回到自己家这片。乐团里没有人住在哈珀路上,她俩想先下手为强。才周一,糖果募款刚刚开始,大部分孩子可能都会等到周末再行动。

  业绩前三名的小推销员将赢得与音乐老师巴德先生共进晚餐的机会,那可是在哈里斯堡市中心餐馆吃一顿三道菜的免费大餐呢。

  哈珀路的房子很新。人称农场式住宅。这些房屋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排,砖砌,住在那儿的人来的时间也不长—格拉特维尔几年前新开了个家具厂,哈珀路的住家多半是厂里的职工。这里的人家,薇拉和索尼娅一个也不认识,好事儿,这样跟他们推销的时候就会自然一点儿。

  去第一家碰运气之前,她们先在一大丛常绿灌木后面停下好好准备。在索尼娅家的时候,两人已经把脸和手洗干净了,索尼娅那一头缎带般的秀发又黑又直,可以一梳到底,她已经用齿梳打理好了。薇拉一头黄色的大卷发,齿梳解决不了,得用卷发梳,可索尼娅家里没有,薇拉只好尽量用手掌抹平自己的一头卷发。她们穿得差不多,都是羊毛夹克,上面有连衣帽,帽子边缘镶着人造皮草,蓝色牛仔裤,裤脚翻边,露出格子法兰绒打底裤。索尼娅换了一双球鞋,薇拉穿着系棕色鞋带的牛津浅帮鞋—还是白天在学校穿的,她可不想回家换鞋,要是被小妹妹缠住,一定要吵着跟去的。

  “他们开门后,你把整个箱子都举起来。”索尼娅吩咐薇拉。“别只拿一根巧克力棒,问‘您要买一些巧克力棒吗?’, 说‘一些’。”

  “我来问?”薇拉说。“我以为你来呢。”

  “我感觉那好傻。”

  “我就不觉得傻了?”

  “但你和大人打交道更在行。”

  “你做什么呢?”

  “我管钱啊。”索尼娅边说,边挥挥信封。

  薇拉说:“好吧,但第二家你来。”

  “行啊。”索尼娅答应道。

  当然行,第二家就简单多了。但薇拉还是紧紧抱住纸箱,跟在索尼娅后面,朝石板路走去。

  这家门口立着一座高大的金属雕塑,一道俯冲而下的曲线,很现代。门铃上有灯,白天也发光。索尼娅戳了一下。屋里传来两声清脆的门铃,接着便是一片死寂,她们暗暗希望没人在家。但脚步声越来越近,门开了,一位女士站在门口,冲她们微笑。她看起来比女孩们的妈妈年轻,也更时髦一些,一头棕色短发,抹着亮色口红,身着短裙。“小姑娘,你们好啊。”她说。在她身后,一个蹒跚学步的小男孩跟了过来,手里拖着玩具,不停问:“妈妈,那是谁啊?妈妈,那是谁啊?”

  薇拉看看索尼娅。索尼娅看看薇拉。索尼娅的神情满怀信任和期待,她润润嘴唇,微微张开,好像准备帮薇拉一起说—这表情薇拉觉得特别好笑,她感到胸腔里酿出一股笑声,像打嗝那样,咕噜咕噜地上升到喉咙里。她突然觉得,这出乎意料、尖尖细细的小声音似乎也挺好笑的—实际上她感觉快要捧腹大笑了—于是,咕噜咕噜的笑声升级成一阵狂笑,瀑布似的倾泻出来,身边的索尼娅也忍俊不禁,两人的笑声你唱我和,那位女士看着她们,依然保持不解的微笑。薇拉问:“您要不要—?您要不要—?”话未说完,她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你们两个想卖东西给我吗?”那位女士和气地提示道。可见,她那么大的时候或许也这样咯咯笑过,不过—天哪—绝不是她们这种歇斯底里式的咯咯狂笑吧,无可救药,势不可当,彻底失控。咯咯的笑声像一股液体流遍薇拉全身,她笑出了眼泪,不得不趴到箱子上面,夹住两条腿,不然尿都要憋不住了。她万分窘迫,索尼娅则一脸绝望,眼睛瞪得老大,也显然很尴尬,但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最怡然自得的感觉。薇拉笑得腮帮子生疼,肚子上的肌肉像丝绸一般松软。她差点儿就在门廊上化成一汪水了。

  索尼娅决定放弃。她冲那位女士随意地挥挥手,然后转身回到石板路上,薇拉也跟在她后面离开了,一言不发。片刻后,女孩们听到身后那扇门轻轻关上了。

  这会儿两人不笑了。薇拉筋疲力尽,脑子一片空白,又有点儿难过。索尼娅或许也有同感吧—太阳还像薄薄的十美分一样高悬在伯特凯恩岭上,可她却说:“我们还是等周末吧,现在作业那么多,卖东西真难。”薇拉也没反对。

  《时间之舞》读后感(八):一篇迟到的译后记

  

《时间之舞》好像在一帧一帧地剪片子。

从一人一生,裁剪出小片段,缓缓拉开慢镜头。

一章一节,宛如影片中“n年/月/天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

事情发生在一日之中、一周之内……在短短的时日之中无尽延长。

一遍读罢,一句很俗的话立即浮现在笔者脑海中:这个故事超越时空和国界。可能不少人都熟悉那种瞻前顾后、蜿蜒迂回的无奈,熟悉那种欲言又止、欲罢还休的克制和压抑,熟悉那种尽力体贴他人、一不小心就内疚的感觉,熟悉那种从他人或他人生活中寻找自身目的和意义的惯性。而我们熟知的这一切可能从童年起就一直追随着我们,这些都将在《时间之舞》中放大,让我们看着慢镜头或特写细细审视。我们会跟随主人公薇拉一起犹豫,伴她一起察言观色。无论相隔十年还是二十年,薇拉对性别角色、家庭和身份的困惑一直都在,从儿时带入中老年。这就是时间的意义。这种时过境迁却雷打不动的困惑,各国读者也许都能感同身受。

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属于哪儿?……这些观念和选择,归根结底源自人与人的关系——至少对本书人物来说是这样的。童年时代,薇拉和妹妹伊莱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缺乏父爱、母爱和安全感。美丽聪颖的妈妈喜怒无常,隐忍温和的爸爸不愿直面矛盾;爸爸无条件地爱慕妈妈、包容她的脾气,妈妈总觉得温文尔雅的爸爸在装圣人。(我一直觉得爸爸的中文译名“梅尔文”与这个人物的气质有种难得的默契感。)薇拉优雅含蓄、迂回曲折的为人处世之道儿时就已萌芽。她早就决定要让自己在众人眼中成为一个“可以预测”的人——尤其是在自家孩子眼里。相比之下,妹妹伊莱恩则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悲剧性影响变得冷静、理智乃至冷漠,独立生活之前就开始下意识地反叛,成年后又极少与家人联系。薇拉先后嫁了两个让她有安全感的男人——鉴于提心吊胆的童年生活,这不难理解。然而,两任丈夫在欣赏妻子之余,却似乎都不在乎她本人对生活意义的渴求,而这也正是故事主体部分她奔赴陌生城市去照顾陌生人的原因。晚年她就这样卷入了儿子前女友丹尼丝和她小女儿谢莉儿的生活,又牵扯出一片与她从前生活同中有异的人际网。小女孩谢莉儿亲情匮乏,跟随工薪阶层的单身妈妈生活,缺乏父爱,对生活中遇到的男性充满崇拜之情,而妈妈对她的情感依赖程度和自理能力要求又比较高。心直口快的丹尼丝和率真的谢莉儿,与温文尔雅的薇拉在生活中不断摩擦碰撞,让薇拉不断质疑自己的身份定位和处世之道。

多尔卡丝路的几位女性也在书中讨论她们各自的生活经历,讨论自己的生活意义是否为男性所赋予的。对薇拉而言,她的困惑也许更接近于这个问题:自己生活的意义是否为他人所赋予?薇拉童年便习惯于承担照顾者的角色——从父母闹别扭时照顾妹妹,到后来照顾自己的丈夫、孩子和丹尼丝一家,她似乎始终都很享受无需自己定夺、跟随他人生活节奏翩然起舞的感觉。六十出头,她感到空虚失落——第二任丈夫平日忙碌、儿子们远在外地,她渴望抱孙子、重温照顾孩子和家人的感觉,却无奈于两个儿子皆未婚育。妹妹伊莱恩打电话时口误,将薇拉现任丈夫彼得唤作亡夫德里克,随后还直白地反问姐姐:“彼得,德里克,有什么区别呢?”一语道破。薇拉一辈子都在为男性担心:包容妈妈乖戾脾气却无法理解她这种无名火的爸爸,一个劲向前冲、留她在后面收拾残局的丈夫……她一辈子也都在害怕发怒的女性:冲动易怒的妈妈,将薇拉同父母归位一伙、拒绝沟通的妹妹,见不得别人背着自己做事、直性子的丹尼丝……过去,现在,纯属巧合。薇拉长期生活在等待和期盼之中:指望优雅地活着,被人照顾;指望别人主动说出她渴望实现却不好开口的事情。她惧怕被否定——否定这种行为,对她心存困惑的关系和身份认同感构成威胁。正如丹尼丝所说,她听到否定之词总是觉得别人在针对自己。换言之,看问题对人不对事。可以说,她一辈子都在指望别人主动,指望别人猜她心思,而她也随时随地在揣摩别人的心思。不难发现,书里“也许”“可能”“似乎”“好像”等俯拾皆是。这种微妙的心理正是故事张力所在——没有大风大浪,却能引读者随她一同在细小的波纹和淡淡的乌云之中担心焦虑:生活在别处,还是在他人的生活中?倘若她对别人的评论没有半点在乎,倘若她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本书内心戏也就不会如此丰富了。

作者擅长运用对话改变氛围,支支吾吾、时断时续、话外之音、突如其来的耿直提问……我和许多读者一样,第一反应是:“真慢!”读着读着却发现,本书节奏实则慢中有乱。开篇不久即是薇拉童年时代与好友的互动和对话,没说几句,那种压抑的被动感已经跃然纸上。卡尔·德克斯特、厄兰德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茬儿和小动作,在尴尬中剥茧抽丝,最后让我们倒吸一口凉气。安排口直心快的丹尼丝出现,似乎是在消解满纸兜圈子的郁结,刚想舒一口气,此刻作者却笔锋一转,渐渐过渡到另一种氛围里、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厚积薄发的正面碰撞呼之欲出。

1967,1977,1997,2017。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二十年?

薇拉被困于时间之中,看尽一生的人来人往,跟随别人的生命节奏,做自认为该做的事。她在时间里拐弯抹角地兜圈,保持微笑,逡巡不前,终有一天,摆脱他人的引力,转出自己的轨迹,舞蹈、飞旋……

  《时间之舞》读后感(九):在迷失的自我中找寻改变的勇气

  

薇拉60岁了,她已经失去了父母和第一任丈夫,不过她还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儿子,虽然他们偶尔才会联系一次。现在薇拉和第二任丈夫彼得生活在一起,为了满足彼得热爱打高尔夫球的爱好,他们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在这里,薇拉没有朋友和熟人,她试着打了几次高尔夫球,发现这不是她的爱好。因此当彼得去打高尔夫球的时候,她总是在家里一个人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一天,她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向她提出了一个令她感到意外又似乎无法拒绝的请求,面对这个请求薇拉会如何选择呢?

这是普利策文学奖作家安·泰勒的新书《时间之舞》中要讲给读者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希望和转变的故事,并且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女人的一生,会被时间和外界怎样塑造?又怎样重塑自我?

这本书被评为《纽约时报》畅销书,《今日美国》年度十大好书,被称为安·泰勒的巅峰之作。我认为如此多的赞誉是因为书中所呈现的那种无论在任何年纪都具有的勇于打破自我、走出生活赋予的壳、让自己去过自己喜爱的、有意义的人生的勇气。

本书的女主人公薇拉,和我们中的许多人一样,似乎很少去考虑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女性生来就是弱者,社会对女性的规范也总是特别多,一些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女性也渐渐地主动给自己戴上枷锁,为了让大家高兴而顺服,忘了自己是谁,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薇拉的妈妈的情绪不稳定,高兴时说话的声音就像唱歌般欢快的调子,生气时冲着爸爸大吼、跺脚或给薇拉一记耳光,或者抓着妹妹伊莱恩像布娃娃一样拼命摇晃。而爸爸像一只闷葫芦,从他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

妈妈的坏脾气让薇拉感觉到害怕,不知不觉中,她选择成为像爸爸一样的人: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

21岁的薇拉有了男朋友德里克,德里克想要和她结婚。然而对薇拉来说,结婚将会使她放弃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和跟随优秀的语言大师学习的机会。但薇拉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她放弃了学业,怀孕生子,生活平淡。

41岁的薇拉陪德里克出席商业活动,好胜、暴躁的德里克犯了路怒症,在公路上各种危险驾驶,薇拉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恐惧,只是在内心里不断抗议着,结果,德里克车速过快,出车祸死了。

61岁的薇拉,已经习惯了满足别人的需求,所以尽管她的内心是多么不情愿,还是满足了第二任丈夫彼得的需求。她不爱打高尔夫球,她不喜欢开空调,可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隐忍。

甚至和自己的儿子,薇拉都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她想念儿子,却不会轻易打电话问候。她和儿子约好吃饭,想让儿子来接自己,却替儿子想了很多不来接的借口。薇拉一直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习惯性地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隐藏起来,一切总是先为他人着想。

61岁的薇拉就这样一直按照别人的想法,小心翼翼地生活着,随时准备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时间等等,以为这就是人生了。所以,你认为薇拉接到本文开头那个求助电话,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是的,薇拉当然会去,她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如果别人有需求她会去满足,虽然这个请求毫无道理,因为这些人真的和她没有一点关系。但这次,她内心也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现在的生活真的太无趣了,她想有那么些许的改变。

改变真的发生了,薇拉被卷入了一对无依无靠的母女的生活,妈妈中枪住院,孩子需要人照顾。薇拉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在她原先的圈子里从未接触过的人:一个骑摩托车的混混、一个二流私家侦探、一个以前行医的开了个小诊所、一对同性恋……

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善良、友爱、助人的另一面,他们像家人一样对待彼此,他们重新定义了家庭的含义。薇拉在新的环境中,接触到新鲜的人和事,同时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心中升腾起来对充满生机的新生活的渴望。最后,薇拉找到了自己,不再将人生的意义全部交给别人。61岁的薇拉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终于开启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法国女星索菲·玛索曾说,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我们也许一生都没有像薇拉一样审视和转变自我的契机,那么,何妨将读这本书作为一个契机,想想自己的人生,去编排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之舞。

  《时间之舞》读后感(十):《时间之舞》:60岁女性发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读书时,想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工作时,想要成为别人眼中的艳羡对象,结婚后,想要成为好的另一半。我们以为生活就会这样过下去,也以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某个契机的出现,忽然发现,原来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

《时间之舞》就像在一帧一帧的剪片子,从薇拉的一生裁剪出几个小片段去讲述她发现自我,开启新生活的故事。

图片来自豆瓣

本书的作者安•泰勒,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她是一个很有写作才华的女作家,1964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如果早晨到来》时,只有22岁,而且是在婚后6个月内就写成的。当时的纽约时报对她的处女作是这样评论的:“有些勤奋的创作者永远也没能学会怎样写作一个好故事,有人则生来就会,安无疑是后者。”本书是她的第22本小说,第11本小说《呼吸课》曾获得1988年普利策文学奖。安•泰勒不喜欢过度暴露自己,即便在获得普利策奖之后,依然几乎拒绝了全部面对面的采访,在获得奥斯卡为其特设的奥斯卡终身成就荣誉奖之后,也没有去领奖。

图片来自网络

《时间之舞》的主人公薇拉是个平凡的人,她生命中的决定性时刻可以用一只手数过来:

1967年,她只是个11岁的小学生。为了能够去哈里斯堡参加比赛,她和同伴积极推销巧克力棒为校管弦乐团筹款,尽管有点窘迫和尴尬,她还是很努力的做。没想到的是,妈妈突然失踪了。漂亮、活跃又聪明的妈妈脾气有点暴躁,喜怒无常,心情好的时候会陪着她和妹妹一起玩,生气的时候也会打人耳光,甚至会抓着妹妹伊莱恩拼命摇晃,而打闹之后又会可怜巴巴的请求原谅,每次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可它一直都在上演,就像轮回。爸爸为人和善、说话温和,无条件的爱慕、包容妈妈,妈妈却觉得爸爸在装圣人。这使得薇拉很没有安全感,总是很谨慎,好像老练的成年人寄寓在了她的身体中。

1977年,薇拉21岁,是一名大学生。她喜欢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起源及不同语言如何体现使用者的文化,这对她来说都很有趣,她想要跟随布罗根博士继续学习语言人类学,但男友德里克和她求婚了,她放弃了金尼学院的奖学金,放弃了喜欢的语言学,跟随他到陌生的加州去重新开始。

1997年,薇拉41岁,和丈夫德里克一起去参加商务聚会的路上,因为小儿子伊恩高中休学的事争执起来。由于自己童年的经历,薇拉试图做好“好妈妈”,她对此的理解就是可以预测的妈妈,不需要孩子看自己的脸色行事,所以对于伊恩休学的提议,她虽然不认可,但也是同意的。而德里克却不这么认为,觉得不应该休学,不能惯着孩子。正巧路上遇到另一辆车,德里克暴躁的性格被激怒,开始和别人飙车,最终发生车祸,丈夫去世。她的生活突然失去了重心,不知道该怎么办,她甚至将车祸的发生归咎于自己提到了伊恩休学的敏感话题。

2017年,薇拉61岁,她和第二任丈夫皮特生活在图森郊外的高尔夫社区,只是因为丈夫对高尔夫狂热,而她为此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英语第二语言教职。在这里她没有朋友,没有闺蜜,儿子肖恩和伊恩住的很远,妹妹也很少见到。直到有一天,她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奇怪电话。随后,她从美国西海岸飞到东海岸的巴尔的摩,去照顾一位素未谋面的丹尼丝和她9岁的女儿谢尔莉,还有一只叫“飞机”的小狗。

图片来自网络

在巴尔的摩丹尼丝家中居住的日子里,她遇到了考利、乔爵士、保险代理人哈尔、厄兰德、明顿太太、本•戈尔德医生、拉伯恩侦查、帕蒂和劳丽美甲师、校长安德森太太,这些人有点古怪却又很善良,他们像家人一样对待彼此,这让她感到欣慰和满足。

薇拉在照顾丹尼丝和谢莉尔的过程中,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最终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规划和期待。

《无声告白》里说:“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轻易被外界和环境所定义,走出生活赋予的壳,保持自己的生命节奏,跳出属于自己的时间之舞。因为只要还活着,人生就有第二次机会,和另一种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