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舞读后感摘抄
《时间之舞》是一本由[美] 安 • 泰勒(Anne Tyler)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之舞》读后感(一):1967
薇拉 • 德雷克和索尼娅 • 贝利正准备挨家挨户推销巧克力棒。她们在为赫伯特 • 马龙小学的校管弦乐团筹款。要是卖得足够多,乐团就能去哈里斯堡参加地区比赛了。薇拉从没去过哈里斯堡,不过,她非常喜欢这个名字沙砾般粗糙的发音。索尼娅去过,但毫无印象,那时候她太小了。两人都斩钉截铁地说,要是这次去不了,一定会难过死。
薇拉吹单簧管。索尼娅是长笛手。她们都十一岁。两人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云雀城,只隔了两个街区,云雀城很难说是一座城,连小镇都算不上,在这里,只有商店门口的那条街铺了人行道。在薇拉心目中,人行道宽阔无比。她决心已定,长大后绝不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定居。
正因为人行道不多,天黑后孩子们不许出门。所以,她们决定下午去。薇拉拖着一纸箱巧克力棒,索尼娅拿着一个装钱用的马尼拉纸信封。她们得先在索尼娅家写完作业,再从那儿出发。索尼娅的妈妈要她们答应,太阳一落到伯特凯恩岭上的树梢后面就立刻往回赶。—二月中旬,太阳看起来总是淡得像牛奶。索尼娅的妈妈特别容易担心—比薇拉妈妈更容易担心。
两个女孩打算从较远的哈珀路开始,最后回到自己家这片。乐团里没有人住在哈珀路上,她俩想先下手为强。才周一,糖果募款刚刚开始,大部分孩子可能都会等到周末再行动。
业绩前三名的小推销员将赢得与音乐老师巴德先生共进晚餐的机会,那可是在哈里斯堡市中心餐馆吃一顿三道菜的免费大餐呢。
哈珀路的房子很新。人称农场式住宅。这些房屋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排,砖砌,住在那儿的人来的时间也不长—格拉特维尔几年前新开了个家具厂,哈珀路的住家多半是厂里的职工。这里的人家,薇拉和索尼娅一个也不认识,好事儿,这样跟他们推销的时候就会自然一点儿。
去第一家碰运气之前,她们先在一大丛常绿灌木后面停下好好准备。在索尼娅家的时候,两人已经把脸和手洗干净了,索尼娅那一头缎带般的秀发又黑又直,可以一梳到底,她已经用齿梳打理好了。薇拉一头黄色的大卷发,齿梳解决不了,得用卷发梳,可索尼娅家里没有,薇拉只好尽量用手掌抹平自己的一头卷发。她们穿得差不多,都是羊毛夹克,上面有连衣帽,帽子边缘镶着人造皮草,蓝色牛仔裤,裤脚翻边,露出格子法兰绒打底裤。索尼娅换了一双球鞋,薇拉穿着系棕色鞋带的牛津浅帮鞋—还是白天在学校穿的,她可不想回家换鞋,要是被小妹妹缠住,一定要吵着跟去的。
“他们开门后,你把整个箱子都举起来。”索尼娅吩咐薇拉。“别只拿一根巧克力棒,问‘您要买一些巧克力棒吗?’, 说‘一些’。”
“我来问?”薇拉说。“我以为你来呢。”
“我感觉那好傻。”
“我就不觉得傻了?”
“但你和大人打交道更在行。”
“你做什么呢?”
“我管钱啊。”索尼娅边说,边挥挥信封。
薇拉说:“好吧,但第二家你来。”
“行啊。”索尼娅答应道。
当然行,第二家就简单多了。但薇拉还是紧紧抱住纸箱,跟在索尼娅后面,朝石板路走去。
这家门口立着一座高大的金属雕塑,一道俯冲而下的曲线,很现代。门铃上有灯,白天也发光。索尼娅戳了一下。屋里传来两声清脆的门铃,接着便是一片死寂,她们暗暗希望没人在家。但脚步声越来越近,门开了,一位女士站在门口,冲她们微笑。她看起来比女孩们的妈妈年轻,也更时髦一些,一头棕色短发,抹着亮色口红,身着短裙。“小姑娘,你们好啊。”她说。在她身后,一个蹒跚学步的小男孩跟了过来,手里拖着玩具,不停问:“妈妈,那是谁啊?妈妈,那是谁啊?”
薇拉看看索尼娅。索尼娅看看薇拉。索尼娅的神情满怀信任和期待,她润润嘴唇,微微张开,好像准备帮薇拉一起说—这表情薇拉觉得特别好笑,她感到胸腔里酿出一股笑声,像打嗝那样,咕噜咕噜地上升到喉咙里。她突然觉得,这出乎意料、尖尖细细的小声音似乎也挺好笑的—实际上她感觉快要捧腹大笑了—于是,咕噜咕噜的笑声升级成一阵狂笑,瀑布似的倾泻出来,身边的索尼娅也忍俊不禁,两人的笑声你唱我和,那位女士看着她们,依然保持不解的微笑。薇拉问:“您要不要—?您要不要—?”话未说完,她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你们两个想卖东西给我吗?”那位女士和气地提示道。可见,她那么大的时候或许也这样咯咯笑过,不过—天哪—绝不是她们这种歇斯底里式的咯咯狂笑吧,无可救药,势不可当,彻底失控。咯咯的笑声像一股液体流遍薇拉全身,她笑出了眼泪,不得不趴到箱子上面,夹住两条腿,不然尿都要憋不住了。她万分窘迫,索尼娅则一脸绝望,眼睛瞪得老大,也显然很尴尬,但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最怡然自得的感觉。薇拉笑得腮帮子生疼,肚子上的肌肉像丝绸一般松软。她差点儿就在门廊上化成一汪水了。
索尼娅决定放弃。她冲那位女士随意地挥挥手,然后转身回到石板路上,薇拉也跟在她后面离开了,一言不发。片刻后,女孩们听到身后那扇门轻轻关上了。
这会儿两人不笑了。薇拉筋疲力尽,脑子一片空白,又有点儿难过。索尼娅或许也有同感吧—太阳还像薄薄的十美分一样高悬在伯特凯恩岭上,可她却说:“我们还是等周末吧,现在作业那么多,卖东西真难。”薇拉也没反对。
《时间之舞》读后感(二):走出生活赋予的壳,在时间里自由起舞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结婚生子成了衡量女性是否完整的一条标准。很多女性从没思考过生活的意义,就被生活推搡着一步步向前走着。
就像电影《82年的金智英》中的女主人公金智英。从一名对未来充满理想的女性,到一步步逐渐丧失自己。当需求因为自己是女性而被忽略、被质疑、被积压的情绪,终于一遭彻底爆发。金智英的生活经历,道出了作为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自我认同、自我成全,才是一个女性的成熟。
《时间之舞》是普利策文学奖女作家安 • 泰勒的巅峰之作。出版以后,《泰晤士报》《出版人周刊》《人物》《华尔街日报》《奥普拉杂志》等知名媒体争相报道,登上各大畅销榜。
书中从主线人物薇拉 • 德雷克的每一个成长中的重要时刻入手:1967年,她是一名小学生,正在应对母亲的突然失踪;1977年,她是一名大学生,正在考虑男友的求婚; 1997年,她成为一个年轻的寡妇,尽全力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2017年,她渴望成为祖母,但觉得自己可能永远没这个机会了。有一天,薇拉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奇怪电话。
随后,在完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她从美国西海岸飞到东海岸的巴尔的摩,去照顾一位素未谋面的年轻女人和她的9岁女儿,还有一只叫“飞机”的小狗。这份冲动将薇拉引向一种未知的生活——周围的邻居都很古怪,但又像家人一样对待彼此,她在这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安慰和满足。
女性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并不是谁的附庸,不应该被标签化
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对错,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幸福生活的权利。女性的价值也应该由女性本身自己去定义。然而在社会的普遍观念之下,很多女性都被舆论、现实所裹挟着。
不结婚,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女人,被家人用各种手段逼婚,被身边所有的人在背后议论;结了婚,不生孩子的女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关注你的肚子;在家当全职太太的女性,因为她们经济不独立,处处受人白眼,却从没有人在意过她们对家庭的付出……
有太多女孩都在不经意之间被这个社会,被周围的大环境改变了初心。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所爱去生活的女性,往往会承受很多的争议与压力。
卫冕UFC冠军,格斗“玫瑰”张伟丽就经常被人质疑:一个女孩子从事什么不好,偏偏喜欢格斗,将来还能嫁出去吗?不得不承认的是,尊重女性的口号喊了半个世纪,我们的社会观念却依然将女性禁锢在传统社会道德里。
张伟丽接受采访时说过一段话:“我觉得女性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我觉得女性不能被定义。女性可以有很多面,她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这种勇敢的,可以是坚韧的,可以是各种各样类型,女性不应该被定义。”
演员陈乔恩也曾被很多人质疑,一度遭网友攻击“又老又肥、扮嫩”,被叫“陈阿姨”,还因40岁的年龄反复被嘲。
然而她相信一见钟情,但也尊重自己,不会为了结婚而结婚,对自己诚实。她在微博中写:“无论几岁,都要爱你自己;无论快乐与否,都要记得拥抱自己,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女性,要活出自我的精彩和魅力
女性一定要时刻保持努力和学习的态度,才能不会因为外部事物的改变而让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
人生短暂,与其讨好世界,不如取悦自己,活得自在,独立,优雅。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好好对待自己,不要让自己太累,学会欣赏自己,积极从容地面对生活,享受人生。
很多人男人,甚至一部分女性同胞,都觉得一个女人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折腾,读再多的书,懂再多的学问,最终还是要围着老公和孩子打转,过着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平凡生活。
坚持做自己,这句话看起来并不特别,但是当今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依然受到男权主义思想的引导和影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始终不被世俗绑架,完善和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可能会是我们终生的努力。
女人的伟大并不是你失去自我去换回什么,而是你在有自我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系好自己的一切,让自己充实,让自己有自己的事情做,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曾经在一次采访中有人问李宇春:“女孩子什么时候才最美?”李宇春想了想,回答说:“女孩子不被定义的时候是最美的。”《时间之舞》是一部关于希望和转变的迷人的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安 • 泰勒的力量之巅。它强烈引发读者的讨论与思考,寄予女人能够走出生活赋予的壳,再也不要“被定义”。
《时间之舞》读后感(三):巨人柱仙人掌与美国著名小说家笔下的女人
美国萨瓜罗国家公园中,生长着地球上最大的仙人掌,巨人柱仙人掌。这种仙人掌平均高度为15米,而且寿命极长,平均寿命85岁。
有意思的是,早期阶段的巨人柱生长缓慢,10岁时也就只有4cm高。15岁左右会有一段快速生长期,每年增长10cm以上,之后又会降低。70岁时,巨人柱才会长出巨掌,也就是说,70岁以前,巨人柱就只是一根柱子。
巨人柱的生长周期和人类非常相似,印第安人就把巨人柱视为有生命的人。而在美国著名小说家安 • 泰勒的最新力作《时间之舞》中,巨人柱仙人掌被和女性生命意义联系在了一起。
安 • 泰勒被誉为美国最可靠、最有价值的小说家,她的小说讲述的都是普通人,聚焦于家庭生活,美国文学界把她视为现代的简 • 奥斯汀。其作品都堪称经典,《呼吸课》曾获得1988年的普利策文学奖,《意外的旅客》曾被改编成电影,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其他作品曾获美国国家书评奖、大使图书奖等,入围布克奖决选、普利策奖、福克纳奖、橘子文学奖等。
《时间之舞》是安 • 泰勒的第22部小说,她选取了一个女人生命中四个面临抉择的时刻,来探讨女性的生命意义。
一、透过普通女性视角来探讨女性主义
安 • 泰勒之所以被誉为“现代简•奥斯汀”,因为她的作品都聚焦在普通人的生活层面,《时间之舞》也不例外。
女主薇拉也非常普通,出生在一个不怎么富裕的家庭,父母也都是普通人。她的经历也和千千万万普通女性一样。
11岁时,薇拉要面对母亲的突然离家出走。21岁时,她的男友向她求婚但她还想继续学业。41岁,她的丈夫意外身亡,她需要重新开始生活。61岁时,她想抱孙子,但儿子不给她机会,她觉得此生无望了。
如果没有出现后来的陌生电话,薇拉会和世界上大部分的普通女性一样了却余生。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女性的一生都在围着男人转,小时候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同,长大后开始围着伴侣转,生育后又开始忙着养育孩子。而她们自己的灵魂却无处安放。
薇拉的幸运在于,她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 在完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她从美国西海岸飞到东海岸的巴尔的摩,去照顾一位素未谋面的年轻女人和她的9岁女儿。正是这个看似冲动的决定让她找到了自我。
二、失去的自我
薇拉决定去巴尔的摩的决定看上去十分冲动,那个年轻女人曾经是她儿子的女朋友,那个9岁女儿并非她儿子所生。从理性角度来说,薇拉完全没有必要去照顾她们。
实际上这个冲动的背后隐藏着薇拉童年时期的创伤,这种冲动是长期被压抑的情绪的释放。
《时间之舞》一开始描述了薇拉11岁那年的遭遇。母亲非常情绪化,情绪好的时候对她们非常关怀,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突然离家出走。薇拉的父亲看上去非常好,非常温和,很理性。实际上父亲是个缺乏情感回应的人。薇拉的母亲之所以离家出走,就是父亲缺乏情感回应导致的。
对于11岁的薇拉和6岁的妹妹来说,母亲突然出走是一场灾难。从心理成长角度来说,此时的薇拉和妹妹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害怕被抛弃。但母亲抛弃了她们,因为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就会突然不见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从薇拉的年龄来说,她更需要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尊重与认可。她和妹妹一起做布丁,希望能得到父亲认可。但是钢铁直男父亲并没有在情感层面回应她,直接忽视了,薇拉非常受伤。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来看,薇拉的自尊严重受挫。
就和巨人柱仙人掌一样,巨人柱仙人掌在10岁左右的时候依然很弱小,很容易被兔子吃掉。薇拉的自我在11岁的时候也被吃掉了,没有获得成长的机会。
因此,她对父亲一直有愤怒,并且发展为对男性的愤怒。她41岁时,丈夫德里克死后,父亲也已经苍老。她飞到父亲家里,帮他做事,她把冰箱塞满,感觉自己有用了。但她立即做了个梦,梦见了德里克在抱怨,抱怨她把他的东西都丢了。这个梦就是在隐喻薇拉对男性的愤怒。不过她感到自己终于对父亲有用,也意味着薇拉的自我开始觉醒,因为后来她又梦见自己抱住了德里克。
三、觉醒与疗愈
冲动只是被压抑,并没有消失。当巴尔的摩的电话打过来时,薇拉的自我意识最终觉醒了,并且有了疗愈的机会。
薇拉飞到巴尔的摩,发现那边的人都有些奇怪。那里的人并不富裕,生活环境不怎么样,但是社区的人却像一个家庭,人们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彼此。
薇拉从小就渴望家庭的温暖,她很羡慕自己的同学索尼娅,因为她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薇拉的家庭非常糟糕,近乎冷漠的父亲,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的母亲。薇拉的妹妹伊莱恩也深受其害,伊莱恩长大后和家人之间很冷漠,很少联系。
薇拉延续了自身家庭的模式,她的两个儿子也很少跟她联系,表现得也很冷漠。薇拉后来找的丈夫又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人,就和薇拉的父亲差不多。虽然他们对薇拉非常照顾,但都忽视了薇拉的情感需求。
可是女性需要并非是生活层面的照顾,生活层面的照顾无非就是把女性当做小女孩,但这个背后缺少了尊重和认可。在成长过程中,女性更需要尊重和被认可。
薇拉在巴尔的摩得到了尊重和认可,那里的人虽然有些怪,但大家彼此尊重,相互需要,相互满足。薇拉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她的自我被大家看到了,她不再像一个小女孩一样被照顾。在那一刻,她终于长大了,也因此获得了疗愈。
《时间之舞》出版后,安 • 泰勒强调了巨人柱对薇拉的重要性。我们结合巨人柱的特点,再对照薇拉的经历。我们会发现,薇拉小时候需要呵护,而61岁的薇拉成熟后为他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巨人柱小时候也需要保护,70岁才能成熟,长出了巨掌。成熟的巨人柱为地面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支撑。而成熟的女性也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提供滋养和支撑。
《时间之舞》读后感(四):《时间之舞》:不先为自己而活,人生就浪费了
最新一期的《十三邀》,许知远与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环游北京颐和园时,聊到了在资产强烈动荡的环境下,年轻人如何安抚自己的焦虑与不安这个问题。
陈志武先生说:“胡适就讲到了,别人跟你讲为了国家,为了集体,你要忘记自己,你要忘我,如果没有这个国家就没有你自己。我要跟你说,你先要为自己,你甚至有的时候像易卜生说的,要做到你把整个世界所有其他人都忘记了,这个世界就只有你一个人。”
细品一下,陈志武这番话和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成为你的存在”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贴近当下年轻人流行“活出最好的自己”的口号。
为什么是这样的生命哲学呢?
我们先不着急回答,逆向思考一下:如果年轻人的生活不是“先为自己”,不是“成为你的存在”,不是“活出最好的自己”,那么将会怎么样?
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女作家安•泰勒的巅峰之作《时间之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
《时间之舞》的主人公薇拉,表面看上去,她的原生家庭还不错。爸爸是学校的老师,妈妈是家庭主妇和业余戏剧表演者,还有一个叫做伊莱恩的妹妹。
一家四口,生活无忧,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但是,生活在其中的滋味只有薇拉知道。
妈妈的情绪不稳定,高兴时说话的声音就像唱歌般欢快的调子,生气时冲着爸爸大吼、跺脚或给薇拉一记耳光,或者抓着伊莱恩像布娃娃一样拼命摇晃,当大家还处于震惊的状态时,妈妈已经离家出走了。然后,过了一两日她就回来了。
相比之下,薇拉爸爸的情绪固若金汤,像一只闷葫芦,从他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这是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就是共情能力差,很少能察觉到别人的情绪,给予关怀或体贴。
妈妈的坏脾气让薇拉感觉到害怕,不知不觉中,她选择成为像爸爸一样的人: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
十一岁时,妈妈再一次离家出走,家里一片狼藉。在爸爸下班前,薇拉洗了碗,第一次做了巧克力布丁,安抚妹妹的不安。薇拉在心里默默地等着爸爸的肯定和赞扬,可是爸爸回来后,并没有看到她的付出与努力的尝试。薇拉只会暗暗地生气,离开了餐桌,提早上床睡觉。
二十一岁时,薇拉带男朋友德里克回家见父母。在家里,德里克对她的父母说,两人决定共度余生,计划德里克毕业后结婚,婚后搬到加州生活。
对薇拉来说,这一切都是德里克的主意,她没同意也没反对。如果婚后到加州生活,那么她将放弃了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和跟随优秀的语言大师学习的机会。
即使如此,薇拉还是不敢说“不”,她放弃了学业,怀孕生子,生活平淡。
四十一岁时,薇拉放弃了自己的安排,陪德里克出席商业活动。在去的路上,好胜的德里克想超车,猛地刹车或过快的行驶速度都将薇拉吓得半死。可是,她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恐惧,只是把手伸向仪表板以示抗议。结果,德里克车速过快,出车祸死了。
六十一岁时,薇拉和第二任丈夫彼得搬到了亚利桑那州。因为这里满足了彼得的需求:可以天天打高尔夫球。不爱运动的薇拉,放弃了教职,跟随彼得来到这里。
亚利桑那州的天气相对炎热,彼得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开着空调。薇拉并不喜欢开空调,可她并没有说,只是隐忍。
薇拉还是那个薇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任何改变。
按照人类寿命人均82岁算,61岁的薇拉已经走完了人生的百分之七十五了。薇拉还是像十岁的小女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活着,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时间等等,以为这就是人生了。
生活并没有给予她丰厚的回报。
第二任丈夫彼得叫她“小家伙”,像照顾小孩子般地照顾着她。薇拉有两个儿子——肖恩和伊恩,相当的疏离,很久才联系一次。对了,还有她的妹妹伊莱恩,薇拉努力地维系着两人的关系。
这样的人生好吗?
薇拉第一次看见三个女孩子排练《时间之舞》:一个女孩子站在前面,两条胳膊在体侧展开,其他两个女孩子紧跟后面,露出胳膊在体侧展开,然后跟着音乐中的滴答声走走停停。(P200)
这个《时间之舞》是立体的、时快时慢、多人合作的友谊,这是生活在真实里的人们对时间的感受,高兴了时间就过得快,悲哀了时间就过得慢。
薇拉想过,如果自己来编排《时间之舞》的话,将是这样:一名女子在舞台上从左向右一路旋转下去,观众只能看到一团飞旋的模糊色彩,然后她就消失在侧幕中,呼呼!就那样。然后消失。(P270)
相比之下,薇拉的《时间之舞》是单线的、模糊的、一个人的孤独,就像她的人生一样,还没有弄清楚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时光哗啦啦地指向了六十一岁了,接近生命的尾声了。
美国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在《尼采的哭泣》里说:“活着的时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薇拉活得太卑微了,她的低自尊,她的“圣母型”人格,她的被动以及不敢追求的人生。如果她在六十一岁死去,那么她将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幸好,不久之后,一个来自大儿子的前女友的电话拯救了薇拉剩余的人生。最后,薇拉找到了自己,不再将人生的意义全部交给男性,她觉得“自己像女盥室上那个身着短裙的小剪影,掠过地球的表面,在宇宙中穿梭。”
薇拉的转变取决于她在巴尔的摩遇上的人事对她的启示,作家安•泰勒在《时间之舞》里通过细腻的写法,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亲切地述说薇拉的内心触动。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的迷人和温馨,我却不打算展开说说。
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在的信息非常的发达,一个人只要想改变,那么她能找到充足的帮助信息。薇拉的经历最重要是给予我们改变的信心和勇气,一个六十一岁的老人尚且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人生,那么对于年轻的你而言,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当然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性格和薇拉很像,但是想要发生真正的改变还差点火候或推力。那么,你不如阅读这本《时间之舞》吧。
这是灵林玖玖第194篇原创书评,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原创作者:灵林玖玖,第194篇书评。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哈~
《时间之舞》读后感(五):“现代简·奥斯汀”笔下,60岁女性“自我”的形成与重生
旅行综艺节目《奇遇人生》中,有一期邀请了歌手毛不易,他和主持人阿雅在车里的一段对谈,让人印象深刻。
阿雅感叹道:“这趟旅程对即将迈入40岁的我来说,其实是很有启发的。”毛不易笑着回应说:“40岁还很年轻,倒也不至于考虑这么多。因为,40岁就是新的20岁。”
短短几句话,显示出毛不易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被网友称赞为明星“高情商唠嗑”的经典场面之一。
“40岁,就是新的20岁”,对一个数字的不同阐释,跳脱出有关年龄的刻板印象,传递出一个崭新的讯号:所谓年龄,从来不是真正的束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出发。
同样的理念也出现在美国作家安·泰勒的笔下,她的新作《时间之舞》,从4个年龄段:10岁、20岁、40岁、60岁,将普通女性薇拉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
并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仓促踏入婚姻、中年丧夫、再婚等或大或小的事件,共同塑造了薇拉“过于温和”的性情和“以他人为主”的处事方式。然而,在60岁那年,一通奇怪的电话让她做出飞往巴尔的摩的决定,那里有小女孩谢莉儿和一只名叫飞机的狗在等着她照顾。
在之后几个月的相处过程中,薇拉不仅收获了温情和满足,还在周围人的影响下,第一次真正审视自己的人生,转变从此开始。对于薇拉来说,她的60岁,大概也可以称为“另一个新的20岁。”
01 “现代简·奥斯汀”笔下,女性主题的另一种书写
近些年来,关于女性主题的优秀小说层出不穷,不过在东亚地区和欧美国家,作者们关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在日本和韩国,去年有引发广泛讨论的《82年生的金智英》和《坡道上的家》等作品,它们多以年轻妈妈作为主角,呈现她们在职场与家庭中的生存状态,在女儿、妻子、母亲、儿媳等多个身份之间的左支右绌。
人们对于母亲一角的过高期待、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等,共同将她们推向痛苦乃至绝望的境地。金智英们生活处境的改变,除了自身认知的提升之外,还依赖于社会环境的逐渐改善,后者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历程。
有“现代简·奥斯汀”之称的美国作家安·泰勒,同样擅长女性题材,她的《时间之舞》相对淡化了社会环境因素,转而以时间为脉络,选取4个看似独立的关键事件和节点,串起平凡女性薇拉的人生。
作者把关注点放在了“个人”身上,强调“从内”的探索和解读:薇拉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了60岁的“自己”?怎样才可以实现自我重塑?
对于薇拉来说,“改变”的契机或许来自于外界偶然因素,但真正跨出重要一步的力量,则要靠自己的勇气去争取。
在叙述方式上,安·泰勒延续了一如既往的细腻生动风格,文字极具感染力,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细节的动人力量。读罢《时间之舞》,头脑中仍会有无数场景浮动:
10岁的薇拉第一次出门推销巧克力棒,敲门后却对着女主人狂笑不止的画面;妈妈离家出走后,薇拉和妹妹伊莱恩两个小小的人儿,站在厨房水池前洗盘子的背影;丈夫德里克飙车时,她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恐惧与不安;她到达巴尔的摩时,看到10岁小女孩谢莉儿,她有着肉嘟嘟的娃娃脸、太妃糖色的柔软头发,和总是圆滚滚的小肚子。
生活在万里之外的薇拉,虽然是一个虚构人物,但每个读者都可以从她的故事中找到共鸣之处:童年的创伤经历,亲人的突然离世,孩子成长中的烦心事,以及夫妻关系中的矛盾等等。
02 从童年到老年,过往经历塑造今天的“她”
在《时间之舞》中,薇拉给别人的印象是“有礼貌,总是乐呵呵的”,有时会显得“过于温和”。她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建议,很少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偶尔会让人觉得“只是在做表面工作”。其实,薇拉的“老好人形象”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了60岁。
10岁那年,由于妈妈突然离家出走、爸爸忙碌于工作,她帮忙洗碗、做家务、安抚妹妹。然而父亲没有给予她应有的鼓励和表扬,她感到十分伤心难过,但面对父亲的询问,她只是用“感到累了”遮掩过去。
第一任丈夫德里克去世后,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儿子给妈妈薇拉的定位是“优柔寡断的可怜妈妈”。和第二任丈夫彼得结婚后,彼得热衷于打高尔夫,她虽然对运动没有什么兴趣,但还是放弃了自己的英语语言教职,和他一起搬到了亚利桑那州一个高尔夫社区。
从童年到老年,薇拉的大半生都是处于一种“自我牺牲”的状态,身上围绕着似有若无的“圣人”光环。这种行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要从她的儿时经历说起。
薇拉成长于宾夕法尼亚的小镇云雀城,父亲在学校做老师,母亲爱丽丝是名家庭主妇。父亲是个典型的“好好先生”,对两个女儿疼爱有加,给她们做煎芝士三明治,陪着她们下棋、讲故事,用啾啾声唤她们起床。母亲爱丽丝是外婆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从小被忽略,和原生家庭关系疏离。
爱丽丝的性格时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当她开心时,会给女儿们准备可口的大餐,用动人的歌喉哄她们入睡,还会把简陋的客厅布置得焕然一新。然而,如果她突然大发雷霆,两个女儿也会遭受无妄之灾,被误伤、被打骂就成了家常便饭。
“天使”与“魔鬼”在母亲爱丽丝身上并存,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捉摸不定的妈妈意味着随时爆发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薇拉选择了远离母亲、亲近父亲,她对爱丽丝一会儿暴跳如雷、转眼后声泪俱下求原谅的剧情视而不见,并且下决心未来要做一个“可以预测的妈妈”,后来她的确做到了。
在情感上靠拢父亲,使薇拉的性格和行事方式也和父亲十分相像。在关系中,她的“自我”很低,把别人的需要放在了前面,她的处事原则是“被动等待”,而不是主动表达。20岁那年,她仓促答应了男友的求婚,早早地结婚、生子,放弃了成为语言学家的理想。在两个儿子成年离家之后,如果对方没有主动联系或者发出邀约,薇拉不会主动提出见面或吃饭的要求。
诚然,薇拉是好妻子、好妈妈,在丈夫犯错时,她会默默地跟在身后收拾,用她的话来说,“生命中有一大半时间是在为某些男人的错误而道歉”。
但这样的人生,真的是值得过的吗?
03 逃离,亦是重生:无意间开启的改变之旅
“好人”薇拉一直在付出,却并没有收获预期中的幸福:自小相互扶持的妹妹变得十分疏远,两个儿子基本不和她联系,和第二任丈夫彼得的婚姻中,她也时常感到自己“没用”。
改变这一状况的是一次偶然事件,儿子肖恩的前女友丹尼丝因为意外受到枪击,住进了医院,她的女儿谢莉儿和家中的狗狗飞机无人照看,邻居情急之下拨通了薇拉的电话。虽然请薇拉帮忙照顾,听起来有些不合情理:毕竟丹尼丝和肖恩已经分手,而谢莉儿也并非她的亲孙女。薇拉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她重新感觉到了“被需要”。
从表面上看,是薇拉在照顾丹尼丝母女,但从精神层面来说,薇拉从丹尼丝、谢莉儿,以及他们周围颇有些“古怪”的邻居那里,收获了满足感和治愈感。
10岁的谢莉儿和小说开头10岁的薇拉相互呼应,她超出年龄的“小大人”气质,和妈妈丹尼丝的相处模式,逐渐在唤醒薇拉心中尘封的记忆。她羡慕丹尼丝和谢莉儿之间融洽的关系,虽然丹尼丝有点神经大条,有点“懒惰”,还会期待女儿照顾妈妈的情绪,但她情绪稳定,能够给孩子安全感,这是薇拉妈妈爱丽丝所不具备的特质。
丹尼丝和医生本的话,则在不断刷新薇拉的固有认知。当得知她希望儿子肖恩主动来接时,丹尼丝反问:“为什么你不主动提出来呢?”在和丹尼丝发生小小冲突后,她决定返回亚利桑那州的家里,本医生告诉她:你除了悄悄溜走,让别人感到内疚之外,还有别的选择,比如可以直接跟对方道歉,然后保证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不是更好吗?
薇拉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他人需求优先”的做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当一个人把自己摆在了“圣人”的位置上,就会造成沟通上的无形鸿沟,时刻在提醒对方:我是好的,你是坏的。
就像自己父母那样,爸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圣人”形象,但他没有真正去理解自己妻子的需求和情绪,他的圣人光环让她感受到的是压力和痛苦,而不是爱意。毕竟,对于生活在关系中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做毫无瑕疵的圣人,而是做真实生动的自己。
在故事的结尾,薇拉决定要改变生活的轨迹:她打算返回巴尔的摩,在那里她能够重新拾起教职,感到真正的放松和自由,一个更有力量的“自我”在酝酿。
人生如同时钟,由无数个节点构成,我们在每个节点上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但人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轨迹是流动的,如同舞蹈,宛如河流,选择不同的路径,也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就像《时间之舞》里的薇拉,她是彼得的妻子,是两个儿子的妈妈,但在社会定义的标签之外,她更是自己。20岁、40岁的选择已然成为过去,但当下开始改变,仍然有新的可能。
即便60岁又有何妨,那可是另一个20岁的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