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100字

2021-02-10 04:0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100字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是一本由安迪斯晨风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一):没用的知识又增加了!

  

和博物君的海错图笔记异曲同工。博物君是根据海错图这本清人写的书对照着寻找介绍书中海洋生物的现实版。本书作者也是从众多经典古籍中寻找动植物来进行现代科学的介绍。让我们对很多名字眼熟但一知半解的生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品阅了好多优美雅致的诗句,也体会了不少不同时期古人独有的生活情趣,更会因为其中提到的大部分生物都是古人司空见惯、今人却难得一见的现象而增加了环保的意识。还有一点和海错图笔记一模一样的就是,基本所有的生物都要论述一遍,能不能吃,怎么吃,以前怎么吃,现在怎么吃……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二):正不正经自己看,愿我们保持思考

  书名为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除了安第斯晨风老师不正经外,内容还是相当正经的,当今社会因为不同领域以及学科的细分,很多时候让我们忘记了这个世界上其实所有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而很多事物又是随着时间在不断标签的,比如乌鸦旧时是祥瑞也是孝道的代言,而今多见于不详之处,而与之对比的喜鹊为祥瑞,但乌鸦和喜鹊却都是属于鸟纲鸦科。还有狐狸到汉代还是祥瑞与爱国之情表达的寄托,但是后来因为一些文学作品的描述,慢慢的变成了现在人们认知中的面貌。书中说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在古代是很值得骄傲与有用的事情,我想说在如今,亦是如此。我们虽然现在被钢筋水泥所包围,但不要忘记,这些钢筋水泥亦还在这一广袤的自然生态之中。虽然一样事物命名会变,寓意会变,但其自然赋予的属性一直不会变。我们需要了解,需要更多的认识我们身边的这些朋友。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三):重拾孩童时代的好奇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可以说是现代人的通病,其实不仅仅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使得现代生活无比便利所带来的副作用,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我们对于日常生活的兴趣逐渐降低,已经不会再对日常生活产生惊奇。

《苏菲的世界》中有一个有趣的比喻,我们都生活在一只巨大的兔子上,刚出生的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攀爬长长的兔毛去看五彩斑斓的世界并以此为乐。但是渐渐的,我们倾向于退缩回兔毛深处,去过一种安稳且乏味的生活。兔毛上的危险且新奇的生活渐渐不为人所容,他们把追求安慰视为成熟,但是人群中总有那么一群傻瓜,他们叫做哲学家,他们抱着长长的兔毛始终对世界抱有孩子般的好奇心。

我们并没有批评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权力,生活方式的不同只是个人选择的差异,但是在乏味的日常中寻回孩子般的天真好奇,重新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人生苦短,何妨一试。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四):《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

  7.27看完《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安迪斯晨风 不可思议,这是第一本我全文都是在每天做运动和吹头发的时间看的情况下看完的第一本书。 其实我还看其他的书,但是因为其他的书需要做笔记,而这本书在一开始就被我当作是学习一些“娱乐性知识”,扩宽一点点其他方面的知识,所以不用特定时间地点来看。只在做手臂和小腿运动和吹头发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候看,没想到就这样看完了一本书。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科普类的书籍,可能真的是“不正经”~还挺通俗易懂,当然……专业术语我也记不住,哈哈。 这本书分成了四大块,“鸟”、“虫与兽”、“树木”、“草”,真正讲了“鸟兽草木”。 全程以故事,传说等等来讲了不同动物植物的各种渊缘发展。比如,嫦娥所住的广寒宫为什么又叫“蟾宫”,是因为之前有一本书里写到嫦娥其实是蟾蜍变的,乌龟真的长寿吗?其实不是等等各种有趣的话题。 这些知识更多增加的是你的有趣程度,至少和别人聊的时候可以多知道一些小故事,这也不是要必须记住的知识,所以带着轻松,没有压力的态度来看这本书,反而比较快。 而且每天我都会在运动,洗完头吹头发,只有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才看这本书,它并不多占用我的时间,我也不以一定要获得什么知识来看它,所以还蛮不错的。 以后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偶尔提到当中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也很不错。 推荐课余轻松看,不需要有压力~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五):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

  一位苏联公民丢了一只很会骂人的鹦鹉。天知道它会在外面乱说些什么呢?要是引起克格勃的注意,那就糟了!那位失主很是紧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特地在一家有声誉的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上刊登了这么一则广告:“遗失一只会说话的鹦鹉。特此郑重声明:本人不同意它的政治观点。”

  不过与在诗词中的“文艺青年”形象大不相同,杜鹃鸟其实是一一种相当展的鸟学,如果这些持人深人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写出来的诗可能就会大不相同了。

  每年的繁殖季节,杜鹃妈妈就贼兮兮地到处飞来飞去,在树林里寻找已经筑巢并且产卵的其他鸟类,画眉、苇茑、黄鹂等都能被它看中。找到受害者以后,杜鹃就飞过去露出酷似猛禽鹞鹰(cipiter nisps )的腹部白底褐色横纹,把正在孵卵的鸟妈妈吓跑,然后在它的巢内产下自己的卵。因为杜鹏卵的样子和受害者卵的样子很相似,鸟妈妈回到家以后发现不了,就会把杜鹃卵和自己的卵宝宝一起孵化出来。 如果小杜鹃先破出来,杜鹃妈妈就会趁着小鸟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把它的卵推出巢外摔碎,甚至如果有先孵化出来的幼鸟,也会被它推出去暗害掉。它的义父母丝毫没有察觉这个孩子和自已长得并不像,也没有察觉自己的孩子已经死去了,仍然会兢兢业业地每天觅食带回来给它吃。

  很有趣的一本书,读完知道了不少奇奇怪怪的知识。书名很好的诠释了作者写书的目的,不按套路写这科普类的书,读来毫不生涩,这样也就不难懂,且容易记住。适合亲子阅读,该会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好书,也适合对自己进行些科普。世界很大,也很有趣,值得花时间去了解。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六):★似乎过于正经而又不够系统★

  不读,就没有资格评价——我很有诚意地开读,但只读完第一节“鹞鹰”就坚持不下去,毅然放弃共读、弃书了。 太散了,铺太广了,说好听么就是知识量太大,说难听么就是没有重点。我只看了这第一节,就感觉很累,这里有云那里提及,回头都忘了要讲的到底是啥,在诗经里又是怎么说的……这么讲吧,本书并不休闲有趣,如果认真想被作者旁征博引熏陶一下的,可以读读看。如果只是想随便涨点儿知识甚至仅仅用作打发时间,那还是不要折磨自己了。另外,根据人的大脑一个月后大概只能记住1%的生物定律,我表示自己的份额已经被评论中书友的那句“王菲=王萝卜”占去了(哈哈,感谢),所以,继续读本书的剩余99%可能也没有用了,就不折磨自己同时浪费时间了…… 【P.S. 吐槽一下本书的推荐序…… 一位不具名的国博讲解员(可以留名了,我没仔细看?不过,也懒得去翻了)对作者及本书极尽溢美之词,封之为自己一拍脑袋第一时间就能想到的“很厉害的人”,也就是“学识渊博且在不同学科之间做到融会贯通的人”。其实,这种商业吹捧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智的行为。 本书是新书,作者也是“新人”,别说久远些的国内外大拿了,就近一些的,比如写《夜航船》的张岱,又比如民国风流的那一众才子,有他们珠玉在前,想与之一较高低,最终也得托付给时间来检验。一拍脑袋第一时间就能想到作者,是不是证明作序的人认识的大拿太少? 推荐序之类的还是低调、谦虚一些为宜,不然,取悦不了读者,或者因此让读者产生了过高的期待,最终可能会给自己和作者招黑… 至少这篇推荐序给我的印象是非常糟糕的,就算在代后记中作者表现得很平和且有诚意,也无法抹去这开局的不佳印象。所以说,请人写推荐序、推荐语也好,自己写前言、后记也好,还是得慎重些,不妨听听乙一在新版《失踪假日》里的忠告……】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七):有趣的科普

  虽说我平时喜欢看各个种类的书,但是对于这种趣味科普却是情有独钟,我选择书的标准就是必须有趣,想那种死板的学术文字我是根本看不下去的。每次和朋友交谈,他们都会觉得我很博学,除了上学时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之外好想没有不知道的。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把正经学习的时间都拿来看课外书了,我也不是看一些没用的,而是选择一些真正能够学到知识的课外书。这本《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正是我苦苦找寻的书种,加上我本身学过美术和摄影,我甚至认为这本书是为我量身定制的。

  通过作者我也了解到了原来对于这种来自自然的位置吸引力,从《诗经》中就开始有所记载,为什么对于这些动植物的研究如此重要?其实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还包括它们的药用价值,了解什么应该保护起来什么应该去抑制它们生长。虽然说现在科技发达,很多未知早已得到解答,但普通群众还是一知半解,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时间去了解这些对工作好像没有太大帮助的知识。作者关注的点其实也都是我们所关注的,有的时候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提问总是害怕问得太低级,但却是这些低级的问题一般人是不知道的。作者不仅满足了我们的求知欲,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完整刻画一个事物的形象和根源,这种有始有终的方式是很得人们喜爱的。

  这本书的丰富程度几乎涵盖了所有自然中的动植物种类,什么花鸟鱼虫样样都有,往下的分支也很全面。这本书对于长时间生活在城市中央的人来说是十分新颖的,我很庆幸小时候还赶上了一段乡村生活,能够留存几年贴近自然的美好记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直在回忆那些画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图片的风格,直观、艺术。

  这本书是一本能够在家就能完成的一次旅行,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我们没有机会经常出去看风景,那么正是一个好时机需了解世界,了解大自然。看完之后会感觉很充实,与朋友聊天也会很容易挑起话题,因为自然是每个人身边的事物,没有人会不感兴趣。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八):知识科普不都是刻板的

  小的时候想要了解课外知识,很多时候会选择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很有意思,只是有些官方刻板,有的时候会看不太懂,不过不要以为所有的科普书都是如此的。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作者安迪斯晨风用他的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来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有趣味的小知识,身边的动物植物,囊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有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的是你想不到的冷知识,无奇不有,那么赶紧来翻开这本书走到这个由安迪斯晨风为我们组织的科普小讲堂来听课吧,这堂生动有趣的科普小课堂你可千万不要缺席哦! 作为一本科普书,它是很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来阅读的,因为书里不是单纯的文字叙述,里面有配上很多图片,有实物的摄影图,有清新的水彩插画,图文相结合,刺激人视觉,不会有阅读疲劳,能让人更好的记住这些科普知识,这些冷知识有很多都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很有意思,还可以读给小朋友听,增长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讲述有趣的冷知识是分为了四章的,草、木、鸟、兽,其中包含了35种动植物的科普知识,是能让你大吃一惊的冷知识。 不过既然是科普书,当然也是要有严谨性的,有趣归有趣,冷知识也要是真实的,可不能让我们学到了假知识,那要是拿去和别人讨论可就丢脸啦!作者安迪斯晨风引经据典,这些冷知识可都是有理有据的,根据古诗文和现如今的科普研究,把这些动植物的故事和渊源来告诉我们,就像猫头鹰为什么会被污名化?原来是和武王伐商有关,真是让人意想不到。还有现在被人们视为不吉祥的乌鸦,在古代可是祥瑞之物。另外这些冷知识还可以激发你从前的记忆,就比如辛追夫人死前最后吃的是甜瓜,我是真的没想到这个竟然是真的,我当年看过一篇小说讲述的就是辛追夫人的故事,当时就是说辛追夫人吃瓜的时候噎住了后来就走了,原本以为是小说作者在瞎写,看完这书我才明白,那位小说作者可没有乱写,果然写小说也要尊重历史啊。真的是处处有惊喜啊!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些冷知识有什么用呢?考试也不会考,我要知道这些干什么?其实不是的,了解这些冷知识是为了让你对生活充满了惊喜,让你发现这是世界上有很多奇妙的东西在等着你去探索。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九):有趣的博物志

  地球上万物生长,真的是一个有趣的世界,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所有的生物都在这个世界里生长。大自然的造化确实是非同凡响的,看到这么多的生物,也是感慨万千,怎么会有如此多的生物,而且形态万千,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看到这么多的生物确实是非常有趣,很喜欢。所以经常的走入大自然,却感受大自然的赠与,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写自然界生物的书有很多,这是一种科普读物,读科普读物可以增加知识,了解自然界。最近就阅读了一本这样的读物,书的名字就非常的有趣,叫做《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看到这样的书籍是不是感觉到很好奇,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啊,可以叫这样有趣的书名。带着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却发现,作者的语言非常幽默,讲述的自然界生物这样枯燥的事情,却被作者的幽默笔触讲述的生动,有趣,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的作者是安迪斯晨风,作者是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同时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作者博学广识,而且幽默风趣,这些从作者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出版了一些作品,受到读者的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其中讲述的科普知识非常实用,可以让读者对于大千世界的万物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分外的轻松,并且对于科普知识可以更加深刻的记忆了解。

  本书讲述的内容可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里面包含了非常多的生物,包括我们身边熟悉的一些生物,还有我们不是很熟悉的生物。总之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这些都在其中。本书分为几个章节,分别讲述了植物,动物,让读者对于自然界的生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作者善于引用典故,通过一个个故事,引入到科普知识之中,这样自然的过度,可以让读者感觉到很轻松,并且在记忆生物知识的时候,更加的轻松,记忆深刻。

  轻松幽默的风格贯穿整本书籍,并且还配有一些有趣的插图,让枯燥的文字变的更加生动有趣。看到作者对于一些科普知识的风趣讲解,有的时候感觉真的太风趣了,真的可以说是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与以往的博物志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科普知识读物,通过本书可以学习到很多的生物科普知识,同时也可以作为一本轻松幽默的风趣图书来阅读,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读后感(十):读《一本不正经的博物志》有感

  “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这句出自《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的话往往被用作激励读书人不拘泥于寻章摘句,而要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社会与自然的金句。而我们作为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人,读书万卷早就不是难事,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远远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这诚然是一件好事,但精细化的一切也使我们陷入了冰冷而机械的实用主义认知泥沼中。就像螽斯,它们不再有《诗经》里“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的吉庆遗音,而仅仅是竹编笼子里有点吵的蝈蝈罢了。而城市化和现代化在带来了越来越好的生活同时,也将那些陪伴我们前年的动物朋友、植物伙伴逐出了我们生活。“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再是江南雪景的春日再现,而是天气预报中防止过敏的温馨提醒,“凤栖梧桐”则更微妙的改变了物种,还在传言中成为某个虎踞海外领导人的爱情见证,唯有毛茸茸的猫咪,依旧延续着“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惬意,陪伴着巨大的两脚兽从尼罗河到外太空。

  有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科普作者发现了这种割裂,他们不再将动植物视作一个冰冷的研究对象,而是曾与我们朝夕相伴,未来也与我们休戚与共的伙伴。我们曾经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雪泥鸿爪留在我们的诗词中,留在我们的历史上,留在我们的文化里。

  在本书中,作者安晓良为我们娓娓道来了那些与我们交织在一起的鸟兽草木,它们或是随着王朝命运跌宕起伏,或是因为颜色习性而饱受歧视,有的是皇帝老子和贩夫走卒都喜爱的玩物,有的是因地制宜的便宜建材,有的是佛陀悟道信徒听讲的圣物,它们有时候以滋味取胜,有的时候以造型拔群,诗人借物咏志,文士把玩清供,平民消夏解暑,小儿嬉闹奔走,我们将它们的形象铸成铜像,做成石雕,琢磨把件,铸成刀剑吞口,即使在我们已然不常见的时代里,他们的形象依然以各种方式陪伴着我们,从过去,到未来。

  本书的体例相当有趣,的确“一本不正经”。作者这里不仅描绘了鸟兽草木在真实历史上的印痕,撷取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晶莹浪花,也阐述了它们在我们文化民俗中的形象变化与缘由,接续最后现代生物学的认知,配合精美的插图,我们不仅获得了它们栩栩如生的生物形象,也在厚重的历史中看到了它们与我们一起的岁月,诗人感慨于“今月曾经照古人”,而在读这本书时,我们也能体会一次“今人又见古时月”的奇妙体验。这种汇集了历史形象、文化形象、科学形象三重形象博物学著作带来了层次分明的阅读体验,每一个阅读者都能从中体会到一个立体的鸟兽草木,这种带有早期博物学著作风格的写作方式将读者拉回那个充满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时代,让我们再度审视这些常以文字和影像出没于我们身边的“熟悉陌生人”,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和我一样,在本书中找回如同孩子一般的,对于历史和发现的快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